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二回200字讀后感
夢第二回讀后感范文一在這一回有了“人上人”結(jié)局。
她是書中第一性的結(jié)局,體現(xiàn)了作者對女性良好的祝愿。
丫鬟命運兩濟,后面的女主人兒卻是一個兩個空余恨。
雨村娶了嬌杏,還送了不少禮物給甄家,此時的賈雨村,尚知報恩。
雨村初入官場,恃才侮上,被上司尋個空隙,參他一本,這是官場常見的現(xiàn)象。
雨村因此被革,為他日后重入官場時“隨鄉(xiāng)入俗”,亂判葫蘆案鋪墊了心理上的因素。
大凡讀書人,骨子里都有一個自視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憤然離職,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有人在挫折中改變初衷,淪為虛情假意,爾虞我詐。
每一種游戲,都有它的游戲規(guī)則,明白自己改變不了游戲規(guī)則,便只好改變自己了。
“雨村被參后,心中雖十分慚恨,卻面上全無一點怨色,仍是嘻笑自若。
”這種心態(tài)是常人難以做得到的,可見是大奸
有人在官場失意后,憤世嫉俗,而雨村被參后,還力謀鹽政林如海的西賓,成了黛玉的老師,僅僅是因為盤費不繼嗎
他是在制造機會與權(quán)貴接近,結(jié)交
事實證明,他后來確實是通過林如海重返官場謀得要職。
結(jié)果是,吃一塹,長一智,做出了過河拆橋之事。
交代完雨村成為黛玉老師的事情后,書中出現(xiàn)了一副對聯(lián):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這兩句,是黑官的心理濃縮:有利可圖,擋不住誘惑,一朝東窗事發(fā),命也不保住了,便想著那怕是回家種田也好啊
這副對聯(lián),在冷子興說榮國府前出現(xiàn),相當于進入某個城市之前的路碑吧
“翻過筋斗來的”一說,自然而然的想到唐僧的高徒孫悟空。
榮國府年紀最長,也就是最高統(tǒng)治者是史老太君賈母,是不是作者出于對女性的偏愛
寶玉出生前,兄賈珠就去世了。
黛玉既出于嫡妻,又克死親弟,從而有機會讀書識字,寶、黛二人一樣命硬,一個克弟,一個克兄
此乃天之作,非人力所能左右。
《紅樓夢》第二回讀后感范文二《紅樓夢》第二回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賈雨村到“智通寺”的事。
那青埂峰下的一僧一道已經(jīng)分頭行動,各自忙著度脫可以度脫的情鬼去了,所以我認為在智通寺煮粥的老僧,便是青埂峰下的那位僧人,是前來度脫賈雨村的。
賈雨村在門口看到對聯(lián)之時,也曾有過疑惑,卻終不明白這兩句“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是為點醒他而作。
對比著想起第一回甄士隱出家前的那一幕,甄士隱“本是有夙慧的”,故聽到了“好了歌”及道士的言論,“心中早已悟徹”。
可見能否被度脫,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是否有僧道前來度脫,而是內(nèi)心是否有“夙慧”,正所謂“佛渡有緣人”是也。
其實賈雨村也非尋常之輩,他能識寶黛二人,能在多年后不忘嬌杏當年的回頭;甄士隱家破后,連岳父都瞧他不起,賈雨村這個外人卻還不忘用錢及物對甄家娘子一謝再謝。
我看到這些段落,就覺得賈雨村日后的飛黃騰達都是順理成章的。
只是他肉眼凡胎,所見所想都逃不開俗世的紛擾,即使度脫之門已向他敞開,他走進去了也仍會走出來,因為他實在是不智不通。
這一點,想來,那老僧也看出來了,所以任憑賈雨村問什么,只裝聾作啞不作答,任他去沉浮吧。
紅日 讀后感400字
解放戰(zhàn)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相比,既有裝備和數(shù)量的優(yōu)勢又有美國的支持,且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的學歷普遍高于解放軍,為什么卻遭到了如此迅速和徹底的失敗
先看看張靈甫失敗的原因。
我認為國民黨將軍張靈甫及其號稱天下無敵七十四師的滅亡主要是四個原因: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幫助蔣介石打內(nèi)戰(zhàn),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是必然的原因;第二,其軍事上的冒進,使之成為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很重視的、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殲滅的重要目標,這是導火線;第三,國民黨內(nèi)部腐敗,軍隊里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實力,打自己的小算盤,無法做到統(tǒng)一的調(diào)度和指揮,這是關鍵原因;第四,張靈甫及七十四師平時仗蔣介石御林軍“王牌中的王牌”驕橫跋扈,得罪了其他的友軍領導,致使其關鍵時期被人落井下石,這是重要原因。
