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林海音的資料
林海音,女,原名,原籍臺灣省苗栗縣,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即在北京長大。
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茖W校,畢業(yè)后任《世界日報》記者。
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xiāng)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
1953主編《聯(lián)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chuàng)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chuàng)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jīng)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chuàng)作是豐厚的。
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散文等,散見于臺灣報刊。
相關作品介紹: 《曉云》 《金鯉魚的百裥裙》 《的鄉(xiāng)戀》 《生命的風鈴》 《城南舊影》 《的心》 代表作: 城南舊事 小說:《驢打滾兒》《 冬青樹 》《瓊君》《金鯉魚的百裥裙》《 蟹殼黃》《 血的故事》 散文:《秋游獅頭山》《 吹簫的人》《 悼鐘理和先生》《念遠方的沉櫻》《虎坊橋》《文華閣剪發(fā)記》《 舊時三女子》《冬陽童年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云觀》《我的童玩 》《漫筆》《絹笠町憶往》。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在臺灣病逝,享年82歲 林海音生平 [編輯本段]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后曾就讀于女師,后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畢業(yè)后,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
這些職業(yè)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后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許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即取材于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臺灣后,即被剛創(chuàng)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
1951年《聯(lián)合日報》創(chuàng)刊,她被任為《聯(lián)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
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臺灣的本土作家。
如當時鐘理和的稿子經(jīng)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
鐘理和死后,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lián)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
在主編《聯(lián)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后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
臺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臺灣后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林海音的創(chuàng)作是豐厚的。
1957午《文星雜志》創(chuàng)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
1967年她創(chuàng)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螅知毩⒇撠熂兾膶W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yè)協(xié)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開幕,林海音以臺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并發(fā)表演講。
她后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fā)端甚早,始于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系。
林海音出身于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林煥文是優(yōu)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熏陶,后來又在“國語學校”師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臺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jù)時期的臺灣作家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
后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jīng)商,在那里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
以后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課長。
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
長大后林海音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于父輩而發(fā)展于自身。
由于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chuàng)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
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
1948年回到臺灣后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
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臺灣老一代的作家,對事業(yè)的貢獻集中表現(xiàn)在小說創(chuàng)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
關于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chuàng)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chuàng)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并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并發(fā)表了許多優(yōu)秀作家的作品。
后來又創(chuàng)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臺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
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臺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
60年代以來臺灣涌現(xiàn)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
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yè)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
臺灣知名作家鐘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卻應歸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
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
鐘理和死后,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
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后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鐘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愿。
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鐘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鐘鐵民,使鐘鐵民逐漸成長為臺灣小說界的后起之秀。
鐘氏父子從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鐘氏父子呢
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
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臺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
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fā)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1948年她回到臺灣后,臺灣的社會生活和鄉(xiāng)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fā)生在臺灣的人和事。
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臺灣。
已出版書 [編輯本段] 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
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
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
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此外,還有許多、散文等。
代表作:《城南舊事》 [編輯本段]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
《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
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
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后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xù)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
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xiàn)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
”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于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
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
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
她致力于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現(xiàn)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
夸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
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
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癥結,來思考今日臺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
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說,由于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
