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佛說阿彌陀經》、白話及注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姚秦三藏法摩羅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希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喬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陀,如是等諸大弟子。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 『舍利弗。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 『又舍利弗。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黃金為地。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絨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 『舍利弗。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 『舍利弗。
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
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 『舍利弗。
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 『舍利弗。
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 『舍利弗。
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 『舍利弗。
于汝意云何
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 『舍利弗。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 『又舍利弗。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故名阿彌陀。
』 『舍利弗。
阿彌陀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 『又舍利弗。
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 『舍利弗。
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 『舍利弗。
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 『舍利弗。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 『舍利弗。
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東方亦有阿(門+眾)裨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舍利弗。
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舍利弗。
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舍利弗。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舍利弗。
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舍利弗。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舍利弗。
于汝意云何
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 『舍利弗。
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 『舍利弗。
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拔一切業(yè)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即往生咒)(三遍) 南無阿彌多婆夜,多他伽多夜,多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多,悉耽婆毗,阿彌利多,毗迦蘭帝,阿彌利多,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訶。
愿我來世 得菩提時 身如琉璃 內外明澈 凈無瑕穢什么意思
《藥師經》全名〈藥師琉璃來本愿功德經〉藥師佛的第二大愿句子。
藥師如來在過去世行菩時,所發(fā)之十二大愿(又稱十二上愿)。
第一大愿:原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 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
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煞綱莊嚴。
過于日月。
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yè)。
第三大愿:愿我來世。
得菩提時。
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
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
莫令眾生有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
行邪道者。
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若行聲聞獨覺乘者。
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
于我法中。
修行梵行。
切皆令得不缺戒。
具三聚戒設有毀犯同我名已。
還得清凈。
不墮惡趣。
第六大愿:愿我來世。
得菩提時,若諸有情。
其身下劣。
諸根不具。
丑陋頑愚。
盲聲音埡。
攀足背僂。
白癩顛狂。
種種病苦。
聞我名已。
一切皆得。
、端立智慧。
諸根完具。
無諸疾苦。
第七大愿。
愿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
眾病逼切。
無救無歸。
無醫(yī)無藥。
無親無家。
‘貧窮多厄。
我之名號。
一經其耳。
眾病悉除身心安樂。
家屬資具。
悉皆豐足。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來世。
得菩提時。
若有女人。
為女百惡之所逼惱。
極生厭離。
愿舍女身,聞我名已。
一切皆得。
轉女成男。
具丈夫相。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來世。
得菩提時。
令諸有情。
出魔脫綱。
解脫一切。
外道纏縛。
若墮種種惡見稠林。
綿當引攝。
罩于正見。
漸令修習。
諸菩薩行。
連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來世。
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王法所加。
縛錄鞭撻。
系閉牢獄。
工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凌辱。
悲愁前逼。
身心受苦。
若聞聲名。
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來世。
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
饑渴所惱。
為求食故。
造諸惡業(yè)。
得聞我名。
專念受持。
我當天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
后以法昧畢竟安樂。
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來世。
得菩提時。
若諸有惜。
貧無衣服。
蚊蟲寒熱。
晝夜逼惱。
若聞我名。
專念受持。
如其所好。
即得種種上妙衣服。
亦得一切。
實莊嚴具。
華麗。
涂香。
鼓樂。
眾伎。
隨心所欲。
皆令滿足。
金剛經全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
愿解如實義。
——————————————————————金剛經啟請——香贊爐香乍熱。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xiàn)全身。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凈口業(yè)真言修唎修唎。
摩訶修唎。
修修唎。
薩婆訶。
——————————————————————凈三業(yè)真言唵(om)。
娑嚩(Wa)婆嚩秫(Shu)陀。
娑嚩達摩娑嚩。
婆嚩秫度憾。
——————————————————————安土地真言南無三滿多。
母陀喃。
唵。
度嚕度嚕。
地尾娑婆訶。
——————————————————————普供養(yǎng)真言唵。
額額曩(Na)。
三婆嚩(Wa)琺日啰(La)斛(Hu)。
——————————————————————奉請八金剛奉請青除災金剛奉請辟毒金剛奉請黃隨求金剛奉請白凈水金剛奉請赤聲火金剛奉請定持災金剛奉請紫賢金剛奉請大神金剛——————————————————————奉請四菩薩奉請金剛眷菩薩奉請金剛索菩薩奉請金剛愛菩薩奉請金剛語菩薩——————————————————————發(fā)愿文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我今發(fā)宏愿持此金剛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若有見聞者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云何梵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愿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舍衛(wèi)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xiàn)啟請分第二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濕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無色。
若有想。
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復次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須菩提。
白佛言。
世尊。
頗有眾生。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后。
