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和散文,說明文,議論文有說明區(qū)別
散文指同詩歌、小說、戲劇相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
它不同于古代與韻文相對的古文體。
按表達方式可以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特點及分類 散文這一概念,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盡相同的含義:在我國古代,泛指除韻文、駢文以外的一切文章,包括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在現(xiàn)代,散文是寫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在當代,許多人又將日臻完善的新聞文學(含文藝通訊、特寫、報告文學等),歷史文學(含大型回憶錄、人物傳記、廠史,村史等),科普文學和雜文從散文中分離出來,從而使散文的概念縮小在一般的寫人、敘事、記游、描景、詠物、抒情的范圍內(nèi)。
古代所謂的散文,含義極廣,稱為廣義的散文,當代所說的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散文,是狹義的散文。
我們這里所說的散文,就是這種狹義的散文,或者說是更狹義的,即將新聞文學、歷史文學、科普文學、雜文等排除在外的一般散文。
那么,散文的特點是什么呢
散文的基本特點是“形散神聚”。
所謂“形散”,就是從表面看,結(jié)構(gòu)比較松散,未必有完整的情節(jié)和緊湊的故事,人物形象也未必豐滿;但不管如何零亂的,優(yōu)雜的材料必須費串于一條線上,這條線便是主題,或說是中心思想,也就是說形散的材料必須集中地為主題服務,這就是所謂的神聚。
據(jù)此,散文的一般特點可分如下四點: 一、通材廣泛,可大可小。
大至偉人要事,小至民間瑣悄屑,前者如方紀的《揮手之間》,寫的是主席從延安起身登機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臨別時刻的動人場面,后者如張潔的《挖薺菜》,寫的是窮人家的孩子挖野菜的故事。
一般來說,散文的寫作素材是易于獵取的,它可以走漫無邊際的談天說地,也可走娓娓細膩的情人秘語,報刊要聞、街談巷議、花鳥魚蟲、米麥豆穗,未來的構(gòu)想,成功的設計,羅列的趣聞,幻想的故事,古今中外,南北東西,海外奇談、名人迭事,一切的一切,任你信手拈來,經(jīng)你精心構(gòu)思,表達你深遂的思想,抒發(fā)你真摯的情意。
但須切記,緊扣主題,切不可方構(gòu)園,背離文章的宗旨。
二、體裁多樣,靈活機變。
作者可根據(jù)所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寫作習慣,在散文這個大的體裁概念范疇內(nèi),選用最便于表現(xiàn)主題的具體樣式,可以是溶知識與文學于一爐的科學小品,如周建人的《蜘蛛》,童裳亮的《海洋與生命》等;也可以是寄情趣于景觀的風物游記,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記》,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等,還可以是記述言行觀感的日記,如郝建秀的《進京日記》;又可以是傾吐心事的書信,如林覺民的《與妻書》;甚至那些是信手拈來的隨筆扎記,錄寫見聞的參觀訪問記寫,也都可歸之于散文一類。
除在體裁形式上可以靈活機變外,在結(jié)構(gòu)章法上也不拘一格,便于作者發(fā)揮自己在某方面的專長。
三、手法不一,富于變化。
在散文的寫作中,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地運用記敘,議論、抒情、說明等表現(xiàn)手法。
游記散文自然應以記敘為主,間以抒情和議論;知識小品則往往以說明為主,間以敘述事理;書信、扎記之類首先是陳述事理,免不了要對人對事作以評述(即議論),有時也要抒發(fā)自己的感受(抒情)。
總起來說,在散文中,這幾種表現(xiàn)手法的應用雖依據(jù)不同的體裁形式而有所側(cè)重,但更值得強調(diào)的是這幾種表現(xiàn)手法的綜合運用。
在作品中絕對單一地運用某種手法的情況是極罕見的,所以作為一名中學生,在散文的寫作中應更多地練習幾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四、文筆雋永、洗煉流暢。
散文體裁的多樣性、手法的多變性決定了文筆的豐富性和非單一性。
就是說,散文的語言風格不應該、也不可能是一種模式的,它應該根據(jù)具體體裁的實際需要而定。
但無論怎樣變,都應具備散文的基本特點。
深刻雋永、洗煉流暢。
隨你任意舉出一篇成功的散文,其語言特點首先應該是這樣的。
試看英泊蕭的《菜園小記》的第一段: 種花好,種菜更好。
花種得好,姹紫焉紅,滿園芬芳,可以欣賞;菜種得好,嫩綠的莖葉,肥碩的塊根和果實,卻可以食用。
俗話說:“瓜菜半年糧”。
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娓娓動聽,且含義深刻,語句雋永,是這段話的特點,也是全篇的語言特點。
