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譜輩份排列
李姓家族,輩序是元、美、光、先、緒、敦、修、大、守、成、廣、傳、家、仕、本、唯、學、長、榮”。
李姓家譜介紹 李姓族譜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說美國猶他家州譜學會存有115種,北京圖書館收藏有67種,民間保存者不計其數。
從時間上說,李姓族譜始于宋代,盛于明、清,還有一些是近現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續(xù)修、再修等版本。
修譜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對宗族成員進行“尊尊親親之道”的倫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強宗族團結,明確怎樣為人處事。
族譜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李姓世系(即世代相傳的統(tǒng)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跡,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記祠堂、祖塋、輩分、族規(guī)、家訓等。
序文介紹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譜編修宗旨等。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歐陽修分別為《李氏族譜》寫的序說:“皋陶大理氏支孫征,相夏,避難于長安李樹坡,指李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隴西公、唐公、臨淮王光弼、隴西郡火德以來,王侯、尚書、宰相一時貴顯,世英與倫;其后,暫經離亂、遷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長安、長沙、洪州、吉安、撫州、福建、廣東、云南,莫非金陵之派……聞譜之為制,所以別世系、辨尊親而教愛之道存焉。
”“凡例”說明本譜的體例及收錄范圍。
例如,文川(今福建省連城縣蓬峰鎮(zhèn))《李氏七修族譜》有這樣一些記載:“族譜橫圖所以明世次也,故每為一世為一層,條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幾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數十世,俱照此式”;“橫圖書法先大書名諱,旁行細字分書某之幾子,次書字、書號及行履歷、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繼娶某氏,俱書生卒及葬所”;“凡字號、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實則書,無考則闕”;“凡本族先世仕有清節(jié)雅望者,必詳傳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學行事功,可為世法者,亦傳其實”;“婦有美行及苦節(jié)可稱者,亦各為書”。
祠堂、祖塋,有文字敘述,還配有圖。
李姓輩分排列有序,用字講究,為了便于記誦,大都編成詩、聯。
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譜》列李金脈派的輩次為:“榮升芳建定,萬代承宗明;世時乾坤太,子文應必興”;清光緒《隴西郡李氏族譜》列李觀脈派班次(班列的次序)為:“紹祖隆先澤,道德傳家良;學士登魁首,榮華萬載香”;“光宗思繼述,世代發(fā)籍長;久遠綿祖德,永賴振綱常”。
這些詩、聯,按先后順序拆開的每一個字,就是這一脈派下傳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輩。
李氏家譜中的玉字輩下面是什么
1、 連云港李:愛國家宜,世 德 懷 忠 ,作 善 興 宗。
2、 某地李氏:安幫定國尊文武,永佐朝廷世代興。
3、 四川川東:安、邦、定、乾、坤。
