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 請先百度張煒的梭羅木屋,然后閱讀,再解答我的2個問題。
梭羅是孤獨的,但是,他并不寂寞。
————寫給《瓦爾登湖》 可欣要畢業(yè)了,一天,遞給我一本精致的留言冊:“老師,你給我寫留言吧。
”我翻過泛著香味的淡藍色紙箋,印刷的卡通圖畫很可愛,一頁一頁的掀起,想起了許多曾經(jīng)為分別留下的東西,聚散離合總關情,人生之處,處處有情。
。
。
一一填過去,筆尖停留在“夢想”那一欄。
夢想
夢想
夢想…… 對于夢想,還沒有清晰概念的時候,父親說,醫(yī)生,治病救人,全一為自己積德行善的事業(yè),多好。
小學里學過成語無數(shù),唯“救死扶傷”這一個記得最為深刻,總覺得這個詞就是厚德與高尚的化身,而且想象自己將來就是救死扶傷的高尚人物,未免看見這個詞語就心情激蕩,于是,夢想簡簡單單。
后來在語文課本里認識了魯迅,偉大的文學先驅用他棄醫(yī)從文的筆墨摧毀了兒時的夢想,多年來立志要為病人驅除痛苦的夢想被他滿腔的愛國熱血熏染成了赤紅色。
記得那時還為此寫過一篇小文,不知道當時閱那一篇隨筆的語文老師是否記憶猶新,在我,是一生也不會忘卻的,因為那時那地,有一顆夢想的種子已經(jīng)發(fā)芽。
也許很多既定的事實,都是因為這樣的偶遇,多年之后,真的走上了講臺,于是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所有學生,因為夢想,我才與你們今天相遇…… 不斷的成長,夢想被不斷地更新。
走上講臺,想做一個好老師;談婚論嫁,想找一個好依靠;結婚成家,想有一個乖寶寶;人到中年,想父母健康想生活安定……當夢想一個個走近,變成現(xiàn)實,最后終結的時候,生活會不會隨夢想的一個個消逝而逐漸枯萎
摩挲著那一抹藍色,如今的夢想沒有了嗎
它在哪里
人失去夢想,就像鳥兒失去翅膀,想起這樣俗套的話,也想起了梭羅,他帶著一柄斧頭,獨自去了瓦爾登湖畔,建了一座木屋,晨聽鳥語夜觀星月,與昆蟲為伴與清風對話,一個人在湖畔的落葉里寧靜的寫下這樣的文字:“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從容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
我不想過不是生活的生活……” 撫摸他淡定和寂靜的夢想,我的夢想,在物質的旋渦里沉淪了。
所有物質,都會腐敗,所有物質的夢想,都會死去。
一個人孤獨的湖泊,一個人并不寂寞的世界,留一縷風清云淡在心底里,享受此翻寧靜無人的心緒,于是,提筆,在“夢想”那一欄寫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
。
。
。
瓦爾登湖寫作背景
<<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林中生活散記) 1846年2月4日,梭羅按計劃前去康科德城(Concord)講課,題目是“關于馬斯·卡萊爾及其著作”(Thomas Carlyle and H is Works)。
講課結束了,聽眾卻意猶未盡,要求主講人談談自己在林中的生活,相對而言他們似乎對這個更感興趣。
為滿足大家的要求,梭羅準備了一個“我自己的歷史”(Th e History of Myself)的課題,在當月10日開講。
沒想到聽眾熱情空前高漲,紛紛要求他在下一周的課程上再講一次,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前來聽講。
受這次講座的啟發(fā),梭羅將自己講課提綱加以整理,又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寫作,終于完成了Walden,or Life in Woods(《瓦爾登湖,又名林中生活散記》)這部傳世的名著。
亨利·大衛(wèi)·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爾登湖》出版于1854年,這是19世紀美國文學非小說著作中最受讀者歡迎的書籍。
到目前為止,此書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將近兩百多個版本,并被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作者有生之年里這部書一直被認為是模仿之作,而且還倍受冷遇。
初版的2000冊用了五年多的時間才賣完。
直到作者去逝以后,這本書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對它的評價也開始發(fā)生了變化,梭羅的思想意義才被我們認識到。
1817年 7月12日,梭羅出生于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
1837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是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
畢業(yè)后他回到家鄉(xiāng)以教書為業(yè)。
1841年起他不再教書而轉為寫作。
在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羅在康科德住下并開始了他的超驗主義實踐。
