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德育與智育的關系的名言警句
德育與智育的關系的名言警句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的本領,也無甚用處。
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
(陶行知) 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
——赫爾巴特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爾巴特有許多種的教育與發(fā)展,而且其中每一種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過道德教育在它們當中應該首屈一指。
——別林斯基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
——布貝爾關于學習與社會實踐的名言警句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
(陶行知)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
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陶行知 5.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6.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
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
——陶行知 3毅力勤奮與成材的關系 的名言警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愛因斯坦)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勸學》勤奮是一種可以吸引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然磁石。
——羅·伯頓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氣力。
——雨果 聰明人之所以不會成功,是由于他們缺乏堅韌的毅力。
———— 牛頓4學習與娛樂的名言警句 一張一馳,文武之道.怠惰是貧窮的制造廠。
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5哲學,思辯與思維方法的名言警句 斯賓諾莎——“理性能使人自由。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縉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登鸛雀樓》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祭奠黃帝和炎帝的名言
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
——諾貝爾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動。
——盧 梭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
——米歇潘 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
——愛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
——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 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
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長。
——塞涅卡 生命在閃耀中現出絢爛,在平凡中現出真實。
——伯 克 壽命的縮短與思想的虛耗成正比。
——達爾文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
——諺 語 人生包含著一天,一天象征著一生。
——諺 語 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地延長自己的生命。
——庫爾茨 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如能正確地運用它,一次足矣。
——英國諺語 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于度過。
——呂凱特
有關實踐比學習更重要的名人名言、古代諺語有哪些
一個人經過東倒西歪的、讓像個笨蛋那階段才能學會滑冰。
--蕭伯納(英) ●一個人怎樣認識自己呢?決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
--歌德(德) ●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fā)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于一只蜜蜂不釀蜜。
--薩迪(波斯)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況(戰(zhàn)國)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
--劉向(漢) ●百聞不如一見。
--班固(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宋) ●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
--陸游(宋) ●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謂真知矣。
徒講而不行,則遇事終有眩惑。
--王廷相(明) ●自古圣賢之言學也,咸以躬行實踐為先,識見言論次之。
--林希元(明) ●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上習過,皆無用也。
--顏元(清)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李光地(清) ●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自呷一口的明白。
--魯迅(中) ●只有實踐能克服經驗的錯誤。
--巴人(中) ●任何理論都不如現實具體。
--沈從文(中) ●一定是實踐和實際的人生經驗教給了他這么些高深的理論。
--莎士比亞(英)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馬克思(德)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清)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
--魏源(清) ●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斷語;斷語又生了行動,如此演進于無窮。
--陶行知(中)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
--陶行知(中) ●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自吃一吃。
--(中)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fā)源的。
--(中) ●只有實際生活中可以學習,只有實際生活能教訓人,只有實際生活能產生社會思想。
--瞿秋白(中) ●實際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
--陳云(中) ●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
--達·芬奇(意) ●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
--克羅齊(意) ●僅僅一個理論上的證明,也比五十件事實更能打動我。
--狄德羅 ●理論上一切爭論而未決的問題,都完全由現實生活中的實踐來解決。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理論在變?yōu)閷嵺`,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
--列寧(蘇) ●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斯大林(蘇)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朱熹(宋) ●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中) ●沒有實際的理論是空虛的,同時沒有理論的實際是盲目的。
--徐特立(中) ●通過實踐而發(fā)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中) ●理論是實踐的眼睛。
--鄒韜奮(中) ●實踐決定理論,真正的理論也有著領導行動的功用。
--鄒韜奮(中) ●離開實際的理論是死理論,離開理論的實際是瞎實際。
--劉伯承(中) ●經不起實踐檢驗的理論,是毫無用處的,甚至是有害的。
--陶鑄(中) ●用理論來推動實踐,用實踐來修正或補充理論。
--廖沫沙(中) ================================ 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 王守仁的《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務實就是講究實際、實事求是,這是中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
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會生活上。
王符的《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王守仁的《傳習錄》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
”這些思想,就是中國文化注重現實、崇尚實干精神的體現。
它排斥虛妄,拒絕空想,鄙視華而不實,追求充實而有活力的人生,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燦爛的文明。
務實精神作為傳統(tǒng)美德,仍在我們當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tài)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談,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出處】《墨子·修身》。
【大意】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
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
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收集民間藥方,逐一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名著《本草綱目》。
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為大學問家的。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項事業(yè)都要靠實踐去完成。
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會一事無成。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出處】《荀子·儒效》。
【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
【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
因為“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處】《荀子·性惡》。
【大意】善于談論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現今尋找依據,善于談論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尋找證明。
【提示】無論說什么話,如果想要讓別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
而證據往往表現出事物的關聯性,所以,一定要用發(fā)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謹于言而慎于行。
【出處】《禮記·緇衣》。
【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yǎng)、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沖動而魯莽行事。
君子強學而力行。
【出處】揚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并且努力去行動。
【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
努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鉆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合起來。
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實事求是。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guī)律。
【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
他一生好學,不愛虛夸。
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然后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
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
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
后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fā),憑事實說話。
百聞不如一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大意】聽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
【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常會被傳言所蒙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處】《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
【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出處】王充《論衡·薄葬》。
【大意】對一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一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
【提示】王充是東漢哲學家,他最講究實證。
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
在《論衡》里,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
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出處】荀悅《申鑒·俗嫌》。
【大意】名聲必須有事實與之相配,做事情必須有結果來證實。
【提示】這句話提醒人們注意,有時候一個人有很大的名氣,但卻不一定名副其實;有時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卻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所以,在觀察人或事時,都要看其真實的情況或實際的效果,而不要聽信虛名。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出處】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大意】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后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后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提示】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鑒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
讀書要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
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處】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學問不遺余力,年少時努力學習到老方有所成就。
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總感覺淺近,要想真正弄懂還要靠自己親身實踐。
【提示】陸游冬夜讀書有感,寫了八首詩給他的小兒子,這是其中的第三首。
這首詩一方面強調在學習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強調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因為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即使是真實正確的,對自己來說也有隔膜。
沒有親身實踐,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
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親身實踐極為重要。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出處】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扎實;實踐越扎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
【提示】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
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導,反過來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fā)展。
只有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進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