因為以上四點主要原因和種種其他因素導致了張靈甫這位國民黨軍中頗有能力的干將和王牌軍七十四師的全軍覆沒。
張靈甫和七十四師不但是被解放軍圍困在孟良崮的孤軍,更像是被國民政府的腐敗包圍的孤軍,正是這種絕望使張靈甫走到了窮途末路,不得不一死報答蔣介石的器重之恩,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把他歸為悲劇英雄的行列了。
再說解放戰(zhàn)爭國民黨軍隊遭到迅速和徹底的失敗,以上因素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再者老蔣的部隊沒有政工干部,這一點他需要向?qū)W習,打仗是打仗,政治思想工作必須得抓上去。
國民黨官兵的“效忠黨國”只是口號,他們內(nèi)心沒有驅(qū)動力。
臨上戰(zhàn)場了,或許以大洋,或許以高官,這些對于可能生命不保的人意義可謂不大。
我認為國民黨部隊滅亡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因其不得人心。
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選擇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只會被人民所淹沒。
國軍的抗日英雄不乏其人,鐵軍、王牌軍也不少,裝備、數(shù)量更是占優(yōu),可就是沒打過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解放軍,為什么呢
主客觀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來,但關鍵還是民心向背的問題。
別說是機械化部隊,全套的美式裝備,就是美國人親自來也不行,看看朝鮮戰(zhàn)爭就知道了。
劇中表現(xiàn)的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和國民黨人的官僚作風,對現(xiàn)在也有積極意義。
國共戰(zhàn)爭,國民黨有兵,有武器,有大將,但仍失掉政權(quán)。
就象以前臺灣一樣,國民黨高高在上什么都有,但打不過草根的民進黨。
當年國民黨的失敗,一是敗在國民黨的腐敗,再是敗在沒有民眾基礎。
他們打的是沒有國民支持的仗。
而共產(chǎn)黨人看起來什么都沒有,但他們內(nèi)心有希望,他們希望翻身做主人,沒有任何愿望比這更有意義,于是可以舍生,可以取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言實不謬也。
總之,《紅日》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成功之作,堪稱新中國軍事文學創(chuàng)作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求:《傅雷家書》《培根隨筆》讀后感 、半命題作文《游XX》《家?guī)Ыo我的XX》,謝。
冰心的《繁星·春有感,200個字左,你自己再加工下吧. 好雨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春雨,潤澤的.愛,滋潤的則是心靈.讀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在生命路的兩旁,我們大家永永遠遠都會領略到那小桔燈般的愛光的照臨,重溫生命有極、愛心無價. 最愛那首:“童年啊!是夢中的真 是真中的夢 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它觸動了我們心中對于童年的美好回憶. 讀冰心奶奶的文字,你會體會到“友情”、“家人”、“母親”、“孩子”……是一個個多么美麗甜柔的“名詞”!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看冰心散文好夢的讀書隨筆
冰心散文——好 夢 自從太平洋舟中,銀花世界之夜以后,再不曾見有團圓的月。
中秋之夕,停舟在慰冰湖上,自黃昏直至夜深,只見黑云屯積了來,湖面顯得黯沉沉的。
又是三十天了,秋雨連綿,十四十五兩夜,都從雨聲中度過,我已拚將明月忘了
今夜晚餐后,她竟來看我,竟然談到慰冰風景,竟然推窗─—窗外樹林和草地,如同罩上一層嚴霜一般。
“月兒出來了