這時期,梭羅放棄詩歌創(chuàng)作而開始撰寫隨筆,起先給超驗主義刊物《日規(guī)》(Dial)寫稿,其后各地的報紙雜志上都有他的文章問世。
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28歲的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建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
并在此之后根據(jù)自己在瓦爾登湖的生活觀察與思考,整理并發(fā)表了兩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里馬克河上的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和《瓦爾登湖》。
在瓦爾登湖生活期間,因為梭羅反對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頭稅”而被捕入獄。
雖然他只在獄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經(jīng)他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替他代交了稅款保其出獄,但這一夜卻激發(fā)他思考了許多問題。
出來后曾有一些市民問他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有許多人寧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稅。
為解釋這一問題,他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寫成了著名的政論《抵制國民政府》(Re 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為Civil Disobedience)。
他所宣傳的這種依靠個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爭形式對印度的甘地和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47年,梭羅結束了離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來的村落。
他仍然保持著自己簡樸的生活風格,將主要精力投入寫作、講課和觀察當?shù)氐闹参飫游铩?/p>
有時候為了得到極其微薄的生活費用,才偶爾離開村子到父親的鉛筆廠工作一些日子。
梭羅卒于1862年5月6日,時年44歲。
當時在同時代人的眼中,他只不過是一個觀念偏執(zhí)行為怪異的人,一個愛默生的追求者而已。
一直到世紀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廣泛和深刻的認識。
作為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個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紀錄。
鑒于他的第一部書《康科德和梅里馬列克河上的一周》的失敗,這一次他格外慎重,沒有倉促出版而是靜下心來重新寫作,使之更加完美。
在此后的五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反復修改、補充、完善,有時為了使內容更加和諧統(tǒng)一,甚至將整個段落改動。
求梭羅的《神的一滴》的大意
它那清新樸素的文字所展現(xiàn)的迷人風光和作者的寧靜心境,使我們的心靈頓時離卻塵世的喧囂,減輕甚至消除我們生存的疲憊,使我們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描繪中重新獲得生活智慧的啟迪,重新找回靈魂安寧的居所。
什么是虛懷若谷
虛懷若谷是自信 “虛懷若谷”,這句中國成語,往往稱揚非常謙虛、“不恥下問”、諫如流”的偉大人物。
其實,這種稱揚,幾乎都是“溢美之詞”,吹捧過頭;因為,虛懷若谷,最難以做到。
人的自信自尊,常常使人過高地看重自己,看不起別人;尤其是“大人物”。
身居高位,很少有人說:全憑機遇好,才得以享此地位榮譽。
或者,即使口頭謙虛,那心中的尾巴,卻早已翹到天上去了。
而這類人常常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的理由,不外乎如下幾種:天生有福,“天生我材”,才華出眾,能干過人,奮斗得來。
你要告訴他“天外有天”,他一定斥責你“癡人說夢”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他寫詩,要先念給“老嫗”也就是老婆婆聽,老婆婆能聽懂,他才定稿;這,可以算不恥下問、虛懷若谷
其實卻并不然。
他知道自己文學修養(yǎng)高深,認為文雅、高雅的詩賦,老百姓看不懂;而他推行“新樂府”,希望做到通俗易懂,這才借重“老嫗”呢。
事實上他自視極高,根深蒂固。
傳說,那次,擔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去拜訪著名的鳥窠道林禪師,請教“如何是佛法大意
