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氣節(jié)豐收的諺語
立春天氣晴,百事好收成 立春晴,雨水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fèi)力。
驚蟄聞雷米似泥 驚蟄日打雷,表示節(jié)氣無誤,風(fēng)調(diào)雨順,稻谷豐收,米價便宜。
二月二打雷,稻米較重捶 表示節(jié)氣無誤,風(fēng)調(diào)雨順,稻谷豐收,米價便宜。
當(dāng)天,如果春雷乍響,這一年收成很好。
為什么牛郎織女一年才見一次面
牛郎織女為中代著名的漢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化而來。
主要講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
嫂子為人刻薄,經(jīng)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
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
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
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于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只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
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
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shù)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相傳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
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云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jī)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云彩,隨著時間和季節(jié)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就是“天衣”。
自從牽牛被貶之后,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
她坐在織機(jī)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云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fā)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yīng)了她們。
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后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后,落生在一個農(nóng)民家中,取名叫牛郎。
后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瘫?,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dú)占了。
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
一兩年后,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qiáng)可以糊口度日。
可是,除了那只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dāng)寂寞。
牛郎并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
你說的是真的嗎
”老牛點(diǎn)了點(diǎn)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
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
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
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伙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
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yīng)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
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yīng)了他。
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jié)婚以后,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
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
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后,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后,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
”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
它怎么會突然死去呢
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fēng)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
”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
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
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云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
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
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肺、催人淚下。
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于心不忍。
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
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dāng)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
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7月7日,無數(shù)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
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tuán)聚了
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shù)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后來,每到農(nóng)歷7月7,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jié)。
(牛郎織女一年一相會,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織女天天相會)。
后續(xù)傳說編輯在河南魯山流傳的故事里還有許多后續(xù)牛郎織女生活的鮮活內(nèi)容。
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云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
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
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
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jìn)進(jìn)出出。
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孫,聽任他們來來往往。
王母娘娘也放松了對織女的監(jiān)管,兩家的關(guān)系也就慢慢融洽起來。
牛郎死后葬于魯山坡南麓牛郎墳。
孫義村牛郎的后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后來,牛郎后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chǎn),并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jié)、二月八、菜花節(jié)、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jié)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jié)。
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cè)的“九女潭”,山頂?shù)摹叭鹪朴^”……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當(dāng)?shù)匕傩兆怨啪宛B(yǎng)大黃牛。
但是與別處養(yǎng)牛不同,辛集鄉(xiāng)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yǎng)牛,但養(yǎng)牛不殺牛、牛死后掩埋的習(xí)俗一直延續(xù)了很久。
另外,魯山自古盛產(chǎn)絲綢,魯山絲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辛集鄉(xiāng)是遠(yuǎn)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
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guān)。
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
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xiāng),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
經(jīng)考證,辛集鄉(xiāng)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
在辛集鄉(xiāng)孫義村,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xí)俗,即起廟會、唱大戲,從來不看《天河記》。
因?yàn)椤短旌佑洝防镪P(guān)于他們祖先的一些描寫不尊重。
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他們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記》這種習(xí)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起源“織女”、“牽?!倍~見諸文字,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中的《大東》篇。
詩中的織女、牽牛只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
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chuàng)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rèn)定他們是夫妻。
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yīng)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蕭統(tǒng)編纂的《文選》,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jié),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fā)展成為夫妻。
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么悲劇色彩。
至于為什么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
原文未交代。
據(jù)后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dāng)時民間風(fēng)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dāng)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nèi),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
于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xí)俗揉合到一起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xù)豐富和發(fā)展。
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
天帝哀其獨(dú)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衽。
天帝怒,責(zé)令歸河?xùn)|,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
