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告知,老舍著作《四世同堂》的上冊《惶惑》主要內(nèi)容與傳遞思想
或者來一篇讀后感只要 《惶惑》的
怎樣寫讀后感: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話,結(jié)尾用別人的評價.第一段寫故事梗概,后面寫我的感受.還要有自己或客觀的對重要人物或你喜歡的人物的評析.我的看法:給自己的文章定一個主題,要求深刻又積極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達(dá)什么思想感情.寫景的能提升到熱愛大自然,寫情的能提升到.是偉大的,寫人就是.的.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老舍《四世同堂》主要內(nèi)容,多一點詳細(xì)一點
第一部惑》:故事發(fā)生在抗戰(zhàn)北平淪陷時期,北平圈胡同里祁老人渴望圓滿的度過80大壽,然而日突然打進(jìn)來,使表面本來和睦的胡同變得風(fēng)云四起。
錢家二少爺與日本人同歸于盡,冠家人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發(fā)錢家,錢默吟被迫下獄,錢家大少爺和病死,在大哥的幫助下逃出城外開始抗戰(zhàn)。
冠家最終在靠出賣女兒色相的幫助下取得了妓女所所長的職位。
瑞豐在妻子的幫助下進(jìn)入教育局擔(dān)任科長,不顧瑞宣的反對變相為日本人做事服務(wù)。
一邊在敵人的一番拷打之后,錢老人的出獄,在胡同鄰居的幫助下逐漸恢復(fù)神智,錢家兒媳產(chǎn)下一子。
在經(jīng)歷家破人亡的打擊后,錢老人逐漸認(rèn)清日本人的面目,獨自一人在北平城內(nèi)開始進(jìn)行抗戰(zhàn)。
第二部:在日本人的不斷傾軋下,北平人逐漸開始缺煤缺糧,胡同里除了冠家人其余人的生活都變得越發(fā)貧乏,日本人也開始了對學(xué)校的思想控制,瑞宣不滿,向?qū)W校辭職進(jìn)了英國使館工作。
由于日本人內(nèi)部的勢力更迭,瑞豐被新一波的勢力推下科長之位,藍(lán)東陽則成了的干部,胖見勢改嫁給藍(lán)東陽,瑞豐變得一無所有灰溜溜的回到五號院。
瑞宣的不合作態(tài)度使日本人抓走了祁家的長孫。
韻梅慌忙中托人找到了富善先生,請求富善先生幫忙,最后在富善的幫助下,瑞宣,被救出監(jiān)獄。
日本人開戲園大會遭到錢老人的炸彈襲擊,其中小文夫婦被日本人殺害,尤桐芳英勇犧牲。
由于眾人的告密,大赤包入獄,冠家被封,不知所蹤,高第與曉荷流落街頭。
第三部:日本人的使日本人開始經(jīng)濟(jì)緊張,北平也隨之開始了斷煤斷糧的生活,祁家也開始食物緊缺,冬日也沒有煤火取暖。
失勢的冠曉荷與瑞豐一同在街上游蕩被日本特務(wù)抓走,大赤包在獄中被虐待致死,高第希望出城抗日在途中被當(dāng)上特務(wù)的妹妹攔截最后回到北平在錢老人的指導(dǎo)下開始地下抗戰(zhàn)。
日本人為了節(jié)約糧食開始規(guī)定糧食份額,每人定量領(lǐng)取摻土的共和面。
在這種糧食的摧殘下北平人開始流行傳染病,日本人在街上抓住得病的人進(jìn)行活埋,孫七與剛被放出的冠曉荷慘遭活埋。
瑞全得到組織的命令回北平進(jìn)行地下工作,回到北平的瑞全遇見了特務(wù)招弟,兩人一番爭斗后,瑞全是殺死了自己的前女友。
因為共和面的摧殘小妞子死在了母親的懷里,在韻梅的哭泣中人們被告知抗戰(zhàn)勝利,歡愉慶祝。
拓展資料:1、賞析: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復(fù)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nèi)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dāng)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jìn)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2、創(chuàng)作背景:《四世同堂》的創(chuàng)作開始于1944年。
老舍對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準(zhǔn)備則開始于1941年,此時正是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抗日戰(zhàn)爭進(jìn)入了戰(zhàn)略相持階段,文學(xué)在全民抗敵、同仇敵愾的情勢下,表現(xiàn)出統(tǒng)一的步調(diào)和普遍高昂的愛國情緒,老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一篇關(guān)于抗戰(zhàn)題材的小說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適的題材故而一度擱置。
直到1944年,抗戰(zhàn)進(jìn)入反攻階段,老舍從夫人的經(jīng)歷中想到了一個完整的小說框架,于是開始在陪都重慶書寫這部小說。
小說的寫作延續(xù)了4年,其間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勝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國講學(xué),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國完成了這部達(dá)百萬言的長篇巨制。
3、作者介紹: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
滿族,北京人(正紅旗)。
中國現(xiàn)代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的作家。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dāng)之無愧的“勞動模范”。
