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聲”(余光中《五陵少年》)
《告別的時刻》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萊曼李閏珉(Yiruma)的《雨的印記》(Kiss The Rain)
為什么叫“ 五陵少年”,有什么典故嗎
湘逝 --杜甫歿前舟中 :余光中 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給一舟, 把孤獨托付給北征的, 把湘水托付給蒙蒙的雨季, 似海洞庭,日夜搖撼著乾坤 夔府東來是江陵是公安 岳陽南下更耒陽,深入癘瘴 傾洪濤不息遍地的兵燹 溽郁郁乘暴漲的江水回棹 冒著豪雨,在病倒之前 向漢陽和襄陽,亂后回去北方 靜了胡塵,向再清的渭水 倒映回京的旌旗,赫赫衣冠 猶崢漢家的陵闕,鎮(zhèn)著長安 出峽兩載落魄的浪游 云夢無路杯中亦無酒 西顧巴蜀怎么都關(guān)進 巫山巫峽峭壁那千門 一層峻一層衢塘的險灘
草堂無主,苔蘚侵入了屐痕 那四樹小松,客中殷勤所手栽 該已高過人頂了
記得當年 蹇驢與駑馬悲嘶,劍閣一過 秦中的哭聲可憐更深鎖 在棧道的云后,胡騎的塵里 再回頭已是峽外望劍外 水國的遠客羨山國的近旅 十四年一覺噩夢,聽范陽的鼙鼓 遍地擂來,驚潰五陵的少年 李白去后,爐冷劍銹 魚龍從上游寂寞到下游 辜負了匡山的云霧空悠悠 飲者住杯,留下詩名和酒友 更僵了,嚴武和高適的麾旗 蜀中是傷心地,豈堪再回楫
劫后這病骨,即使挺到了京兆 風里的大雁塔與誰重登
更無一字是舊游的岑參 過盡多少雁陣,湘江上 盼不到一札南來的音訊 白帝城下?lián)v衣杵搗打著鄉(xiāng)心 悲笳隱隱繞著多堞的山樓 窄峽深峭,鳥喧和猿嘯 激起的回音:這些已夠消受 況又落花的季節(jié),客在江南 乍一曲李龜年的舊歌 依稀戰(zhàn)前的管弦,誰能下咽
蠻荊重逢這一切,唉,都已近尾聲 亦似臨穎李娘健舞在邊城 弟子都老了,夭矯公孫的舞袖 更莫問,莫問成都的街頭 顧客無禮,白眼誰識得將軍 南薰殿上毫端出神駿
澤國水鄉(xiāng),真?zhèn)€是滿地江湖 飄然一漁父,盟結(jié)沙鷗 船尾追隨,盡是白衣的寒友 連日陰霾里長沙剛剛過了 總疑竹雨蘆風湘靈在鼓瑟 哭舳后的太傅
艫前的大夫
禹墳恍惚在九疑,墳下仍是 這水啊水的世界,瀟湘浩蕩接汨羅 那水遁詩人淋漓的古魂 可猶在追逐回流與盤渦
或是蘭槳齊歇,滿船回眸的帝子 傘下簇擁著救起的屈子 正傍著楓崖要接我同去
幻景逝了,沖起沙鷗四五 逝了,夢舟與仙侶,合上了楚辭 仍蕭條隱幾,在漏雨的船上 看老妻用青楓生火燒飯 好嗆人,一片白煙在船尾 何曾有西施弄槳和范蠡
野猿啼晚了楓岸,看洪波淼漫 今夜又泊向哪一渚荒洲
這破船,我流放的水屋 空載著滿頭白發(fā),一身風癱和肺氣 漢水已無份,此生恐難見黃河 惟有詩句,縱經(jīng)胡馬的亂蹄 乘風,乘浪,乘絡繹歸客的背囊 有一天,會抵達西北那片雨云下 夢里少年的長安
五陵少年是什么意思
《五陵少年》,是臺灣詩界泰斗、著名愛國民族人士、文化名流、知名學者--余光中先生的詩歌名篇。
若是《琵琶行》中的五陵年少。
。
則指紈绔子弟
鄉(xiāng)愁-余光中-句子賞析
鄉(xiāng) 愁一、課文分析讀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余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zhí)著的主導情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很顯然,這首詩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jié),將“鄉(xiāng)愁”分為四個階段。
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后順承的,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xiàn)在。
這幾個標示時間的短語,都明確出現(xiàn)在這首詩每一小節(jié)的第一行。
我們可以看出,詩的每一小節(jié),實際上都對應著人生的某個階段。
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xiàn)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每個階段的鄉(xiāng)愁找了一個具體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
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xiāng)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
成年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xiāng)愁的媒介。
到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詩至此處,讀者不禁會想,世間還有什么樣的離情比死別更令人斷腸
有,那就是鄉(xiāng)愁!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
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這首詩,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
從內(nèi)容上說,“鄉(xiāng)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xiàn)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詩歌內(nèi)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xiāng)愁”這一主題。
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tǒng),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
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xiàn)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
詩的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diào)。
二、問題研究“鄉(xiāng)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里,它轉(zhuǎn)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化的
作者巧妙地將“鄉(xiāng)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xiāng)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xiāng)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
