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讀后感
“誓死效忠祖國
一定收復臺灣
”這鏗鏘有力的字眼,出自鄭成功的口中,猶如蔓延的藤條,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個戰(zhàn)士,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田。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文,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堅強;什么是兩袖清風;什么是為了祖國和人民,不怕死亡,不懼威脅;什么是為國捐身軀,灑熱血
在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鄭成功自小習武,師父們都夸他:“天資聰慧,是個可造之材
”他長大了,看見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蔑視,目睹了中華大地被侵略軍糟蹋得生靈涂炭,血流成河
他憤怒了,組建了一支“鐵人軍”,浩浩蕩蕩向臺灣進發(fā)。
駐守臺灣的荷蘭人害怕了,主動提出每年進貢黃金白銀一千兩的條件,鄭成功不為所動,毅然進攻,終于在不懈努力后,收復了臺灣,在寶島的土地上,插上了中國鮮艷的旗幟…… 讀到這里,我不禁熱血沸騰。
為鄭成功的愛國精神和他不受誘惑、不貪金錢,一心為祖國出力的決心而熱血沸騰
正是這一切,頻頻地感動了我,深深地打動了我,也激發(fā)了我的愛國之情,提升了我的愛國之感
此時我的腦海中涌現(xiàn)出許多愛國主義者的面孔來: 錢學森,他不留戀國外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不顧及祖國當時要設(shè)備沒設(shè)備,要金錢沒金錢的貧困,毅然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國。
用自己豐富的才學知識,讓祖國慢慢地從迷茫中醒了過來,一躍成為科技發(fā)達的富饒之鄉(xiāng)。
董存瑞,他在危急關(guān)頭臨危不懼,果斷地舍身炸碉堡。
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瘋狂掃射的槍口,任憑鮮血如泉涌般噴出,像一朵嬌艷欲滴的,綻放得最絢麗的玫瑰…… 是啊,一幅幅華夏王朝的畫卷,一個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偉人不斷出現(xiàn)。
看著這些熟悉的面孔,一時我腦中充滿了無比的激動,心里也裝下了無數(shù)的感慨。
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國度,成幾何時,是那般輝煌;成幾何時,又是那般的失落。
我們有共同外貌:黑眼睛黃皮膚,不改的容顏。
每一個中國人,聽著女媧、大禹的故事長大;每一個中國人,都知曉冬子、雷鋒那千載不衰的佳話。
不論我們走到哪兒,都會把龍的形象看作自己永恒的圖騰
但是正當我無限遐想時,一個個漢奸倭寇的形象卻在我的眼簾中揮之不去,他們是那么的渺小
他們,為了一時的榮華富貴,為了成堆成山的金銀珠寶。
竟出賣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祖國
這些討厭的漢奸們,把中國的情報賣給他國,他們忘記了自己流著中華母親的血,忘了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這樣的賣國奴,他們的下場,大家都能瞧見。
我厭惡地揮了揮手,把這些討厭的陰影從腦海中抹去。
“吃飯了——”媽媽的一聲呼喚打斷了我的思緒。
我緩緩地放下書,徑直走了出去,。
但“我們是中華兒女、龍的傳人;我們要報效祖國
”這一話語卻在我耳畔時刻驟然響起,一幅幅現(xiàn)實與歷史交織的畫面又躍入了我的腦海,扎根在了我的心靈深處……
《民族英雄鄭成功》讀后感
讀了《鄭成功》這篇文章之后,我立刻被鄭成功叔叔那種強烈的愛國情懷深深地震撼了,他是愛國主義的最好體現(xiàn),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他忠貞剛毅,氣貫長虹。
他雖然生活在明朝末年,但面對荷蘭侵略者強占我國寶島臺灣,殘酷地奴役臺灣同胞,他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率領(lǐng)廈門的駐軍,廣積糧草,修造船只,加強操練海軍,開展渡海東征。
面對荷蘭侵略者的船堅炮利,他不怕犧牲,身先士卒,一鼓作氣,一舉擊敗了世界頭號海上霸王----荷蘭殖民者,將他們驅(qū)逐出臺灣,維護了中國的領(lǐng)土完整,為祖國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我們要學習鄭成功那種舍小家顧大家衛(wèi)祖國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主義氣概
學習他不畏列強,不懼生死,不顧安危,把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的大無畏英雄主義
學習他在收復臺灣后,與民同甘共苦,親如一家,團結(jié)少數(shù)民族,改變生產(chǎn)生活,兩岸親如一家的民族大義
比起鄭成功,我們顯得那樣渺小
瞧,當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我們是那樣得無動于衷,抓鼻子撓耳朵開小差的比比皆是,一點兒也不嚴肅;面對那熟悉的國歌也不再心潮起伏,只是在下面哼了一兩句,甚至還改了歌詞,似乎唱國歌就會被嘲笑。
