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治家格言
唐太宗李世民《百字銘》2007-11-03 22:02:42 原文地址: [查看原文]欲寡精神爽,思多氣血衰。
少飲不亂性,忍氣免傷財。
貴自勤中得,富從儉中來。
溫柔終益己,強暴必招災。
善處真君子,刁唆是禍胎。
暗中休放箭,乖里藏些呆。
養(yǎng)性需修善,欺心莫吃齋。
衙門休出入,鄉(xiāng)黨要和諧。
安分身無辱,閑非口不開。
世人依此語,災退福星來。
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
——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 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
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富貴功名可久。
李世民對生活的百字箴言耕夫碌碌多無隔夜之糧, 織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當思農(nóng)夫之苦, 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
寸絲千命,匙飯百鞭。
無功受祿,寢食不安。
結(jié)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
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
常懷克己之心,閉確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功名富貴長久。
李世民治家格言
唐太宗李世民《百字銘》2007-11-03 22:02:42 原文地址: [查看原文]欲寡精神爽,思多氣血衰。
少飲不亂性,忍氣免傷財。
貴自勤中得,富從儉中來。
溫柔終益己,強暴必招災。
善處真君子,刁唆是禍胎。
暗中休放箭,乖里藏些呆。
養(yǎng)性需修善,欺心莫吃齋。
衙門休出入,鄉(xiāng)黨要和諧。
安分身無辱,閑非口不開。
世人依此語,災退福星來。
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
——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 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
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富貴功名可久。
李世民對生活的百字箴言耕夫碌碌多無隔夜之糧, 織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當思農(nóng)夫之苦, 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
寸絲千命,匙飯百鞭。
無功受祿,寢食不安。
結(jié)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
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
常懷克己之心,閉確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功名富貴長久。
古代有哪些家訓家規(guī)
制定家訓或家規(guī)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大特點。
若從孔夫子庭訓兒子孔鯉算起,可說是源遠而流長。
三國魏嵇康、西晉杜預,各有《家誡》,東晉陶淵明有《責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書》,都屬家訓一類,但其卷帙都很小,影響也不大。
后,北齊的顏之推作《顏氏家訓》,全書七卷二十篇,內(nèi)容豐富,體例宏大,堪稱中國家訓之寶典,惠澤后世蔚然成風。
顏之推(西元531-590年),字介,瑯邪臨沂人。
復圣公顏回三十五代孫,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
之推創(chuàng)制家訓,意在治家。
他認為,治家首在教育子女,故《教子》是全書之第一篇。
他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早期教育,甚至在中國教育史上比較早地論述了“胎教”和“幼兒教育”等家庭教育的方法。
他在《顏氏家訓》中說:“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jié)之。
書之玉版,藏諸金匱。
子生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
”就是說,古代圣賢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懷孩子達三個月時,就要搬出皇宮,讓她住在別宮里,眼不看不該看的東西,耳不聽不該聽的東西,所聽音樂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禮儀進行節(jié)制。
而且胎教的方法還要記錄在玉片上,收藏在銅制的柜子里。
孩子出生后,還在幼兒時,就確定了太師、太保,開始對王子進行孝、仁、禮、義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導他練習。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又說:“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就是說,普通人縱然不能做到這樣,也該在孩子會辨認大人的臉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齡時,就開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許他做才做,不允許他做就立刻停止。