4、 貴州畢節(jié):安邦正國友,崇碧發(fā)萬春。
5、 某地李氏:安、邦、定、太、平。
6、 山東東營:安、長、道、德、傳、先、進。
7、 湖南桃源:安鳳應之文,世學大登元;邦國朝廷啟,逢仁必耀宗; 自任開丕顯,含芳繼景明。
8、 某地李氏:安、芳、君、貴、寶。
9、 四川綿陽:定、國、安、邦、遵、文、武。
10、 重慶李氏:,廣華永,遠出達。
11、 某地李氏:安、居、端、詳、傳。
12、 :安居樂業(yè),玉合同情;炳忠執(zhí)正,開國盛家;后世稱明,得必有鄰;龍光燕喜,康祥云集。
13、 山東濟寧:安、慶、祥(洪)、云、興、秀。
14、 嵩浦李氏:安然定立,發(fā)達明尚;世從卿良,士民文崇;幫家丕治,允伯叔宗;圣君有慶,萬國時雍。
15、 江蘇李氏:安、永、懷、瑞、興、啟。
16、 某地李氏:保長朝承存,定東福公冠;廣國翰弘華,嘉建錦康鐘;明興強青全,江瑞潤尚韶;首天維文祥,賀學周彥應。
17、 某地李氏:保、公、同、維。
18、 江蘇泗洪:保開培長懷,青修光祖德,自如永定玉。
19、 山東蓬萊:寶、樹、世、業(yè)。
20、 縉云李氏:保義廉千萬少遷,仁次連洪入云邊;英芳茂盛榮華顯,廣大安康福壽昌;道德崇高元敬讓,慈祥敦厚本溫良;賢 明忠肅寬和裕,信義貞誠俊哲光。
21、 :保兆長子景玉。
22、 某地李氏:寶、玉、鳳、振。
23、 某地李氏:寶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24、 湖南桃源:邦國朝廷啟,逢仁必耀中。
25、 某地李氏:幫國振香樹,東風雨潤芳。
26、 湖北李氏:幫、國、之、貞。
27、 某地李氏:邦、國、永、宗、傳。
28、 :邦家必達,龍誠飛將。
29、 湖南瀏陽:邦家延炳運,經業(yè)式培基,錫晉昭芳澤,榮因兆代期。
30、 合肥撮鎮(zhèn):邦家有道,廷應朝承;功崇惟志,業(yè)廣在勤。
31、 湘潭高塘:,大宗維翰;克廣德心,介爾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憲;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32、 貴州李氏:邦、應、世、忠、天、美。
33、 江蘇李氏:邦、正、朝、興、國。
34、 某地李氏:邦治仕登朝,文儒從先世。
35、 湖南資興:伯本楚象廷,邦鵬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決師仕,克廷春應永,洪希正萬元,文章昭宇宙,德業(yè)顯乾坤。
36、 河北玉田:百、連、瑞、榮、自。
37、 山東鄆城:伯、請、孝、思。
38、 紅安李氏:伯、全、廷、應、國、如。
39、 某地李氏:伯尚夢朝廷,國大應時芳;祖必加增起,永世定隆祥;宗遠思仁孝,文明萬代昌;善良敦道義,圣治正綱常。
40、 湖南郴州:百世年千萬,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繼序從茲發(fā),科甲承詩斗,積善流澤遠,齊家惟孝友。
41、 某地李氏:白延之品,如必世德,克用應昌。
42、 小板橋李:伯允朝先洪,興紹顯耀宗;枝世德作承,光華益慶??;景行惟繼祖,忠孝與友恭;培植俊,文章經濟崇;克 振家聲遠,貴仕翌時雍。
43、 重慶李氏:白永嘉應 龍如仁義 承先繼述 世代興榮 天錫洪文 家國顯慶 祖肇宗欽 祥開德政。
44、 潛陽李氏:伯友道仲勝,延世永興隆;為善傳家寶,賢良振鼎奕。
45、 山東青州:百、玉、西、吉、慶、明。
46、 某地李氏:白元里登子,春俊馮天開;文章明學四,申發(fā)應吉祥。
47、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懷興憲,木果月恒。
48、 四川瀘州:柏智顯榮春,洪正國家恩,天運宗福德,永遠一朝廷。
49、 平陽李氏:伯仲士啟永思秉正仁,孝允敦淑雍作圣坦順。
50、 江西南昌:伴國仕光春,諶應時坤尚,祖德恢宏業(yè),忠孝義節(jié)芳,永遠發(fā)長祥。
51、 沂南縣李:本、長、建、道、尊。
52、 某地李氏:本大昌咸(顯),安和永慶。
53、 桂東城南:本根培植厚,滋潤在元良;福蔭鐘奇秀,經畬蔚翠芳;鴻材柱楝大,受作梯航;枝業(yè)能留意,咸分上苑香。
54、 資陽李氏:本光世乾坤,道德榮發(fā)生。
55、 某地李氏:本可兆修仕,應同登野。
