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和近 托馬斯 讀后感
“遠與近的感覺并非出自物質(zhì)而是來自于心。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句俗語: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心與心的距離。
的確,古人也會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慨。
我悄悄收起思緒,一股傷感縈繞在嘴邊,那應該是我思想的沉淀:失去的固難可惜,但現(xiàn)在更要珍惜。
人在一生中可以遇見相同的地點和景物,但卻沒了往日的心情,因此,過去的就讓它這去吧。
人的心一旦變了,一切都會隨之改變,就像昔日強烈的愛憎會變成事不關己的漠然,親密的知己已成了別人的某某,說過的誓言會隨風飄遠,友誼只定格在那時的某年某月某天。
分開傷了誰
誰把它變美
誰的眼淚寫成了詩在歲月的日記里紛飛
《遠與近》讓我知曉:分開傷了友人,時間把它變美,遺憾的眼淚寫成了詩浸潤了歲月的風塵。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才是真正的默契,彼此的心有靈犀。
的確,朋友可以近在咫尺,亦可以遠在天邊,但只要心有彼此,無所謂距離的遠近,讓這份情,永留心間。
不要怕現(xiàn)在的朝夕相處會變成此后的開同陌路; 不要怕現(xiàn)在的備至關懷會變成以后的淡淡一瞥; 不要怕現(xiàn)在的形影不離會變成以后的擦肩而過。
因為那是你曾經(jīng)的朋友,是你永遠的朋友,真摯的友誼是你們共同的擁有。
《遠觀與近玩》的讀后感
《遠觀與近玩》的讀后感 《遠觀與近玩》敘述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被困在南方軍隊中的五個南方人伺機乘氣球逃脫,途中,被狂風吹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個荒島上。
他們并沒有絕望,從林肯島到塔波島,從慈悲河到遠西森林,從壁爐到花崗巖宮,靠團結和互助,憑智慧和勤勞,從一無所有的難民,變成了在這片土地上幸福生活的公民。
玻璃、煙草、槍支、美食,他們都能靠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
荒島的歲月絕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每當危難時刻,總有一個神秘人物在援助他們。
故事的最后,在一次火山爆發(fā)中,尼摩船長在最后一刻指揮“鄧肯號”游艇來解救他們。
回到美國后,這些人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重建林肯島,讓林肯島精神復活。
讀罷,有兩點讓我特別欽佩。
其一,是這些北方人的精神。
他們之中,有工程師、水手、廚師。
雖然職業(yè)各不相同,性格各有差異,但他們都有一股熱愛生活、勇于冒險的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們有了荒島上活下去的勇氣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信心;也正是這種精神,鼓舞這些人用雙手去改變這片土地,讓林肯島變成了一座樂園。
其二,是這些人,不,是凡爾納的知識。
這本書依舊繼承了“凡式小說”的特點——虛幻,但不過分脫離現(xiàn)實;智慧,但不枯燥乏味。
火藥、槍支、電池和帆船,凡爾納都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將它們的特點,甚至是制作方法加描述。
讀《遠觀與近玩》,你可以了解到海洋、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學科的知識。
這樣豐富的知識,你不佩服嗎
顧城的詩《遠和近》中的“遠”、“近”、“你”、“我”、“云”分別指什么
顧城的《遠和近》你有時看我有時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 遠和近》可以說是朦朧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讀后讓人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確確實實具備一種“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朦朧美。
在這首詩中,“你”和“我”兩個代詞作為所指與其能指之間其實有著相當大的距離;而“遠”和“近”兩個用來描述人對距離感受的詞同樣也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正是因為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準確把握,詩人通過極為簡短的藝術形式卻創(chuàng)造了含蘊極為豐富的藝術空間。
首先,“你”和“我”作為人稱代詞可以指代任意的兩個人,所以我們可以把這首詩中對于“你”遠近的難以把握看成是對人際關系的思考。
詩人很像是使用電影中的推拉鏡頭,分別描寫了“你”、“我”、“云”主觀距離的變換。
以現(xiàn)實的眼光看,“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于“你”與“云”的距離。
可詩人為什么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呢
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系。
在這扭曲了的關系中,一切都顛倒了。
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系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
也許,正是由于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
也就是說這組“遠與近”的對比并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
“看云時很近”其實隱含著“我”對人性復歸自然的愿望。
但是,仔細體會一下詩人描寫的這種兩人對看的細節(jié),我們又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戀愛場景。
所以我們還可以把“你”和“我”看作是一對處于戀愛之中的男女。
那么這首《遠和近》就是一首描摹戀愛心理的愛情詩,它細膩地刻畫兩個初次戀愛的年青人獨處無話時那種互相揣摩而又揣摩不透的心理。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
”,對方這種介于看與不看之間的舉止,對于戀愛之中敏感脆弱的“我”來說,是意味深長的,必定會引起“我”無窮的聯(lián)想:到底只是由于“她”的羞怯還是“她”又移情別戀了呢
抑或是還有其他的原因
但詩人把這一切都省略了,而僅僅寫道: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
“我”此時的心理同樣是意味深長,既有著可能是因為相識不久而難于啟齒的羞澀,也可能包含著由于戀人不向自己坦露內(nèi)心而微微產(chǎn)生的一絲不滿,同時也可能是看到不能與相愛的人之間做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感到的苦惱。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對這種戀人之間心理距離的描畫,顧城表達的是一種對于美和愛的得失的痛苦。
近處的愛人卻像遠在天邊,天上的云卻在心靈近處。
愛人可以親近卻不可能真正地做得心靈相通,自然被隔離在遠方卻在愛人的心旁。
如果我們把詩中的“你”、“我”、“云”看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的三個意象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還保包涵著豐富的哲理內(nèi)容。
