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洪秀全傳讀后感

          洪秀全傳讀后感

          時間:2020-04-17 02:26

          洪秀全人物傳記讀后感1500字

          《太平天國》讀后感 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我非常喜歡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相關事跡,讀過了許多關于天平天國的書籍,感慨萬千,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給我的影響很大,比如洪秀全、石達開、李秀成、楊秀清等,我最喜歡的是石達開,被稱為“泰山石敢當”,他們不畏清王朝的鎮(zhèn)壓,帶領農(nóng)民開展了一次全國最大規(guī)模的反清運動,太平天國歷時14年,占領長江中下游富庶地區(qū)多年,戰(zhàn)事波及半個中國,使清廷國力大傷。

          雖然最終失敗,但它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太平天國的發(fā)生有許多因素,首先是腐敗的封建統(tǒng)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為支付戰(zhàn)爭賠款,加緊搜刮人民。

          統(tǒng)治更加腐敗。

          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也乘機勒索百姓。

          不堪忍受煎熬的勞苦大眾紛紛起義。

          .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

          自然災害嚴重。

          1846年至1850年,兩廣地區(qū)本來就地瘠民窮再加上水、旱、蟲等天災不斷,廣大勞動人民陷入饑餓和死亡的困境。

          鴉片的輸入,導致滿清白銀大量外流,勞動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艱難,于是,發(fā)生了1850年代的太平天國,捻軍,陜西回民起義。

          洪秀全是太平天國的創(chuàng)始人,它曾多次進行科舉考試,屢考不中,在廣州偶得一《勸世良言》,拿回了家并沒有看,在李敬芳表兄的推薦下,讀了這本書,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創(chuàng)立了拜上帝教,然后感化民眾,發(fā)動金田起義,并得到楊秀清、石達開、韋昌輝和馮云山等人的幫助,建立了太平天國,改成天王。

          并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石達開為翼王,韋昌輝為北王。

          太平天國在南王馮云山的構想基礎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禮制、軍制,推行自創(chuàng)的歷法——“太平天歷”。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天京事變?yōu)樘教靽墒⑥D衰的轉折點,由于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軍政大事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

          1856年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后,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便另有圖謀。

          楊秀成假裝“天父下凡”迫天王將自己由“九千歲”封為“萬歲”。

          但是北王得到消息后偷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人被殺,東王幕府部屬、他們的家人及其他軍民共2萬多人亦被殺,史稱“天京事變”。

          石達開為此被迫離開天京。

          最后,石達開帶領的太平天國軍隊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他被俘虜后被清政府處以“凌遲”的死刑。

          雖然,洪秀全在后期提拔了一批新的將領,比如李秀成、陳玉成等,陳玉成、李秀成率軍攻占浦口和揚州,大破清軍江北大營,但由于天京淪陷,最終太平天國滅亡。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強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根基。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舊式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最高峰,他還沖擊了孔子和儒家經(jīng)典的正統(tǒng)權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還打擊了外國的侵略勢力。

          最后,在19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太平天國運動是其中時間最久,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

          它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匯合在一起,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tǒng)治。

          由于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nóng)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的勝利。

          要完成推翻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就要一口氣推翻它,不能給它恢復期。

          在反封建的同時,還要反對資本主義列強,只有既反封建,又反對資本主義列強,才能完成救國救民的任務。

          后來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的開辟正是吸取了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的失敗教訓,取得了最后勝利。

          太平天國的光輝業(yè)績,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

          求左宗棠 曾國潘 品性與個性讀后感

          學號:2009130197 學號 姓名:韓朝相 姓名 韓朝相 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中國近代史課程文獻筆記書名:<<曾國藩傳>>,作者:易孟醇,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曾國藩傳>>這本書,在上高中的時候已經(jīng)讀過了,前兩天又復習了一遍,對曾國藩又是 一番敬佩! 這本書大概論述了曾國藩一生的功與過. 探究了其內(nèi)心的歷史負荷與無奈,評價其文 化史上之地位. 里面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jīng)歷和主要事跡, 重點記述其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 命運動,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fā)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 學術思想的形成,發(fā)展,演變及對后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 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fā)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時,歷史地科學 地實事求是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歷史作用. 通讀《曾國藩》之后,我覺得,前期的曾國藩是中國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國文人之楷 模!他是一個鄉(xiāng)村小地主家庭的兒子,從小就很愛讀書,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奮發(fā)圖強,積極 入世,忠君愛國.,長大后, 他克守封建禮教,理學修身養(yǎng)性的功夫,而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 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執(zhí)法,敢于得罪權貴,他從道光年間中進士,點翰林,到咸豐年間辦 團練,打太平軍,再到同治年間于天津,辦教案,曾國藩的一生可謂風風雨雨,坎坎坷坷, 卻時刻以盡忠報國為己任,以興我中華為志愿,可以毫不猶豫的說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 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終于把曾國藩給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 諫,雖然沒有與那些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對一些官場惡俗也睜只眼閉只眼,就這樣.有了 我們后來看到的仕途一帆風順的曾國藩.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悲劇, 不僅是曾國藩個人 的,也是時代的悲劇. 曾國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績有兩件: 滅太平軍與興辦洋務.在這兩件事里他堅忍不拔的意 志和創(chuàng)新.愛國的精神是非??少F的. 在撲滅打平天國之前, 他深知,要打敗強大的太平軍,靠政府那些懶散無能的綠營,八 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爐灶, 在湖南籌辦湘軍.他又非常重視對軍隊的訓練, 不惜重金加 強軍備.由于湘軍屬于團練,相當于民兵,在軍費上沒有政府來源,曾國藩克服重重困難, 四處籌款建軍.在軍還未訓練完畢時.它不輕易出省作戰(zhàn),這也為他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 為后來的軍事勝利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后來與太平軍作戰(zhàn),在軍情緊急時也毫無畏懼,數(shù)次 抱定必死之心寫下遺囑.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國藩另一個可敬之處是,在國難當頭之時,他以及他的學生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向西 方學習的洋務運動, 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 他很有創(chuàng)新精神, 購買國外儀器設備, 雇傭外國專家進行科技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雖然最終,他發(fā)起的洋務運動也沒能突破封建統(tǒng)治 的重重障礙,沒有達到自強的目的,但也為對救國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經(jīng)驗, 曾國藩說:不為圣賢,便為禽獸.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自我往向不是一時半刻 所能形成的. 那種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國藩這樣勇武之人才能取得. 曾國藩一直以成國 家棟梁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諸方面努力,從勤以治身到畏天命,無一不是在 為了自己的目標在努力. 而對于做為出身封建地主階級的曾國藩來講, 他唯一的選擇是維護 其階級的利益.曾國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嚴守君臣父子的仁義道德. 縱觀他一生,我覺得曾國藩是近代中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 四個詞來形容他:睿智,堅守,,嚴謹,忠貞不渝. 曾國藩傳讀后感 書名:<<曾國藩傳>>,作者:易孟醇,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曾國藩(1811--1872 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 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 十級,37 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

          緊接著創(chuàng)見因母喪返鄉(xiāng),恰逢太平天國 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xiāng)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 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 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謚文正。

          《曾國藩傳》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jīng)歷和主要事跡,重點記述其 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 發(fā)起洋務運動的過程; 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fā)展、演變及對后世的 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 政治集團的形成、發(fā)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時,歷史地科學地實 事求是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歷史作用。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 最具有爭議的大人物之一。

          肯定之言,譽其為完人,謂其“立德、立功、 立言三并不朽”,謂其成就”震古鑠今”,成孔子沒后二千年來《春秋》 經(jīng)世之義之惟一“解人”。

          否定之言,則謂其為“吾祖民賊”,“民族罪 人”,謂其愚誠而不顧“民族大義”。

          嗚呼,如此大譽大毀之人,求之中 國歷史,能有幾人乎

          求之世界歷史,又能有幾人乎

          觀點鮮明精當, 見解深刻獨到,資料豐贍翔實,分析雄辯有力,觀念新穎,視野開闊,是 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歷史人物傳記創(chuàng)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曾國藩 無疑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譽之則為圣相,讞之 則為元兇。

