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 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1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yǎng)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范,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yǎng)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后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xiàn)。
輯印在這本小書里,不是普通的家書。
傅雷在給傅聰?shù)男爬镞@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yǎng)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jié)方面,在藝術修養(yǎng)方面,在演奏姿態(tài)方面。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和傅聰?shù)募視o了我許多啟示。
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系,養(yǎng)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tài)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
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于言傳的品質(zhì)嗎
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
于是孩子嘗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嘗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
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于政治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現(xiàn)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書讀后感2 要回頭寫讀后感時,我覺得很不容易。
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精彩,字字珠璣,做筆記或任何總結概括都有可能損害這部經(jīng)典之作。
所以,在這里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達的重要思想。
首先,從形式方面看,《家書》讓我了解了什么是細致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觸吧。
根據(jù)自己很少的經(jīng)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
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舒暢的作品誕生。
他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yǎng),甚至于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糾正。
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致、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和作風。
如果說《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yǎng)讀物”或者經(jīng)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意義的應當是這種態(tài)度和作風。
但絕不僅限于此,還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fā)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fā)。
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yǎng)讀物”或者“教子篇”,對于像我這樣并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
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
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做人、修養(yǎng)以及學問的關系實為一體的思想。
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diào)“一般修養(yǎng)”的重要。
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xiàn),比如關于去博物館、去森林等建議,便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yǎng),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
對我的啟發(fā)則是,讀書只是修養(yǎng)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
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
一般修養(yǎng)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閱讀。
因為,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么規(guī)范齊整。
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閱讀是有好處的。
其實我早就受了的影響而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關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關系,應當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著理性的靈光
以上便是一讀《傅雷家書》后的一些感想。