這樣等孩子長到幾歲大時,就可以省得對他使用鞭、杖的懲罰了。
父母對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嚴,又不失慈愛,那子女就會敬畏謹慎產(chǎn)生孝心了。
《顏氏家訓》還說:“……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是也。
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誠哉斯語
”即孔子說:“少年時代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就象天生一樣自然而然。
”正是講的這個道理。
俗諺說:“教導媳婦要在媳婦剛剛嫁來的時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還是孩子的時候。
”這話說得對極了。
《顏氏家訓》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貴,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仍有顯著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
宋朝以后,家庭禮治不斷加強,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家法。
權(quán)貴之家的家族法的代表是司馬光的《家范》。
《家范》在社會上層仕宦之家廣為流傳,南宋宰相趙鼎,令其子孫各錄一本以為永遠之法。
朱熹在司馬光《家范》的基礎(chǔ)上制訂了一套繁瑣的家庭禮制和禮儀規(guī)范,即《家禮》。
《家禮》在內(nèi)容上與平民之家的生活和勞作的規(guī)律基本一致,并且各種規(guī)矩、禮儀都十分詳備,所以逐漸成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朱熹還把《大學》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個倫理框架,構(gòu)建一個上自皇帝下至各個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會秩序。
他要求每一個人,先修身,而后齊家,而后治國,而后平天下。
于是,家訓或家規(guī)就超越了“家”的范疇,與“國”聯(lián)系在一起,使之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
當一個人走上社會,為國效力時,他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顯示出自身的家教如何,這是家訓的作用效果。
明末清初昆山人生員朱柏廬,沒有顯赫的仕途業(yè)績。
他的家訓叫做《 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又叫做《朱子家訓》。
這是他用程朱理學的儒家倫理為家庭成員規(guī)定的日常生活準則。
諸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與肩挑貿(mào)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當加溫恤”;“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余歡;國課早完,縱囊橐無余,自得其樂”;“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居身務(wù)期質(zhì)樸,教子要有義方”;“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輕聽發(fā)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等等,他把立身處世的道理用明白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瑯瑯上口,幾百年來幾乎家喻戶曉,早已超越程朱理學的境界,化作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銘。
朱柏廬的后輩同鄉(xiāng)王昶是清代高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獲得召試第一,先后在內(nèi)閣、軍機處做官,后升任大理寺卿(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當于監(jiān)察部副部長)。
他的家訓共有十條,包括要謹身起居,尊敬親人長輩,隨時隨地進行自我檢點;要認識物力艱難,要愛惜財用,飲食淡薄,衣服樸素,一切以節(jié)省儉約為準則;告誡子弟考試不要作弊,不要請人代考,更不要營求關(guān)節(jié)——走后門、通路子;見利不能忘義,不能產(chǎn)生貪心;對待別人,不能產(chǎn)生漠視心、欺誆心、徇情心,更不能產(chǎn)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導子弟要勤奮好學,不要心有旁騖,荒廢學業(yè);不要出入衙門,不要和走江湖的三教九流交往,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為怪誕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習氣等等。
這種家規(guī),今日看來未免有迂腐之處,但總體傾向依然無可非議。
對于身居高位,在鄉(xiāng)里有著崇高威望的王昶而言,能夠如此嚴厲地修身、齊家,約束自己的子弟,實在難能可貴,也值得今人深思與崇敬。
