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華圣賢經(jīng)>>有感
讀《中華圣賢經(jīng)》 記得孩提時代,于耕作之余或雨雪天氣不能下田勞作之時,父親就洗凈沾滿泥巴的雙手,從柜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紅布包,畢恭畢敬地一層層打開,那是爺爺?shù)臓敔數(shù)臓敔斄粝碌膸妆景l(fā)黃的宣紙線裝書,舊時私塾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和《增廣賢文》。
父親沒上過學(xué),斗大的字不識一車皮,可讀這些書卻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那是因為爺爺口頭教會了他。
尤其是《增廣賢文》,父親說是“勸人方”,經(jīng)常引用教育我們。
父親哼哼唧唧搖頭晃腦地教我們吟誦的時侯,一向嚴肅的臉上也會露出少有的笑容。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已成為我人生的圭臬 ;“身小會文國家用,大漢空長做什么”更給了人以無窮的鼓勵;“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讓我懂得孝悌;“大廈千間,夜眠八尺”令我淡泊;“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讓我懂得忍讓;“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花落幾曰紅”令我惜時……書中誨語諄諄如母親的叮嚀伴我成長。
誠然,世上無純金,太陽也有黑子。
圣賢的話也并非句句真理,難免有落后時代之處,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顯然不合時宜,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為糟粕。
幾年前,我就想對《增廣賢文》嘗試修訂,怎奈才疏學(xué)淺,終至擱筆。
令人欣喜的是,同我心者還有山湖紀人先生,他孜孜矻矻,依今韻新訂,剔除糟粕,增新內(nèi)容,名之曰《中華圣賢經(jīng)》,可謂與時懼進
我的一樁心事,也算是他替我了卻了。
此書問世以來,一直熱銷。
我想讀者鐘愛她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小巧玲瓏,重不足二兩,高不過五寸,便于攜帶;二是包羅人生萬象、世間百態(tài),依其言,人人皆可為堯舜,符合人們向善心理;三是依韻成詩,讀來不累,時見如“哪只耗子不偷油,哪只貓兒不吃腥”、“夜里千條路,早起賣豆腐”的幽默倜侃之句,令人過目不忘;四是推陳出新,反其意而用之,合乎時宜,如將原“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dāng)兵”變?yōu)椤?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dāng)兵 ”、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變?yōu)椤叭瞬粸榧?,頂天立?”、原“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演繹為“人善人欺天不欺”,倍出新意,頗有境界。
此書可藏之枕邊,置之案側(cè),讓人終生受益
我一向?qū)憰顺錆M敬意,因喜愛《中華圣賢經(jīng)》,便“愛書及人”對作者山湖紀人多了一分仰慕之心
山湖紀人,書愛家也。
我未見過像他那樣好書如好色的人
他家藏圖書三萬余冊,閑暇之余,倘徉于書林之中,如羔羊吃青草般任采任摘,何等愜意
真真羨煞我輩書蟲
他新訂增廣賢文實是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圣火添了一把柴
坊間時見一些格調(diào)低下的庸俗之作,污人眼目,令人頹靡。
愚以為,我們這個時代不缺男歡女愛,而是缺讓人挺直脊梁的“鈣”
物質(zhì)生活越豐富,越需培養(yǎng)人文精神,注重人格的塑造,這已是不爭之論。
心靈需要滋養(yǎng),人生需要補鈣。
出版社多出一些像《中華圣賢經(jīng)》這樣的好書作為人生的鈣片,心靈的雞湯,則讀者幸甚
國家幸甚
苑景會 圣賢天天伴我談——讀《中華圣賢經(jīng)》 好書像自家的小孩,舍不得讓別人抱走。
海天出版社的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他們出版的《中華圣賢經(jīng)》,我放在案頭。
那天,一位來訪朋友看見了,便拿起翻閱,接著便向我索要。
我也知道,好書如好茶好酒,大家共享才更有味道。
但此時還是不免面有難色。
礙于情面,我只好點頭,但心里實在是不大情愿。
之后幾天,我真有點像自家的孩子被人抱走了,心神不寧。
不幾曰,那朋友又打來電話說:“你再幫我找兩本,我請你吃法國大餐
” 一本書能受到這般喜愛,當(dāng)然是好書了。
在我看來,《中華圣賢經(jīng)》有三個優(yōu)點: 從內(nèi)容上看,《中華圣賢經(jīng)》仿《增廣賢文》而編。
《增廣賢文》是一本教人待人、接物、做事、讀書、修身、處世的書,影響很大;但今天看來,其中許多內(nèi)容已不適應(yīng)當(dāng)今時代了。
在改革開放、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們不但需要豐富的物質(zhì)產(chǎn)品,也需要高質(zhì)量的精神產(chǎn)品,因此編寫“新增廣賢文”就很有必要了。
