有沒有另外荷蘭的資料
1931年3月的一天,國民黨政府駐新加坡領(lǐng)事館里,來了一位騎自行車的中國青年。
他遞上名片,要求簽發(fā)護照,去周游世界。
“你
”領(lǐng)事館的官員瞧不起這位干干瘦瘦、很不起眼的年輕人。
任他據(jù)理力爭,他們?nèi)灾弥焕怼?/p>
他們哪里想到,正是這位其貌不揚的中國青年,四年后,卻成了轟動世界的新聞人物
越南柬埔寨泰國新加坡 這位年輕人叫潘德明,出生在浙江湖州一個裁縫家里,少年時隨父移居上海。
他從小喜歡游泳、跑步、探險,練就了一副好身板和勇敢無畏的性格。
而且,從四歲開始他就學(xué)習(xí)外語。
中學(xué)畢業(yè)后,他到南京同人合開了一爿小西餐館。
每見到洋人欺侮中國人,他就十分氣憤。
他發(fā)憤攻讀外語及各國地理、歷史,幻想有朝一日進行一次全球性的綜合考察。
一天,他從報上偶然看到“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要出國旅行的消息,便立即棄店趕回上海,千方百計地參加了該團,并匆匆準(zhǔn)備行裝,隨團踏上了征程。
到達西貢時,其他六名團員不堪忍受路途艱辛,相繼離去;他買了一輛自行車,獨自一人繼續(xù)前進。
經(jīng)柬埔寨、泰國,他來到了新加坡。
領(lǐng)事館的官員們聽完他的敘述,終于為其精神所感動,給他簽發(fā)了旅行護照。
印度伊朗科威特埃及 從新加坡乘海輪,他首先到達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加爾各答。
這里早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挺胸凸肚的富毫同破衣爛衫的乞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月22日,旅行家由四位印度童子軍陪同,拜見了世界文毫泰戈爾。
泰戈爾在旅行家的《名人留墨集》上簽了名,并向他贈送了一幅自己的畫稿,臨別時用中國話說:“祝你旅途安順
”潘德明來到德里以南的古城亞格拉。
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跡之一的泰姬陵就座落在這里。
潘德明無限感慨地想道,古人尚能創(chuàng)造如此奇跡,今人用雙腳征服地球,有何難哉
到了德里,印度國大黨領(lǐng)袖“圣雄”甘地及尼赫魯熱情地會見了旅行家,由衷地贊賞他的壯舉。
在去德黑蘭途中的一座小縣城里,潘德明遇到了德國旅行家阿爾封斯。
只可惜兩人方向相背,不能同行。
臨別,阿爾封斯激動地說:“潘君,從你身上我看見了你們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 1932年元旦,旅行家來到了德黑蘭。
當(dāng)他去拜見波斯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時,王宮的侍從副官傲慢地命他在門外等候通報。
禮薩汗卻十分熱情地接見了旅行家,并親自送出了官邸。
那位副官見了,嚇得目瞪口呆。
在科威特,潘德明決定穿越430英里的沙漠,去拜訪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故鄉(xiāng)。
不少人勸道:“算了
一個人穿行沙海,實在太危險了
”潘德明卻想親身感受戈壁旅行的艱辛,不想放棄這一極好的地理考察機會,便只身騎車進入了烈日如蒸的瀚海。
一天,他正頭頂烈日行進,忽見遠處沙丘上有個東西在緩緩蠕動。
他用望遠鏡一看,是個人
他迅速跑了過去,發(fā)現(xiàn)是位氣息奄奄的阿拉拍男子。
潘德明救起了這個因找水而迷了路的商旅隊伍里的人。
盡管自己的水也不多了,他還是為商人灌了一壺。
商人把一個刻有自己名字的指南針?biāo)徒o他,感激他的救命之恩。