56、 江西宜春:本、坤、釗、清、登。
57、 常豐十甲:本立家傳盛,時隆世有榮;英才光玉宇,上達起先聲。
58、 甘肅隴西:本李真乃廣,忠孝杰(守)家?guī)汀?/p>
59、 某地李氏:本、立、而、道、生。
60、 :本、啟、定、春、芳。
61、 山東昌邑:本、天、尚、名、
生、
、九、修、學、章(林)、太。
62、 某地李氏:本文光宗德,學書振家聲。
63、 江蘇興化:本、文、懷(志)、得(永)、加、石、子。
64、 湖南沅陵:本元朝拔開新運,正吉宏昌少治幫,永遠書香照得澤,高明萬代慶佳祥。
65、 四川射洪:本元有志得,客家思以在,光緒有重還。
66、 某地李氏:本元育子,樹澤見勛。
67、 臺山李氏:本毓裔聯英,金枝向日榮;奕世逢春茂,參天曜日明。
68、 善邑曲江: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yè)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69、 邵陽八甲:本正發(fā)祥懋,肇啟有忠純;立學光前代,家傳瑞運新;聲華成盛業(yè),孝義一庭榮。
70、 湖南李氏:本知事宏永,時玉景運章;忠厚開先緒,經書啟義芳。
71、 江蘇高郵:碧勝云啟,三掌鈺宗純;震金大學,光道德永。
72、 某地李氏:筆、生、芳、長、啟。
73、 常德維新:鼻仕允貞元應祚長方登灼先維新世澤作述振家聲榮。
74、 :必、存、廷、茂、德、云。
75、 新化李氏:必承先祖業(yè),以立裔人基,善積能延慶,書香永蔭重。
76、 湖廣祁陽:必定安邦興,進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遠固。
77、 湖南桃源:必定開文運,生華夢兆先;太尚道廣德,繼承統(tǒng)成天;盛世利彩鳳,富貴永萬年。
78、 安化李氏:必可紹單仕志朝時德之其標以汝美利見大邦基發(fā)祥正。
79、 華容李族:必良貽法遠,光裕定逢昌,元本恒傳茂,同宗紹述長。
80、 :必、尚、志、應、'宗。
81、 湖北宜昌:必廷朝宗孟,大正光明秀。
82、 廣西桂林: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繡高穎景-----順繼文明遠,功崇振澤長,學科連步上,邦國永增光。
83、 華容橋頭: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傳以信,遠紹定榮昌。
84、 江西南昌:畢思南世新,維遠長發(fā)秀。
85、 重慶李氏:畢萬洪文承,福能遠長立;代光先四澤,昌勤耕廣讀;貞富貴連登,吉弟滿庭堂。
86、 南安蟠龍:弼拔伯德若于如孚實天肇衍,宜爾君子長發(fā)其祥垂裕來茲。
87、 重慶南川:表祝登先,高天榮文,正光明啟,后坤君子。
88、 某地李氏:駢枝煥若云,高曾揚俊列;昆繼翠先鋒,振志唯安本;傳家重策勤,鳴雀友聞聲。
89、 山東濱州:丙、洪、清、杰。
90、 貴州務川:炳……錦澤楹輝,義忠紅燦。
91、 江蘇淮安:炳、立、從、頂。
92、 山東鄆城:炳、培、善、殿、傳、百、世。
93、 河南固始:秉文時子克,甫卿世侯延,爾孫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誠弘國盛,仁禮蔚嗣賢,興復我家?guī)?,濟美斯萬年。
94、 廣東廉江:炳耀尚輝庭,均逢秀振星;巨華經克定,馮贊世宗興。
95、 遼寧李氏:賓育發(fā)振長,鳳鳴興國昌;文華治盛世,永為立東方。
96、 河北泊頭:炳玉井風,萬維新瑞。
97、 山東微山:秉玉上德,體憲傳家。
98、 安徽宿縣:丙、志、再、榮、光。
99、 山東沾化:秉正在勝,克一懷會(盛),光清樹文。
100、 潮州李氏:秉、忠、乃、漢、澤。
101、 某地李氏:博厚高明久,火良萬載揚。
102、 江蘇鹽城:步、慶、文、運。
103、 某地李氏:布、廷、元、培、鴻、基、樹104、 江西南豐:步、相、善、繼。
105、 湖南綏寧:才寶進,再田通,仲大金;志世文,華鳳
李氏家譜的文化
在很多都稱是后裔,可李姓億,李唐后裔又能有多少,我聽說江南李姓都是唐憲宗后代李火德的后代,今天又第一次聽說大槐樹李家也是李唐后裔。
大槐樹李家后裔現在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幾省少說也有幾千萬人。