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后感只能記錄我的一部分收獲,更多的則寫不出來,而是要融入身體。
本來讀書筆記、讀后感之類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童年》讀書筆記 4小篇
她今天樣子很兇,但當我問起她的頭發(fā)為什么這樣長的時候,她還是用昨天那樣溫暖而柔和的腔調(diào)說: “看來這世上遞給我的懲罰,上帝說:給你梳這些該死的頭發(fā)去吧
年輕的時候,我夸耀過著一把馬鬃,到老來,我可詛咒它了。
你睡吧
還早著呢,——太陽睡了一夜剛起來……” “我不想睡
”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馬上表示同意,一面編辮子,一面往沙發(fā)那邊瞧,母親就在沙發(fā)上躺著,臉朝上,身子直的像一根弦。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
你笑聲說
” 外祖母說話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想鮮花那樣溫柔、鮮艷和豐潤,一下子就牢牢地打進我的記憶里。
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堅固雪白的牙齒。
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
但這面孔卻被松軟的鼻子、脹大了的鼻孔和紅鼻尖而給弄壞了。
她從一個鑲銀的黑色鼻煙壺里嗅煙草。
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過她的眼睛,從他內(nèi)心卻射出一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光芒。
她的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只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并且柔軟得也像這可愛的動物摘抄: 伏爾加河靜靜的流淌,秋高氣爽,天空澄澈,兩岸的秋色很濃,一片收獲前的景象。
桔紅色的輪船逆流而上,輪槳緩緩地拍打著藍色的水面,隆隆作響。
輪船后面拖著一只駁船。
駁船是灰色,像只土鱉。
景走船移,兩岸的景致每時每刻都發(fā)生著變化,城市、鄉(xiāng)村、山川、大地,還有水面上漂著的那些金色的樹葉。
“啊,多美啊
” 姥姥容光煥發(fā),在甲板上走來走去,興奮地瞪大了眼睛。
她偶爾站住,立在那兒,看著河岸發(fā)呆,她兩手交叉放在胸前,面帶微笑,眼含淚水。
我扯了扯她的黑裙子。
求列夫。
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的2000字以上的讀后感。
急
陳平忍辱苦讀書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劇?/p>
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
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
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
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jīng)》中受到啟發(fā),開始用心讀書。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萬斯同經(jīng)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名人成名前的故事
愛迪生在成名前,是一個很窮的工人。
一次,他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看見他的衣服,說:“你該買一件新衣服了. 愛迪生說:“又何必呢,反正在這誰也不認識我。
”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fā)明家,麥肯基又來看他,發(fā)現(xiàn)他還穿著那件舊衣服,說:現(xiàn)在你無論如何也該買件新衣服了。
”“又何必呢,現(xiàn)在在這誰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說。
河的第三條岸。
啥,啥意思呢
河的第三條岸 很多人的賞析作者:hededisantiaoan 提交日期:2007-8-17 11:21:00 | 訪問量:1480 羅薩的《河的第三條岸》,在我看來是一部恐怖小說,也是一部詩意小說。
這沒有任何矛盾之處,有比平?,嵥榈娜兆永镌庥觥霸娨狻备植赖氖虑閱?/p>
當然這個“詩意”不是“詩情畫意”的那個詩情。
《河的第三條岸》顯示了我們在遭遇詩意的時候的那種驚惶失措。
也許羅薩并不是說父親是河的第三條岸,父親和母親都是河的一條岸,而我們站在沒有根基的第三條岸,絕望,恐懼,不知所蹤。
這是我的BLOG為什么叫作河的第三條岸的原因。
它展示了我在小地方北侖剛剛開始“盡職、本分、坦白”的日子的生活狀態(tài)。
大江引用過托尼莫里森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看的書沒有人寫過,那你就應該卷起袖子自己動手了,我想說的是,如果我的生活全在一部小說里,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只剩下閱讀了。
小說全文如下: 河的第三條岸 (巴西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 父親是一個盡職,本分,坦白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誰更愉快或更煩惱,也許是更沉默寡言一點.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在掌管著我們家,她天天都責備我們--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發(fā)生了一件事:父親竟自己去定購了一條船. 父親對船要求很嚴格:小船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供一個人使用.母親嘮叨不停,牢騷滿腹,丈夫突然是想去做漁夫嗎?父親什么也沒有說. 離開我們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條大河流經(jīng),水流平靜,又寬又深,一眼望不到對岸. 我總忘不了小船送來的那天.父親并沒有顯出什么特別的神情.他象往常一樣戴上帽子,對我們說了一聲再見,沒帶食物,也沒拿別的什么.我原以為母親會大吵大鬧,但她沒有.