商人得救了,死神卻纏上了潘德明。
就在他奮力蹬車趕路的時候,毒花花的烈日把他曬倒了。
他想喝水,水壺里卻再也倒不出一滴水來……一陣微弱的“當(dāng)啷”聲把潘德明從昏迷中震醒。
他想喊喊不出聲,想起起不來,他用盡氣力搖晃著自己的白襯衫。
一支駱駝隊發(fā)現(xiàn)并救起了他。
當(dāng)他們得知他是來自遙遠的中國的旅行家時,個個驚嘆不已,夸他是人類的驕傲。
在大馬士革的大街上,一位英國“蘭鈴”自行車公司的推銷人發(fā)現(xiàn)這位來自中國的旅行家用的車正是他們公司的產(chǎn)品,便用一輛新車硬是換走了他那輛舊車。
可是,就在附近的小鎮(zhèn)上,他的新車卻被人偷走了。
他只好以步當(dāng)車,邁向非洲大陸。
1932年6月中旬,潘德明到了埃及首都開羅。
正在此地求學(xué)的幾位中國青年,自告奮勇充任他的向?qū)А?/p>
站在馳名世界的胡夫大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前,旅行家感嘆不已
他想,兩年來,自己所到之處,多是古文明之邦,但如今卻都徒有一堆古跡和遺址
他決心要對工業(yè)發(fā)達國家作一番實地考察。
六月底,旅行家從亞歷山大港乘船北上歐洲。
希臘土耳其保加利亞法國 剛剛到達希臘古都雅典,他就從當(dāng)?shù)貓蠹埳献x到了一條令人羞恥的消息:中國竟因財源枯竭,無力選派運動員參加第十屆奧運會
潘德明再也無心觀賞雅典的名勝,第二天,便走向古奧運會的發(fā)祥地奧林匹亞。
在奧林匹亞廣場遺址的柱子上,他分別用幾種文字寫下了一句話: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回到雅典,希臘首相維尼齊羅斯盛情接見了他,并非常莊重地說:“我從你身上,看到了東方古國的覺醒和力量
” 去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要經(jīng)過海拔四千多米的克羅盧山。
一天,潘德明正在生火做飯,一條碗口粗、丈多長的大蟒猝然撲了過來。
跑已來不及了,他只好就勢往旁邊一跳,“啪”他的兩腿像挨了一棍,那大蟒甩動鋼鞭似的尾巴,將他打倒在地。
潘德明不顧一切地爬起來,側(cè)身繞過一棵大樹,揀起一根樹枝,對準(zhǔn)又一次猛烈撲過來的蟒頭,狠命劈去。
一時間,林中敗葉翻飛,大蟒飛逃而去,他才出了一口長氣。
到了安卡拉,聞名于世的“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將軍在總統(tǒng)府接見了他,并詳細地向他介紹了土耳其正在進行的各項重大改革。
在去保加利亞首都途中,潘德明因為不了解這個國家搖頭表示對、點頭表示錯的習(xí)俗,結(jié)果背道而行,越走越遠。
經(jīng)過曲折,才趕到索非亞。
他覺得頭昏腦脹,渾身乏力,醫(yī)院一檢查,原來是染上了馬拉立病。
索非亞市長對醫(yī)生說:“旅行家在外三年沒病過,到我們這里生了病,一定要讓他恢復(fù)原來的健壯
”這一時期,一場經(jīng)濟危機正席卷歐洲大陸,索非亞街頭充斥著失業(yè)大軍和流浪者。
潘德明決定在恢復(fù)健康期間,學(xué)習(xí)一門切實的手藝。
于是,他在養(yǎng)老金大街租了一間房子,拜一名攝影記者為師,勤奮鉆研照相技術(shù)。
一九三三年一月,旅行家乘船渡過冰封大半的藍色多瑙河,前往羅馬尼亞。
五月,到處鮮花競放,潘德明來到了音樂之鄉(xiāng)奧地利。
在一個村莊里,村民們用歡樂動聽的音樂,歡迎這位遠方來客。
潘德明看到,音樂家的搖籃維也納正處在一片蕭條之中。
在以莫扎特、海頓、舒拍特、貝多芬、斯特勞斯等大師命名的大街小巷里,乞求布施的民間藝術(shù)家隨處可見。