至于清代的啟蒙讀本《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內(nèi)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的文義為本,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行為應(yīng)有的禮儀與規(guī)范,特別講究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后經(jīng)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改名為《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集家訓或家規(guī)之大成,可謂古代啟蒙養(yǎng)和教育子弟、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古代家訓經(jīng)典】一、周公《誡伯禽書》二、徐勉《誡子崧書》三、唐太宗《誡皇屬》四、歐陽修《誨學說》五、范純?nèi)省墩]子弟言》六、袁采《袁氏世范》七、明宣宗《寄從子希哲》八、楊繼盛《給子應(yīng)尾應(yīng)箕》
李氏家訓
一、敬祖先 祖先是人的根本,根本固枝葉榮。
根本不培,難榮枝葉。
祖有遠近之分,近代祖先, 近代人則敬之,遠代則不知敬,豈知無遠代之祖,近代祖從何而出
因近代為我之祖先, 遠代更為近代祖先的祖先,我不敬遠祖而近代祖先的心不安,因此,必報本中又報本, 追遠中更追遠,才可說敬。
敬祖必按時祭掃。
修其墳塋為先祖所棲,若不修必被別人侵 毀,我族人切不可輕視而露祖骨。
二、孝父母 人子為父母所生養(yǎng),教育其恩如天地。
粉身難報,孝父母為天經(jīng)地義,切不可失養(yǎng) 失敬有違天倫。
凡我族人,奉行孝道,銘記于心。
三、和兄弟 至親莫如兄弟,兄弟乃同胞共乳之人。
同室而長,如手如足。
人每每重朋友,戀妻 室,而于兄弟間反至參商,而不知手足難得,凡我族人,切不可因爭產(chǎn)爭財而傷其手足。
四、教子孫 子孫不必都聰明俊秀才讓讀書,雖愚也不可不讀,聰明的固然可望成才,愚者讀書 不至屬于下流,如盡到義務(wù)完全一定的學業(yè)也不能繼讀,亦應(yīng)令其學藝耕耘經(jīng)商,尤戒 侈淫,使子孫不好的行為而為父母,為祖者才不愧教子有方。
五、睦宗族 宗族,吾身之親,千支同本,萬脈同源,始出一祖,不睦宗族,不敬宗祖,則近如 禽獸。
凡我族人切不可相殘相欺,以傷元氣。
六、和親鄰 凡新舊親戚,無論貧富,皆當往為有禮,相親相愛不可遺忘。
至于鄰里同居共處, 和氣一團多少益處,損多少煩惱,切可彼此生角而成后患。
七、守國法 居家之道,為善最樂,保身之策,安分為先。
國家法律尊嚴,無非禁民為非,導 民為善,合乎天理人情,道德常規(guī)之至。
人能準情度理,自不作奸犯科。
茍視法典為 兒戲,將一墮法網(wǎng)之中,輕則辱身敗名,重則破家隕命,上以貽憂于父母,下以遺累 于妻子,所以君子懷德,德必出于君子,凡我族人應(yīng)做安份之民。
八、勤力作 人生衣食豈從天降
全憑人力營作中來,男女勤勞,各當盡力。
雖一歲所入,公 私輸用而外,剩余無幾,而日積月累,自至身家豐裕,子孫世守,利賴無窮。
一有游 惰則貧乏繼之。
凡執(zhí)藝行業(yè)俱以勤力為本,才無饑寒。
九、務(wù)農(nóng)業(yè) 國以家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農(nóng)不穩(wěn)。
農(nóng)為衣食之必資,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 養(yǎng)子孫,所以為生存之本。
如不勤耕力作,必致荒蕪田疇。
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懶惰, 以致終身饑寒。
十、去奢侈 淫侈之費甚至天災。
一家度支甚繁,當用固不能辭,不當用務(wù)須儉約,才有盈余。
徒尚奢華,不知節(jié)縮,須知一歲之終,所入有限,所出無窮,務(wù)須謹慎。
十一、出異端 左道惑眾邦有常法,邪說誣民,不容。
近有游手無賴之徒,往往假借兇祥 禍福之事,以售幻誕無稽之談。
始則誘取資財以圖肥己,漸至男女雜處,樹黨結(jié)盟。
陽竊向善之名,陰懷不軌之計。
一旦發(fā)覺懲逮株連,遺患不淺,能不懼哉
凡我族 人應(yīng)出其異端,以正家風。
十二、禁賭博 家風之墜,邪淫者,十惡之有;賭博者,傾家之源。
賭博害人深,家產(chǎn)既盡, 借貸無門,非劫奪以為生,即偷竊以乞活。
故好賭實盜賊即好賭這歸宿。
即令不 為盜賊,饑寒交迫,滋事生非常違國法。
族中有產(chǎn)者,務(wù)重懲其窩家,則歪風自止。
十三、禁吸毒 毒品之流毒中國也,深矣
大則有害生命,傾家蕩產(chǎn),小則喪失作有害生存, 如不禁戒,不但前人被其害,而后人亦遭其毒。
凡我族人切不可販毒吸毒,以害 人害己。
十四、正人倫 人倫,九族之源,人生所當,存于方寸之中,而尊卑長幼各得其序,綱常倫 紀各得其次。
凡我族人,要必言正名順不可亂倫。
十五、慎婚配 婚配,為人倫之始,結(jié)婚合配當審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濁白。
茍婚配不擇 淑女,非持為終身之害,而傾家聲之不小,凡我族男丁女口未出五世而婚配者, 應(yīng)視為亂倫者應(yīng)受全族人共誅之,受國法而處之。
十六、重敬賢 敬賢,乃我族人之重望也。
賢者為人之師,其學有所傳,禮有所學,不重 賢是人之愚昧,不得為人也。
凡我族人,務(wù)必尊長敬賢 以示文明之族風。
摘自二00四年孟秋《李氏(崇倫堂)續(xù)修宗譜卷首.二》 <<李氏家訓選錄 (周代)伯陽公家訓: 一、強梁者,不得其死,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二、上德若谷,知足有辱,知山不殆,知而好問者圣,勇而好問者勝。
三、。
四、圣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身,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妾取。
五、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譏議人者也。
博辯而危其身者,好發(fā)人之惡者也。
六、,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八、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九、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
