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后感,200到400字就行了,不用太多。
多謝
讀后感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特別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
可是,現在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著自己看。
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我覺得看過之后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
真是應了那句話“”,這些書不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本是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說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
《大學》中提出的“,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的作者的稱贊;“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
所以命名為《大學》者,正如所說,“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下面就介紹我讀《大學》的感想《大學》原是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以后不久。
它是我國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
《大學》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了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
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
“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fā)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
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
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過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平了。
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
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是古典詩文《大學》第一章里的句子。
意思是《大學》的原理,在于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在于使人們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tǒng)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tài)。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
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說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關鍵在于須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于必先修養(yǎng)自身之品德。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說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族。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說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國家。
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
“修身” 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
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
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
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
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
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就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
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
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四書五經”中分別講的是什么內容呢
子讀書法淺析 中國古代教育,素重讀書,已成傳統(tǒng)。
歷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長教育實踐中,就有“鉤玄提要”的妙法。
然最為有名、較為完整、全面而對后世影響最大的,要算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的讀書之法。
朱熹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和教書,提出過許多精辟的見解。
他死后不久,弟子們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六條,稱為朱子讀書法,本文擬就此六法進行簡要分析。
1、循序漸進 在《朱子讀書法》中朱熹說:“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
”循序漸進,是朱熹反復強調且始終堅持的治學之方。
朱熹認為:“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所以”。
⑴小學只能教學生識一些字,做一些具體的事,從識字做事當中獲得簡單的基本的知識。
到了大學,就要領悟道理。
就是大學所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四書》,也嚴格規(guī)定閱讀次序:先《大學》,次《論語》、《孟子》,最后《中庸》。
文章,按一定順序,一篇一篇地讀;書,也按一定的順序,就其內容上說,必然有其內在聯(lián)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
這是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的,也是認知應當而且必然要遵循的。
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這是在告之讀書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我們從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論述循序漸進的含義:首先,學習的過程應當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確定次序,由淺入深,由小及大。
他說:“事有大小,理無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⑵并稱:“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后傳以遠者大者”。
其次,循序漸進也包括知識的積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學精神。
他注解《論語》“譬如為山”時指出:“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小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
”。
⑶是說學習的進步或退步,主要取決于學習者的自覺性、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三,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在讀書上,就是讀通了一本書后再去讀另一本書;體現在讀一本書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順序來讀。
總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
朱熹循序漸進的讀書原則,主要是強調學習要有踏實的作風,追求扎扎實實的效果。
2、熟讀精思 朱熹強調讀書必須反復閱讀,在讀書的遍數上要嚴格要求自己,一點不能偷工減料。
門生吳伯英初見朱熹問如何讀書。
朱熹的回答再簡單不過:“讀書無甚巧妙,只是熟讀”“凡人讀書,須虛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說得皮膚上,例如——食物滋味盡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無益也”這里,朱熹告誡門生吳伯英:書,要熟讀;不可淺嘗輒止。
朱熹在建陽考亭撰文教諭滄州精舍的門生曰:“書不記,熟讀可記”。
書要讀到不僅要能背熟,對書中的內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說出書中的內容時,就像自己發(fā)自內心所說的話那樣。
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讀書時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體驗作者的旨趣。
“一一認得,如同自己作出來底一般”。
熟讀是精思的基礎,要對書中的名物訓詁,都要一一領會。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義及其思想真諦。
熟讀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賢文章中有關性理的真諦。
他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⑷。
朱熹在建陽考亭滄州精舍的“教諭”中說:“義不精,細思可精。
”⑸又說:“大抵所讀經史,切要反復精詳,方能漸見旨趣”。
“小有疑處,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日抄記 ,以時省閱。
”⑹在《朱子讀書法》中又說:“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
”語中所謂之“精”,有兩種含義。
其一是:精密思考;其二是:得其精蘊。
前者是后者的條件,后者是前者的結果。
精思的過程是縝密的邏輯推理過程。
朱熹一生,無論教學,還是著述,都是殫精竭慮,探幽索微,力求獲得精深的義理。
在滄州精舍時,完成了六經的傳述。
“其於讀書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釋,正其章句,玩其辭,求其義,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難知,平心易氣,以聽其所自得,然為己務實,辨別義利,毋自欺,謹其獨之戒,未嘗不叁致意焉。
蓋亦欲學者窮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
”⑺ “須是無這冊子時,許多節(jié)目次第歷歷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
”⑻朱熹特別強調讀書須有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又說:“書始漸未知有疑,其次漸有疑,再其次節(jié)節(jié)有疑,過此一番之后,疑漸讀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
”開始讀書時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漸漸產生疑問,通過思考,疑問漸解,最后達到全然無疑,這個過程就是讀書成功的體現。
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