          青年時期說過“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則更 是終生奉之為楷模。

          作為一位被儒家思想熏陶了許多年的知識分子,曾國藩 年輕之時變特別重視自身的修煉,他自己日記中的一句話就是“不為君子,變 為禽獸。

          ”在他的字典中,只有這倆中人,禽獸,或是君子,作為一位儒家的 知識分子,曾國藩當然不能忍受自己當一個禽獸,于是變事事以常人不能理解 的苛刻方式來要求自己,這樣也使的他在很多方面都修養(yǎng)很高。

          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

          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剛了則會折斷。

          剛不是蠻橫,而是敢于進取,柔不是痹弱,而是虛心謙讓。

          做人應當堅挺,之 后才是立志、明強、慎獨、勇毅、謙虛、習勞。

          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機會,最 終成就了曾國藩.每個人品評歷史人物總是縱觀其一生,評論其功過,比如曾 國藩最后大戰(zhàn)太平天國,一統(tǒng)湘軍等等。

          但是對于我來說,我不是評論員,也 不是歷史學者,己的資歷就讀書、修身這兩點就夠我學之一生,受之一輩了。

          堅忍的讀書規(guī)矩,嚴格的修身要求成就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曾國 藩,這的確不是常人可實現(xiàn)的

          受自身生長環(huán)境影響,我也自認有追求、有要 求的人,可是,面對這十二讀書規(guī)矩,面對這五字修身,除了汗顏就是覺醒

          許多東西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讀書、修身真的是一種自我君子境界

          10 軟件嵌 20100508126 周曉宇 讀《曾國藩傳》有感 曾國藩傳》 摘要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一種最高理想境界。

          “立 德”和“立言”于曾國藩而言,以他的個人努力及發(fā)展情形來看,這些似乎都不在 話下。

          唯有“立功”一項,只有幫助清廷剿滅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才有可能做到 集治身、治學、治家、治世、治政、治軍于一身,從而達到為師、為將、為相的 所謂“完人”。

          關鍵詞:曾國藩;為人處世;交友。

          讀完 《曾國藩傳》 頗有感觸, 特別是對于曾國藩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很是佩服。

          曾國藩有經(jīng)國濟世的大志,主張積極入世,努力參加到游戲中去;想在游戲中獲 勝,就得先參加進去,入了局,就有了競爭的資格,出色的才華才能顯露,遠大 的抱負才能實現(xiàn)。

          不少人總是患得患失,喜歡站在局外看熱鬧,這樣的人即使叫 得再歡,最終也只是個看客,絕對成不了主角。

          曾國藩從發(fā)現(xiàn)李鴻章到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人才, 一直都在給他灌輸 “成大事者, 必須勇于任事,挺身入局”的精神。

          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何嘗不是需要這種 精神,在我們想要取得一番成績時,我們就必須去實踐,而不是空想,只有我們 勇于去實踐,挺身入局,我們想要取得的成績才可能實現(xiàn)。

          只要我們有了這種精 神,就有了百折不饒回到勇氣,無論多么難得事都能迎刃而解。

          當然,在我們成就事業(yè)的時候我們不但要有以上所說的這種精神,我們還需 有志,曾國藩一生事業(yè)的起點就是立志,所以他將有“志”視為取得成功的首要 品質,在我們想要成就事業(y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定好目標,只有有了目標,我們 的道路才能明確,我們就會少走很多彎路,有了目標,我們才能有動力,這樣我 們才有更多的機會成就事業(yè)。

          在交友上,曾國藩的交友方法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正所謂,選擇怎樣的朋 友,就選擇了怎樣的人生。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 “凡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 好友好榜樣。

          ”曾國藩的事業(yè)正是在這句話的激勵下做成的,好老師是自己進步 的指路明燈,好朋友是則是事業(yè)必不可少的幫手。

          要交好朋友,誠信無疑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交朋友是相互猜疑,兩個人都不 會坦誠相待,那么這種朋友不交也罷,只有當朋友之間坦誠相待,才會成為正真 的好朋友。

          在交友時,我們要多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人對你有沒有用,不是一時 就能看出來的,不過酒肉朋友是什么時候都幫不了你的,曾國藩擇交的經(jīng)驗是: 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一路的人,不要深交,對志同道合的人,卻要廣泛結交。

          我們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就能相互鼓勵,相互扶持,不但學業(yè)上能取 長補短,也為日后的事業(yè)打下了人才基礎,對于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一定要深 交,因為這些人不但是能夠幫助自己的人,更是一筆龐大的精神財富,他們可以 有更多的優(yōu)點讓自己學習。

          這本書給我很多感想的還有曾國藩的自強心法, 曾國藩的性格使得他養(yǎng)成了 不求人的習慣,自己站直可腰,別人便把他當成了可以乘涼的大樹,他的一生, 從個人的求自立,到國家的求富強,一直貫穿著自強的思想。

          “天助自助者” ,人生就是如此。

          每個人都要奮斗,靠自己的本領打天下, 有的人之所以能成功,不僅僅是運氣好,主要還是自己爭氣。

          在我將來要走的道 路中,我會學習曾國藩的這種為人處世的精神,因為這能讓我少走很多彎路,才 能讓自己更有沖勁,才會更容易成功。

          參考文獻: 曾國藩秘傳李鴻章 主編:石齋 中國城市出版社 曾國藩傳讀后感 不知道大家讀過曾國藩的傳記沒有,摘記一些緊要處分享一下。

          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講他是個鎮(zhèn)壓革命的劊子手,高中時候很奇怪書店里擺的那么多“國賊”的書,真 的好多呀,還灰糊糊的封皮,宛如歷史垃圾的顏色,隱隱還知道和厚黑學攪和在一起,對于國賊和厚 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沒有想過要讀。

          后來漸漸明白所謂的太平天國運動不過是一場殘暴的殺人運動,洪秀全荒淫無恥,他建立的暴政只怕 比滿清貴族更加可怕。

          漸漸改變了看法,也許曾國藩是個值得了解的人物,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 這本馬東玉教授所著的《曾國藩本傳》。

          原來他的本行是個大學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樸,自幼苦讀,才思聰穎,中舉后中進士,勤學不輟, 有人稱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理學大師”,而且由于在京頗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認可,“十 年七遷,連躍十級”“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

          ”如果沒有京官以后的對抗太平軍,他或者成 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綠營兵之外籌建地方武裝,初戰(zhàn)大敗,投水自盡被救起,之后的戰(zhàn)事勝多負少,在八旗兵、綠營兵一觸即潰 的危機關頭扭轉了形勢,步步為營,逐步壓縮了太平軍的空間。

          但是,因為湘軍是“團練武裝”,打出湖南以后更加無依無靠,曾雖為中央二品大員,但并無地方實權, 糧餉兵源到處有求于人,官場腐敗、彼此扯皮,皇帝又擔心他權力過大處處掣肘,幾年下來受盡了氣, 難以盡述。

          憤而借父喪委軍家居一年半,開始的時候整日漫罵,書中說:“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 世,對自身的修養(yǎng)嚴厲酷冷,一絲不茍;對社會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堅定胸懷。

          持身嚴謹,奮發(fā)向 上,關心國事,留心民情,因而贏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風得意。

          正是抱有這種信念, 以一文官而白手建軍、治軍,5 年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出生入死。

          但是,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

          為什么上至樞垣,下至府縣,都那么忌恨自己

          ”心中苦悶抑郁。

          后通過閱讀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發(fā)現(xiàn):“同樣為人處事,孔孟主張直率、誠實,而申韓(申不害、 韓非)等法家卻主張以強碰強,硬對硬,老莊則主張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 之至堅”,……弱反而能強,柔則是至剛。

          把老子的言論對比自己過去的行事,他發(fā)覺自己處處直截 了當,用的是儒家的至誠和法家的強權,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強者,結果處處碰壁,實質上是失 敗,是弱者。

