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分國讀后感
寫讀后感幾近成為了一個習慣,看完一本書總有話說,非要寫出來才覺得這書是真的看完了。
《千年一嘆》是日記體的,作者余秋雨在1999.9.27——1999.12.31年隨鳳凰衛(wèi)視的車隊一路考察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國,途中每日一篇在報上連載。
這段時間我正在適應著我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絲毫沒有關注到這個行動。
當時家里的溫州日報上是沒有刊登這個連載的,上網(wǎng)是撥號的,為了省錢,每次像趕集似的很快下線。
假如我當時就有機會看到這些連載的話,肯定會覺得十分新鮮,因為對于這些國家,相比歐美來講,是比較陌生的。
而現(xiàn)在,從報紙、電視、網(wǎng)絡,甚至電影中,都可以輕易地得到有關這些國家的資料、現(xiàn)況等等。
現(xiàn)在看這本書,看到的是這些國家的過去,1999年。
所以這書對當時社會的意義與現(xiàn)在是完全不同了。
當時的意義是一個壯舉,因為要穿越無數(shù)危險艱難,去了世人所不敢去的地方。
而現(xiàn)在讀這書的意義在于對照過去,那些地方仍然處在軍事緊張氣氛中,最近巴基斯坦又發(fā)生了極嚴重的事件,比之99年,有過之無不及。
99年的千年一嘆還得一直嘆下去。
沉重的古老而遠去的歷史、沉重的現(xiàn)在、必將是沉重的未來。
沉重的政治、沉重的文明下只有沉重的人民。
作者原本只想考察文明,但又如何避得開政治。
文明的推進往往是君主的選擇與支持的結(jié)果。
而文明的變遷也是隨著政治的動蕩、政局的變遷而變化。
有時外來政治力量帶來全新的外來文明,本土文明被推倒,被取而代之。
時間掩埋一切,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
除了政治,還有廢墟、遺址。
除了這些,還有貧困。
總之都是不讓人愉快的。
都不提了,說點讓人高興的。
有一篇講巴基斯坦的汽車,作者把那些車比喻為“花棺材”。
我曾在電視里見識過,所以讀到這里真的覺得非常有趣,取兩段刺激的: “更恐怖的事情還在夜間。
由于車身上貼滿了各種顏色的反光紙,對面來車時車燈一亮,它就渾身發(fā)光。
這種事情往往發(fā)生在荒山野嶺,漆黑的山道上剛一轉(zhuǎn)彎,猛然見到兩三具妖光熠熠的棺材飛奔而來,實在會讓天下最大膽的司機心驚肉跳。
我們的車隊初遇這種情況時大家驚慌得瞠目結(jié)舌,不知來了什么,不像是匪徒,不像是強盜,但比匪徒和強盜更讓人發(fā)呆。
妖光熠熠的棺材越來越多,我們的車隊被擠在中間,就像置身于陰曹地府。
”
余秋雨文章讀后感300字
讀《千年一嘆》有感 因為在網(wǎng)上一次偶然的搜索讓我發(fā)現(xiàn)了余秋雨的這本《千年一嘆》。
開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臘、埃及、印度等神秘美麗的文明發(fā)祥地,但伴隨著余秋雨的一路顛簸,卻讓我看見了更多。
在最初看見這本書的時候,也只是帶著一種好奇去讀,可是讀了之后才讓我感受到了世界的魅力、美麗和神秘。
書的目錄頁上,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張密密麻麻的標滿地名、國名以及行程地圖了。
從希臘到埃及,轉(zhuǎn)而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約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爾,最后回到中國。
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xiàn)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希臘給人的感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蚴亲鳛橄ED象征的巴特農(nóng)神殿。
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
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xiàn)代的詞語形容。
希臘的文明是健康的、閑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為這種獨特的生活節(jié)奏感到一種有趣。
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要衰落了,因為它過于閑散,過于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shù)是沙漠仿佛是一種金色的。
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
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著這些東西罷了。
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lián)系的感覺的話,那么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lián)想的興致,仿佛除了數(shù)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筑便什么都沒有了。
印度給我的印象根本就是從天堂墮入地獄。
泰姬陵那白色的優(yōu)雅的圓頂竟成了印度唯一美麗的風景。
我們常常說中國人多,但印度的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
一個國家貧窮落后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眾一個個無所事事。
當我隨著余教授望見那銀白的喜馬拉雅時,不禁跟他一同嘆一聲——回家,真好
關上網(wǎng)頁,仿佛我的心也隨著余秋雨到處走了一遭,感覺好像我也來了一個千年一嘆。
讓我的心靈也沉淀了千年來歷史文明的古韻,讓我感受到了這樣一種美麗與圣潔。
余秋雨的歷史散文到底什么水平
劇場效果;小說化特點;典雅 當代文壇,談到散文不能不談余秋雨。