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云。
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臺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全書在淡淡的憂傷中彌漫著濃濃的詩意。
她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刊登在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經(jīng)長大了 新建的大禮堂里,坐滿了人;我們畢業(yè)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間位子上。
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里摘下來給我別上的。
她說: “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
”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醫(yī)院里不能來。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嚨腫脹著,聲音是低啞的。
我告訴爸,行畢業(yè)典禮的時候,我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yè)證書,并且致謝詞。
我問爸,能不能起來,參加我的畢業(yè)典禮
六年前他參加了我們學校的那次歡送畢業(yè)同學同樂會時,曾經(jīng)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學領畢業(yè)證書和致謝詞。
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選做這件事。
爸爸啞著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 “我怎么能夠去
” 但是我說: “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臺底下,我上臺說話就不發(fā)慌了。
” 爸爸說: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 “那么爸不也可以硬著頭皮從床上起來到我們學校去嗎
” 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了。
他把臉轉向墻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然后,他又轉過臉來叮囑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 “我知道,爸爸。
” “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jīng)大了,是不是
” “是。
”我雖然這么答應了,但是覺得爸爸講的話很使我不舒服,自從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遲到過
當我在的時候,就有早晨賴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
每天早晨醒來,看到陽光照到玻璃窗上,我的心里就是一陣愁:已經(jīng)這么晚了,等起來,洗臉,扎辮子,換制服,再到學校去,準又是一進教室被罰站在門邊。
同學們的眼光,會一個個向你投過來。
我雖然很懶惰,卻也知道害羞呀
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懷著恐懼的心情,奔向學校去。
最糟的是爸爸不許小孩子上學乘車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來就知道不早了,因為爸爸已經(jīng)在吃早點。
我聽著,望著大雨,心里愁得了不得。
我上學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媽媽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夾襖(是在夏天
),和踢拖著不合腳的油鞋,舉著一把大油紙傘,走向學校去
想到這么不舒服的上學,我竟有勇氣賴在床上不起來了。
等一下,媽媽進來了。
她看我還沒有起床,嚇了一跳,催促著我,但是我皺緊了眉頭,低聲向媽哀求說: “媽,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學了吧
” 媽媽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當她轉身出去,爸爸就進來了。
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來,瞪著我: “怎么還不起來,快起
快起
” “晚了
爸
”我硬著頭皮說。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學
起
” 一個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
居然有勇氣不挪窩。
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
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fā)出咻咻的聲音,我挨打了
爸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聲混合著我的哭聲。
我哭號,躲避,最后還是冒著大雨上學去了。
我是一只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車去上學。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車里,一邊抽抽答答地哭著,一邊撩起褲腳來檢查我的傷痕。
那一條條鼓起的鞭痕,是紅的,而且發(fā)著熱。
我把褲腳向下拉了拉,遮蓋住最下面的一條傷痕,我最怕被同學恥笑。
雖然遲到了,但是老師并沒有罰我站,這是因為下雨天可以原諒的緣故。
老師教我們先靜默再讀書。
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五分鐘。
老師說:想想看,你是不是聽爸媽和老師的話
昨天的功課有沒有做好
今天的功課全帶來了嗎
早晨跟爸媽有禮貌地告別了嗎
……我聽到這兒,鼻子抽答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閉著的,淚水不至于流出來。
正在靜默的當中,我的肩頭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睜開了眼,原來是老師站在我的位子邊。
他用眼勢告訴我,教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轉頭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了
爸為什么追到學校來
爸爸點頭示意招我出去。
我看看老師,征求他的同意,老師也微笑地點點頭,表示答應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
爸沒說什么,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
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
后來怎么樣了,我已經(jīng)不記得,因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
只記得,從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著校工開大鐵柵校門的學生之一。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門前,戴著露出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舉了一塊熱乎乎的烤白薯在吃著。
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門前,手里舉著從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給親愛的韓老師,她教我跳舞。
啊
這樣的早晨,一年年都過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這學校里啦
當當當,鐘響了,畢業(yè)典禮就要開始。
看外面的天,有點陰,我忽然想,爸爸會不會忽然從床上起來,給我送來花夾襖
我又想,爸爸的病幾時才能好
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
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夾竹桃今年爸爸都沒有給上麻渣,他為了叔叔給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了。
到了五月節(jié),石榴花沒有開得那么紅,那么大。
如果秋天來了,爸還要買那樣多的菊花,擺滿在我們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廳的花架上嗎
爸是多么喜歡花。
每天他下班回來,我們在門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頭后面抱起弟弟,經(jīng)過自來水龍頭,拿起灌滿了水的噴水壺,唱著歌兒走到后院來。
他回家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那時太陽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著涼爽的風,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發(fā)上。
陳家的伯伯對爸爸說:“老林,你這樣喜歡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兒
”我有四個妹妹,只有兩個弟弟。
我才十二歲…… 我為什么總想到這些呢
韓主任已經(jīng)上臺了,他很正經(jīng)地說: “各位同學都畢業(yè)了,就要離開上了六年的小學到中學去讀書,做了中學生就不是小孩子了,當你們回到小學來看老師的時候,我一定高興看你們都長高了,長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xiàn)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我哭了,我們畢業(yè)生都哭了。
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
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師
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媽臨回她的老家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
他還小。
” 蘭姨娘跟著那個四眼狗上馬車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個人說: “等到你小學畢業(yè)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
” 雖然,這些人都隨著我的長大沒有了影子了。
是跟著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嗎
爸爸也不拿我當孩子了,他說: “英子,去把這些錢寄給在日本讀書的陳叔叔。
” “爸爸
” “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許多事,將來好幫著你媽媽。
你最大。
” 于是他數(shù)了錢,告訴我怎樣到東交民巷的正金銀行去寄這筆錢到最里面的臺子上去要一張寄款單,填上“金柒拾圓也”,寫上日本橫濱的地址,交給柜臺里的小日本兒
我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著頭皮去。
這是爸爸說的,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闖練,闖練,英子。
”我臨去時爸爸還這樣叮囑我。
我心情緊張,手里捏緊一卷鈔票到銀行去。
等到從高臺階的正金銀行出來,看著東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種滿了蒲公英,我高興地想: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種滿蒲公英。
快回家去
快回家去
拿著剛發(fā)下來的小學畢業(yè)文憑紅絲帶子系著的白紙筒,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為什么呀
進了家門來,靜悄悄的,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們在玩沙土,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個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氣,問妹妹們: “是誰把爸爸的石榴摘下來的
我要告訴爸爸去
” 妹妹們驚奇地睜大了眼,她們搖搖頭說:“是它們自己掉下來的。
” 我撿起小青石榴。
缺了一根手指頭的廚子老高從外面進來了,他說: “大小姐,別說什么告訴你爸爸了,你媽媽剛從醫(yī)院來了電話,叫你趕快去,你爸爸已經(jīng)……”他為什么不說下去了
我忽然覺得著急起來,大聲喊著說:“你說什么
老高。
” “大小姐,到了醫(yī)院,好好兒勸勸你媽,這里就數(shù)你大了
就數(shù)你大了
” 瘦雞妹妹還在搶燕燕的小玩意兒,弟弟把沙土灌進玻璃瓶里。
是的,這里就數(shù)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對老高說: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醫(yī)院。
