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 桐花 讀后感 300字 最好聯(lián)系學習生活謝謝
一直很喜歡筆下的世界。
那種沒有刻意的雕琢但又能夠完美地烘托出夢幻般的場景,筆調(diào)很干凈,很清新。
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的每句話、每個文字都被安排得如此妥帖而又恰到好處:從花開前的醞釀、花開時的美麗到花開盡后作者的大喜大悲,那樣真實而虛幻的文字,使讀者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作者那初夏般的夢境。
而我認為,此篇文章雖著重描寫桐花,但也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命運的見解。
是啊,世間萬物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宿命。
每一朵花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命運,而人,又何嘗不是呢
“命運”,兩個字很奇特。
“命”字拆開來看,“人”“一”“叩”,碌碌無為的人只能向命運屈服,而你如果能超越平凡、不隨波逐流,做一條逆流而上的魚,那么“命”字也會顛倒成“叩”“一”“人”,命運只向強者屈服。
而“運”字,仿佛會走動的云朵,飄忽不定。
所以對于“運 ”,重要的是把握。
我們的生命同花兒一樣,正醞釀著一種芳醇的變化。
處于命運十字路口的我們所經(jīng)歷的苦難,定將轉(zhuǎn)化成初夏的陽光,綻放出最美的花朵。
那些綻放過的花朵,即使是疼,即使是碎,即使開到荼蘼,也仍美到讓人心驚。
至少還在夏日里存留著一縷純凈的香氣,至少還在每個人心底留有花開的聲音。
努力過了,用盡自己的全力開出了花,已經(jīng)足夠了,結(jié)局不是殘缺,而是盛滿淚水的幸福。
陽光正在我們的指尖悄悄綻放,只要向著陽光,相信努力中的等待一定會綻放出最美的花。
席慕容的桐花原文
【席慕容《桐花》原文 4月25日 長長的,走向一脈綿延著的山崗。
在最起初佛仍是一場極為平常的相遇,若不是心中有著貯藏已久的盼望,也許就會錯過了在風里云里已經(jīng)互相傳告著的,那隱隱流動的訊息。
四月的風拂過,山巒沉穩(wěn),微笑地面對著我。
在他懷里,隨風翻飛的是深深淺淺的草葉,一色的枝柯。
我逐漸向山巒走近,只希望能夠知道他此刻的心情。
有模糊的低語穿過林間,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醞釀著一種芳醇的變化,一種未能完全預(yù)知的騷動。
5月8日 在低低的呼喚聲傳過之后,整個世界就覆蓋在雪白的花蔭下了。
麗日當空,群山綿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條流動的江河。
仿佛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應(yīng)約前來,在這剎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陽光下,同時歡呼,同時飛旋,同時幻化成無數(shù)游離浮動的光點。
這樣的一個開滿了白花的下午,總覺得似曾相識,總覺得是一場可以放進任何一種時空里的聚合。
可以放進詩經(jīng),可以放進楚辭,可以放進古典主義也同時可以放進后期印象派的筆端——在人類任何一段美麗的記載里,都應(yīng)該有過這樣的一個下午,這樣的一季初夏。
總有這樣的初夏,總有當空麗日,樹叢高處是怒放的白花。
總有穿著紅衣的女子姍姍走過青綠的田間,微風帶起她的衣裙和發(fā)梢,田野間種著新茶,開著蓼花,長著細細的酢漿草。
雪白的花蔭與曲折的小徑在詩里畫里反復(fù)出現(xiàn),所有的光影與所有的悲歡在前人枕邊也分明夢見,今日為我盛開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個秋天里落下的種子?一生中所堅持的愛,難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書里寫完了的故事? 五月的山巒終于動容,將我無限溫柔地擁入懷中,我所渴盼的時刻終于來臨,卻發(fā)現(xiàn),在他懷里,在幽深的林間,桐花一面盛開如錦,一面不停紛紛飄落。
5月11日 難道生命在片刻歡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離散與凋零? 在轉(zhuǎn)身的那一剎那,桐花正不斷不斷地落下。
我心中緊緊系著的結(jié)扣慢慢松開,山巒就在我身旁,依著海潮依著月光,我俯首輕聲向他道謝,感謝他給過我的每一個麗日與靜夜。
由此前去,只記得雪白的花蔭下,有一條不容你走到盡頭的小路,有這世間一切遲來的,卻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5月15日 桐花落盡,林中卻仍留有花落時輕柔的聲音。
走回到長長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誰印證這一種乍喜乍悲的憂傷。
周遭無限沉寂的冷漠,每一棵樹木都退回到原來的角落。