《中華圣賢經(jīng)》在內(nèi)容上較《增廣賢文》更豐富,不但有古代箴言佳句,而且收錄了當(dāng)代許多名言妙語,如“致富思源,富而思進”、“不做溫室里花朵,要學(xué)風(fēng)雨中雄鷹”、“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事為民所辦,利為民所謀”等,不但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而且給人啟迪誨教,充分展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特點。
在我們建設(shè)和諧社會、效益社會的今天,《中華圣賢經(jīng)》的問世,非常及時,很有意義。
從形式上看,《中華圣賢經(jīng)》與《增廣賢文》均為名言妙語集錦,但二者還是區(qū)別明顯。
《增廣賢文》比較嚴肅,像一個穿著長袍的老先生在教誨人。
而《中華圣賢經(jīng)》在繼承了傳統(tǒng)的循循善誘、諄諄教誨風(fēng)格的同時,形式更加活潑,文字更加通俗,更加貼近大眾,更加具有趣味,這使這本書更具有可讀性。
“酒多人癲,書多人賢”、“有麝自然香,有奶便是娘”、“男人應(yīng)有骨氣,女人當(dāng)有魅力”、“起晚了得罪公婆,起早了得罪丈夫”、“時至天亮方好睡,人到老來才學(xué)乖”、“有什么不要有病,沒什么不要沒命”,這些幽默的句子不時出現(xiàn),令人閱讀時會不由得笑出聲來。
從容量上來看,《中華圣賢經(jīng)》開本小,頁數(shù)少,或裝在口袋,或放在床頭,隨處擺著,信手拈來,或一句,或一段,隨時可讀,隨地可品;全書僅3萬字,但讀后讓人有“一字千金”之感。
唐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面對《中華圣賢經(jīng)》,我要說:“書不在厚,有味則馨。
” 《中華圣賢經(jīng)》,集聚圣賢名言,匯粹民間妙語,宜老人,宜青年,宜少年。
好書是人的老師、朋友、伴侶。
讀《中華圣賢經(jīng)》,像聽智者教誨,如摯友交談,似戀人蜜語,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精神享受。
對《中華圣賢經(jīng)》,若僅一覽了之,如同將茅臺美酒大碗倒入肚內(nèi),滋味瞬間全無,而慢慢品味,就如同與古今圣賢一起品茶,飲酒,交談…… 讀書是件輕松的事——讀《中華圣賢經(jīng)》有感 讀書,在我看來,應(yīng)該是件輕松的事。
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曾經(jīng)總結(jié)過讀書的“三上”,即“馬上、廁上、枕上” 。
可見,只有放松的狀態(tài)下,才能讀得進去書。
所以,初次見到《中華圣賢經(jīng)》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本書讀起來會很輕松,無論是坐在顛簸的汽車上,還是蹲在狹窄的廁所里,甚至躺在床上。
這本書的版面大小,紙張厚薄,剛好可以捧在手上,既不覺得累贅,又不會讓你感到沉重。
讀書,在我看來,更應(yīng)該是件簡單的事。
不同于做學(xué)問的嚴肅和枯燥,讀書最好是有些樂趣,這樣才能讀得進去,讀出收獲。
所以,我認為既然是供讀者去讀,而不是讓讀者去研究的書,當(dāng)然要越通俗越好,越簡單明了越好,越有趣味越好。
所以,當(dāng)我翻開《中華圣賢經(jīng)》時,那文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好書
既輕松又簡單。
但是,讀這樣的書,又是很容易白讀書的。
因為它的通俗,因為它的押韻,因為它的版式結(jié)構(gòu),你完全可以一氣呵成地讀下去,完全可以目不暇接地讀下去。
于是,你很有可能錯過應(yīng)該收獲的思想,很有可能忽略值得思考的文字,很有可能看完最后一頁時,突然覺得有必要再讀一遍——這是本很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去讀的書。
中國人從來不缺乏生存哲學(xué),從諸子百家到開蒙幼學(xué),無一不在諄諄教導(dǎo)該怎么做人,怎么做個好人,怎么做個有用的人,或者怎么做個快樂的人。
《菜根譚》大概算得上快樂人生的寶典,但是,人生不僅僅是快樂,快樂更是建立在同樂的基礎(chǔ)上。
在我看來,《增廣賢文》的人生哲學(xué)比《菜根譚》更快樂。
只有大家都快樂,個人才快樂得起來。
所以,我一直有種想法,把《增廣賢文》翻譯成大白話。
很糟糕,《中華圣賢經(jīng)》就是依照《增廣賢文》作為藍本的,更糟糕的是,作者翻譯得很好,很押韻,很是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不僅讓你能一口氣讀下去,更能讓你過目不忘。
我沒機會了,好在讀者卻有機會了解《增廣賢文》,體會《增廣賢文》的人生哲學(xué)了。
我糟糕了,讀者卻很幸運地讀到一本最好的白話本《增廣賢文》。
現(xiàn)在寫書的人越來越多,現(xiàn)在的書也越來越講究趣味性或者實用性,但是這實用,毫無疑問,至少是在現(xiàn)實中用得著。
不管是當(dāng)務(wù)之急也好,韜光養(yǎng)晦也罷,至少讀過之后,你應(yīng)有所收獲。
你明白一些道理,舉一反三活學(xué)活用地付諸于現(xiàn)實生活中。
宦海沉浮也好,商場鏖戰(zhàn)也罷,甚至家長里短、辦公室周旋,書里的文字能告訴你該如何,那么,這本書就很有實用性了。
《中華圣賢經(jīng)》里那一行行的文字,每一行都在對你講述一個做人的道理,每一行都在給你分析如何做個快樂的人,這本書非常實用。
比如說:“先睡心,后睡眼”。
失眠這事的確是困擾了不少人。
數(shù)數(shù)字,看閑書,吃安眠藥、這儀器那方法……其實,你心里有事,怎么可能睡得著
更何況數(shù)數(shù)字也好,看閑書也罷,這些都是要動點腦子的,既然要動腦子,心還怎么靜得下來
還怎么睡得著
能睡著的辦法就一個——把心放下
我們都希望快樂地活著,于是,對于書的趣味性,當(dāng)然也就越來越高。