類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詩作里也時有所見。
如:鐘整個大陸的愛在一只苦瓜皮靴踩過,馬蹄踩過重噸戰(zhàn)車的履帶踩過一絲傷痕也不留下——臺風季,巴士峽的水很擁擠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浮動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譜喂!再來杯高粱!——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惠特曼慶祝過的草上坐下,面對鮮美的野餐|中國中國你哽在我喉間,難以下咽東方式的悲觀——“鐘整個大陸的愛在一只苦瓜”,是詩人參觀故宮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將大陸之愛與一只晶瑩剔透、幾經(jīng)劫難仍完好無損的白玉苦瓜聯(lián)系到了一起。
而詩人留學異邦因孤獨冷寂而酗酒的情緒,被別出心裁地喻為“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
類似的例子還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里,\\\/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等等,這些詩句均將詩人心中難以言說的情緒物化成具體可感的東西,激蕩著讀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詩人評說: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寫于1972年)。
這首小詩我用四川土話朗誦過好幾次,聽眾反應強烈。
詩寫得好,一目了然,誰要我來詹詹費詞。
真要叫我說說,卻又感到為難。
這是一粒水晶珠子,內(nèi)無瑕斑,外無紋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說些什么。
我看見了的,別人也都看見了,還要我來說嗎。
看來看去,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不。
這是詩,人寫的。
既然是人寫的,總不會是一揮而就的,其間必有一個創(chuàng)作過程。
這個過程,如果作者自己出來說說,我們聽了,或有助于今后寫詩,也未可知。
可惜滄海橫隔,同胞難聚,遺憾遺憾。
那么,參照著寫詩的一般經(jīng)驗,我就來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樣寫成這首詩的吧。
故國故鄉(xiāng)故園,人之所戀,古今一樣,中外相同。
翻翻唐詩宋詞,游子抒寫鄉(xiāng)愁之作,多得叫人吃驚。
現(xiàn)代中國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過或聽別人念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學生,恐怕都唱過或聽別人唱過這支歌吧:“念故鄉(xiāng),念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真可愛。
天甚清,風甚涼,鄉(xiāng)愁陣陣來。
故鄉(xiāng)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鄉(xiāng),一孤客,寂寞又凄涼……”只是這支歌的曲調(diào)是從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里挪借來的,這點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不會唱的。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臺上一唱,臺下都哭,感人至深。
這支歌余光中肯定會唱。
他還會唱:“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xiāng)……”因為他在一首詩里提到過這支歌。
髫年所唱,沒齒難忘。
那些遙遠了的記憶不可能同他的這首《鄉(xiāng)愁》無關(guān)。
厚積薄發(fā),一首小詩里涵藏著多少年的感受啊!余光中該記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紀,做了流亡學生,逃到大后方去讀書求學。
學校里有一個取信欄,他每天去那里看兩次。
緊著心弦,掃視著那一長排信封的隊伍,要看看有沒有熟悉的字跡——母親的字跡,寫著自己的姓名的。
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團打牙祭還快活。
恭讀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
然后細察信封上的郵票,那上面蓋著郵戳呢。
一個小圓圈內(nèi)有一個大城市,母親就住在那里呢。
看能看見,摸能摸著,就是沒法回到那個小圓圈內(nèi)去。
浩浩長江萬里,他在這頭(上游),母親在那頭(下游)。
這一枚小小的印著孫中山先生肖像的蓋著故鄉(xiāng)的郵戳的郵票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寫了一首:一張嬌小的綠色的魔氈,你能夠日飛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戀愛,和寬厚的友誼。
兩個靈魂是你的驛站,你終年在其間跋涉;直到他們有一天相逢,你才能休息片刻。
郵票啊,郵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還在一首《梅雨箋》里寫到它們: “方的郵票\\\/圓的郵戳\\\/只輕輕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
”《鄉(xiāng)愁》的第一段抓住郵票這個物象,說小時候的鄉(xiāng)愁,一個流亡學生的鄉(xiāng)愁,是母親從遠方寄來的信件上貼著的那一枚郵票。
這樣寫,對他說來,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時期匆匆去了如煙云之過眼,未來的詩人漸漸長大了。
40年代末,他隨父母遷居香港,旋即去臺灣,插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
1952年畢業(yè)后,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實秋的好評,名聲大噪,同時入伍服役。
1954年同未來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戀愛,有一首情詩《咪咪的眼睛》為證。
1956年退伍,入東吳大學任教,結(jié)婚。
兩年后去美國留學進修,該算是新婚別。
臺灣基隆港上船,橫渡太平洋,美國舊金山港登岸。
身在異國,心在家里,捻弄著那一張窄窄的來程船票,鄉(xiāng)愁頓起。
不過這時候鄉(xiāng)愁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變了,慈母讓位給新娘了。
少戀母,長戀妻,人之常情啊。