我回首依依向他注視,高峰已過,再走下去,就該是那蒼蒼茫茫,無牽也無掛的平路了吧?山巒靜默無語,不肯再回答我,在逐漸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記了花開時這山間曾有過怎樣幼稚堪憐的激情。
我只好歸來靜待時光逝去,希望能象他一樣也把這一切都逐漸忘記。
可是,為什么,在漆黑的長夜里,仍聽見無人的林間有桐花紛紛飄落的聲音?為什么?繁花落盡,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
繁花落盡,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一朵、一朵,在無人的山間輕輕飄落。
【席慕容《桐花》賞析】 席慕容的散文《桐花》,我是在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散文集《透明的哀傷》中看到的。
這一篇散文與她在同一本集子中的其他作品不同,不是直接的說出她在平凡世界中感受到的哲理,而是用一種近乎詩的構(gòu)思來表達她對生活的感想。
初讀這篇散文,覺得不太好懂,從題目看,本該是寫桐花,但主要筆墨并沒有放在描寫桐花的形態(tài)上,而是放在了作者本人的所思所感上。
文章是以時間為線索,分割并連貫章節(jié)的。
第一章并不寫桐花,而是寫作者走向“一脈綿延著的山巒”,作者“不知道何處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說出這十年二十年間種種無端的憂愁”。
可見,作者是一個散步著的行者,而且心懷憂愁。
這憂愁是什么?作者并沒有明說,但明確地讓讀者知道了作者心中有著這么一個“結(jié)”,并且持續(xù)了十年二十年,讀者也就跟隨著作者產(chǎn)生了一種等待的心里,或至少在讀者心中埋下了伏筆。
之后的一章,寫的是征兆。
作者在開頭仍將自己的感想放在前頭,寫事情過去之后回顧所得到的認識,這樣的倒敘的寫法,,其實既是對后面章節(jié)的預(yù)示,也照應(yīng)了上一章的“憂愁”。
著無端的憂愁是什么?作者在這一章里點了出來:“若不是心中有貯藏已久的盼望,也許就會錯過了在風里云里已經(jīng)互相傳告著的那隱隱流動的訊息。
”作者因為有著 “貯藏已久的盼望”,才會有以前“無端的憂愁”,才會對林中暗涌的訊息有所感應(yīng),于是才會有下文與桐花的邂逅。
這里,作者點明了自己在等待,但并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這里再一次埋下伏筆。
接著的一章便是與桐花的相遇,作者在這一章將重點轉(zhuǎn)到了對桐花的描述,但也仍是大筆的、寫意的,用各種對桐花的喜愛(各個時代對桐花的描繪)來表達桐花的可愛。
在這些描述總,可以看出作者對桐花是十分喜愛的。
由于這種喜愛和眷戀,作者進入了一個真實與不真實的境界。
作者知道這樣燦爛開放的美麗的桐花,是“可以放進詩經(jīng),可以放進楚辭,可以放進古典主義也同時可以放進后期印象派的筆端”——桐花的作為美的生命一直活在長長的歷史中,被歷史上所有可能的人喜愛過,描繪過,贊美過,珍藏過。
但是作者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桐花的喜愛,并為桐花的美、為桐花所接受的珍愛并不獨屬于自己而感到嫉妒“今日為我盛開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個秋天利落下的種子?一生中所堅持的愛,難道早在千年前就已經(jīng)是書里寫完了的故事?”——作者是失落的,這證明了作者對桐花的“自私”的愛。
作者認識到桐花的美必定曾被歷史上許多人欣賞過,贊美過,對桐花的珍愛并不獨屬于自己,這是真實的;同時,作者希望這樣的珍愛是只能為自己所有,這是不真實的;但這種情感又是真實地發(fā)自作者“自私”的內(nèi)心的,于是,這種事實與情感、真是與虛幻疊壓在一起,矛盾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熱烈的愛。
然后,作者的態(tài)度轉(zhuǎn)入平淡。
明白了“生命在片刻歡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離散與凋零”之后,作者不再執(zhí)著而狂熱地留戀著桐花了,而是感謝讓桐花在其上生長的山巒,認識到了“雪白的花蔭下,有一條不容你走到盡頭的小路,有這世間一切遲來的,卻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薄?/p>
幸福不容許永遠,因而小路兩旁開滿的桐花也不得永久,但是以前一只留在作者心中的“緊系的結(jié)扣”已經(jīng)“慢慢松開”,前面提到的等待和盼望已經(jīng)完滿于剛才熱烈的相遇中了。
但是一個新的結(jié)扣又留在了作者心中,作者未提,但讀者已經(jīng)隱約感覺到了。
最后一章中,與桐花相遇的盛況已經(jīng)過去——“高峰已過,再走下去,就該是那蒼蒼茫茫無牽也無掛的平路了”。
“桐花已落盡”,但是“在漆黑的長夜里”,“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這新的憂愁,就是對桐花盛開的壯麗景象的永遠的懷念。