潘德明來到了馳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他特意回訪了早在十三世紀(jì)就到過中國的大探險家、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故居。
旅行家來到意大利首都羅馬,這座以石像、噴泉、教堂三大勝跡而著稱的歷史名城,這時卻籠罩在法西斯黑衫黨的恐怖中。
他沒有多所耽延,于七月十三日法國國慶節(jié)的前夜,來到了光怪陸離的“花花世界”巴黎。
在巴黎,他參觀過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國會大廈、巴黎圣母院、“巴黎公社”社員墻等名勝古跡。
可是,在旅游觀感里,旅行家卻只記下了四個字:窮奢極欲。
正在法國養(yǎng)病的張學(xué)良將軍從報上看到潘德明徒步周游世界的消息后,極為熱情地接見了這位有志報國的青年同胞。
張將軍一再夸獎潘德明“有志氣”,并當(dāng)場揮毫,書寫了“壯游”二字,還給旅行家贈送了一筆旅費。
比利時荷蘭德國 同年八月中旬,潘德明繼續(xù)北上,來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在一次由當(dāng)?shù)貎S胞舉辦的歡迎會上,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太太緊緊拉住潘德明的手,然后,從頭上拔下一根玉簪,遞給潘德明,說:“看來,我是回不了祖國了,希望你把它帶回故土去。
”一句話,說得人們熱淚縱橫。
從比利時繼續(xù)往北,旅行家來到了荷蘭女王常住的鹿特丹。
這里雖然花草繁茂,歌舞升平,但他卻敏銳地感覺到了空氣的壓抑和緊張。
因為,荷蘭與德國毗鄰,希特勒法西斯的陰影,時時籠罩著人們的心。
他幾次要求去德國的入境申請都被拒絕了。
一天,突然接到通知,同意他入境,并招呼說“希特勒將接見”。
這一接見是吉是兇,實在難以預(yù)料。
一時間,世界輿論全都注視著這位旅行家的行蹤。
一九三三年九月,潘德明來到德國首都柏林。
這里的氣氛使人氣悶和不安。
到處飄揚的是納粹黨旗,不絕于耳的是納粹軍歌。
潘德明想,這簡直是一個發(fā)了瘋的國度
九月二十六日午后,希特勒在一片“海爾”(萬歲)聲中筆直地走到了潘德明的面前。
潘德明不卑不亢,鎮(zhèn)靜異常。
他很想看看這個不可一世的人物身上有什么特別之處。
帝國宣傳部長戈培爾,向希特勒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旅行家的經(jīng)歷,希特勒這個從來鄙視弱小民族的“魔王”竟然高叫:“馮德爾巴爾(妙)
”然后急促地向部下叮囑幾句,和旅行家握手告別。
盡管德國當(dāng)局在柏林為旅行家安排了不少參觀活動,潘德明還是盡快離開了這個令人窒息的城市,往北,取道弗倫斯堡,來到了丹麥王國。
丹麥挪威英國美國 這里與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安徒生的故鄉(xiāng)奧登塞,風(fēng)景秀麗,寧靜和平,依然保留著上個世紀(jì)的風(fēng)采。
在這里,旅行家好像回到了童年,走進了迷人的童話世界。
安徒生一生愛好旅行。
他曾說過,“旅行就是生活。
”在安徒生紀(jì)念館里,潘德明看著這位偉大作家生前外出旅行時的行李和以備著火時脫險用的長繩,感到格外親切。
接著,潘德明到了挪威首都奧斯陸,當(dāng)?shù)氐氖姓賳T為他安排了一次有趣的北極旅行,這使他一掃久已留在心頭的沉郁。
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他乘坐的一艘海輪駛進泰晤士河,停靠在倫敦碼頭。
一天,他正漫步在倫敦街頭,忽見一個高臺下圍了一大堆人,高臺上還放了一輛破自行車。
原來,又是他在大馬士革大街上遇到的那個“蘭鈴”自行車公司的推銷人,正利用從他手中換去的那輛舊車大做廣告。