《鄉(xiāng)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這個物象,說長大后的鄉(xiāng)愁,一個異國孤客的鄉(xiāng)愁,是把他從新娘身邊引走的那一張船票。
這樣寫,對他說來,也是很貼切的,他寫他自己的真實感受嘛。
1958年母親去世,遺體火化。
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臺上的盆花叢里,寫詩為母親招魂,喚她的慈魂快快回來,回到這“火后的小城”里來,回到這“四方的空城”里來。
在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對母親的慈魂說:“春天來時,我將踏濕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鄉(xiāng)的一個小墳,\\\/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zhèn)(河注:他的母親是江蘇武進人)。
\\\/垂柳的垂發(fā)直垂到你的墳上,\\\/等春天來時,你要做一個女孩子的夢,夢見你的母親。
”余光中是個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寫得十分感傷。
送母親的骨灰匣回她的故鄉(xiāng)去入土安葬,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實現(xiàn),雖然春天已經(jīng)來到了。
那骨灰匣想來早已入土,大約是安葬在臺北市郊的圓通寺吧,因為他在一首詩里說,清明節(jié)掃墓日他聽見母親在圓通寺喊他。
以常理推之,那里該有一方小墳吧。
郵票啊,船票啊,墳墓啊,這些物象里潛溶著多少哀愁啊!它們象征著距離:郵票,船票,空間的距離;墳墓,陰陽的距離,死生的距離。
薄薄的一層混凝土,內(nèi)外相隔,那么遙遠,比千山萬水的相隔更遙遠啊!《鄉(xiāng)愁》的第三段抓住墳墓這個物象,說母親去世后留給他的鄉(xiāng)愁,一個孝子的鄉(xiāng)愁,是使他抱恨終天的那一方墳墓。
這時候鄉(xiāng)愁的內(nèi)容又變了,愛妻讓位給亡母了。
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勝。
讀者為之驚愕,細細一想,悲從中來。
我朗誦到這里,嗓子都顫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閱歷既多,五味嘗遍,漸漸地看透了人世的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漸漸地懂得了事業(yè)的艱難,于是雄心消泯。
他的頭腦里憧憬日少而回憶日多,愈來愈像反芻動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舊聞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鳥倦飛而知還”,有了落葉歸根的愿望。
白天忙著,不太覺得,到了夜間,故國故鄉(xiāng)故園便頻頻地來入夢了。
早晨醒來,夢去無痕,依然人在臺北市廈門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
鄉(xiāng)愁難遣,翻翻中國地圖,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慶市江北縣悅來場,又沿江而下,看那“蔣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許多美麗的表妹……最可惱的是那一灣海峽,二指寬罷了,淺淺的一層海水比紙更薄,就是涉不過去。
這時候鄉(xiāng)愁的內(nèi)容再一變,變成了那可惱的海峽。
《鄉(xiāng)愁》的靈感也許是這樣來的吧
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腹稿里支起的第一個構(gòu)架,很可能就是這樣的。
有了這個構(gòu)架以后,便回頭去翻查記憶的倉庫,專找如海峽那樣的象征著距離的物象。
不費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郵票啦船票啦墳墓啦之類的物象。
于是用這些物象做橫梁,仿照著第一個構(gòu)架,又支起了下面三個構(gòu)架: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這便是《鄉(xiāng)愁》的雛形了。
第一個構(gòu)架,就其意義而言,分量最重,雖然是先出,卻做了結(jié)尾。
何況按時間順序排下來,也應該做結(jié)尾。
詩人寫過去,只是為了寫現(xiàn)在。
現(xiàn)在望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發(fā)愁呢,這才是全詩的落腳點。
余光中把《鄉(xiāng)愁》歸入他所說的“淺易之作”。
他所說的“淺易之作”是指那些如《鄉(xiāng)愁》一類的 “一讀就懂”的詩,不是說“淺易”的一定不好。
“淺”是文字淺顯,“易”是容易讀懂,他不反對“淺易”,但是,臺島那里“許多讀者”“要求一首詩一讀就懂”,卻遭到他的反感。
他說:“一個人如果只能讀淺易的詩,就注定自己終身在詩國做匆匆過境的觀光旅客。
”這話恐怕說得太重了吧。
除了寫詩的內(nèi)行,一般讀者,各有各的事業(yè),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電視看電影看跑馬看黃書,而去觀光詩國,也就算是很不錯的了,哪怕匆匆過境呢。
對這樣的讀者,理當叩頭稱謝才是,不宜責之太重。
何況臺島那里就是有些深奧得可厭的詩,不但一般讀者叫苦,寫詩的內(nèi)行也說讀不懂呢。
例如張默的《無調(diào)之歌》,大詩人如洛夫者竟然都這樣說:“這首詩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
”何況一般讀者呢。
要求淺易一些,一讀二讀三讀終能讀懂,而不是愈讀愈頭疼,難道不應該嗎
我之所以要向讀者介紹《鄉(xiāng)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淺易”。
而它的精巧的構(gòu)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領(lǐng),值得我們潛心揣摩,從中學習詩藝,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選自《流沙河詩話》,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四、《鄉(xiāng)愁》賞析(李元洛)鄉(xiāng)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xiāng)愁為主題的詩篇,《鄉(xiāng)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diào)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詩人,他的鄉(xiāng)愁詩從內(nèi)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xiāng)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xiāng)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nèi)容。