          到頭來弄得上上下下處處是敵人,前前后后處處是障礙。

          過去也知道“大方無隅”、“大象 無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沒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 的大方、大象、大巧是無形無象、鬼斧神鑿的。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太妙了

          讀到過里、想到這 里,曾國藩如同從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發(fā)現(xiàn)了作人處世的“真正”秘訣——“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回想自己,確實是夠得上直率、誠實,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確實平和了許多,可是和曾文正公比起來, 顯然遇到得挫折還是太少,沒有從真正意義上思考“大柔非柔,至剛無剛”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

          是啊, 當你肩負數(shù)萬人的生命,乃至整個國家的責任,當遇到挫敗,昨天的部屬變成冰冷的僵尸,當苦戰(zhàn)幾 年的戰(zhàn)士餓著肚子苦戰(zhàn)兇悍的敵人……沒有各方的支持,戰(zhàn)場上步履維艱,白白付出很多不應有的犧 牲……其中經(jīng)歷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同身受,非時代紛亂無以成就這位“中興名臣”,非大挫折、非大挫 折后的反省他無以達到他人生的新高度,以至后世的楷模。

          但是,我們一定要經(jīng)歷過那么多苦難才可以明白那些道理嗎

          引用錢滿素為房龍的 《人的解放》 題序: “知識就是力量,但無知同樣也是力量。

          當千百萬民眾被無知與偏執(zhí)驅使時,他們干的蠢事還少嗎

          雖然人類的經(jīng)驗與思索已經(jīng)記錄在案,本可引以為戒,但歷史卻仍然不斷地在重復自己,這又是為什 么呢

          在諸多原因中,知識的不夠普及至少也是一種,有多少人能天天坐在圖書館中去研讀人類的文 字積累呢

          理論玄妙得高不可攀,歷史悠久得令人生畏,知識浩瀚得一望無邊,理論注定是極少數(shù)人 的專利。

          書籍是我們?nèi)祟惤?jīng)驗、閱歷、挫折、掙扎、領悟的記錄,我們不需要親身經(jīng)歷所有的這些,就可以從 書中領悟一樣的東西,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有張力,這是只有人類才能享受到的文明的奇跡

          我們 還有什么理由等待呢

          趕緊去讀書吧

          《曾國藩傳》讀后感 曾國藩傳》 不知道大家讀過曾國藩的傳記沒有,摘記一些緊要處分享一下. 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講他是個鎮(zhèn)壓革命的劊子手, 高中時候很奇怪書店里擺的那 么多國賊的書,真的好多呀,還灰糊糊的封皮,宛如歷史垃圾的顏色,隱隱還 知道和厚黑學攪和在一起,對于國賊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沒有 想過要讀. 后來漸漸明白所謂的太平天國運動不過是一場殘暴的殺人運動,洪秀全荒淫無 恥,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滿清貴族更加可怕.漸漸改變了看法,也許曾國藩是個 值得了解的人物, 一個偶然的機會, 讀到了這本馬東玉教授所著的 《曾國藩本傳》 . 原來他的本行是個大學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樸,自幼苦讀,才思聰穎,中舉后 中進士,勤學不輟,有人稱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理學大師,而且由于 在京頗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認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三十七歲至二品 者,本朝尚無一人.如果沒有京官以后的對抗太平軍,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綠營兵之外籌建地方武裝,初戰(zhàn)大敗,投水自盡被救起,之后的 戰(zhàn)事勝多負少,在八旗兵,綠營兵一觸即潰的危機關頭扭轉了形勢,步步為營,逐步壓縮了 太平軍的空間. 但是,因為湘軍是團練武裝,打出湖南以后更加無依無靠,曾雖為中央二品大 員,但并無地方實權,糧餉兵源到處有求于人,官場腐敗,彼此扯皮,皇帝又擔 心他權力過大處處掣肘,幾年下來受盡了氣,難以盡述.憤而借父喪委軍家居一 年半,開始的時候整日漫罵,書中說: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對自身的 修養(yǎng)嚴厲酷冷,一絲不茍;對社會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堅定胸懷.持身嚴謹, 奮發(fā)向上,關心國事,留心民情,因而贏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 風得意.正是抱有這種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軍,治軍,5 年來一身正氣,兩 袖清風, 出生入死. 但是, 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為什么上至樞垣, 下至府縣, 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悶抑郁. 后通過閱讀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發(fā)現(xiàn):同樣為人處事,孔孟主張直率,誠 實,而申韓(申不害,韓非)等法家卻主張以強碰強,硬對硬,老莊則主張以柔 克剛,以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反而能強,柔則是 至剛.把老子的言論對比自己過去的行事,他發(fā)覺自己處處直截了當,用的是儒 家的至誠和法家的強權,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強者,結果處處碰壁,實質上 是失敗,是弱者.到頭來弄得上上下下處處是敵人,前前后后處處是障礙.過去 也知道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沒有真懂,所以自 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無 形無象,鬼斧神鑿的.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太妙了!讀到過里,想到這里, 曾國藩如同從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發(fā)現(xiàn)了作人處世的真正秘訣——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現(xiàn)實意義: 回想自己剛畢業(yè)的時候,確實是夠得上直率,誠實,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確實平 和了許多,可是和曾文正公比起來,顯然遇到得挫折還是太少,沒有從真正意義 上思考大柔非柔, 至剛無剛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 是啊, 當你肩負數(shù)萬人的生命, 乃至整個國家的責任,當遇到挫敗,昨天的部屬變成冰冷的僵尸,當苦戰(zhàn)幾年的 戰(zhàn)士餓著肚子苦戰(zhàn)兇悍的敵人……沒有各方的支持,戰(zhàn)場上步履維艱,白白付出 很多不應有的犧牲……其中經(jīng)歷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同身受, 非時代紛亂無以成就 這位中興名臣,非大挫折,非大挫折后的反省他無以達到他人生的新高度,以 至后世的楷模. 但是, 我們一定要經(jīng)歷過那么多苦難才可以明白那些道理嗎?引用錢滿素為房龍 的《人的解放》題序:知識就是力量,但無知同樣也是力量.當千百萬民眾被 無知與偏執(zhí)驅使時,他們干的蠢事還少嗎?雖然人類的經(jīng)驗與思索已經(jīng)記錄在 案,本可引以為戒,但歷史卻仍然不斷地在重復自己,這又是為什么呢?在諸多 原因中,知識的不夠普及至少也是一種,有多少人能天天坐在圖書館中去研讀人 類的文字積累呢?理論玄妙得高不可攀,歷史悠久得令人生畏,知識浩瀚得一望 無邊,理論注定是極少數(shù)人的專利. 書籍是我們?nèi)祟惤?jīng)驗,閱歷,挫折,掙扎,領悟的記錄,我們不需要親身經(jīng)歷所 有的這些,就可以從書中領悟一樣的東西,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有張力,這是 只有人類才能享受到的文明的奇跡!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等待呢?趕緊去讀書吧!