看了鄭成功叔叔那強烈的愛國情懷,我們不慚愧嗎
那么,但愿在今后的升旗儀式上,我們能懷著熱愛祖國的豪情,將崇敬的目光投向圣潔的國旗吧
啊,鄭成功叔叔
你那愛國愛民之心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會永遠懷念你的豐功偉績
關(guān)于愛國主義書籍的讀后感,300—400字左右,別多了
談到,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
由于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于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
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贊嘆之。
對于鴻門宴項羽不殺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tài)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yōu)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
其結(jié)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后患。
近年來出現(xiàn)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作出不同于傳統(tǒng)的看法。
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guān)中,既降伏,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guān),僅此而已。
(1) 學者周騁在《劉項關(guān)系與〈鴻門宴〉結(jié)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
(2) 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如果說釋劉璋為仁釋、釋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么,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
”(3) 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于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
好在現(xiàn)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探討,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于商討。
一: 鴻門宴之背景分析 漢元年十月,劉邦從武關(guān)進入關(guān)中,向劉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滅。
劉邦進入關(guān)中后聽從儒生建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
今聞?wù)潞淀椨?,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guān)中。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關(guān),無內(nèi)諸侯軍,稍徵關(guān)中兵以自益,距之。
”(4)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自己欲在關(guān)中為王。
劉邦此戰(zhàn)略有早年之約為政治依據(jù),早在約法三章的時候,劉邦就告訴關(guān)中父老:“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吾當王關(guān)中。
”(5),在這里劉邦把之約的主角改成自己,顯示他此時不可一世,忘無所有,急不可待想在關(guān)中稱王的心理。
當然派人把守函谷關(guān),以免其他反秦諸侯來分一羹也是順理成章的。
但是此時劉邦卻犯了一個嚴重的戰(zhàn)略錯誤,反秦諸侯在北方和秦軍誓死角斗,終于擊敗秦軍,劉邦卻趁秦主力被諸侯牽制而輕易盜取了勝利果實,卻關(guān)起門自己獨享成果。
從道義上講,劉邦這樣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諸侯唾棄;從利益上講,劉邦這樣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諸侯,使各路諸侯同心協(xié)力要消滅劉邦這個絆腳石。
果然,不久項羽帶諸侯聯(lián)軍來到函谷關(guān),卻被劉邦的軍隊阻攔。
項羽命英布擊破函谷關(guān),大軍駐扎戲西與劉邦駐扎于霸上的大軍對峙。
此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看到劉邦大禍臨頭,便“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6),項羽聽了大怒,決定第二天就進攻劉邦。
項羽的亞父范增更是看出劉邦是項羽潛在的大敵,勸說項羽急擊勿失。