余秋雨結(jié)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
據(jù)說,單他的《文化苦旅》在臺灣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見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的束縛,創(chuàng)造了新的意與思結(jié)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風物,尋求中國文化意蘊與人生真諦,探尋中國文化的巨大內(nèi)涵與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
本文試就其藝術(shù)特色和現(xiàn)實意義進行一些初淺的探討。
一、 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主要內(nèi)容 余秋雨的散文開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終貫徹著一個鮮明的主題: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這個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糾結(jié)而成的“沉淀物”。
歷史是走向未來的階梯,忘卻了歷史,也就喪失了 通往未來的立足點。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這一特定的時刻,把“歷史”作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對歷史進行了一場艱辛的“反芻”,把對歷史的重新闡釋作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創(chuàng)造性地在歷史與文學之間找到了契合點,在文化學者與人民大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縱橫捭闔地進行了富于時代意義的思想馳騁。
梅潔女士評論說:余先生以一個文學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借助人類文字的載體——散文,洋洋灑灑地揭示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古老、神秘的中國歷史中,竟以輕揚的散文做著最深刻最瀟灑的穿越。
余秋雨的散文“深入淺出,把很大的問題,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淺近的話說出來”,這才稱得上大手筆。
是啊,讀余秋雨的每一篇散文,仿佛看見一個歷史的哲人,沉思著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廢墟、小鎮(zhèn)之間,我們也與這位哲人一起,品味歷史,體驗文化,讓唐朝的煙宋朝的風,拂拂地吹過多情而脆弱的心靈。
二、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 余秋雨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折服,他思接千載,天馬行空的聯(lián)想,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談史談鑒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
讀完后,總想寫點什么,而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淺,甚至落入俗套。
在上節(jié)課談到寫作風格問題,于是還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參考了諸多對余秋雨寫作風格的評論,也略加自己的一點淺見。
淺談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于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鑒意義。
在目前文壇泥沙俱下、日益堪憂的情況下,余秋雨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開辟了散文新文風。
“余秋雨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境與現(xiàn)代意識連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異軍突起,呈現(xiàn)給讀者一種新的閱讀文本,激發(fā)起他們新的審美趣味,”從總體來說,一方面氣勢磅礴,瀟灑自然,一氣呵成,讓讀者也隨著他的情緒時而崇拜、向往自然,時而對歷史深沉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嘆,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調(diào)子,悲愴的氛圍,一次次讓我們?nèi)ニ伎細v史、自然、人生。
作為一個文化意識較強,頗具歷史感的散文作家,盡管行走匆匆,卻常能俯仰古今,見微知著,從塵封的史料和那平淡無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內(nèi)涵,進而做到歷史與現(xiàn)實相溝通,哲理與形象相交融。
因此,在綜述的前提下,我們現(xiàn)著重從他的語言特色,表達方式等幾個細節(jié)略談一下。
(一)文學語言的獨創(chuàng)性 1.剝除裝飾,顯露本色 語言的外在的裝飾,余秋雨在早期的學術(shù)著作中倒是時時呈現(xiàn),可以說那是他挑戰(zhàn)學術(shù)話語枯燥性的一個實驗,我們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工程》中都能看到。
但是,當他一寫散文反而進入了最本真的語言狀態(tài)。
人們讀到《文化苦旅》的第一句是:“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樸素得讓人眼睛一亮。
為什么寫學術(shù)著作講究色彩,寫散文卻洗凈了色彩呢