          《太平天國》讀后感2000字左右

          太平天國歷時14年,占領長江中下游富庶地區(qū)多年,戰(zhàn)事波及半個中國,使清廷國力大傷。

            由于清廷倚賴漢人組建的湘軍和淮軍才能打敗太平天國,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平亂有功,逼使清廷更加重用漢人,漢人在清廷的權位因而大增,同時滿人對軍隊的控制權減弱。

            清廷曾借助外國人鎮(zhèn)壓太平軍,因而產(chǎn)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后來“洋務”改革的出現(xiàn)。

            太平天國的事跡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張,宣揚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對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響。

            太平軍在江南征戰(zhàn)時,大量富戶及平民逃到上海避難,促進了上海的發(fā)展。

            可能出于反滿的需要,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是洪秀全的崇拜者。

          湖南的辛亥革命黨人常稱要洗盡湖南人曾國藩給他們帶來的羞恥。

          不過孫中山也只贊賞太平天國反清的“民族主義”,卻直指太平天國“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權;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過是歷史上的又一個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

          并在《民權主義》第三講中說:“中國的革命思潮是發(fā)源于歐美,平等自由的學說是由歐美傳進來的。

          ”他認為太平天國并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因為他們的領袖還有皇帝思想,實行的是封建專制主義。

          “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來同志就要打同志,二來本國人更要打本國人,全國長年相爭相打,人民的禍害便沒有止境。

          ”   對太平天國的評價, 民國學者可以說是十分分歧,羅爾綱和簡又文等人正面評價太平天國對后世革命的影響和意義,但郭廷以等史家卻抨擊太平軍領導人的殘暴反動本質。

          例如胡適看到羅爾綱寫的第一本書《太平天國史綱》后,憤憤然指責書上“專門表揚太平天國”為不當。

          照他看來,“太平天國之亂”,使中國幾十年來不曾恢復元氣,是應該譴責的。

            近來,雖然中國大陸官方教科書上依舊正面評價太平天國為主,但是近年來夏春濤等現(xiàn)代大陸學者開始負面評價太平天國,批評太平天國欺騙、落后、殘暴。

          批評強調(diào)太平天國對中國社會的巨大破壞性,激烈的批評甚至認為是典型的邪教叛亂。

          其教義、教規(guī)、戒律從精神到物質嚴厲地控制著參加造反者,以中國奴隸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條規(guī),對他控制下的軍民實行極其殘酷的剝奪與統(tǒng)治,實際上是一種極端利己主義的政治性邪教。

          洪秀全造反獲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國社會的大動亂、大破壞、大倒退為代價的,以數(shù)以百萬計軍民的生命、鮮血為代價導致中國喪失近代的最后機遇。

          洪秀全是如何建立拜上帝會的? 他的宗教思想有什么特點

          自秦以后的二千年中,中國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但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結構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雖然中國社會內(nèi)部商品經(jīng)濟的因素有所增加,但它遠遠不足以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

          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政治運動仍在延用著舊的法則,隨著清王朝繁榮期的消逝,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加深。

          生產(chǎn)力發(fā)展呈現(xiàn)出停涉和萎縮,人口的迅速膨脹,吏治的敗壞,自耕農(nóng)民的破產(chǎn),清政府財政收入的困境,表明中國社會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危機之中。

          與此同時,西主列強的侵略和資本主義的擴張,罪惡的鴉片貿(mào)易以及隨之發(fā)生的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社會陷入了內(nèi)憂外患之中。

          (詳參茅家琦主編《太平天國通史》上冊,第一編第一章,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但是,導致拜上帝會產(chǎn)生并發(fā)展為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原因,不是西洋經(jīng)濟和文化在中國的擴張,而是中國社會固有矛盾積累的結果。

          太平天國運動的魁首洪秀全,他創(chuàng)立拜上帝教的主要原因不是他真正相信基督教,而是他仕途的挫敗和政治的雄心。

          洪秀全于嘉慶十八年(1814)十二月初十日生于廣東花縣,九歲入私塾讀書,接受傳統(tǒng)的教育。

          他聰穎過人,熟讀四書五經(jīng)。

          1829年,16歲的洪秀全赴廣州應試,開始了科舉功名之路。

          1836年、1837、1843、年又先后考試三次,結局都是名落孫山。

          早在第一次應試失敗后,他在廣州遇到了兩個基督教傳教士,得到了一套《勸世良言》。

          《勸世良言》以基督教的圣經(jīng)為藍本,用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予以闡釋,是基督教布道書。

          洪秀全此時并未理會該書的內(nèi)容,將之棄之書閣。

          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科舉考試失敗后,他的表兄李某在他的書房中發(fā)現(xiàn)了《勸世良言》,問他此書告訴洪秀全,此書內(nèi)容奇特,非同尋常。

          于是,“秀全乃潛心讀之,遂大覺大悟”(《太平天國起義記》,《太平天國》(六),共8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44頁)。

            《勸世良言》的主要內(nèi)容,宣傳拜上帝、敬耶穌,反對邪神崇拜和偶像崇拜,相信獨一的神靈爺火華(耶和華)。

          屢經(jīng)挫折精神失衡的洪秀全此時終于找到了新的精神支柱,便奮然拿起了這個新的思想武器,報復使他歷經(jīng)磨難的舊的神靈。

          他稱:“看見其書說有  一位造天地、造萬物、大主宰之上帝,人人皆當敬畏他,崇拜他。

          至于世間所立一切邪魔,都該殺

          ”(《太平天日》,見《太平天國》(二)641頁)從基督教的教義中,洪秀全“悟”出了“殺”意。

            在此后洪秀全作的一首詠劍詩中,更加露骨地透露出他氣吞山河的一派殺機:  手持三尺定山河,  四海為家共飲和。

            擒盡妖邪投地網(wǎng),  收殘奸

          落天羅。

            東南西北敦皇極,  日月星辰奏凱歌。

            虎嘯龍吟光世界,  在平一統(tǒng)樂如何

           ?。ā短教靽鹆x記》,《太平天國》(六),第850頁)  拜上帝會(“會”即“教”)的創(chuàng)建利用了基督教的“殼”資源,其宗教理論和實踐是與基督教格格不入的兩種體系。

          基督教是彼岸的宗教,而拜上帝會是是此岸的宗教。

          可以說,拜上帝會是利用了基督教的上帝作為

          而裝入了新的酒。

            首先,拜上帝會崇拜“惟一真神”耶和華。

          洪秀全創(chuàng)立的拜上帝全認為,上產(chǎn)這耶和華是宇宙間唯一的主宰,它創(chuàng)造了宇宙萬物,因而萬物(包括人類)都屬于上帝。

          在很多場合,拜上帝會把耶和健稱之為“皇上帝”,這個皇上帝不但具有耶和華的屬性,同時更多地具有中國上古宗教中上帝的屬性。

          在基督教教義中,上帝耶和華是無形的,是一種絕對意志,是信仰者的一種禮念。

          但在拜上帝教中,皇上帝是有形的,「它在人世間有自己的兒子(洪秀全)和孫子(洪天貴福)詳參王慶成:《太平天國上帝的大家庭和小家庭》,收入《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思想》中華書局,1895年)洪秀全稱他面見過皇上帝。

          拜上帝會的上帝信仰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它否定世間還有其他的神靈,除上帝外的一切都是“邪神”,必須消除。

          洪秀全在初期的活動中,他撤去塾中的孔丘木主,摧毀其王廟,以及其他神像,,其意義在于否定清王朝存在的合理性。

          按照基督教的精神,“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

          妹之群”(《原道醒世訓》,《太平天國(一),第92  頁)。

          可是,在洪秀全的人類學概念中,世間 的皇帝,官僚、有錢人并不是人,他們是“妖”,滿族皇帝是“閻羅妖”,這個閻羅妖是“老蛇妖鬼,最作怪多變,迷惑纏捉”(《道覺世訓》,《太平天國》(一),第93頁)。

          它又是“東海老蛇,即是紅眼睛”,“名為龍,實即妖也”(《太平天國》(一),第52頁)。

          因此,我們說洪秀一接受的《勸世良言》的上帝,不過是用來對抗清王朝理教的“天”、“理”,否定清朝政治的合理性,為他自己造反張目。

            其次,拜上帝會教義的神譜是對基督教教義的改造和嫁接。

          洪秀全參照《圣經(jīng)》中 《創(chuàng)世紀》記載的上帝與耶穌的故事,炮制了他所謂的“異夢”,稱他是上帝的次子,耶穌是他的胞兄。

          為了證明自己是神,他在《創(chuàng)世紀》上批注道:“此麥基洗德就是朕。

          朕前在天上,下凡顯此實跡,以作今日下凡作主之憑據(jù)也。

          ”“此麥基洗德就是朕前在天上老媽生太兄及朕輩,朕時知爺將差太兄后裔而生。

          ”(《太平天國史料》,第75頁,第84頁)后來楊秀清也作如此說:“我主天王是上帝親子,天兄胞弟,為天下萬國太平其主,是天父上主皇上帝所立,暨救世主天兄耶穌所立。

          ”(《1854年6月太平天國東王答復英國人三十一條并質問五十條誥諭》,《文史》第一輯)就像兩漢時期造作符命一樣,拜上帝會從洪秀全神化自己開始,此風愈吹愈烈,似有不可收拾之勢,直至楊秀清逼洪秀全賜封“萬歲”。