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xiāng)愁》一詩,側(cè)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jīng)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guān)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jié)尾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jīng)歷的傾訴,也因為結(jié)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
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xiàn)實感。
”(《白玉苦瓜》序)詩人的《鄉(xiāng)愁》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鄉(xiāng)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xiāng)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
鄉(xiāng)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xiàn),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
《鄉(xiāng)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張力,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lián)想。
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xiāng)愁》以時間的發(fā)展來組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 “而現(xiàn)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jié)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xiāng)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現(xiàn)為結(jié)構(gòu)美,一表現(xiàn)為音樂美。
《鄉(xiāng)愁》在結(jié)構(gòu)上呈現(xiàn)出寓變化于統(tǒng)一的美。
統(tǒng)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
變化,就是避免統(tǒng)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
《鄉(xiāng)愁》共四節(jié)。
每節(jié)四行,節(jié)與節(jié)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diào)節(jié),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鄉(xiāng)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xiàn)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xiāng)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
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shù)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xiāng)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席慕容的《鄉(xiāng)愁》】【詩歌全文】鄉(xiāng)愁席慕蓉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詩歌賞析】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xiāng)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jié)詩進行概括:第一節(jié)寫鄉(xiāng)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游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xiāng)。
第二節(jié)寫鄉(xiāng)情的悵惘,對故鄉(xiāng)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xiāng)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里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蒙的云霧。
用霧里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xiāng)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
第三層寫鄉(xiāng)愁的永恒。
是從上兩層的鄉(xiāng)音繚繞和鄉(xiāng)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
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
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fā)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fā)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
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yōu)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diào)。
【作者簡介】席慕容(1943-),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祖籍內(nèi)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
出版的詩集有《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邊緣光影》、《迷途詩冊》、《我折疊著我的愛》等。