因為從學術(shù)進入散文,也就是脫去外套進入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越樸素則越能彰顯本色美。
文字間有大量信號足以證明,余秋雨是很能雕刻文字的,可以雕刻得非常優(yōu)美,但他放棄了這種雕刻,故意追求“凈空無色”、“真水不香”。
例如,張愛玲年輕時寫的句子:“房里有金粉金紗深埋的寧靜,外面風雨淋瑯,漫山遍野都是今天”,我估計,余秋雨先生也會喜歡,但他不會這么寫,覺得雕刻過度。
除了剝除色彩的裝飾外,他也不喜歡“氣息”的裝飾。
他的文字既沒有名士氣、簡古氣、園圃氣,也沒有桐城氣、新月氣、哈佛氣,更不追求京味、川味、塞外味。
他讓所有的氣味都回歸內(nèi)容之中,只讓語言變成當代中國文化人日常的感性話語,然后再來負載不同的內(nèi)容。
這是一種舍棄,甚至是一種犧牲,但他手下這種無聲無色的語言進入了一種無障礙狀態(tài),幾乎具有了無限的發(fā)揮可能。
我認為,這也是余先生自從操持文學語言之后能夠縱橫馳騁、無學不窺、無遠弗屆的原因。
有的作家,則讓過于有特色的語言困住了生命,只能發(fā)一種腔調(diào)、擺一種姿勢了。
2.感性敘事,構(gòu)筑場景 余秋雨先生的文學語言,著重于感性敘事。
這與著重于抒情或議論有很大的區(qū)別,他認為敘事是文學之本,抒情和議論都應以敘事為基礎,因此他希望中學里的作文教學應加強敘事訓練,縮小抒情和議論的比例,并把它們沉淀在敘事之中。
但是,由于抒情常常被誤會成“文學性”,議論常常被誤會成“深刻性”,敘事歷來不被充分重視。
余秋雨的文章中,幾乎不見單獨的抒情,偶有較長篇幅的議論,但主體部位一定是敘事。
最佳的議論也都滲透在敘事之中,敘事之前的議論。
只是介紹性、引入性、鋪墊性的手段,為了引出敘事。
余秋雨先生敢于在語言中洗去裝飾和色彩的原因。
他認為語言的感性遠超語言的色彩,同樣,對場景的鋪排勝過一切零星的裝飾。
《文化苦旅》中最動人的篇章,都在于感性場景,例如《道士塔》、《陽光雪》、《沙原隱泉》、《風雨天一閣》、《牌坊》、《廟宇》、《信客》、《老屋窗口》、《臘梅》、《這里真安靜》等等。
連深沉的《山居筆記》中的一些篇目,如《蘇東坡突圍》、《千年庭院》、《抱愧山西》、《鄉(xiāng)關何處》、《遙遠的絕響》中也包含著令人難忘的感性場景。
兩本考察日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自不必說,最近出版的《借我一生》的感性場景就更多了,這需要另有專文研究。
我認為,在常人難于構(gòu)筑感性場景的地方居然構(gòu)筑起了感性場景,這是余秋雨先生作品的無敵亮點。
3.非凡節(jié)奏,觸摸心律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極可誦讀,我聽過好幾位德高望重的朗誦專家誦讀《文化苦旅》的錄音帶,都極為振奮。
但是,與其他常見的朗誦文本相比,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適合表情濃烈的排比渲染。
它們隱藏著一種難度最高的口語潛質(zhì),那就是內(nèi)在節(jié)奏,可以說是內(nèi)心節(jié)奏。
這種內(nèi)心節(jié)奏常常體現(xiàn)為作者喁喁私語間的心理徘徊、進退自問。
如:“只要歷史不倒退,時間不倒退,一切都不會衰老。
老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
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
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
”這是一段議論,魅力全在內(nèi)心節(jié)奏。
有無奈嘆息,又有自我說服,然后產(chǎn)生聯(lián)想,最后得出感嘆式的領悟,這每一層都由不同的語言節(jié)奏來表明。
試讀幾遍,即可明白。
在敘事過程中,余秋雨先生的語言節(jié)奏更是發(fā)揮到駕輕就熟的地步。
一般寫作教師講得更多的是文章的詳略關系、簡繁關系,都沒有切中要害。
一篇文章,即使詳略勻停、簡繁得當,也可能是乏味的。
其實,這一切除了內(nèi)容之外,都因節(jié)奏的進度而取舍。
余秋雨筆下的詳略、簡繁就是靠節(jié)奏來調(diào)配的,可以詳至細微,也可以略如跳躍,全部受控于那個神秘的整體節(jié)奏。
他寫什么都好看,說什么都好聽,也都與節(jié)奏的魔力有關。
只要細細品味就能發(fā)現(xiàn),余秋雨的文章每一篇一開始敘述,就進入一種擇定的節(jié)奏系統(tǒng),他知道推進的速度,更知道回蕩旋轉(zhuǎn),即使那些難啃的段落,他也能用放慢或加快敘述速度來貼合讀者的心理推進邏輯,然后再前前后后回蕩幾圈,在余音裊裊中了結(jié)。
說他能夠“深入淺出”真是說輕了,實際上他是靠節(jié)奏把廣大讀者“圈”進去的,讀者受一種敘述節(jié)奏的誘惑,把所有的審美障礙和消化硬塊都溶解了。
由此可見,我們所說的節(jié)奏,早已不僅僅朗誦家口中的抑揚頓挫,而是一種近似于詩作的心理氣氛,只不過余秋雨先生連詩作的短程節(jié)奏也突破了,進入到了散文化的長程節(jié)奏。
(二)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引證豐富,立論高遠,結(jié)構(gòu)勻稱,落筆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間靈性激濺,既有博雅的文化內(nèi)涵,又無一般學者文章大掉書袋的生澀,筆端飽蘸著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可是卻不偏激,字里行間充溢著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與平易樸實,那些灰黃的故紙殘篇一經(jīng)他的妙筆點染,浩瀚的時空中立刻充滿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江山人物。
這與他在散文中嫻熟地利用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是分不開的。
余秋雨在一種詩意的敘述風格中,綜合地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還采用了小說筆法、戲劇筆法、故事傳奇、鏡頭特寫、典故引證等多種手法,這些別具一格的寫作手法對于烘托主題、使文章內(nèi)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他的散文寫得既好讀又耐讀。