            上帝的家族不斷膨脹,“幼主”成了上帝的嫡孫:  朕立幼主繼耶穌,  雙承哥朕坐天都。

            幼子一半耶穌子,  一半朕子迓天庥。

            代代幼主上帝子,  雙承哥朕一統(tǒng)書。

           ?。ā短教靽妨稀返?7-98頁)  東王楊秀清同樣是野心勃勃,他不能眼巴巴望著洪氏家族雞犬升天,也要奪得一席之位。

          于是洪秀全不得不為他立說:“東王是上帝愛子,與太兄及朕同一老媽所生。

          ”“一父上主皇上帝,普天大共圣父親。

          朕之胞兄是耶穌,朕之胞弟是秀清。

          ”(《太平天國史料》第85頁,第93-94頁)  復次,洪秀全把自己的活動描述為天神下敗,是為了完成上帝賦予的使命。

          為此他改編《創(chuàng)世紀》的內(nèi)容,創(chuàng)造了上帝四次發(fā)怒的教義。

          《頒行詔書》說,皇上帝第一次大怒,連降四十日大雨,造成人間洪水橫流;皇上帝第二次震怒,拯救了以色列人出麥西國;皇上帝第三次發(fā)怒,遣救世主耶穌降生猶太國,替人類受苦贖罪;第四次發(fā)怒,皇上帝遣天使接洪秀全上天,上天授命洪氏誅妖,拯救世人。

          (參見《太平天國》(一)第154-160頁)再后來,楊秀清的黨羽仿效洪氏所為,撰《天情道理書》,編造了上帝第五次大怒,皇上帝派遣東王楊秀清下凡,贖救眾人之病。

          這一系列的造說,與兩漢時期的符命說和君權神授論仿佛一端,是為拜上帝會奪天下統(tǒng)治天下服務的。

            最后,拜上帝會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宗教巫術活動。

          拜上帝會的宗教活動中有一種所謂“降神”,他們認為上天的神靈可以依附在某人身上,通過這個人的口來表示神靈的旨意。

          例如,1848年拜上帝會與團練發(fā)生沖突,馮云山被捕,形勢危急。

          拜上帝會的信徒就采用這種方法鼓舞人氣。

          1848年4月6日楊秀清采用“降神”巫術,虧待聲稱上帝下凡,依附在他身上發(fā)言。

          后來的太平天國將這一天命名為“爺降節(jié)”。

          同年10月5日,朝貴利用同樣的手法,聲稱耶穌下凡附體,后來把這一天定為“哥降節(jié)”。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巫術活動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它是民眾理解宗教精神最流行的一種形式,遠比宗教理論本身有感召力。

          拜上帝會的禮儀最初仍沿用中國傳統(tǒng)的拜神方式,因為不崇拜偶像,所以在紙上書寫上帝的牌位,甚至還用香燭紙帛來拜上帝,后來才有了改變。

          做禮拜時,男女分坐,先唱一首贊美上帝的詩,然后由主持人宣講上帝之仁慈及耶穌之救贖大恩,勸戒人悔改罪惡,勿拜偶像,真心崇拜上帝。

          其洗禮的儀式是:在神臺上置明燈二盞,清茶三杯,并有一懺悔狀,上書求洗禮者的姓名,行禮時由各人朗誦,并在火上焚化,使達上帝神鑒。

          并且問:“愿不愿拜邪神否

          愿不愿行惡事否

          愿恪守天條否

          ”各人悔罪立愿畢,即下跪,主持人從一大盆清水中取水一杯,灌于受洗者頭頂。

          同時口頌:“洗凈從前罪惡,除舊生新。

          ”遇有喜慶日期,如婚姻、喪葬之時,則以獸類作為犧牲獻祭,然后與祭者同食。

          瑞典人韓山文對此儀式等在注釋中評論說:“諸如此類及其他儀式,殊不合于基督徒對上帝之純潔禮拜,或為洪秀全所創(chuàng)。

          ”實際上如果把拜上帝會的這些儀式同當時秘密會黨和秘密教門的禮儀相對照,不難找出諸多相同或相似之處,如清代的清茶門教,在教徒入教儀式上就在神前供清茶三杯,清水教在神前供清水三杯。

          再如中國的秘密會黨的儀式對新入會者也有類似問答:“汝自來或父母令汝來

          ”“心愿不心愿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拜上帝會乃是當時基督教同秘密會黨、秘密教門的混合體。

          所以,有學者認為“從本質上講上帝教是典型的一種民間秘密宗教,但同時又具有與以往迥然不同的一個特點,標志著在西方基督教的滲透下,近代民間秘密宗教所發(fā)生的新與舊的代謝”。

          這個評論是很中肯的。

            從上述四點看,拜上帝會的宗教性質具有十分突出的功利性特點,不是教徒的活動  依循于教義,而是教義的內(nèi)容服從于教徒的活動。

          在這里,神是人的奴隸,上帝可以被天王、東王玩于掌股之間,讓它說什么就說什么。

          正因如此,拜上帝會的教義不斷在變,不斷補充,因為世界本身在變。

          從它產(chǎn)生的那天起,拜上帝會就與基督教有著天壤之別,雖然洋教士們曾經(jīng)幻想說服洪秀全,改造拜上帝會為基督教會,但他們忘記了根本的一點:上帝不是信仰,而是利益;當初洪秀全如果求得了功名利祿,他斷不會鋌而走險去造反。

          最終,洋士們也看透了拜上帝會的屬性,稱它是“政治性的宗教”(參見《論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會與基督的關系》,《太平天國史論文選》三聯(lián)書店,1981年,第518頁)。

            在拜上帝會與太平天國運動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一點值得引起注意。

          洪秀全、馮云山  相信了《勸世良言》并開始傳播拜上帝思想的時候,雖然他們本人思想中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拜上帝會的教義,但他們在布道實踐中傳播的主要不是這些內(nèi)容,而是與百姓利益直接相關的東西。

          李秀成的理解是:“拜上帝者,無災無難;不拜上帝者,蛇虎傷人。

          敬上帝者,不得拜別神,拜別神者有罪。

          故世人拜過上帝之后,俱不敢拜別神。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國文書匯編》中華書局1979年,第481頁)李進富說:“拜了上帝,可消災難,登天堂。

          ”(《李進富供詞》,見《太平天國文獻史料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也就是說,拜上帝會得以迅速發(fā)展傳播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的弊端,是下層民眾生路斷絕。

          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是宗教傳播的沃土。

          稍作對比可知,東漢末年的太平道與拜上帝會興起的大背景并無質的區(qū)別,傳教的手段也類似,前者是為民治病,后者是使民避蛇虎之害。

            在宗教世界中,摧垮一種政治經(jīng)常以背叛這種政治的宗教精神為開端,而以建立或  恢復一種宗教精神結束。

          當洪秀全圓了他的皇帝夢之后,就重新拾起封建帝王的陳辭濫調(diào),開始宣揚“生殺由天子,諸官莫得違”,“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總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參見《王慶成:》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思想《第380頁)。

          說上帝是唯一真神也罷,說生殺由天子也罷,各有此道理:此一時彼一時罷了

            后期洪秀全對宗教表現(xiàn)出特別的興趣和沉溺,他對宗教有真誠相信的一面,但這種真誠所顯示的作用,只是企圖鞏固自己地位的神圣性。

            楊秀清在太平天國宗教中原有極重要的地位。

          殺楊秀清后的內(nèi)亂中,宗教活動曾停頓了幾個月。

          稱為“圣神風”、“勸慰師”的天父代言人楊秀清被殺,使太平天聞宗教受到致命的打擊。

          如果宣布楊秀清的過錯,宣布“圣神風”的罪孽,那就會引起整個宗教體系的崩潰。

          楊秀清被殺后,洪秀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沒有對事件作出解釋,保持沉默。

          石達開出走以后,洪秀全決定徹底地公開地恢復楊秀清在天上地下的全部地位以重建原來的天父天只體系。

          太平天國丁巳七年冬頒刻的戊午八年新歷獻歷奏中,楊秀清除了生前的全部名銜外,還加上了“傳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十三字。