至此,作者和桐花的相遇的整個過程:等待→預(yù)兆(預(yù)感)→相遇→相離→追憶(懷念)已經(jīng)敘事完畢了,但是,重新回頭審視文中的一些句子,就會對文章的整體有新的認識。
作者在文中兩次提到了“生命”一詞:一處在第二章的最后一段“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在醞釀著一種芳醇的變化……”;另一處在第四章的第一段“難道生命在片刻歡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離散與凋零?”這里直接認識到的生命是桐花的生命,但是看看最后一章中的某些句子,就可以知道整篇文章并不是只寫到了桐花的生命歷程:“高峰已過,再走下去,就該是那蒼蒼茫茫無牽也無掛的平路了吧。
”這里,桐花的生命已殞,但作者的思路并沒有隨之斷掉,作者的思路和桐花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生了轉(zhuǎn)移。
從這個句子看,如果僅僅理解為作者走過了山崗,以后就將一直走在平原上是不妥的,從現(xiàn)實來看,平地上的山崗是很多的,不可能只有一座,這里的山崗和平地是虛幻的。
尤其是“蒼蒼茫茫無牽也無掛的平路”,作者為什么說平路是“無牽也無掛的”的?作者原來在牽掛的是什么?是和桐花的相會?作者難道就這么認定一次和花的相會就足以是一生的牽掛?顯然這也是作者的虛寫。
平原和山崗、和桐花的相會是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樹立的象征:與桐花的相遇,象征著一個人一生中一直期待的東西;山崗和他兩側(cè)的平原象征著人的一生;山巒便是那個最期盼的愿望實現(xiàn)的時間和地點;再說細些,可以把桐花看成是人的一生中最璀璨的時期(也是人一生中最懷念和留戀的時期)。
全文對山崗的描述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格,作者在整個過程中都和山崗有對話,對山崗的描寫,正如同生活一樣:博愛、睿智,但什么都不告訴你,只以他最寬宏的胸懷讓你自己去體會,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并且遵循時間的規(guī)則,不后悔不挽留一切過去的東西。
所以也可以將山巒單獨看成生活本身;而對桐花的懷念,自然使人對自己人生巔峰時期的留戀和追憶。
這樣,整部作品所描述的過程就可以理解成:人生前半期的等待和企盼→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人生巔峰期后的平穩(wěn)甚至滑坡→對巔峰期的懷念和追憶→對巔峰一去不回的理性認識。
這樣整個作品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生活的角度來表明作者對生活的感知和認識,而這,是通過桐花、山崗和平原這些外在的象征形象來實現(xiàn)的。
整篇文章,對與桐花邂逅的描寫,是從無意識的相遇,到有意識留戀結(jié)束的;對生活的描述,是從生活中的等待,到突如其來的相遇,到強烈的情感感知,再到離開時的無限留戀,最后從感覺升華到理性認識,作者不明說地借助桐花和花下的自己給讀者演繹了一個生命成長成熟的過程,一波三折,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不露痕跡,這正是作者是以的構(gòu)造的魔力所在。
席慕容有什么好的詩集、散文
關(guān)于愛情、友情的都可以
《席慕容詩集》——【1】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jié)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jīng)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暮與朝——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2】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長大了以后,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剎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席慕容《無怨的青春》【3】你把憂傷畫在眼角我將流浪抹在額頭你用思念添幾縷白發(fā)我讓歲月雕刻我憔悴的手然后在街角我們擦身而過漠然地不再相識啊親愛的朋友請別錯怪那韶光改人容顏我們自己才是那個化裝師——席慕容《邂逅》【4】我喜歡將暮未暮的原野在這時候所有的顏色都已沉靜而黑暗尚未來臨在山岡上那叢郁綠里還有著最后一筆的激情我也喜歡將暮未暮的人生在這時候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而結(jié)局尚未來臨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尋我那顆曾彷徨凄楚的心——席慕容《暮歌》【5】人若能轉(zhuǎn)世 世間若真有輪回 