此時項羽進攻劉邦并不能單單看成是項羽是因為聽曹無傷之話才進攻劉邦的,可以看成是各路諸侯打擊欲獨吞勝利果實劉邦的一個代表。
這里卻有點問題,從項羽進攻函谷關(guān)一直到駐扎戲西與劉邦對峙,時間大約也有半個多月。
連劉邦手下都知道此事而暗中做打算,劉邦卻沒有任何計劃,從后面資料看似乎如夢方醒,對項羽要進攻自己不但沒有任何應(yīng)對戰(zhàn)略,更是毫無防備之心。
何解
這里筆者猜測有二,一是劉邦進入關(guān)中被勝利,權(quán)欲,美女,財寶沖昏了頭,認為有懷王之約,和諸侯又是聯(lián)盟,別人不會拿他怎么樣,最多想來分一羹而已。
二是劉邦錯估形式,沒有想到項羽統(tǒng)合各路諸侯后,實力早就不是以前幾萬人的楚軍,而是四十萬諸侯聯(lián)軍。
劉邦以為憑項羽自己的兵力并不能拿自己怎么樣,畢竟自己有十萬大軍,沒有想到是這次是諸侯聯(lián)軍一起要滅他。
劉邦危在旦夕的時候,事情發(fā)生了戲劇化的轉(zhuǎn)變。
項羽的叔叔,楚軍中的左尹項伯,曾經(jīng)被劉邦屬下張良救過,此時為報救命之恩,連夜趕到劉邦大營,把事情告訴張良。
張良把事情又告訴劉邦,劉邦此時才明白大禍臨頭,聽從張良之策,拉攏項伯,以兄長視之,并接為兒女親家,秧求項伯為自己說項。
關(guān)于項伯深夜告張良,歷代都有人質(zhì)疑此事真?zhèn)巍?/p>
學者周健曾認為“項伯一夜成六事不可信”和“鴻門和霸上相去四十里之不可信”,從而認為項伯一個晚上完成不了這么多事情。
而關(guān)于此疑問學者薛權(quán)開在文中《鴻門宴獻疑商榷》一一給予反駁,認為從鴻門和霸上的確只有四十多里,從小路走只有二十多里,從時間上看完全來的及 項伯一邊答應(yīng)幫助劉邦說情,一邊在臨走的時候交代劉邦,明日一定要親自來項羽那里謝罪。
這就是千古一宴鴻門宴的來源去脈。
二:項伯在鴻門宴的作用分析 項伯,一個長期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鴻門宴起了不可磨滅巨大作用的人。
從身份上他是項羽的叔父,從地位上他是楚國左伊,位高權(quán)重。
很多研究者僅記得他前者的身份,卻忽略其后者的地位。
說到項伯在鴻門宴中的作用,就不得不追究其動機以及維護劉邦的原因,前人研究者總是把項伯當成一個糊涂者,先是“在信義面前,項伯被張良蒙騙”,再是“項伯又被劉邦的假情義和一派謊言巧語所蠱惑”,最后“他既沒有背棄項羽,也沒有投靠劉邦......他智短濾淺,頭腦簡單,才被劉邦拉攏蒙騙。
他看不清天下形勢,被封建信義所束縛”。
但是事實是如此嗎
我們來看資料,“(項伯)素善留侯張良。
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開始項伯的本意是為自己私情而欲救張良。
但是后來性質(zhì)就變了,“項伯即入見沛公。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這里固然有劉邦急于拉攏項伯之意,但是項伯為什么不加思索的就和劉邦約為婚姻了呢
難道他不知道劉邦是項羽的大敵,明天項羽將要和劉邦大戰(zhàn),就算項伯肯定有把握說服項羽不進攻劉邦,劉邦也是項羽一大患,始終是項羽要解決的難題。
如果項伯僅是為情誼幫劉邦一把,那約為婚姻就等于建立同盟了,不得不不讓人懷疑其動機。
如果把事情聯(lián)系起來就比較容易明白項伯的意圖了。
作為項羽的叔父,楚本是項梁一手建立,項梁死后,作為項家僅存的元老(史記所有出現(xiàn)過的項氏),恐怕項伯是最有希望可以和項羽競爭項家領(lǐng)導權(quán)的人。
在楚懷王刻意打壓項家的情況下,項伯尚能與項羽共渡難關(guān),但是勝利來臨的時候就是權(quán)利如何分配的問題了。
而劉邦雖然是項羽大敵,但未嘗不是對自己的一大強援,外有強援,無論是對擴大自己影響力,在西楚中爭權(quán)奪利;還是保住自己現(xiàn)在的權(quán)位都是必要的。
明白了這點,也就明白了項伯為何從純粹私情轉(zhuǎn)化為和敵軍結(jié)盟,一切都是利益在作祟。
聯(lián)系楚漢時期項伯另外三次活動,一是受張良金銀,為劉邦請漢中地。
二,龍且擊敗英布后,項羽派其收九江兵,項伯盡殺英布妻子兒女。
三,項羽要殺劉邦之父,被項伯勸止。
可以說楚漢戰(zhàn)爭期間,項伯徹頭徹腦是為劉邦服務(wù)。
也就是項伯早就投靠了劉邦。
前人研究者另一忽略的就是項伯另一身份,楚左伊。
令伊乃楚國最高政務(wù)官,相當于丞相。
左伊就是丞相的副手,可以說極有權(quán)勢極有說話分量之人。
“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項王許諾。
”,從這段話中,我們分析,項伯不僅是為劉邦說情,更是直接拿劉邦功勞來說項羽做的不對(難道他忘了為什么要打擊劉邦了嗎
),而要求項羽善待劉邦。
項羽難道不知道為什么要打劉邦嗎
但此時同意。
恐怕一是本身無殺劉邦之意。
二是項伯的權(quán)勢使得他不得不給其面子。
鴻門宴上,范增派項莊刺殺劉邦,而項伯卻以身阻礙。
更顯示項羽陣營的派系之爭,項伯不但是項羽叔父更是左伊;而范增卻是項羽亞父,而身為楚軍大將軍。
季父對亞父,左令伊對大將軍,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知道必然是家族元老派和功臣少壯派之爭,文官派和武官派之爭。
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鴻門宴不僅僅是項羽殺不殺劉邦的個人問題,也涉及到楚營的兩大派系之爭,實在是一發(fā)而動全身之微妙之關(guān)系。
理解了這個才能理解以后鴻門宴中發(fā)生的種種事端。
難忘的一課的讀后感400字
今天,我讀了《難忘的一課》這篇文章,臺灣人民深深的愛國之心真使我感動。