            蕭朝貴也增加了“傳救世主天兄耶舒太子圣旨”。

          這表明強調(diào)楊秀清、蕭朝貴作為天父天兄代言人的地位,從而使他們生前有利于維持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神圣性的言行,得以繼續(xù)有效。

          為此書昌輝必須消失。

          韋昌輝不是天父天兄體系中的必要一環(huán);而且在事變中濫殺無辜,也已使他在將士中陷于孤立。

            洪秀全為太平天國的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個大家庭和小家庭。

            洪秀全以上帝為天地入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由此而引申出人人是上帝的子女和“天下一家”的現(xiàn)論。

          洪秀全說:“天下總一家,凡間窗兄弟。

          何也?白人肉身論,各有父母姓氏,似有此疆彼界之分,人靈魂論,其備靈魂從何以生?從何以出?皆裹皇上帝一元之氣以生以出”。

          人的靈魂既然都是上帝以生以出,自然都是上帝之子女,都是兄弟姐妹而上帝則是普天下人之父、之家長。

          上帝大家庭之創(chuàng)造,是太平天國響往的大同世界的基礎。

            但洪秀全還構造了一個上帝的小家庭,即以上:帝、耶酥、洪秀全和洪秀全之子洪天災?!案缸庸珜O”為中心的家庭。

          這個家庭的家長仍為上帝,耶酥為長子,洪秀全為次子,洪天貴福為兼挑耶酥和洪秀全的上帝之孫。

          他們與上帝不只是靈魂以生以出的關系,而切是親子關系,所以又有天媽以及天嫂的存在。

            上帝小家庭的提出肇姑于金田起義之前,定都天京以后出版的《三宇經(jīng)》中有比較明確的簡述,大備于后期洪秀全的許多論文識旨。

          在神學理論上,上帝除了“天下一家”的大家庭外還有一個小家庭,足重疊而又矛盾的。

          既然上帝是天下一切人的父親,洪秀全當然也是上帝的兒子,此外,洪秀全還有凡間的家庭,即他的肉體來源——生身父母。

          既然每一個人都只分為靈魂和肉體兩部分,在邏輯上,除了上帝大家庭和肉身小家庭以外,就沒有其它家庭存在的余地。

            洪秀全創(chuàng)造的上帝小家庭,不同于上帝的大家庭,因為在這個小家庭里洪秀全不是上帝生靈魂這種意義上的上帝之子,他是上帝的元配肚子里生出來的;但上帝和元配所生的,似乎也不是洪秀全的肉體,因為他的肉體是他的君王父、君王母所牛。

          這是難以圓滿解釋的矛盾。

          洪秀全在后期試圖加以解粹,說他在‘未有天地之光,既蒙天父上帝元配即是天奶肚腸生出”,后來上帝差他“作主見間”,命他由“天上另一位亞媽肚腸而生以便入世”。

            這是說,洪秀全降生過兩次,一次在上帝創(chuàng)世之前,上帝和元配生了他,一次在嘉慶癸西年十二月初十日他入“這位亞媽之胎”——這似乎指他的肉母,但又說她是天上的另一位亞媽。

          洪秀全之所以創(chuàng)造和大大宣傳上帝之小家庭,并且對神學上的矛盾作匪夷所思的解釋,其作用,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他同上帝之間的特殊親子關系。

            這實在是一種太過于荒誕的“神學”理論了。

          如果這種特殊親子關系得到公認和深信,他的神圣性和事業(yè)自然也是無庸置疑的了。

            因此在內(nèi)亂以后國家遭遇危機之時,洪秀全致力于宣傳這個小家庭。

            1860年蘇州歸入太平天國版圖,而上游安慶軍事日趨失利。

          軍政外交百務叢集,但洪秀全表示對“凡情”即世俗政務不感興趣,自己沉溺于“天情”即宗教的寫作。

          1862一1863年住在天京一年多的目擊者記:“每日午后放炮九聲,懸偽詔于門外,所言皆天話、夢話,并無一語及人間事。

          ”洪秀全這些詔旨絕大部分已不存,但從1860年下半年至1861年上半年一年問所寫的作品,保存下來的稍多。

          白庚申十年(1860)七月命其兄洪仁發(fā)、洪仁達記錄和證明供秀全丁酉(1837)升天的故事,至辛酉十一年(1861)五月十六日發(fā)布關于萬國來朝及敬避天父天兄幼主名諱的沼旨,共存洪秀全詔旨十六件其中除一件有關民事外,均為“天話、夢話”,其主旨都是“父子公孫同作主”、“爹媽哥嫂同擔當”之類,反復申明上帝小家庭的存在,同時借助于它來證明他的江山之久長。

          此外,楊秀清死后不久太平天國即恢復出版圣經(jīng),洪秀全在。

          欽定”本新舊約圣經(jīng)上寫了八十多條批語,有的長達四、五百宇。

          這些批語除了提出太陽、太陰、天兵天將和他就是圣經(jīng)中的耶路撒冷王麥基洗德等怪想以外,還大量發(fā)揮他是上帝親子、和耶酥是同一老媽所生等理論。

            太平天同以宗教立國,致力于宗教作品不算怪事。

          問題在于洪秀全前期的宗教活動是有較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的,在構造上帝小家庭的同時,也宣布了使大家庭的所有了女“共享天父上主旦—上帝大?!钡姆桨浮?/p>

          但在后期,他的興趣越來越集中于小家庭,并且愈益脫離人事,脫離實際。

          天京重遏江南大營圍困時,他自撰贊美詩,命令城軍民在城頭、任銜巷吟唱,向天父祈禱。

          后來陳玉成、李秀成大破江南大否,解除圍困,他沒有降識獎勵和接見戰(zhàn)匝,只叫他們“認實天情,自然升平之局”。

          晚年天京危急時,洪秀全向臣工聲稱系奉天父天凡圣旨下凡作萬國之獨一真主,天兵多過于水。

          對洪秀個執(zhí)著于宗教之種種怪想,李秀成說:“(天王)云天上有此之事,瞞反肚人,天于之事,俱足那天話責人,我等為其臣,不敢與其駁”。

          (李秀成自述)  洪秀全最后自己沉迷于自己創(chuàng)造的宗教神話中不能自拔,天國的衰亡在他自稱天王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

          三國演義讀后感1200字怎么寫

          一 《三國演義》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敘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吳亡為止,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

          晉朝史學家陳壽把這段歷史編成史書《三國志》,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博引群書,注文多出本文數(shù)倍,增補了許多材料。

          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也是一本寫三國歷史的史書。

          同時,有關三國的故事一直流傳不斷。

          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著重記載魏晉名公士族的言談軼事。

          據(jù)杜寶《大業(yè)拾遺記》記載,隋煬帝時已有曹瞞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水上雜戲。

          唐朝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以看到,當時已用三國人物作為笑謔的材料。

          宋、元時代,三國人物已由民間藝人帶上講臺或舞臺,據(jù)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說三分”(即說三國故事)已是“說話”中的獨立科目之一,并出現(xiàn)了專說“三分”的著名藝人。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國故事的最早講史話本,是元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刊刻的《三分事略》,可能就是宋人說話的底本。

          《三分事略》共分上中下三卷,從劉秀賞春、司馬仲相陰間斷獄開篇;正文從桃園結義開始,以諸葛亮病死結束,長達八萬多字,雖然敘寫簡率,但三國故事的始末已粗具梗概。

          金院本、元雜劇也常常搬演三國故事,現(xiàn)今存留的劇目就有四十多種,劇本有一二十種。

          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就是在上述史書、雜記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寫成的,寫作者是羅貫中。