推而廣之,好散文文筆都應該是這樣曉暢流動。
耐人尋味。
散文的魅力,除立意新、構(gòu)思巧之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美,富有抒情色彩,常常熔鑄詩情和哲理于警句,有時用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以表情達意,如夏衍的《包身工》的結(jié)尾就是這樣寫的: 黑夜,靜寂得象死一般的黑夜
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警告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懂得散文的這些特點,對于你的散文欣賞和散文寫作都將起到一定作用。
至于散文的分類,主要按其表達方式及表現(xiàn)內(nèi)容,具體可分歸: 一、記敘散文。
其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其中又可分為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等幾種,如《火刑》、《背景》、《范愛農(nóng)》、《為了周總理的囑托》等,均是集中主要筆墨于一人或幾人,以人的事跡為線索,稱為“寫人散文”,再如《獄中雜論》、《土地》、《登泰山記》、《為了忘卻的紀念》、《同志的信任》等,以寫事為主,可以集中地寫一件事,也可寫幾件事,這樣的散文稱敘事散文,還有一些散文以寫景為主,如《荷塘月色》、《海濱仲夏夜》、《濟南的冬天》等,稱寫景散文,另有一種是狀物的散文,如《云艇》、《小麻雀》、《貓》等。
這里值得一提的,寫人和敘事兩種手法經(jīng)常并用,因為要刻畫人, 總是通過其所作所為來寫,這就要敘事,而要著力記述某些事,總是要寫人的,因為事是人干的,再就是寫景與狀物,往往滲雜進行,例如《天山景物記》、既有寫景的部分,也有狀物的內(nèi)容,因而就很難分得清窨是寫景還是狀物的,準確地說,應將這樣的散文稱寫景狀物散文。
寫作時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寫人,敘事、寫景、狀物,不一定是截然分開。
二、抒情散文。
這類散文以抒發(fā)作者主觀感受為主,如峻青的《雄關(guān)賦》、宗璞的《西湖漫筆》等。
然而抒情散文中也斷然少不了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等,因為任何感情都來自對個體人物事件景致的感受,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木之本。
比如《白楊禮贊》,主要抒發(fā)了作者對北方抗戰(zhàn)軍民的贊賞之情,而這種感情絕不能憑空而來,它是作者看到黃土高原上巍然屹立的白楊樹,進而通過對白楊樹的贊頌抒發(fā)了作者對抗戰(zhàn)軍民的贊嘆之情。
三、議論散文,側(cè)重于對事理的議論,從而表明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例如高爾基的《時鐘》,陶鑄的《太陽的光輝》、鄒韜奮的《呆氣》等。
這類散文也是議論文,因而也具備議論文的三要素,也有論點、論據(jù),也要對運用論據(jù)對論點進行論證,然而這類議論文更具備散文的特點,文筆優(yōu)美、語言形象、生動,不象一般的議論文而恪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論、本論、結(jié)論三部分)的刻板套數(shù),而是運用靈活的筆觸,新穎的構(gòu)思、鮮明形象的語言而巧妙的闡明事理,甚至可以采用一般議論文所不采用的委婉細膩的描寫或抒情。
一言以蔽之:論論散文就是具有較濃的文學色彩的議論文。
盡管我們將散文大致分為了記敘性的、抒情性的、議論性的三類,但必須清楚,這三類之間并不存在十分明顯的界限。
事實上,在寫作的過程中,記敘、抒情、議論、說明等幾種表達方式總在滲雜運用,以求最佳表達效果,而不強調(diào)應運用那種表達方式,也就是通常說的方法、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
任何一種文學作品,其題材都應來自生活。
所以首先要熱愛生活。
生活給你的是美好的,你寫出的作品也是充滿了對生活、對世人的愛。
給人的也是美感。
如果對生活或是世界充滿了仇恨,寫出來的東西也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破了給世人看 散文的寫作至少要注意兩點: 一是結(jié)構(gòu)。
散文的結(jié)構(gòu)應該是由所見、所聞到所想、所感。
也就是寫散文的著筆處一定要有“見”或“聞”,然后由此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抒發(fā)感受。
這一點在巴金的《燈》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都有體現(xiàn),可以參考。
二是語言。
一般來說,人們都說散文的語言要美,但是,什么是美
我以為,美的語言不一定華麗。
