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常想一二》讀后感
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身體有多少缺陷,而是心靈是否健康而完整。
當年的“三國周郎赤壁”,有過多少的瀟灑豪邁,氣貫乾坤
奈何為孔明一氣,便一命嗚呼,空發(fā)“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
假如他能想想人生中的“一二”——才華橫溢,雅量高致,也許他就真能收獲“羽扇綸巾”的自信與胸襟。
就因為少了“常想一二”的精神和勇氣,這位幾近完美的英雄在人生的缺陷前,就不能算是真的猛士
林清玄作為臺灣自由作家,曾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3年臺灣年度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績,為10年來第二大暢銷書男作家,其作品逾百部,在華人閱讀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贏得了美譽。
“面對人生難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們能以起承轉合去尋找心靈的故鄉(xiāng)。
人是有限制的,但有夢總是最美的。
”林清玄聲情并茂地將其人生傳奇片斷和盤托出,形散而神不散地展示著化人生苦旅為文化樂旅的智慧。
??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的意思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我們的生命里,不如意的事占了絕大部分,因此,人活著本身是痛苦的。
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如果我們想要體驗快樂人生,就要常想著那一兩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至于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壓倒。
”
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開始關注林清玄的作品,是從《有風格的小偷》一文開始,一篇文稿間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贊賞,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道,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善良的靈魂。
確實,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著顯微鏡去找一個劣跡斑斑的人身上的優(yōu)點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
恬淡自然,字間總不自覺透出禪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意間讓人深思人生道理。
讀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放下心中的負擔。
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遍遍地反復回味,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細細地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的洗滌方可安靜地睡去,一切禪理在夢中參透。
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
”無數(shù)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可以蹲下來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請不要放棄,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
”時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不過數(shù)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
珍惜吧。
大學,就這么過了三個學期,我又做了什么呢
當初的理想呢,我與它的距離又變小么
我在思量著,也困惑著。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
”面對誤解,請選擇沉默;面對挫折,請選擇沉默;面對辱罵,請選擇沉默。
有時候,解釋是多余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
他說:“‘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這個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為一個渺小的人,只有維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這五濁的世間唱一首琉璃之歌吧
” 還是那個淡水河口,但是周圍的風景已經變了,不是以前那個美得單純的河口,“少年時代的情懷與往事,都已經去遠了,是鏡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條河的敗壞,更感覺到那水月鏡花是虛幻不實的”。
然而,心若仍然是純粹的,純凈如琉璃,這個世界的渾濁便不會將我們侵蝕,給自己的心留一片凈土吧,哪怕你已經看過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雖曾真實存在過,卻已默默流失,這就是無常。
是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如果我們的內心就是一個花園,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們的內心春風洋溢,人生的哪一個時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們有著憐愛、珍惜、欣賞的心,即使在人生的無寸草處行走,也會看見那美麗神奇的一瞥。
默聲的溫柔——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
——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里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里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干癟的存在。
但當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這里面到底是怎樣一個復雜的多維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于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xiàn)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閑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云,捧著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
它們不似柜臺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