” 鳥窠道林禪師回答他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這時候可沒有“虛懷若谷”地表示“承教”,而是不以為然,頗為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呀
” 鳥窠道林禪師再次點悟他:“三歲孩兒說得出,八十老翁做不到哇
”白居易這才行禮而退。
所以,那古代禪師大德,要使用“當頭棒喝”等手段,先破除來求參禪者的盲目自信,讓他們“把杯子里的水倒空”,這才能裝進禪意的“活水”,悟到“佛法大意”呀。
就只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空”,都那么不容易;要做到胸懷寬廣,像山谷一樣可以容納各種意見,談何容易喲。
文人學士如此;那君臨天下的統(tǒng)治者,需要選賢任能,幫助他治理天下,總是能夠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吧
講到“從諫如流”,一般都會舉唐太宗對待魏征直言諫諍的故事,作為例子,鄭重其事地表揚唐太宗“虛懷若谷”。
其實,在這一點上,唐太宗是搭幫有個長孫皇后哇。
傳說那天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宮,還在氣鼓鼓地自言自語:“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xiāng)巴佬
” 長孫皇后連忙迎上去,詢問怎么回事。
唐太宗咬牙切齒地說:“還不是魏征這個鄉(xiāng)巴佬,又在朝堂上當面頂撞朕
” 長孫皇后馬上跪下,給唐太宗磕頭,笑吟吟地連稱:“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 唐太宗問她,何喜之有
長孫皇后說:“只有明君,才能有直言諫諍的忠臣,也才能保住江山永固
” 唐太宗這才幡然醒悟,扶起皇后說:“幸虧有皇后提醒,免去朕一次過失呀。
” 英明的唐太宗尚且如此,其它君主,可幾乎都是只容許“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的啦。
后來的中國歷史上,還有馬寅初先生“新人口論”,梁漱溟先生呼吁關注農村農民,彭德懷元帥“為人民鼓與呼”等等重大事件,涉及到敏感,我就不要再提了吧。
好,舉了這樣經(jīng)典例證,就算你說得對,那大人物難免自視過高,或者他們還找一些其它理由,反正就是聽不進別人意見;一般人,總還是愿意“接受意見”的吧
我仍然只能說:不見得。
知道“曲突徙薪”這個成語嗎
王三家新建了燒柴火的灶,別人見了都恭維賀喜,劉七老看后卻提意見:“你家的新灶容易出事,應該把那直煙囪改得拐個彎,再把灶屋里的柴火都搬開,就好。
”王三“唔唔”兩聲,當作沒聽見,背地里還埋怨劉七老,怪他:見不得人家好事,專門講壞話,“晦氣”。
最后結果呢,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說了。
人的自信,就是認為自己正確,這才聽不進不同意見。
湖南花鼓戲有句臺詞:“哦呵,咯還不曉得哦
”正好代表謝絕別人的指教。
湘潭有俗語,“蘿卜還要屎來窖
”種蘿卜,要施底肥(含有窖藏意思),若放大糞(屎),本來是最好;而這俗語,諧音意思是,“老子還要你來教
”把人比為“屎”,侮蔑極了。
作者: 強巴談人性 2006-6-26 09:26 回復此發(fā)言 -------------------------------------------------------------------------------- 2 虛懷若谷是自信 甚至,很多人的“自信”,不是深思熟慮,胸有成竹;而是:不知從哪兒冒出來一團,橫亙在胸中,就再也接受不進其它東西;這樣的一種“自信”。
我有位老同學,還擔任過高中語文教研組長、高三“把關”教師,不能說他是“懵懂”人吧;早幾年,某次來我家閑聊,他說起美國是樣樣都好,中國是處處都孬。
我試圖勸他“辯證地”看待問題,他仍然“美國至上”;我就奇怪了。
第一,我知道,他家里沒人和美國有什么甚深關系,他也沒有去過美國,親眼看到過美國式“天堂”;若有如此情況,他“哈美”(注①),我倒還能理解。
人家有“感性經(jīng)驗”,親人有“利害關系”,他要觀點“一邊倒”,你可是沒辦法。
“士別三日”,先當弄清情況;我就此再問他,果然仍如我過去的了解,和美國沒有什么關系。
于是,第二,我就問他,向他“請教”一些有關美國歷史、思想文化等方面,我認為真正關心美國的人、應該了解的問題;我以為這幾年他勤奮讀書,鉆研美國很深呢。
誰知,他支支吾吾,顛三倒四;除了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以外,別說剿滅土著的印第安人,就是什么梭羅,什么潘恩,什么“驢”呀“象”的,他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好了,我只好尋求第三,提出幾本美國現(xiàn)當代著名小說、幾部美國著名戲劇、電影,像約瑟夫?赫勒《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塞格林《麥田里的守望者》、西德尼?謝爾頓《天使的憤怒》,阿瑟?米勒劇本《嚴峻的考驗》,電影《噩夢》等等,“請教”他的讀后感、觀后感;認為,他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愛好文學,或者是看這些而受到的影響,像我看過《噩夢》以后那樣
