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公姓余 我姓李 生的孩子要取什么名字好。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經(jīng)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經(jīng)過李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
比喻避嫌疑 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僵李代桃 比喻代人受罪過或以此代彼 沉李浮瓜 吃在冷水里浸過的瓜果。
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道邊苦李 比喻庸才,無用之才。
道旁苦李 比喻不被重視的人。
凡桃俗李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
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浮瓜沉李 吃在冷水里浸過的瓜果。
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公門桃李 公:對人的尊稱。
尊稱某人引進的后輩、栽培的學(xué)生。
瓜李之嫌 瓜李:瓜田李下。
比喻處在嫌疑的地位。
賣李鉆核 先鉆李核,然后出賣,免得別人得到良種。
形容極端自私。
李代桃僵 僵:枯死。
李樹代替桃樹而死。
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后轉(zhuǎn)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門墻桃李 門墻:指師長之門;桃李:比喻后進者或?qū)W生。
稱他人的學(xué)生。
投桃報李 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兒,我以李子回贈他。
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
桃李滿天下 桃李:指培養(yǎng)的后輩或所教的學(xué)生。
比喻學(xué)生很多,各地都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夭桃秾李 比喻年少美貌。
多用為對人婚娶的頌辭。
艷如桃李,冷若冰霜 形容女子容貌艷麗而態(tài)度嚴肅。
張三李四 假設(shè)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張冠李戴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
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張王趙李 泛指一些人。
也指尋常之輩。
張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誤會而代人受過。
桃夭李艷 桃李盛開。
泛指春日美景。
報李投桃 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兒,我以李子回贈他。
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
避瓜防李 表示避免嫌疑。
避李嫌瓜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道傍苦李 同“道邊苦李”。
方桃譬李 形容姿質(zhì)之美有如桃李一般。
浮瓜沈李 亦作“浮瓜沉李”。
語出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謂以寒泉洗瓜果解渴。
后因以“浮瓜沈李”代指消夏樂事。
瓜皮搭李樹 根本搭不上。
指強認親族。
將李代桃 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頂替。
僵桃代李 見“僵李代桃”。
李白桃紅 桃花紅,李花白。
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李廣不侯 見“李廣未封”。
李廣難封 見“李廣未封”。
李廣未封 漢名將李廣部下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廣本人抗擊匈奴,戰(zhàn)功顯赫,卻不見封侯。
后因以“李廣未封”、“李廣不侯”、“李廣難封”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李郭同船 見“李郭同舟”。
李郭同舟 《后漢書·郭太傳》:“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
家世貧賤……乃游于洛陽。
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師。
后歸鄉(xiāng)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shù)千兩。
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后因以“李郭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處,不 李郭仙舟 《后漢書·郭太傳》載,李膺與郭泰同舟而濟,從賓望之,以為神仙,故稱“李郭仙舟”。
后常用為友人相親之典。
李下瓜田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濃桃艷李 桃花濃麗,李花鮮艷。