那么我們的愛 我們的前世曾經(jīng)是什么 你若曾是江南采蓮的女子 我必是你皓腕下錯過的那朵 你若曾是逃學的頑童 我必是從你的袋中掉下的那顆嶄新的彈珠 在路旁的草叢中 目送你毫不知情地遠去 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 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 焚燒著 陪伴你過一段靜默的時光 因此 今生相逢 總覺得有些前緣未盡 卻又很恍惚 無法仔細地去分辨 無法一一向你說出 ——席慕容《前緣》【備選】《七里香》《成熟》《古相思曲》《異域》《回首》《錯誤》《蓮的心事》《抉擇》《席慕容散文》—— 《桐花》 4月24日 長長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脈綿延著的山崗。
不知道何處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說出這十年二十年間種種無端憂愁。
林間潔凈清新,山巒守口如瓶,沒有人肯告訴我那即將要來臨的盛放與凋零。
4月25日 長長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脈綿延著的山崗。
在最起初,仿佛仍是一場極為平常的相遇,若不是心中有著貯藏已久的盼望,也許就會錯過了在風里云里已經(jīng)互相傳告著的,那隱隱流動的訊息。
四月的風拂過,山巒沉穩(wěn),微笑地面對著我。
在他懷里,隨風翻飛的是深深淺淺的草葉,一色的枝柯。
我逐漸向山巒走近,只希望能夠知道他此刻的心情。
有模糊的低語穿過林間,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醞釀著一種芳醇的變化,一種未能完全預(yù)知的騷動。
5月8日 在低低的呼喚聲傳過之后,整個世界就覆蓋在雪白的花蔭下了。
麗日當空,群山綿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條流動的江河。
仿佛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應(yīng)約前來,在這剎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陽光下,同時歡呼,同時飛旋,同時幻化成無數(shù)游離浮動的光點。
這樣的一個開滿了白花的下午,總覺得似曾相識,總覺得是一場可以放進任何一種時空里的聚合。
可以放進詩經(jīng),可以放進楚辭,可以放進古典主義也同時可以放進后期印象派的筆端——在人類任何一段美麗的記載里,都應(yīng)該有過這樣的一個下午,這樣的一季初夏。
總有這樣的初夏,總有當空麗日,樹叢高處是怒放的白花。
總有穿著紅衣的女子姍姍走過青綠的田間,微風帶起她的衣裙和發(fā)梢,田野間種著新茶,開著蓼花,長著細細的酢漿草。
雪白的花蔭與曲折的小徑在詩里畫里反復(fù)出現(xiàn),所有的光影與所有的悲歡在前人枕邊也分明夢見,今日為我盛開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個秋天里落下的種子
一生中所堅持的愛,難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書里寫完了的故事
五月的山巒終于動容,將我無限溫柔地擁入懷中,我所渴盼的時刻終于來臨,卻發(fā)現(xiàn),在他懷里,在幽深的林間,桐花一面盛開如錦,一面不停紛紛飄落。
5月11日 難道生命在片刻歡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離散與凋零
在轉(zhuǎn)身的那一剎那,桐花正不斷不斷地落下。
我心中緊緊系著的結(jié)扣慢慢松開,山巒就在我身旁,依著海潮依著月光,我俯首輕聲向他道謝,感謝他給過我的每一個麗日與靜夜。
由此前去,只記得雪白的花蔭下,有一條不容你走到盡頭的小路,有這世間一切遲來的,卻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5月15日 桐花落盡,林中卻仍留有花落時輕柔的聲音。
走回到長長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誰印證這一種乍喜乍悲的憂傷。
周遭無限沉寂的冷漠,每一棵樹木都退回到原來的角落。
我回首依依向他注視,高峰已過,再走下去,就該是那蒼蒼茫茫,無牽也無掛的平路了吧
山巒靜默無語,不肯再回答我,在逐漸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記了花開時這山間曾有過怎樣幼稚堪憐的激情。
我只好歸來靜待時光逝去,希望能象他一樣也把這一切都逐漸忘記。
可是,為什么,在漆黑的長夜里,仍聽見無人的林間有桐花紛紛飄落的聲音
為什么
繁花落盡,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
繁花落盡,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一朵、一朵,在無人的山間輕輕飄落。
——84年初夏結(jié)繩記事【備選】《野生的百合》《小衛(wèi)兵》《高吉》