那么李廣后裔真是太多了。
大槐樹李氏資料 明永樂年間,李姓立村,名李家寨,萬歷六年(一五七八年),崔姓遷來,在李家寨東側另立一村,名崔家莊,清乾隆年間,兩莊村舍毗連,遂合稱崔家小寨子。
李氏家族大槐樹 神頭鎮(zhèn)的吉莊村,有個叫李樹安的老漢,他家院子里有棵大槐樹,五個人也抱不攏。
大樹造型奇特,樹身向東南傾斜,在離地三米高處分叉,盤旋扭曲,宛如雄鹿頭上的角向四方伸展。
樹梢高15米,寬15米,呈傘狀,氣勢實在不凡。
相傳,大槐樹存活已有六百多個春秋了。
說起當初,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這個傳說還得從明洪武初年說起。
在12世紀后,北方的蒙古族越過攻擊漢民族,最終由忽必烈獨霸中原。
而在文化與經濟方面居領先地位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由于不甘受元朝的統(tǒng)治,紛紛揭竿起義,終于由朱元掉滅了元朝,于1368年建立。
登皇帝寶座,帝號為太祖,年號為洪武。
明太祖為了鞏固統(tǒng)治,于洪武元年(1368)興起了把蒙古族趕出中原,消除元朝文化影響的熱潮。
在有關著作上這樣說:“明太祖是安徽鳳陽的一個貧苦孤兒,因為他的出生地附近就是漢高祖的出生地,所以有人說明太祖有很多作風與漢高祖相似。
話雖如此,但不同也不少。
其一是漢高祖討厭學問,尤其是儒學,而明太祖卻尊重儒學,這是因為他需要士大夫階層的人來支持他。
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把中國本土內的北方民族趕走,并將他們的文化消除。
或許這才是明太祖為什么要強調儒教是代表國粹文化的理由。
” 明太祖把蒙古族趕出長城后,山西、陜西、河北北部出現了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現象。
為了補缺,于洪武二年(1369以興起了漢民族移居熱潮。
由人口多耕地少的地方,移居到人口少耕地多的地方。
大批移民由南向北,徒步千里,遷家落戶。
當時,各地設立許多移民站,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就是一個移民站。
這個移民站的移民,大部分來自河南。
陜西和山西南部。
移民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集中到大槐樹下,又從大槐樹下一批接一批遷往北方。
在移民中,有個叫李發(fā)根的,年近六旬,妻張氏,下有一子,喚作寶兒,一家三口由河南來到下。
一日,官家宣布要李發(fā)報三口遷到北部的馬邑縣落戶。
李發(fā)根一聽,有些作難,因為他們從河南走到洪洞縣已是精疲力盡了。
現在又叫他們從洪洞遷到馬邑,這么遙遠的路途,老倆口年歲已高,且身有殘疾,如何走得去呢
于是李發(fā)根向官家乞求道:“老爺們,您行行好,讓我們到近一點的地方吧,我這把老骨頭實在是走不動了。
”“不行,走得動也得走,走不動也得走,這是皇家規(guī)定,違者斬
”官家嚴厲斥責道。
李發(fā)根三口被嚇得直哆佩,心想,與其在這里被斬首,還不如死在路上。
沒有法子,只好起程。
上路之前,李發(fā)根讓寶兒從大槐樹上折下一根樹枝,當做拐棍使用。
他拄著槐枝,領著妻小離開了洪洞縣大槐樹,向北走去。
二月里的春風,在白天輕輕地刮,暖洋洋的,可是一到夜晚,特別是深夜,卻是寒風刺骨。
李發(fā)報三口兒沒有感到春天的溫暖,迎著西北風走在大路上,走一會歇一會,歇一會走一會兒。
天黑住店,天明趕路,遇水解渴,逢人乞求。
走了一山又一山,過了一川又一川,山山川川不知走了多遠。
這日,來到寧武關地界,妻子張氏終因饑餓和勞累染病在身,沒幾天就命歸西天。
父子倆痛哭一場,只好挖坑將她埋掉。
李發(fā)根讓寶兒和他一起跪在墳頭,對妻說道:“寶兒娘,你就在這里安息吧,我和寶兒走了,等我們有了著落再來接你。
”父子倆又痛哭一場,擦干眼淚,李發(fā)根拄著槐樹枝,領著寶兒搖搖晃晃地又趕路了。
冬去春來,河里的冰凌都融化了,田野與河灘都露出細嫩的綠苗來,柳條上綴起鵝黃的碎點,大雁在空中排開隊伍,長聲呼叫,一切都充滿了生機。
可是,李發(fā)根的身板卻越來越衰弱了。
他走幾步,歇一歇,歇一歇,再走幾步,靠槐樹枝的支撐,一天也走不了三十里路。
當他來到馬邑縣境內吉莊村的時候,就覺得全身發(fā)軟,兩腿再也走不動了。