如他的散文都以議論文的章法來結(jié)構(gòu),一二三四,起承轉(zhuǎn)合,少見散文應有的那種輕松,這是議論話語式的大膽引進,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行文氣勢和藝術(shù)感染力。
敘事的小說化傳奇化特點。
余秋雨很了解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希望找到一個可以依賴的脈絡,能抓住讀者的閱讀興趣,而小說就有這樣的功效。
小說的要素之一是故事。
就文學常識而言,我們都知道,散文是一種輕松、自由的問題,只要是主題需要、寫作的需要,適當?shù)剡M行虛構(gòu)是可以的。
余秋雨比較善于構(gòu)建故事,他的散文里就有很多傳奇色彩很強的故事,簡單如《道士塔》,通篇寫的就是本世紀初敦煌文物被外國人騙買的故事;復雜一點的如《風雨天一閣》、《蘇東坡突圍》,前篇寫明清數(shù)百年間寧波一座私人藏書樓的傳奇故事,后篇寫蘇東坡寫出《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前的一段遭遇故事,都是極有味兒的小說素材。
余秋雨把這些小說素材引入散文,正好達到了散文的創(chuàng)作意圖,異曲而同工,殊途而同歸。
小說的要素還有細節(jié),靠細節(jié)構(gòu)筑成一幅幅人間風情畫是小說家的功夫之一。
余秋雨的散文中也常常有栩栩如生的描繪,多到不勝枚舉,從而達到與故事一起成為他那些精辟議論的基石。
當然,余秋雨主要還是沿用了傳統(tǒng)小說的技法和觀念,并將其滲透到文章中,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始終充滿著閱讀的張力,從而使讀者在接受文本時不會感到精神上的疲勞。
《風雨天一閣》有驚心動魄的家族秘史,《這里真安靜》有神秘詭異的墳地,《柳候祠》,《江南小鎮(zhèn)》等大部分篇目,均有墨客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和種種風流余韻和奇聞軼事,成為文本中一個個興奮點,不斷刺激著讀者的閱讀興趣。
?。ㄈ┥⑽牡膭鲂Ч? 余秋雨在創(chuàng)作文化散文之前是從事戲劇理論創(chuàng)作,對于戲劇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會貫通地運用了戲劇效果。
他也曾說: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場景,會使有些段落寫法上近似小說,但小說的場景是虛構(gòu)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則力求真實。
這些話我們可以從《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證,如《都江堰》那久久佇立的儀態(tài),復雜的心理情緒都可作為劇場的一個場景。
還如《白發(fā)蘇州》、《信客》等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臺。
因此,這些經(jīng)過藝術(shù)處理的文章,充滿了閱讀張力,常能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與境界。
特寫體裁的充分運用。
特寫本來是新聞界的一種體裁,用來描述當前的一個事件或場景。
借用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說法,一切特寫都是當前的描述。
余秋雨非常機智和聰慧,他把視角從當前拉回到古遠,從突發(fā)性的新聞轉(zhuǎn)向積淀性的文化,從現(xiàn)實人事的外部表現(xiàn)深入到歷史人物的心理世界。
他把散文放到歷史大背景下去思考,捕捉歷史重要事件、人物對現(xiàn)代人造成共鳴的東西,然后把這些與自我感愛相結(jié)合。
這一點,我們可以在《風雨天一閣》《蘇東坡突圍》《一個王朝的背影》等中清楚地感受到。
?。ㄋ模┯嗲镉晟⑽淖髌返臄⑹滦≌f化特點 余秋雨深諳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他憑借小說這種文體,使他的作品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首先小說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個比較善于構(gòu)建故事,甚至是很多傳奇色彩很濃的故事,如《莫高窟》寫到樂尊;寫《上海人》,思緒飄逸,引敘出徐光啟的故事,進而更深意義闡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構(gòu)成;其次小說的要素之二是細節(jié)。
余的散文中常常見到栩栩如生的描繪,靠細節(jié)構(gòu)筑成優(yōu)美深邃的詩情畫意。
三、余秋雨散文的現(xiàn)實意義 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諸多的歷史文化因素,形成了諸多的居住群體,這些群落既有共性、又有差異,余秋雨非常關注這些群體間的差異。
余秋雨關注群體文化人格這一文化態(tài)度無論對扭轉(zhuǎn)散文的走向,還是健全民族人格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方面,傳統(tǒng)散文一向注重表現(xiàn)自我生活空間和精神尋覓。
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出于對五、六十年代散文政治抒情取代個人抒情的反撥,對個體靈魂的張揚又進一步推向深入。
特別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新潮散文”的加盟又把散文的“向內(nèi)轉(zhuǎn)”推向極致,一時間,表現(xiàn)自我感覺、夢幻、意識流等內(nèi)心體驗成為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流,散文的社會功能日趨弱化。
在這種背景下,余秋雨散文對群體人格的關注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使散文創(chuàng)作從自家小院走向了中國大地,走向了歷史文化。