讀書筆記(摘抄+賞析)
: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主要內(nèi)容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一家釀酒廠的季節(jié)工,母親在大戶人家當廚娘,家境十分貧寒。
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書,十歲左右就開始干活謀生。
奧斯特洛夫斯基干過各種職業(yè),如幫人家牧馬,在車站食堂當小伙計,在發(fā)電廠當助理司爐等,貧困屈辱的生活培養(yǎng)了他對舊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
好詞:聲色俱厲皮膚松弛兇神惡煞心驚膽戰(zhàn)提心吊膽好句:1.不管一個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體常常比他更聰明和更有力。
2.光明給我們經(jīng)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3.所謂友誼,首先是誠懇,是批評同志的錯誤。
4.對時間的慷慨,就等于慢性自殺。
100字好段佳句+30字賞析10篇
1摘自席慕容《桐花》在低聲傳過之后,整個世界就覆蓋在雪白的花了。
麗日當群山綿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條流動的江河。
仿佛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應(yīng)約前來,在這剎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陽光下,同時歡呼,同時飛旋,同時幻化成無數(shù)游離浮動的光點。
這樣的一個開滿了白花的下午,總覺得似曾相識,總覺得是一場可以放進任何一種時空里的聚合。
可以放進詩經(jīng),可以放進楚辭,可以放進古典主義也同時可以放進后期印象派的筆端——在人類任何一段美麗的記載里,都應(yīng)該有過這樣的一個下午,這樣的一季初夏。
賞析:這段話運用生動優(yōu)美的筆觸描繪了桐花盛開的美景,視覺與聽覺相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充滿了生機和動感。
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把繁華盛開的場景比作流動的江河,把陽光比作醇蜜,將這幅景象刻畫得美不勝收。
最后的排比句,語勢加強,讓人感受到桐花盛開時噴發(fā)的生命力,仿佛整個山坡都被桐花覆蓋了,生命的張力無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象則充滿了浪漫的夢幻。
2摘自張愛玲《秋雨》雨,像銀灰色黏濕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wǎng),網(wǎng)住了整個秋的世界。
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纏滿著蛛絲網(wǎng)的屋頂。
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
在這古舊的屋頂?shù)幕\罩下,一切都是異常的沉悶。
園子里綠翳翳的石榴、桑樹、葡萄藤,都不過代表著過去盛夏的繁榮,現(xiàn)在已成了古羅馬建筑的遺跡一樣,在蕭蕭的雨聲中瑟縮不寧,回憶著光榮的過去。
草色已經(jīng)轉(zhuǎn)入了憂郁的蒼黃,地下找不出一點新鮮的花朵;宿舍墻外一帶種的嬌嫩的洋水仙,垂了頭,含著滿眼的淚珠,在那里嘆息它們的薄命,才過了兩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這樣霉氣薰蒸的雨天。
只有墻角的桂花,枝頭已經(jīng)綴著幾個黃金一樣寶貴的嫩蕊,小心地隱藏在綠油油橢圓形的葉瓣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賞析:有的時候不是那么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就像這篇秋雨,別人都會寫溫暖潮潤的氣息,而她則寫得幽暗而陰森,光是筆觸就讓人感到寒冷而戰(zhàn)栗了。
但也許這正是張愛玲文字的魅力,張揚的,陰暗的,卻又是如此真實,探測到人內(nèi)心的最深處。
這篇文章用筆細致,只用了比喻和擬人,就把秋雨寫得栩栩如生,又帶入了一層沉悶而寂寥的色彩。
于這文來說,充滿了灰色、憂郁,黯然,寥落,一種生活無厘頭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僅是那株低矮的無人問津的桂花樹。
3摘自張曉風《初雪》現(xiàn)在,太陽升上來,霧漸漸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綠,看起來綿軟軟地,讓我覺得即使我不小心,從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會擦傷一塊皮的,頂多被彈兩下,沾上一襪子洗不掉的綠罷了。