“噢
上帝,旅行家就在這里
”精明的推銷人一眼便認出了潘德明。
當(dāng)推銷人把他介紹給人們時,人群頓時把他圍了個水泄不通。
在倫敦,英國首相麥克唐納熱情接見了他。
首相感慨地說:“我國有句諺語,經(jīng)歷是智慧之母。
世界像一部百科全書,不外出放行,就像只讀了這本書的一章一節(jié),希望你頑強地到達理想的終點。
”旅行家在倫敦參觀了白金漢宮,英國的建筑精英西敏士、大英博物館和格林威治天文臺后,于十二月三十日,告別了歐洲大陸,登上了開往紐約的“歐羅巴”號郵船。
夜半,1934年的元旦鐘聲響起,船上的旅客們互相祝福,互贈禮品。
旅行家兩袖清風(fēng),只好將自己的名片分送給致賀的人們…… 1934年元月4日,輪船駛進紐約港。
潘德明老遠就看見“自由女神”的像矗立在眼前,她左手握著《獨立宣言》,右手高擎火炬,就像向人們宣告,“這兒是自由和光明的樂土
”在紐約,他參加了中華公所為他舉行的隆重的歡迎會。
紐約街關(guān),各種商業(yè)廣告五光十色,但他發(fā)現(xiàn),人們對這些并不感興趣。
他們坐在路邊埋頭看報原來是在翻尋職業(yè)招聘的消息;貧窮的孩子們在刺骨的寒風(fēng)中圍著垃圾桶,希圖尋找一點可供充饑的東西,然后蜷縮在一個背風(fēng)的角落里睡去,工人們在無可忍受的重壓下奮起反抗,罷工風(fēng)潮席卷全國,但是,警察的馬隊驅(qū)散了人群,踐踏著人民對生活的一點要求和愿望。
自由女神的底座上鐫刻著這樣的詩句:“把那些無家可歸、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人們,都送給我吧
我站在金門口,高舉火炬,歡迎你們
”施行家誦讀著,對此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
到了華盛頓,潘德明在中國公使的陪同下,拜見了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
羅斯福也是個喜歡旅行的人,他說:“若不是雙腿殘廢,我真想同你一同去攀登加利福尼亞的惠特尼山哩
”臨別,總統(tǒng)親自贈給旅行家一枚金牌。
接著,旅行家對美國東北部的工業(yè)地帶進行了一番考察后,南下,又往西,渡過密西西比河,翻越洛基山脈,來到西部平原,他看到的,是一幅令人喜悅的收獲景象。
在離好萊塢不遠的山谷里,他被擁進了古老的四輪馬車,成了美洲早期的“開拓者”,并遭到了驃悍勇武的“印第安人”的突然襲擊。
原來,這里正在拍攝一部歷史片的場景。
他似乎真的看到了幾百年前,人們在這塊土地上所進行的斗爭……離開了電影攝制場,潘德明真的步入了印第安人的村落。
在那里,他認識了一些印第安人。
從這些人身上,他看見了這個民族的光輝歷史。
他親自感受到,嚴酷的環(huán)境,形成了這個民族堅如鋼鐵的性格。
在美國,潘德明對黑人的情況也作了考察。
一次,他借宿在一個老年黑人家里。
老人一面同他談話,一面不停地編土筐。
他好意地勸老人休息一下,明天再干,老人卻說:“我們是不能坐等明天的
”潘德明受到很大啟發(fā)。
在北上舊金山途中,他看見不少失業(yè)者為求溫飽,只有步上世紀(jì)淘金者的后塵,在河灘上淘取沙金。
七月初,潘德明到了華僑人口最多的舊金山。
無數(shù)華工,為開發(fā)這座城市流盡了血汗。
旅行家的到來,使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僑胞們倍受鼓舞。
他參觀了“紅杉國家公園”。
這里巨樹參天,一棵倒地的巨杉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它的樹芯早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之前就被燒掉了,它那堅硬的外殼卻被留了下來,那外殼,曾做過印第安人的住房,現(xiàn)在是拖拉機的車庫。