另一方面,中國先哲們重視集體利益,強調(diào)個體向群體高度認同。
由此形成了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群體價值取向和心理品行。
但一直面臨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人格等級不明顯,文痞和大師以同一種形態(tài)出現(xiàn),高層文化人格被耗損,低層文化人格活躍,從而影響了高層文化人格的塑造。
余秋雨對群體人格的關注和研究,對調(diào)整民族的人格結(jié)構(gòu)、塑造健全而響亮的民族形象具有積極的作用。
從新千年開始,余秋雨文化苦旅的重心轉(zhuǎn)向了對世界古文明的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實地考察。
《千年一嘆》散文集以日記的形式,從古希臘開始,一個時代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慢慢鉆研下去,記錄了從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直到印度、尼泊爾的考察歷程,幾乎囊括了人類早慧的文明古國。
文史哲全在視野里,任何一個文化巨人都不放過: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的、莎士比亞、狄德羅、希勒、歌德、康德、黑格爾、伏爾泰、雨果……一路對話下來,得到了脫胎換骨的文化洗禮,終于形成了以人類歷史為價值坐標去對待各種文化現(xiàn)象這一文化態(tài)度。
中華文明缺乏人類整體關懷和終極關懷的命題。
此外,中華文明好多價值系統(tǒng)構(gòu)成的時間太長,空間太局限,這對中國文化的全球化十分不利。
所以,余秋雨這一文化態(tài)度的選擇,這一評判坐標的建立,為中國同世界的國際對話搭起了一個平臺。
余秋雨對中西深層文化異常關注的文化情懷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發(fā)揚光大的。
在中國的散文世界里,如果沒有余秋雨的作品,那它當然也是芳草繁茂,喬木挺立,但是有了余秋雨的作品之后,這就成了中國散文風景中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去處、一個不可或缺的景象。
可以說,余秋雨散文的出現(xiàn)猶如一陣輕風,使那些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作品黯然失色,讓廣大讀者不能不驚嘆:散文史上真正的大家出現(xiàn)了。
余秋雨散文早已跨越了文學而走向文化,我希望中國的政治家、教育家、經(jīng)濟家都來讀一讀余秋雨的散文。
不止欣賞價值,還有更多的參考價值。
無疑,余秋雨堪稱大家,是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學審美形態(tài),使散文河流改變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靈魂的張揚到整體精神的反思。
讀散文作品的意義
淺談余秋雨散文的文學魅力 玉樹臨風 內(nèi)容摘要:余秋雨的散文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大膽突破創(chuàng)新,前衛(wèi)的思想觀念迎合了廣大讀者的心理需求,具有引領時尚潮流的導向作用。
他在創(chuàng)作中,摒棄了那些華麗詞藻的堆砌,已毫無矯揉造作的文學語言來深化作品的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余秋雨從歷史文明中尋找理想的人格,中國文化的精髓得到了應有的歸宿。
可以說,他創(chuàng)作的散文,其文學魅力引起了廣大讀者重新思考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熱潮,為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文學藝術(shù);思想價值;態(tài)度;語言;現(xiàn)實意義 正 文:余秋雨的作品為什么會持續(xù)十年受到海內(nèi)外讀者的歡迎
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
有人認為,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受歡迎是因為他新穎的文化觀念。
余秋雨的文化觀念不瘟不燥、開明智慧而又契合人心,當然是受歡迎的重要因素。
但應該看到,再好的觀念也只具備引領意義,而不會讓人反復品味、愛不釋手,何況,有精彩觀念的知識分子遠不止他一人。
也有人認為,是因為他的作品迎合了世俗的需求。
但顯而易見,余秋雨的書中沒有艷情、警匪、湊趣、玩波、挑逗的成分,更沒有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色彩。
可以說,從未迎合流俗。
反而,喜歡讀他的書的人,都是各行各業(yè)有文化的人士。
那么余秋雨在作品中究竟以什么樣的文化魅力迎合了廣大讀者的心理需求
我們不防從余秋雨作品的思想價值、文化態(tài)度、文學語言及現(xiàn)實意義作一番分析探討。
一、思想價值 余秋雨的《山居筆記》發(fā)表后,篇篇文章轟動全國,文壇間追隨、摹仿者甚多。
有的近于文學,有的近于史學,但幾乎沒有一篇在文學等級和歷史氣韻上趕得上《山居筆記》中的任何一篇。
簡單的拿《山居筆記》和《文化苦旅》作比,我感到其作品的思想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 首先,《文化苦旅》相對地屬于短章精致的佳作,弘揚了中華歷代散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山居筆記》作為散文,算上是鴻篇巨制,一瀉千里,沖破了傳統(tǒng)散文的篇章規(guī)模和文化結(jié)構(gòu),讓讀者讀到了他們過去很少見過的如此巨制的一篇一篇的“筆記”。
《山居筆記》的這種文體的沖擊,將改變許多讀者對散文的認識和觀念,他們將會把散文的范圍和范式大大地加以開放,而《山居筆記》的這種進一步開放和解放又只能在《文化苦旅》的基礎之上。