朱自清《匆匆》的賞析
讀了快手劉(節(jié)選)中四周看得人發(fā)出一陣驚訝不已的唏噓之聲,這句話運(yùn)用了:側(cè)面描寫。
作者沒有直接寫快手劉魔術(shù)的神奇,而是通過對四周看的人的側(cè)面描寫,襯托出了快手劉魔術(shù)的神奇,技藝高超。
原文 快手劉 作者:馮驥才 人人在童年,都是時間的富翁。
有時我呆在家里悶得慌,或者父親嫌我太鬧,打發(fā)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劉變戲法。
快手劉是個撂地擺攤賣糖的胖大漢子。
他有個隨身背著的漆成綠色的小木箱,在哪兒擺攤就把木箱放在哪兒。
箱上架一條滿是洞眼的橫木板,洞眼插著一排排廉價的棒糖。
他變戲法是為了吸引孩子們來買糖。
戲法十分簡單,俗稱“小碗扣球”。
他兩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見每只碗下邊扣著兩只紅球兒,你連眼皮都沒眨動一下,嘿
四只球兒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邊去了。
有一次,我親眼瞧見他手指飛快地一動,把一只球兒塞在碗下邊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邊那個碗底下哪,我看見了
”“你看見了
”快手劉明亮的大眼球朝我驚奇地一閃,跟著換了一種正經(jīng)的神氣對我說,“不會吧
你可得說準(zhǔn)了。
猜錯就得買我的糖。
”“行
我說準(zhǔn)了
”我親眼所見,所以一口咬定。
誰知快手劉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過來:“瞧吧,在哪兒呢
”咦,碗下邊怎么什么也沒有呢
難道球兒從地下鉆進(jìn)左邊那個碗下邊去了。
快手劉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邊的茶碗掀開,同樣什么也沒有
只見他將兩只空碗對口合在一起,舉在頭頂上,口呼一聲:“來
”雙手一搖茶碗,里面竟然嘩嘩響,打開碗一看,四只球兒居然又都在碗里邊。
四周圍看的人發(fā)出一陣驚訝不已的唏噓之聲。
“你輸了吧
買塊糖吃就行。
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
”我臊得臉發(fā)燙,在眾人的笑聲里買了塊棒糖,站到人圈圈后邊去,從此我再不敢擠到前邊去多嘴多舌。
他那時不過40多歲吧,正當(dāng)壯年,精神飽滿,肉重肌沉,皓齒紅唇,烏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筆畫上去的。
他一邊變戲法,一邊賣糖,一雙胖胖的手,指肚滾圓,卻轉(zhuǎn)動靈活。
這雙異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綽號“快手劉”的來歷。
我童年的許多時光,就是在這最最簡單又百看不厭的土戲法里,在這一直也不曾解開的迷陣中,在他這雙神奇莫測、令人癡想不已的快手之間消磨掉的。
他給了我多少好奇的快樂呢
我上中學(xué)后,就不常見到快手劉了。
只是路過那街口時,偶爾碰見他。
他依舊那樣興沖沖地變著“小碗扣球”。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
人一走,留在家鄉(xiāng)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書。
往昔美好的故事,親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鮮活花瓣夾在書里面,再翻開都變成了干枯的回憶。
誰能使過去的一切復(fù)活
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摯友,媽媽烏黑的卷發(fā),久已遺失的那些美麗的書,那跑丟了的綠眼睛的小白貓……還有快手劉。
高中二年級,我回家度假。
一天在離家不遠(yuǎn)的街口看見十多個孩子圍著什么又喊又叫。
走近一看,心中忤然一動,竟是快手劉
他依舊賣糖和變戲法,但人已經(jīng)大變樣了。
十年不見他的模樣接近了老漢。
他分明換了一雙手
手背上青筋縷縷,指頭繞著一圈圈皺紋,快像吐盡了絲而縮下去的老蠶他抓著兩只碗口已經(jīng)碰得破破爛爛的茶碗,笨拙地翻來翻去;那四只小紅球兒,一會兒沒頭沒腦地撞在碗邊上,一會兒從手里掉下來。
他的手不靈了
孩子們叫起來:“球在那兒呢
”“在手里哪
”“指頭中間夾著哪
” 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劉扣過茶碗的時候,把地上的球兒取在手中。
這動作緩慢遲鈍,失誤就十分明顯。
孩子們吵著鬧著叫快手劉張開手,快手劉的手卻攥得緊緊的,朝孩子們尷尬地掬出笑容。
這一笑,滿臉皺紋都擠在一起,好像一個皺紙團(tuán)。
他幾乎用請求的口氣說:“是在碗里呢
我手里邊什么也沒有……” 當(dāng)年神氣十足的快手劉哪會用這種口氣說話
這些稚氣又認(rèn)真的孩子們偏偏不依不饒,非叫快手劉張開手不可。
他哪能張手,手一張開,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見快手劉這副狼狽的、惶惑的、無措的窘態(tài)。
多么希望他像當(dāng)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聰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個捉摸不透的絕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飛,呼之即來。
如果他再使一下那個絕招,叫這些不知輕重的孩子們領(lǐng)略一下名副其實的快手劉,瞠目結(jié)舌多好
但他老了,不會再有那花好月圓的歲月年華了。
我走進(jìn)孩子們中間,手一指快手劉身旁的木箱說:“你們都說錯了,球兒在這箱子上呢