它的美應該體現(xiàn)在不但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且能夠給人以啟發(fā),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
在這一點上,我一直堅持一種看法:散文的語言一定要有哲理性,沒有“名言”,別寫散文。
記敘文和散文的區(qū)別: 記敘文側(cè)重于寫人記事,要求寫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這樣做展示了什么樣的性格特點;或什么事情,如何發(fā)生、發(fā)展,有什么意義。
散文側(cè)重于就一件事情,一個場面或一個景物抒發(fā)某種思想感情。
我把它叫作由所見、所聞到所想所感。
總之,記敘文注重記事,散文注重抒情
答的好有追加
找一些名家名篇的開頭結(jié)尾的賞析
寫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個特點: 一、時間跨度大 散文不受時間限制,前可以遠涉古代,后可跨及未來,又可覆蓋今天。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從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機,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晉公子重耳狼狽出逃時手捧泥土感謝土地是上蒼的恩賜。
再如楊朔散文《荔枝蜜》,從小時候上樹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寫到現(xiàn)在的參觀蜜蜂場。
時間跨度很大,但卻緊緊圍繞作者要表現(xiàn)的主題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散亂。
聯(lián)想極豐富,文筆揮灑自如,極有感染力。
寫散文時可以根據(jù)散文的這一特點,擴大時間跨度,多充實一些有關(guān)事件,插入多組鏡頭,來增加散文的內(nèi)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識性強。
二、空間轉(zhuǎn)換廣 散文既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限制,天南海北,空間宇宙,無不可以包容其中。
如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間跨度從中國到日本,再從東京到仙臺,又從仙臺回到北京,接著又寫走到廈門,空間跨度大,空間轉(zhuǎn)換之多讓人目不暇接,但寫得層次分明,詳略得當。
把復雜的人和事放在每個空間里,有的隨意點染,有的潑墨描繪,錯落有致,色彩斑斕。
如果我們在寫散文時注意到這個特點,就不大會犯單薄、貧乏的毛病。
三、事件牽涉多 寫散文,多數(shù)離不開事件,尤其是敘事散 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
許多好的散文有一個中心事件,以及烘托連帶的一些與之有關(guān)的其它事件。
如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寫井岡山的竹子做過武器殺傷敵人,做過竹筒盛粥,做過紅軍的扁擔挑著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國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用場……事件多得讓人應接不暇。
四、表達方式活 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
茅盾名篇《白楊禮贊》,就綜合地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如文章開頭就記敘和描寫了汽車在黃土高原上奔馳看到的黃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議論點明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這些方式的運用,有力地表達了主題,使文章氣勢浩大,攝人心魄。
我們在寫散文時,特別要注意綜合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使文章富有波瀾。
五、勾連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謂“雜亂”有章。
既使散思路開闊,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緊緊圍繞作者的意圖而不“越軌”。
秦牧說寫散文最不能丟的是“思想的紅線”。
即用一個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亂的一大堆材料,貫穿成文。
若把這一個個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紅線穿珠”了。
最后記住形散而神不散就行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