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有感500字左右。
阿彌陀佛
可憐心
愿平安吉祥,
南無阿彌陀佛
愿佛保佑你們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感悟
1,華盛頓砍樹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tǒng)。
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
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
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 他父親到處詢問。
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
”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愿失去一百棵樹,也不愿聽你說謊。
” 2,八歲的時候阿爾去上小學了,可是他只上三個月的課就退學了,阿爾在上課的時候,媽媽常被叫到學校去跟老師說話,這是因為阿爾常常提出一些老師認為很奇怪的問題,老師認為他是一個低能兒童,于是媽媽就決定自己來教導阿爾,并決心把阿爾教成一位偉大的天才,就這樣阿爾便開始了他的自學課程,阿爾被媽媽教的很好,后來阿爾也得到了允許,可以在地下室里設置一個實驗室,為了不讓別人亂動他的實驗品阿爾還想出妙計,就是在每一個實驗品的瓶子上貼上毒藥標簽。
3,小時候的愛迪生很愛發(fā)問,常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讓人覺得很煩,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發(fā)問題的對象,如果他對于大人的答復感到不滿時就會親自去實驗,例如有一次阿爾看到了鵝舍里的母鵝在孵蛋,他就問媽媽為甚么母鵝總是成天坐在那里呢
媽媽就告訴他母鵝在孵蛋,阿爾便想如果母鵝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過了幾天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阿爾一直蹲在木料房里,不知道在做甚么,當家人發(fā)現(xiàn)阿爾在孵蛋的時候每個人都捧腹大笑了起來。
4,列寧小時候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
列寧在學校里,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
老師講課,他用心聽。
老師留的作業(yè),他認真做。
列寧做完學校里的功課,還讀許多課外書。
他常常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他愛書里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
列寧十分愛護書。
他從來不把書弄臟,也不把書到處亂扔。
列寧小時候就是這樣學習的。
“悉心教導”是什么意思
教育孩子遵循的四大原則 『第一大原則:親密有間』 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他們不希望別人隨意闖進自己的房間 寶寶一向是媽媽的“乖孩子”,誰知道有一次,竟然和媽媽起了一次大沖突。
媽媽在整理寶寶房間的時候,把一個又臟又舊的布娃娃扔了,寶寶知道后不依不饒,質(zhì)問媽媽:“那是我的娃娃,你憑什么扔掉
以后不許亂動 我的東西
”媽媽氣壞了:“好啊你,天天親你疼你,誰知道翅膀上毛還沒長全呢就想單飛。
我偏動你的東西
”媽媽一氣之下把寶寶那些舍不得扔的很舊的玩具全給扔了,寶寶氣壞了,一邊大哭著往回撿一邊罵:“壞媽媽
壞媽媽
”這件事情并不大,卻搞得媽媽也傷心,寶寶也傷心。
這涉及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的一個原則:親密有間。
我們常說“親密無間”,心理學研究卻表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空間,一旦被入侵,就會表現(xiàn)得煩躁不安,憂慮戒備。
只有個人空間得到充分尊重,才能心態(tài)平和,做事也會比較冷靜。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需要“有間”。
很多家長要求孩子不要隨便亂翻父母的東西,因為大人要有自己的空間。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他們不希望別人隨意闖進自己的房間,即使是至親至愛的父母。
只有親密有間,家庭才能既成為一個親密生活的共同體,又成為一個個性自由發(fā)展的場所。
生活在“親密有間”的家庭里的孩子,從小就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
『第二大原則:尊重有度』 父母處理與孩子關系的時候,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嚴格的長者 小樂的爸爸是一個教子觀念很新的人,和孩子如朋友,如兄弟,獨獨不像父子。
他的做法是讓兒子直呼其名,事事聽取小樂的意見。
他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尊重孩子。
沒想到,才幾歲的小樂變得非常任性,一切惟我獨尊。
當爸爸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父子之間的沖突已經(jīng)激烈到無法化解,有一次,兩人又發(fā)生了沖突,最后氣得爸爸抓住小樂,劈頭蓋臉一頓痛打。
小樂搞不清楚,為什么一向和自己親如哥們兒一樣的爸爸,怎么突然變成了惡魔,他感覺受到嚴重的傷害。
這是一個過猶不及的典型例子。