讀書不是做學(xué)問,活潑一些,俏皮一些,讀起來自然也就輕松一些,快意一些。
其實,這俏皮話亦有實用性,幽默的人總是受歡迎的。
但是趣味有兩種,一種是一笑而過,一種是思后而笑。
對于一笑而過,我感謝書里的文字能夠讓我笑起來;對于思后而笑,我感謝作者讓我在思考中獲得快樂。
有時候總在想,道理不是讀出來的,是思考出來的。
能夠引得我去思考的文字,又讓我在思考之后會意一笑,這才是真正的幽默。
或笑它顛倒,或笑它狂妄,或笑它癡迷,或笑它蠢笨……不管因為什么而笑,總之,不思考一下,你感覺不到它的好笑,這樣的書,是給會讀書的人讀的。
《中華圣賢經(jīng)》就是這樣一本書
你可以很輕松地去讀,很簡單地去讀,甚至當(dāng)做順口溜去讀。
但是,假如你不帶著思考去讀,那只能是膚淺地一笑而過而已。
比如說:“石閑生苔,人閑生病”。
很直白的話,很簡單的事,仔細想想,并不簡單。
為什么石會閑
因為它無法發(fā)揮作用,閑置一邊,只能等著爬滿青苔。
而人,一旦無所事事、意志消沉,身體的防線便會松懈,百病會乘虛而入,人就會生病。
對抗病魔,不僅需要人的身體,還要靠人的意志。
有些人就很了不起,與絕癥抗?fàn)帋资?,造就醫(yī)學(xué)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可是意志一旦消沉,一旦不想抗?fàn)?,甚至連抗?fàn)幍挠職舛紱]了。
那么,等死吧,就跟石頭等著上青苔一樣,假如你把自己當(dāng)做一塊石頭的話。
石頭能否動,它自己決定不了,你是閑還是動,你自己看著辦。
讀書是需要思考的,而年齡與閱歷,又使得思考出來的結(jié)論千差萬別。
如同有些書,二十歲讀出來的是意氣風(fēng)發(fā),三十歲讀出來的是坎坷艱難,四十歲讀出來的是人生如夢,五十歲讀出來的是心平氣和……這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去讀的書。
一歲年紀一種思考,每次讀它,都有新的結(jié)論新的觀點。
于是,這本書自然成了枕邊必備、廁上長存、旅行箱里不可少。
《中華圣賢經(jīng)》恰好就是一本這樣的書。
前輩先賢對人生的感悟,對世事的總結(jié),這些能流傳下來,必然是經(jīng)過時間的選擇、歷史的淘汰之后存留的精華。
從弱冠到古稀,從青春到暮秋,無論是怎樣的年紀,怎樣的心態(tài),都能夠獲得認同。
可見,這樣的文字是很值得回味的。
回味了,重新回到書里,再玩味一遍。
正如這本書的開篇,“古今賢文,悔汝諄諄。
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觀今鑒古,無古不今。
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
《中華圣賢經(jīng)》就是一本讓你在輕松愉悅中觀今鑒古、開拓創(chuàng)新的好書。
自己另行刪減
中國古代文化圣賢 觀后感 英文
《道德經(jīng)》 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
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道德經(jīng)》這部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xué)、科學(xué)、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xué)者不遺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xué)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5、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簡譯: 1、天地不以自己的仁愛之心為度,讓萬物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長。
2、圣人也不以自己的仁愛之心為度,讓百姓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長。
3、生存在天地之間,難道不像一個需要借助風(fēng)箱冶煉的礦石嗎
4、虛而不屈的生命,只有運動才能造就健康的體魄。
5、言辭過多氣數(shù)易窮,還是選擇適中為妙。
急求一篇《中華誦 國學(xué)經(jīng)典誦讀》的讀后感1000字
在唐詩里品愁,在品愁中成長六(3)班 葉凱利唐詩,它記載了中國五千來的悲與苦,蘊含了五千來中國人民的喜與樂,蘊藏了中華五千年來寶貴的文化。
每一首詩,就像一杯茶,難受時嘗到是苦的,愉快時品到是甜的。
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細細品嘗。
每每品唐詩,我的心情總會隨著詩人的憂而憂,隨著詩人的樂而樂。
在憂中學(xué)會思考,在樂中學(xué)會享受。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自秦漢以來,異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內(nèi)地,戰(zhàn)事十分頻繁。
許多愛國將士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就奔赴沙場,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報效祖國。
他們長期遠離家鄉(xiāng),條件十分艱苦。
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邊防關(guān)塞上,從萬里之外來到邊關(guān)抵御外族入侵的將士們看到這一切,能不想起自己的親人,能不想起自己的家鄉(xiāng)嗎