以天下之心慮,故幾以道。
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十一、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十二、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福,不以智治國,國之禍。
十三、為無為,則無不為。
十四、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知足。
咎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常足也。
十五、上德者,天下歸之;上仁者,海內(nèi)歸之;上義者,一國歸之;上禮者,一鄉(xiāng)歸之;無此四者,民不歸也。
不歸用兵,即危道矣。
十六、良貢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十七、圣人處無為之事,,萬物作為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足以不去。
十八、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十九、夫物蕓蕓、各復其根。
二十、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未玄同,詩曰: 修心煉性列三清,著作混無道德經(jīng)。
精氣神為三至寶,抱遠度原靈。
>>
李氏家訓
一、敬祖先 祖先是人的根本,根本固枝葉榮。
根本不培,難榮枝葉。
祖有遠近之分,近代祖先, 近代人則敬之,遠代則不知敬,豈知無遠代之祖,近代祖從何而出
因近代為我之祖先, 遠代更為近代祖先的祖先,我不敬遠祖而近代祖先的心不安,因此,必報本中又報本, 追遠中更追遠,才可說敬。
敬祖必按時祭掃。
修其墳塋為先祖所棲,若不修必被別人侵 毀,我族人切不可輕視而露祖骨。
二、孝父母 人子為父母所生養(yǎng),教育其恩如天地。
粉身難報,孝父母為天經(jīng)地義,切不可失養(yǎng) 失敬有違天倫。
凡我族人,奉行孝道,銘記于心。
三、和兄弟 至親莫如兄弟,兄弟乃同胞共乳之人。
同室而長,如手如足。
人每每重朋友,戀妻 室,而于兄弟間反至參商,而不知手足難得,凡我族人,切不可因爭產(chǎn)爭財而傷其手足。
四、教子孫 子孫不必都聰明俊秀才讓讀書,雖愚也不可不讀,聰明的固然可望成才,愚者讀書 不至屬于下流,如盡到義務(wù)完全一定的學業(yè)也不能繼讀,亦應(yīng)令其學藝耕耘經(jīng)商,尤戒 侈淫,使子孫不好的行為而為父母,為祖者才不愧教子有方。
五、睦宗族 宗族,吾身之親,千支同本,萬脈同源,始出一祖,不睦宗族,不敬宗祖,則近如 禽獸。
凡我族人切不可相殘相欺,以傷元氣。
六、和親鄰 凡新舊親戚,無論貧富,皆當往為有禮,相親相愛不可遺忘。
至于鄰里同居共處, 和氣一團多少益處,損多少煩惱,切可彼此生角而成后患。
七、守國法 居家之道,為善最樂,保身之策,安分為先。
國家法律尊嚴,無非禁民為非,導 民為善,合乎天理人情,道德常規(guī)之至。
人能準情度理,自不作奸犯科。
茍視法典為 兒戲,將一墮法網(wǎng)之中,輕則辱身敗名,重則破家隕命,上以貽憂于父母,下以遺累 于妻子,所以君子懷德,德必出于君子,凡我族人應(yīng)做安份之民。
八、勤力作 人生衣食豈從天降
全憑人力營作中來,男女勤勞,各當盡力。
雖一歲所入,公 私輸用而外,剩余無幾,而日積月累,自至身家豐裕,子孫世守,利賴無窮。
一有游 惰則貧乏繼之。
凡執(zhí)藝行業(yè)俱以勤力為本,才無饑寒。
九、務(wù)農(nóng)業(yè) 國以家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農(nóng)不穩(wěn)。
農(nóng)為衣食之必資,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 養(yǎng)子孫,所以為生存之本。
如不勤耕力作,必致荒蕪田疇。
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懶惰, 以致終身饑寒。
十、去奢侈 淫侈之費甚至天災。
一家度支甚繁,當用固不能辭,不當用務(wù)須儉約,才有盈余。
徒尚奢華,不知節(jié)縮,須知一歲之終,所入有限,所出無窮,務(wù)須謹慎。
十一、出異端 左道惑眾邦有常法,邪說誣民,不容。
近有游手無賴之徒,往往假借兇祥 禍福之事,以售幻誕無稽之談。
始則誘取資財以圖肥己,漸至男女雜處,樹黨結(jié)盟。
陽竊向善之名,陰懷不軌之計。
一旦發(fā)覺懲逮株連,遺患不淺,能不懼哉
凡我族 人應(yīng)出其異端,以正家風。
十二、禁賭博 家風之墜,邪淫者,十惡之有;賭博者,傾家之源。
賭博害人深,家產(chǎn)既盡, 借貸無門,非劫奪以為生,即偷竊以乞活。
故好賭實盜賊即好賭這歸宿。
即令不 為盜賊,饑寒交迫,滋事生非常違國法。
族中有產(chǎn)者,務(wù)重懲其窩家,則歪風自止。
十三、禁吸毒 毒品之流毒中國也,深矣
大則有害生命,傾家蕩產(chǎn),小則喪失作有害生存, 如不禁戒,不但前人被其害,而后人亦遭其毒。
凡我族人切不可販毒吸毒,以害 人害己。
十四、正人倫 人倫,九族之源,人生所當,存于方寸之中,而尊卑長幼各得其序,綱常倫 紀各得其次。
凡我族人,要必言正名順不可亂倫。
十五、慎婚配 婚配,為人倫之始,結(jié)婚合配當審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濁白。
茍婚配不擇 淑女,非持為終身之害,而傾家聲之不小,凡我族男丁女口未出五世而婚配者, 應(yīng)視為亂倫者應(yīng)受全族人共誅之,受國法而處之。
十六、重敬賢 敬賢,乃我族人之重望也。
賢者為人之師,其學有所傳,禮有所學,不重 賢是人之愚昧,不得為人也。
凡我族人,務(wù)必尊長敬賢 以示文明之族風。
摘自二00四年孟秋《李氏(崇倫堂)續(xù)修宗譜卷首.二》 <<李氏家訓選錄 ?。ㄖ艽┎柟矣枺骸 ∫弧娏赫?,不得其死,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二、上德若谷,知足有辱,知山不殆,知而好問者圣,勇而好問者勝。