”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zhèn)定,這樣的安靜。
我把小學畢業(yè)文憑,放到書桌的抽屜里,再出來,老高已經(jīng)替我雇好了到醫(yī)院的車子。
走過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冬陽 童年 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序言(林海音)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
天氣又干又冷。
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兒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干冷的大氣中。
爸爸和他講價錢。
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
還是“烏金墨玉”呢
我常??匆婍槼墙置簵5陌讐ι?,寫著這樣幾個大黑字。
但是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另外一個拉駱駝的,在招呼駱駝們吃草料。
它們把前腳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來。
爸爸已經(jīng)和他們講好價錢了。
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
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
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
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為什么要一個鈴鐺
”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帶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倒出來的食物嗎
一定是拉駱駝的人們,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的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
可不是嗎
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
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峰上。
麻袋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里去
” “誰
”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
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
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城南舊事》主要內容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
經(jīng)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 ,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
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fā)現(xiàn)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
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
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
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久,巡警抓走了這個年輕人,英子非常難過。
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
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
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
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影片的結構頗具獨創(chuàng)性。
編導排除了通常電影由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組成的敘事結構,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采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三段并無因果關系的故事,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xiàn)形式的“散文體影片”,創(chuàng)造出一種近乎中國水墨畫般的寧靜、淡泊、簡約的意境。
《城南舊事》是一部典型的文人電影樣式。
《城南舊事》主要內容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
經(jīng)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 ,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
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fā)現(xiàn)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
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
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
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久,巡警抓走了這個年輕人,英子非常難過。
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
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
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
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影片的結構頗具獨創(chuàng)性。
編導排除了通常電影由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組成的敘事結構,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采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三段并無因果關系的故事,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xiàn)形式的“散文體影片”,創(chuàng)造出一種近乎中國水墨畫般的寧靜、淡泊、簡約的意境。
《城南舊事》是一部典型的文人電影樣式。
《綠藻與咸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jīng)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
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yè)后任記者。
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xiāng)臺灣,任編輯。
1953主編副刊,開始文藝創(chuàng)作,并兼任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chuàng)辦,以后又經(jīng)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chuàng)作是豐厚的。
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
散文集(與何凡合作)、、、、《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臺灣報刊。
參考資料:
竊讀記作者的資料
林海作品如下:1.散文集:《窗》兩地》、《作客美、《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
2.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
3.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
4.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
拓展內容:林海音,原名林含音,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臺灣苗栗縣頭份鎮(zhèn)人,祖籍廣東蕉嶺,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隨父母返回臺灣。
1923年隨父母遷到北京,定居城南。
1948年回到臺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
曾擔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持《聯(lián)合報》副刊10年。
一生創(chuàng)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
林海音于1994年榮獲“世界華文作家協(xié)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的“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于199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終身成就獎”。
林海音的資料
林海音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苗栗縣,1918年生于日本大皈,5歲父母遷往南城。
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北師大附屬小學、春明女中、世界新聞??茖W校。
畢業(yè)后,曾任《世界日報》記者。
1948年與丈夫夏承楹(何凡)攜三個孩子移居臺灣。
2001年12月1日因中風井發(fā)肺炎和敗血癥,病逝于臺北。
林海音以寫作和編輯出版名世。
自50年代起,她陸續(xù)結集出版了《冬青樹》《綠藻和咸蛋》《曉云》《城南舊事》《婚姻的故事》《燭芯》《春風麗日》《兩地》《盂珠的旅程》《城南舊影》等小說和散文作品。
在臺灣,林海音曾先后任《國語日報》編輯、《文星》雜志編輯、《聯(lián)合報》副刊編輯,之后又創(chuàng)辦了《純文學》月刊和純文學出版社。
晚年的林海音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和小學教材的編輯工作。
林海音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作品是她初版于1960年的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這部小說在臺灣和大陸多次再版,80年代大陸曾將它改成電影。
城南舊事小說簡介
林是一個天真,純真,善良,純樸的小女生,但她所遇到的好朋友都離她一一而去~~~·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的生活。
城南舊事 具有極強的平民意識,一部純美的散文式的電影;一種委婉的詩意,一片寧靜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進這個網(wǎng)站吧里面介紹也很詳細
林海音的作品
《城南舊事》。
。
。
城南舊事一書詳細內容
劇情介紹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
經(jīng)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
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fā)現(xiàn)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
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
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
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fā)現(xiàn),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
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
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