李發(fā)根把槐樹枝往土里一插,終于倒在地上,兩眼一合,再也沒能站起來。
寶兒俯在爹身上,放聲大哭。
大伙兒非??蓱z寶兒,找來一塊破席,幫寶兒將他父親卷起葬掉。
李寶兒葬掉父親,回到原處蹲著,不知如何是好,是走是留拿不定主意。
此時,他忽然看到一個奇異的現象:父親插在土里的槐樹枝,不到三天,竟然生根發(fā)芽,長出嫩綠的小葉兒來。
李寶兒十分驚訝,心想,從洪洞出發(fā),走了一個月,父母雙亡,槐樹枝卻活了。
難道說,有靈性
它的技兒活了,這是我李家扎下的根。
李寶兒終于不走了,就在槐樹枝生長的地方住了下來,白天墾荒播種,晚上打坯建窯。
秋天到了,谷子黃了,,李寶兒終于建起了三間窯洞,收獲了十石糧谷。
那槐樹枝也長高了許多,翠綠的葉子,在風中搖曳,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有人見寶兒十分勤快,人又老實,便將女兒許配他為妻。
又過了幾年,槐樹長得越發(fā)大了,樹身粗壯,枝葉層層。
李寶兒家象槐樹一樣,繁殖出新的一代,他有了兒女,天真活潑,十分可愛。
春上柳枝,秋掃落葉。
槐樹上的槐莢兒長出來了,落了又長出來……李寶兒家一代接著一代,也象槐樹似的越來越旺,人口越來越多,形成了“馬邑縣槐樹院的李氏家族”。
洪洞古槐有千年,千年古槐有靈性。
這話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民間這樣說,也有這樣的巧事。
李樹安老漢講了這樣一件事:他小的時候,有一年,槐樹院駐下了官兵,他爺爺在槐樹下壘起爐灶做飯。
一個月后,官兵走了,大槐樹經煙熏火烤,樹身裂開一條縫。
有一個風水先生走來,繞著槐樹轉了一圈,又上下看了一遍,對他爺爺說道:“大槐樹是你家的根,它已有了靈性,要好好保護,快把樹身上的裂縫用泥抹住,讓它愈合。
否則,你家輩輩下來有個瞎眼人
”后來,那個風水先生的話果然應了驗。
開始是李樹安的姑奶奶有一只眼看不見東西;到了父輩時,李樹安的母親得了眼病,晚年雙目失明;李樹安這輩時,他的弟媳在打谷場干活,被谷花刺瞎了一只眼;李樹安子女輩時,他二女在4歲出麻疹瞎了一只眼。
李樹安的爺爺當時雖然用泥抹住了槐樹上的裂縫,但等到愈合了,他家已過了四代,代代有個瞎眼人。
這是巧合,還是大槐樹有靈
就不得而知了。
后來,李家把大槐樹保護起來,不再在槐樹下壘灶做飯,不再用刀隨便砍槐技,讓它自然生長。
每當有了干技,就用鉤子鉤掉。
現在大槐樹雖然空了心,但它的生命力仍很旺盛。
樹下生出一片新綠就會跳上槐枝,再過一些日子,大槐樹就掛滿了墨綠色的葉子,接著開出一串串白中透黃的花朵,散著幽香,象是一個天然大帳篷。
大槐樹從洪武二年(1369倒現在,由一個細枝枝長得樹大根深。
枝繁葉茂,李氏家族從李發(fā)根到李樹安,經歷了六百多年,人丁旺盛。
現在槐樹院的李氏家族多達幾萬人,遍布于朔州大地。
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豫東。
西漢時,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
東漢時,又有李氏族人陸續(xù)徙遷西南川、滇一帶,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時,李氏已是全國大姓,中原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利貞56世孫為開國皇帝,多賜國姓于民,便使李氏宗族龐大。
主要分成兩支望族,一支在隴西(今甘肅),一支在趙郡(今河北),并不斷向全國各地擴展。
主要有三次南遷:一次是唐初,河南李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
第二次是時,又有不少李氏子孫避難南遷。
第三次是五代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者。
明初始,有李氏遷居海外,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時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者,多有李氏。
據近年統(tǒng)計,李姓人口近億人,為諸姓之首,世界第一大姓。