臉色蒼白,從頭到尾她只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 父親沒有吭聲,他溫柔地看著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們一起向河邊走去.我強烈的感到無畏和興奮.爸爸,你會帶我上船嗎? 他只是看著我,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個手勢,要我回去.我假裝照他的意思做了,但當他轉過身去,我伏在灌木叢后面,偷偷地觀察他.父親上了船,劃遠了.船的影子象一條鱷魚,靜靜的從水上劃過. 父親再沒有回來.其實他哪兒也沒去.他就在那條河里劃來劃去,漂來漂去.每個人都嚇壞了.從未發(fā)生過,也不可能發(fā)生的事現(xiàn)在卻發(fā)生了. 每個人都猜想父親瘋了.母親覺得羞辱,但她幾乎什么都不講,盡力保持著鎮(zhèn)靜. 河上經(jīng)過的行人和住在兩岸附近的居民說,無論白天黑夜都沒有見父親踏上陸地一步.他象一條被遺棄的船,孤獨的,毫無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們一致認為,對于父親而言,食物是一個大問題,他一定會離開大河,回到家中. 他們可是大錯特錯了.父親有一個秘密的補給來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帶給他.父親離家的頭一天,全家人在河灘上燃起篝火,對天祈禱,朝他呼喊.我感覺到深深的痛苦,想為他多做點什么.第二天,我?guī)е粔K玉米餅,一串香蕉和一些紅糖來到河邊,焦躁不安地等了很久,很久.終于,我看見那條小船,遠遠的,孤獨的.父親坐在船板上.他看見了我,卻不向我劃過來,也沒做任何手勢.我把食物遠遠的拿給他看,然后放在堤岸的一個小石穴里,從此以后,我天天這樣.后來我驚異的發(fā)現(xiàn),母親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總是把食物放在我輕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懷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命在廢棄和空寂中流逝,父親卻一點都不在意.他從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從沒生過火,他沒有一絲光亮.僅僅拿走我放在石穴里的一點點食物,對我來說,那是不足維生的.他的身體怎樣?不停搖槳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濫時,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難?我常常這樣問著自己. 姐姐生了一個男孩.她堅持要讓父親看看外孫.那天天氣好極了,我們?nèi)襾淼胶舆?姐姐穿著白色的新婚紗裙,高高地舉起嬰兒,姐夫為他們撐著傘.我們呼喊,等待.但父親始終沒有出現(xiàn).姐姐哭了,我們都哭了,大家彼此攜扶著. 后來,姐姐和丈夫一起遠遠地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時代在不知不覺中變了.母親最后也走了,她老了,和女兒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留了下來.我從未考慮過結婚.我留下來獨自面對一生中的困境.父親,孤獨地在河上漂流的父親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盡管他從未告訴我們?yōu)槭裁匆@樣做.不管怎么樣,我都不會因這件事責怪父親. 我的頭發(fā)漸漸的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對?我到底有什么罪過?我漸漸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躊躇不前.同時愛講到疾病和死亡.他呢?為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終有一天,他會精疲力竭,只好讓小船翻掉,或者聽任河水把小船沖走,直到船內(nèi)積水過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吶! 我等待著,等待著.終于,他在遠方出現(xiàn)了,那兒,就在那兒.我莊重的指天發(fā)誓,盡可能大聲的叫著: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你不是非這樣下去不可,回來吧,我會代替你,就在現(xiàn)在,如果你愿意的話.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 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劃過來.他接受了我的提議.我突然渾身戰(zhàn)栗起來.因為他舉起他的手臂向我揮舞,這么多年來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極了,毛發(fā)直豎,發(fā)瘋似的跑開了,逃掉了.因為他象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人.我一邊跑一邊祈求寬恕,祈求,祈求. 極度恐懼給我?guī)硪环N冰冷的感覺,我病倒了.從此以后,沒有人再看見過他,聽說過他.從此我還是一個男人嗎?我不該這樣,我本該沉默.但明白這一點又太遲了.我不得不在內(nèi)心廣漠無際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長了.在我死的時候,我要別人把我裝在一只小船里,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另附作者簡介——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生于一九○八年,卒于一九六七年。
出生于巴西的米納斯吉拉斯州(MinasGerais),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到鄉(xiāng)村一邊行醫(yī),一邊收集民間傳說,后出任巴西外交官。
著有小說《廣闊的腹地:條條小路》,另有短篇小說集《薩加拉納》等。
他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對小說的文體、主題、語言等方面進行了革新。
我倒覺得,“河的第三條岸”代表著希望:河的此岸是“盡職、本分、坦白”的庸常生活,彼岸是父親執(zhí)拗的反抗,我--這個跟我們每個人都很相像的人,在此岸(他沒有跟母親和姐姐一樣搬走)和彼岸(他也害怕父親終日浮游于河上的生活)都看不到希望,因此,他希望可以找到“河的第三條岸”。
事實上,無論如何,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他的生活只有一條岸,盡管他沒有離開這里,本質(zhì)上他的生活還是“盡職、本分、坦白”的。