哪知道,這些他也多數(shù)沒有讀過、看過。
我越來越大惑不解,問他:你憑什么如此推崇美國呢
我跟他說:我沒有福氣去美國觀摩;但是,那年看過《噩夢》后,我反而開始佩服美國。
于是,我所能找到的、有關美國的資料,我都認真閱讀過。
我知道美國很多東西好,很多比我們好;但是,美國也決不是“天堂”。
天下烏鴉一般黑,到處都有窮苦人;恃強凌弱為“天理”(注②),自由民主多虛文。
你對美國的了解比我少得多,為什么卻一定要把它看作“天堂”呢
我的這位老同學,面對我這些直言侃侃,他毫無忸怩之態(tài),也不談任何理由,卻仍然“氣壯如?!保凑褪菆猿终f“美國好”! 朋友,對這樣“自信”滿滿的人,你,能有什么辦法呢
至于我,是哭笑不得。
一些人的自信,就是這樣;普通話叫做“執(zhí)拗”,湘潭方言叫做“拗(音‘ngǎo’,聲母為帶鼻音的‘ng’)” 他“胸有成竹”,還是茅草亂柴,反正是“拗成”一團,就是不接受別人的觀點、不同的意見;可能是認為那樣一來,就顯得他“沒有主見”、沒有自信,甚至都沒有“面子”了
像這樣人,不同程度,我見過不少。
因此,我寫此文,就是要宣傳:虛懷若谷,實事求是,是一種最高層次的自信。
世界上的事物,紛繁復雜,宏闊精微;作為個人,很多領域甚至都不能進入門墻,即使有興趣,也只能登高遠眺,望洋興嘆。
誰有天大本領,能夠全都認識正確
不要說外物,就說自身吧,這個世界上,幾個人能真正認識自己
世界上的道理,千頭萬緒,千差萬別,卻也各有千秋。
中國民間,從古以來就懂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周公制禮,維護男人,若是周婆制禮,可就應該維護女人了。
絕對真理,可望而不可即;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前進,都有可能望見它、接近它。
為什么就只作興你那一套是真理,其它的就都是“異端邪說”呢
我們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兄弟民族;單只說漢族,就都有“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的說法,各種方言不同。
上十個民族的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不食豬肉,能不尊重他們的這一教規(guī)嗎
藏族同胞信仰藏傳佛教,那么多男子去當喇嘛,朝圣者全身趴地一步一拜,敢不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嗎
云南納西族,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歷代傳承男到女家“走婚”;若強迫他們實行我們似的、主要從父系血緣和財產繼承考慮的、固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有什么好處
強求同一,決不會“和諧”。
應該寬容,必須寬容。
虛懷若谷,就是既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底線”,同時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中國古代賢哲提倡“大人之學”,講求“天、地、人”三才之道,認為“大人”能“參天地,補造化”,具有“民胞物與”寬廣胸懷。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提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無產階級自己”。
具有如此胸懷,怎么能不虛懷若谷呢
你要做“大人”;若是有人當面對你談異見、提意見,請你不要不耐煩。
請你莫隨便打斷他們的話頭。
請你不要立即駁斥他的“錯誤”。
請你不要輕易批評“這家伙是蠢貨”,認為他講的是“廢話”,或者以為他是在“故意刁難”、“站在敵對立場”,等等。
你若產生了這類念頭,請你壓抑下去,切記不能將其化作表情形之于外,以免刺激他們,使他們心灰意冷,甚至真的對你轉變?yōu)閿硨α觥?/p>
你真自信,能夠虛懷若谷,就會盡量汲取異見、甚至反對意見中的有利部分,修正補充你自己。
就會求大同、存小異,以包容對方;甚至,你也可能在和他人的討論辯難中轉變觀點,轉而接受或大部接受對方提出的好建議、好辦法。
看世界,對待問題,有些時候,不妨調換立場、角度。
不要總認為只有自己原有的觀點才對,要求大家都贊同你,“輿論一律”、“形成一致意見”。
而可以學英哲羅素,認識到“參差多態(tài)才是幸福之源”;更要體會南非大主教戴斯蒙?圖圖(D.Tutu)所說“delight in our differences”(為我們的差異而喜悅),我翻譯為“很高興我們不一樣”。
虛懷若谷,真自信
注:①、模仿網(wǎng)絡“論壇”上小青年們的用詞,意思指吹捧美國,做美國的哈巴狗。
?、凇⑦_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生物界恃強凌弱,不就是普遍現(xiàn)象嗎。