唉,要是盧城飛將李廣還活著,就決不會讓那匈奴的騎兵越過陰山。
想到這兒,王昌齡悲憤地寫下一首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讀到這兒,我掩卷沉思。
戍邊戰(zhàn)士也是血肉之軀,也是有情之人,他們也有濃濃的情、濃濃的愛,但為了國家的安定,為了人民的安寧,他們寧愿十幾年不回家鄉(xiāng),他們的親人望穿秋水,在無窮的思念中度過,親人在熱切地盼望他們的回歸。
這其中的酸與苦,憂與愁,我們怎能體會得到
他們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的呢
這其中要經(jīng)歷多少磨難呀
那濃濃的情愁,令人酸楚。
我十分清楚,我無法與他們相比。
我慚愧,我的懦弱。
把時間往回推移五年,當(dāng)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小不點兒時,我是那么的愛哭,那么的脆弱,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jīng)不起風(fēng)吹雨打。
每次返校沒幾天,我就哭得像淚人似的,老師為此傷透了腦筋。
中午休息時,老師讓我計時跳繩,我怎么也跳不好,還沒跳幾下,就又“哇——”的一聲哭了,把繩子一扔,干脆坐在地上抹起了眼淚。
許多老師還以為我受了什么委屈,都圍上來詢問。
我沒去注意,不知那時生活老師是多么尷尬,只曉得生活老師抱起我就快速往教室跑。
那時的我真的太嬌弱了,根本沒想到未來的路是多么坎坷,有多少困難等著我去克服。
一首詩是一句忠言,一首詩是一聲鐘聲,它敲醒了一個糊涂的人,敲開了一個人美好的前程。
古詩,我們的傳家寶六(3)班 黃重文小的時候,媽媽就告訴我,中國是詩的國度,是詩的故鄉(xiāng)。
唐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瑰寶;唐詩,是我們民族的傳家寶
在我還沒上學(xué)時,媽媽就教我讀唐詩。
在唐詩中,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不少歷史,也找到了無數(shù)的樂趣,認識了許多揚名中外的詩人。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的詩膾炙人口,百讀不厭。
可我更迷戀宋代詩人陸游。
陸游,字務(wù)觀,號放翁。
他十二歲能詩賦文,生前有“小李白”之稱,是南宋一代詩壇領(lǐng)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崇高的地位。
他的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只因為他的詩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他的愛國激情,因此,在眾多的詩人當(dāng)中,我尤為敬佩他
他不畏強權(quán),主張整頓朝綱的精神,我自愧不如。
一首充滿悲憤的《關(guān)山月》,深切地體現(xiàn)了陸游的憂國憂民,那博大的胸襟讓我不禁涕然淚下。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zhàn)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fā)。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fù),幾處今宵垂淚痕
”金人入侵,強占國土,可這些富家子弟卻緊閉大門,在家里享福享樂,棄黎民百姓于不顧,讓他們背井離鄉(xiāng)
那些打仗用的弓也都生銹得短了弦,這怎能不叫人氣憤,怎能不叫人心酸
我讀著讀著,兩行熱淚不禁從眼眶中滾了下來。
我為這些膽小鬼,賣國賊感到氣憤,為老百姓感到不平,為自己感到后悔。
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我卻不像陸游那般憂國憂民,關(guān)心國家大事。
平時什么新聞呀,報紙呀,我從不光顧。
受我青睞的只是那些趕時髦的流行歌曲,什么超級女生,“狀元360”,我是常掛嘴邊。
爸爸常勸我說:“孩子,你也長大,該關(guān)心關(guān)心國家大事了,該看看新聞了。
你可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呀
”我呢,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不把這事兒放在心上。
有時,老師布置收集新聞,我也是被動地隨意摘抄一些……這是多么不應(yīng)該呀
讀了陸游的詩,我懂得了自己肩上的責(zé)任。
從今天開始,我要做到“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噢
古詩,謝謝你。
你讓我知道了我自己自身的不足,也讓我知道了該怎樣去糾正,怎樣去學(xué)習(xí)。
古詩,我們的傳家寶,你真是一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的傳家寶
讀《弟子規(guī)》,學(xué)做人六(3)班 黃文文“弟子規(guī),圣人訓(xùn)。
首孝涕,次謹信……”聽著低年級小同學(xué)朗誦的《弟子規(guī)》,我不禁聯(lián)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guī)》時的情景。
暑假里,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jié)課時間,讓我們練習(xí)背誦《弟子規(guī)》。