”孩子們給我這突如其來的話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這時,我眼角瞥見快手劉用一種盡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邊。
“球在哪兒呢
”孩子們問我。
快手劉笑呵呵翻開地上的茶碗說:“瞧,就在這兒啊
怎么樣,你們說錯了吧,買塊糖吧,這糖是純糖稀熬的,單吃糖也不吃虧。
”
余光中為什么不回大陸看看
自幼能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當(dāng)然不懂其義,完全是從鄉(xiāng)間老嫗們的口中聽熟的。
柴門之內(nèi),她們虔誠端坐,執(zhí)佛珠一串,朗聲念完《心經(jīng)》一遍,即用手指撥過佛珠一顆。
長長一串佛珠,全都撥完了,才拿起一枚桃木小梗,蘸一蘸朱砂,在黃紙關(guān)牒上點上一點。
黃紙關(guān)牒上印著佛像,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圈,要用朱砂點遍這些小圈,真不知需多少時日。
夏日午間,蟬聲如潮,老太太們念佛的聲音漸漸含糊,腦袋耷拉下來,猛然驚醒,深覺罪過,于是重新抖擻,再發(fā)朗聲。
冬日雪朝,四野堅冰,佛珠在凍僵的手指間抖動,衣履又是單薄,只得吐出大聲佛號,呵出口中熱氣,暖暖手指。
年輕的媳婦正在隔壁紡紗、做飯。
婆婆是過來人,從紡車的嗚嗚聲中可以辨出紡紗的進(jìn)度,從灶火的呼呼聲中可推知用柴的費儉。
念佛聲突然中斷,一聲咳嗽,以作儆示,媳婦立即領(lǐng)悟,于是,念佛聲重又平和。
媳婦偶爾走過門邊,看一眼婆婆。
只等兒子長大成家,有了媳婦,自己也就離了紡車、灶臺,拿起佛珠。
不知幾個月后,廟中有一節(jié)典,四村婦人,皆背黃袋,衣衫干凈,向廟中趕去。
廟中沸沸揚(yáng)揚(yáng),佛號如雷,香煙如霧。
莊嚴(yán)佛像下,緇衣和尚手敲木魚,巍然端然。
這兒是人的山,人的海,一人之于眾人,如雨入湖,如枝在林,全然失卻了自身。
左顧右盼,便生信賴,便知皈依。
兩膝發(fā)軟,跪向那布包的蒲團(tuán)。
鄰家有一幫會中人,一日缺錢,闖入我家,抱我而走,充作人質(zhì),以便逼索。
家人哀求追趕,無濟(jì)于事。
村間一二叔伯大聲呼叫,只換得他大步逃奔。
他抱我躲進(jìn)了廟會的人群,擠擠挨挨,東張西望。
他從未進(jìn)過廟宇,從未見過如此擁擠的人群。
他的步子不得不放慢,漸漸端詳起四周的奇景。
佛號浩蕩而悠揚(yáng),調(diào)節(jié)著他的鼻息,眾人低眉垂目,懈弛了他的對抗。
他懷抱我的手勢開始變得舒適,宛若一個攜嬰朝拜的信士。
當(dāng)他擠出廟門,就像成了另一個人,笑咧咧的,走進(jìn)我家,把我輕輕放回?fù)u籃,揚(yáng)長而去。
我的嘴里,銜著一支土制棒糖。
他再也沒有回來。
聽人說,就在幾天之后,他在路上,被先前的仇人砸死。
二 我家近處的廟宇很小,只有兩個和尚,一胖一瘦,還有一個年老的廟祝。
瘦和尚是住持,嚴(yán)峻冷漠;胖和尚是云游僧人,落腳于此,臉面頗為活絡(luò)。
兩個和尚坐在一起念經(jīng),由瘦和尚敲木魚,的的篤篤,嗚嗚唉唉。
孩子們?nèi)チ?,圍著他們嘻鬧,瘦和尚把眉頭緊蹙,胖和尚則瞟眼過來,牽牽嘴角,算是給孩子們打了招呼。
孩子們追逐到殿前院子里了,胖和尚就會緩緩起身,穿過院子走向茅房,回來時在青石水斗里凈凈手,用寬袖擦干,在孩子們面前蹲下身來,摸摸他們的頭發(fā)和臉蛋,然后把手伸進(jìn)深深的口袋,取出幾枚供果,塞在那些小手里。
耽擱時間一長,瘦和尚的木魚聲就會變響,胖和尚隨即起身,走回經(jīng)座。
他們不念經(jīng)的時候,孩子們敢到胖和尚的禪房里去。
胖和尚滿臉笑容,躬身相迎,問孩子們的名字,然后拿起毛筆,握住軟軟的小手掌,把各人的名字一一寫上。
他的字寫得極好,比學(xué)校的女老師寫的好多了。
不忍心洗掉,照著它,一遍遍臨摹。
第二天寫字課,老師看見黑糊糊的手掌,笑了:“怎么把手都涂臟了
”還沒說完,竟一步上前,緊緊握住,急問:“誰寫的,這么好
”她知道,這些村莊,幾乎沒有識字的人。
說是和尚,老師像被燙著了一般,連忙放手,轉(zhuǎn)身走開。
放了學(xué),少不了告訴胖和尚,老師稱贊了他的字。
胖和尚[口堂]聲一笑,說:“我們住持寫得才好
”隨即領(lǐng)孩子到后院,指了指菜園南端的一堵粉墻。
那里,滿墻都是烏亮活靈的字,比字帖上的還好。
深深嗬了一聲,小步走去,依偎著粉墻仰望。
難怪瘦和尚一臉端莊。
一天,兩個和尚仍在念經(jīng),孩子們唱起了老師新教的一首歌,像與和尚比賽。
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和尚們念完一段經(jīng),站起身來。
走向孩子們的,不是胖和尚而是瘦和尚。
孩子們驚恐地要逃開,瘦和尚說:“等一等,你們剛才唱的是什么
”孩子們囁嚅地復(fù)述了一遍,瘦和尚說:“來,到我的禪房里來。
” 瘦和尚的禪房在樓上,孩子們從來沒有上去過,心跳得厲害。
這個禪房太整潔了,油亮的藏經(jīng)箱成排壁立,地板油漆過,一塵不染。
瘦和尚走到桌邊舉筆展紙,說:“你們再念一遍。
”孩子們邊念,他邊寫,寫完自個兒咿唔一陣,點頭說:“寫得好。
是你們老師寫的
”他打開桌上的錫罐,取出一把供果,分給孩子們。
比胖和尚平日分的,多得多了。
第二天當(dāng)然又去轉(zhuǎn)告老師,說和尚稱贊她的歌寫得好。
老師立即臉紅,說:“我怎么寫得出來
那是李叔同寫的。
”幾天之后,瘦和尚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下三個字:李叔同。
學(xué)校離小廟不遠(yuǎn),只隔著一條大路,但和尚和老師從來沒有見過面。
終于有一天,老師正在小小的操場上與孩子們玩,突然停住,眼睛直盯盯地看著墻外。
那里是一個傾倒學(xué)校垃圾的瓦礫堆,瘦和尚正在彎腰揀著廢紙。
揀了一大堆,用長長的衣服兜著,走到廟門邊,抖進(jìn)墻上一個洞口,點火焚燒。
洞口上有四個暗暗的字跡:敬惜字紙。
孩子們疑惑地仰臉看老師,老師也在發(fā)呆。
又有一次,輪到和尚們發(fā)呆了。
兩個和尚在路邊看到一頭羊被石頭一絆,差點跌進(jìn)水池。