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作者在小說中其實只寫了一條岸,也就是我給父親藏食物的石穴上面這條岸,因為這條象征著生命的河流,“又寬又深,一眼望不到對岸”。
另外,你在回到北侖之前,博客也叫“河的第三條岸”,可見小說和生活并不能等同,不是一碼事。
“河的第三條岸”是巴西作家羅薩的一篇小說名。
故事講的是一個本分的父親在某天忽然異想天開地為自己打造了一條結實的小船,揮手告別家人后,他走向了離家不遠的一條大河,并不是遠行也不是逃離,而是獨自一人駕舟河流上飄蕩,只需要兒子送來的食物,別無他求。
家人想盡辦法讓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故我。
最終,已經(jīng)白發(fā)染鬢的兒子對他隔岸發(fā)誓:只要他回來,一定繼承父親未競的事業(yè)。
父親興高采烈向岸邊靠近,可是兒子卻實在無法忍受仿佛來自天外的形象,在恐懼中落荒而逃。
父親從此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河的第三條岸”告訴我們的是什么
這是一種生存方式的抉擇。
當生活讓我們無法抵達此岸或彼岸,我們只能在第三條岸上飄蕩。
“第三條岸”并不存在于三維空間。
可是它存在于五維、六維空間。
這是心靈的空間;是意愿的牧場;是靈魂的夢境;是自you的天堂。
順應心靈意愿蕩漾在水光瀲滟中,其樂融融。
我們凡夫俗子無法感應它,因為我們?yōu)榛钪妫欢腥四芨兄?,是因他為靈魂而活著。
既然這是父親的選擇,我們有權利尊重這樣的選擇。
我們縱然做不到,但我們無權抵觸并排斥。
因為世界是寬容的,我們的包容也是寬泛的。
我還想把它看做是一種方法論或認識論。
眾所周知,一葉幛目犯的是認識論錯誤,而刻舟求劍犯的是方法論的錯誤。
一葉知秋使我們明察秋毫。
入木三分讓我們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知道世界是美好的,屬于認識論;善于把自己經(jīng)營得和這世界一般美好屬于方法論。
我們知道河流沒有第三岸,但感知它在,屬于認識論,我們覺得自己正在第三岸上散步飛翔,這就屬于方法論。
其實,我寧愿把人間看作我的人生第三岸。
讓天使上天堂吧。
讓魔鬼下地獄吧,我屬于不好不壞非驢非馬,我只徜徉于人間。
“河的第三條岸”好似一個謎面,有一萬個人讀到它,就有一萬個謎底。
偶實在不行了,你這個問題跟下面這個網(wǎng)的問題一模一樣
下面是我摘抄的
這部只有六千字的短篇小說,印證了契訶夫的話,契訶夫說:“我能把一個長長的主題簡短地表達出來。
”“父親是一個盡職、本分、坦白的人。
”故事的敘述就是這樣樸素地開始,并且以同樣的樸素結束。
這個“并不比誰更愉快或更煩惱”的人,有一天訂購了一條小船,從此開始了他在河上漂浮的歲月,而且永不上岸。
他的行為給他的家人帶去了恥辱,只有敘述者,也就是他的兒子出于某些難以言傳的本能,開始了在岸邊漫長的等待。
后來敘述者的母親、哥哥和姐姐都離開了,搬到了城里去居住,只有敘述者依然等待著父親,他從一個孩子開始等待,一直到白發(fā)蒼蒼。
終于,他在遠處出現(xiàn)了,那兒,就在那兒,一個模糊的身影坐在船的后部。
我朝他喊了好幾次。
我莊重地指天發(fā)誓,盡可能大聲喊出我急切想說的話:“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我會代替你。
就在現(xiàn)在,如果你愿意的話。
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
”……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劃過來……我突然渾身顫栗起來。
因為他舉起他的手臂向我揮舞——這么多年來這是第一次。
我不能……我害怕極了,毛發(fā)直豎,發(fā)瘋地跑開了,逃掉了……從此以后,沒有人再看見過他,聽說過他…… 羅薩的才華使他的故事超越了現(xiàn)實,就像他的標題所暗示的那樣,河的第三條岸其實是存在的,就像莫斯科存在于三姊妹的向往中,戈多存在于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的無聊里。
這個故事和契訶夫、貝克特劇作的共同之處在于:等待的全部意義就是等待的失敗,無論它的代價是失去某些短暫的時刻,還是耗去畢生的幸福。
我們可以在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中辨認出等待的模樣,雖然它不時地改變自己的形象,有時它是某個激動人心的主題,另外的時候它又是一段敘述、一個動作或者一個心理的過程,也可以是一個細節(jié)和一行詩句,它在我們的文學里生生不息,無處不在。
這篇小說,不如說是寓言,寫的是一位老人駕著小船,遠離家人和所有的人,獨自在河上漂流,從此再也沒有回家,再也沒有和任何人講過一句話,最后杳然不知所終。
老人和他的船,在兒子眼中就成了“河的第三條岸”。
這個故事或許會讓我們想到塔希提島上的高更,阿爾的凡高,以及所有那些走出人的疆域永不上岸的人。
這樣的對峙,需要一個人付出何等的勇氣和力量。
他們的存在,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之外還能夠看得到夢想的若明若暗的光亮。
毫無疑問,“第三條岸”是存在的。
我對羅薩《第三條河流》的理解 1.“父親”為什么要離家出走
我認為“父親”陷入了深深的孤獨和絕望之中。
他非常平凡,“在我的記憶中,他既不比別人快樂,也不比別人憂傷。
他一直沉默寡言,家里的事全由母親作主。
”他不比別人快樂,可能因為他沒有感覺到快樂;他不比別人憂傷,也可能因為他不愿流露自己的憂傷。
“父親”的這種“一直沉默寡言”一定是出了什么問題。
首先,他很孤獨。
沒人理解他,包括最熱愛他的兒子;生活也缺乏清新感,他活得很無聊,他找不到歸屬。
另外,他已經(jīng)絕望了。
他對生活失去了激情,沒有一點興趣,他的心靈已經(jīng)充滿著絕望的情緒。
在此,作家盡管沒有說他絕望的原因,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推知:生活的沉悶、無聊、瑣碎、荒誕······使他深陷絕望而不能自拔。
孤獨和絕望使他企圖逃離,離開這個充斥著卑瑣和荒誕的世界,而去尋找另外的清新、永恒的世界―――第三條河流。
2.“第三條河流”是什么
“第三條河流”既不同于離家一里的那條河,也不是人們沉浮其中的生命之河,而是超脫現(xiàn)實、清新永恒的死亡之河。
作者在等待父親的過程中理解了父親:“我開始感到了衰老的痛苦:生命竟是那么短暫、無望。
”這時,作為兒子的作者,才開始觸及父親的靈魂,走近父親的絕望。
“我覺得他已經(jīng)不屬于這個世界。
”因為,父親已經(jīng)自己流放了自己――從世俗的生活中突破,置身于一種非現(xiàn)實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從而去等待(追尋?)死亡的永恒(永恒的死亡
) 因而,“我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機,成了名副其實的行尸走肉。