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3、虛心涵泳 朱熹極力主張讀書一定要虛心涵泳。
他說:“學者讀書,須是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
”⑼朱熹針對一般人讀書往往存在的先入為主的毛病,提出讀書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
“看文字須是虛心,莫先立己意。
”“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
”⑽如果先帶框框先立己說,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徹底理解書的本義,而是自我的主觀揣惻。
所以又說:“虛心切己,虛心則見道理明,切己自然體認得出。
”(同⑽)但是,“今人觀書,先自立了意,后方觀。
盡率古人語言,入做自家意思中來。
如此,只是推廣自家意思,如何見得古人意思
”(同⑽)針對讀書中心存偏見,拘囿于成說提出讀書要持公正態(tài)度,要獨立思考,堅持新的見解。
“讀書正如聽訟,心先有主張乙底意思,便只尋甲底不是;先有主張甲底意思,便只見乙底不是。
不若姑置甲乙之說,徐徐觀之,萬能辨其曲直。
”(同⑽)又說:“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zhí)著,且放在一邊,益更讀書以來新見。
若執(zhí)著一見,則此心便被遮蔽了。
”(同⑽)朱熹還講一步強調了讀書更不能因人而論,因人廢言:“觀書當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所在,如其可取,雖世欲庸人之言,有所不廢。
如有可疑,雖或傳以為圣賢之言,亦須更加審擇,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腳踏實地,動有依據,無籠罩自欺之患也。
”⑾不因“庸人”而廢言,不因“圣賢”而盲從,“文字且虛心平看,自有意味。
勿苦尋支蔓,旁穿孔穴,以汩亂義禮之正脈。
”⑿又說:“近見學者,多是卒然穿鑿,便為定論。
”(同⑾)“讀書遇難處”,朱熹認為應當“虛心搜討”。
(同⑽)也就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
”(同⑾)進而“勤苦捱將去”,花一番力氣,這樣才可能“理會道理”。
(同⑾)他對涵泳工夫尤其重視。
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慢咽,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知味”⒀。
“看人文字,不可隨聲遷就,我見處方可信。
須沉潛玩繹(深鉆進去,反復玩味分析),方有見處(見解)。
不然,人說沙可做飯,我也說沙可做飯,如何可吃
”⒁他認為,讀書時應該邊讀邊思考,用心體會圣人的思想,反復揣摩圣人的話語,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理解書中的深意。
4、切己體察 所謂切己體察,朱熹認為:首先讀書必須與自己的思想實際、生活經驗等結合起來。
即要求讀書時不能只在紙面上做工夫,還必須將書中道理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他說:“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
凡平日所講貫窮究者,不知逐日常見得在心目間否
不然,則隨文逐義,趕趁期限,不見悅處,恐終無益。
”⒂又說:“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
”“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
”(同上)“如說仁義禮智,曾認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義,如何是禮,如何是智,須是著身己體認得。
如讀學而時習之,自家曾如何學,自家如何習,不亦說乎。
”(同上)所以朱熹從秦漢以來的歷史,推及到目下,強烈反對不切己體察的讀書方法。
“秦漢以后,無人說到此,亦只是一向去書冊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會。
”⒃”今人讀書多不就切己上體察,但于紙上看,文義上說得去,便了。
如此濟得甚事。
”⒄ 其次,朱子強調要以所讀之書的道理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或使之在實踐中受到檢驗。
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要自家日用躬行處著力方可。
”⒅又說:“讀書便是做事。
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處事者不過稱理其輕重耳。
讀書講究其義理,判別其是非,臨事即此理。
”⒆能將書上的“圣賢言語,體之于身”,考察體驗自己能否如此力行。
朱熹曾說:“讀書須是身心都入在這一段里面,更不問外面有何事,可見得一般道理出。
”⒇朱熹是主張“讀書窮理”的,他認為,“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
”[21]而“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讀書不可只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身上推究”[22]讀圣賢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存天理,滅人欲”,并落實到自身。
朱熹以圣賢的榜樣為例,講正心,自己先心正;講誠意,自己先意誠;講修身齊家,也不是空話。
他強調“須要將圣賢言語,體之于身”。
也就是說,讀書不僅是要獲得知識,探求義理,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上。
如果學到的義理只是停留在紙面上,或者只是用于教導別人,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切己體察,就是要切實地聯(lián)系自己,來體察圣賢書中的道理,變成激勵自己改進提高的動力。
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5、著緊用力 即讀書時必須抓緊時間、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