新作《席慕容和她的內(nèi)蒙古》用優(yōu)美的文字和親手拍攝的照片,記錄了席慕容自1989年與原鄉(xiāng)邂逅后,17年來追尋游牧文化的歷程。
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過,成長于臺灣。
于臺灣師范大學美術(shù)系畢業(yè)后,赴歐深造。
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shù)學院。
曾在國內(nèi)外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xié)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
曾任臺灣新竹師范學院教授多年,現(xiàn)為專業(yè)畫家。
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余種,讀者遍及海內(nèi)外。
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xiāng)為創(chuàng)作主題。
2002年受聘為內(nèi)蒙古大學名譽教授。
參考資料:百度知道找的
鄉(xiāng)愁的讀后感300字左右
讀余光中《鄉(xiāng)愁》有感 余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zhuǎn),仿佛近在眼前。
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
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
不設(shè)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
”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
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
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20年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
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
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啊
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啊
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在這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lián)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
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
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
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fā)現(xiàn)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
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
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一首詩歌賞析
看看的這首,很好的小詩戲李白你曾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陰山動龍門開而今反從你的句中來驚濤與豪笑萬里濤濤入海那轟動匡盧的大瀑布無中生有不止不休黃河西來 大江東去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有一條黃河 你已夠熱鬧的了大江 就讓給蘇家那鄉(xiāng)弟吧天下二分都歸了蜀人你踞龍門他領(lǐng)赤壁是一位頗具愛國之心和深具中華文化底蘊的臺灣著名詩人。
他的詩作構(gòu)思精妙,語句飄逸,性情真率、純潔。
一首,就頗能體現(xiàn)出他的藝術(shù)風格。
詩題“戲李白”,一個“戲”字,諧詞莊用,亦莊亦諧,表現(xiàn)了作者語言的風趣,充滿了個性化色彩。
作者起句就仿照的氣魄,化用了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將李白的天才比作滔滔江水,把讀者帶到一個雄偉的氣勢之中,也給全詩營造了一個大氣的氛圍,奠定了一個壯闊的基調(diào)。
這是詩人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言近旨遠,意味悠長。
接下來的兩句繼續(xù)化用李白的詩句來寫李白,李白在中寫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詩人在李白詩句的基礎(chǔ)上展開想象,“陰山動/龍門開”,在流暢的詩句與生動的畫面中,形象地展示了李白詩歌恢弘的氣勢與豪邁的人格。
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對李白的敬佩之情。
“而今反從你的句中來”,究竟是黃河成就了李白,還是李白成就了黃河,這一句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詩人讓讀者在自己仔細的品味中去解讀李白與黃河之間的關(guān)系,似乎沒有李白,黃河的“驚濤”與“豪笑”就缺少了自信一樣,可見李白的浪漫詩風與豪放品格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不僅如此,還仿照了李白的浪漫主義手法與奇特的想象,巧妙地寫出了對李白詩的想象奇崛與李白豪邁的人格由衷的贊美。
“無中生有”“不止不休”,哪里只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更多的還應是李白的詩意與他的才情。
而“可是你傾側(cè)的小酒壺”一句,則是用大膽的想像,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地勾畫出一個豪情奔放、嗜酒若狂的形象,讀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光中不僅借用、化用李白的詩句來頌揚李白,還運用襯托的手法來寫李白的偉大,一是借用五千年的沉寂來反襯李白的高揚,一是用“大瀑布”與“小酒壺”相互映襯,不僅詩情活潑,韻味無窮,還讓人感到了胸中的豪情萬丈;作者還用的豪邁來正面襯托李白的豪邁。
正是這些的運用,使李白的人格與詩風以及李白對后世的影響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了。
一首,用極其夸張和浪漫的手法,淋漓盡致地凸顯了李白的絕世才華,抒發(fā)了對李白的由衷贊美與歌頌之情,也戲出了作者出眾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