”——在父親的眼里,又有哪一個人不是行尸走肉呢
——“我的前途一片空虛,我的命運就是在孤獨、絕望中等待死神。
”至此,作者才真正理解了父親、理解了生活。
在這樣一個顛倒混亂、污濁不堪的非人的世界里,任何一個正派的人,坦誠的人,都感到憋悶、壓抑,甚至將會被窒息而死。
最終,作者也要“把自己裝入一條小船,任河水把我?guī)У教煅暮=恰?/p>
這河水······這河水清新、永恒······” 3.《第三條河流》強烈的批判意義。
這篇小說表面僅僅寫了父親的孤獨、絕望和他荒誕不經(jīng)的離奇故事,很少寫到家庭以外的事情,但這絲毫不影響作品強烈的批判意味。
如果說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那么一顆草同樣能夠顯示嚴冬的肅殺。
從“父親”和“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處的那個世界,給了他們多大的壓力和打擊;那個世界里,普通正直的人生不如死,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寄托,普遍的感到孤獨、絕望。
人們只有等死:一種人就像“父親”和“我”一樣,采取和現(xiàn)實決裂的方式,自己放逐了自己,去追尋一種超現(xiàn)實的生命價值——永恒;而大多數(shù)人仍然在無聊和絕望中浮沉,過著那種卑瑣灰暗的生活,靜靜的等待死神來為他們收尸。
這該是一種什么樣的世界呀
一個彌漫著絕望和死亡氣息的世界
偶的一點淺薄的小看法: 其實,父親追尋的那所謂“河的第三條岸”(我讀的譯本譯為河的第三條岸,并且偶也覺得比較貼切),在“樂觀積極”的人看來,也許不外乎是“逃避”,而在我們這些對世界完全絕望的人看來,應該說那就是一種執(zhí)著的信念,堅信在這可笑、可悲、令人絕望壓抑,荒誕離譜的世界以外,必定存在那“第三條清澈,明凈的河岸\\\/河流(這里好象還是譯成河流比較吻合,哈哈)”,河即世界的意象。
因為河的第三條岸存在的可能性幾乎是0,因此父親和我最終還是無法擺脫那不幸......這是在暗示人類終究難逃毀滅,無法獲得拯救
或許吧。
無疑,這是一篇寓言性很強的小說,因此可以從各種角度去解讀,當然,“河“的任何一位讀者都能感受到其對現(xiàn)實的強烈批判。
但偶還是覺得若能從“我”朝他喊了好幾次。
我莊重地指天發(fā)誓,盡可能大聲喊出我急切想說的話: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你不是非這樣繼續(xù)下去不可......回來吧,我會代替你。
就在現(xiàn)在,如果你愿意的話。
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
” 說話的時候,我的心跳更厲害了。
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劃來。
他接受了我的提議。
我突然渾身顫栗起來。
因為他舉起他的手臂向我揮舞——這么多年來這是第一次。
我不能......我害怕極了,毛發(fā)直豎,發(fā)瘋地跑開了,逃跑了。
因為他像是另外一個世界來的人。
我一邊跑一邊祈求寬恕,祈求,祈求。
極度恐懼帶來一種冰冷的感覺,我病倒了。
從此以后,沒有人再看見過他,聽說過他。
從此我還是一個男人嗎
我不該這樣,我本該沉默。
但明白這一點又太遲了。
我不得不在內(nèi)心廣漠無際的荒原中生活下去。
我恐怕活不長了。
當我死的時候,我要別人把我裝在一只小船里,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河...... 這段表現(xiàn)“我”內(nèi)心極度分裂,人格錯位,幾近發(fā)瘋的描寫中深入挖掘才更有新意(因為表現(xiàn)世界荒誕性的作品很多,中外此類作品中優(yōu)秀的也不少,比如偶鐘愛的余華那些早期的作品),期望哪位大哥\\\/大姐能從此角度進行分析解讀。
(若能有幸得到huihui333666999的指教,偶將感激不盡
)
唐奘裝西游路線
1000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唐朝和尚,穿荒漠、翻天山、走中亞,游歷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19年,寫就《大唐西域記》,留下無量公德……1000多年后,我們的記者在幾年時間里,累計行程4萬公里,成為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幾乎踏遍玄奘西游足跡的人,而他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竟也有幾分《西游記》中的曲折與新奇。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線: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偷渡玉門關,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經(jīng)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來到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
后經(jīng)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東)、翻越鐵門(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經(jīng)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東行至犍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印度。
當時印度小國林立,玄奘跋涉數(shù)千里,經(jīng)歷十余國,但主要是在那爛陀寺受戒和講學。
公元643年春,玄奘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jīng)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到長安。
行走在草原絲綢之路上 記者第一次有機會親身追蹤玄奘的足跡是在1999年,因為參加了聯(lián)合國的一個活動,有機會沿著草原絲綢之路考察。
在古代,絲綢之路分為陸上和海上兩部分,而陸上絲綢之路又被歷史學家根據(jù)地理特征,劃分為帕米爾高原以東的沙漠絲綢之路和帕米爾高原以西的草原絲綢之路。
當時考察團的具體線路是由莫斯科飛往土庫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然后在中亞走出3個“之”字,涵蓋了玄奘行走的路線。
從文化角度說,陸上絲綢之路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海上絲綢之路。