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jié)束了假期的經(jīng)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zhuǎn)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xué)校。
中秋節(jié)的前夕,我們六(3)班一部分同學(xué)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yōu)榻邮芙涠镜母绺缃憬銈儽硌荨兜茏右?guī)》。
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
我心里得意洋洋,為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
其實,我當(dāng)時并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nèi)涵,只是為背誦而背誦,為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
爸爸見我閑著便叫:“文文,我們?nèi)ツ棠碳遥闳ゲ蝗?/p>
”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里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
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nèi)グ伞?/p>
”爸爸媽媽走后,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xué)校說的話拋到腦后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
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xué)在讀《弟子規(guī)》:“入則孝,父母呼,應(yīng)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dāng)同學(xué)們說:“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tài)度。
”我的臉頓時紅了。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
爸爸見我閑著便叫:“文文,我們?nèi)ツ棠碳?,你去不?/p>
”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里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
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nèi)グ伞?/p>
”爸爸媽媽走后,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xué)校說的話拋到腦后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么“弟子規(guī),圣人訓(xùn)”之類的古訓(xùn)。
我越想臉越發(fā)燒得厲害。
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
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guī)》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
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
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
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
我還給奶奶端茶送水,噓寒問暖……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wù),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yīng),更不想去做。
可當(dāng)我一想到“父母呼,應(yīng)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
從此以后,雖然我有許多事不愿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guī)》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dāng)初,我只把背《弟子規(guī)》當(dāng)做一個任務(wù),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guī)》有更深一層的道理。
《弟子規(guī)》,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
《弟子規(guī)》,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伙伴,我人生的導(dǎo)航儀
以中華經(jīng)典為主題的書籍寫一篇一千字左右的讀后感