文章講的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作者在臺灣的一所鄉(xiāng)村小學,親眼看到教師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感人情景,以及在學校里看到有關(guān)祖國歷史文化的人物畫像等。
讀到這里,我們會產(chǎn)生疑問,學習國文有什么可感動的呢
那就讓我來引領(lǐng)大家看看那一段歷史吧:日本帝國主義占領(lǐng)了臺灣五十年,在五十年中強制臺灣學校教授日語,想把臺灣人改造成日本人,這是多么可憎的行徑。
然而臺灣人民心中燃燒著愛國的熱情,那團火不會熄滅,永遠也不會熄滅。
現(xiàn)在,日本人被趕走了,這《難忘的一課》中的師生們又可以學習祖國的語言了,全臺灣的人民都可以說本民族的語言了,這是多么激動人心的事啊
試想想,在自己的國家,不能學習本名族的語言,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是多么令人憤慨的事。
今天,中國人可以揚眉吐氣地大聲誦讀國文了,怎能不叫人熱淚盈眶呢
你看文中對臺灣師生的細節(jié)描寫:“他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他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
”接著,他先用閩南語,然后又用還不太熟悉的國語,一遍一遍地讀。
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么嚴肅認真,又那么富有感情。
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fā)自他們火熱而真摯的心。
”從老師的聲音和動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他的愛國之心;從學生認真的跟讀中,我領(lǐng)悟到了孩子們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他們都將以百倍的熱情為祖國貢獻力量。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朗讀聲使作者激動,也一遍又一遍地激蕩著我們的心靈。
這是多么強烈的名族精神,多么深厚的愛國之情啊
我們知道臺灣是祖國最大的島嶼,是東海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那里資源豐富,景色迷人:有波光粼粼、清澈見底的日月潭;有滿目蒼翠、鳥語花香的阿里山;有高聳入云、終年積雪的玉山;還有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的少數(shù)民族——高山族。
這樣秀麗富饒的山河怎容得侵略者踐踏
讀了《難忘的一課》這篇課文,我清楚地知道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骨肉相連的親兄弟、親姐妹,都屬于我們偉大的中華名族。
實現(xiàn)祖國的統(tǒng)一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共同責任。
臺灣同胞和大陸人民一樣,都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統(tǒng)一,總有一天,我們將共同攜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shè)得更加繁榮昌盛
難忘的一課讀后感第三段怎么寫才感人
課文《難忘的一課》講的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作者在臺灣的一所鄉(xiāng)村小學,親眼看到教師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感人情景.以及在學校里看到有關(guān)祖國歷史文化的人物畫像等.“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朗讀聲一遍又一遍地激蕩著作者的心靈.這是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少深厚的愛國情啊!日本帝國主義占領(lǐng)了臺灣五十年,在五十年中強制臺灣學校教日本的語言,想把臺灣變成日本.可是侵略者野蠻的行徑,永遠改變不了臺灣同胞火熱的愛國心.地理教師教過我們:臺灣是祖國最大的島嶼,是東海之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那里資源豐富,景色迷人.那里有波光粼粼,水清如鏡的日月潭;那里有滿目蒼翠,鳥語花香的阿里山;那里有高聳入云,終年積雪的玉山;那里還有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的少數(shù)民族——高山族.記得老師跟我們講過,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事.荷蘭殖民統(tǒng)治者,侵占了臺灣.是明朝將領(lǐng)鄭成功率領(lǐng)軍隊,千帆竟發(fā)奔向臺灣,與臺灣民眾一道把荷蘭侵略者趕出了臺灣,解救了受苦受難的臺灣同胞,實現(xiàn)了祖國的重新統(tǒng)一.由于近代歷史的原因,小小的臺灣海峽成了阻隔兩岸同胞想見的屏障;小小的海峽成了兩岸親人不能跨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