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xiāng)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
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
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
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
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xiàn),帶給人真實的觸動。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于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
在這些尚在的時間里,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于故鄉(xiāng),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xiāng)的離愁別緒。
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xiāng)與親人聯(lián)系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
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xiāng)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里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xiāng)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
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說的不就是如此么
鄉(xiāng)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意間泄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
那些是字里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圣的禮物。
散文中多有關于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但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
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凄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
陽光何處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
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但是屬于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留不住它。
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愿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于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條件,只要每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
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只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天發(fā)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
這也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里的意境,每天與自然為伴,每天都過得開心快樂。
最原始的快樂,往往是最真實的。
生活不過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的責任卻是不重亦不輕的。
在對別人負責之前,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做我們自己。
夢想,于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獲,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
作者說,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
這話分量極重。
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為想望是未來的,而判斷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
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
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弦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
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于這字里行間的溫柔。
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
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種花。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桃花心木》,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
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的臺灣作家數(shù)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余萬字的散文精華,令人百看不厭。
過后,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
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放于枕邊,睡前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沖上一杯淡淡的金銀花,獨坐在發(fā)出溫和的光的臺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
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
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
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
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
他的文字每每讀后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凈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讀后感 在未讀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師的緣故買了一本林清玄寫的書,好似乎《茶,非常道》。