《中國人史綱》讀后感 以前,我總是洋洋得意的對人說,如果我家財萬貫的話,我一定會報考歷史專業(yè)的.這樣說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很酷. 歷史是酷的,我卻是淺薄的.歷史并非全是鮮衣怒馬繁華似錦,它事實上如此殘酷,戰(zhàn)爭和暴政將它涂抹得血跡斑斑.這斑斑血跡又迷惘了眾生的眼睛,在穿越歷史重重迷霧之后卻對猙獰的暴徒流露出頂禮膜拜的眼神.原來顛倒眾生的,并非只有傾國傾城的美女. 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會將朱元璋這個熱愛殺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澤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人們會賦予項羽這個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數(shù)千年.項羽一把大火燒掉了咸陽,不但給后世的暴徒們開了一個以焚燒故都來章顯自己蓋世武功的惡劣先例,而且燒盡了保存在咸陽的記錄著春秋戰(zhàn)國以來璀璨學(xué)術(shù)思想的珍貴典籍.而同樣是因焚燒羅馬城而聞名的尼羅,卻遺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別和痛心,我不知怎樣才能言語. 不要說造成黃金時代學(xué)術(shù)典籍遺失的罪魁應(yīng)是焚書坑儒的始皇贏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書的原因上儒生建議贏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這本是儒家阿諛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這個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漢.法家的李斯作出細致分析之后建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是為焚書.可見焚書焚的多是民間非科學(xué)方面的書籍,而秦朝所設(shè)為數(shù)眾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諸子百家的典籍.事實上,按當(dāng)時的條件,民間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書么?藏書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政府行為. 而坑儒的原因則是兩個道士為贏政尋仙藥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毀謗贏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殺相關(guān)四百六十于人.這其中大抵是些方術(shù)之士,不過因為贏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陽言論蠱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跡于被坑殺之列. 因為這兩個原因,儒者們窮盡所有能夠想到的惡毒詞匯加諸于始皇贏政的身上.古人說三人成虎.儒者們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毀謗始皇,毀了兩千年,終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贏政變成集天下惡毒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個朝代都有,而贏政所做的開創(chuàng)性的事業(yè)卻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從小學(xué)課本就介紹的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文字,光算贏政所建立的政治體制這一項,其后兩千年的中國帝王便從未有能超越,統(tǒng)統(tǒng)因襲下來.”始皇帝”這一稱謂,真的是名副其實. 我到是覺得,相對于項羽,贏政到是更能擔(dān)當(dāng)英雄這一稱號,更應(yīng)該獲得國人的尊敬.戲劇中的霸王,演義中的關(guān)羽趙云,都只能當(dāng)作文藝形象來欣賞,萬不該將其與歷史真實人物混為一談.只可惜大多數(shù)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別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見一個真實的世界? 和科學(xué)一樣,讀史讓我們接近世界本來的樣子. 而我呢,喜歡事物本來的面貌.不論它是好是丑. 因為啊,我總堅信,真正的完美,總是包含了殘缺于其中. ps:<中國人史綱>,柏楊著。
書已讀完一月有余,感觸頗多。
一直想寫篇書評,然面對浩浩五千年的歷史,縱有柏楊先生的妙筆解讀,依然惶惶不知從何落筆。
沒有顧湘的文采,沒有了悠閑的時間,萬千感慨困于胸腔,著實難受。
完不成書評,終是咬咬牙,擠出一篇讀后感,算是給自己一個慰藉,給讀過此書一個證明。
茫然不知所云,貽笑于諸前輩之前了
寫一篇關(guān)于讀孝德的書的讀后感
《千百年眼》在明代是一部新穎奇特的書,曾盛傳一時。
它是一部質(zhì)疑五千歷史文化的一部曠世奇書,具有高人逸士的風(fēng)范,特立獨行的視角,讀后必有啟悟。
。
作者張燧,字和仲,明代湖南瀟湘人。
他是一位博覽群書的學(xué)者,勇于思考,往往能夠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揭示隱微,提出異議。
此書上起遠古,下迄明季,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教、科技,還有許多為正史所不載的逸聞軼事。
記述具體,議論新奇。
正如書名所示,作者想要看透千百年來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