后五百歲。
若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凈信者。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眾生。
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
是諸眾生。
無復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
是諸眾生。
若心取相。
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
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賢圣。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須菩提。
於意云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
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須菩提。
於意云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
於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
於意云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也不說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
——————————————————————莊嚴凈土分第十佛告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昔在燃燈佛所。
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在燃燈佛所。
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
於意云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
應如是生清凈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
譬如有人。
身如須彌山王。
於意云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
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須菩提。
如恒河沙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於意云何。
是諸恒河沙。
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所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復次。
須菩提。
隨說是經。
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供養(yǎng)。
如佛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知是人。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即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何名此經。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
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
於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微塵。
如來說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
非世界。
是名世界。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復有人。
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爾時。
須菩提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
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
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凈。
則生實相。
當知是人。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
后五百歲。
其有眾生。
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
若復有人。
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何以故。
須菩提。
去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去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於爾時。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jié)節(jié)肢解時。
若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應生瞋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於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於爾所出。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
應如是布施。
如來所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
即非眾生。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
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須菩提。
當來之世。
所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於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復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
為人解說。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
為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
不可稱。
無有邊。
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著我見。
人見。
眾生見。
壽者見。
則於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yǎng)。
當知此處。
則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
而散其處。
——————————————————————能凈業(yè)障分第十六復次。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此經。
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yè)。
應墮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yè)。
則為消滅。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於燃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yǎng)承事。
無空過者。
若復有人。
於后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后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
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
心即狂亂。
狐疑不信。
須菩提。
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爾時。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滅度一切眾生已。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於燃燈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於燃燈佛所。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燃燈佛則不無我授記。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燃燈佛。
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去來說。
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為一切法。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滅度無量眾生。
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不。
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
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眾生。
所千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諸心。
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xiàn)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須菩提。
於意云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
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
得福甚多。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須菩提。
於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爾時。
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眾生。
於未來世。
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
須菩提。
彼非眾生。
非不眾生。
何以故。
須菩提。
眾生眾生者。
如來說非眾生。