封面竹綠色與白字結合,頗有清雅之風。
但是我忽略了一點,是我后來在買來后才發(fā)現(xiàn)的——有關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
對此我不是很喜歡,甚至有些憎惡。
而此次高中老師又叫我讀,我只好去網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歡的。
由此我讀了幾篇,如《浴著光輝的母親》等等。
起初我是帶著一點無奈和走馬觀花般的“過眼兒”,不過讀完《浴著光輝的母親》后,略略有些改觀。
首先,因為他有敏銳的“眼睛”,見極細微之處;其二是,他的文筆灑脫,非常樸素,像一個慈祥的老人說著故事,故事中透著真理絲絲縷縷光輝。
《浴著光輝的母親》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帶著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車。
在車上,母親不斷的安慰兒子不要怕,因為他第一次坐公交車。
僅僅是如此,或者說不僅僅是如此,一車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著母親,仿佛看見了母愛的光輝。
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這里贊美了母愛,而是思想抑或感嘆現(xiàn)在的人什么時候能用這種眼光看自己的母親。
是啊,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愛不是來至自己的母親嗎,站在這長長的母愛河中,日夜沐浴在這光輝的母愛河中,何時我們彎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給予自己的清水。
接下來是關乎我們的,就是對待我們,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親們的眼光卻是那么苛刻,充滿條件,無法全心的愛憐。
我也深有感觸,現(xiàn)在的孩子似乎都覺得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好,包括從前我,因為爺爺奶奶的愛和眼光總是如此慈祥,充滿著全心的愛憐。
現(xiàn)在,我也只能說爸爸媽媽不必爺爺奶奶差,僅因為知道他們是愛我們的,知道他們這么做那么做是為了我們。
他們的眼神行為蒙蔽了我們的感受,甚至讓我們疑惑。
作者在最后“嘆”道:“但愿,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 帶著另一種復雜的心情,讀了另幾篇。
這幾篇也是講父母與子的,《與父親的夜談》《分到最寶貴的媽媽》《海上的消息》等等。
也不細說,就粗淺的談談感受,就《與父親的夜談》。
作者與父親談了短短幾小時,就了解了父親的過去,也正是這段難得的時光,讓作者現(xiàn)在也是如此珍重。
在我的記憶里,我也未曾與父親談話超過半小時,比之作者從前的一小時還要短。
平日,我的父親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親,因為他常常對我冷眼諷刺,而對別人卻熱心過頭。
對于他好的一面,我確實太不了解,可能時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說話,也不好說話吧。
雖然如此,我從小對我爸爸還是比較敬佩的。
如今面對作者的經歷和勸勉,感觸良多,慚愧罷,慚愧罷,實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
讀完這幾篇文章以后,我覺得生活本是一本書,而林清玄的書畫上了他的記憶,感受,還有記號。
在他用手寫下之后,又成了我們的,換句話說,他的文章是啟迪的星,我們的書的新一頁仍是我們自己開啟。
等待花開———讀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歡林清玄的文章,它總能以詩樣的哲理給人帶來智慧和覺悟。
他是一位胸懷寬廣的智者,恬淡安適,于細小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理。
作家都有一雙細膩聰慧的眸子,他洞察體恤世間一切,娓娓道來,讓人豁然開朗,心里充滿寧靜祥和,同時也深含著愛和陽光。
每每體味作者誠摯的情感和親切質樸的語言時,總讓人感動,覺得自己隨著娓娓的敘述深入他的內心,順著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著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聽著他對人生的頓悟,那么寧靜平和,那么超脫,許多生活、工作中的煩惱也會隨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愛不釋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長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純白的花,形似百合,卻開得比百合花還要繁盛,姿態(tài)非常優(yōu)美,我當場被那雄渾的美震懾了。
‘這是什么花
’我拉著田邊的農夫問道。
‘這是空心菜花呀
’老農夫說。
原來空心菜可以開出這么美麗明艷的花,真是做夢也想不到。
我問農夫:‘可是我也種過空心菜,怎么沒有開花呢
’他說:‘一般人種空心菜,都是還沒有開花就摘來吃。
怎么會看到花呢
我這些是為了做種,才留到開花呀
’我仔細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麗也不輸給百合,而且有一種非常好聞的香氣,如果拿來插到花瓶里,也不會輸給其他的名花呀
可惜,空心菜是菜,總是等不到開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難以知道它開花是那么美。
只是有一些做種的空心菜能熬到開花,人們難以改變觀點來看待它。
”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對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見空心菜花的美,這正是以空心菜來看世界。
但是,人要“空心”來面對世界,真的比空心菜開花還要難呀
空心菜的故事給我們很多感悟。
等待會有馨香的驚喜,等待會有美麗的回報,等待會有生命之花的燦爛開放。
孩子的成長,不也是空心菜開花的歷程嗎
這是一個漫長的積蓄和提升過程。
我們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細地觀察,輕輕地呵護,慢慢地欣賞,耐心地等待,尊重他們的差異,寬容他們的腳步。
我們不能違背四季的規(guī)則,提前收割。
否則,我們收獲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
絕沒有希望看到美麗的空心菜花。
不是孩子成長慢,而是我們的心太急;不是教學方法有問題,而是教學思想有偏差。
其實,他們正在不知不覺地生長,心靈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
只是我們浮躁的心在應試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覺;我們功利的目光,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搜尋得太累,迷失了方向。
所以很難察覺到心靈的感動,傾聽到花兒開放的聲音。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的作者是誰
林清玄原文:常想一二——作者林清玄 朋友買來紙筆硯臺,請我題幾個字讓它掛在新居客廳補壁。
這使我感到有些為難,因為我自知字寫的不好看,何況已經有很多年沒寫書法了。
朋友說:「怕什麼
掛你的字我感到很光榮,我都不怕了,你怕什麼
