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懺悔錄》讀后感 3000字
再沒有比《懺悔錄》更能體現(xiàn)出記憶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義的了。
在本書的開頭,奧古斯丁點明了貫穿全書的兩大主題:尋找自我,尋找上帝。
人之所以悲慘,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為失去了上帝;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在尋找上帝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我。
[38] 記憶和期待的意義就在于,只有通過記憶和期待,人才能實現(xiàn)這一雙重的尋找。
實際上,這雙重的尋找可以歸結(jié)于一個問題:人和上帝的關(guān)系。
這不僅因為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更重要的還在于人的心靈乃是上帝的形象。
只有認識到人和上帝的關(guān)系,才能理解作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靈——上帝的形象;而心靈作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實的自我。
從這個意義上講,《懺悔錄》的寫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尋找
既是通過記憶,也是通過期待。
奧古斯丁對自我的記憶,不僅追溯到常人無法記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處”的問題。
[39] 而且通過對生平的追憶,奧古斯丁細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惡的兩股力量作為對立的意志在他心靈內(nèi)部的長期爭斗。
[40] 他認為,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就充滿了罪性,終其一生都無法徹底擺脫;然而同樣真實存在的,是一種不斷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誡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爭。
對生平的記憶,就是為了不斷確認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記憶不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過生命,往生命之前無限延伸,就是因為這股力量最終來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
其實,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內(nèi)在于心靈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創(chuàng)造人的初始所賦予人的恩賜。
在《懺悔錄》的每一章開始敘述或者討論之前,以及在全書行文的各處,都充滿了奧古斯丁對《詩篇》的引用。
布朗(Peter Brown)在他撰寫的傳記《希波的奧古斯丁》中指出,《詩篇》的祈禱語言,是奧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夠表達他寫作《懺悔錄》的深沉動機的唯一語言。
[41] 而祈禱語言所呈現(xiàn)的正是一種期待的姿態(tài)。
奧古斯丁的記憶和懺悔,始終處在一種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懺悔錄》的全部寫作,都在這種期待中獲取力量。
屬塵世的記憶和期待之所以顯得虛無,是因為所記憶和所期待的,頂多是短暫而相對的善好;更不用說,如果記憶和期待的對象是罪的快感給心靈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將在時間中徹底沉淪,無法擺脫罪的習(xí)慣對心靈的桎梏。
[42] 但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卻不同,因為這時記憶和期待的對象乃是最為真實的存在——上帝。
上帝是比人的心靈更加內(nèi)在的本質(zhì),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實的自我。
[43] 在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把時間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聯(lián)系起來。
在對永恒上帝的記憶和期待中寫作《懺悔錄》的奧古斯丁,雖然仍然處于時間之中,但是他難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關(guān)鍵在于重新獲得上帝和自我,而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關(guān)系為前提。
記憶和期待之所以能夠指向幸福的實現(xiàn),就是因為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為恰當?shù)年P(guān)系。
記憶上帝,意味著承認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創(chuàng)造者;期待上帝,意味著認識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
而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為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形象,擁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體,其中,對過去的記憶對應(yīng)于人的存在,對現(xiàn)在的關(guān)注對應(yīng)于人的理性,對未來的期待對應(yīng)于人的意志或愛。
[44] 人的墮落在于其三位一體朝向了錯誤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對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
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靈具有的三個功能,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心靈的不同描述。
犯罪后的人背離上帝的后果既體現(xiàn)為存在于時間中的虛無處境,也體現(xiàn)為理性的孱弱,更體現(xiàn)為意志的錯誤追求。
因為心靈的整體墮落,人的存在是悲慘的在死,人的理性無法把握時間的本質(zhì),而人的意志無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塵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樂。
而人的得救,則在于心靈恢復(fù)和上帝的關(guān)系,從愛塵世、愛自己轉(zhuǎn)向愛上帝,從理性的驕傲變成真理面前的謙虛,而人的存在也將由時間中的虛無轉(zhuǎn)變?yōu)槌蛴篮愕男腋!?/p>
通過正確的記憶和期待,人能夠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體。
而人對他的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則能夠恢復(fù)他和上帝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獲得真正的自我。
和古典思想一樣,奧古斯丁也要面對“認識你自己”的問題,然而奧古斯丁對這個問題的回應(yīng)卻和古典思想迥異。
蘇格拉底在執(zhí)行神諭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人其實沒有什么知識,只能帶著無知之知的謙虛不斷地追求智慧。
[45] 事實上,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并沒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古典思想那里,遠遠沒有在奧古斯丁身上這樣復(fù)雜和迫切。
追求智慧的無知之知,體現(xiàn)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從而運用理性的愛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
[46] 但對于奧古斯丁來說,理性,連同人的心靈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質(zhì)。
人的真正本質(zhì)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認識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關(guān)系,人才可能真正“認識他自己”。