9月中旬,潘德明特意趕到芝加哥,參觀“芝城百年進步博覽會”。
那尊智慧之神的塑像使他難以忘懷:智慧之神躬身向前,引導(dǎo)著人類大步前進。
博覽會上的各種陳列,顯示了美國一百年來科學(xué)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
聯(lián)想到祖國的封建落后,潘德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dāng)晚,他奮筆疾書,給遠在上海的家人寫了一封長信。
勉勵弟弟好好讀書,將來為祖國的科學(xué)事業(yè)出力。
第二天,他向當(dāng)?shù)貎S胞辦的《三民畫刊》發(fā)表了自己的風(fēng)解:我們和美國的差異,絕非天意。
乃因我們制度之腐朽……大中國一定會強盛起來。
他還特為《三民畫刊》題了兩個字:自強。
加拿大古巴巴拿馬澳大利亞 十月上旬,潘德明前往加拿大。
隨后,搶在寒潮之前,快步趕回紐約。
接著,他又從邁阿密乘飛機飛往島國古巴。
整個美洲的開拓,包括加勒比海地區(qū),到處流淌過我國勞動人民的血汗。
旅行家在古巴政府特立的“旅古華僑協(xié)助古巴獨立紀(jì)念碑”前,吊慰了長眠異域的同胞們的英靈。
一九三五年初,潘德明告別古巴,乘海輪前往巴拿馬。
之后,又到了夏威夷首府檀香山。
這里全年多雨,四季如春,適宜多種植物生長,到處是一片翠綠。
當(dāng)?shù)赝寥艘运麄兲赜械娘L(fēng)俗,熱情地款待了旅行家。
他們把石頭燒燙后,放在豬肚子里邊,用它把豬肉烤熟。
這種烤肉,吃起來別有風(fēng)味。
海輪又將潘德明帶到了新西蘭。
地處新西蘭北島中部的陶波湖,熱霧彌漫,是世界聞名的地?zé)釡厝?/p>
毛利族婦女把羊肉和馬鈴薯吊放在溫泉里一會兒就煮熟了。
在掏波湖南面,他觀賞了一座二千二百米高的火山轟然噴發(fā)的壯景。
這座火山三月前噴發(fā),當(dāng)時依然火焰沖天。
熔巖滾滾。
三月下旬,潘德明來到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悉尼。
一位僑胞用自己的積蓄為他買了一輛自行車。
他推辭不過,慨然受之。
此后,他又開始了騎車旅行。
一天,因雨耽誤了行程,天黑后,他打開磨電車燈繼續(xù)疾行。
忽然,只聽見林中一陣響動,未及定神,一個黑影已橫竄出來,把他撞倒在地……不知過了多久,他才慢慢蘇醒過來。
一看,原來是一頭跌斷了雙腿的大袋鼠。
他無法救它,只好把它移在路邊,繼續(xù)趕路。
第二天碰到一家牧民,他才得知,近年來,由于這種大袋鼠繁殖太多,政府下令獵捕。
袋鼠被打急了,便常在夜間報復(fù)性地襲擊行人。
潘德明聽后,反倒稱贊這種動物的不屈精神。
下一站是墨爾本。
當(dāng)?shù)氐囊晃幻嗅I娜A僑醫(yī)生聽說他要途經(jīng)荒僻的山區(qū),便極力勸阻。
潘德明不愿改變路線,岑福生怕他路上出事,以后,便親自駕駛飛機沿路尋找。
誰知到了墨爾本,竟是潘德明在機場迎接岑福生
不過,在途中,潘德明確實曾遇到危險。
那天,他正在山路上艱難地騎行,耳邊忽地響起一陣風(fēng)聲,他來不及躲避,一支飛鏢已經(jīng)將他打下車來。
這時候,樹叢后跳出一群土人,把他捆了個結(jié)結(jié)實實。
潘德明連忙用英語分辯,想不到反而激起了他們更大的仇恨。
他們把他綁在樹干上,用兩支長予對準(zhǔn)他的胸窩這是當(dāng)?shù)赝寥藢Υ龜橙说淖顨埍┑姆椒ā?/p>
眼看死難臨頭,潘德明急中生智,連忙用在新西蘭學(xué)到的毛利語說明了自己的身份,一個懂得毛利語的土人聽后頓時哈哈大笑:“啊
原來是朋友
”在他們看來,世界上除了敵人,便全是朋友。
潘德明立即被待若上賓。