他們惜生護(hù)生,立即牽起羊頸上的繩子,栓在路旁一棵小樹上。
當(dāng)時,大路旁已種下兩排小樹,直伸遠(yuǎn)方。
兩位和尚笑瞇瞇地正待走開,從校門里急急地奔出我們的老師,胸脯起伏著,氣喘吁吁地解開栓在樹上的繩子,對孩子們說:“羊要把小樹掙斷的,快把羊送還給主人
”平下氣息后她又說:“等你們畢業(yè),這樹就遮成了林蔭道。
那時正是大熱天,你們陰陰涼涼地走到縣城去考中學(xué)。
” 兩位和尚在幾步之外,呆呆站著。
他們?nèi)f沒想到,學(xué)校老師竟是如此一位麗人。
不敢正視,直耳聽著,眼睛只盯著孩子們看。
他們惜生護(hù)生,好像并不包括植物,而老師起伏的胸脯中,卻藏著一個綠色的天地。
夜間,整個鄉(xiāng)村一片漆黑,只有小廟禪房的燈和老師宿舍的燈還亮著,遙遙相對。
禪房里點的是蠟燭頭,老師點的是玻璃罩煤油燈。
村里老人說,他們都在“做課”。
孩子們每夜都抓蟋蟀,連亂墳崗子也不怕。
這里已是村邊,村外是無邊無際的荒原。
于是,兩道燈光,宛如黑海漁火。
三 吾鄉(xiāng)東去6里許,有一座輝煌大廟,名曰金仙寺。
寺門面對寬闊的白洋湖。
寺廟前半部在平地上,后半部則沿山而上,路人只見其黃墻聳天,延綿無際,不知其大幾何。
進(jìn)得寺門,立即自覺矮小,連跨過一條門坎也得使勁搬腿。
誰也走不完它的殿閣和曲廊,數(shù)不盡它的佛像與石階。
曾扒窗偷看過它的一個廚房,其鍋之大,幾若圓池。
老人說,興盛之時,此寺和尚上千,一睹此鍋,大體可信。
記得此寺一個院落,有灑金木雕的全本西游記連環(huán)故事,刻工之精,無與倫比。
鄉(xiāng)間兒童,隔些時日便躡腳進(jìn)去,低聲指認(rèn),悄聲爭辯,讀完了一部浪漫巨著。
也讀完了一門雕刻美學(xué)。
金仙寺東側(cè),便是小鎮(zhèn)鳴鶴場。
走完狹長的街道,再走完一道長堤,又有一座小廟,土名石湫頭。
該地石湫處處,故而得名。
石湫頭小廟只是通向一座比金仙寺更為宏大的廟宇的起點。
由它向南,翻過五座山頭,即見遠(yuǎn)近聞名的五磊寺。
在鄉(xiāng)人心中,金仙寺和五磊寺,無異于神秘天國。
那里也該有住持或首領(lǐng)吧,他們會是何等樣的超邁人物
如此浩大的排場,開支來自何處
這些問題,連小廟里的兩位胖瘦和尚也完全不知。
一天又一天,只聽山那邊傳來的晨鐘暮鼓,堂皇而又沉著。
大概是從30年代起始罷,兩寺漸漸有了新的動向。
山薯出土季節(jié),常見田埂阡陌間,有兩寺和尚挑擔(dān)來往。
他們把山薯送給有過施舍的人家,說是答謝,實則提醒,請施主趕緊再結(jié)善緣。
看著汗?jié)n涔涔的和尚,看著沾滿黃泥的山薯,鄉(xiāng)人們終于知道,兩寺的財脈已經(jīng)枯竭。
黃泥山薯確是佳品,濃甜嫩脆,比平地紅薯好得遠(yuǎn)了。
年長之后翻閱史料,看到一段記載驚了一跳。
我離開座位,佇立南窗遙望家鄉(xiāng)。
豈能想到,和尚們挑著山薯走出廟門,五磊寺里住著的,竟然正是--寫歌詞的李叔同
李叔同,留學(xué)日本首演《茶花女》,揭開中國話劇史。
又以音樂繪畫,刷新故國視聽。
英姿翩翩,文采風(fēng)流,從者如云,才名四播。
現(xiàn)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
突然晴天霹靂,一代俊彥轉(zhuǎn)眼變?yōu)榭嘈蟹鹜印?/p>
嬌妻幼子,棄之不見,琴弦俱斷,彩色盡傾,只換得芒鞋破缽、黃卷青燈。
李叔同失落了,飄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師,千古佛門又一傳人。
我們唱著他的歌,與和尚比賽,而他自己卻成了和尚。
他在掙脫,他在躲避。
他已耗散多時,突然間不耐煩囂。
他不再苦惱于藝術(shù)與功利的重重抵牾,縱身一躍,去冥求性靈的完好。
松濤陣陣,山雨淋淋,這里已沒有一個現(xiàn)代的顫音。
法師自杭州出家,歷十余年,由凈土而皈南山律宗,在五磊寺受菩薩戒,發(fā)愿弘揚(yáng)律宗,創(chuàng)建道場。
五磊寺住持棲蓮,金仙寺住持亦幻積極響應(yīng)。
一所“南山律學(xué)院”正醞釀建起。
法師只提倡議,不管實務(wù)。
兩寺住持,只得到上海募錢。
上海名士得知法師倡議,慨然解囊,兩寺住持隨即辦置化緣簿,請法師寫序。
法師一見簿冊,突然大怒,嚴(yán)責(zé)兩寺住持“藉名斂財”。
但無財何從建院
法師也是進(jìn)退維谷。
重去招惹早已訣別了的世界,是他所忌諱。
于是律學(xué)院停辦,法師不久也云游別處,留下尷尬的廟宇兩座。
或許可說,法師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國的尷尬;法師發(fā)怒,是佛教在新時代的尷尬。
我由此想到小廟與學(xué)校間相對的燈光。
兩道燈光間,法師的袈裟如云如霧,飄蕩隱約。
四 金仙寺旁,土木工程正忙。
和尚們念經(jīng)完畢,或挑山薯回來,成群結(jié)隊傻傻地觀看。
那是一位叫吳錦堂的華僑在重建家鄉(xiāng)。
吳氏不知何許人也,據(jù)傳,乃近鄉(xiāng)一普通農(nóng)孩,長大流落上海,被雇于一家日本餐廳,如此這般,到了日本,竟日漸發(fā)達(dá),成高官巨賈。
然后傾其資產(chǎn),投于桑梓。
金仙寺面臨的白洋湖,由他筑岸建堤,光潔堅致,氣勢恢宏。
沿湖民房,悉數(shù)重造,皆若層層別墅。
由東到西,長幾里許,竟成了一個世外桃源。
更為甚者,還在北面東山頭,耗巨資興建一所學(xué)校,曰錦堂師范。
占地之大,建房之多,令鄉(xiāng)間財神咋舌。
不久他便去世,金仙寺西側(cè),筑豪華墓道,成一名勝,供人憑吊。
墓體為白石,正如湖岸為白石,長堤為白石,蕩蕩展開,白得晃眼。
圈圈白光圍住了金仙寺,金仙寺依舊黃墻高聳,藤葛纏繞,暮鴉回翔。
和尚們洗滌打水,也享用著平臻臻的洋灰河埠。
葛麻芒鞋,踏在上面,總覺得過于挺滑,不大自在。
不知弘一法師可曾在這條長堤上漫步,估量他不會喜歡。
他逃避著現(xiàn)代,而現(xiàn)代卻莽莽撞撞,闖到了廟門跟前。
天長日久,無人修葺,吳錦堂的種種建筑,也漸漸污損,與四周蕭索的村落悄悄扯平。
唯有你到浙江的所所中學(xué),遇到幾名老教師,一問之下,常答曰出身錦堂師范。