“你”、“我”都生活在客觀現(xiàn)實中、同屬于社會的組成人員,“云”則象征著美麗淳樸的大自然。
“你看我時很遠”,這是地近心遠,咫尺天涯;“你看云時很近”,這是地遠心近,天涯若比鄰。
詩人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辯證感情方式已成為人審美理想的發(fā)展的方式,即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趨向主觀的創(chuàng)造。
由此看來,這首詩貌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給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矯飾。
快樂的距離讀后感
讀《快樂服務》一書有感九月我讀了一本書叫《快樂服務》講述了一位跨國公司客服部經(jīng)理凱瑟琳在她工作崗位的點點滴滴。
再回想我也是在一個典型的服務崗位上工作,與凱瑟琳在工作中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總結起來有感如下:如今社會紛繁復雜,形形色色的客戶對銀行產(chǎn)品及服務要求越來越高,無形之中讓我們這些服務者們感到非常大的壓力,而如何去排解卻不曾有良方。
面對工作的壓力,我們有時會逃避、有時會迷茫、有時會無奈,無法找到合適的解決之道,然而凱瑟琳給了我們答案,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態(tài)度。
你擁有對工作的熱忱嗎
書中問道,我問我自己有嗎
我答不上來,但凱瑟琳的行動告訴了我什么是熱忱。
原來熱忱是早上起來是快樂的是不需要鬧鐘的、一個崗位上干十年二十年仍樂此不疲仍從中能找到快樂的。
這才是對工作的熱忱,我恍然大悟
我每天都會接聽好多客戶的電話,有時真的會感到厭煩,有時客戶因?qū)δ稠棙I(yè)務規(guī)定或某次服務不滿意而在電話里對你投訴,而我可能站的角度不同沒有真正體會客戶的心情,故爾言語上也無法讓客戶滿意,而凱瑟琳讓我明白如何處理客戶的不滿與抱怨,那就是誠懇的語言,真誠的道歉,快速記錄下客戶反應的問題與不滿,轉(zhuǎn)交相關處理人員與部門,及時做好投訴客戶的回訪與告之處理結果。
有條不紊的處事流程真的值得我用心去體會。
遠遠的,近近的 讀后感 300個字
如何寫讀后感!寫好“讀后感”要做到四點:一、讀懂原文抓中心:我們在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地“讀”,才有寫“感”的條件.二、選擇重點作感點:一本好書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點很多,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xiàn)實針對性最強,最善于寫的感點,作自己讀后感的切入點.三、讀感結合有側重:指導學生處理好寫讀后感時“讀”與“感”的關系,做到二不二要.四、聯(lián)系實際談感受:指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或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關鍵詞]:讀后感;感點;實際 讀過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獲,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獲或感想寫出來,就是心得體會,也叫讀后感.寫讀后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內(nèi)容的理解,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和語文水平,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寫有新意、有感情、有見解、有體驗的讀后感呢? 一、讀懂原文抓中心 “讀后感”的“感”是從讀中產(chǎn)生的.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話,在讀文章前我們可先讓學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作者等.在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樂家揚科》為例,一是初讀感知,理清層次,把握文章的來龍去脈,建立起對課文的初步總體印象.初讀《小音樂家揚科》我們知道文章記敘了具有音樂才能的波蘭窮孩子揚科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慘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細讀深思,抓重點,引導學生評詞析句,細讀深思,體會用詞的生動、準確.細細品讀文章,可先讓學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揚科熱愛音樂的重點詞句,再細細體會語言的形象生動,故事的扣人心弦之處.三是研讀體悟,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表達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讀文章,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們進一步明白了奪去小音樂家揚科生命的罪魁禍首是人吃人,人剝削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窮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沒,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慘命運,使學生感悟到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是如此幸福.我們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地“讀”,才能領會到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才具備了寫“感”的條件. 二、選擇重點作感點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讀后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讀后感,必須選好“感點”.什么叫“感點”呢?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nèi)容引起的,引發(fā)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面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xiàn)實針對性最強、最善于寫的一個或幾個感點,作為自己寫讀后感的切入點,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有這么三個方面可以作為感點:一是張飛對諸葛亮粗魯無禮,張飛很莽撞.二是寫劉備的語句和寫張飛的語句對應起來可以看出劉備態(tài)度很謙恭.三是從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從中體現(xiàn)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我們可發(fā)現(xiàn)第三個感點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復讀這個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點,那么我們就選第三個作為讀后感的切入點. 