”我們喜出意外的,匆匆披上外衣,到湖旁去。
曲曲折折的離開了徑道,從露濕的秋草上踏過,輕軟無聲。
斜坡上再下去,湖水已近接足下。
她的外衣鋪著,我的外衣蓋著,我們無言的坐了下去,微微的覺得秋涼。
月兒并不十分清明。
四圍朦朧之中,山更青了,水更白了。
湖波淡淡的如同疊錦。
對岸遠處一兩星燈人閃爍著。
湖心隱隱的聽見笑語。
一只小舟,載著兩個人兒,自淡霧中,徐徐泛入林影深處。
回頭看她,她也正看著我,月光之下,點漆的雙睛,烏云般的頭發(fā),臉上堆著東方人柔靜的笑。
如何的可憐呵
我們只能用著西方人的言語,彼此談著。
她說著十年前,怎樣的每天在朝露還零的時候,抱著一大堆花兒從野地上回家里去。
─—又怎樣的赤著腳兒,一大群孩子拉著手,在草地上,和著最柔媚的琴聲跳舞。
到了酣暢處,自己覺得是個羽衣仙子。
─一又怎樣的喜歡作活計。
夏日晚風之中,在廊下拈著針兒,心里想著剛看過的書中的言語……這些滿含著詩意的話,沁入心脾,只有微笑。
漸漸的深談了:談到西方女孩子的活潑,和東方女孩子的溫柔;談到哲學,談到朋友,引起了很長的討論,“淡交如水”,是我們不約而同的收束。
結(jié)果圓滿,興味愈深,更爽暢的談到將來的世界,漸漸侵入現(xiàn)在的國際問題。
我看著她,忽然沒有了勇氣。
她也不住的弄著衣緣,言語很吞吐。
─一然而我們竟將許多傷心舊事,半明半晦的說過。
“最缺憾的是一時的國際問題的私意
理想的和愛的天國,離我們竟還遙遠,然而建立這天國的責任,正在我們……”她低頭說著,我輕輕地接了下去,“正在我們最能相互了解的女孩兒身上。
”自此便無聲響。
剛才的思想太沉重了,這云淡風輕的景物,似乎不能負載。
我們都想掙脫出來,卻一時再不知說什么好。
數(shù)十年相關的歷史,幾萬萬人相對的感情,今夜竟都推在我們兩個身上─—惆悵到不可言說
百步外一片燈光里,歡樂的歌聲悠然而起,穿林度水而來─—我們都如夢醒,“是西方人歡愉活潑的精神呵
”她含笑的說著,我長吁了一口氣
思想又擴大了,經(jīng)過了第二度的沉默─—只聽得湖水微微激蕩,風過處橡葉墜地的聲音。
我不能再說什么話,也不肯再說什么話─一她忽然溫柔的撫著我的臂說:“最樂的時間,就是和最知心的朋友,同在最美的環(huán)境之中,卻是彼此靜默著沒有一句話說
”月兒愈高,風兒愈涼。
衣裳已受了露濕,我們都覺得支持不住。
─一很疲緩的站起,轉(zhuǎn)過湖岸,上了層階,迎面燦然的立著一座燈火樓臺。
她邀我到她樓上層里去,捧過紀念本子來,要我留字。
題過姓名,在“快樂思想”的標目之下,我略一沉吟,便提起筆寫下去,是:“月光的底下,湖的旁邊,和你一同坐著
”獨自歸來的路上,瘦影在地。
─—過去的一百二十分鐘,憧憬在我的心中,如同做了一場好夢。
“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 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 是什么意思
讀后感之一:讀起來叫人愛不釋手,輕松幽默的話語緊緊吸引著我,常常一人放聲大笑,笑過之后一陣輕松。
我想,如果人們常讀這樣的文章,精神狀態(tài)一定會很健康而能從容面對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卻說“論理莽原社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當代名流,當然有與我合作之可能。
”林先生幽默、機智,“道理滲透是幽默,性靈解脫有文章”,隨手摘錄部分,“今日小學生無不知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實在是我們可以自負的。
無論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確確被我們混過去了。
一個國家能混過,無論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了,普普通通,平平實實的語言包含著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
通過文章來了解林先生,他說自己是:“行尊孔、孟,思從老、莊。
”說文學反映人生,來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為飯碗而照相。
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為飯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來養(yǎng)自己的老婆。
”“軍閥不來罵文人,早有文人自相罵。
文人不敢罵武人,所以自相罵以出氣,這與向來妓女罵妓女,因為不敢罵嫖客一樣道理。