我在京滬兩地,遇到一些浙籍知名學(xué)者,敘完同鄉(xiāng)之誼,總能發(fā)現(xiàn),竟也是錦堂師范的人才。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有幾名日本兵,為吳錦堂墓站崗。
鄉(xiāng)民疑惑了,不再對他感恩戴德。
他的墳?zāi)?,一度成了曬谷場?/p>
數(shù)月前在報上讀得一條新聞:全國青少年珠算比賽,前面一批名次竟然全部屬于浙江一座小鎮(zhèn)。
記者用惶惑不解的筆調(diào)寫道,神童薈萃一處,實是奇跡。
這座小鎮(zhèn),便是金仙寺旁側(cè)的鳴鶴場,吳錦堂修建世外桃源的所在。
我是理解的,自豪地一笑。
耳邊響起嘩嘩的珠算聲,如白洋湖的夜潮。
聽說兩大寺廟又在重新修復(fù),款項甚巨。
工棚里,應(yīng)有錦堂師范的畢業(yè)生,指揮著算盤的交響樂。
注:此文發(fā)表后,收到從家鄉(xiāng)寄來的《慈溪修志通訊》,其中有一段文字介紹吳錦堂: 吳錦堂(1855-1926),名作莫,東山頭鄉(xiāng)西房村人。
出身農(nóng)家,少時隨父耕作,及壯東渡日本,經(jīng)商致富,名重中外,素以桑梓為重,先后捐銀數(shù)十萬兩,興修水利,創(chuàng)辦學(xué)校,澤被鄉(xiāng)里。
本世紀(jì)初,與陳嘉庚、聶云臺并稱全國“辦學(xué)三賢”。
又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著名愛國華僑。
名人傳 讀書筆記 帶選段
歸田賦 游都邑以,無明略以佐時 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
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
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原隰郁茂,百草滋榮。
王雎鼓翼,倉庚哀鳴; 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
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
仰飛纖繳,俯釣長流。
觸矢而斃,貪餌吞鉤。
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鯋鰡。
于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
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
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
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
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譯文: 在京都作官時間已長久,沒有高明的謀略去輔佐君王。
只在河旁稱贊魚肥味美,要等到黃河水清還不知是哪年。
想到蔡澤的壯志不能如愿,要找唐舉去相面來解決疑題。
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隨漁夫去同樂于山川。
丟開那污濁的社會遠(yuǎn)遠(yuǎn)離去,與世間的雜務(wù)長期分離。
正是仲春二月,氣候溫和,天氣晴朗。
高原與低地,樹木枝葉茂密,雜草滋長。
魚鷹在水面張翼低飛,黃鶯在枝頭婉轉(zhuǎn)歌唱。
河面鴛鴦交頸,空中群鳥飛翔。
鳴聲吱喳,美妙動聽。
逍遙在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歡暢。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詩。
向云間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釣絲;飛鳥被射中斃命,魚兒因貪吃上鉤,天空落下了鴻雁,水中釣起了。
不多時夕陽西下,皓月升空。
嬉游已經(jīng)極樂,夜來還不知疲勞。
想到老子的告誡,就該駕車回草廬。
彈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讀圣賢書滋味無窮。
提筆作文,發(fā)揮文采,述說那古代的教范。
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榮耀與恥辱的所在。
洛 神 賦 作者:曹植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jì)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
背伊闕,越轘轅,經(jīng)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
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
若此之艷也
”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
其狀若何
臣愿聞之。
”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
遠(yuǎn)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纖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zhì)呈露。
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
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
瑰姿艷逸,儀靜體閑。
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
