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鳥說
這則寓言的內(nèi)容是:狐貍譏笑母獅子每胎只生一子,母獅子回答說:“然而是獅子
”這個故事雖然不長,但它的啟示卻不小。
它讓我懂得了,事物不在多,而在于精。
也就是說,美好的事物在質(zhì)而不在量。
記得上小學(xué)時,有一次,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yè),要求把語文書第一單元的生字一個抄兩遍。
回到家,我就翻開作業(yè),以最快的速度三下五除二地抄完了。
抄完后,覺得第一單元的生字還比較少,便自作主張又把第二的生字抄完了。
合上作業(yè)本,我就喜滋滋地等著第二天交上去后老師給我的表揚。
可當(dāng)作業(yè)本再次發(fā)下來,我的本子被老師用紅筆寫道:“寫得不認(rèn)真
”,看著這幾個紅字我心里就很不服氣:哼,多寫了一點還要受批評,什么意思嘛
介紹杜鵑鳥的文言文
庭樹之上,鳴聲凄切。
傾耳聽之,似喚“不如歸去”者,蓋杜鵑也。
其鳴急迫,其聲凄厲。
凡入耳者,未有不動于衷也。
夫鵑一鳥耳,晝夜悲鳴,催人耕作,故又謂之“催耕鳥”焉。
余聽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人生之光陰有幾,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駒過隙焉,彼杜鵑者,夜半啼血,欲喚回將去之東風(fēng),吾人對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華之易逝哉?因聽鵑而作記自警。
——魏邦權(quán)《聽鵑記》
民國文言作文:漸行漸遠(yuǎn)的優(yōu)雅(含讀后感)
[民國文言作文:漸行漸遠(yuǎn)的優(yōu)雅(含讀后感)]轉(zhuǎn)載前NJ按:其實內(nèi)容解讀起來并不復(fù)雜,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同,民國文言作文:漸行漸遠(yuǎn)的優(yōu)雅(含讀后感)。
且不說文言文讀著十分優(yōu)雅,光是這字里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思想看法,就足以證明作者的人格是多么正直與清醇,這遠(yuǎn)比當(dāng)前被五光十色所迷惑的孩子的所想所慮要好的多。
百年以來,我們的想法發(fā)生了翻天巨變,同時,對后代也影響深遠(yuǎn)。
另,為什么一個漢語國家的學(xué)生考核要被英文鎖死呢
可悲的是在全國英語的環(huán)境下,能說一口流利英文的人可謂寥寥~與其崇洋媚外,倒不如先把自己失去的文化體系重新建立起來,一個人,要愛自己才會有人愛,國家也一樣。
共勉之…… ======================= 受白話文運動的影響,自1920年起,國語課本(即白話文課本)開始在初級小學(xué)使用,然后逐漸過渡進(jìn)入高級小學(xué),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育的文白之爭從未停歇,最終在上世紀(jì)30年代初白話文課本取得了全勝。
整個小學(xué)階段,國語課本完全替代了國文課本,這似乎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但總讓人有些遺憾。
在小學(xué)白話文課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課本的八十余年后,再來讀讀這些文言老作文,令人感慨萬千。
這些老作文散發(fā)著純正漢語的清香,悠遠(yuǎn)綿長…… 春郊游記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xué) 盧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
課余在家,殊無聊賴。
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
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
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
仰望白云如絮,俯視碧草如氈。
見有茅亭,乃入座。
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
就燈下而記之。
【讀后感】讀著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覺就想到初小國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夕陽西下,炊煙四起,三五童子,放學(xué)歸來。
”文字雖短,意境甚美。
再來看這篇作文,文字如此優(yōu)雅,描寫如此生動,對偶恰到好處。
恬靜的鄉(xiāng)野生活已不可復(fù)得,真是恍如隔世
春日游公園記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xué) 黎壽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園之游。
時則春風(fēng)和煦,園花盛開,草木青蔥,群鳥飛鳴,游目騁懷,至足樂也。
至音樂亭畔,聞有樂歌之聲,自放音機出,因與某君駐足聽之。
既而環(huán)游公園,乃知音機之設(shè),遍于園中。
公園之大,一人歌之,千萬人得而聽之。
與民同樂,其斯之謂歟
游罷歸來,因為之記之。
【讀后感】我第一次看到“游目騁懷”,是在師專書法課上臨寫《蘭亭序》的時候——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那時還不清楚文字的意思,臨摹了若干遍,方覺得妙不可言。
看看這位前輩小學(xué)生,他已將“游目騁懷”化用到文章中去了
清晨上學(xué)記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xué) 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則大雨淋漓。
遍地紅花雜綠葉,夜來風(fēng)雨洗春嬌,可為斯詠也。
未幾,入書房攜書上學(xué)。
出門,狂風(fēng)大雨,撲面飛來,大懼急退,入坐房中,無聊而觀書。
忽觀至“訥爾遜冒雪返?!敝轮?,醒吾心,一躍而起,再攜書,奮勇出門。
沿途花柳飄搖,泥濘路,四望無人,獨自前行,衣履盡濕,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幾,鐘遂鳴矣,讀后感《民國文言作文:漸行漸遠(yuǎn)的優(yōu)雅(含讀后感)》。