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相關評論 具有極強的平民意識,一部純美的散文式的電影;一種委婉的詩意,一片寧靜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根據(jù)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xiàn)出來。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名家言論 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說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
當這部影片上映后,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shù)的觀眾。
——本片導演 吳貽弓 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jīng)很少看見這樣精致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么,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
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恒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影評人 凌 夢 幕后制作 吳貽弓執(zhí)導的《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云慘霧的生活。
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chuàng)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jié)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采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并無因果關系的故事。
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xiàn)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shù)模⒆樱ㄉ驖崳┑哪请p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樸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那個痛苦的年代。
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
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后都一一離去了。
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后,連父親也是那樣。
在影片最后的5分鐘里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jié),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jié)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
在這種情緒的沖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
這個“高潮”并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學家梁廷楠在中說:“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
”影片《城南舊事》在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國美學傳統(tǒng)中這一最高境界。
獲獎經(jīng)歷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菲律賓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金鷹獎 ·南斯拉夫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思想獎 ·厄瓜多爾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jié)二等獎——赤道獎 同名小說 書籍作者:林海音 出版時間:1960年 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jīng)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
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yè)后任記者。
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xiāng)臺灣,任編輯。
1953年主編副刊,開始文藝創(chuàng)作,并兼任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
1967年創(chuàng)辦,以后又經(jīng)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chuàng)作是豐富的。
迄今為止,已出版了18本書。
散文集(與何凡合作)、《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臺灣報刊。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
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后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xù)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
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xiàn)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
”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于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
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
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
她致力于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現(xiàn)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
夸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
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
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癥結,來思考今日臺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
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說,由于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
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云。
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臺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她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刊登在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
內容簡介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臺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
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
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伙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疴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
為何人世這般凄苦
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游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
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城南舊事》 冬陽 童年 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后記(林海音) 選入人教版語文小學五年級下冊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
天氣又干又冷。
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兒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干冷的大氣中。
爸爸和他講價錢。
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
還是“烏金墨玉”呢
我常??匆婍槼墙置簵5陌讐ι?,寫著這樣幾個大黑字。
但是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另外一個拉駱駝的,在招呼駱駝們吃草料。
它們把前腳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來。
爸爸已經(jīng)和他們講好價錢了。
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
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
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
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為什么要一個鈴鐺
”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帶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倒出來的食物嗎
一定是拉駱駝的人們,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的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
可不是嗎
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
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峰上。
麻袋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里去
” “誰
”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
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
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xiàn)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
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欲望對象缺席的象征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
全片大多數(shù)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
如秀貞發(fā)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
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墻壁和窗戶仿佛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
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象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后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于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
影片為了表現(xiàn)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
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
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這種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xiàn)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xù)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
