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讀后感怎么寫
以下是讀后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讀一本書的時候,就要知道這本書的最基本的內(nèi)容,例如,書名,作者,內(nèi)容的梗概等。
這些,對于一個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必須掌握的。
所以,讀后感開文就要把這些亮出來。
例如,我在暑假的時候,讀了某某寫的一本書,名叫《某某》,在這本書里,他向我們講解了某某生活的時代發(fā)奮力強的過程。
寫完了讀后感的開頭后,看你寫的人就想知道,你看了這本書后,你能得到什么樣的教育,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因此,再分一段,就要開始把自己的觀點寫出來。
例如,我看完這本書后,深受啟發(fā),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人活當(dāng)下,必須百分百努力。
當(dāng)然,你寫出來這個觀點后,實際上,必須再要用事實來證明你的觀點,你要如何證明你的觀點呢。
有兩個層面,一就是結(jié)合你讀過的書來延伸到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以此來前后結(jié)合而寫。
另一種就是以你以前與現(xiàn)在的感想做對比后,進(jìn)行表達(dá)。
對于讀后感來講,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感字,所以,這個感字能帶給你如何的想法,就要看你對這本書的了解程度以及受影響的程度。
一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很多,所以,最好的就是從讀的書里找到一個最鮮明的觀點亮出來,而且要保證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積極的,向上的。
怎么寫好讀后感最后一點就是表明心態(tài),本身你從書中得到了啟發(fā),受到了教育,自然就希望自己能如主人公或者是書里的某個人物一樣,要怎樣,所以,在作文的最后,你就要表明你的心態(tài),意思就是書寫一下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這樣,你的讀后感就寫好了。
五柳先生傳 讀后感 300字
閑暇之余,翻了翻初中的語文課本。
偶然看到《五柳先生傳》,猛然間想起作業(yè)中有一項是寫人物傳記的讀后感。
也就借此機會,順便完成一下作業(yè)。
五柳先生即是陶淵明,陶淵明寫了一篇贊頌自己清高的文章,就是這樣。
但對于國人來說,遠(yuǎn)沒有這么簡單。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國人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謙虛。
我想,陶淵明先生大談特談自己的優(yōu)點,這就算不上謙虛了。
好比一個人站在大街上大喊我很牛,那么路過的行人大多會有一種想要抽他的沖動。
中國的政客更是小心的不行。
想想雅典奧運會,劉翔說了句誰說我們黃種人不行都被王蒙指責(zé)言論不當(dāng),可見中國的政客是多么注意謙虛,哪怕是沒有任何用處,完全等同與廢話,也要謙虛一番,并以此為樂,得意洋洋。
中國教育者的敏感度并不比中國政客低,但陶淵明這篇文章沒有受到中國的教育者“不謙虛”的指責(zé),相反的,還被人們歌頌,并且選入了語文課本,這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了。
為了打發(fā)無聊的時光,我略微想了想這件事。
其實說來也很簡單。
我想首先,這篇文章雖說是自夸,但同時寫出了自己清貧的狀況,這樣就表現(xiàn)出這個人是多么的清高,不慕榮華。
或許這在中國教育者的眼里很有意義: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好,實在是太好了。
這樣可以好好地教導(dǎo)學(xué)生,你長大了也要這樣。
這種說法是很失敗的,因為他們只是在逗你玩而已,這個地方不會承受這樣的人存在。
另外一點,這篇文章事實上側(cè)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陶淵明先生想來也屬憤青,對于當(dāng)時的黑暗極為不滿,不然也不會跑到深山老林種田。
中國教育者似乎一直對于這點樂此不疲。
只要是有對于舊社會的丑惡的批判,對于新時代的偉大歌頌,這肯定就是好文章,很絕對。
由此可見,寫一篇文章想要被中國教育者贊揚,只需具備兩點。
一:要有一定的正面教育意義,最好就是套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來說教;二:一定要有對祖國人民的大力歌頌,絕不可以批判。
哪怕這個社會制度的弊端就是瞎子都能看出來,那也絕不能提。
讀五柳先生傳有感議論文600字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詩的世界是一個思緒紛紜的意象世界,詩人的情感都形象具體地呈現(xiàn)在詩歌那優(yōu)美的語言中。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這風(fēng)趣的筆墨一定是五柳先生所著。
在世人眼里,五柳先生是安貧樂道、抱樸守真、不求榮華富貴的隱士形象,所以他的自傳一定很“華麗”。
可他故意隱去傳主的家世、生平事跡等一般傳記要素,而是以樸素的文筆一帶而過,仿佛自己只是地球上眾多生物其中最平凡的一個。
他“好讀書”但卻“不求甚解”。
他“性嗜酒”而且“期在必醉”。
他“常著文章自娛”其中還能“頗示己志”。
字里行間流露著平淡,只是簡單而輕松的介紹自己的志好,仿佛拉家常般語言自如淡然。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是對五柳先生精神品質(zhì)的高度評價。
其實很多人都具有這樣的品質(zhì),所以五柳先生是平凡的。
但他能在自己的自傳里寫得如此平淡,平凡乎
不平凡也
在讀過《五柳先生傳》后我嘗試過寫一篇自傳,也嘗試過以“小姐不知何許人也”開頭,但是不行,我做不到像五柳先生那樣的筆風(fēng),我的感覺像是故意自夸,膚淺的很。
于是我撕掉那頁作文紙重新開始,以我自己獨特的語言,自己獨特的筆風(fēng),寫了一篇真正的我自己的自傳,一氣呵成。
五柳先生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特立獨行的性格,就像別人都爭著做官,他卻甘當(dāng)一位快樂的隱士。
他對世俗的淡然讓我震撼,也讓我學(xué)到很多。
讀《五柳先生傳》有感
喜歡陶淵明幻想中的桃花源,那是一片與世無爭的樂園。
喜歡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那時返璞歸真的徹悟。
喜歡陶淵明偏愛野菊的金黃,那是一份迎風(fēng)傲立的風(fēng)骨。
正如陶淵明自謂“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五柳先生傳》不張揚家世,不歷敘官階,不詳言德政,不虛夸品能,只是列舉一些志趣瑣事,果然不同凡響。
我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進(jìn)入高中已有一個學(xué)期,身為同窗的某某至今不能完全叫出我的名字,由此可見一斑。
我不是一個愛炫耀的人,但是我依舊執(zhí)著地做好每一件事,平平的成績,平凡的人,也許我不能與陶淵明相媲美,但是我一樣熱愛自然,一樣喜歡平淡,一樣喜歡野菊,沒有什么很特殊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和野菊一樣,僅此而已。
我從不愿提起自己初中時是多么多么輝煌,那只會讓我看不起自己,英雄不提當(dāng)年勇,既然已經(jīng)過去,何必抱著幻想過日子。
我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
畢竟我從初中挺到了高中,我并沒有過高的希望,對自己。
萬分感謝父母沒有給我過多的壓力,所以我還能輕松地過好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時光的洪流中,我在慢慢長大,逐漸明白五柳先生生活的真義:自然不意味著放縱,平凡不意味著消極。
我想自己是真正長大了,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一個新的起點。
腦中青蓮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墨寶不斷的不斷的放大、放大……
五柳先生中為什么以虛寫代替實寫
《五柳先生傳》所寫,都可以從史傳和本集有關(guān)作者的記事中得到印證。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五柳先生傳》就是作者的自畫像,這是讀本文首先應(yīng)該把握的。
陶淵明的一生雖然主要是在田園中度過的,從同時代的人起就把他稱為“幽居者”,但他卻是一個有壯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
五柳先生傳是誰寫的
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