他們請他喝野蜂蜜酒,吃蠐螬羹和烤晰蜴。
為了同他們溝通感情,潘德明只好把這些難以下咽的“佳肴”全都吞咽了下去。
第二天,為了防止其他土著再給旅行家找麻煩,他們專門選派了十幾名武士,護送這位不歧視他們的遠方朋友,直到墨爾本附近……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 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潘德明乘船返回亞洲。
十天后,他到達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
島上住著杜拉及族。
他們相信自己是神的后裔。
把房屋都建成“天鳥”船形,就像一只只時刻準(zhǔn)備向天上飛去的神船。
旅行家來到素有“天堂”之稱的巴厘島。
這里繁花似錦,樹木常青,整個島嶼猶如一座大花園。
旅行家發(fā)現(xiàn),這兒對斗雞有著令人難以理解的嗜好。
未斗之前,先給雞喝一點椰子酒,使它極度興奮;又在雞的爪子上扎上利刃,用以刺殺對方。
斗雞者的賭注除了錢財房屋,甚至有妻子兒女…… 告別了千島之國印尼,潘德明渡海返回新加坡。
四年前,他從這里出發(fā)去遠游世界,如今他凱旋了
僑胞們得到喜訊,一個個揚眉吐氣,奔走相告。
他們破例舉行龍燈舞會,歡迎他這第一個用雙腳征服地球的中國旅行家。
在報告會上,潘德明談及四年來的所見所聞,又談及回國后將赴青藏進行考察,以為振興祖國盡力的決定。
不少僑胞當(dāng)場表示,要捐款作他的后盾。
一九三六年元旦后,旅行家告別僑胞,取道馬來西亞、泰國,經(jīng)緬甸,踏上了回國的路程。
但就在他行將回國的時候,在從緬甸的孟薩到王納鎮(zhèn)的途中,他又歷經(jīng)了一場風(fēng)險。
那天,潘德明在一個前后通風(fēng)的溶洞中過夜。
為防不測,臨睡前,他在洞口燃起了熊熊箐火。
果然,半夜時分,他被一陣如雷的吼聲震醒了
他急忙爬起身悄悄張望,只見一群野象,正向著洞口咆哮,怒吼。
一頭公象幾次想沖過火堆,只因火勢太旺,無法接近。
潘德明偷偷地爬到后面的洞口,想從那兒溜走。
不料,幾頭大象卻早已守候在那里,它們一見他的影子,立時引頸長吼。
眼看篝火將要燃盡,潘德明不由得心急如焚。
他焦躁地站了起來。
不料猛地一下,頭上碰了個大包。
他這才恍然大悟:真是急慌了神洞口很小,那些龐然大物的大象是無法沖進來的
他這才將這場虛驚拋到腦后,放心地繼續(xù)睡了起來。
后來遇到一位當(dāng)?shù)厝瞬胖?,那天,有頭小象落進了獵人的陷阱,象群發(fā)怒,全是為了報復(fù)……。
祖國,你的兒子回來了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日,潘德明終于回到了祖國。
手捧著日思夜盼的祖國的沃土,旅行家不禁熱淚長流。
地球,終于被他一雙鐵腳征服了
次年三月,潘德明沿桂江北上,在桂林遇到了國畫大家徐悲鴻。
他們結(jié)伴同游了桂林山水,暢敘了振興祖國的毫壯情懷。
畫家有感于旅行家堅毅卓絕的精神,揮毫為潘德明題寫了四個大字:“丈夫壯志”。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日本以前的“閉關(guān)鎖國”(大概和我國清朝同期)
在3萬年前,就有踏本群島。
當(dāng)時淺海尚未將日大陸隔開,后來海水漫漫上升頭一看,啊
忽然發(fā)現(xiàn)海水已將自己與大陸遙遙相隔,于是這些人開始了在日本的定居生活。
從總體上看,認為日本由來自亞洲北部的移民建立。
之后日本人一直過著相對封閉的島國生活,就像人猿泰山一樣,“噢噢”地從一棵樹上蕩秋千到另一棵樹上,也沒有自己的文字。
4世紀(jì)中后期左右漢字才傳入日本,從此日本才有了記載文學(xué)。