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蕩秋千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樸、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jié)奏感中。
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蕩悠悠的秋千,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
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蕩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xiàn)實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
從這以后,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于天真純樸的小英子來講。
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
在影片中兩次出現(xiàn)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愿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
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噪聲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xiàn)實卻逼良為盜。
傳統(tǒng)的文化教養(yǎng)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shù)耐瑫r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經(jīng)意間又害了小偷。
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jù)。
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里,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
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
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
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臺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
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xiāng)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后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xiàn)在影片中,當她發(fā)現(xiàn)大人們的良好愿望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fā)顯得孱弱。
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jīng)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
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fā)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tài)來體味。
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jié)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鐘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jīng)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
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xiàn)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
《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xiàn)出來。
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臺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
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
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伙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疴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
為何人世這般凄苦
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游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
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讀《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jīng)很少看見這樣精致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么,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
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恒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林海音的生活時代
林海音 林海音,女,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她的原籍是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jīng)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臺灣,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因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不甘在日寇的鐵蹄下生活,所以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
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茖W校,畢業(yè)后任《世界日報》記者。
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從學生到新聞記者、從少女到為人妻母的轉變,北京是她文學之路的起點。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老北京味兒。
林海音的創(chuàng)作非常豐富,她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得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語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xiāng)臺灣,任《國語日城南舊事,最初版本 報》編輯。
1953年主編《聯(lián)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chuàng)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chuàng)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jīng)營純文學出版社。
她在臺灣仍以辦報、辦刊、寫作、出版為主,聯(lián)絡了大批在臺的文化界人士,提攜了大量 臺灣的文學青年,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
林海音的創(chuàng)作是豐厚的。
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臺灣報刊。
其中,《竊讀記》被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課和魯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一課,《冬陽· 童年· 駱駝隊》被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六課。
《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為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課文,《遲到》被選為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
編輯本段≠生平和成長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后曾就讀于女師,后進北京世界新聞??茖W校。
畢業(yè)后,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
這些職業(yè)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后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許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說《城南舊事》即取材于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臺灣后,即被剛創(chuàng)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
林海音 1951年《聯(lián)合日報》創(chuàng)刊,她被任為《聯(lián)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
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臺灣的本土作家。
如當時鐘理和的稿子經(jīng)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
鐘理和死后,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也在《聯(lián)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
在主編《聯(lián)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后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
臺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蔣介石到臺灣后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 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林海音的創(chuàng)作是豐厚的。
1957午《文星雜志》創(chuàng)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
1967年她創(chuàng)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螅知毩⒇撠熂兾膶W出版社,出版林海音 《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yè)協(xié)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臺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并發(fā)表演講。
她后期從事兒童文學。
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于父輩而發(fā)展于自身。
由于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chuàng)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
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
1948年回到臺灣后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
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臺灣老一代的作家,對臺灣文學事業(yè)的貢獻集中表現(xiàn)在小說創(chuàng)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