因為這條商業(yè)動脈不僅溝通了人類文化核心區(qū)的漢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也把羅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波斯的摩尼教和拜火教做了一次最徹底的文化聯(lián)結。
不過,從公元300年開始,絲綢之路已經(jīng)開始衰落,到了玄奘經(jīng)過這里的公元7世紀初,絲綢之路已是形容慘淡,不復當年的輝煌。
我們行走的地域雖然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但其地貌其實還是以荒漠包圍綠洲為主。
遠望高山上是白雪,白雪下面是綠色,從綠色深處涌出來的是黃色。
遠處的蒸騰熱氣在光線作用下如同一塊皺巴巴的塑料布,懸垂在荒日里,人影成了沾在上面的小泥點。
遙想當年沙漠中玄奘一個人行色匆匆的身影,真是感慨萬千。
記得西安慈恩寺保存著玄奘取經(jīng)石刻圖: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佛珠,很有些帝王圣人之相。
他腳蹬草鞋,腰間的小包裹里放著衣服,左手拿著經(jīng)書,右手持拂塵,背著經(jīng)書箱,書箱頂上的圓蓋是傘,傘前掛著一個小油燈。
這大概是玄奘取經(jīng)徒中,夜晚邊趕路邊讀經(jīng)書的情景。
這位宋代石刻作者看來沒有多少旅游經(jīng)驗。
在茫?;囊吧希粋€人根本不可能邊看書邊行走。
沙漠中最難得的是綠洲,每到這樣的地方,我們會特意停下來,看看古代商隊后代們的生活。
而當?shù)刈鹳F的長者會用面包和鹽來歡迎我們,這是絲綢之路的遺風。
他們在這里過著安靜、淳樸的生活。
周圍沙漠限制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這些人基本上還保持著100年前的生活習慣。
他們拿出了最好的食品招待我們,每個人可以得到兩片黃瓜、三片西紅柿和一碗羊肉湯泡馕。
這里的一位長者告訴我,他的先祖主要從事長途販運。
從中國哈密走到這里時,傳說另一個綠洲里出現(xiàn)了瘟疫,他們沒敢往前走,就在這里定居了下來。
乘飛機俯瞰帕米爾高原 玄奘一路行來真是艱辛無數(shù)。
不過比起當年前往印度取經(jīng)的其他僧侶,他還是幸運得多。
當年立志西行的中國僧人很多,但除了法顯、玄奘、義凈等幾個人外,其余的都在中途凍餓而死或者被盜賊殺害。
所以每次凝望玄奘的形象,記者總感到那是無數(shù)中國古代僧人的影像累加在一起。
玄奘在荒無人煙的800里沙漠跋涉、翻越凌山后,一定有一個回望天山的動作,因為這里真是“經(jīng)途險阻,寒風慘烈”。
天山南側就是帕米爾高原,是中國邁向中亞的門檻。
中國古書稱這片高原為蔥嶺。
《大唐西域記》中玄奘不僅勾畫出了它的地理位置,還準確地描述說,這里“崖嶺數(shù)百重,幽谷險峻,恒積冰雪,寒風勁烈。
”由于跟隨聯(lián)合國的考察團,記者有了從空中俯瞰天山和帕米爾高原壯麗景色的機會。
由于天山西側有眾多蘇聯(lián)的軍事基地,記者乘坐的直升機只能很快掠過天山、貼著山崖飛行,不過俯瞰一下“世界的屋脊”———帕米爾高原還是很給人震撼的感覺。
這里是天山、昆侖山、興都庫什山交會扭結而成的一個“結”,巖層深處的巨大能量在這里相互抵消,在海拔4200米形成了一片平緩的山巒。
從直升機上可以看到溝谷中有清澈的溪水,旁邊長滿了綠草,小黃花點綴其中。
一頭不知名的動物此時好像嗅到了什么,機敏地閃到巖石后面。
當?shù)叵驅дf那是一頭雪豹,這種雪豹在海拔1800米到5500米之間的地帶活動。
向導還說,帕米爾高原一帶還有傳說中的“雪人”活動呢。
在中亞找尋汗血寶馬 出了帕米爾就是中亞。
中亞的四鄰都是古老文明中心,所以這塊地方就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匯處,一個永遠的十字路口。
翻看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中亞早期歷史上的一個個王朝,如同短暫的龍卷風,以自我為中心囂張一陣子,最后無一例外地癱倒在沙漠中。
直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進入中亞后,中亞才逐漸有了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玄奘路過這里時似乎行色匆匆,對這里屹立的兩座古城———布哈拉與撒馬爾罕都著墨不多。
不過在玄奘進入西域時,中國與西域已經(jīng)有了至少8個多世紀的交往。
從土庫曼斯坦到烏茲別克斯坦,我們經(jīng)常聽到當?shù)厝酥v起兩種動物,一種是中國的蠶,另一種就是西域的馬。
我們參觀土庫曼斯坦的科莫索爾養(yǎng)馬場時,這里的主人就津津樂道地說著中國的皇帝如何喜歡他們的“天馬”。
他嘴中的天馬的確不同凡響,優(yōu)雅高貴,栗色的毛如同緞子一樣柔和明亮。
不過當記者詢問這種馬是否就是中國古書上描述的汗血寶馬時,馬場主人說,他平生只見過一次肩膀部位流汗血的馬,但是這匹馬很快就死了。
走近巴米揚大佛 玄奘當年經(jīng)過的地方中,巴米揚算是近年來最揚名的一個了,可悲的是這卻是與一場震驚世界的文化災難聯(lián)系在一起的。
記者踏上巴米揚的土地是2002年,美國向塔利班動武,促成了記者的阿富汗之行。
從飛機上看,阿富汗是綿延起伏的荒涼丘陵,星星點點的綠洲里擠滿了蜂窩般的土坯房。
河流從一個綠洲流出來,只泛起一道光波就蒸發(fā)在了沙石里,讓遠方的樹苦苦等待。
在喀布爾市里,人們從戰(zhàn)爭廢墟邊緣匆匆走過,好像這些與他們毫無關系。
然而這里,阿富汗,就是曾經(jīng)僅次于印度比哈爾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
賈拉拉巴德、馬扎里沙里夫,這些由于美軍轟炸而為世人熟知的地方,都曾是佛教圣地。
玄奘從中亞進入阿富汗境內(nèi)后,他的行走速度明顯慢了下來,身感當時的佛教已經(jīng)相當衰微,他不時感嘆:“伽藍雖多,僧徒寡少”;“庭宇寂寥,絕無僧侶”。
不過山崖上有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巨大佛像的巴米揚還是給了玄奘莫大的驚喜,大佛在他筆下是“金色晃曜,寶飾煥爛”的輝煌。
但等到記者拜訪這里時,巴米揚佛像群已是一片凄涼,石窟里是佛像的殘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黃土塊應該是大佛的“尸體”。
幾塊塑料布蓋在上面,上面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字樣。
附近殿堂的佛龕內(nèi)都是一個個空位。
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現(xiàn)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難民棲息在這里。
徜徉那爛陀寺感受玄奘功績 玄奘從阿富汗繼續(xù)西行就進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內(nèi)。