三、讀感結合有側重 寫讀后感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我們說,“讀”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讀”的結果和目的.讀后感中少不了對原文的“敘”述,但它不像記敘文中的“敘”那樣具體、形象、生動,讀后感中的“敘”要做到簡明.小學生寫讀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復述原文,沒有做到簡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讀”,離開原文意思漫無邊際地胡編亂寫,說道理時空發(fā)議論,而缺乏身邊的實例.寫讀后感可以說經(jīng)驗,也可以談教訓.大多出色的讀后感,總是受原文內(nèi)容或情感觸發(fā),從而引起對生活、學習、思想等實際問題的思考.讀后感,是有“讀”有“感”,“讀”、“感”結合的.可以先敘述文章內(nèi)容,后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于只談一點體會.還可以邊敘邊談體會,“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無論用哪種方法寫,必須叫學生做到二不要;不抄錄課文:要用自己的話簡要敘述;不離開文章的內(nèi)容,要真切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抒發(fā)感想. 四、聯(lián)系實際談感受 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讀后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后感才能感染人.以《時光老人的禮物》為例,可以這樣去引導學生思考:詩中的孩子們對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很珍愛,表現(xiàn)在哪里?你覺得應該珍惜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嗎?平時你有哪些珍惜時間的事例或不珍惜時間的做法呢?以后你會怎樣對待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呢?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就把文章內(nèi)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就能寫出真情實感,傾吐真實心聲.而在指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體會時,不要就事論事,要注意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己到人,從正面到反面,只要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關系,都應允許他們大膽自由地寫,如果指導學生把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與作者的切身體會結合起來寫,那么他們的讀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中外神話故事鉆木取火讀后感
一、寫讀后感的要訣1視“讀”“感”是從產(chǎn)生的,讀是感的基礎.真讀,就不能深會原文的中心,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fā)出來.如果拿過書來,走馬觀花地翻上一遍,僅僅憑著一個初步的印象,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寫感想,這個“感想”往往寫不好.舉例來說.有這么一個故事,說的是古代魯國的國王得到一只海鳥.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鳥,就把它當做是神鳥了.為了表示自己對“神鳥” 的愛護和尊重,他吩咐把鳥供養(yǎng)在殿堂里,把宮廷里最美妙的音樂奏給它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它吃.可是鳥呢,卻被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三天功夫,這只鳥就活活地餓死了.看了這個故事,怎樣寫一篇心得筆記呢?你如果在魯王不懂得養(yǎng)鳥的技術,鳥應該如何養(yǎng)的問題上大發(fā)議論,即使寫得再詳盡也不行.為什么呢? 因為你從根本上把這個故事理解錯了.這個故事其實是說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否則,盡管主觀愿望是好的,也難免要失敗.只有抓住了這一點,去聯(lián)想、去議論,才能把感想寫得深刻、動人.怎么讀呢?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我們首先必須熟悉下列情況:(1)寫作時間.(2)寫的什么,即作品的內(nèi)容.要把作品中的時、地、人、事、物這幾方面弄清楚,不能囫圇吞棗.寫故事梗概,列提綱,這些都是熟悉作品內(nèi)容的輔助手段.(3)為什么而寫,即作者的寫作目的.其次,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要放過去.要反復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中心,聯(lián)系自己生活的體驗,加以對照、比較.為“感”做好準備.2、“感”要專一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就拿《小馬過河》這篇我們都知道的故事來說.它雖然短小,但仔細體會,就會使人產(chǎn)生幾方面的感想:①遇事要多動腦筋、認真分析,不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②實踐出真知,水是深是淺,要親自去試一試,“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親口嘗一嘗.”③老馬教子有方,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愛,不嬌慣;當孩子沒有完成任務時,不諷刺,不責怪,而是循循善誘,耐心指導.僅就對這三方面的感想來說.一篇心得筆記最好只選擇其中的一兩個方面寫透徹,寫深刻.3、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讀后感”當然是先“讀”而后有“感”.你讀的是哪本書?你是對這本書中的哪個問題發(fā)表感想,這些都需要交代一下.如果對原文一字不提,上去就寫感想,就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你的感想是怎么來的.另一方面,有的同學在寫讀后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復述原作的內(nèi)容或事例,只在結尾發(fā)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會變成向別人介紹某一本書.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但文章的“感”一定要比“文”多.二、讀后感的寫作1、寫作方法:寫體會式的讀后感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聯(lián)系實際分幾點具體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另一種是先概括原文的主要內(nèi)容或情節(jié),再抓住主要內(nèi)容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寫自己的認識和體會.2、寫作順序:在結構上,常見的有這兩種寫作順序:概括式提示“讀”→抒寫感受→回扣到“讀” 或者簡單介紹文章之后,把主要內(nèi)容分散寫,夾敘夾議.