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英語家長交流會觀后感,有看的嗎,
仰望星空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遼闊而深邃;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圣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那永恒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
望岳的英文版
O, peak of peaks, how high it stands!One boundless green o'erspreads two states.A marvel done by nature's hands,O'er light ang shade it dominates.Clouds rise therefrom and lave my breast;I strain my eyes and see birds fleet.I must ascend the mountain's crest;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my feet.
《望岳》翻譯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樣
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由于大自然的偏愛,給了這兒神奇秀麗的景色,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層層云升騰,心胸蕩然,極力張大眼睛把飛鳥歸山映入眼簾。
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那時俯瞰群山會是多么渺小
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
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
發(fā)音詞,無實在意義,強調(diào)疑問語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即山東地區(qū)。
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故后世以齊魯大地代稱山東地區(qū)。
青:指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天地萬物的主宰者,這里指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指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
陰陽:陰指山之北,水之南;陽指山之南,水之北。
這里指泰山南北。
割:夸張。
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
蕩胸:心胸搖蕩。
曾:通“層”(見人教版《語文》八上) 決眥(zì):極目遠望。
決:裂開。
眥:眼角。
入歸鳥: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dāng):該當(dāng),定要。
凌:登上。
?。盒稳菰~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望岳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 曾 通:層)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作者:佚名 這首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fā)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
”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一個“鐘”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也在此得到顯現(xiàn)。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
“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xiàn)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xiàn)得更為形象鮮明。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chǎn)生了登岳的想法,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
此聯(lián)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
“會當(dāng)”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會當(dāng)”解作“應(yīng)當(dāng)”,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xiàn)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guān)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
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shù)南胪旧?,?dāng)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tǒng)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壕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shù)構(gòu)思是精妙奇絕的。
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
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誰知道杜甫《望岳》的英文翻譯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A VIEW OF TAISHANDu FuWhat shall I say of the Great Peak? -- The ancient dukedoms are everywhere green, Inspired and stirred by the breath of creation, With the Twin Forces balancing day and night. ...I bare my breast toward opening clouds, I strain my sight after birds flying home. When shall I reach the top and hold All mountains in a single glance?
跪求 以“古詩的魅力”為話題作文 800字左右 在線等謝謝了
1、古詩,一般都不,寥寥數(shù)語,短短幾句。
可古詩的卻是無。
我是古詩的迷戀者,時常會在古詩的世界里迷失自己。
在夜深人靜的月光下,泡上一杯濃濃的香茗,放松一整天忙碌的心境,慢慢沉浸入古詩的世界里,你會因“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放而忘形,因“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的婉約而惆悵,因“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的邊塞而凄楚,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而舒懷。
古詩,是一種意境。
豪則我有可蓋乎世,放則物無可羈乎我。
