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紀錄片觀后感
《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等等。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
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guī)范。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翻譯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
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
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
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
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
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 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
一篇關于歷史書籍的讀后感,800字以上
樓主請篇文章《中國古代十人》里面不僅有書圣,還他各行之圣。
一, 酒圣 明清時期的《白水縣志》中記載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wèi)人,善造酒的記載.杜康溝里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許入白水河,鄉(xiāng)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y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于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驕傲.杜康酒釀出了淳厚的風土人情,釀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家,酒坊四鄉(xiāng).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yōu)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fā)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yōu)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fā)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余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zhí)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fā)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創(chuàng)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圣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 三,史圣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wèi)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fā)憤著書,創(chuàng)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詩圣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fā)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chuàng)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yī)圣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y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zhèn)),約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yī)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明代《李濂醫(yī)史》稱:仲景之術精于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yī)也 .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系統(tǒng)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y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醫(y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后將 《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后世醫(y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yī)圣,奉傷寒,金匱為醫(y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y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y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tǒng)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癥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并為后世臨床各科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六,武圣關羽 關羽,字云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后人稱其為關圣,關帝.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蕩寇將軍,后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后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后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并稱文武二圣.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于世.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tǒng)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夸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于君王,獻勇武于社稷. 七,書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后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后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后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圣. 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圣.他把散見于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yōu)點,融合統(tǒng)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八,草圣張旭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fā)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張旭作揖一一致謝,并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張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 :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tài)像個什么字 ;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tài)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fā). 九,畫圣吳道子 吳道子(約686~760前后)唐代畫家.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后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chuàng)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詔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長于壁畫創(chuàng)作,據載他曾于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制壁畫多達300余堵,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于時.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莼菜條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他還于焦墨線條中,略施淡彩,世稱吳裝.作畫線條簡練?quot;筆才一二,象已應焉,有疏體之稱.吳道子的繪畫對后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畫圣,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蘇軾曾稱贊他的藝術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吳道子繪畫無真跡傳世,傳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代摹本,另外還流傳有《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維摩經變圖,亦被認為是他的畫風. ? 十,茶圣陸羽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chuàng)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 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tǒng)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并悉心鉆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于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chuàng)造了茶文化.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翁,又號竟陵子.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陸羽是個棄兒,自幼無父母撫養(yǎng),被籠蓋寺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yǎng).積公為唐代名僧,據《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積公入宮,給予特殊禮遇,可見也是個飽學之士.陸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不過晨鐘暮鼓對一個孩子來說畢竟過于枯燥,況且陸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學研究,故在其十一,二歲時終于逃離寺院.此后曾在一個戲班子學戲.陸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經常扮演戲中丑角,正好掩蓋了生理上的缺陷.陸羽還會寫劇本,曾作詼諧數千言. 陸羽與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過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樣對茶有特殊愛好.陸羽在茶鄉(xiāng)生活,所交又多詩人,藝術的薰陶和江南明麗的山水,使陸羽自然地把茶與藝術結為一體,構成他后來《茶經》中幽深清麗的思想與格調. 十一,兵圣孫武 孫武(約前551—?),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在對內對外戰(zhàn)爭中立過赫赫戰(zhàn)功.家學的熏陶使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渴望探求戰(zhàn)爭制勝之道,以備將來登壇拜將,沙場點兵,在戰(zhàn)爭舞臺上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 孫武被后人尊崇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師,除了他戰(zhàn)功顯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給后世一部不朽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該書有13篇,共5000余字.但這短短的幾千字里包卻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yǎng)料,用于指導戰(zhàn)爭實踐和發(fā)展軍事理論.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第一個為《孫子兵ā紛髁訟低車淖⒔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