之后從中國源源不斷地輸入了大量的科學(xué)、技術(shù)、文化,一直到明治維新(1868年)發(fā)生之前,日本人都在貪婪地向中國學(xué)習(xí),過著沒有外來侵襲、相對平靜的生活。
甚至在平安時代,哪怕是有一個從中國輸入的小瓷瓶子,那也是很值得炫耀的。
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統(tǒng)治,長達二百六十年。
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代,建立幕藩體制。
幕府之下,全國分為各藩,全國號稱有“三百諸侯”。
與中國相似,全國分為士農(nóng)工商四級,不過此士非中國士,而是武士。
德川幕府對天皇的控制超過前代幕府,包括經(jīng)濟上也控制很嚴,民間常說天皇是“欲做詩,卻無紙”。
十六世紀(jì),葡萄牙人來到日本,向日本人民傳天主教,飽受壓迫的日本農(nóng)民很快接受了天主教。
幕府很快察覺天主教對統(tǒng)治者的嚴重威脅,遂大肆鎮(zhèn)壓。
殺害天主教徒達二十八萬之眾。
但這樣還不能禁止人民信教,幕府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全面鎖國,自1633年到1639年連發(fā)五道鎖國令,規(guī)定全國檢舉天主教徒,不給天主教在日本有一點立足之地。
并禁止一切西方人來日貿(mào)易,同時規(guī)定日本人在海外者不許回國,日本人不得出海。
這些命令的一個副作用是,中國沿海的倭寇從此絕跡。
在日西方人被隔離到一個名叫出島的小島,與日本人隔絕。
幕府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自此國內(nèi)表面上平安無事,局面穩(wěn)定。
不過,實際上,幕府以表面穩(wěn)定為代價拒絕外來文明的鎖國政策,使得日本民族的發(fā)展陷于停滯,十七世紀(jì)初日本出現(xiàn)的變革活力被窒息了。
此后二百余年的德川幕府統(tǒng)治被后來的日本人認為是日本落后時期的代名詞。
形勢的穩(wěn)定使得武士階層馬放南山,沉淪于游樂之中,而商人階層崛起,大名武士皆拜在商人腳下,日本民謠說,“大阪商人一怒,天下諸侯驚懼”。
而且商人還花錢買來武士刀,搖身一變成為武士。
日本鎖國后,獨有兩國可以繼續(xù)對日貿(mào)易,一是荷蘭,因為荷蘭是新教國家,對傳教不感興趣,只注重貿(mào)易,另一國就是中國。
同時,荷蘭的實用性書籍也漸漸傳入日本,在日本形成蘭學(xué),蘭學(xué)與儒學(xué)和國學(xué)并立。
1754年,山脅東洋發(fā)表人體解剖報告,揭開了日本啟蒙的序幕。
蘭學(xué)對日本思想文化和生活造成全面沖擊。
幕府發(fā)現(xiàn)了蘭學(xué)對其統(tǒng)治的威脅,即行鎮(zhèn)壓,但蘭學(xué)已經(jīng)完成了對日本近代文化的啟蒙,動搖了人們對幕府統(tǒng)治的信念。
有識之士開始思考如何使日本接受西方先進文化的影響。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舉國震驚,天朝的形象開始崩潰。
但幕府仍沉緬于表面上的穩(wěn)定,采取駝鳥政策,不知大難將至。
1853年,佩里將軍率領(lǐng)的美國海軍艦隊用鐵炮打開了日本閉關(guān)鎖國的大門,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貿(mào)易協(xié)定。
感覺到身陷囹圄的日本人,為了圖強救國,掉頭開始向歐美學(xué)習(xí)先進的西方文明。
1868年明治維新,實行君主立憲制,1889年推出新憲法,這部憲法使日本成為被西方國家認同的先進國家。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