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
且如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
”[23] 朱熹把讀書比做撐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來強調讀書要抓緊時間,一刻也不能放松。
“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24]又比作兩軍對壘:“圣人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fā),拔出心肝與他去做。
如兩邊擂起戰(zhàn)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到工夫。
若瞻前顧后,便做不成”[25]總之,讀書時雖不可求速成,但必須抓緊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精神。
(同[25])一方面朱熹最忌諱“半上半落,半沉半浮”的二吊子作風,認為這種態(tài)度必定一事無成。
另一方面,讀書又是一項細致功夫,也不能蠻干。
為此,他提出“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的讀書原則。
意思是說,考慮到熟讀精思的需要,總的讀書計劃指標不能定得過高,期限不能安排得過于緊湊;而在具體實施時,例如讀一本書時,就絕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緊時間,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6、居敬持志 所謂居敬持志,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
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認為,做學問的訣竅“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而“讀書則實究其理,行己則實踐其跡”[26]。
因此,他要求“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字逐句,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
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
如此,方是有本領。
”[27] 這是教人讀書必須將心收斂起來,有謹慎感,有進取心,不放縱自身,不輕率從事,做到“專靜純一”,志于為學。
人若具有這種精神,用于應事時,就能敬于讀書。
只要心能用于“專靜純一”,不“馳走散亂”,自然能做到“日用動靜間”,使為學之道發(fā)自內心,學起來當然要“日成日新”。
學習能否順利進行,關鍵在學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態(tài),所以,“居敬(居敬就是“此心自作主宰處”,“守此而不易之謂”。
即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所以“敬”又通“靜”,心靜自然誠,心誠則干什么事都能集中精力干好,這里吸收了佛教禪宗的思想。
)持志”作為讀書法的最后一條,也是起根本保證的一條。
朱熹說:“敬字功夫,乃圣門第一義。
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
”[28]。
朱熹繼承了程頤“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之說,提出“致知必須窮理,持敬則須主一”的為學原則,而在二者中“持敬又是窮理之本”。
“敬”的本義就是恭敬,不放肆。
在這里,“敬”是端正態(tài)度,就是說,誠心誠意、兢兢業(yè)業(yè)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讀書也不例外。
居敬也就是要從內心中嚴格尊崇禮法,專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特別是要排除雜念,不受外界誘惑,所以“敬”又通“靜”。
心靜自然誠,誠心誠意、兢兢業(yè)業(yè)地去學習,去做事,個人修養(yǎng)也就能順利提高了。
“持志”是要有堅定志向。
朱熹說:“立志不定,如何讀書
”要立定學圣賢之道、修身復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讀書法是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
六條均反映了讀書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鑒價值。
朱熹的讀書方法遠不止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為以上六條。
就上簡析,我們可知它確實是經驗之談,自有其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和特點。
字字句句樸實無華,平易貼切。
各條聯(lián)系緊密。
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體系,符合知識結構、人的心理、認識以及教學活動等的客觀規(guī)律,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
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學,五十學辛勤執(zhí)教的切身體驗和實踐經驗總結。
當然,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讀圣賢之書而不是讀一般的書,圣賢之書自然句句是真理,讀書的目的就是窮理,而窮理的目的就是進行封建倫理道德修養(yǎng),掌握知識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質疑和問難的原則,不重視書本與實踐的結合,這正是封建正統(tǒng)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來不同學派人士的批評。
但是,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tǒng)的讀書法,是集古代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
