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裘德的作品賞析
可以與《德伯家的苔絲》進行比較啊,兩部都是哈代的作品,都屬于其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類,即“性格與環(huán)境的小說”,都是探討人與社會的關系,特別是沖突關系及其悲劇結局中實現(xiàn)哈代所明確提出的“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生”的創(chuàng)作意圖。
與《苔絲》相比,《裘德》中塑造的主人公不管是裘德還是淑都擁有更豐富的文學素養(yǎng)和時代的先進性,涉及的內容不僅僅是一般的教育、等級和婚姻制度和宗教問題,而且還有兩性生活方式、婦女權利、破碎家庭、早熟兒童等等很多與20世紀相關的新課題。
你可以從寫作手法,涉及的思想內容,主人公命運及造成這種命運的原因等方面來寫。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想尋求有關《無名的裘德》的評論
《無名的裘德》控訴了資產(chǎn)階級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婚姻制度。
裘德是威塞克斯農(nóng)村的一個孤兒,自幼聰明好學,成績出眾。
他一心向往基督寺大學(影射牛津大學),在他心目中,那是“一座光明的城市”,長有“知識之樹”,“是人類的導師出現(xiàn)的地方”。
他終于向基督寺進發(fā),途中由于感情脆弱和無知,與屠夫的女兒艾拉白拉結婚,不久離異。
到基督寺后,他四出奔走,卻始終被拒于高等學府大門之外。
他終于認識到,他是“讓那些百萬富翁們的兒子給擠到大門外”的,以基督寺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教育制度“是給那些有大錢的人預備的”。
他在群眾面前義憤填膺地控訴了這種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同時又把自己一生的挫敗歸因于時遇不濟和嗜欲大多。
為了謀生,他又當了石匠。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表妹淑·布萊德赫相遇,兩人情投意合,終于同居,生有子女。
他們由于不結婚而同居,為禮法所不容,為習俗所不許,因而處處遭到歧視,不但工作被辭退,而且連住處也找不到,他們只能到處流浪。
孩子們漸漸長大,覺得自己拖累雙親,在旅館里大孩子將弟弟吊死后,自己也上吊自盡了。
淑受此打擊,精神上完全崩潰,終于回到原來丈夫身邊,心如槁木。
她覺得這是神明對她的懲罰。
裘德自淑離去后,也回到艾拉白拉身邊,絕望潦倒。
他在臨終前極度悲涼地說:“讓我出生的那個日子毀滅吧,讓宣告一個男孩投入娘胎的那個黑夜毀滅吧。
” 裘德的悲慘命運說明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即使像他這樣有才華有理想而又勤奮好學的青年農(nóng)民,也是“壯志不遂”,無法實現(xiàn)其理想。
而作家通過他們的愛情悲劇更指出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會道德是如何扼殺人們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的。
在哈代所有的長篇小說中,《無名的裘德》又是時間跨度較長的一部。
故事開端,男主人公僅十一歲,父母雙亡,貧困孤苦而又多愁善感,但幼小心靈中已深深埋下了求索上進的宏志大愿。
他初為鄉(xiāng)村面包店小廝,后為石匠學徒,在艱苦勞作之余,摸索自學,排除重重障礙,來到他視為知識圣地的基督寺(影射牛津),但卻只能以石匠之身久久徘徊于高等學府廣廈深院的大門之外,甫屆三十,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襲德的這番經(jīng)歷,是英國十九世紀后半葉鄉(xiāng)村教育逐漸普及后有知識的一代青年勞動者要求改變自身地位的圖影。
淑作為繼承父業(yè)的圣像工藝師和受過師范教育的青年女子,社會地位與裘德大同小異。
不過身為女性,她的思想言行更體現(xiàn)了當時英國已經(jīng)萌動的女權運動,而在氣質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銳激進;遜一籌抵擋惡勢力的勇敢執(zhí)著。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一類型的青年男女,經(jīng)過自我奮斗,向來不乏成功之例,但終屬鳳毛麟角;在通常情況下,總是受當時社會條件制約,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慘痛的代價,也終難如愿。
哈代以他自稱的“誠摯派”小說家的態(tài)度,塑造了這一對失敗者,這本身就具有一種社會批判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