竊思:吾人不為榮譽則已,若求榮譽,必堅忍耐勞,以戰(zhàn)勝艱難辛苦,方有出人頭地
不然,則畏風(fēng)怕雨,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矣,乃記之以自勉。
【讀后感】讀文章,可以想見小作者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初見狂風(fēng)大雨而大懼急退,后觀“訥爾遜冒雪返?!庇謯^勇出門,一個頂風(fēng)冒雨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春江垂釣記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xué) 劉在镕 某星期日,學(xué)校放假。
吾謂友曰:“時當(dāng)春日,江水清澈,而江邊之景又可玩賞。
吾友可往江邊垂釣否
”友曰:“可
”乃持竿而行。
沿途縱觀春景,時則桃紅柳碧,草長鶯飛,顧而樂之。
不覺已至江邊矣,余與友乃于垂陽下,選釣魚磯而坐。
則見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觀也。
友乃以手持竿,垂于江中。
未幾,釣線一動,手舉竿,遂得一魚,魚屢躍而不得脫。
余見友得魚甚喜,余又持竿釣之,終日不獲一魚。
友笑謂余曰:“事必學(xué)而后能,垂釣亦猶是也
”余曰:“然
當(dāng)靜心以學(xué)之。
”余遂歸,乃留友于吾家宿,遂將魚烹而食之,味甚鮮美。
吾因謂友曰:“今日得魚之時,魚躍亦可憐否
”友曰:“彼貪餌而來,是自取也!然貪餌而致死者,豈獨一魚也哉
” 【讀后感】筆法果然老練
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貪餌而來,是自取也!然貪餌而致死者,豈獨一魚也哉
”堪稱警句,一小學(xué)生竟有此等見識!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貪餌”之輩自取淪落,何時醒悟
讀此文深感前賢可畏。
春江垂釣記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xué) 劉在镕 某星期日,學(xué)校放假。
吾謂友曰:“時當(dāng)春日,江水清澈,而江邊之景又可玩賞。
吾友可往江邊垂釣否
”友曰:“可
”乃持竿而行。
沿途縱觀春景,時則桃紅柳碧,草長鶯飛,顧而樂之。
不覺已至江邊矣,余與友乃于垂陽下,選釣魚磯而坐。
則見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觀也。
友乃以手持竿,垂于江中。
未幾,釣線一動,手舉竿,遂得一魚,魚屢躍而不得脫。
余見友得魚甚喜,余又持竿釣之,終日不獲一魚。
友笑謂余曰:“事必學(xué)而后能,垂釣亦猶是也
”余曰:“然
當(dāng)靜心以學(xué)之。
”余遂歸,乃留友于吾家宿,遂將魚烹而食之,味甚鮮美。
吾因謂友曰:“今日得魚之時,魚躍亦可憐否
”友曰:“彼貪餌而來,是自取也!然貪餌而致死者,豈獨一魚也哉
” 【讀后感】筆法果然老練
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貪餌而來,是自取也!然貪餌而致死者,豈獨一魚也哉
”堪稱警句,一小學(xué)生竟有此等見識!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貪餌”之輩自取淪落,何時醒悟
讀此文深感前賢可畏。
書樓望月記 四川萬縣分水場縣立第二小學(xué) 陳曉初 一夕,人靜矣。
余倚窗讀書,偶見月光射入,宛如白練,頓生明月入懷之感,遂棄書起立,循欄徘徊。
見夫玉免懸空,光輝皎潔。
舉目四望,萬籟寂寥,清風(fēng)夜起,促織微吟,顧而樂之。
適有孤鴻橫嶺東,展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
時已夜半,月涼似水,忽見草際微動,黑影隱露。
余不禁長嘯,嘆曰:“人耶
鬼耶
何裹足而弗前
”半晌無聲,長空寥廓,清寒殊甚。
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寢。
【讀后感】此文吾讀之再三,有似曾相識之感。
忽憶及東坡之《后赤壁賦》——“時夜將半,四顧寂寥。
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原來如此
小作者將東坡妙句化入文中,水乳交融,渾然天成
讀畢,為之擊節(jié)而贊:東坡千載后,亦有知音矣
聽鵑記 四川郫縣縣立第四小學(xué) 魏邦權(quán) 民國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斯時明月在地,庭中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龍蛇蟠結(jié),蓋竹柏葡萄影也。
已而庭樹之上,鳴聲凄切。
傾耳聽之,似喚“不如歸去”者,蓋杜鵑也。
其鳴急迫,其聲凄厲。
凡入耳者,未有不動于衷也。
夫鵑一鳥耳,晝夜悲鳴,催人耕作,故又謂之“催耕鳥”焉。
余聽之,不禁有感于中矣
夫人生之光陰有幾,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駒過隙焉,彼杜鵑者,夜半啼血,欲喚回將去之東風(fēng),吾人對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華之易逝哉
因聽鵑而作記自警。
【讀后感】又是一個蘇東坡的崇拜者,文章前段從東坡《記承天寺夜游》脫化而出,后段的議論由杜鵑鳥而生發(fā),足見少年老成
夜月采蓮記 廣東番禺三區(qū)南田小學(xué) 江炳崧 飯后齋中獨坐,好友忽臨,約往外游。
乃束裝偕往,蓋月下泛舟也。
舟次池中,舉目四眺,則亭亭獨立,不蔓不枝,微風(fēng)吹來,搖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
而月影星光,益輔其美,殊可樂也
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難再,故至夜闌興盡,始搖舟而歸,并攜蓮一枝,置諸瓶內(nèi),以驅(qū)塵俗。
歸而記之。
【讀后感】月下泛舟,池中觀蓮,何其美妙
置蓮瓶內(nèi),以驅(qū)塵俗,何其高雅
此非周敦頤乎
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生活態(tài)度大可玩味。
〔民國文言作文:漸行漸遠(yuǎn)的優(yōu)雅(含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nóng)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十篇最短的文言文和文言文的譯文