三、。
四、圣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身,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妾取。
五、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譏議人者也。
博辯而危其身者,好發(fā)人之惡者也。
六、,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八、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九、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
以天下之心慮,故幾以道。
十、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十一、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十二、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福,不以智治國,國之禍。
十三、為無為,則無不為。
十四、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知足。
咎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常足也。
十五、上德者,天下歸之;上仁者,海內(nèi)歸之;上義者,一國歸之;上禮者,一鄉(xiāng)歸之;無此四者,民不歸也。
不歸用兵,即危道矣。
十六、良貢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十七、圣人處無為之事,,萬物作為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足以不去。
十八、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十九、夫物蕓蕓、各復其根。
二十、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未玄同,詩曰: 修心煉性列三清,著作混無道德經(jīng)。
精氣神為三至寶,抱遠度原靈。
>>
古代有哪些家訓家規(guī)
制定家訓或家規(guī)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大特點。
若從孔夫子庭訓兒子孔鯉算起,可說是源遠而流長。
三國魏嵇康、西晉杜預,各有《家誡》,東晉陶淵明有《責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書》,都屬家訓一類,但其卷帙都很小,影響也不大。
后,北齊的顏之推作《顏氏家訓》,全書七卷二十篇,內(nèi)容豐富,體例宏大,堪稱中國家訓之寶典,惠澤后世蔚然成風。
顏之推(西元531-590年),字介,瑯邪臨沂人。
復圣公顏回三十五代孫,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
之推創(chuàng)制家訓,意在治家。
他認為,治家首在教育子女,故《教子》是全書之第一篇。
他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早期教育,甚至在中國教育史上比較早地論述了“胎教”和“幼兒教育”等家庭教育的方法。
他在《顏氏家訓》中說:“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jié)之。
書之玉版,藏諸金匱。
子生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
”就是說,古代圣賢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后懷孩子達三個月時,就要搬出皇宮,讓她住在別宮里,眼不看不該看的東西,耳不聽不該聽的東西,所聽音樂和所嗜口味等,都要按禮儀進行節(jié)制。
而且胎教的方法還要記錄在玉片上,收藏在銅制的柜子里。
孩子出生后,還在幼兒時,就確定了太師、太保,開始對王子進行孝、仁、禮、義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導他練習。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又說:“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就是說,普通人縱然不能做到這樣,也該在孩子會辨認大人的臉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齡時,就開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許他做才做,不允許他做就立刻停止。
這樣等孩子長到幾歲大時,就可以省得對他使用鞭、杖的懲罰了。
父母對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嚴,又不失慈愛,那子女就會敬畏謹慎產(chǎn)生孝心了。
《顏氏家訓》還說:“……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是也。
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誠哉斯語
”即孔子說:“少年時代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久而久之,就象天生一樣自然而然。
”正是講的這個道理。
俗諺說:“教導媳婦要在媳婦剛剛嫁來的時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還是孩子的時候。
”這話說得對極了。
《顏氏家訓》的教育思想十分可貴,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仍有顯著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