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煥發(fā)。
桃僵李代 同“李代桃僵”。
原比喻兄弟友愛相助,后轉(zhuǎn)用為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桃來李答 語本《詩·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后以“桃來李答”比喻互相酬贈。
桃李成蹊 “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省語。
桃李春風(fēng) 比喻學(xué)生受到良師的諄諄教誨。
桃李精神 形容妖艷嬌媚的神態(tài)。
桃李門墻 謂生徒眾多的師門。
桃李爭妍 桃花李花競相開放。
形容春光艷麗。
桃李之教 指老師的教誨。
桃李之饋 《詩·大雅·抑》:“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原謂互贈禮品,后引申指送禮,賄賂。
艷如桃李 容顏像成熟的桃李那樣嬌艷。
夭桃襛李 亦作“夭桃秾李”。
①《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華如桃李。
”兩詩以桃李之花興新人之美。
后多以“夭桃襛李”為贊頌新人年少俊美之辭。
②茂盛艷麗的桃花、李花。
以桃代李 比喻以自身去頂替別人。
張甲李乙 猶言張三李四。
張王李趙 ①四大姓氏。
②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一般人。
正冠李下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謂在李樹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
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懷疑的事。
指李推張 謂相互推委,逃避責(zé)任。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 【出處】《樂府詩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解釋】走過瓜田,不要彎下身子提鞋;經(jīng)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
比喻避嫌疑。
【示例】俗話說:“~”。
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沒有什么可擔(dān)心的。
【故事】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解釋〗比喻避嫌疑。
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桃李遍天下 〖解釋〗比喻學(xué)生很多,各地都有。
同“桃李滿天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解釋〗古諺語。
比喻實至名歸。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解釋〗古諺語。
比喻實至名歸。
夭桃穠李 〖解釋〗比喻年少美貌。
多用為對人婚娶的頌辭。
同“夭桃秾李”。
張公吃酒李公顛 〖解釋〗后有移花接木或頂缸之義。
同“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家長李家短 比張比李 比喻多方面打比方 摘自成語詞典
爹姓李,娘姓余 生的小孩取什么名字好
可以把兩姓都加上去或叫四個字的名字
謝謝大家,男女名都可以。
姚(要)李(你)一生愛
李字和唐字情侶網(wǎng)名怎么取
在今天的安徽宿州市,有一個小鎮(zhèn)已經(jīng)籍籍無名。
它是白居易的故里,也是南宋開禧北伐最終敲定敗局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做苻離。
白居易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了二十二年,少年時在這里與人交游,同訪古寺,吟詩作對,溫酒長談;暮年時又回到這個地方,“北巷鄰居幾家去,東林舊院何人住”,已是物是人非。
不料卻偶遇了舊友,懷念往昔,不禁感慨。
在一翻飲宴酒醉之后,白居易詩興大發(fā),于是一揮毫,寫就了一首七百多字的長詩:朝來暮去多攜手, 窮巷貧居何所有。
秋燈夜寫聯(lián)句詩,春雪朝傾暖寒酒。
陴湖綠愛白鷗飛,濉水清憐紅鯉肥。
偶語閑攀芳樹立, 相扶醉蹋落花歸。
(節(jié)選)這首詩名字也很長,叫做《醉后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兼簡張大賈二十四先輩昆季》,選入《全唐詩》卷四百三十五。
其中詩中指向的主要對象劉五主簿,我曾經(jīng)懷疑是劉禹錫,但考證的結(jié)果并不是。
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提到了“紅鯉”這一意象,那么,“紅鯉”在白居易的詩作中是怎樣的一種意象呢
答案是,嗯,只是一種食物。
水面排罾網(wǎng),船頭簇綺羅。
朝盤鲙紅鯉,夜燭舞青娥。
(《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飽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
( 《舟行(江州路上作)》)小萍加泛泛,初蒲正離離。
紅鯉二三寸,白蓮八九枝。