關于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chuàng)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chuàng)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并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并發(fā)表了許多優(yōu)秀作家的作品。
后來又創(chuàng)辦純文學出版社, 父親表示肯定,并說這是他對我們的希望。
(5張)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臺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
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臺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
60年代以來臺灣涌現(xiàn)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
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yè)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
臺灣知名作家鐘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卻應歸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
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
鐘理和死后,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
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后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鐘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愿。
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鐘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鐘鐵民,使鐘鐵民逐漸成長為臺灣小說界的后起之秀。
鐘氏父子從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鐘氏父子呢
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
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臺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
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fā)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家住書坊邊 1948年她回到臺灣后,臺灣的社會生活和鄉(xiāng)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fā)生在臺灣的人和事。
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臺灣。
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
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咸蛋》(1957)。
長篇小說《春風》、《曉云》(1959)、《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
《金鯉魚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代表作:《城南舊事》(1960) 林海音(1918--2001)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婚姻的故事 《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
《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
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
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后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xù)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
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xiàn)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
”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于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
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
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
她致力于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現(xiàn)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
夸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
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
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癥結,來思考今日臺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
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說,由于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教科書上的竊讀記 ”,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
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云。
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臺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竊讀記》原文 轉過街角,看見三陽春的沖天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松了一口氣,放慢了腳步。
下課從學校急急趕到這里,身上已經(jīng)汗涔涔的,總算到達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陽春,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
我趁著漫步給腦子一個思索的機會:“昨天讀到什么地方了
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給誰
那本書放在哪里
左角第三排,不錯……”走到三陽春的門口,便可以看見書店里仍像往日一樣地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
但是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了,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
我跨進書店門,暗喜沒人注意。
我踮起腳尖,使矮小的身體挨蹭過別的顧客和書柜的夾縫,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
喲,把短發(fā)弄亂了,沒關系,我到底擠到里邊來了。
在一片花綠封面的排列隊里,我的眼睛過于急切地尋找,反而看不到那本書的所在。
從頭來,再數(shù)一遍,啊
它在這里,原來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上。
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wěn)地躺在書架上,專候我的光臨。
我多么高興,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時抵達的,還有一雙巨掌,10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整本書:“你到底買不買
” 聲音不算小,驚動了其他顧客,全部回過頭來,面向著我。
我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尷尬,漲紅了臉。
我抬起頭,難堪地望著他--那書店的老板,他威風凜凜地俯視著我。
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這種聲氣對待我。
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悲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嗎
”其實我的聲音是多么軟弱無林海音小說 力
在眾目睽睽下,我?guī)缀跏抢仟N地跨出了店門,腳跟后面緊跟著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
”不是一回了
那口氣對我還算是寬容的,仿佛我是一個不可以再原諒的慣賊。
但我是偷竊了什么嗎
我不過是一個無力購買而又渴望讀到那本書的窮學生
在這次屈辱之后,我的心靈確實受了創(chuàng)傷,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發(fā)作,而且產生了對大人的仇恨。
我不再去書店,許多次我經(jīng)過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過去。
但一次,兩次,我下意識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終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來,我仍愿一試,因為一本新書的出版廣告,我從報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慣技,又把自己藏在書店的一角。
當我翻開第一頁時,心中不禁輕輕呼道:“啊
終于和你相見
”這是一本暢銷的書,那么厚厚的一冊,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夠分量
受了前次的教訓,我更小心地不敢貪婪,多去幾家書店更妥當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難堪。
每次從書店出來,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腦子被書中的人物所擾,踉踉蹌蹌,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
“明天早些來,可以全部看完了。
”我告訴自己。
想到明天仍可能占有書店的一角時,被快樂激動的忘形之軀,便險些撞到樹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過幾家書店都沒看見那本書,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勁的書被人搶去一樣,我暗暗焦急,并且詛咒地想:皆因沒有錢,我不能占有讀書的全部快樂,世上有錢的人那么多,他們把書買光了。
我慘淡無神地提著書包,抱著絕望的心情走進最末一家書店。
昨天在這里看書時,已經(jīng)剩下最后一冊,可不是,看見書架上那本書的位置換了另外的書,心整個沉了下去。
正在這時,一個耳朵架著鉛筆的店員走過來了,看那樣子是來招呼我(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光送上了書架,裝作沒看見。
但是一本書觸著我的骼膊,輕輕地送到我的面前:“請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沒有賣。
” 啊,我接過書羞得不知應當如何對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卻若無其事地走開了。
被沖動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書本上。
當書店的日光燈忽地亮了起來,我才覺出站在這里讀了兩個鐘點了。
我合上了最后一頁--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然后抬頭找尋那耳朵上架著鉛筆的人,好交還他這本書。
在遠遠的柜臺旁,他向我輕輕地點點頭,表示他已經(jīng)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書放回書架上。
我低著頭走出去,黑色多皺的布裙被風吹開來,像一把支不開的破傘,可是我渾身都松快了。
(縮減版被選入北師大版5年級上學期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