⑴《語類》卷七124頁 ?、普Z出自《朱子語類》卷八 ⑶出自《論語集注》卷五 ?、纫姟吨熳哟笕?讀書之要》 ?、伞吨煳墓肪?4篇1472頁) ⑹《與魏應仲》(《朱文公全集》卷39 ?、艘娡鯚ㄨ 、桃姟吨熳幼x書法?卷上》 ?、汀吨熳诱Z類輯略》卷二 ?、巍吨熳诱Z類》卷十一 ?、稀秾W規(guī)類編》 ?、小独m(xù)近思錄》二卷 ?、选吨熳尤珪肪? ?、摇吨熳诱Z類》卷11 ⒂《朱子語類》卷十一 ?、浴吨熳诱Z類輯略》卷二 ⒄《朱子語類》卷十一 ?、帧吨熳幼x書法》 ⒆《朱子語類》卷十 ?、兀ā吨熳诱Z類》卷11) [21]《性理精義》 [22]《朱子語類》 [23]《朱子讀書法》 [24] 《朱子讀書法》 [25]《朱子語類》卷8 [26]《性理精義》 [27] 《朱子讀書法》卷11 [28] 出自《朱子語類》卷十二 轉自:
三字經全文是什么
O(∩_∩)O樓主您好《三字經》全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 ∥裘夏?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yǎng)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zhí) 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圣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zhàn)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高祖興 漢業(yè)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于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tǒng)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chuàng)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帝號紛 迨滅遼 宋猶存 至元興 金緒歇 有宋世 一同滅 并中國 兼戎翟 明太祖 久親師 傳建文 方四祀 遷北京 永樂嗣 迨崇禎 煤山逝 廿二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圣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fā)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 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茍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如有疑問可追問,滿意請及時采納★ 喜歡的話,請點下“贊”,謝謝
有問題歡迎向我或者我的團隊【定向求助】哦 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盡力為您解答\\\\(^o^)\\\/~ o 0 ……………【亭婷宇立】團隊by:yjfylg
《尚書》和《禮記》各自講了些什么
《萬木草堂口說》是康有為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七年間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時學生們所記的筆記,迄今只有抄本流傳,未曾正式刊印。
康有為一生講學有三次:一即為萬木草堂講學(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長興學記》一書為此次講學時的學規(guī),另外則有上述學生所記之筆記抄書。
一為一八九四年與一八九七年兩次游桂林時的講學及答桂林士子所問,《桂學答問》一書即為此而作。
一為其晚年,一九二六年三月至一九二七年二月逝世前,在上海創(chuàng)辦“天游學院”。
康氏在“天游學院”的講學,當也有學生所記筆記,惜未見有抄本流傳。
(嘗見臺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現代中國思想家》第三輯,載段昌國編《康有為著作年表》一九二六年下有《天游廬講學記》一目。
或曰,此《講學記》即《諸天講》異名,不知是否與天游學院講學有關)。
萬木草堂講學時學生所記筆記,目前能見到的抄本僅有兩份:一藏廣州中山圖書館,題為《南??迪壬谡f》;一藏北京大學圖書館,題為《萬木草堂口說》。
為使見題即明其講學之時地,所以這次整理取《萬木草堂口說》為名,而不取《南海康先生口說》之題。
* * *萬木草堂的興辦,據康有為《自編年譜》載,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他在北京感于“國勢日蹙”,乃以布衣上書,“極言時危,請及時變法”,然遭到朝廷和達官們的攻擊,被棄之不理。
康氏在京日久,深感朝政腐敗已極,繼續(xù)留在京師已無可作為,遂決意回粵,“將教授著書以終焉”,著意于培育人才。
一八八九年底,他回到廣州,次年先有陳千秋、梁啟超等投于門下求學,后來他們又互引親友來學,漸漸增至二十余人。
于是應陳、梁等人之請,于一八九一年“始開堂于長興里講學,著《長興學記》以為學規(guī)”。
第二年,一八九二年,移講堂于衛(wèi)邊街鄺氏祠,學者漸眾。
至一八九四年,萬木草堂又移至廣府學宮,學生已達一百余人了。
這一時期著名的學生有:陳千秋、梁啟超、麥孟華、徐勤、曹泰、梁朝杰、韓文舉、龍澤厚、王覺任、梁啟勛、黎祖健等。
天游學院是康有為晚年為欲其“大同”理想后繼有人,以傳“道”為目的而創(chuàng)辦的。
當一九二三年康氏在青島、濟南兩地成立孔教會之時,就與當地士紳們商談,有意于籌辦一所“曲阜大學”。
后來康氏感到籌集辦學經費非易,不如仿萬木草堂之規(guī)模,辦一小型學院,以收學業(yè)上已有相當基礎,并好學深思的學生,繼續(xù)加以深造為好。
于是康氏就利用上海自己的寓所,及利用周圍的人力,創(chuàng)辦了“天游學院”。
一九二六年三月開學,第一期注冊學生不滿二十人,最后增加到三十余人。
可惜僅辦了一年,由于康氏在青島突然去世而停辦了。
天游學院時期,有姓名可考的學生有:任啟圣、劉天啟、翁冰、錢定安、唐以修、林奄方(本姓張)、陳鼓徵、蔣貴麟、李纘錚等。
* * *萬木草堂的教學宗旨、內容、科目等大致具備于《長興學記》一書中,不待贅述。
康氏次子同凝保存著一份鉛印“天游學院簡章”,由康氏外孫女婿李云光先生在其所著《康有為家書考釋》一書的“導言”中披露。
其中關于天游學院的宗旨、學科等均有詳細規(guī)定。
由此不僅可窺康氏晚年思想趨勢之一個側面,亦實為研究近代教育史之寶貴文獻。