其次,相對于《文化苦旅》的比較單純的文化指向,《山居筆記》有著更多的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毛邊,更貼近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多重結(jié)構(gòu)和復雜形態(tài)。
《山居筆記》在表現(xiàn)一個文化主題的時候,順手帶出一連串的文化場面,讓文化變得復雜起來,《文化苦旅》更像余秋雨多年從事過的戲劇的藝術(shù),哪怕是一種復雜的結(jié)構(gòu),最后都要盡可能單純地展示在舞臺上。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散文化的戲劇,戲劇化的散文。
《山居筆記》則更像余秋雨后來投入很多精力的電視藝術(shù)。
第三,《山居筆記》揚起藝術(shù)理性的旗幟,強化了藝術(shù)思辨的力量。
一個個文化現(xiàn)象被淋漓盡致地剖析,一道道文化指令得到機智有力地傳遞,顯示了文化大家的風范。
《山居筆記》言前人之所未言,寫前人之所未寫,把思想家的深度融化在優(yōu)美動人的字句篇章中。
比如,《山居筆記》的首篇《一個王朝的背影》,恰恰是從審視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主義災難開始的。
一般中國人從歷史教科書里接受的“民族氣節(jié)”和“攘夷情結(jié)”,最集中地表現(xiàn)為明末清初對滿清王朝的強烈對抗。
余秋雨先生勇敢地從自己出發(fā),檢討了這種思維慣性和情感慣性,然后從人格意義上正面推崇了康熙皇帝,并對比了明代的皇帝,得出了有力突破民族主義歷史觀的現(xiàn)代結(jié)論。
文章最后,又以漢族大學者王國維在清亡后的自沉來說明中國知識分子在民族主義問題上的文化掙扎。
這篇文章一度在社會上產(chǎn)生的震撼程度,十分巨大。
此文還產(chǎn)生了一大串副產(chǎn)品,即觸發(fā)了近十年來“清宮電視劇”的熱潮。
如果不是余秋雨先生對康熙皇帝的論述廣泛深入人心,這種熱潮就不可能產(chǎn)生,盡管這種熱潮的方向與余先生的本意并不相同。
從這篇文章開始,《山居筆記》的每一個主題都是極尖銳、極迫切的。
按照余秋雨先生自己在《借我一生》中簡約的概括,全部主題具有嚴整的連貫性: “借東北的流放者來討論中國文化的生存災難”——這是指《流放者的土地》; “借渤海國的興亡來討論社會災難與群體生命的關系”——這是指《脆弱的都城》。
這篇文章,還首次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缺少城市文明的遺憾,因此也指出了文明轉(zhuǎn)型中的一個重要關鍵; “借蘇東坡的遭遇來討論社會災難與個體人格的關系”——這是指《蘇東坡突圍》。
這篇文章發(fā)表后被廣大讀者喜愛,很多各行各業(yè)的讀者至今能熟背文中關于“成熟”的那段論述; “借岳麓書院來討論文化應該如何來救助愚昧的災難”——這就是名篇《抱愧山西》。
這篇文章也首次以震撼性的敘述結(jié)構(gòu)向全國讀者描述了中國自發(fā)的商業(yè)文明曾經(jīng)有過的氣魄,以及它的寂寞和脆弱。
這對于十幾年前市場經(jīng)濟開始萌動的中國大地帶來何種歷史性的啟示,不言而喻。
這篇文章還從根本上改變了廣大中國讀者對于山西歷史的看法,至今受到廣大山西人民的感激;這是現(xiàn)代文學形態(tài)的一種創(chuàng)新。
由許多真實片段組合成一個底奧無窮的大結(jié)構(gòu),由大量具體的感覺凝結(jié)成一個有關人生和世界的大疑問。
這還只是窺豹一斑。
以上這些文章,被余秋雨先生本人概括為一個總題目:中國文化與社會災難。
毫不夸張地說,這是迄今僅有的研究災難與文化的宏偉巨制。
《山居筆記》不僅僅是散文,它是表現(xiàn)一個民族思想覺醒的重大文學成果,其思想意義不低于文學意義;而更重要的是,它居然快速地成為了廣大民眾共同接受的精神財產(chǎn),這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度里不能不說成是一種罕見的思想奇跡和文學奇跡。
《山居筆記》后半部分的文章,余秋雨先生確定的總題目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歸宿。
余先生用人文原則來照亮歷史記述,有他自己的個人追求。
他追求的是理想人格,也可以說是審美化人格。
從文章看,那些他花了很多筆墨表示贊賞和同情的人如柳宗元、康熙皇帝、范欽等等,都不是理想人格,他追求的理想人格體現(xiàn)在《遙遠的絕響》和《蘇東坡突圍》中。
這是整部史詩的畫龍點睛之筆。
我相信,要回顧文革災難后中華民族的思想覺醒史,一定避不開《山居筆記》。
盡管它不以學術(shù)方式呈現(xiàn),卻在娓娓而談中包含著極高的思想濃度。
二、文化態(tài)度 長期以來,中國的價值判斷、是非標準明顯地受到民族的、政治的、地域的功利局限,在這種背景下,就特別需要出現(xiàn)一批具有人類價值坐標和國際文化視野的文化人。
余秋雨以散文為載體昭示了他的文化態(tài)度,他說:“在我看來,現(xiàn)在的中國人特別需要尋找人類歷史的整體坐標,以人類歷史作為價值坐標去分析看到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
”《一個王朝的背影》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統(tǒng)論和民族正統(tǒng)論。
中國的姓氏正統(tǒng)論規(guī)定必須同族同姓繼承王位,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的繼承者。
而外族人若有覬覦,即使有一百條理由也站不住腳,真?zhèn)?、正邪、忠奸由此劃分?/p>
民族正統(tǒng)論視異族掌權(quán)為逆端,但作者明確指出漢族也有大量的污濁、昏聵和丑惡,他的統(tǒng)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個中國歷史推向死角。
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有可能做出超越漢族正統(tǒng)論的選擇,而這種選擇未必是倒退。
多少歲月里,漢人一提起滿清王朝都有心理上的阻隔,但滿族是中國的滿族,清朝是中國的一部分,縱觀全部中國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總體上是比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與唐太宗一樣使我們現(xiàn)代漢族中國人感到驕傲。