二○○六年一月二十二日 作者: 強巴談人性 2006-6-26 09:26 回復此發(fā)言 -------------------------------------------------------------------------------- 3 回復:虛懷若谷是自信 想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名言: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經(jīng)歷了中世紀的漫漫長夜,人的意識的覺醒來之不易。
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本的原始積累者需要給自己的需要找一個理論根據(jù)。
時至今日,科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精華和靈長把地球糟蹋得不成樣子,環(huán)境的問題已發(fā)展到難以控制的全球性問題。
許多冷靜的人開始重新審視所謂靈長的地位。
人類的自我膨脹是多么的可怕。
總感覺人是地球生物鏈上的一顆癌瘤,但愿還有治愈的可能。
呵呵。
自我的膨脹放到個人身上,正如先生所言;用我家鄉(xiāng)話形容:一瓶不滿半瓶子還咣當。
這種盲目自信建立的基礎不正是自我意識在胸中滿溢的外現(xiàn)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參透其中的意思,活到老,學到老,未嘗不是一件人生幸事。
談到位置,就想起那個不雅的說法,大體是,猴子爬到高處,后部也就暴露無疑。
人,只有當別人說它是個東西的時候,他才是個東西。
有的領導,唉,說起來顯得不厚道,心眼小,但是還得說,每到開會,他那形散神又散的即席講話冗長、乏味、缺乏主題,令人頭痛又倒胃口。
迫于國人對位置的默許,忍了。
領導如果知道自己吃幾碗飯,就不至于把群眾當傻瓜看,就知道自己在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
唉,不敢恭維
看到他老人家胡言亂語一通以后,志得意滿的樣子,又可氣,又好笑,又從心里對他有憐憫之心。
原諒他吧。
要之,虛懷若谷,是人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正確反應。
預科課文《瓦爾登湖》賞析
《登湖》的文辭優(yōu)美撲面而來的是的和湖水的清新味道。
如今,瓦爾登湖已一種象征,一種清涼劑和鎮(zhèn)定劑,讀一讀梭羅的文字,我們就會融化在森林的氣息中,可以盡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甜蜜和幸福。
《瓦爾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維·梭羅從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獨自筑屋隱居在瓦爾登湖邊。
他“距離任何鄰居一英里,只靠雙手勞動,養(yǎng)活自己”。
在勞動生活中,他思索人生、社會等問題,后來就把這段經(jīng)歷寫成文字《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恬靜的書、智慧的書。
它很適合一個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閱讀。
至于是在家里閱讀還是在外面閱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寂靜。
翻三兩頁,讀七八段,然后我隨著“從沒有一個人在晚上經(jīng)過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門,我仿佛是人類中的第一個或最后一個人”、“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榮譽,給我真理吧”這樣一類的句子進入表面沉靜而內心活躍的思想王國。
《瓦爾登湖》用大量優(yōu)美的散文筆調描繪了湖邊林中幽靜迷人的自然景色、四季更迭帶來的無窮變幻的情景。
那澄清透明的湖水,茂密翠綠的山林會讓人在喧囂的世界以外找到一方凈土,然后像一株杉樹一樣把自己種植在這方凈土里,迎風而長。
捧讀這本書,一個人的思想會被一次次地洗滌,去除塵埃,留下智慧的血脈。
《瓦爾登湖》初版于1854年。
它記述了作者在瓦爾登湖畔所經(jīng)歷的一段生活,以及其間作者的所思所想。
1845年3月尾,作者戴維·梭羅向鄰人借了一柄斧頭,跑到郊外一處人跡罕至的森林去砍伐白松,在那兒的山丘林地環(huán)抱的湖泊邊上蓋起一座小木屋;隨后,他獨自一人在那里整整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之久。
梭羅以他對自然的沉思為主題,在他的作品《瓦爾登湖》中融入對自然的熱愛,對自然的和諧關系的向往,以及對那個時代物質主義的批判,使得該書極具生態(tài)意義。
作品在語言風格上也獨具特色,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添了文字的優(yōu)美和思想的深度,其中梭羅用大量的譬喻來描述湖畔的自然風光,運用擬人手法來傳遞自然思想,運用似非而是的雋語來揭露社會流俗,更有意味深長的雙關,發(fā)人深思。
無論在思想價值還是文學價值上,《瓦爾登湖》都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