在這兩地他曾到過多處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圣地、佛教造像水平達到最高峰的塔克西拉和印度境內(nèi)的鹿野苑與菩提伽耶,這些地方記者在2000年5月有幸成為駐印度記者后都曾陸續(xù)地拜訪過,不過在這其中印象最深,也是必須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他取得真經(jīng)的西天———印度的那爛陀寺。
玄奘到達那爛陀寺的時候是公元630年。
當時,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萬人”。
公元5世紀笈多國王在這里興建了佛教學院,不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經(jīng)文,還教授婆羅門教和吠陀文獻以及哲學、天文學等科目。
玄奘到來的時候,正是那爛陀寺藏書最豐富的時期,玄奘在這里閱讀、通曉了各類經(jīng)論。
但他仍不滿足,曾離開那爛陀寺在印度諸國云游六年,最后又回到寺里,成為客座教授,為全寺僧眾宣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等經(jīng)典。
據(jù)說當時有一婆羅門自恃才學過人竟然向那爛陀寺叫板,宣稱寺中無人能駁倒他的觀點。
為了維護那爛陀寺的佛學地位,玄奘挺身而出,與那個婆羅門辯論,不過半晌,婆羅門就低頭認輸。
圍觀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國和尚能講一口流利的梵語,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
到了玄奘隨口旁征博引時,已經(jīng)佩服得五體投地,玄奘從此名聲大震。
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辯論會為玄奘帶來了更大榮譽,但他謝絕了各國的邀請,毅然攜帶著675部佛經(jīng)起程回國。
各種宗教理學在那爛陀寺討論了800年,然而穆斯林軍隊來了,公元1197年,在經(jīng)過一陣燒殺擄掠后,那爛陀寺,這個佛教的思想家園從此湮沒無聞。
直到1861年,人們才在《大唐西域記》的幫助下,重新找回了這片遺址。
如今,這個恢弘一時的佛教建筑已是一片破敗瓦礫,被印度考古監(jiān)察機構保護了起來。
不過,這里幾乎每個遺址旁都有一個簡介,介紹玄奘何時來過這里,以及他在這里從事了哪些活動。
話語雖短,卻表達了印度人民對玄奘,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驅、解讀印度佛教最重要的歷史文獻———《大唐西域記》的作者的無限感激。
故鄉(xiāng)的含義是什么
許多年來,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尋找故鄉(xiāng)的含義。
我大概于1997年離開故鄉(xiāng),去一座城市求學。
后來到了西北地區(qū),又到了西南的另一座城市,完全離開了故鄉(xiāng)。
對我來說,故鄉(xiāng)只是一片山脈,一座木樓,一塊莊稼地。
在我的記憶中,她實在沒有留下什么清晰的印象,以至于我現(xiàn)在還不能給故鄉(xiāng)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對故鄉(xiāng)來說,我只是一個游子,一個不肖子孫,離開她就把她徹頭徹尾地忘記了,不再是她的兒女。
故鄉(xiāng)對我這樣,我對故鄉(xiāng)也是如此。
我曾經(jīng)說過,我不在乎故鄉(xiāng)對我的態(tài)度。
我的這種思想很有點反傳統(tǒng)的意識,故鄉(xiāng)如果知道一定不能容忍。
在人類歷史上,只有法國的文學巨匠司丹達爾(司湯達)有理由背叛故鄉(xiāng)。
16歲那年,司丹達爾帶著對故鄉(xiāng)的仇恨離開了他的故鄉(xiāng)格勒諾布小鎮(zhèn),去巴黎投奔拿破侖的軍隊。
后來他又到了意大利、德國布倫瑞克、莫斯科等地。
波旁王朝復辟后,司丹達爾成為封建制度的激烈反對者。
他這種與**潮流背道而馳的思想,決定了他在當時的社會地位。
因此,在官場上很不如意,做官只做到領事,一生過得清苦潦倒,郁郁不得志。
起初,他在文學上也沒有取得多大成就,直到1830年他的《紅與黑》聞世,還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這部作品在當時并不像今天一樣受到人們的追捧,只有少數(shù)貴族子女在學校能夠讀到。
因此司丹達爾在當時的默默無聞是可以理解的。
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很悲慘的,1842年在巴黎中風死去。
司丹達爾對他的故鄉(xiāng)不屑一顧,故鄉(xiāng)對他也無情無義。
所以至今在格勒諾布小鎮(zhèn)沒有司丹達爾的雕像,而法國的許多城市都把他的雕像擺放在顯要位置,他們以他們的國度出了這樣偉大的文學家而自豪。
我想,司丹達爾對他的故鄉(xiāng)格勒諾布小鎮(zhèn)的態(tài)度,不能說是主觀和偏激的。
對一個胸懷大志的游子來說,對故鄉(xiāng)的期待實在太多。
然而故鄉(xiāng)又如此卑微,如一位不堪重負的老者,他只能選擇放棄,離開故鄉(xiāng)獨自上路。
司丹達爾屬于那些帶著對故鄉(xiāng)的仇恨離開故鄉(xiāng)的人,他們背井離鄉(xiāng),不再期待故鄉(xiāng)給予什么,故鄉(xiāng)在他們心中漸漸消逝;另外一些人則無論如何也走不出故鄉(xiāng),故鄉(xiāng)銘刻在他們心中,如一壇老酒越陳越香,他們便以詩歌來歌頌故鄉(xiāng)。
諸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近鄉(xiāng)情更卻,不敢問來人”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詩句信手拈來。
面對明月、鄉(xiāng)音、鄉(xiāng)人、酒盞和蘆管,詩人觸景生情,懷念故鄉(xiāng)。
這種懷鄉(xiāng)之情刻骨銘心,形影相隨,無法釋懷。
詩人耳聞目睹、舉手投足,都會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看來,詩人是一個永遠無法走出故鄉(xiāng)的群體。
在這些懷鄉(xiāng)的詩人中,陸游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陸游于1125年生于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少年**,正值金人南侵,他隨著家人逃離故鄉(xiāng),一路顛沛流離,先后來到臨安、福州、夔州等地,飽經(jīng)滄桑。
仕途坎坷,在官場上也是幾番沉浮。
他反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左,主張收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
可惜他報國無門,心情極度抑郁苦悶,只能借酒澆愁,“夢寐不忘中原”,對故鄉(xiāng)的摯愛之情逐漸上升到愛國之情。