余秋雨對一直高臥在我們民族心殿上的集體無意識來個當頭斷喝,他否定“長城情結(jié)”,康熙皇帝不修長城而苦心經(jīng)營避暑山莊“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的在精神上的強健。
”振邦安民,與諸國修好則是康熙心中的“萬里長城。
”此外,作者還站在人類文明進化的角度去審視印第安現(xiàn)象。
他認為我們有一千個理由譴責美國搶占了印第安人的家園,但印地安人拒絕接受現(xiàn)代文明將導致這個民族日趨萎縮。
在《千年一嘆》和《行者無疆》這兩本散文集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這種穿越人類歷史而來的銳利的目光和價值判斷。
余秋雨的這一文化態(tài)度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想應歸結(jié)為作者文革后的三年苦讀,苦讀原因是對當時學術(shù)界低層次論爭的不滿。
《千年一嘆》散文集從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直到印度、尼泊爾幾乎囊括了人類早慧的文明古國。
他們的文明曾與中華文明一起輝煌過,輝煌的程度一點也不比中華文明差,但在今天都已衰落,無一例外。
昔日的輝煌已被歷史的風雨侵蝕得黯然失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供后人憑吊。
《行者無疆》散文集的主旨則是專門對歐洲古文明遺址的尋訪考察,所以余秋雨每到一處,多是避開繁華熱鬧之地,尋訪古堡、神殿、陋巷、陵墓這些處于隱秘狀態(tài)的文化廢墟,以此探究文明興衰的原由,引發(fā)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三、文學語言 (一)剝除裝飾,顯露本色 語言的外在的裝飾,余秋雨在早期的學術(shù)著作中倒是時時呈現(xiàn),可以說那是他挑戰(zhàn)學術(shù)話語枯燥性的一個實驗,我們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工程》中都能看到。
但是,當他一寫散文反而進入了最本真的語言狀態(tài)。
人們讀到《文化苦旅》的第一句是:“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樸素得讓人眼睛一亮。
為什么寫學術(shù)著作講究色彩,寫散文卻洗凈了色彩呢
因為從學術(shù)進入散文,也就是脫去外套進入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越樸素則越能彰顯本色美。
文字間有大量信號足以證明,余秋雨是很能雕刻文字的,可以雕刻得非常優(yōu)美,但他放棄了這種雕刻,故意追求“凈空無色”、“真水不香”。
例如,張愛玲年輕時寫的句子:“房里有金粉金紗深埋的寧靜,外面風雨淋瑯,漫山遍野都是今天”,我估計,余秋雨先生也會喜歡,但他不會這么寫,覺得雕刻過度。
除了剝除色彩的裝飾外,他也不喜歡“氣息”的裝飾。
他的文字既沒有名士氣、簡古氣、園圃氣,也沒有桐城氣、新月氣、哈佛氣,更不追求京味、川味、塞外味。
他讓所有的氣味都回歸內(nèi)容之中,只讓語言變成當代中國文化人日常的感性話語,然后再來負載不同的內(nèi)容。
這是一種舍棄,甚至是一種犧牲,但他手下這種無聲無色的語言進入了一種無障礙狀態(tài),幾乎具有了無限的發(fā)揮可能。
我認為,這也是余先生自從操持文學語言之后能夠縱橫馳騁、無學不窺、無遠弗屆的原因。
有的作家,則讓過于有特色的語言困住了生命,只能發(fā)一種腔調(diào)、擺一種姿勢了。
(二)感性敘事,構(gòu)筑場景 余秋雨先生的文學語言,著重于感性敘事。
這與著重于抒情或議論有很大的區(qū)別,他認為敘事是文學之本,抒情和議論都應以敘事為基礎,因此他希望中學里的作文教學應加強敘事訓練,縮小抒情和議論的比例,并把它們沉淀在敘事之中。
但是,由于抒情常常被誤會成“文學性”,議論常常被誤會成“深刻性”,敘事歷來不被充分重視。
余秋雨的文章中,幾乎不見單獨的抒情,偶有較長篇幅的議論,但主體部位一定是敘事。
最佳的議論也都滲透在敘事之中,敘事之前的議論。
只是介紹性、引入性、鋪墊性的手段,為了引出敘事。
敘事到一定程度,他會鋪展出一個感性場景,使讀者身臨其境。
這是感性的大集合,也是精神的閃耀處。
余秋雨作品的文學素質(zhì),往往在這種感性場景中表現(xiàn)得特別透徹。
香港董橋先生說,在朋友之中,余秋雨先生是最善于在寫作中組織場景的,他認為這與余先生從事過戲劇專業(yè)有關。
我想,這也是余秋雨先生敢于在語言中洗去裝飾和色彩的原因。
他認為語言的感性遠超語言的色彩,同樣,對場景的鋪排勝過一切零星的裝飾。
《文化苦旅》中最動人的篇章,都在于感性場景,例如《道士塔》、《陽光雪》、《沙原隱泉》、《風雨天一閣》、《牌坊》、《廟宇》、《信客》、《老屋窗口》、《臘梅》、《這里真安靜》等等。
連深沉的《山居筆記》中的一些篇目,如《蘇東坡突圍》、《千年庭院》、《抱愧山西》、《鄉(xiāng)關何處》、《遙遠的絕響》中也包含著令人難忘的感性場景。
兩本考察日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自不必說,最近出版的《借我一生》的感性場景就更多了,這需要另有專文研究。
我認為,在常人難于構(gòu)筑感性場景的地方居然構(gòu)筑起了感性場景,這是余秋雨先生作品的無敵亮點。
(三)非凡節(jié)奏,觸摸心律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極可誦讀,我聽過好幾位德高望重的朗誦專家誦讀《文化苦旅》的錄音帶,都極為振奮。
但是,與其他常見的朗誦文本相比,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適合表情濃烈的排比渲染。
它們隱藏著一種難度最高的口語潛質(zhì),那就是內(nèi)在節(jié)奏,可以說是內(nèi)心節(jié)奏。
這種內(nèi)心節(jié)奏常常體現(xiàn)為作者喁喁私語間的心理徘徊、進退自問。
如:“只要歷史不倒退,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