”牛郎織女的故事發(fā)展到此,就起了較大的變化。
由于牛郎織女婚后貪圖享樂,“廢織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懲罰。
這便給故事帶來了悲劇氣氛。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于天象星宿之說。
早在西周,《詩經(jīng)·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
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lián)想,并無任何故事情節(jié)。
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jìn)入文學(xué)這個大系統(tǒng)之中。
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準(zhǔn)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王逸《楚辭章句》卷十七《守志》:“舉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
”表述了牛郎織女合婚之說。
[4] 東漢應(yīng)劭編撰的《風(fēng)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織女七夕當(dāng)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yàn)榱阂远煽椗室病?/p>
它表明,在當(dāng)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rèn)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jié),也在民間廣為流傳,并融入風(fēng)俗之中。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牽牛星之天文學(xué)名稱),織女二星神當(dāng)會。
”由以上諸材料可以看出,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yuǎn)的星辰附會了愛情故事。
《古詩十九首》首選透露出了這一信息,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從此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
[4] 起源地之爭流傳了千百年的“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陜西西安、山西和順、山東沂源等地爭執(zhí)不休。
中國民協(xié)先后命名山西和順縣和河南魯山縣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xiāng)”。
另外的傳說除此之外,還有兩種傳說。
一是: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有的說是第九個)孫女,在天河?xùn)|面織云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邊看牛,兩人都很勤勉。
天帝愛憐他們,讓他們結(jié)婚。
婚后兩人貪圖享樂,荒廢勞動。
天帝發(fā)怒,使他們分開,中間隔天河,命烏鴉去告訴他們,七天見面一次。
烏鴉卻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見一次面。
二是: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云彩。
牛郎是人間的一個看牛郎,受兄嫂虐待。
有一天,牛告訴他,織女要和別的仙女到銀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織女找衣服的時候,再還給她,并要求和她結(jié)婚,她一定會答應(yīng)。
牛郎就照樣做了。
織女和牛郎結(jié)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織女捉回去。
牛又告訴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
等牛郎挑了兩個小孩,追到天上去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發(fā)簪,在織女后面一劃,形成一道天河,把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了。
他們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動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相會時,由喜鵲為他們架橋。
前一種傳說中的基本情節(jié),和《荊楚歲時記》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烏鴉傳話”的情節(jié)。
后一種傳說則大大豐富、發(fā)展了原來的故事。
它從星辰之間的神的愛情,轉(zhuǎn)化為人神之間的戀愛故事了。
至于其他種種傳說,大多數(shù)是以此為藍(lán)本而加以延伸的。
那么,為什么在后一個傳說中,要加進(jìn)老牛這個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呢
因?yàn)榕J寝r(nóng)家寶,農(nóng)民熱愛耕牛,甚至還在耕牛身上寄托著自己的生活理想。
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礙時,農(nóng)民容易產(chǎn)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發(fā)揮神奇的力量,幫助自己渡過難關(guān)。
同時,把動物人格化,也是各種漢族傳說故事經(jīng)常采用的藝術(shù)手法之一。
相關(guān)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彼牽牛,不以服箱。
”,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但當(dāng)時牛郎和織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沒有愛情方面的描述。
西漢時,牛郎織女被描述成兩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賦中曾有描寫“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
”指昆明池兩邊的牛郎、織女雕像。
關(guān)于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
《后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
”《史記》:“三星,在天紀(jì)東端,天女也。
”《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
”天河就是我們在夜里看到的那條橫貫天空的光帶;中國古人也把它叫做“銀漢”、“星河”、“天杭”、“銀潢”、“明河”、“高寒”等等。
天文學(xué)家叫它“銀河”。
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邊,它的西名是Vega。
從前中國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全世界的天文學(xué)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個“星座”。
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
附近銀河里有五個幾乎一樣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狀,那五個星屬天鵝座。
銀河的西邊稍為南一點(diǎn)有三個星排得很近,中間那個比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牽牛星,中國古稱“河鼓”、“何鼓”、“黃姑”,西名叫Altair。
牛郎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恒星。
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diǎn)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dān)星”。
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
天鵝在銀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
這是多么美麗的一幅圖畫。
從前中國許多人相信牛郎和織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會一次。
那一夜,婦女們都穿針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織女星。
這個故事也常被用作戲劇的資料,京劇、話劇和各地的地方戲里多半有“牛郎織女”這出戲。
在戲劇里,牛郎是一個農(nóng)村里放牛的孩子。
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wù)事。
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
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
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
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
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
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
“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shù)”。
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
織女得繼續(xù)紡織云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
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
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
可惜事機(jī)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
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yīng)每年七夕遣喜鵲結(jié)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
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
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
他覺悟到在現(xiàn)實(shí)生活里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美麗來。
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
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
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jīng)比永別好多了。
人物名字由來明馮應(yīng)京《月令廣義》引《小說》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機(jī)杼勞役,織成方錦天衣,容貌不暇整。
帝憐其獨(dú)處,許嫁牽牛郎。
嫁后遂廢織紉,天帝怒,責(zé)令歸河?xùn)|,許一年一度機(jī)會。
”今天,牛郎織女名字已成分隔兩地難以會面的夫婦或相愛男女的代稱。
《古詩十九首》之十云:“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江女,纖纖推素手,札札弄機(jī)杼。
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此詩道盡牛郎織女相愛不得見的苦愁悲遇,實(shí)乃分居兩地伉儷的貼心寫實(shí)。
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詩詞
小河邊一座古老的民居,民居被綠色的草環(huán)繞著,看起來幽雅、別致。
綠樹掩映的山村民居,紅的瓦,白的墻。
遠(yuǎn)遠(yuǎn)望去金燦燦的玉米擠滿了房屋上的橫梁,一串串干辣椒掛在房柱上,火紅的春聯(lián)、年畫,古色古香。
屋后的黃羊三五一群在綠茵茵的草地上低頭吃草。
牛兒追逐“哞、哞”,在呼喚主人的到來。
藍(lán)天、白云、小草、野花,寧靜的山村宛如一幅絕妙的水彩畫。
山村里還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水長年“嘩啦嘩啦”的響著,伴奏出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樹上的鳥兒也不甘寂寞,在歡快地唱歌,似乎在與溪水聲相應(yīng)和,構(gòu)成了一首動人的交響曲。
我喜歡秋天的山村,不僅僅那里有我至親的外婆,還因?yàn)槟抢锏奶焓俏邓{(lán)的,朵朵白云在天空中悠悠然然地飄蕩,平淡之中充滿著樂趣。
村子?xùn)|西兩邊,各有一條小溪,緩緩地流著,要是站在高山頂上望去,就像系在村腰上的兩條綠色的綢帶。
山村的黎明,在雞籠里睜開了眼睛。
隨著“喔、喔、喔”一聲雄雞報曉,擁抱了一夜,親吻了一夜的天和地,依依不舍地松開了手,在天地的唇邊,便展現(xiàn)出了一個光明的世界。
露珠,沿著蒲公英和草的夢境滾落,濺起一片片透明的陽光。
在一種金黃般的喧嘩中,孵出一個新的黎明。
那縷縷似浮云般冉冉上升的農(nóng)家房屋頂上的炊煙,那由牧童吹著笛趕著回來的耕牛發(fā)出的“哞哞”聲,還有那農(nóng)人扛著鋤頭回歸時叱喝出來的充溢著山野粗獷的沒有韻律不成調(diào)的鄉(xiāng)歌,勾勒出一幅山村平靜生活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暮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