”“現(xiàn)在的學者最要緊的就是他們的臉孔,倘是他們從三層樓滾到樓底下,翻起來時,頭一樣想到是拿起手鏡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須還在乎
金牙齒沒掉么
雪花膏未涂污乎
至于骨頭折斷與否,似在其次。
學者只知道尊嚴,因為要尊嚴,所以有時骨頭不能不折斷。
”之二: 一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匯集了形形色色的文人墨客。
中國現(xiàn)代政治風云的變幻莫測,又把他們推入到斗爭的漩渦、生活的熬煎之中。
于是,不管他們是否愿意,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現(xiàn)實作出自己的反應與抉擇。
其中,有呼嘯猛進者,有戀舊懷古者,有血灑刑場者,有卑躬屈膝者,有熱情洋溢者,有冷眼旁觀者,有悲歌當哭者,有低吟淺唱者,有浪跡四海者,有書齋沉思者,有放浪形骸者,有溫雅謙恭者,有青眼看人者,有白眼望天者……他們姿態(tài)各有不同,聲音也是各異,匯成了多音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交響曲,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風景線。
而有著“幽默大師”稱號的林語堂無疑是其中一位非常耀眼的文化明星。
其人其行也頗有值得述說的地方。
我們這一代的人知道林語堂,大多還是從魯迅先生的著作里知道他的大名的,那時林語堂似乎還是個反面人物,在中關于“打落水狗”或者是批判“幽默”的注釋里,往往才露出他的名字。
又因為那個時候我們一致認定:凡是被魯迅先生罵過的人必定不是什么好人,所以林語堂就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反動文人”,早期的印象是難以很快磨滅的,只有等待時間長河的沖洗。
后來我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讀到林語堂的幽默散文,才知道他也是一位文章大家,其散淡幽默的文字就很令人喜歡,他是這樣寫讀書的情形的:“或在暮春之夕,與你們的愛人,攜手同行,共到野外讀離騷經(jīng);或在風雪之夜,靠爐圍坐,佳茗一壺,淡巴菰一盒,哲學經(jīng)濟詩文,史籍十數(shù)本狼籍橫陳于沙發(fā)之上,然后隨意所之,取而讀之,這才得了讀書的興味。
” 林語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風格,其散文、隨筆半雅半俗,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入情入理,可謂是獨具一格。
林語堂的這種風格同他對文字的見解有關。
他認為:“世上有兩個文字礦:一個是老礦,一個是新礦。
老礦在書中,新礦在普通人的語言中。
次等的藝術(shù)家都從老礦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藝術(shù)家則會從新礦中取掘取材料。
”此話說的確實精辟,道出了文字的活力之源泉。
林語堂曾先后將其散文、隨筆整理成集,每一篇都折射出不同時期不同心境的林語堂,從青年時期的激憤到老年的淡泊,他所走過的心路旅程都用文字記載著,時間的推移和思想的的沉積使得他散文風格日見個性分明,幽默而機敏、淡泊而深遠。
手捧他的散文,讀到得意處不由會心一笑,幽默處會忍俊不禁,深遠處則回味無窮。
有學者云:“林語堂的散文沒有絢詞麗語,也沒有絲毫的說教成份,仿佛是知心好友間的娓娓閑談,談生活談思想談藝術(shù)談情趣,在不知不覺中猶如一汪清泉沁入人的心脾,讓人心曠神怡。
盡管他的散文風格看似閑淡,卻也并非散而無形,他對散文創(chuàng)作是有自己的追求。
林語堂認為理想的散文乃得語言自然節(jié)奏之散文,如在風雨之夕圍爐談天,善拉扯,帶感情,亦莊亦諧,深入淺出,如與高僧談禪,如與名士談心,似連貫而未嘗有痕跡,似散漫而未嘗無伏線,欲罷不能,欲刪不得,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
從他的散文風格里我們不難看出,他在創(chuàng)作中是力求達到他既定的理想化。
因而,文如其人,從他的散文中便活脫脫走出一位自自然然,親切閑適,學者式的林語堂來。
” 有人說林語堂是斗士,有人說林語堂是隱者,有人說林語堂深刻博大,有人說林語堂淺薄平庸。
學者王兆勝認為,林語堂的“快樂哲學”緊緊貼近人生本相,愛常識,喜務實,尊個人,重自由,從而給十分重視人的階級性與時代性的20世紀中國文學注入了更多的靈氣與情趣。
林語堂的“女性崇拜”不僅僅頌贊女性的幽雅與美妙,而且寬客大度地讓女性擁有自我說話的權(quán)利,這與20世紀以魯迅為代表的啟蒙主義文學一方面鼓吹解放女性,一方面又讓女性沉默的敘事模式形成鮮明對照。