奇服曠世,骨像應(yīng)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踐遠(yuǎn)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壤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
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
愿誠素之先達(dá)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習(xí)禮而明詩。
抗瓊?王弟?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
執(zhí)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
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
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
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從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
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
揚(yáng)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
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
動無常則,若危若安。
進(jìn)止難期,若往若還。
轉(zhuǎn)眄流精,光潤玉顏。
含辭未吐,。
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fēng),川后靜波。
馮夷鳴鼓,清歌。
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
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wèi)。
于是越北沚。
過南岡,紆素領(lǐng),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dāng)。
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
悼良會之永絕兮。
哀一逝而異鄉(xiāng)。
無微情以效愛兮,獻(xiàn)江南之明。
雖潛處于太陽,長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
冀靈體之復(fù)形,御輕舟而上溯。
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
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別 賦 作者:江淹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況秦吳兮絕國,復(fù)燕趙兮千里。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fēng)兮暫起。
是以行子腸斷,百感凄惻。
風(fēng)蕭蕭而異響,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滯于水濱,車逶遲于山側(cè)。
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
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
居人愁臥,怳若有亡。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
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離霜。
巡層楹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
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yáng)。
故別雖一緒,事乃萬族。
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繡軸,帳飲東都,送客金谷。
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珠與玉兮艷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
驚駟馬之仰秣,聳淵魚之赤鱗。
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
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
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
驅(qū)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
方銜感于一劍,非買價于泉里。
金石震而色變,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邊郡未和,負(fù)羽從軍。
遼水無極,雁山參云。
閨中風(fēng)暖,陌上草薰。
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騰文。
鏡朱塵之照爛,襲青氣之煙煴,攀桃李兮不忍別,送愛子兮沾羅裙。
至如一赴絕國,詎相見期
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左右兮魄動,親朋兮淚滋。
可班荊兮憎恨,惟樽酒兮敘悲。