尊重太過,就成了沒有原則的妥協(xié);尊重不足,沖突會隨即產(chǎn)生。
怎樣才能算是尊重有度呢
父母處理與孩子關系的時候,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嚴格的長者,讓孩子信任你,樂于向你敞開心扉,同時又遵從你的一些決定。
家長制的威風不可取,你可以用溫和而堅定的句式提建議:“假如我是你,我就……”這樣說法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尊重,對父母的意見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大原則:滿足有限』 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要堅決抵制。
父母的堅決拒絕會讓孩子體會到規(guī)則的威力 朵朵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就是有點“貪心”。
每當父母答應她一件事,她就馬上加碼。
有一次她要買書,爸爸就給她買了一本。
誰知她拿著這本,又渴望地盯著另一本,爸爸不忍心,又給她買了。
當拉著她出門的時候,朵朵仍舊滿臉不高興。
問她怎么了,她說:“爸爸不好,就給買兩本書
”這種情況還有很多,慈愛的父親受不了朵朵的眼淚,大多數(shù)情況都選擇妥協(xié)。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越妥協(xié)朵朵的要求越多,到最后,朵朵幾乎總是淚汪汪的,因為世界上有那么多事是爸爸無法替自己實現(xiàn)的。
其實,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欲望不加控制的結(jié)果。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對為人父母者說過這樣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你知道用什么辦法準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
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
結(jié)果,你遲早有一天不得不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
突然碰了這個釘子,他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覺痛苦。
” 所以,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要堅決抵制。
父母的堅決拒絕會讓孩子體會到規(guī)則的威力,以后提要求就會慎重得多。
而且,父母有限度地滿足是對社會和周圍環(huán)境的一種基本態(tài)度的模仿。
孩子在父母這里學會適度地提自己的要求和控制自己的欲望,長大后與人交往就容易多了。
『第四大原則:幫忙有忌』 許多孩子的能力都處在“休眠期”,假如再沒有原則地幫忙,孩子的能力可能就會一輩子“沉睡”下去 小小被送到幼兒園之后,老師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什么都不肯做,不光不肯疊自己的小被小褥,就連游戲也不玩,別的孩子玩的時候,他在一邊巡視和指揮:“你,站這邊;你,到那兒去;你,玩給我看。
”小朋友都很煩他。
老師做了一次家訪,才明白了問題的癥結(jié)。
原來小小的父母因為工作忙碌,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撫養(yǎng)。
兩位老人對孫兒十分寵慣,玩玩具都怕傷著孩子,總是奶奶玩給他看,“替他玩”。
老師家訪時,奶奶還一邊和老師說話,一邊手腳不停地替小小玩變形金剛。
小小看著金剛在奶奶手里花樣百出,興奮地大叫。
但是讓他自己玩,他卻一個勁地退縮,不知道從何下手。
奶奶這樣做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喪失了探索世界的興趣和勇氣,而且養(yǎng)成孩子怠惰、笨拙的毛病。
有很多家長幫孩子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陪孩子寫作業(yè)等等,以至于孩子的衣服從來都是沾滿土和泥,自己的衣柜里亂七八糟,吃過飯把碗一推,寫作業(yè)必須要父母陪,不然心里就覺得沒有底。
這種過度幫忙造成的危害就是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書包、衣柜自己要整理,小件衣服自己要學著洗,作業(yè)一定要自己獨立完成。
無人可依賴的情況下,孩子會發(fā)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
河北某大學一對夫妻雙雙赴美,家里只留下了兩個正上學的孩子。
這兩個孩子自己學習,自己生活,還要照顧奶奶,居然先后都考上了名牌大學。
這讓我們看到了蘊藏在孩子身上的巨大潛能。
許多孩子的能力都處在“休眠期”,假如再這樣沒有原則地幫忙,孩子的能力可能就會一輩子“沉睡”下去。
關于老師教育學生的小故事超短
今天,我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它深深地感動著我的心,買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境遇告訴我:我多幸福。
在這個世界上,有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而快樂的家庭里的孩子,我們有父母的疼愛,有老師的教導,有同學的關心,還有一個溫暖的“被窩”在時刻溫暖著我們。
我們是幸福的,我們要珍惜這幸福快樂的童年,好好地學習知識,學習本領,去圓我們五彩繽紛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