          “據(jù)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的說法,是符合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的實際情況的。

          羅貫中的生平不見史傳,僅有的一些材料記載,多有參差,其中賈仲明《錄鬼簿續(xù)編》較為可信。

          他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

          與人寡合。

          樂府、隱語,極為清新。

          與余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

          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終。

          ”至正甲辰是公元一三六四年,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約在一三三。

          到一四00年間。

          他所寫的小說很多,相傳有數(shù)十種,現(xiàn)在留存的,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和《三遂平妖傳》等。

          他亦能詞曲。

          所作的雜劇,除現(xiàn)存的《趙太祖龍虎風云會》以外,尚有《忠正孝子連環(huán)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二種。

          羅貫中經(jīng)歷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他接近社會下層,目睹當時現(xiàn)實斗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有所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

          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他不可能提出取代封建地主階級政權的任何設想。

          從羅貫中所寫幾種小說的思想傾向看,他推崇“忠”“義”,主張用“王道 ”“仁政”治理天下。

          羅貫中一定程度上看到社會動亂的某種政治因素,但他所持的態(tài)度是錯誤的,他從根本上否定農(nóng)民起義的歷史作用。

          他這種政治主張不僅表現(xiàn)在《三國演義》里,在《隋唐志傳》和《三遂平妖傳》里也有明顯反映。

          現(xiàn)在可以見到的《三國演義》的最早本子,是明弘治甲寅(公元1494年) 序、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全書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

          至于這個刻本與羅貫中原本之間,內(nèi)容上有無不同,現(xiàn)在沒有資料可供說明。

          在這以后,《三國演義》刊本越來越多,現(xiàn)在可見的明末刊本就有二十多種,說明流傳很廣。

          有的刊本除了加上總評、回評、眉批、夾批外,內(nèi)容上幾乎是相同的。

          清朝初年,毛綸(字聲山)、毛宗崗(字序始)父子,假托“古本”,對《三國演義》重新加以修訂,并逐回評論。

          他們在修訂中,進一步突出以蜀漢為正統(tǒng),明確指出,把曹魏定為正統(tǒng)是錯誤的,而采用朱熹在《通鑒綱目》里關于蜀漢是正統(tǒng)的說法,聲稱“余故折衷于紫陽《綱目》,而特于《演義》中附正之。

          ”(《讀三國志法》)其次,是推崇關羽,認為關羽“報主之志堅”,“酬恩之義重”,“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讀三國志法》)。

          毛綸、毛宗崗如此修訂《三國演義》,使得封建正統(tǒng)思想和封建禮教觀念更加濃厚。

          清朝統(tǒng)治者很看重《三國演義》,曾派人同《四書》一起譯成滿文,并對作為“忠”“義”化身的關羽大加吹捧;同時,為了鼓吹封建倫理觀念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清代統(tǒng)治者還大肆宣揚封建正統(tǒng)觀念,他們以標榜“為明復仇”為號召,修建朱明陵園,自居于繼明的“正統(tǒng)”。

          毛氏父子的修訂,跟清代統(tǒng)治階級的觀點是正相符合的。

          此外,毛綸、毛宗崗對文字情節(jié)也作了不少改動,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里所說:“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見,約舉大端,則一日改,……二日增,……三日削,……。

          其馀小節(jié),則一者整頓回目,二者修正文辭,三者削除論贊,四者增刪瑣事,五者改換詩文而已。

          ”這種修飾加工工作,改變了原本若干松散拖沓的地方,使全書更加緊湊暢達,成為《三國演義》廣泛流傳的一種本子。

          毛綸、毛宗崗修訂的《三國演義》刊行之后,至今又約三百年了,內(nèi)容上沒有什么大變動。

          《三國演義》寫作的演變過程,有值得注意的兩個特點:第一,它是在集體創(chuàng)作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

          作者有民間藝人,也有封建文人,他們的政治、藝術觀點和創(chuàng)作意圖各有差別,在漫長時期的傳說和口頭、書面的藝術創(chuàng)作里,集納和熔鑄了不同時代的歷史內(nèi)容,所以《三國演義》表現(xiàn)出較為復雜的思想傾向。

          第二,它是一部歷史小說。

          三國的人物故事久已流傳,為人們所熟悉,這就使創(chuàng)作活動受到某種制約,即不能完全無視原有的三國人物和故事。

          然而,作者雖不能全盤改變原有的人物和情節(jié),卻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世界觀來決定取舍,有意識地突出或刪去某些方面,進行藝術虛構,利用各種藝術手段來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思想,等等。

          所以,《三國演義》并不是簡單地復述三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而是一部經(jīng)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加工的文學作品。

          它一定程度地描寫了封建社會各階級的階級關系和生活面貌;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某些罪惡;提供了認識封建社會政治、軍事斗爭的部分材料;并塑造出一些較有影響的人物形象,在藝術上頗具特色。

          但是,在封建社會里,地主階級的思想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

          封建文人編修的史書,固然是為維護封建制度服務的,即使是民間的、或接近于民間的文藝,也經(jīng)常受到地主階級思想不同程度的侵蝕。

          因此,在民間流行的平話和戲曲,有的封建意識也相當濃重,如《三分事略》、金元戲曲中的三國戲,封建意識就十分明顯。

          《三國演義》的作者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立場出發(fā),不但承襲了“ 正史”和平話、戲曲中的一些封建意識,而且還根據(jù)當時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某些方面有所強化,這應該引起注意。

          由此可知,《三國演義》的思想內(nèi)容比較復雜,它展示了三國的歷史畫卷,描寫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暴露他們兇殘陰險的種種罪惡,在封建統(tǒng)治者殘民以逞之下,不難看出廣大人民遭受蹂躪的痛苦和不幸。

          另外《三國演義》在鼓吹實施“王道”“仁政”的同時,歌頌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封建統(tǒng)治;反對農(nóng)民革命;鼓吹“英雄”史觀、神權思想和封建迷信;提倡封建道德,特別宣揚“忠”“義”等。

          因此,我們一定要遵照同志關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 ”的教導,有批判地閱讀《三國演義》,把這部小說當作了解我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思想材料。

          …… 六 取材于歷史,又不為歷史事實所限制,是《三國演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一個特點。

          小說取材的來源已經(jīng)指出過,它包含兩方面:一類是歷史書,像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三國志注》等;一類是民間和文人關于三國故事的創(chuàng)作。

          魯迅曾經(jīng)指出創(chuàng)作《三國演義》處理題材的問題:“據(jù)正史即難于抒寫,雜虛詞復易滋混淆”(《中國小說史略》)。

          小說卻比較妥善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長期過程中,作者沒有完全拘泥于歷史事實,但也沒有全部摒棄它,而是依據(jù)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現(xiàn)實,對歷史題材有選擇地加以取舍;吸取前人創(chuàng)作成果,通過藝術構思進行再創(chuàng)造,塑造出具有一定認識意義和藝術價值的人物。

          正如魯迅所說:“藝術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我們是聽到過的,因為后者須有其事,而創(chuàng)作則可以綴合、抒寫,只要逼真,不必實有其事也。

          ”(《魯迅書簡》第六O五頁)以曹操的形象來說,這個人物的真實性問題,一向是爭論最多的。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不是歷史上曹操的翻版。

          曹操性格如此復雜、深刻,是在各個時代藝術加工過程中形成的,作者通過對現(xiàn)實的觀察、研究、分析,加深對封建社會“英雄”性格的認識,不斷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

          這樣經(jīng)過再創(chuàng)造的人物,已經(jīng)不是歷史上的曹操所能包容,在這個形象中,同時也體現(xiàn)了歷史上其他“亂臣賊子” 的某些特征。

          《三國演義》的這一特點,為明代其他歷史演義小說所不及。

          《小說枝談》記述《列國志》創(chuàng)作情況,指出它是把“《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諸書……一一取而充塞其篇幅”。