遍布華夏及世界各地,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夠環(huán)繞地球一圈半。
今單就我李氏一脈,尋根問祖,悠悠歲月,蕓蕓眾生,又談何容易,好在有一個故事至今流傳大江南北。
(二)、大明山西大移民、大槐樹下有祖根“問我祖先在何處
山西,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樹下老鸛窩”。
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qū)祖輩相傳。
一棵古大槐樹,魂牽許多代。
至今,洪洞縣古大槐樹遷民遺址,被海內外眾多華夏子孫喻為“家”、稱做“祖”、看做“根”,成為眾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公元十四世紀中葉,元朝末年,腹里之地,天災人禍,連年不息。
或天旱赤地千里,或水患汪洋無際,或蟲蝗逼日,或鼠疫噬虐。
義軍蜂起,殘元用兵,殺伐不休。
致使人丁銳減,生民百遺一,千里無人煙,尤以華北一帶為甚。
史載,明朝大將徐達自河南兵伐山東,一路不見人煙,銀兩置十字大路,一月余無人動。
載: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紅巾軍將領關先生、破頭潘等率義軍出塞,經大同攻上都,將沿途所經興和路、中都及野狐嶺(即今之張北城、白城子、狼窩溝)西路諸驛焚毀。
然而,被稱為“表里山河”的山西,卻因山阻河隔,變亂少及,平安富足,人口稠密達四五百萬之眾(當時全國才六千萬)。
待大明江山穩(wěn)定,朝廷為恢復民生,增強國富,決定從山西移民至河北、河南、山東等地。
朝廷規(guī)定:四口之家遷其一,五口之家遷其二,六口之家遷其三。
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有8次,涉及18個省的490多個縣市的882個姓氏。
而洪洞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是待遷移民點之一。
相傳,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絕。
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第一代大槐樹距今有800多年,址存樹無。
第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于第一代槐樹東約5米,也有400多年歷史,但已干枯。
1974年颶風吹倒后,進行了整修和數次防腐處理)。
汾河灘上的老鸛在樹上構窩筑巢,甚為壯觀。
官府在此設局駐員,辦理移民事宜。
待各地移民在此聚齊,再分遷外省。
移民們臨行前,凝眸古槐,鸛哀人啼萬難割舍,不忍離去。
是時,男女老幼用繩索捆綁成串,兵丁押解,一路風餐露宿,悲慘可分。
只有在大小便時,方央求解開綁手的繩索,所以至今人們把大小便稱為解手。
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是中國歷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移民,大部遷徙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數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地區(qū)。
后有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等者。
這些移民遷居新地之后,或重墾荒田,復蘇農桑; 或軍墾戌邊,抵御外患。
經數百年繁衍滋生,不斷向周邊拓展。
由大河上下,到長城內外;由平原到山區(qū);由壩下到口外,遍布下山西移民的子孫后代。
相傳,中國近代,軍閥混戰(zhàn)。
直隸袁世凱兵伐山西,部隊一路西開,兵痞沿途掠搶,揣滿私囊。
當行至洪洞縣大槐樹下時,軍兵們停足不前,紛紛將掠來之物,傾囊掛滿大槐樹,長跪叩首,祭奠老祖先人。
袁世凱一看,這仗沒法打了,收兵東歸。
如今,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祭祖堂,貼著一張“古槐后裔姓氏表”,共800多姓氏。
正面供奉著它們的牌位。