1896年中國第一次向日本派遣留學(xué)生,這是中日關(guān)系史上的一次大逆轉(zhuǎn)。
更讓西方乃至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是在1904年至1906年的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戰(zhàn)勝了西方強國俄羅斯。
之后日本不斷地鞏固經(jīng)濟實力,明確政治體制,改變社會結(jié)構(gòu),到1912年明治天皇逝世時,日本幾經(jīng)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發(fā)達國家。
之后日本開始走向軍國主義的危險道路,一戰(zhàn),二戰(zhàn)結(jié)束后,日本幾乎成為廢墟。
到1955年,僅用了短短十年的時間就恢復(fù)了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經(jīng)濟實力達到戰(zhàn)前水平。
1964年開通第一條快速鐵路新干線(東京至大阪),同年成功舉辦東京奧運會。
之后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1972年國民生產(chǎn)總值超過英法,成為排在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大國。
1853年,美國將軍佩利的四艘黑船駛近江戶,日本上下一片恐慌。
次年,佩利再進日本,強迫幕府簽定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此后,歐洲各國紛紛與日本簽定不平等條約,日本閉關(guān)鎖國時代被打破。
其間,日本唯一的歐洲友邦荷蘭多次致信幕府,善意勸告其盡快開放,以免如中國般遭受大禍,但幕府雖表示感謝,卻拒絕開放。
但日本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們卻認識到,只有解禁,才是日本唯一的出路,而幕府堅持鎖國。
在此期間,佐久間象山和橫井小楠是開國論者的代表,他們從魏源的《海國圖志》得到啟發(fā),提出“東洋道德,西洋技術(shù)”。
同時,日本傳統(tǒng)的文化體系也遭到?jīng)_擊,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發(fā)生懷疑。
山鹿素行說,日本才應(yīng)該是中國,因為中國戰(zhàn)亂頻仍,而日本正統(tǒng)相繼。
還有國學(xué)家抨擊清代中國人虛偽,而日本的大和心與古中國人那樣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
日本人本居宣戰(zhàn)認為,中華世界虛偽狡詐,政治不修,而日本則“春日明凈”。
他們將那些“妄自眩目于支那學(xué)說”的日本人斥為“腐儒庸醫(yī)”,總之,認為中華文化與上古時相比已失去活力,趨于死亡。
日本思想界急于向西方先進思潮學(xué)習(xí)。
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日本人感到國難當(dāng)頭,幕府則成為日本進步的障礙。
武士大鹽平八郎發(fā)動起義,打響了倒幕第一炮。
大鹽平八郎是一警官,對幕府統(tǒng)治的黑暗極為不滿。
有一年過年,他身穿新衣吃年夜飯,思及許多窮人,無心下咽,賦詩一首: 著得新衣祝新年,羹餅味濃易下咽。
忽思城中多菜色,一身溫飽愧于天。
大鹽平八郎起義被幕府鎮(zhèn)壓,兵敗身死,而幕府的腐朽統(tǒng)治也到了滅亡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