用一處原文來談一點感想,這種方法必須注意前后銜接.3、寫作技巧:(1)讀后感的題目.最簡單的題目是“讀《××××》有感”.你想醒目一點,可以抓體會中最深的一點自擬題目.如《見義勇為是一種美德》就是如此.(2)“感”的內(nèi)容.首先提醒大家,感受一定要和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相符,否則就會鬧笑話,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假如是講的認真學習,可你談的體會卻是熱愛勞動,文不對題,完全不符要求,這一點也是寫讀后感難把握的一點.另外在聯(lián)系實際談感受時,可以打開你想象的閘門,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中國到外國,從自己到別人,看到的、聽到的、正面的、反面的,只要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關系,能夠幫你說明問題的都可以寫.讓我們舉例來說:例1、《凡卡》讀后感今天我們學習了《凡卡》這篇課文,我感受很深.《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在一八八六年寫的,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tǒng)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九歲的凡卡·茹科夫,三個月前被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里奇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里做學徒,他在這三個月里受盡了折磨,睡在過道里,老板和老板娘為一點小事就要毒打他,伙計們也捉弄他,每天只能吃一點面包渣,他沒有衣服和鞋穿,沒有親人,沒有快樂.他給爺爺寫信,請求爺爺把他接回去,但這只是夢想.凡卡的生活多么悲慘呀!讀完這篇課文我很受教育.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建設好我們的祖國.【簡評】看了這篇讀后感同學們會有一個共同的反應,這文章寫得太空洞了.讀后感,重在寫讀后的感受,而不是對原文的介紹,而本文的小作者所描述的大部分是課文中的內(nèi)容,至于看到這些現(xiàn)象聯(lián)系實際,與自己進行對照比較則一點沒談.盡管開頭結尾都分別高呼讀了這篇課文很受教育,感受很深,但卻見不到下文,給人以風大雨點小的感覺.例2、《凡卡》讀后感我一口氣讀完了《凡卡》這篇課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為九歲的凡卡過著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仿佛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罵.凡卡太可憐了,他才九歲,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兒童,卻受著這么多的折磨,老板、老板娘動不動就打他,伙計們想方設法捉弄他.誰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斷地增加營養(yǎng)身體才會長得結實,才會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點兒面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面包渣,至于菜啊、茶啊,根本沒有.到了晚上睡覺時,他沒有床,而是睡在過道里.這還不算,每當老板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搖那個搖籃,如果睡著了,還會挨老板的打.凡卡總是回想在鄉(xiāng)下的那一段日子,雖然清苦,但身邊有爺爺、有小伙伴,而現(xiàn)在誰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請求爺爺接他回去.讀到這兒,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凡卡遙望故鄉(xiāng)向蒼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如今,我們也是十來歲的少年兒童,可和凡卡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們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們都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學習,老師像辛勤的園丁,精心教育我們.學校為了讓我們?nèi)嫣岣咚刭|(zhì)還給我們建立了計算機房、閱覽室、語音教室、自然實驗室等,每天我們都能學到許多新知識、新技能.父母為了讓我們身體長得結實,天天為我們準備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我們多幸福呀!讀過《凡卡》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為什么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兒童卻過著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們不是生長在同一社會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統(tǒng)治之下,那里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富人終日花天酒地而窮人卻度日如年窮困潦倒.我們呢?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我們兒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國家還為我們少年兒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起到了保證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作用.人們常說,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們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學習,長大更好地建設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讓更多的兒童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評析】同前一篇讀后感相比,此文內(nèi)容顯然是豐富多了.首先小作者注重在讀文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小作者以自己現(xiàn)實生活狀況與凡卡一一進行對照,感受到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優(yōu)越,深知自己猶如生活在蜜罐中.另外,這篇讀書筆記反映出小作者認識問題的深度,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看到了社會制度的不同,進而激發(fā)了努力學習長大建設好祖國的愿望,他的感受顯得更加充實、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