值秋雁兮飛日,當(dāng)白露兮下時,怨復(fù)怨兮遠(yuǎn)山曲,去復(fù)去兮長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同瓊?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
君結(jié)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
慚幽閨之琴瑟,晦高臺之流黃。
春宮閟此青苔色,秋帳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晝不暮,冬凝兮夜何長
織錦曲兮泣已盡,回文詩兮影獨傷。
儻有華陰上士,服食還仙。
術(shù)既妙而猶學(xué),道已寂而未傳。
守丹灶而不顧,煉金鼎而方堅。
駕鶴上漢,驂鸞騰天。
暫游萬里,少別千年。
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桑中衛(wèi)女,上宮陳娥。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
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雖淵、云之墨妙,嚴(yán)、樂之筆精,金閨之諸彥,蘭臺之群英,賦有凌云之稱,辨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著乎
長 門 賦 作者: 云,“時得幸,頗妒。
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
聞蜀郡成都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
而相如為文以悟上,復(fù)得親幸。
”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
言我朝往而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
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親。
伊予志之慢愚兮,懷貞愨之歡心。
愿賜問而自進(jìn)兮,得尚君之玉音。
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
修薄具而自設(shè)兮,君曾不肯乎幸臨。
廓獨潛而專精兮,天漂漂而疾風(fēng)。
登蘭臺而遙望兮,神怳怳而外淫。
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晝陰。
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
飄風(fēng)回而起閨兮,舉帷幄之襜襜。
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
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嘯而長吟。
翡翠協(xié)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
心憑噫而不舒兮,邪氣壯而攻中。
下蘭臺而周覽兮,步從容于深宮。
正殿塊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
間徙倚于東廂兮,觀夫靡靡而無窮。
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吰而似鐘音。
刻木蘭以為榱兮,飾文杏以為梁。
羅豐茸之游樹兮,離樓梧而相撐。
施瑰木之欂櫨兮,委參差以槺梁。
時仿佛以物類兮,象積石之將將。
五色炫以相曜兮,爛耀耀而成光。
致錯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
張羅綺之幔帷兮,垂楚組之連綱。
撫柱楣以從容兮,覽曲臺之央央。
白鶴嗷以哀號兮,孤雌(足寺)于枯腸。
日黃昏而望絕兮,悵獨托于空堂。
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援雅琴以變調(diào)兮,奏愁思之不可長。
案流徵以卻轉(zhuǎn)兮,聲幼眇而復(fù)揚(yáng)。
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
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橫。
舒息悒而增欷兮,?履起而彷徨。
揄長袂以自翳兮,數(shù)昔日之(侃下加言,音謙)殃。
無面目之可顯兮,遂頹思而就床。
摶芬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香。
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惕寤覺而無見兮,魂??若有亡。
眾雞鳴而愁予兮,起視月之精光。
觀眾星之行列兮,畢昴出于東方。
望中庭之藹藹兮,若季秋之降霜。
夜曼曼其若歲兮,懷郁郁其不可再更。
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fù)明。
妾人竊自悲兮,究年歲而不敢忘。
閑 情 賦 作者:陶淵明 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
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于諷諫。
綴文之士,奕代繼作;因并觸類,廣其辭義。
余園閭多暇,復(fù)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群。
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于傳聞。
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