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動,愛智的生活只有在愛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義。
[47]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jīng)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xué)的差異。
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于雙發(fā)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回應(yīng)之中。
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理性的地位。
古典思想發(fā)展到古代晚期,呈現(xiàn)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xiàn)得極為明顯。
然而,無論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
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于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shù)和魔法以求實現(xiàn)靈魂的解脫,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xué)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xué)說能夠解救人的靈魂。
[48] 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后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
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
記憶和期待雖然屬于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yīng)于時間中的現(xiàn)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dǎo)致驕傲的原罪的。
《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
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著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xiàn)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 《懺悔錄》的寫作邏輯 雖然《懺悔錄》對生平的記憶止于奧古斯丁的皈依,然而,奧古斯丁并非認為皈依和受洗是向善意志的一勞永逸的勝利,相反,生活是一場永恒的試探,需要不斷地朝向上帝、與罪性斗爭,直到死亡方才罷休。
[...] 我們只要把皈依事件理解為向善意志必將獲勝的象征,就能將《懺悔錄》全書的結(jié)構(gòu)同奧古斯丁的整體思想結(jié)合起來,理解本書的寫作邏輯:同《上帝之城》后十二卷的歷史敘事一樣,《懺悔錄》也描述了在人的內(nèi)心之中,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斗爭歷程。
其中,心靈的上帝之城代表著朝向上帝、追求永恒幸福的意志;心靈的地上之城則代表著對塵世善好的錯誤追求:對友人的愛,對榮譽的渴望,眼目的欲望和肉體的情欲,不當?shù)睦碇呛闷妗纭渡系壑恰钒褗W古斯丁的全部思想安排在對人類歷史的書寫之中,《懺悔錄》對個人歷史的書寫也必須放在神學(xué)原則的規(guī)定之下。
因此,在前九章敘述完從出生到皈依的生平之后,奧古斯丁還要續(xù)寫后四章,討論記憶、永恒和時間、創(chuàng)造等哲學(xué)問題。
《懺悔錄》前九章和后四章之間表面上的差異并非反映了寫作的不連續(xù),而是恰恰反映了歷史維度和神學(xué)思想的連續(xù)性。
正是這種連續(xù)性體現(xiàn)了奧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和古典思想的重大差異:就個人而言,哲學(xué)不僅僅是愛智慧的理性追求,其本質(zhì)首先是實現(xiàn)幸福的必要途徑,因此,任何理論觀念都必須落實到個人生活的歷程之中,參與人在時間之中對永恒上帝的追求;就全人類而言,基督教也不能僅僅滿足于提出一套新的思想,另辟一個新的學(xué)派,而是要把自己的原則落實為人類歷史的現(xiàn)實進程,在朝向上帝之城的羈旅中重新安排塵世生活的方方面面。
求懺悔錄讀后感2000字
懺悔錄讀后感 今天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仍然激動不已。
他說:當時我是什么樣的人,我就寫成什么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萬能的上帝啊
我的內(nèi)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shù)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
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yōu)槲业姆N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yōu)槲业姆N種惡行而羞愧。
然后,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于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 。
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誹謗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說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可以打她。
結(jié)果,眾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
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
正是這些相互沖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
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茍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
在自傳里,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
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扣,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由于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后來的哲學(xué)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
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xué)的本質(zhì)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zhì)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于浪漫主義激情向來不以為然。
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xué)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xué),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zhàn)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
激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激情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
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于奴仆地位。
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扣,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
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jié)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