現(xiàn)代作家中仰慕縈懷鄉(xiāng)土者不計其數(shù),大多數(shù)這類作家提起都市即生厭惡,而林語堂卻既仰慕都市又心懷鄉(xiāng)土,并且一生不懈地鼓吹用田園理想來改造現(xiàn)代都市。
至于林語堂為文一生,獨尊“閑談體”,一個“閑”字標榜了它的情調(diào),一個“談”字表明了它與讀者的關系,與20世紀中國文學中另外兩類文體即啟蒙式與自語式鼎足而三。
林語堂也許算不上特別偉大,但他在百年文學史上獨具一格,而獨特本身就是一種貢獻,不可重復本身就有一種永久的生命力。
之三:讀后感,給人無比的思量。
一篇林語堂引發(fā)了我滔滔的思緒。
正如書中提到的:人的一生中各個階段都必須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因為這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應該掌握的生存藝術(shù)。
每個人在紛繁復雜的人生過程中,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在面臨生活困境的時候能夠打破陳舊的觀念,樹立新思維方式。
詩人泰戈兒說過:當鳥翼系上了黃金時,就飛不遠了。
放棄是生活時時需面對的清醒選擇,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zhuǎn)機,渡過風風雨雨;懂得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松。
學會選擇就是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把握時機,明智的選擇勝于盲目的執(zhí)著。
古人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選擇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遠見,放棄是顧全大局的果斷和膽識。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導演,只有學會選擇和放棄的人才能懂得人生,懂得如何讓自己過的更好。
一只倒霉的狐貍被獵人套住了一只爪子,它毫不遲疑地咬斷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
放棄一只腿而保全一條生命,這是孤獨的哲學。
人生亦應如此,當生活強迫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前,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是最明智的選擇。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衡取其重。
趣利避害,這也是放棄的實質(zhì)。
生活不會完美無缺,也正是因為殘缺,我們才有夢,才有希望。
當我們?yōu)閴粝牒拖M冻雠Φ臅r候,我們就已經(jīng)有了一個完整的自我。
生活不是一個必須拿滿分的考試,期間會有失落,會有成功;會有眼淚,會有歡笑,只有學會正確選擇與放棄,我們才會對我們自己的生活打上滿意的分數(shù)。
無論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人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還不如輕松的面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
喜歡一樣東西,就要學會欣賞它,珍惜它,使它更彌足珍貴。
喜歡一個人,就要讓他快樂,讓他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誠摯。
如果你做不到,那你還是放手吧,所以有時候,有些人,也要學會放棄,因為。
許多許多的事情,總是在經(jīng)歷過后才會懂得。
正如感情,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因為失戀,因為愛人的離去往往不愿讓自己去放棄,不愿讓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在身心上思想上一定程度的折磨自己,傷害自己。
其實生活并不需要這么些無謂的執(zhí)著,沒有什么是真的不能割舍的。
學會放棄,生活會變的更容易。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種相伴也都令人迷醉。
是不能擁有的遺憾讓我們更加眷戀,是半夜無眠的思念讓我們更覺留念。
感情是一份沒有答案的問卷,也許一點遺憾,一點傷感,會讓這份案卷更久遠。
