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治學三境界 感想 200字
王國維先生提出治學有三種境界吧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種境界;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第三種境界 下面具體談談每層境界的含義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1) 蕭瑟的秋風中,游子登高望遠,懷念親人,見不到又音信難通,就如一名學者剛開始在學問時那種對知識的惆悵迷惘的心情躍然紙上。
(2) 作為一個做學問者,首先要高瞻遠矚認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說,總結和學習前人的經驗是做學問的起點。
此句選自——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 (1) 沉溺于熱戀中的情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人消瘦了,但決不后悔。
就如學者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一種認定了目標就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的執(zhí)著精神。
(2) 作為一名做學問者,應深思熟慮,就象熱戀中的情人那樣熱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標。
此句選自——宋·柳永【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
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過,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1) 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和理解。
(2) 作為一個做學問者,只有在學習和苦苦鉆研的基礎上,才能夠功到自然成,一朝頓悟,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此句選自——宋·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它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治學三境界
您好:晚清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不朽之作《人間詞話》中曾用形象的比喻提出了治學的三種境界或說是三個過程: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鵲踏枝》(又名《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原為念遠懷人之作,王國維卻將其化為人生之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句意為:一夜秋風,吹盡了樹葉,獨自登上高樓,看到遠方看到天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而此處是指:一個人治學,首先要高瞻遠矚,立志高遠。
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風流詞人柳三變的《鳳棲梧》(又名《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原也是懷人之作,意指深情專注于意中人,為了她,骨瘦形銷,衣帶漸寬,絕不反悔。
而我們呢,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學’消得人憔悴”。
即要覃思苦慮,孜孜以求,猶如熱戀中的情人熱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著所思。
這種執(zhí)著的追求精神,對于癡情者固然需要,對“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出自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百千人群中只尋找一那個,卻總是蹤影皆無。
正在沒有什么希望之時。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是她
是她
沒有錯,她還未歸去,正在那里等待
這里是指,經過多次周折,經過多次的磨練之后,一朝頓悟,發(fā)前人未發(fā)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猶如在燈如海、人如潮的燈節(jié)之夜,千追百尋終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樣。
這是功到事成,這是用汗水贏來的掌聲,是有心血澆灌出來的鮮花。
概括起來,用通俗的話講,這三種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終獲成功。
而關鍵在于第二境界,這不純粹是意志的磨練,還是一種人生的考驗。
引用路瑤的一句話,“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種事業(yè)。
”
王國維治學三境界是那三首詩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
閑來無事,玩索大學問家之妙語,擊節(jié)贊嘆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學有三此境界,喝酒與灌水豈不亦有三此境界?試論之。
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yè)者,首先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這自然是借題發(fā)揮,以小見大。
那如果按原詞解,這幾句是情感堆積、蘊釀期,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一種鋪墊。
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二境界是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鳳棲梧》又名《蝶戀花》最后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
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yè),亦無不可。
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后悔。
這當然又是王國維的高明之處。
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三境界是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中的最后四句。
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這是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
王國維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他以此詞最后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
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業(yè)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能引伸這個方面來,王國維的高明自為必說。
三境界折疊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 蕭瑟的秋風中,游子登高望遠,懷念親人,見不到又音信難通,就如一名學者剛開始在學問時那種對知識的惆悵迷惘的心情躍然紙上。
(2) 作為一個做學問者,首先要高瞻遠矚認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說,總結和學習前人的經驗是做學問的起點。
此句選自--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折疊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沉溺于熱戀中的情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人消瘦了,但決不后悔。
就如學者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一種認定了目標就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的執(zhí)著精神。
(2)作為一名做學問者,應深思熟慮,就像熱戀中的情人那樣熱切、不惜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目標。
此句選自--宋·柳永【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
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折疊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 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和理解。
(2) 作為一個做學問者,只有在學習和苦苦鉆研的基礎上,才能夠功到自然成,一朝頓悟,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此句選自--宋·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它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折疊三種之階級在《文學小言》一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
并說: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yǎng)也。
王國維所引詞句第一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鳳棲梧》,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