1.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
欲負(fù)而走,則鐘大不可負(fù);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鐘太大,沒法背。
于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2.原文:齊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
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同‘悅’]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
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必須三百人。
南郭處士被請來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給這三百人獎賞。
后來宣王死了,齊閔王當(dāng)上皇帝,他喜歡一個一個聽,南郭處士逃跑了。
3.原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譯文: 一片蘆葦白蒼蒼, 清晨白露結(jié)成霜, 我那心愛的人兒哪
就在河水的那一旁。
4.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
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著,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里鋤菜。
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看見,照舊揮鋤除草,看它跟瓦片、石頭沒有什么不同;華歆看見,把金子拾起來,丟下鋤頭離開了。
他們有曾同坐在一塊席子上讀書,正好有官員乘著大車、戴著官帽經(jīng)過門前。
管寧(無動于衷),依舊讀書;華歆卻把書扔下,出去觀看。
管寧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兩半,跟華歆分開坐。
他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5.原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夸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棄于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6.原文:鐘毓、鐘會少有令譽。
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
”于是敕見。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
”毓對曰:“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
”復(fù)問會:“卿何以不汗
”對曰:“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
”譯文:鐘毓、鐘會在年紀(jì)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了美好的名聲.(在他們)十三歲那年,魏文帝聽說了他們的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你可以叫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于是(鐘繇帶著他們的兩個兒子進(jìn)宮面見魏文帝).(面見皇帝時)鐘毓(緊張得)臉上流汗,魏文帝(親熱地)問他:你的臉上怎么會流汗呢?鐘毓回答說:(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樣涌出來. 魏文帝再問鐘會說;(那)你為什么不流汗呢? 鐘會回答說:我害怕得發(fā)抖,連汗也不敢出.7.原文: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
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 譯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仆人斟上酒。
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
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dāng)時戴逵遠(yuǎn)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
經(jīng)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zhuǎn)身返回。
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8.原文: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譯文:李元禮曾經(jīng)贊嘆荀淑和鐘皓的品德說:“荀淑的見識高超,不能復(fù)加,鐘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為老師。
” 9.原文: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 載著車中。
既至,荀使叔慈應(yīng)門,慈明行酒,馀六龍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譯文:陳太丘去拜訪荀朗陵,因為家窮又儉樸,沒有仆人雜役,就讓兒子陳元方駕車,陳季方拄著棍子在后面跟著。
孫子陳長文還小,就抱在車?yán)铩?/p>
等到了荀朗陵家,荀朗陵的兒子荀叔慈來開門,荀慈明在席間勸酒,他家其他六個兒子陪著吃飯。
而荀朗陵的孫子荀文若也還小,就坐在爺爺腿上。
這事傳到朝廷,太史向上報告說:“有德的星星都向東方聚集了.10.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
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