還有那條繞著山腳的小河,也泛出綠色,那是另外一種綠,明晃晃的,像是攙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綠色,卻是一堆濃郁郁的黛綠,讓人覺得,無論從哪里下手,都不能拔開一道縫兒的,讓人覺得,即使刨開它兩層下來,它的綠仍然不會減色的。
此外,我的紗窗也是綠的,極淺極淺的綠,被太陽一照,當真就像古美人的紗裙一樣飄緲了。
你們想,我在這樣一個染滿了綠意的早晨和你們寫信,我的心里又焉能不充溢著生氣勃勃的綠呢
賞析:作者充分調(diào)動了視覺與觸覺,寫活了春天的綠色。
多處采用比喻,形象生動。
喜歡這段話,因為看了就很溫暖。
這種溫暖是從哪里表現(xiàn)出來的呢,我想,就是從那些溫暖的字眼里流動出來的,“明晃晃”、“濃郁郁”、“生氣勃勃”,因為寫給孩子,所以更加詩化和優(yōu)美。
作者筆下的綠色仿佛是活著的,流動的,仿佛在信中就像出現(xiàn)在眼前一樣。
我也喜歡綠,也喜歡作者筆下的這片綠。
它們的生機讓人感覺到快樂和希望。
4摘自張曉風《秋天 秋天》那時候,在南京,剛剛開始記得一些零碎的事,畫面里常常出現(xiàn)一片美麗的郊野,我悄悄地從大人身邊走開,獨自坐在草地上,梧桐葉子開始簌簌地落著,簌簌地落著,把許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進我的心里來了。
我忽然迷亂起來,小小的心靈簡直不能承受這種興奮。
我就那樣迷亂地撿起一片落葉。
葉子是黃褐色的,彎曲的,像一只載著夢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長期著兩粒美麗的梧桐子。
每起一陣風我就在落葉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
必有一兩顆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發(fā)了芽吧
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聽到遙遠的西風,以及風里簌簌的落葉。
我仍能看見那些載著夢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種子的希望里。
賞析:這段文字用優(yōu)美的筆觸表達了對梧桐葉子的喜愛。
“簌簌”的象聲詞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讓讀者也能猜到那種場景。
“神秘的美感”寫出了秋日梧桐的特點,神秘的,優(yōu)美的,梧桐葉子在作者眼中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和美好,極富有感染力。
運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梧桐葉子的形態(tài)。
作者從顏色、形狀等各方面做了描寫,同時將葉子比作小船,穿上還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讓每個讀到的人都心馳神往,也想看一看這優(yōu)美的梧桐樹。
作者想象力豐富,將秋天的美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5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
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shè)碼頭,灣泊小小篷船。
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
上行則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
貫串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著陸,一半在水,因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shè)有吊腳樓。
河中漲了春水,到水逐漸進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長長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墻上,人人皆罵著嚷著,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里去,水退時方又從城門口出城。
某一年水若來得特別猛一些,沿河吊腳樓必有一處兩處為大水沖去,大家皆在城上頭呆望。
——沈從文《邊城》賞析:好的寫景就該是簡潔而富有刻畫力的,在沈從文筆下找不到華麗的辭藻,但你卻可以清晰得從這樣的筆觸中感受到景物的輪廓,“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說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氣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