沒有人喜歡寂寞,在我們能飛的時候不該放棄飛,在我們有夢的時候不能放棄夢。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如果一個人每一次都要選擇成功,那么他所得的將是永遠的失敗。
是的,試圖抓住每一次機遇是徒勞的。
爭取對可能來說,是成功的帆;對不可能來說,勢必是南轅北轍。
尤其是遇到追求的目標不能實現(xiàn)時,果斷的放棄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放棄,是一種對名義的淡薄,對世俗的鄙視。
學會選擇放棄,你可以使負重的人生得到暫時的休息,擺脫煩惱和糾纏,使整個身心沉浸在一種輕松悠閑的寧靜之中。
學會放棄,你便可以充沛的精力去做你最想做,最該做,最需要做的事情。
學會放棄,你便可以在一種無怨無悔和默默無聞的等待中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一份超越,一份執(zhí)著和自信。
放棄,不是自認失敗,而是在尋找成功的契機。
今天的放棄是為了明天的得到,凡是多余的、次要的、該放棄的都放棄,毫不可惜。
放棄,使你為期待的目標失去了好多,有些甚至是很珍貴的。
可你不后悔,因為你知道:沒有放棄便沒有更牢固的擁有和獲得。
學會放棄吧。
在放棄中你才會打敗過錯,戰(zhàn)勝自我,走進一個立體而多彩的生活。
學會放棄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學問。
我們經(jīng)常說做事情要從一而終,堅忍不拔,但當你遇上不可能改變的事情,繼續(xù)堅持,只會自己更加狼狽不堪,甚至可能頭破血流無功而返。
學會放棄就如同自己在人生的某一局中抓到一副臭牌,我們要明智的放棄,寄希望于下一回合,而不是希望天上能掉餡餅,不到黃河心不死。
學會放棄就在于發(fā)現(xiàn)自己坐錯車的時候,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下一班車。
在愛情中,你是否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并不喜歡他(她)
或者是因為相處時間太長,太過于了解,兩個人并不適合
卻又勉強在一起。
愛情是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勉強,若說愛情給人帶來了不少的煩惱,那么你看看四周,是不是坐錯車
若真坐錯了,那么請及時下車,以免給自己造成更大的損失。
學會放棄是生活智慧的表現(xiàn),學會放棄,有了取舍,放棄了不屬于自己的,那么請你珍惜屬于自己的一切。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也許是那么的不甘心,也許是那么的不樂意,也許是那么的難以取舍,但只有正確的放棄才能在人格上、在知識上、在智慧上、在實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長,變得更加成熟,變得更加強大,以已之強攻敵之弱,能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之四: 看完出版的已經(jīng)有一個星期了,一直想把所謂的讀后感寫出來,但是上個星期連續(xù)失眠,沒有頭緒沒有心情看書和寫字。
直到今天,我睡了15個小時,精力充沛,于是決定把讀后感寫出來,但是我已經(jīng)忘記了初讀散文的感覺,今晚把他的散文一篇一篇的重翻,只能把零碎的感覺并湊成文。
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是:以后看文章一定要及時把當時的感覺記錄下來。
關于婚姻 林語堂的散文中有一篇《婚嫁與女子職業(yè)----一九年六月在中西女塾演講稿》。
他說:“要勸你們不要選文學為職業(yè)……文學是有閑者之產(chǎn)物……使靠賣稿為生,我想她的是換不到三碗綠豆湯的;第二,因為我相信你們最好的職業(yè)是婚嫁……女教員的薪水總比男教員少,世上最好的廚夫及裁縫都是男子,并不是女子,所以在你們的傳統(tǒng)地盤,也是男子占了勝利。
獨身女子比獨身男子在社會上吃種種的虧,只有獨身自給的女子,親閱其境,才知道這吃虧不平等到什么程度。
所以唯一沒有男子競爭的職業(yè),就是婚姻……” 呵呵,說得多么可怕
即使這樣的人物她一生的作品還換不了三碗綠豆湯
即使能換三碗綠豆湯,但是女人的一生僅僅三碗綠豆湯就足夠了嗎
吃飯,穿衣,美容,美發(fā)……好可怕,僅僅三碗綠豆湯
80多年過去了,當代的女作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稿費也大大提高了。
很多女作家、身體作家的作品賣得相當紅火,這些稿費足夠她們住別墅吃山珍海味。
這些作品往往離不開獵奇、非愛戀中的性、婚外戀……但是如果象這樣的詞作,恐怕不至于三碗綠豆湯,但是想要維持基本生活也還有距離。