宋朝以后,家庭禮治不斷加強,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家法。
權(quán)貴之家的家族法的代表是司馬光的《家范》。
《家范》在社會上層仕宦之家廣為流傳,南宋宰相趙鼎,令其子孫各錄一本以為永遠之法。
朱熹在司馬光《家范》的基礎(chǔ)上制訂了一套繁瑣的家庭禮制和禮儀規(guī)范,即《家禮》。
《家禮》在內(nèi)容上與平民之家的生活和勞作的規(guī)律基本一致,并且各種規(guī)矩、禮儀都十分詳備,所以逐漸成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朱熹還把《大學》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個倫理框架,構(gòu)建一個上自皇帝下至各個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會秩序。
他要求每一個人,先修身,而后齊家,而后治國,而后平天下。
于是,家訓或家規(guī)就超越了“家”的范疇,與“國”聯(lián)系在一起,使之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
當一個人走上社會,為國效力時,他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顯示出自身的家教如何,這是家訓的作用效果。
明末清初昆山人生員朱柏廬,沒有顯赫的仕途業(yè)績。
他的家訓叫做《 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又叫做《朱子家訓》。
這是他用程朱理學的儒家倫理為家庭成員規(guī)定的日常生活準則。
諸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與肩挑貿(mào)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當加溫恤”;“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余歡;國課早完,縱囊橐無余,自得其樂”;“子孫雖愚,經(jīng)書不可不讀”;“居身務(wù)期質(zhì)樸,教子要有義方”;“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輕聽發(fā)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等等,他把立身處世的道理用明白淺顯的文字表達出來,瑯瑯上口,幾百年來幾乎家喻戶曉,早已超越程朱理學的境界,化作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銘。
朱柏廬的后輩同鄉(xiāng)王昶是清代高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獲得召試第一,先后在內(nèi)閣、軍機處做官,后升任大理寺卿(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當于監(jiān)察部副部長)。
他的家訓共有十條,包括要謹身起居,尊敬親人長輩,隨時隨地進行自我檢點;要認識物力艱難,要愛惜財用,飲食淡薄,衣服樸素,一切以節(jié)省儉約為準則;告誡子弟考試不要作弊,不要請人代考,更不要營求關(guān)節(jié)——走后門、通路子;見利不能忘義,不能產(chǎn)生貪心;對待別人,不能產(chǎn)生漠視心、欺誆心、徇情心,更不能產(chǎn)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導子弟要勤奮好學,不要心有旁騖,荒廢學業(yè);不要出入衙門,不要和走江湖的三教九流交往,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為怪誕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習氣等等。
這種家規(guī),今日看來未免有迂腐之處,但總體傾向依然無可非議。
對于身居高位,在鄉(xiāng)里有著崇高威望的王昶而言,能夠如此嚴厲地修身、齊家,約束自己的子弟,實在難能可貴,也值得今人深思與崇敬。
至于清代的啟蒙讀本《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內(nèi)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的文義為本,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行為應(yīng)有的禮儀與規(guī)范,特別講究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后經(jīng)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改名為《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集家訓或家規(guī)之大成,可謂古代啟蒙養(yǎng)和教育子弟、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古代家訓經(jīng)典】一、周公《誡伯禽書》二、徐勉《誡子崧書》三、唐太宗《誡皇屬》四、歐陽修《誨學說》五、范純?nèi)省墩]子弟言》六、袁采《袁氏世范》七、明宣宗《寄從子希哲》八、楊繼盛《給子應(yīng)尾應(yīng)箕》
世界李氏字輩譜5000例我知道我家的有:洪 恩 興 世 永 求全譜
題主巧了,我也是姓李,在山東,我爺爺告訴我他記得最老輩的是世,接下來是永,如果真是和你家接上的話,接下來的就是:洪恩興世永,元天光華日,家慶樂安居。
我是家字輩的。
如果真接的上那咱就是親戚了。
韋應(yīng)物 山水田園詩的風格特色是
題主巧了,我也是姓李,在山東,我爺爺告訴我他記得最老輩的是世,接下來是永,如果真是和你家接上的話,接下來的就是:洪恩興世永,元天光華日,家慶樂安居。
我是家字輩的。
如果真接的上那咱就是親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