」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朋友說:「這是什麼意思
」 我說:「意思是說我字寫的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含,多想一、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
」 看到我玩笑的態(tài)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決大部份,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
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辛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的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 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著「常想一二」回家了。
幾個月之后,他來探視我,又來向我求字,說是:「每天在辦公室里勞累受氣,一回家之后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墻壁太大,字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
」 對於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應,於是為「常想一二」寫了下聯(lián)「不思八九」,上面又寫了「如意」的橫批,中間隨手畫一幅寫意的瓶花。
沒想到過幾個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報端,引起許多離奇的傳說與流言的困擾,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說他正坐在客廳我寫的字前面,他說:「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你,念你自己寫的字給你聽: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 接到朋友的電話使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里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那種比例,大約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
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過,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后,在生活中大概都鍛鍊出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
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挫折,也經驗了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的尋索出生命中積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在重重烏云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塵中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有一次深長的呼吸。
生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把幾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舉步惟艱。
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如果連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濤洶涌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學會面對苦境的方法。
我總是想:從前萬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做樂,眼下的些許苦難自然能逆來順受了。
我從小喜歡閱讀大人物的傳記和回憶錄,慢慢歸納出一個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他們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yǎng)料,是為了他們開啟蓮花所準備的。
使我深受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因為苦難到處都有,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與勇氣。
原來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決定于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
從不思八九,常想一二你明白了什么
人生不如意的常八九,所以只想著那些如意的一二即可,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
林清玄哪本書最值得閱讀,最經典呢
林清玄是臺灣作家。
他寫中充滿了對世界激。
茶思禪影間給人以一種心境的感對母親及世間的種種美好的事情都做出了最完美的表述。
代表作有《打開心內的窗》、《鴛鴦爐》、《走向光明的所在》、《寶瓶菩提》、《佛眼菩提》等等。
建議:只有那些心理充滿感激善良的人才能讀出文中的美來
雜志《讀者》曾有篇文章叫《漸漸的可怕》,記 得筆者好象是臺灣的,或是文章中陳述者為臺灣的,
是林清玄的<<漸漸的可怕>> 原文是: 相信很多人聽說過這個比喻:把一只青蛙扔到熱水鍋里,它馬上就會跳出來了;但是把青蛙放到涼水鍋里,慢慢將水燒熱,它就不會想要往外跳。
等到青蛙再向往外跳時,已經無能為力了。
或許有人認為:人比青蛙聰明多了,就算被放進了“鍋”里,也知道什么時候往外“跳”并且能夠利索的“跳”出來。
果真如此嗎
其實未必。
下面有個故事,是一位臺灣醫(yī)生講述的: 有一次,我收治了一位病人。
這位病人在臺北開著一家餐館,據說生意不錯。
在治病期間,他與我大談自己的“酒店業(yè)經營理念”。
談著談著,我忽然明白,原來這人經營的是色情酒店。
不但如此,他還得意地自夸旗下女將清一色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
大學生怎么去從事色情陪酒行業(yè)
我雖然厭惡,去也有些好奇。
“其實很簡單,我在報上刊登廣告,招聘大專文化程度以上的女會計。
” “啊,原來你刊登虛假廣告,誘騙少女應征
” “錯。
”這位病人神秘地笑到:“我確確實實是招會計,而且付給會計的薪水比其它酒店還要高。
但是,每一位來應聘者,我就很明白地告訴她:我們這里有色情陪酒,但不強迫——你拿會計的薪水,就只做會計的工作。
” “那就領薪水,好好地做會計工作嘛
”我說。
“ 不錯。
一開始她只會做會計,不過日子久了,與里面端盤子的小姐熟了,大家都是大專畢業(yè)的,好溝通。
生意忙的時候,幫著端個盤子,送送酒,也是常有的事。
這個時候,我就會告訴小姐:你看,當會計領一萬二千元的薪水,端盤子送酒的薪水是兩萬四。
況且端盤子不陪客人,不是什么壞事。
反正你都常常端盤子了,為什么不干脆拿兩萬四呢
這樣說幾次,小姐就有些動搖了。
是啊,同樣都是工作,為什么不領兩萬四呢
“酒店的規(guī)定是:端盤子的小姐不準坐下來陪客人喝酒,這樣才和坐臺小姐有區(qū)別。
可是日子久了,客人都熟了,也會要求小姐意思意思,喝杯酒。
開頭,小姐總是不愿意,后來推脫不掉,就喝兩杯——當然,是站著喝。
