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醫(yī)生的書法作品可以寫什么內容
懸賞100分
1、如果寫字少一點的,就寫“杏林春暖”四字。
?。ㄐ恿执号淖置嬉馑贾感恿执阂獍蝗唬脕碣潛P醫(yī)術高明。
“杏林”也是醫(yī)藥行業(yè)的代名詞,典出《太平廣記》。
)? 2、如果寫多一點,就寫“杏林春暖,橘井泉香”。
是一副對句。
?。ǜ鸷椤渡裣蓚鳌ぬK仙公傳》記載:蘇耽在漢文帝的時候受天命為天仙,天上的儀仗隊降落蘇宅迎接蘇耽。
蘇耽在辭別母親、超脫凡俗時告知母親:“明年天下將流行瘟疫,咱們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樹能治療瘟疫。
患瘟疫的人,給他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吃下橘葉、喝下井水就能治愈了。
”后來果然像他所說的那樣,前來求取井水、橘葉的人很多,都被治愈了。
于是醫(yī)學史上就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
。
“橘井泉香”一詞與“杏林春暖”、“懸壺濟世”一樣,在醫(yī)學界膾炙人口。
過去醫(yī)家常常以“橘井”一詞或橘、杏并用來為醫(yī)書取名,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 3、建議用仿古色的宣紙寫,顯得莊重大方。
4、建議上款不要寫;下款,如果是名家寫的,就寫某某囑書敬奉某某先生,然后落書家名或字號。
朱自清的主要作品有什么?
1.讀《三國演義》有感最近我看了《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zhàn)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zhàn)區(qū),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qū)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qū)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zhàn)爭. 2讀《三國演義》有感曹操一生都屬于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
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錯了,還要繼續(xù)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后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
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
3讀《三國演義》有感《三國演義》主要從漢室頹廢,朝綱失統(tǒng),奸臣當道作為歷史背景基要,從而導致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的爆發(fā),由此各地軍閥陸續(xù)登場高舉維護大漢旗幟進行鎮(zhèn)壓.此后,軍閥董卓,李矍,郭汜相繼作亂,激起民怨,遭到各方諸侯聯名討伐.由于軍閥曹操占領洛陽而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權,相繼絞袁術,除呂布,誅張繡,滅袁紹等諸侯.官至臣相,統(tǒng)一北方,朝野無不震驚,伏劉表荊襄之眾后遂又有下江南之意,遂譴使要求江南孫權歸附而遭孫權拒絕后而引發(fā)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期間,諸葛亮為保劉備之勢,促成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獲得勝利后,依據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劉備先后席卷荊襄之地,后入西川取代劉璋,終成三分天下之勢.期間戰(zhàn)亂不斷,因司馬氏篡權,取代曹魏,執(zhí)掌政權.孫吳后期內亂不斷,皇位更替頻繁,國勢虛弱.蜀漢政權因諸葛亮姜維連年用兵,后主又荒誕無用,人材青黃不接,導致國勢頹廢,先后退出歷史舞臺.公元280年,司馬氏統(tǒng)一三國,結束了長達96年的分裂混戰(zhàn)局面.4讀《西游記》有感《西游記》著于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qū)西游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
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jié),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后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并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5讀《西游記》有感 《西游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面前驚嘆不已。
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杰出代表的《西游記》亦不例外。
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游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tài),加以鋪張描寫”。
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的確如此。
通過《西游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
6讀《西游記》有感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征。
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里的黑暗勢力的特點。
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tǒng)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涂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
也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也頗可玩味,在《西游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于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玉皇大帝手下十萬天兵天將,竟然抵不過孫猴子一條金箍棒,而讓真正的賢才去當不入流的馬夫,其統(tǒng)治之昏暗,虛弱,不言而喻。
7讀《西游記》有感如來佛祖所創(chuàng)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錢財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許手下人收取賄賂,而《西游記》一路上妖魔鬼怪,多與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騎,金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獅駝嶺三魔王均與文殊,普賢菩薩甚至如來佛祖有關系,這反映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
8讀《西游記》有感 故事從石猴出世大鬧天空,寫到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師傅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歷盡艱辛,排除艱險,降妖伏魔,扶善除惡,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回真經修成正果。
像這樣一本書,是每個男孩夢寐以求的書,一切都充滿著趣味,每一章都稀奇而有趣這就是《西游記》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我希望我能成為西游記中的美猴王替人們打抱不平,向往著他們自由自在的生活。
9讀《紅樓夢》有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復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評論.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復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
10讀《紅樓夢》有感小說作者充分運用了我國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yōu)秀傳統(tǒng)手法,展示了一部社會人生悲劇.如賈寶玉,林黛玉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晴雯補裘,寶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還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飄然的身影,詩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動人的低泣,脫俗的情趣,瀟灑的文采……這一切,都是作者憑借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藝術素養(yǎng)培育出來的,從而使她在十二釵的群芳中始終蕩漾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11讀《紅樓夢》有感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圍繞事關賈府家事利益的賈寶玉人生道路而展開的一場封建道路與叛逆者之間的激烈斗爭為情節(jié)主線,以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對叛逆者的悲劇為主要內容,通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已經到了運終權盡的末世,并走向覆滅的歷史趨勢. 12讀《水滸傳》有感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
《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
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
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
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13讀《水滸傳》有感義,可以解釋為正義。
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
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
他們?yōu)榱苏x,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
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