現將此“簡章”抄錄于下,以供參考:天游學院簡章 院址:上海愚園路一九四號電話:西一四七九號(一)宗旨 本院為學術最高深之研究院。
以研究天地人物之理,為天下國家身心之用為宗旨。
(二)學制 本院采書院制,致師弟之親,并酌采學校制,各科設助教,院中設管理員。
(三)學科 (甲)道學經學、歷代儒學、史學。
(乙)哲學 天文、地理、電學、生物、人類、人道、周秦諸子、東西洋哲學、心理、論理、人群、靈魂、鬼神。
大同。
(丙)文學 散文、駢文、詩、詞、曲、書、畫。
(?。┱W 政治、憲法、理財、教育、列國。
(戊)外國文 英文、法文、德文、日文。
任人選習。
(四)入學 (甲)招考 本院每學期招生一次,名額不限。
(乙)程度 大學或中學畢業(yè),及舊學有相當學力者。
(丙)考試 國文論題,或兼繳呈成篇著作,預科、本科同。
特別生:仕學知名者免考。
(?。┚邥? 填具入學志愿書,并須由妥實保證人填具保證書,然后入學。
(五)學級 初入院者入預科,補習經、史、子、文各學,以植根柢。
畢業(yè)升入本科。
倘有好學之仕,不能依規(guī)定學科修業(yè)者,亦得來院隨意聽講,為特別生。
(六)年限 本科二年,預科一年。
特別生不拘年限,天才亮特者不限。
(七)考試 每學期及學年之終,舉行考試一次。
(八)升學 本科生修業(yè)期滿,考試及格,給與畢業(yè)證書。
預科修業(yè)期滿,考試及格者,升入本科,不及格者留院。
(九)納費 每學期學費四十元,膳宿費五十元,雜費六元。
各科同。
均于入學前繳納。
(十)退學 學生不得無故自行退學。
如有正確理由,須由保證人證明,或家長來信,經本院允許乃可。
已繳各費概不發(fā)還。
* * *據梁啟勛的回憶,當年萬木草堂的學習方法除聽康有為講課外(每月約講三、四次),主要靠自己讀書、寫筆記。
所讀之書,除中國古書(如《春秋公羊傳》、《春秋繁露》、《論語》、《孟子》等)外,還要讀很多西洋書。
如傅蘭雅、李提摩泰等傳教士的譯書,容閎、嚴復等早期留學生的譯著,以及當時江南制造局出版的關于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譯述百數十種,皆在所讀之例。
草堂學生每人都發(fā)給“功課簿”一本,凡讀書有疑問或心得,即寫在功課簿上,每半月呈繳一次。
學生們的一條簡短疑問,康有為閱后常常報以長篇的批答。
萬木草堂無考試制度,學生學習的成績、造詣的深淺,全從功課簿中所提問題、所記心得中窺察。
當一本功課簿寫滿之后,康氏即命存入“書藏”(萬木草堂的圖書館),供以后新來學生閱讀。
康有為以為,這就等于聽他的講義云云。
這是一種師生之間交流思想、考察學業(yè)、教學相長,非常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
據梁啟勛回憶,在這些功課簿中,有不少“非常異議可怪之論”,可惜在戊戌事敗后,查抄萬木草堂時,全部付諸一炬了。
除每人一本功課簿外,草堂又設有一本厚簿,名曰“蓄德錄”。
此簿每日順宿舍以次傳遞,每人錄入幾句古人格言、名句,借此以考察各人的志趣或提起各人的警惕和互相勉勵等,是屬于德育方面的教育。
草堂學生還有一項特殊的工作,即協(xié)助康氏的著述工作。
如當時康氏從事《孔子改制考》的編著工作,他就讓一些學生按照他的思想,分頭把上自秦漢,下至宋代各學者的著作,從頭檢閱一遍,凡有關孔子改制的言論,簡要錄出,注明出處,按規(guī)定體例,編成卷冊,以備康氏著書時檢索之用。
這項工作一方面使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康氏思想,同時也擴大了學生們的知識面。
康氏晚年在天游學院中,也基本采用上述萬木草堂時的那些教學方法,特別是注重自由討論和教學相長。
這些經驗是值得今天借鑒的。
(梁啟勛《“萬木草堂”回憶》一文載一九六二年中華書局出版《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五輯)* * *梁啟超在《康有為傳》,梁啟勛在上述《回憶》文中,均說:“先生講學的內容,是以孔學、佛學、宋明學(陸王心學)為體,以史學、西學為用。
”“每論一學、論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歐美事例以作比較證明”。
由今所存《口說》抄本觀之,康氏講學題目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上下古今中外,無不融會貫通。
此《口說》雖非康氏親手所寫之著作,但實在是研究康氏學術思想的的重要材料。
又由于《口說》所記為康氏講學之言,興之所至,無所顧忌,因此更能反映康氏的真實思想。
若把《口說》與《長興學記》、《桂學答問》同看,甚有互相發(fā)明、補充之作用。
若與《康子內外篇》、《實理公法》等比較,則能互相印證,更深入地了解康氏早期思想的狀況。
此外,作為康氏維新變法理論的幾部最重要的著述,均醞釀、編著、完成于這幾年的講學期間。
據康氏《自編年譜》載,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始開堂于長興里,同年“七月,《新學偽經考》刻成,陳千秋、梁啟超助焉。
”次年(一八九二年),開始編纂《孔子改制考》“選同學高才助編纂焉。
”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著《孟子為公羊學考》、《論語為公羊學考》;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續(xù)成《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學》、《春秋學》”。
康氏這些重要著作中的基本觀點(原始論說),在《口說》中均有反映。
同時,《口說》中所透露的許多觀點,在康氏以后的著作中,如《禮運注》、《論語注》、《孟子微》、《中庸注》等篇中,也都有進一步的發(fā)揮。
因此,從《口說》中可探索到康氏基本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和變化過程。
* * *梁啟勛在其《回憶》中又說:“我們最感興趣的是先生所講的《學術源流》。
《學術源流》是把儒、墨、法、道等所謂九流,以及漢代的考證學,宋代的理學等,歷舉其源流派別。
”而康氏對講《學術源流》也甚有興趣,往往一講就四五個鐘頭。
如果我們把今存《口說》中的《學術源流》、《諸子》、《漢晉六朝唐宋學派》、《宋元學派》、《明國朝學派》等有關題目的筆記集合在一起,稍事整理,當可視作一部簡明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概論的提綱來閱讀。
在這些講題中,康氏試圖用當時所能達到的新觀點來分析、評價中國古代學術流派的形成、演變,以及各派思想上的異同、特點等,表露出不少獨到的思想和精彩的議論。
從一定程度上講,他的這些講述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的濫觴。