”后賊追之,王欲舍所攜之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譯文:華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災(zāi)難,有一個人想和他們同乘一條船,華歆就為難他,(不讓他上船),王朗(對華歆)說:船還有位置,為什么不給他上呢?后面的敵人(向那人)追了過來.(這時)王朗就想拋下帶著的那個人.華歆說:我之所以懷疑正是因為這樣啊.既然已經(jīng)答應(yīng)他讓他上船,怎么可以現(xiàn)在拋下他呢?因此,就當(dāng)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那樣.世人就以這件事來平定華歆、王朗的(品質(zhì))好壞.11.【原文】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yuǎn)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
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譯文:【翻譯】 魏武帝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認(rèn)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儀震服匈奴,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邊做侍從。
已經(jīng)接見完了,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魏王這人怎么樣
”匈奴使者評價說:“魏王高雅的氣質(zhì),不同尋常;但是坐榻邊上拿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聽后,就派人追去,殺掉了這個使者。
12.原文:晉文王功德盛大,坐席嚴(yán)敬,擬于王者。
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譯文:晉文王功勞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嚴(yán)肅莊重,把他比擬為王。
只有阮籍在座上,伸開兩腿坐著,嘯詠歌唱。
痛飲放縱,不改常態(tài)。
13.原文: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
安后來,值康不在,喜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
喜不覺,猶以為欣。
故作鳳字,凡鳥也。
譯文:嵇康和呂安很友好,每一想念對方,即使相隔千里,也立刻動身前去相會。
后來有一次,呂安到來,正碰上嵇康不在家,嵇喜出門來邀請他進(jìn)去,呂安不肯,只在門上題了個“鳳”字就走了。
嵇喜沒有醒悟過來,還因此感到高興。
所以寫個鳳字,是因為它分開來就成了凡鳥。
14.原文:謝萬在兄前,欲起索便器。
于時阮思曠在坐,曰:“新出門戶,篤而無禮。
”譯文:謝萬在兄長面前,想起身找便壺。
當(dāng)時阮思曠在座,說:“新興的門第,甚是無禮。
” 15.原文: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
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dāng)相料理。
” 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 譯文:王子猷任車騎將軍桓沖的參軍。
桓沖對他說:“你到府中已經(jīng)很久了,近日內(nèi)應(yīng)該處理政務(wù)了。
”王子猷并沒有回答,只是看著遠(yuǎn)處,用手板支著腮幫子說:“西山早晨很有一股清爽的空氣呀。
”16. 原文:謝中郎是王藍(lán)田女婿,嘗著白綸中,肩輿徑至揚州聽事見王,直言曰:“人言君侯癡,君侯信自癡。
”藍(lán)田曰:“非無此論,但晚令耳。
”譯文:從事中郎謝萬是藍(lán)田侯王述的女婿,他曾經(jīng)戴著白頭巾,坐著轎子徑直到揚州府大廳上見王述,直言不諱地說:“人家說大人傻,大人確實是傻。
”王述說:“不是沒有這種議論,只是因為成名較遲罷了。
” 17.原文:高坐道人于丞相坐,恒偃臥其側(cè)。
見卞令,肅然改容,云:“彼是禮法人。
” 譯文:高坐和尚在丞相王導(dǎo)家做客,常常是仰臥在王導(dǎo)身旁。
見到尚書令卞壼,就神態(tài)恭敬端莊,說道:“他是講究禮法的人。
” 18.原文: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①。
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
”謝公曰:“小者最勝。
”客曰:”②何以知之
”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
推此知之。
” 譯文:黃門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訪謝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說些日常事情,子敬不過寒暄幾句罷了。
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問謝安:“剛才那三位賢士誰較好
”謝安說:“小的最好。
”客人問道:“怎么知道呢
”謝安說:“善良的人話少,急躁的人話多。
是從這兩句話推斷出來的。
”19.原文: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
道逢老嫗?zāi)ヨ?,白問其故?/p>
曰:‘欲作針。
’白感其言,遂卒業(yè)。
譯文:李白年少時讀書,不能成就,于是放棄離開。
在路上遇到一個老婆婆在磨杵,就上前問為什么。
老婆婆說:“要磨成針。
”李白從中醒悟,于是完成學(xué)業(yè)。
20.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無不陷也 。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yīng)也 。
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
”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與山巨源絕交書>> 文言文翻譯
殘余的霞光散漫成綺羅,澄澈的江水靜靜地想白練。
喧鬧的鳥兒覆滿了春天的小島,各種花兒開滿了整個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