          明代這種依據(jù)史書記載,裝點成小說的現(xiàn)象,是十分普遍的,其成就和影響都遠遠不及《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展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人物畫廊,其中有的是栩栩如生的藝術典型,它塑造人物的藝術特點是: 在現(xiàn)實矛盾的斗爭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現(xiàn)他們的性格。

          赤壁之戰(zhàn)是決定三國分立的決定性事件,曹、孫、劉三個集團,為發(fā)展自己的力量進行了拚死的斗爭。

          出現(xiàn)在這次歷史性舞臺上的人物有:諸葛亮、孫權、周瑜、魯肅、黃蓋、曹操、蔣干等十幾個人物。

          諸葛亮出使東吳,揭開了多種矛盾沖突的序幕。

          曹操大軍壓境,東吳內(nèi)部“主戰(zhàn)派”和“主降派”之間,開始了激烈的斗爭。

          在兩派各自陳述“戰(zhàn)…‘降”的利弊中,孫權動搖于兩者之間,既害怕曹操的強大兵力,不敢應戰(zhàn);又不愿向曹操稱臣投降。

          作者通過孫權一再“沉吟不語”、“低頭不語”,以及數(shù)次反覆,來寫他內(nèi)心矛盾。

          作者從東吳“主戰(zhàn)”“主降”兩派矛盾沖突中,通過孫權自己的言行和心理活動的具體描寫刻劃出他患得患失的性格特征。

          不僅孫權如此,諸葛亮機警、雄辯、多謀略,周瑜氣量狹窄,魯肅小心拘謹,黃蓋、闞澤勇敢沉著等,也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各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以人物各自不同的言行顯現(xiàn)出來,達到性格和言行的和諧一致,人物性格個性化得到異常生動的表現(xiàn)。

          即便如兩次短暫出場的蔣干,雖然著墨不多,卻由他自己的言談舉動,活現(xiàn)出一個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人物。

          這種直接描寫人物言行的白描手法,其藝術表現(xiàn)力,超過作者的側面敘述。

          劉禪是一個處在重要地位的人物,作者并不缺少對他性格的側面敘述,但形象不鮮明。

          第一百十九回,寫他做了俘虜后的“樂不思蜀”,從劉禪的言語、體態(tài)、神情中,描寫他的昏庸、低能,卻成為一段表現(xiàn)人物性格非常出色的文字。

          運用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者在塑造曹操這一形象時,精心選擇了細節(jié)描寫,如第十七回“借頭壓軍心”一節(jié),寫曹操攻打袁術時,軍糧將盡,接濟不及,命令倉官王重“以小斛分散”,不料士兵怨聲四起。

          “操乃密召王星人曰:‘吾欲問汝借一物,以壓眾心,汝必勿吝。

          ’ 星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頭以示眾耳。

          ’重大驚……。

          ”作者通過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有力地揭露了曹操的狠毒,暴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損人利己的惡劣品質,把細節(jié)描寫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結合起來。

          細節(jié)不是使用那些偶然的、一般的、可有可無的細節(jié),如第二十四回,寫劉備要袁紹出兵,乘虛進攻許昌,這是一次極好的出擊時機,袁紹卻為了小兒子生疥瘡而拒絕出兵。

          小說描寫他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灰心喪氣地嘆息:“吾有何心更論他事乎?”反映袁紹目光短淺、優(yōu)柔寡斷的懦夫性格。

          第一百三回,司馬懿在渭北打了敗仗,拒絕再出戰(zhàn),諸葛亮送了婦女衣服,并在信中給以極大侮辱,以為挑戰(zhàn)。

          “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

          ”表現(xiàn)司馬懿隱而不露的陰險是很深刻的。

          某些細節(jié)的反覆著重描寫,使人物性格更加深化。

          “許攸問糧”寫曹操一再說謊,通過曹操裝模作樣的細節(jié)描寫,使一般的虛偽深化為奸詐,豐富和突出曹操典型形象的性格特征。

          渲染環(huán)境氣氛,以加深人物性格的刻劃。

          “三顧草廬”一節(jié),作者先后曲折地寫了司馬徽、徐庶對諸葛亮的介紹,影影綽綽地虛寫他非凡的才能,用氣氛來烘托人物形象。

          前二次劉備去隆中都沒有遇見,而臥龍崗靜謐秀麗的景色、蹤跡不定的“逸人隱士”、吟詩唱句的歌聲,以及劉備迫切求見的心情的描繪,達到情景交融,使氣氛更加神秘,引起人們渴望一見諸葛亮。

          “三顧草廬”氣氛的渲染,是作者為了美化劉備“求賢若渴”的封建政治家風度和神化諸葛亮的希世之才,為理想化的人物涂抹色彩。

          《三國演義》對曹操的幾次敗仗,寫得很生動,這就是在第六十回提到的:“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zhàn)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于潼關,奪船避箭于渭水。

          ”這幾次戰(zhàn)役,曹操敗得相當慘,作者極力描寫他狼狽不堪的處境,氣氛也很悲涼,但是,處于窮途末路的曹操,有時會意想不到地連連大笑,這是用環(huán)境描寫來反襯曹操“頑強”“狡譎”的一面。

          環(huán)境描寫不是孤立的,只有和刻劃性格交融在一起,才能豐富藝術表現(xiàn)力。

          像“溫酒斬華雄 ”、“大戰(zhàn)長坂橋”,都是小說渲染環(huán)境、烘托氣氛極為生動的篇章。

          由于作者有聲有色地描繪出千軍萬馬奔騰呼嘯的氣氛,并在典型環(huán)境中刻劃性格,使關羽、趙云、張飛等的“勇武”氣概得到有力的表現(xiàn)。

          在藝術結構方面,《三國演義》敘述了上百年的歷史,組織了眾多的人物和紛繁復雜的事件,正如明高儒所說:“陳敘百年,該括萬事”(《百川書志》)。

          小說前八十回,敘述漢末大小軍閥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小說后四十回,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矛盾斗爭,直至晉統(tǒng)一全國。

          全文有頭有尾,前后呼應。

          小說以魏、蜀、吳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以描寫戰(zhàn)爭為主要情節(jié),圍繞這條主線,串聯(lián)著數(shù)以百計的大小故事,參差錯落,然而前因后果都很清晰。

          在用筆上,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有時還運用插敘、倒敘,說明情節(jié)的來龍去脈;顯示了《三國演義》在結構上的成就。

          間雜文言和白話是《三國演義》的語言特色。

          它改變正史的全部文言,這種“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的文詞,使具有一般閱讀能力的人都能看懂;跟平話相比,選詞用字較為精煉,抒情寫景也較細致。

          作者還注意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性格,如張飛;個別地方也有生動的口語,如第五十四回,寫吳國太和孫權的對話。

          不過,類似這種較為成功的語言是不多的。

          《三國演義》保留了大量書面語,有些章節(jié)照抄史書原文,因此,這種間雜文言、白話的語言,比起《紅樓夢》、《水滸》等接近口語的語言來,就顯得遜色了。

          《三國演義》是我國長篇歷史小說的開山之作,自它問世以后,我國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才逐漸興盛。

          明清以來,上自寫盤古的《開辟演繹》,下迄記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演義》,包括各個歷史時代的歷史小說大量涌現(xiàn);或以史事為主線,或以人物為中心,創(chuàng)作十分繁榮。

          另外,戲劇、曲藝等,也以《三國演義》的內(nèi)容為題材,進行大量的創(chuàng)作和改編。

          《三國演義》以它取舍精當?shù)倪x材構思,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維妙維肖的人物刻劃,影響著后代文學藝術。

          不僅如此,即使在今天,它杰出的藝術成就,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借鑒,也應該是肯定的。

          洪秀全是基督徒嗎?

          洪秀全不是一個基督教徒,太平天國以上帝教為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怎么很像是一個中西混血但先天不足的畸兒,它繼承的不是雙方的優(yōu)點,而是雙方的缺點或弱點。

          下面有較為詳細的解釋——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