(《草堂前新開一池,養(yǎng)魚種荷,日有幽趣》)也許這跟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理念有關(guān),也許是為了“工詩”,而與上下句要進行必要的“對仗”,也許他就是個純正而歡樂的吃貨,看到鯉魚就只想到了吃。
總之,在能找到的白居易詩作中,紅鯉跟其他任何一種魚沒有任何區(qū)別,就是一種可以吃的魚而已。
那么,在其他人的詩作中,“紅鯉”的意象又是怎樣的呢
讓我們先回歸到“魚”這一種動物的文化含義。
因為“魚”跟“余”同音,所以古人常常將魚作為過年時必備的一道菜品,稱“年年有余(魚)”,這時候,魚代表了富足;魚在水中悠閑游樂的姿態(tài),讓古人非常羨慕,莊子“臨淵羨魚”的故事即自于此,這時候,魚代表了一種悠樂。
而鯉魚,在富足和悠樂的基礎(chǔ)上,又作了進一步的提升。
“鯉魚跳龍門”,便是將富足上升到了富貴的程度。
鯉魚還代表了音信,“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鯉魚跟鴻雁的結(jié)合,就是“魚雁”,是古人表達音信往來最常規(guī)的表達。
紅鯉,又稱為錦鯉。
錦鯉并非全是紅色鯉魚,但以紅鯉最為典型,所以常常兩者互換,紅鯉即是錦鯉,錦鯉也作紅鯉,并沒有什么嚴格的區(qū)分。
紅鯉的意象從魚、鯉魚、紅色鯉魚,一步步深入細化,添加了生物種類和顏色屬性,所以,在意象上除了有魚和鯉魚的一般特征外,同時又有了更為獨顯的特性。
紅鯉的一般意象:食物、快樂、富貴、音信遲明《魚樂圖》無論是作為單純的食物也好,還是作為快樂的的具象也好,或者是富貴的象征、音信的代指,紅鯉(錦鯉)在古詩詞中都不乏枚舉。
而說到作為食物,又要提到一個古代的全能才子兼超級美食家蘇東坡了。
水龍吟[宋]蘇軾小溝東接長江,柳堤葦岸連云際。
煙村瀟灑,人閑一哄,漁樵早市。
永晝端居,寸陰虛度,了成何事。
但絲莼玉藕,珠粳錦鯉,相留戀,又經(jīng)歲。
因念浮丘舊侶,慣瑤池、羽觴沈醉。
青鸞歌舞,銖衣?lián)u曳,壺中天地。
飄墮人間,步虛聲斷,露寒風(fēng)細。
抱素琴,獨向銀蟾影里,此懷難寄。
詞中“絲莼玉藕,珠粳錦鯉”都屬于高級精細的食物,蘇軾在詩中用到“紅鯉(錦鯉)”不僅僅表達了這一種食物,另外也是對富貴生活的一種形象化:吃得考究。
另外,還有“團臍蟹味欺著錦鯉,嫩黃雞勝似肥鵝。
”(薛昂夫《端正好·高隱訪知音》)、“金刀利,錦鯉肥,更那堪玉蔥纖細。
”(李壽卿《壽陽曲》)等,都表達了“紅鯉(錦鯉)”這一種食物的味美和高級。
有時候,人們也把“紅鯉(錦鯉)”作為一種吉祥喜慶的圖案,進入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與蓮花搭配表示一種“連年有余”的期盼。
特別是在大唐王朝,因為統(tǒng)治者姓李,所以尤其看中“鯉魚”(李和余)這一形象,比如在唐代黃滔的詩《成名后呈同年》中就說到:“雖慚錦鯉成穿額,忝獲驪龍不寐珠。
”直接表達了錦鯉與富貴的關(guān)系。
而在宋代宰相王珪的另一首中也表達了這一層含義。
立春內(nèi)中帖子詞?皇帝閣[宋]王珪禁沼冰開跳錦鯉,御林風(fēng)暖囀黃鸝。
金輿未下迎春閣,折遍名花第一枝。
另外,人們還用“白龍魚服”來表達天子微服出巡之意,這魚服的形象,自然也是鯉魚。
錦繡衣服,加上鯉魚紋飾,可見,“紅鯉(錦鯉)”這一形象與富貴的關(guān)系。
至于作為音信的代指,就不需做太多的解釋了。
比如:“木落雁南翔,錦鯉殷勤為渡江。
”(宋·蔡伸《南鄉(xiāng)子》)、“問錦鯉、何時重到。
”(宋·李泳《賀新郎》)、“水茫茫淹海角難尋錦鯉書”(元·陳克明《粉蝶兒·怨別畫閣蕭》)、“錦鯉沉?xí)?,青鸞泣鏡,玉燕分釵。
”(元·湯舜民《天香引·西湖感舊》)等等,都表達了紅鯉(錦鯉)作為音信的代指這一層含義。
紅鯉的獨特意象:洗盡繁華后的悠然而隱佚名《太極圖》古人有時候很蠻橫,把自己的喜好情緒都強加到一些事物之上。
莊子說,御風(fēng)而行是快樂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臨淵羨魚是快樂的,子非魚固知魚之樂也。
魚,也就被賦予了人類的情緒,而紅鯉(錦鯉),因為其悠閑的姿態(tài),嫣紅的色彩,更成為人們心目中一種寄托。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就是太極,二就是陰陽,三就是天地人。
而由一黑一紅兩條鯉魚組成的太極中,紅鯉一般屬于陰陽中的陽面(與黑鯉相對),代表向上的一面,生長的一面,然而又總是與陰的一面相生相克相互生息轉(zhuǎn)變,陰可以為陽,陽可以為陰,參悟了這一層道理,就達到了道。
所以,古人就用“紅鯉(錦鯉)”這一意象表示悟道,一種經(jīng)歷榮華之后的淡然,一種卸下名利之后的悠然,一種歸于自適的閑隱。
普天樂[元]滕斌晝偏長,人貪睡。
新蟬高樹,乳燕低飛。
荷蕩中,湖光內(nèi)。
款棹蘭舟閑游戲,任無情日月東西。
釣頭錦鯉,杯中美醞,歸去來兮。
一副縱情山水詩酒田園的景象就這樣橫陳于眼前。
另外,又如:“白猿垂樹窗邊月,紅鯉驚鉤竹外溪。
慣采藥苗供野饌,曾書蕉葉寄新題。
”(唐·方干《送鄭臺處士歸絳巖》)、“錦鯉沖風(fēng)擲,絲禽掠浪飛。
短亭幽徑入,陳廟數(shù)峰圍。
”(唐·陸龜蒙《丹陽道中寄友生》)、“絲禽藏荷香,錦鯉繞島影。
心將時人乖,道與隱者靜。
”(唐·陸龜蒙《奉酬襲美苦雨四聲重寄三十二句》)等等等等,都從不同層度上表達了歸隱的訴求。
紅鯉(錦鯉)這一意象經(jīng)過了時間的沖洗,漸漸地浮現(xiàn)出這一獨有的蘊意。
我始終覺得這并不是偶然的粘連,而是這一種美麗的生物自身演化而出的氣質(zhì)。
它本來不應(yīng)該被人言說,我今姑且言之,已經(jīng)失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