“ 一開始喝酒就好辦了
站著喝酒薪水是兩萬四,坐著喝酒是四萬八——客人給的小費還不在內。
同樣是大專畢業(yè),為什么要比別人賺得少
這時,就會有人勸她:人都在里面了,外面的人誰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再說,你要想真的保持清白,不跟客人出場就行了。
陪客人喝喝酒,就算在社會上應酬交際,也是常有的事。
“于是就坐下來,當坐臺小姐。
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喝酒,不會陪客人出場。
但是這一行的競爭很厲害。
慢慢地,小姐覺得領四萬八的薪水也不夠多了。
于是就挑看得順眼的客人,跟著出去。
“時間長了,有時會被客人占便宜,哭哭啼啼的,但過一陣子就好了。
畢竟是讀過書的人,一旦狠下心來做,往往更敢做,做得更利落,客人喜歡,我也得意——這是兩相情愿的事。
” 病人瞇著眼,停了一下又說:“我從來沒強迫過別人,也從來不擔心找不到小姐——反正這個環(huán)境會慢慢改變她們,直至她們忘記了自己原來的想法、原來的樣子……” 我愈聽,眼睛睜得愈大,從來沒有想過在這不疾不徐的瑣碎里,竟也有血肉飛濺的驚心動魄! 臺灣醫(yī)生最后說:“漸漸”的可怕,就在于我們的不知不覺。
求名家短篇散文20篇最好短一點
讀《和時間賽跑》有感 ——珍惜時間 朱軒銳 晚上,我讀了臺灣作家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 。
這篇文章講的 是,作者小時候因外祖母去世常常憂傷。
后來在爸爸的啟發(fā)下,從太 陽落山,鳥兒飛行中,他明白了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并從此和時間賽 跑,從而贏得了許多時間,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收獲了成功。
讀后,我深受啟發(fā)。
文中有一句話——“假如你一直和時間賽 跑,你就可以成功。
”這句話刻在了我的心中。
由此,我想到了高爾 基的名言: “時間是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分。
勤者能讓時間 留給他串串果實,懶惰者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fā),兩手空空。
”他在 告訴我們:勤奮就是和時間賽跑,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爭 分奪秒,努力學習的人,都是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不珍惜時間,就會遠離成功,浪費生命。
“花有重開日,人無 再少年。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少年時代是學習和積累的最 佳時期, 我們都要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和時間賽跑, 勤奮學習, 為將來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材打好堅實的基礎
8、和時間比賽,做時間的主人 ――《和時間賽跑》讀后感 城關區(qū)雁灘學校四年級二班 王佳楠 當我們學了《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后,我的小腦袋瓜里不 斷涌現(xiàn)出很多很多的感想。
從這一課中我知道了我們應該珍惜寶 貴的時間。
時間轉瞬即逝, 如流水般一去不曾復返。
時間是生命、 時間是財富。
人的一生如果按八十歲計算, 其中三分之一的時間 是用來睡覺、吃飯、走路和處理一些生活瑣事的,除去人的童年 時光和老年的一部分時間, 我們真正能有效利用的時間到底能有 多少呢
的確,屈指算算,我們真正利用的時 間并不多,應該感覺到時間的緊迫與珍 貴。
再不能像歌里面所唱的那樣“總是要 等到睡覺以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 點,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后,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我們要 時時提醒自己,時間不等人。
古人尚有“頭懸梁,錐刺股”的惜 時好學的楷模,我們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該懂得時間的可 貴。
時光匆匆,歲月如梭,在我們不經意間時間就溜走了。
親愛的同學們,當我們累了、倦了不想做功課的時候就讀 讀《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 , 蹉跎。
”同學們,做時間的主人吧
今日事,今日畢, “莫等閑白 了少年頭空悲切。
” 點評:小作者讀書很認真,還能把書中的道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 深入理解。
這篇文章中告訴我們要抓緊時間,努力學習。
《和時間賽跑》讀后感 和時間賽跑》五年一班 郜子焦 在五年級第一學期的時候,我們學了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
在五年級第一學期的時候,我們學了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
這篇課文寫了作者在念小學時,最疼愛她的外祖母去世了,他內心很悲傷。
這篇課文寫了作者在念小學時,最疼愛她的外祖母去世了,他內心很悲傷。
爸爸告訴他 外祖母永遠回不來了,他問“為什么
爸爸回答說: 昨天過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 外祖母永遠回不來了,他問“為什么
”爸爸回答說: 昨天過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 “ 爸爸也不能回到童年。
聽了爸爸的話,他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他每天放學回家, 爸爸也不能回到童年。
聽了爸爸的話,他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他每天放學回家,站在 ” 庭院里看著太陽一寸一寸地落下去 就知道這一天快要過去了,雖然明天還會來, 著太陽一寸一寸地落下去, 庭院里看著太陽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道這一天快要過去了,雖然明天還會來,但是永遠 不能回到今天了。
時間過得那么快,心里真著急。
從此,看到太陽快落山了,他就下定決心: 不能回到今天了。
時間過得那么快,心里真著急。
從此,看到太陽快落山了,他就下定決心: 要在太陽落山之前到家。
他飛快地跑起來,他常常和時間賽跑,在以后的幾年里他受益匪淺。
要在太陽落山之前到家。
他飛快地跑起來,他常常和時間賽跑,在以后的幾年里他受益匪淺。
學完了這篇課文,我為作者和時間賽跑而感動,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學完了這篇課文,我為作者和時間賽跑而感動,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想想我對時間 幾乎沒有什么概念,每天放學慢慢悠悠地回家。
平時做事也是磨磨蹭蹭,喜歡拖拉。
幾乎沒有什么概念,每天放學慢慢悠悠地回家。
平時做事也是磨磨蹭蹭,喜歡拖拉。
時間對 我來說是不經意的小東西,我忽略了它
再想想勤奮的人都在以“只爭朝夕” 我來說是不經意的小東西,我忽略了它
再想想勤奮的人都在以“只爭朝夕”的態(tài)度對待學 習與生活,我今后也要向林清玄學習,珍惜時間 改掉自己浪費時間的壞習慣, 時間, 習與生活,我今后也要向林清玄學習,珍惜時間,改掉自己浪費時間的壞習慣,讓學習更進 讓生命更有價值
步,讓生命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