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14讀《水滸傳》有感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fā)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家伙們聞風喪膽。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fā)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
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
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xù),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100字左右)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6歲。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謚號“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與其弟蘇轍和其父蘇洵合稱為“三蘇”。
是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
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王安石變法后,認為新法并非不符合實際,故又支持新黨。
蘇軾的失意與他的政治選擇有很大關聯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
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他杰出的散文作品標志著從西魏發(fā)端、歷經唐宋的古文運動的勝利結束,散文與歐陽修齊名合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
蘇軾的著名詩還有《江城子》,《定風波》等。
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
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
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
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
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編輯本段]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編輯本段]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于是)我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想到沒有(可以)一起交談取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清澈透明的積水,水中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
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編輯本段]注釋: 承天寺:在現在湖北黃岡南。
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豐,宋神宗年號。
解:脫下 戶:門 交橫:交錯縱橫 念:考慮,想到。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念,想到,考慮。
與為者樂,共同游樂的人。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
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遂:于是,就。
寢:入睡。
相與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如積水空明:好像積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總稱。
荇,一種多年 水生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交橫: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
在句中譯為清閑的人,或有著閑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
但,只是。
閑人,清閑的人。
耳:罷了。
[編輯本段]賞析 ?。ㄐ鞈?、周溶泉)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
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
”(《南史》)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優(yōu)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yōu)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再現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yōu)美動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
這里是“高峰入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際。
山下是“清流見底”。
水流迤邐,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
這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
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為絢麗動人。
其三,晨昏變化之美。
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后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
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
作者觀察極細,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態(tài),使人目隨筆轉,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動靜相襯之美。
客觀景物不會單調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
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縝密的結構。
本文雖屬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結撰,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
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
最后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
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構得如此經緯分明,脈絡貫通,十分難得。
凝練的語言。
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
先言“高峰”給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給人以具象。
同樣,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見底”則給人以實感。
“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tài)表露無遺。
本文以四言句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
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ㄟx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上)》,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編輯本段]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ɑ羲闪郑 √K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
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郁”于內而不得不表現于外的東西。
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
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
就其散文創(chuàng)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
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
究竟干什么呢
“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
干什么呢
尋“樂”。
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
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
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
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
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
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
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
“止”于什么呢
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于“竹柏”;誰賞月
誰看竹柏
是他和張懷民,當止于他和張懷民。
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
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
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
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
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
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ㄟx自《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有刪節(jié)) [編輯本段]字唯期少意唯期多 ——讀蘇軾的一篇散文(吳功正) 該文所以能寫得字約義豐,關鍵在于作者抓住了特點,然后運用經過認真提煉的語言文字加以表達。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徑入題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作者正欲入睡,忽見月色清涼,窺入窗戶。
這樣,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體化了。