這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各地,后經搜集整理公諸與榜,以便海內外移民后代到此尋根。
今張家口一帶人,無論語音習俗,還是文化愛好,均近同與山西人。
以此,張家口人為山西移民之后,應該勿庸置疑。
而我李氏家族不正是其中一支嗎
(三)、幾代輾轉長城下,西山底村落腳根在蒙古高原南沿,張北與崇禮以東西蜿蜒的秦長城為界,分成壩上壩下。
在喜瑪拉雅山造山運動形成的漢諾壩玄武巖臺地腳下,集沙壩底路口處,有一小山村---西山底。
據《崇禮縣志》記載,該村始建于明初,我李氏族人便在此落腳、生根、發(fā)跡、拓展。
但究竟是那一代李氏先人何時遷居于西山底村
是始遷建村者,還是后來遷寓者
是直接從山西遷居于此
還是幾經輾轉最后落腳于此
今均不得知。
本譜中所稱李氏始祖第一世,乃指西山底老墳立祖之人。
據粗推算,其應為清嘉慶(約1800年前后)年生人。
遷此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國家計劃移民墾荒,如前述山西大移民為例。
二是軍屯戍邊。
明時邊關守軍,三分守戌,七分屯墾,以屯養(yǎng)戍,平時種田地,戰(zhàn)時趨胡寇,世襲更替,便留居于此。
三是為了拓展生產、生活空間,自行輾轉徙遷于此。
原來,從遼、金、宋、元朝,直到明、清、民國,有一條官商驛道,經過集沙壩西山底村。
它東南始于大都北京,北出居庸關過張家口大鏡門,上集沙壩,壩口處有一蒙古石堆傲包(上矗旗桿,舊年間,每逢陰歷六月六日,四周蒙人舉家騎馬駕車,牽牛趕羊,一家家,一隊隊,花團錦簇,云涌而至。
搭帳篷,掛彩繩,祭腦包,跳鬼神,賽馬,射箭,摔跤。
羊肉香溢,烈酒醉人,商賈叫買,相當熱鬧。
平日人們路過腦包,都要扔些銅錢于其上,最差也要扔塊石頭作為祭祀,以求上下壩平安旅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疑其有古物珍寶,十里八鄉(xiāng)農民將其翻個底朝天)由此傲包道分兩岔:西北一路進張北,過二連、滂江、烏得、叨林,至庫侖(原本中華地,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或直抵中俄邊城恰克圖。
東北一路過元山子、什巴爾臺、沽源,直抵遼、金、元三朝設都的龍興之地---正蘭旗或巴林左旗。
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此道仍絡繹不絕。
尤其秋冬季,牛、羊、驢、馬、駱駝趟子,一群接一群南下,沿途大眾熱情遠迎。
到六十年代末,隨著當地屠宰、冷藏、冷運能力提高,活畜趕運業(yè)消失,此道亦衰落冷僻。
考李氏家族前五代,每代均拴趕老倌車,每年一趟來往于張庫大道的長途運營之中。
由此來看,上述種種遷居原因,均是有可能的。
在西山底村,李氏先人憑著智慧辛勞,艱苦創(chuàng)業(yè),生財發(fā)家,田產廣布于西山底、二道邊、黃花坪(該處土地,在日寇占領時,一因靠近日本據點耕種不安全,二則日本人及偽政權,整天派工攤款,地畝多,負擔不起。
土地白送人都無人敢要,只好丟棄不種)。
農作之余,跑老倌車,幾年下來,也算小富一方。
(四)、旗人放地前壩頭,李氏遷墾東元山清末,外侵內亂,朝政衰敗,八旗子弟只會吃喝玩樂,不懂經營生計,坐吃山空,開始拍賣老祖宗當年圈占(滿清入主龍廷后,各旗強行跑馬圈地)來的土地。
當時壩上漢人稀少,少作農事,多為滿蒙牧場。
光緒二十年(1894)張家口理事同知廳派商人到壩上放地,哈拉溝韓家承買了東至馬良坡,西至夏營盤,南至花蘭井,北至唐貢洼(原屬滿旗寶公府馬廠地)的大片土地,并陸續(xù)轉買他人。
就在此時,李氏部分族人買下了東至馬良坡,西至狼窩溝路西,南至南梁、啖羊梁,北至村中大道及東河溝的大片待墾地。
另外,在其他地方如老鴉河、西元山等處也有部分土地。
至此,東元山子開地立村了。
初到東元山子墾居者為第四世李選、李倓、李妙、李玉四兄弟。
這是一個三世同堂大家族,壩下西山底等處原有土地仍繼續(xù)耕種,兩頭產業(yè)共伙經營,長門掌家,各得其所。
農作之余,夏跑老倌車,冬開榨油坊。
吃飯分大小伙房,干活雇長工短漢,確曾富甲一時。
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弟兄們相繼過世,小弟兄之中,長門李全忠掌家,但其當家不管事,一切均由其妻張氏主政,里里外外一把手,壩上壩下兩不誤。