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
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guān)系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nèi)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
如果說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閑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
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說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
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
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
” 在懺悔錄里,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xí)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說的謊行的騙。
談到盧梭不能不提到華倫夫人。
如果沒有這個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養(yǎng)和經(jīng)濟支持,歷史上就不會有這位盧梭。
他在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wěn)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并寫作。
年長盧梭11歲的華倫夫人出身于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她很年輕的時候就結(jié)了婚,婚姻并不美滿。
她逃到法國, 法王便把華倫夫人收留在他的庇護之下,并且給她一千五百銀幣的年金。
風(fēng)姿綽約的華倫夫人是一個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盧梭的庇護人、老師、情人及知心的朋友。
從一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盧梭是如何癡戀這個可愛的女人的:一天吃飯的時候,華倫夫人剛把一片肉送進嘴里,盧梭便說上面有一根頭發(fā),華倫夫人將肉吐到盤子里,盧梭用叉子叉起來,飛快地吞下肚去。
因為這是一場超越肉欲的情感,所以盧梭、華倫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間的三人戀情也充滿了柔情蜜意。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
由于《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說,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毀,并立即通緝盧梭。
再加上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tài)近乎瘋狂。
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舍來羞辱他;馬車轉(zhuǎn)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jiān)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
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xué)內(nèi)容、風(fēng)格和情調(diào)上都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
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說: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里走出來的。
盧梭在地下應(yīng)該瞑目了,起碼他在死后的,有我這樣一個讀者在崇敬他,捧讀他的作品。
縱橫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樣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寫自傳呢
沒有,一個也沒有。
《懺悔錄》讀后感 (文\\\/ 闕婷婷)
這幾天一直在讀盧梭的《懺悔錄》,它被歸結(jié)為一種經(jīng)典名著,可是我讀過后感覺收獲不大。
我不知道為什么為翻譯成“懺悔錄”,盧梭好象也沒有什么值得懺悔的吧。
從它的英語名稱The Confessions來說,翻譯為“坦白性傳記”也許更恰當。
讀這本書時,能支撐我一直讀下去,并直到讀完的是他與瓦朗夫人的關(guān)系進展。
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父親也因打傷一貴族而逃亡他鄉(xiāng),他從小不得不四處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諸多流氓無賴習(xí)氣的浪子,在他16歲生活無著、走投無路的時候,神甫蓬韋爾先生建議他去投靠瓦朗夫人。
他說:“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別人的靈魂從她本人已擺脫了的錯誤中拯救出來。
”那時瓦朗夫人已經(jīng)28歲,他稱他為“媽媽”,其實他們的關(guān)系是情人關(guān)系。
在盧梭成長的過程中,瓦朗夫人無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錢財無怨無悔地支持著盧梭,即使盧梭最不可思議的舉動,瓦朗夫人給予的都是寬容。
瓦朗夫人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她利用一切關(guān)系幫助身份卑微的盧梭,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正是瓦朗夫人無私的愛成就了盧梭。
在盧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溫柔的母親、一位親愛的姐姐、一個迷人的女友,他始終如一地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
就像書中所說:“所有別的女人受到我的鐘愛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沒有了姿色,我的愛也隨之消失;但媽媽卻不然,盡管她會變得又老又丑,可我的愛卻不會減退。
” 后來盧梭厭倦了城市生活,同時他的健康狀況頗令人擔憂,瓦朗夫人同意與盧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區(qū)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盧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復(fù),在尚貝里郊外的沙爾麥特,盧梭度過了他生命中最為幸福的自由時光。
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懸殊,雖然他們倆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沒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為交男友不慎,沒有聽從盧梭的勸阻,離開盧梭后生活很凄慘,所有的財產(chǎn)都被人騙走了,丈夫?qū)λ艽直?,最終郁郁而終。
盧梭聽說了她的處境,好象只是只是給她經(jīng)濟上一點資助,也沒有去看她。
但是,盧梭倒是去了好幾次他們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們甚至按照盧梭的意愿,在她和盧梭相遇的地方豎起了黃金的欄桿,以紀念盧梭與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憑吊。
瓦朗夫人是幸運的,作為一個女人,作為一個恩人,作為一個人。
看完這本書后,眼前便揮不去黃金的欄桿,想像周圍的景物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的。
我不知有一天,我會不會在心中為別人樹起一個欄桿
知與遇,很難,很難
在當前已經(jīng)不再蔚藍、不再純潔的感情天空下,如果還有一雙眼睛與我一同哭泣與拼搏,那么淚水與汗水的倒影中必會映出絲縷金黃,那么生活就值得我為之拼搏吧。
醉駕懺悔錄讀后感
寫讀后感關(guān)鍵在于感字。
先用三四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再結(jié)合實際上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主要是酒駕的危害,對自己,對他人及社會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