如此估價,我想是不算過分的。
* * *現存兩份《口說》抄本的內容基本相同,似系同出一源,但也有不少的出入。
據梁啟超《三十自述》言:“辛卯(一八九一年),余年十九,南海先生始講學于廣東省城長興里之萬木草堂,徇通甫與余之請也。
先生為講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以比例推斷之。
余與諸同學日札記其講義。
一生學問之得力,皆在此年。
”現存兩抄本很可能都是據梁氏等人記錄而過錄者。
兩本之情況,簡介如下:廣州中山圖書館藏本,分裝兩冊,封面中題《南海康先生口說》,右上有“孔子降生后二千四百四十七年”字一行,左方有“光緒丙申(一八九六年)恭錄”字一行。
有朱鈐四枚:一為細長形,刻“萬木草堂學徒”六字,一為方形,刻“黎祖健印”四字,一為方形,刻“硯貽”二字,一為長方形,刻“硯貽私印”四字。
頁后有附白一則:“諸君借抄借讀,切不可轉手交與別人,恐有遺失,尤不可涂污摺縐,以昭珍重。
硯盦謹白”。
下有“祖健”朱鈐一方。
正文首頁有大方朱鈐一枚,刻“番禺黎祖健印”。
由此可見,此抄本原系黎祖健所錄存者。
據“萬木草堂學徒”之印,可知黎氏為萬木草堂時學生,他后來曾是改良派重要報刊之一《知新報》(康廣仁等主編,一八九七年創(chuàng)刊于澳門)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見湯志鈞編《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增訂本)》下冊附錄十三)。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分裝為三冊,字體較中山圖書館本分裝為三冊,字體較中山圖書館藏本為大,全書前后無任何附文,僅在每冊封面右側署有“丁酉(一八九七年)七月”四字,估計即為抄錄之年月。
由此可見,中山圖書館藏本早于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一年。
就內容和篇幅說,丙申本比丁酉本多出約四分之一,在題目節(jié)次的分合上,兩本也有所不同。
今以丙申本題目次序為主,列表說明之:抄本題目次序 丙申本 丁酉本 說明 1 學術源流(分為一~七節(jié)) 學術源流(分為一~十節(jié)) 丁酉本第八節(jié)為丙申本所無。
丁酉本九、十兩節(jié),丙申本全合于第七節(jié)。
2 孔子改制(分為一~二節(jié)) 孔子改制(分為一~三節(jié)) 丁酉本第三節(jié),丙申本與第二節(jié)合。
3 洪范(不分節(jié)) 洪范(分為一~二節(jié)) 4 易 易 5 禮制 禮制 6 禮 禮 7 禘袷 禘袷 8 禘嘗 禘嘗 9 禮運 禮運 10 王制(分為一~二節(jié)) 王制(分為一~二節(jié)) (丁酉本第一冊至此終。
) 11 中庸(分為一~三節(jié)) 中庸(分為一~五節(jié)) 丁酉本之二、三節(jié)和四、五節(jié),丙申本各合為一節(jié)。
12 諸子(分為一~三節(jié)) 諸子(分為一~四節(jié)) 丁酉本之三、四節(jié),丙申本合為一節(jié)。
13 列子 丁酉本此題列在最后第31。
14 孟荀 孟荀 丁酉本接前“諸子”為第13。
15 荀子兼言孟子(不分節(jié)) 荀子(分為一~四節(jié)) 丁酉本為第14。
16 春秋繁露(不分節(jié)) 春秋繁露(分為一~二節(jié)) 丁酉本為第15。
丁酉本以后在第29又出“春秋繁露”二節(jié),前后共四節(jié)。
丙申本則全合為一。
(丁酉本第二冊至此終,丙申上冊至此終) 17 漢書百官公卿表 丁酉本無此題。
18 史記儒林傳 丁酉本無此題。
19 史記兩漢儒林傳 丁酉本無此題。
20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 丁酉本為第16。
21 律歷(不分節(jié)) 律歷(分為一~二節(jié)) 丁酉本為第17。
22 樂 樂學 丁酉本為第18。
23 經策 經策 丁酉本為第19。
24 文章源流 文章源流 丁酉本為第20。
丁酉本此后另有“文章”一題為第21,丙申本合為一。
25 文學并講八股源流 文學 丁酉本為第22。
26 論文 論文 丁酉本為第23。
27 駢文(不分節(jié)) 駢文(分為一~二節(jié)) 丁酉本為第24。
28 賦學 賦學 丁酉本為第25。
29 講王介甫百年無事札子 蘇子瞻代張方平諫用兵書 王介甫百年無事札子 蘇子瞻代張方平諫用兵書 丁酉本為第26。
30 八股源流 八股原流 丁酉本為第27。
31 袁稿 袁稿 丁酉本為第28。
32 格物 自此題下丁酉本無。
然丁酉本另有三題:第29“春秋繁露”二節(jié),丙申本合于第16。
第30“墨子”數條,丙申本合于“諸子”第二節(jié)中。
第31“列子”,丙申本列于第13。
(丁酉本第三冊至此終) 33 勵節(jié) 34 辯惑 據德 35 主靜出倪 養(yǎng)心不動 36 變化氣質 檢攝威儀 37 孝弟 任恤宣教 同體饑溺 38 漢晉六朝唐宋學派 39 宋元學派 40 明國朝學派 41 正蒙 42 通書 按,丙申本現裝訂次序頗有錯亂,尤以下冊為甚。
經查勘,原抄錄者在每頁紙邊均以中國舊時記帳用數字記有而碼,上下冊分別編號。
上冊由1—〧0(1-70),下冊由1—×〨(1-48)。
然今裝訂本則將原在下冊編號九至十一頁之《樂》部分,纂入上冊《禮》(原編號31頁)后,《禘袷》(原編號32頁)前。
而將上冊原編號六十四至七0頁之《春秋繁露》移至下冊(這可能為使上下冊篇幅均勻)。
至于下冊,按原編號應從《漢書百官公卿表》始,而今裝訂本則以《漢晉六朝唐宋學派》至《通書》,直接《春秋繁露》,中間其它顛倒尚多,不一一列舉。
上列表中丙申本次序,均已按原抄者編號改正排列。
又按,由上表可看出,丁酉本第一、二冊相當于丙申本上冊內容,而第三冊則只有丙申本下冊之前一半內容,自《格物》以下至《通書》共十一題全無。
由此推測,疑丁酉本當日似尚有第四冊,相當于丙申本下冊之后一半。
或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入藏時已闕失。
* * *《口說》是語錄體式樣,每條文字均十分簡略。
然在不同題目下,或同一題目的前后,卻又常有重復的條目出現,顯然未經仔細整理。
丁酉本在有些條目的書眉上書有“重”、“刪”等字樣,另有少量提示該條內容的簡要字句,如“老子”、“墨子”、“楊朱”等,可能是后人閱讀時所書。
在這些重復的條目中,除少數完全一樣外,大多數有詳略不同,說明問題的角度不同等。
又由于記錄者行文差異,有時很費解,然經過一些重復條目的互相參閱,卻得以明瞭。
此外,現存兩種抄本在同一題目下,條目的多少互不相同,又即使是同一條目,兩抄本在文字表達上也常有出入,這都有助于互補所闕,互訂所誤。
所以,這次整理時以丙申本為底本,將兩本相異之處全部注出,供閱讀者研究。