柔則終日魂牽夢繞,纏則難越方寸心田。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 站在空曠如雪的天山之巔,眺望著那漂浮在云海中若隱若現(xiàn)的明月,耳邊惟有剌剌作響、直刺幾萬里之外玉門關(guān)的長風(fēng),在這大氣磅礴、雄渾遼闊的意境中,怎不叫人充滿頂天立地的萬丈豪情、揮灑指點江山的磅礴氣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失戀之人,在落花微雨之時目睹雙飛燕的相親相愛,那種觸景生情的眷戀,那種柔情似水的回味,那種黯然憂郁的無奈,那種顧影自憐的傷感,讓人欲哭無淚,欲掙無力,欲罷不能,欲語還休
個中滋味,猶如手中濃濃的綠茶,苦澀甘甜,足夠一生慢慢地咀嚼品味。
古詩,是一種凝固的畫。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樹、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畫得栩栩如生,活脫脫的一幅山水畫。
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就更是中國古代畫家筆下絕好的水墨大寫意素材了。
再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中那直上九霄的孤煙和長河那頭即將西沉的圓圓落日,把大漠的空曠蕭條和旅人內(nèi)心的寂寞悲涼表露無遺,我想只有西洋的油畫技巧和豐富的色彩才能更充分地把這種意境描繪出來吧
古詩,不長,卻蘊藏著廣袤的世界、豐富的聯(lián)想和無窮的意境。
在古詩的世界里,忽而氣勢磅礴、雄渾激蕩;忽而柔和細膩、委婉纏綿;忽而蕭瑟蒼涼、孤獨寂寞;忽而忘情阡陌,韻味悠長。
嚴肅與詼諧,生動與質(zhì)樸,含蓄與明了,委婉與豪爽,直讓人幾經(jīng)磐涅,蕩氣回腸。
古詩的魅力已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我甘愿放縱自己,在古詩的世界里沉淪、迷失、不可自拔……。
2、開學(xué)伊始,教語文的葛老師突然在課堂上為我們背誦了一首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葛老師的普通話十分標準,渾厚的男中音聽起來很悅耳。
但慚愧的是,我傻傻地張著嘴,不知所云。
也許很多同學(xué)跟我有同感,大家面面相覷,似乎都有點犯傻。
直到葛老師轉(zhuǎn)身在黑板上板書,教室里才有了一些輕微的、像是激動又像是醒悟般的驚嘆聲,如濕潤的雨點在空中飛揚。
我沒有出聲,心里驚訝極了。
真的,那么簡單明白的一些詞,竟組成了一幅流動著的,浸透了蒼涼之感的圖畫,那么憂傷,那么惆悵,然而卻又是……那么美
升入初二以后,語文老師換了。
新的語文老師也姓葛。
端麗的板書和每次作文后對我的評語都讓我的心里充滿陽光。
他上課時聲情并茂,經(jīng)常給我們講授一些課文之外的古典詩詞。
甚至還有格律詩的音韻,平仄之類的詩詞知識。
這些都無須考試,可我把它們背得比應(yīng)考的英語單詞還要滾瓜爛熟。
我以為背熟就能寫了,寫真正的律詩。
然而,哪曉得一提起筆來,我就暈頭轉(zhuǎn)向了。
根本寫不出一首像樣的格律詩。
見我學(xué)得認真,葛老師又開導(dǎo)我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至于那些格律之類,知道就可以了,不必拘泥,真正才華橫溢的大詩人,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他心底流出來的,比如李白……葛老師特別推崇李白,于是理所當(dāng)然地,我也愛上了李白。
我尤其迷戀李白之死———為了撈取落在水里的月亮。
我想我將來要是當(dāng)上了詩人,至少也得為摘取天上的星星而死。
為了我的李白之夢,我攢下零花錢買了一些詩詞選本,如《唐詩一百首》、《宋詞一百首》之類,一首一首挨著背。
就跟九十年代的少女戴著耳機學(xué)阿妹的歌似的。
所不同的是我永遠也學(xué)不會。
葛老師說的“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總是到達不了。
但古典詩詞由此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這世界遠離周圍的“階級斗爭”氛圍,遠離我少女時代的種種煩惱。
我讀著、背著,驚訝那些通曉明白的字句間,竟有如此美景、如此濃情、如此深沉的思想和哲理……我們幾千字幾萬字講不明白的東西,古人幾十個字就講透了,而且還押韻,還朗朗上口。
難怪它們能經(jīng)受千百年的時間淘洗,而一代一代的孩子就背著這些詩長大。
我們死了,可是詩詞還活著。
我想,它們要活到什么時候呢
也許要到太陽毀滅,地球不再轉(zhuǎn)動為止。
作為一個中國人,這是多么驕傲的事啊
但是“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那時我已考入本校高中,喜歡李白的葛老師也不再教我們了。
因為在課堂上宣揚“封資修”,葛老師被戴著紅袖章的學(xué)生揪出來,站在操場上的太陽底下彎著腰低著頭接受批斗,還要唱:“我是牛鬼蛇神,我是人民的罪人……”唱得滿頭大汗淋漓。
我遠遠望著,欲哭無淚,真想沖上去救他,但是沒這個勇氣。
批斗會結(jié)束之后,我悄悄跟在他后面走出了校門。
我看見他把胸前的牌子取下來,但是不敢扔掉,就把牌子夾在胳肢窩下,低著頭朝前走去。
他在一家食品店門口停下,買了一杯冷飲,他顯然渴極了,倚著柜臺,大口喝著,他的腋下依然挾著那塊牌子。
熱淚從我的眼里奪眶而出,我想不顧一切地走到他跟前,對他說:“葛老師,您不是罪人,您是我的好老師,永遠永遠是我最好的老師。
”但是就在這時,幾個戴著紅袖章的同學(xué)從馬路對面走過來了。
我下意識地一低頭,趕緊走開。
以后我自己也踏上了艱難的人生之路,但是每當(dāng)我有余暇的空隙,回想起這一幕時,我的心里總是懷著深深的歉疚。
再見葛老師,已是十年以后了。
我在21路電車上與他不期而遇。
我激動地喊他,而他也像對待一個大人般與我握手——事實上此時我已經(jīng)長大,經(jīng)歷了下鄉(xiāng)上山,并回城工作了。
我很想把我那時未曾說出口的話告訴他,但滄海桑田,我已不知從何說起。
他似乎也有許多話要說,可在擁擠的車輛中又無法暢談。
分手以后不久,我突然收到了他給我的一封信,在信中他贊美我的心地善良,臉上總是帶著靦腆的微笑,還特別提到“文革”,說我在“文革”中沒有造過反,沒有批過老師,說他為有我這樣的學(xué)生而感到欣慰和驕傲。
熱浪再一次在我心頭涌動:老師,我的葛老師,你給了我那么多,可是我能給你什么呢
也許我不失善良,但我又很怯懦,我竟不曾在你最干渴的時候為你送一杯水,在最艱難的時刻對你說一句話。
于是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也不管詩詞的格律什么的,竟揮筆寫了一首古體詩,但詩一寫完,反復(fù)閱讀,又怕被通曉古代詩詞的老師看出破綻,遲遲不敢寄出。
一直等到自己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我才恭恭敬敬地簽上了名,恭恭敬敬地寄給了葛老師。
以后,生活迫使我離開繁華的市區(qū),來到郊區(qū)寫作,我與葛老師也失去了聯(lián)系。
但在風(fēng)雨中的泥濘路上,在夜深時的孤寂燈光中,我常會想起葛老師,想起他講課時激動的樣子、夸張的手勢,想起他提問時期待的目光。
如今我已到知天命之年,可葛老師在我的心中依然年輕,就像一首永遠充滿生命力的古體詩。
而我當(dāng)時寫給葛老師的那首詩,也一直珍藏在我的筆記本上。
27課岳陽樓記1 2段原文和翻譯
岳記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白話譯文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務(wù)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展它原有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
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清晨湖面上撒滿陽光、傍晚又是一片陰暗,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
這就是岳陽樓雄偉壯麗的景象。
前人對這些景象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雖然這樣,那么這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江,被降職遠調(diào)的人員和吟詩作賦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這里的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