淡柔情于俗內(nèi),負(fù)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于百年,何歡寡而愁殷
褰朱幃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纖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繽紛。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調(diào)將半,景落西軒。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鳴弦。
神儀嫵媚,舉止詳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結(jié)誓,懼冒禮之為愆;待鳳鳥以致辭,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寧,魂須臾而九遷:愿在衣而為領(lǐng),承華首之余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
愿在發(fā)而為澤,刷玄鬢于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yáng);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
愿在莞而為席,安弱體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jīng)年而見求
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jié),空委棄于床前
愿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
愿在夜而為燭,照玉容于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為扇,含凄飆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
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考所愿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
擁勞情而罔訴,步容與于南林。
棲木蘭之遺露,翳青松之余陰。
儻行行之有覿,交欣懼于中襟;竟寂寞而無見,獨?想以空尋。
斂輕裾以復(fù)路,瞻夕陽而流嘆。
步徙倚以忘趣,色慘慘而就寒。
葉燮燮以去條,氣凄凄而就寒,日負(fù)影以偕沒,月媚景于云端。
鳥凄聲以孤歸,獸索偶而不還。
悼當(dāng)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
思宵夢以從之,神飄飄而不安;若憑舟之失棹,譬緣崖而無攀。
于時畢昴盈軒,北風(fēng)凄凄,炯炯不寐,眾念徘徊。
起攝帶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階。
雞斂翅而未鳴,笛流遠(yuǎn)以清哀;始妙密以閑和,終寥亮而藏摧。
意夫人之在茲,托行云以送懷;行云逝而無語,時奄冉而就過。
徒勤思而自悲,終阻山而滯河。
迎清風(fēng)以怯累,寄弱志于歸波。
尤《蔓草》之為會,誦《召南》之余歌。
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于八遐。
登徒子好色賦 作者:宋玉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嫻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愿王勿與出入后宮。
”王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
玉曰:“體貌嫻麗,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辭,所學(xué)於師也。
至于好色,臣無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
有說則止,無說則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
登徒子則不然。
其妻蓬頭攣耳,(齒只)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
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
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是時,秦章華大夫在側(cè),因進(jìn)而稱曰:“今夫宋玉盛稱鄰之女,以為美色。
愚亂之邪臣,自以為守德。
謂不如彼矣。
且夫南楚窮巷之妾,焉足為大王言乎
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
”王曰:“試為寡人說之。
”大夫曰:“唯唯。
” 臣少曾遠(yuǎn)游,周覽九土,足歷五都。
出咸陽,熙邯鄲,從容鄭、衛(wèi)、溱、洧之間。
是時,向春之末,迎夏之陽,(倉鳥)(庚鳥)喈喈,群女出桑。
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
臣觀其美麗者,因稱詩曰:“遵大路兮攬子祛,贈以芳華辭甚妙。
”于是處子恍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
意密體疏,俯仰異觀,含喜微笑,竊視流眄。
復(fù)稱詩曰:“寤春風(fēng)兮發(fā)鮮榮,潔齋俟兮惠音聲,贈我如此兮,不如無生。
”因遷延而辭避。
蓋徒以微辭相感動,精神相依憑。
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yáng)詩守禮,終不過差。
故足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