由于漸漸家大業(yè)大,子孫多長,人眾口雜,矛盾漸顯,出力不等,苦樂不均,勞酬失衡,人心思分。
二十年代末,終于按老四股分家了。
長門李選子李全忠一股。
二門李倓子李全吉一股。
三門李妙、孫李貴一股。
四門李玉、三子(李全旺、李全永、李全發(fā))一股。
擲骰子,比點子,分股子。
好地塊門口大地、金沙灘及大后背各分得一份。
坡地,長門分得南背,二門分得轉山子,三門分得四方克廊,四門分得磨菇圈。
每股一頃余(當時畝三百六十步稱大畝,以后畝二百四十步稱小畝)。
居房自東至西,長幼排房,一股一院,宅基院各一處。
三套騾馬大花車,一股一輛,四門由最幼者李全發(fā)擲出黑大門(即三個六點),得了頭份好騾馬車,余不贅述。
到三十年代,四門李全旺、李全永、李全發(fā)再次三股分家,股均地二三十畝,降為中下等水平,其中長子李全旺子女多,家道更顯貧寒,多給人打長工,渡日艱辛。
三十年代末,三門李貴先后連亡二妻,迷信院內開油坊地基硬,攜二幼女與長門族弟李有并家。
一家二煙槍(李有妻與李貴均吸鴉片)賣地抽大煙,耕田逐年減少。
到四十年代初,李貴亦逝,由侄子李振森(李有子),摔盆引幡,一子兩門,雖仍富,但大不如前。
四十年代末,二門李全吉,三子漸大,除本村地外還租種了東營盤兆豐寺(即蒙古小少爺蘇毓秀家廟)腦包洼的廟地。
1948年初冬土改前夕,三子四股(父母養(yǎng)老田稱一股)分家,每股得地二十畝,上房一間,宅院基地一處。
分家后,土地改革開始。
按土改政策,長子李維妻兒女四人,應得地四十畝,現有二十畝,還可再分得二十畝。
但當時家長專制,外事一切老子主持,說了算。
對外按未分家算賬,八口人(二老三子一媳二孫),八十畝地,不分進,也不分出。
對內則按原分家算賬,每股二十畝地。
這樣,長子李維少得二十畝地,從此貧困壓身。
其他族人亦相繼離開西山底,到壩上發(fā)展。
李X4(梅丫頭)一門除種地和跑老倌車外,又到西元山子(現今學校址)開起了車馬大店。
初甚火,后因丟失住店旗人東西,失主連訛帶詐家底賠盡,攜四子回西山底分家務農。
從此家道一蹶不振。
后來,長子李全福遷居東營盤清洋溝。
李全義一門,其子李富、李美、李彥,亦隨即定居東元山子村,耕種村東南大地及啖羊梁坡地,亦跑老倌車,生活富足殷實。
最晚上壩者為其四子李茂,為1957年高級社時期。
言而總之,隨子孫繁衍,人丁漸眾,人均土地漸減,子女稀少之家尚保殷實,子女多者,則家道逐漸衰落。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土改時,大部分成為中農,一部分淪為貧下中農。
1955年農業(yè)合作化后,生產資料統(tǒng)歸集體所有,家無論貧富,口不管眾寡,都一樣憑勞力吃飯。
是時,子女多,口糧分得多; 勞力多,工分亦掙的多,分紅亦多,生活倒比人口少合算了。
(五)、族旺一根,花開四方止2005年,原籍西山底已無族人,大部分戶籍在東元山子村,部分族人先后遷居他處。
李全福一門遷居東營盤清洋溝。
其孫李長生死后,已無后代。
李玉高遷居曼頭營義哈德。
李智遷居花蘭井小西坡,李玉山,李振榮,李成及其子李振枝、李振玉、李振全、李振平、李舉,李明及其子李振瑞、李振江等先后遷居張北縣城。
李振武1987年由張北城遷居張家口市。
李振富父逝母嫁,隨遷居懷來縣二臺村。
進入二十世紀末,改革開放,不少族人棄農進城或打工,或種菜或經商。
有居市,有居京,但其戶籍未離原籍,故不作考記。
至今,李氏家族傳九世歷二百年,至少繁一百九十四口,故五十九口。
李氏家族族譜字輩
據我所知福建省古田縣杉洋鎮(zhèn)有個“鳳林祠”幾乎是福建以及周邊李姓的總祠堂,可以說那里就是李姓的發(fā)祥地,你不妨到他們的網站去查找你想知道的更多情況。
另外,尋蹤會族的人不是在憑什么字輩,而是論“世”,比如第三十、第四十世,因為字輩是各個支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產物,比如上述的這八個字都用完了就得從新擬定,通常是由集體商議,題材極有可能是一句古詩一幅對聯或者是古訓銘言什么地,以上八個字也不外乎此例,所以,你來征集這些東西恐怕對你尋蹤覓祖沒什么意義。
李氏家譜
建議你實地考察詢問,你會得來確切的答案,網上留言虛實不定,我所知道的:隴西堂(三房人)后、傳、家、含、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