如果現(xiàn)代也有人來寫《漱玉詞》,來學,即使換了六碗綠豆湯,那又如何
80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社會男女同工同酬。
但是很多地方只招男生不招女生。
至于什么地方,就不用我說了,隨便去招聘會逛一圈就會有答案。
“對不起,我們只要男生。
”這句話,相信剛畢業(yè)的大部分女生都聽過,而且已經(jīng)聽得有點厭煩有點無奈了。
工酬給男女都一樣,問題是女生你可要擠破腦袋進得來再說呵。
80多年以前,林語堂就已經(jīng)說出了現(xiàn)代社會的“真理”。
女人最好不要選擇文學作為職業(yè),最好的職業(yè)是婚嫁。
即使在今天社會里,對于女人來說,很多活生生的現(xiàn)實就是這樣:“做得好不如干得好啊。
” 林語堂還在文章中說:“可惜許多女人嫁后只知道做生育機器,不另求上進。
”呵呵,我曾經(jīng)聽華師大的一位教授說過:“女人最好不要讀太多書,很多女博士讀完了也就完了。
”當時我還不明白他說這句話的意思,也不明白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為什么這么義憤填膺。
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但是林語堂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已經(jīng)看透了,看穿了。
要怪,就怪自己以前看的書少。
關于讀書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shù)》中說過:“我認為最理想的讀書方法,最懂得讀書之樂者,莫如中國第一女詩人李清照及其夫趙明誠。
我們相象到他們夫婦典當衣服,買碑文水果,回來夫妻相對展玩咀嚼的情景……” 其實我一直都是想如此地看書,不帶任何思想壓力,不報有任何應試心理,不報任何功利目的,卻看一些書,卻寫一些文章。
,為了拿高分寫出合適宜不是自己思想的回答。
我寧愿說出我心里的真實想法,盡管這種想法非常不適合時代的潮流,極有可能被判為零分。
所幸的是,中文系的老師很寬容,對我不成熟甚至有點偏激的言論并沒有至于死地,而是給我一個很好的臺階。
在讀書的年代,還無法對自己讀書做一個概述,唯一可以做的是,以后還要好好讀書。
之五:讀罷《林語堂散文》在我心頭由然而生了“文章可幽默,做事須認真”這句林語堂的座右銘。
座右銘,顧名思義,是鼓勵,警醒自己的格言。
林語堂以它做自己的目標,他做到了。
讀他三個時期的散文,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在他的任何一篇文章中都有體現(xiàn)比方說這篇《我的戒煙》中為抽煙的“辯護”。
“誰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滿,意到神飛胸襟豁達,鋒發(fā)韻流,方有好文出現(xiàn),讀書亦必能會神之意,胸中了無窒礙,神游其間,方算是讀,其間自然有輔助工具,那便是煙。
在這興會之時,我們覺得伸手拿一支煙乃惟一合理的行為。
”——《我的戒煙》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會到何謂林語堂的“細膩”式幽默。
然而,這一切的幽默風格難道不是林語堂先生用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所斟酌出的嗎
我想肯定是吧。
若再不信,請讀他戒煙時寫下的一段文字。
“在那三星期中,我如何的昏迷,和等的懦弱,明知對自己身心有益的一根小小的香煙都沒有膽量取來享用,可謂一段丑史,現(xiàn)已時過境遷,回想起來,若把三星期之心路歷程仔細敘述出來,那真是馨竹難書。
“昏迷”是指失去知覺,“丑史”是丑惡至極的歷史,“馨竹難書”則指難以勝數(shù)的罪惡。
而這些詞卻被用來描寫戒煙時的狀態(tài),過程及內(nèi)心波動,看似與戒煙大相徑庭,實則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創(chuàng)造一種幽默的情境,引你發(fā)笑但不會大笑,而是一種會心的微笑。
這種神奇的筆法,決非一日之功,而是林語堂先生一點一點的努力積累以及其認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才使得他“文章幽然”,“做事”認真,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家吧
我想這也是我未來的學習生涯中最值得向他學習的精神吧
自己整理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