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夜”的特點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風高。
作者就抓住這個特點,鋪展文墨。
“月色入戶”,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
這一行動的發(fā)因是循著“月色入戶”的夜景而來的。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點、同游者等等。
“至”“尋”“步”等詞,精約簡潔,把連貫性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至承天寺”又一次點題,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經過,因與主題無關,就略而不提。
“尋張懷民”是什么情景,又因與主題不相關涉,也付之篇外。
這樣,為“記游”所必須交代的人、事,僅用最簡略、經濟的語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葉。
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繪,更富特色: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先寫了水色,繼寫水中諸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
寫了庭下諸景后,跳出這樣一句:“蓋竹柏影也。
”文意陡然一變,用語出奇制勝。
作者初寫庭下積水、水中藻荇,都是為了寫竹柏投影,是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瀾、節(jié)奏。
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筆,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處。
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
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了。
月光透過竹葉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
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個“月”字寫夜游,這是特點之一。
他寫月,不像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繁詞競采,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
這是特點之二。
蘇軾寫月夜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
由于抓到了特點,整個描述就顯得精約而傳神了。
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僅僅滿足于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須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會余味無窮。
這里,一方面要文辭所概括的客觀內容豐富;一方面又要所表達的主觀內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遠。
蘇軾這篇散文同樣提供了范例。
本文是寫景的,但景中有情。
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念無與為樂者”,是心理活動,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情緒因之蕩起微瀾。
經過轉折,作者猛然想起張懷民。
“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張懷民才是賞月的相知好友之情。
“尋”字又分明顯現出急切訪友的心意。
“懷民亦未寢”的“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
在月光傾瀉下,二人“相與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適的心緒又寄托在這相攜同步的輕快節(jié)奏之中。
從“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經歷了幾多轉折,終于穩(wěn)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
作者尋友訪寺,寫月夜美景,然后將眼前即景推展開去,兼及身世:“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
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
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
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
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
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為曠達。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
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ㄟx自《古今名作鑒賞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
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
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編輯本段]分層賞析:中心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
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
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
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
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
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
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
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
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編輯本段]細化賞析: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
“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
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的關系之好,首先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編輯本段]擴寫練習 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開衣服剛想躺下睡覺,突然看到皎潔的月光很淡很淡的照在窗戶上映射進來。
突然一下子間似乎想到什么,急穿上鞋子,穿好衣服,往承天寺去。
路上心里想著,最近的日子中太過無聊,沒有可以交談的朋友,今天一下子就想到了以前跟我同樣遭遇的張懷民。
走到寺門口有兩個和尚走了出來“施主,請問你想找誰
”我停頓一下,深情淡定的回了:“我來找張懷民
”和尚恭敬的回答:“施主請進” 我走進寺中,看到懷民的房間也未熄燈,徑直朝前走去。
輕輕敲門,只看到房間的身影朝門口走來,打開門后,也是呆了一下,微笑示意之后,張懷民收拾衣服,和我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我們一起在院里走著抬頭看到天空中灰暗一片,有一點星星掛在遠方,最耀眼的哪個月亮也安安穩(wěn)穩(wěn)的掛在天上。
我不禁感嘆:“哎,懷民兄,今晚的月亮多么皎潔,又不禁讓我想到了從前。
”我臉上浮現了淡淡的傷感,悲痛。
懷民定定看向月亮,支聲到:“誰說不是呢
如此景色怎能不令人傷心
想到家中還有年過80的老母就很擔憂,不知她現在過的好不好。
我聽完之后,也不斷搖頭,似乎這么無可奈何,說道:“家中有妻兒老小,叫我如何放心,也更是思念著家鄉(xiāng)的土地,如今被貶至此,我只能與你發(fā)泄心中思鄉(xiāng)思親之情。
”懷民點頭。
我們坐在庭中,找來酒杯,一同在月光下喝酒。
水里的植物縱橫交錯,漂浮不定,那些竹子,松柏也倒影在水光中。
我們都不禁感嘆著:“哪個地方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這樣的竹子,松柏。
只是少了現在像我們這樣的閑人而已。
” 談到這而,我們更是對現在的宋朝皇帝,百姓談論一番,懷民嘆息:“我們閑來無事,卻得不到朝廷重用,被貶官至此,渴望報效朝廷卻是有心無力
可悲
可悲
”我們心中都黯然傷神。
我們坐起身來,突然想往湖邊散步,走在路上,看到了這片江山現在的處境,不禁感慨,不能為國出力,實乃大不幸。
[編輯本段]學習文本 1.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呢? 因為月色很美,“月色入戶”所以“欣然起行” 2.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寂寥苦楚,見月排遣“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3.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有點遺憾 “遂”、“尋”急切、激動......“相與步于中庭”從容 閑適 4.總結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
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皎潔而悲涼的情懷。
(殘夢徒天獻上~~) [編輯本段]以詩譯詩 晚風輕輕 微微吹臨 顫動著這周遭的景物 側耳傾聽 似乎是天籟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寢, 上床安睡就盼望著一個美夢的來臨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脈脈含情 悄悄的透進窗紗,一眼晶瑩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從夢鄉(xiāng)邊緣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這良辰美景 該與誰共享共分 才不會任它空來虛設,辜負良辰 走著,走著 就來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張懷民吧
想不到他也還未就寢 就邀他來 攜手同行,共賞良辰月景 懷民,懷民…… 難道你不為此刻觸景生情 瞧,這庭院積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橫的一片藻荇 滌蕩著你我的心靈 啊
何時沒有月亮
何處沒有竹柏
懷民,懷民 如果沒有兩顆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這份純真悠雅的閑情 我倆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