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佛言。
如是如是。
須菩提。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復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他人說。
於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須菩提。
於意云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度眾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法相非相分第二十六須菩提。
於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圣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
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須菩提。
汝若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何以故。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復有人。
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
須菩提。
以諸菩薩。
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須菩提。
所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
碎為微塵。
於意云何。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眾。
即非微塵眾。
是名微塵眾。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
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
人見。
眾生見。
壽者見。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
持於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
及諸比丘。
比丘尼。
優(yōu)婆塞。
優(yōu)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無盡藏真言南無薄伽琺諦。
般唎若。
波羅蜜多曳。
怛侄他。
唵(om)。
紇(He)唎。
地唎。
室唎。
戍(Shu)嚕知。
三蜜栗知。
佛社曳娑訶。
——————————————————————金剛心真言唵(om)。
烏倫尼娑婆訶。
——————————————————————補闕真言南無喝啰(La)怛那(Nou)哆啰夜耶。
佉啰佉啰。
俱住俱住。
牟啰牟啰虎啰。
吽。
賀賀。
蘇怛耨。
吽。
婆抹耨。
娑婆訶。
——————————————————————補闕真言唵。
呼嚕呼嚕。
社曳沐契。
娑訶。
——————————————————————普回向真言唵。
娑牟啰。
娑牟啰。
彌牟曩(Na)薩佛訶。
摩訶斫(Zhuo)迦羅嚩(Wa)吽。
——————————————————————金剛贊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頓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歡無窮。
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三稱)——————————————————————《心經》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愿地藏王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藥師琉璃光佛,南無阿彌陀佛
——愿消三障諸煩惱,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愿,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消業(yè)障,積功德,增福報,開智慧,) ——————————————————————
觀音靈簽分兩種,一種是共100多簽,一種是只有幾十簽
100→一佰簽→下古人→三教談道→亥宮詩曰靈變與君知癡人說事轉昏迷老簽去不如守舊待時來■靈變即靈通■若求二簽肯定前簽勿生心詩意→此卦守常勿動之象凡事宜待時吉也解曰完滿靈簽盡報君加信舊勿動待等時至此是滿簽諸事不利大作福力可保平安故事■三教談道北周武帝時三教(儒釋道)互相排斥皇帝召集大會辯論經過三次爭辯沒得結論喻道在我教理存我方爭執(zhí)不止癡事一樁百簽有些事可違但不可做兄弟切記希望好好回顧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請問南無阿彌陀佛和阿彌陀佛有什么區(qū)別
此句出處歷來有多種說法 佛學 《華嚴經》:“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佛典》:“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梵網經》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
《地藏菩薩本愿經》: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
一物一數、作一恒河。
一恒河沙、一沙一界。
一界之內、一塵一劫。
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lián):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金剛經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
一沙一世界國土中。
所有眾生。
各具一心。
則其心有若干種。
如來以清凈五眼。
皆盡見而知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要解上》:“諸佛世界者。
百千萬億僧只等數之河。
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
顯世界之多矣。
” 《黃龍死心新禪師語錄》: 送禪人持缽 融融春景絕纖埃。
五葉騰芳七葉開。
子內子生枝上菓。
一花一葉一如來。
《佛海瞎堂禪師廣錄》:“一花一葉一如來。
一佛一剎一報土。
”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三十七》: 懷大都千佛寺 憶昔千花七寶臺。
一花一葉一如來。
不知近日花閑佛。
可似當年震法雷。
此句可以從多角度來理解 一、科學式解答: 佛教認為一粒沙可見三千大世界,現(xiàn)在科學叫做宇宙全息論;佛教認為人可以修出百千萬化身,科技現(xiàn)在可以有初級的所謂“克隆人”;最有趣的是科學對物的最基本組成物質的認識,曾經認為它是原子,后來又認為是粒子,再后來又認為是質子等等,事實上等于是說現(xiàn)在最前端的認識也是不徹底的,而佛教早在兩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無量光年前就認為“萬物無自性、無本質”
一個字——空,說明了一切的根本。
佛教和科學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二、 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一片葉,每片葉都有自己的綠意。
在花將凋零時,在葉將枯萎時。
我們都應該在最后一刻將一切歸還給大地。
三、 世界的一切原本由細節(jié)構成。
如果一切歸于有序,決定成敗的必將是微若沙礫的細節(jié) 四、 一花而見春,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
尋常細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
懂得見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開這個世界的門。
五、 細節(jié)決定成敗。
蝴蝶振翅吸引起龍卷風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六、 在浩瀚宇宙中,我們宛若恒沙微塵,雖然渺小,卻也自成一世界。
七、 生命永恒存在亙古不老的原始見證。
無限的人類歷史可以由有限的人類個體來串織;無極的時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來度量,永恒的筆端能夠記錄人類文明的變遷。
八、 表現(xiàn)對人類個人生命充分的自信與自由,從一個卑微的個體生命中我們有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整個物種的生命力。
九、 表達有限與無限的轉換,短暫與永恒的共同死亡。
十、 一朵野花雖然渺小,但是對于蜂蝶來說卻是一個天堂。
十一、 一件很小的東西里也可能隱藏著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隱藏著大智慧。
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點滴,只要靜下心細品味,都會發(fā)現(xiàn)其所蘊含的獨特的美。
珍惜點滴,把握細節(jié),生命便能如同蓮花一樣清瑩脫俗。
十二、 《華嚴經》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
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
十三、 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誰人能有這樣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宇宙間的奧秘 這是禪宗的境界. 佛學說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這么一說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學上的一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講的:佛在靈山,眾人問法。
佛不說話,只拿起一朵花,示之。
眾弟子不解,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只有他悟出道來了。
宇宙間的奧秘,不過在一朵尋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尋常事物中。
莊子還說,道在屎溺。
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還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
無處不有道。
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