老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
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
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
”這是一段議論,魅力全在內(nèi)心節(jié)奏。
有無奈嘆息,又有自我說服,然后產(chǎn)生聯(lián)想,最后得出感嘆式的領悟,這每一層都由不同的語言節(jié)奏來表明。
試讀幾遍,即可明白。
在敘事過程,余秋雨先生的語言節(jié)奏更是發(fā)揮到駕輕就熟的地步。
一般寫作教師講得更多的是文章的詳略關系、簡繁關系,都沒有切中要害。
一篇文章,即使詳略勻停、簡繁得當,也可能是乏味的。
其實,這一切除了內(nèi)容之外,都因節(jié)奏的進度而取舍。
余秋雨筆下的詳略、簡繁就是靠節(jié)奏來調(diào)配的,可以詳至細微,也可以略如跳躍,全部受控于那個神秘的整體節(jié)奏。
他寫什么都好看,說什么都好聽,也都與節(jié)奏的魔力有關。
只要細細品味就能發(fā)現(xiàn),余秋雨的文章每一篇一開始敘述,就進入一種擇定的節(jié)奏系統(tǒng),他知道推進的速度,更知道回蕩旋轉(zhuǎn),即使那些難啃的段落,他也能用放慢或加快敘述速度來貼合讀者的心理推進邏輯,然后再前前后后回蕩幾圈,在余音裊裊中了結(jié)。
說他能夠“深入淺出”真是說輕了,實際上他是靠節(jié)奏把廣大讀者“圈”進去的,讀者受一種敘述節(jié)奏的誘惑,把所有的審美障礙和消化硬塊都溶解了。
由此可見,我們所說的節(jié)奏,早已不僅僅朗誦家口中的抑揚頓挫,而是一種近似于詩作的心理氣氛,只不過余秋雨先生連詩作的短程節(jié)奏也突破了,進入到了散文化的長程節(jié)奏。
以上三點,我認為是余秋雨先生語言特色的核心,其他還有很多派生的或旁依的特色,在此不一一列述了。
四、現(xiàn)實意義 中華民族根深葉茂,諸多的歷史文化因素,形成了諸多的居住群體,這些群落既有共性、又有差異,余秋雨非常關注這些群體間的差異。
余秋雨關注群體文化人格這一文化態(tài)度無論對扭轉(zhuǎn)散文的走向,還是健全民族人格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方面,傳統(tǒng)散文一向注重表現(xiàn)自我生活空間和精神尋覓。
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出于對五、六十年代散文政治抒情取代個人抒情的反撥,對個體靈魂的張揚又進一步推向深入。
特別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新潮散文”的加盟又把散文的“向內(nèi)轉(zhuǎn)”推向極致,一時間,表現(xiàn)自我感覺、夢幻、意識流等內(nèi)心體驗成為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流,散文的社會功能日趨弱化。
在這種背景下,余秋雨散文對群體人格的關注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使散文創(chuàng)作從自家小院走向了中國大地,走向了歷史文化。
另一方面,中國先哲們重視集體利益,強調(diào)個體向群體高度認同。
由此形成了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群體價值取向和心理品行。
但一直面臨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人格等級不明顯,文痞和大師以同一種形態(tài)出現(xiàn),高層文化人格被耗損,低層文化人格活躍,從而影響了高層文化人格的塑造。
余秋雨對群體人格的關注和研究,對調(diào)整民族的人格結(jié)構(gòu)、塑造健全而響亮的民族形象具有積極的作用。
從新千年開始,余秋雨文化苦旅的重心轉(zhuǎn)向了對世界古文明的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實地考察。
《千年一嘆》散文集以日記的形式,從古希臘開始,一個時代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慢慢鉆研下去,記錄了從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直到印度、尼泊爾的考察歷程,幾乎囊括了人類早慧的文明古國。
文史哲全在視野里,任何一個文化巨人都不放過: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的、莎士比亞、狄德羅、希勒、歌德、康德、黑格爾、伏爾泰、雨果……一路對話下來,得到了脫胎換骨的文化洗禮,終于形成了以人類歷史為價值坐標去對待各種文化現(xiàn)象這一文化態(tài)度。
中華文明缺乏人類整體關懷和終極關懷的命題。
此外,中華文明好多價值系統(tǒng)構(gòu)成的時間太長,空間太局限,這對中國文化的全球化十分不利。
所以,余秋雨這一文化態(tài)度的選擇,這一評判坐標的建立,為中國同世界的國際對話搭起了一個平臺。
余秋雨對中西深層文化異常關注的文化情懷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發(fā)揚光大的。
在中國的散文世界里,如果沒有余秋雨的作品,那它當然也是芳草繁茂,喬木挺立,但是有了余秋雨的作品之后,這就成了中國散文風景中的一個獨一無二的去處、一個不可或缺的景象。
可以說,余秋雨散文的出現(xiàn)猶如一陣輕風,使那些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作品黯然失色,讓廣大讀者不能不驚嘆:散文史上真正的大家出現(xiàn)了。
余秋雨散文早已跨越了文學而走向文化,我希望中國的政治家、教育家、經(jīng)濟家都來讀一讀余秋雨的散文。
不止欣賞價值,還有更多的參考價值。
無疑,余秋雨堪稱大家,是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學審美形態(tài),使散文河流改變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靈魂的張揚到整體精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