無論是在江西、福建還是四川,他都日夜思念著故鄉(xiāng),夢想有朝一日從故鄉(xiāng)驅逐侵略者,收復中原。
他一生留下了近萬首飽含血淚的詩篇,像“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表達了他日益深沉的愛國愛鄉(xiāng)之情,形成了獨特的悲壯宏麗的風格。
1210年,八十五歲高齡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留下《示兒》一詩告別了這個世界。
陸游的一生可以說是對故鄉(xiāng)牽掛的一生,只是他突破了狹隘意義上的故鄉(xiāng),上升到對國家、民族利益的觀照。
從這一點來說,陸游既是故鄉(xiāng)的豪杰,又是民族的英雄。
離別幾載,重回故地,謂之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有第一故鄉(xiāng),第二故鄉(xiāng)乃至更多,無論是出生地,還是做官、學習、隱居的地方,都屬于故鄉(xiāng)的范疇。
因為只有在回歸與離別的交替中才會產(chǎn)生故鄉(xiāng)的概念,所以提到故鄉(xiāng),人們又往往和離別之情聯(lián)系在一起。
翻開古代的文學作品,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那就是寫離別之情的特別多,經(jīng)典的作品不勝枚舉。
其中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賦得古原草送別》一直膾炙人口,相傳白居易作這首詩時年僅十六歲。
在綠草如茵的大草原上,詩人目送好友離去,踏上遠方的古道,傷感中流露出愉悅,清新中穿透著凄涼。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詩人借景生情,想象別致,情味雋永,利用強烈的視覺反差,勾勒出一幅遠近變換、動靜結合的畫面,把離別之情寫得惟妙惟肖,觸手可感。
離別是一個恒久的文學主題,情人離別,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母子離別,臨行密密逢,報得三春暉;文人離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離別是歡樂的歸宿,也是思念的開始。
在外面的人日日夜夜思念故鄉(xiāng),魂牽夢繞;故鄉(xiāng)的人也牽掛著外面的游子,為他們祈禱,期待著他們有朝一日榮華富貴,衣錦還鄉(xiāng)。
故鄉(xiāng)成為游子心中無法割舍的情結,與生死離別,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交織在一起,成為支撐他們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
大凡離開故鄉(xiāng)的人,都希望自己一帆風順,在外發(fā)財做官,成為達官顯貴,然后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
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意識。
鄉(xiāng)土意識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香火不斷,興旺發(fā)達。
故鄉(xiāng)成為家族利益的代言人,甚至突破家族的概念,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形成利益共同體,即老鄉(xiāng)。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老鄉(xiāng)是朋友中最值得信賴的一種。
因為是老鄉(xiāng),茫茫人海中大家的距離便拉得很近,他們相互以老鄉(xiāng)稱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外面一起闖世界。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以家鄉(xiāng)為單位將人群分為若干個群體是完全可能的。
他們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因為一些與生俱來的東西而使他們走到一起,志同道合,形成一些特殊的群體。
這從人際關系學上也可找到佐證。
文學史上著名的“江西派”、“桐城派”作家大多是老鄉(xiāng),一個省的,一個縣的,有的甚至是一個小村莊的。
這些老鄉(xiāng)組合在一起,對酒當歌,傾訴衷腸,找到了共同的理想,在文壇上掀起一股股不小的風暴,形成了一個個文學派別。
在日本,每個人一來到這個世上,便被牢牢地拴在故鄉(xiāng)的樹根上,自己沒有隨便走出故鄉(xiāng)的自由,“父母在,不遠游”的思想根深蒂固。
這是太和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日本的“醬缸文化”。
他們便世世代代守護著日本三島,在爛漫櫻花中刀耕火種,直到明治維新的到來,才驚醒了太和民族的美夢,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直指故鄉(xiāng)的運動。
走出故鄉(xiāng)容易,回歸故鄉(xiāng)卻很難。
在外發(fā)財做官便衣錦還鄉(xiāng),“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光宗耀祖;一事無成便潦倒失意、郁郁不得志,無顏見江東父老。
在這種思想的支撐下,第一個感覺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人--屈原便選擇了自殺的解脫方式,縱身跳入汩羅江自盡,留下《離騷》、《九歌》等不朽的詩篇,帶著對故鄉(xiāng)的眷戀永遠地離去了。
故鄉(xiāng)成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靈魂家園,也成為他們無法擺脫的精神枷鎖。
我們的下一代人將成為第一代沒有故鄉(xiāng)的人。
他們從出生就來到了城市,沒有“鄉(xiāng)”,便無所謂“故”。
沒有故鄉(xiāng)的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園,是非??膳碌?。
他們可以拋棄一切包括故鄉(xiāng),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一些時尚的新名詞:留學、同居、COOL……在喧囂的城市,故鄉(xiāng)猶如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氣息日漸微弱。
她已經(jīng)成為人們心中一個遙遠的概念,一段上一代人刻骨銘心的記憶。
故鄉(xiāng),是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