其中所有重復之處亦暫時一律保存,以便讀者得窺兩抄本之原貌。
* * *近年來,對康有為思想的研究在不斷深入,康有為著作的整理、遺稿的匯刊工作也有很大的進展。
一九八一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湯志鈞先生編注的《康有為政論集》(上下冊,八十余萬字),一九八四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康有為詩文選》,由我選編整理的《康有為學術著作選》自一九八四年起也將陸續(xù)出版(已出《論語注》,已發(fā)稿的有《孟子微》、《中庸注》、《禮運注》等),此外據悉上海有關方面有編輯《康有為全集》之宏偉計劃,這都是十分可喜的。
近十年來臺灣、香港編集出版康有為遺著的工作是值得我們注目的。
一九七六年,臺北宏業(yè)書局出版了由蔣貴麟先生(康有為天游學院時期的弟子)編集的《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二十二巨冊。
蔣氏在序中說:“茲取萬木草堂叢書刻本及康氏家藏未刊遺稿,并編者累年搜集所得之遺篇零文,輯印為《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
”所以《匯刊》除一部分為新排印外,凡已刊印過的著作,均按原刊本影印,未作校點等整理工作。
現列其各冊目錄于下,以供參考:第一集 新學偽經考第二集 孔子改制考(上)第三集 孔子改制考(下)第四集 春秋董氏學第五集 中庸注 孟子微第六集 論語注第七集 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上)第八集 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下)第九集 禮運注 長興學記 桂學答問 書鏡第十集 俄彼得變政記 日本變政考第十一集 日本書目志第十二集 七次上書匯編 戊戌奏稿 代草奏議第十三集 光緒圣德記 丁巳要件 共和平議第十四集 官制議第十五集 中華救國論 物質救國論 理財救國論 金主弊救國論第十六集 不幸而言中不聽則國亡第十七集 康南海墨跡 哀烈錄 長安演講集 遺墨第十八集 諸天講第十九集 康南海文集第二十集 康海詩集(上)第二十一集 康南海詩集(下)第二十二集 康南海自編年譜南海先生年譜續(xù)編 附梁啟超著康南海傳(按,康氏重要著作《大同書》未收入《叢刊》,不知編者出于何種考慮)其后,蔣貴麟搜集得康氏次女康同璧在任啟圣協(xié)助下編集成的《萬木草堂遺稿》前五卷(油印本),以及各種散見遺文若干種。
于是在蔣氏主持下一九七八年又由臺北成文書局出版了《萬木草堂遺稿》(五卷,一冊),《萬木草堂遺稿外編》(二冊)。
《遺稿》原編者將康氏遺文按文體分為十類:論辨、序跋、奏議、書牘、傳志、雜記、演講、辭賦、哀祭、詩詞。
蔣氏刊印本僅前四類,論辨、序跋、奏議各一卷,書牘分為二卷,共五卷,其余六類五卷則稱未見。
附《萬木草堂遺稿》目錄如下: 卷一論辨類 論幼學 光緒辛卯前作盧懷慎論 光緒辛卯前作孟子詩亡然后春秋作解 光緒辛卯前作鄭康成篤信讖緯辨 光緒辛卯前作中和說 光緒辛卯前作府兵說 光緒辛卯前作請開清江浦鐵路議 光緒十四年攻日策 光緒二十年勤王宜直討京師議 光緒二十六年查中國事當辨黨派說 光緒二十六年勤王亂匪辨 光緒二十六年新黨后黨辨 光緒二十六年中國布新除舊論 光緒二十六年駁張之洞勸戒文 光緒二十六年論自治 光緒末年漢族宜憂外分勿內爭論 宣統(tǒng)三年論共和立憲 民國初年救國儲金宜用以設飛天遁地潛水馳陸之校及百工博物院說 民國四年又不忍而復言 民國四年問中國人 民國四年和約第五項軍政警察兵工容后協(xié)商則國亡 民國四年論日約割讓十五款之果 民國四年治械 民國四年遷都 民國四年知恥 民國四年備兵 民國四年問民意 民國四年中國善后議 民國五年 以上共二十八篇卷二序跋類 考定王制經文序 光緒二十年桂學答問序 光緒二十年自怡堂詩序 光緒戊戌前作石鰲蘇氏族譜序 光緒戊戌前作易經遵朱序 民國十二年邱菽園詩序 宣統(tǒng)二年邱菽園集序共和建設討論會雜志發(fā)刊詞 民國元年袁督師遺集序 民國二年韓國痛史序 民國三年張文烈遺集序 民國三年比利時游記序 民國四年國是報發(fā)刊詞 民國五年羅馬尼亞游記序 民國六年煙霞草堂文集序 民國七年粵二生詩詞集序 民國十年雁蕩山志序 民國十三年 以上共十七篇余蓮村尊小學齋集書后 光緒二十年書慧琳一切經音義書后 光緒二十一年池學使墓志銘書后 光緒二十一年告同胞印事書后 光緒二十六年張之洞電日本外部書后 光緒二十六年翁文恭易林書后 民國九年跋漢甘陵相博碑 民國十二年 以上共七篇卷三奏議類 請醇親王歸政摺 光緒十四年代屠侍御作為宗社嚴重國勢憂危乞賜面對以竭愚誠摺 同前為報效一途急宜停止以存政體而遏亂萌摺 同前請重商摺 光緒二十四年謝奉到衣帶密詔摺 光緒二十四年為國勢危急民心憤怒合龥乞立誅賊臣除宦寺歸政皇上 立定憲法大予民權以救危亡摺 光緒二十七年代某某等作乞撤簾歸政摺 光緒二十七年代某某作請復辟還輿京師摺 光緒二十七年請改行民兵奏 宣統(tǒng)元年代某某作請乘葡亂君奔收復澳門摺 宣統(tǒng)二年請開國會摺 宣統(tǒng)二年代某某等作 以上共十一篇卷四 書牘類上編 共收四十五篇(詳目略)卷五 書牘類下編 共收五十三篇(詳目略)又附《萬木草堂遺稿外編》總目: 康子內外篇萬身公法書籍目錄提要實理公法全書民功篇弟子職集解毛詩禮徵萬木草堂所藏中國畫目南海先生所藏宋元明板書目南海先生遺文輯存(分為闈墨、論辨、法案、章程、序跋、哀祭、碑志、公牘、雜記、頌贊、書札、電文、演講、談話等十四類,收入遺文共計一百七十二篇。
)南海先生與朱一新論學書牘南海先生友朋弟子函札(共計86封)按,關于《遺稿》后五卷的情況,康氏外孫女婿李云光先生在其所著《康有為家書考釋》一書“導言”中說:“可惜蔣氏出版《萬木草堂遺稿》時,尚未得到全部底本,所排印只是前五卷,還有后五卷不曾見到。
筆者有幸訪到了后五卷油印本,寄放在弟弟李耀彬住所中,……筆者持有它們的目錄,……”然至今尚未見到整理付印出版。
康同璧所編《遺稿》十卷,當時曾油印數十部分贈康氏親屬及弟子,此稿本在大陸康氏親屬中當尚有保存者,應及早整理出版。
此外,一九七九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還出版了蔣貴麟先生編輯的《康南海先生游記匯編》等。
值得著重提一下的是,一九七九年香港匯文閣書店出版的李云光先生編注的《康有為家書考釋––––康有為晚年思想及生活新證》一書。
李云光先生系康有為第二位夫人梁隨覺之女康同環(huán)(排行第七)的女婿。
梁夫人一直是康有為家庭事務的主持人,康氏晚年家書大都是寫給梁夫人的。
因此梁夫人保存了康氏許多珍貴的書信墨跡。
一九六九年梁夫人逝世后,將她保存的康氏遺物交付康同環(huán)。
一九七二年及七三年康同環(huán)又將這些書信和墨跡(約一百八十多件)交李云光先生保管。
李先生從九十余件康氏親筆信中選中了四十一封家書和七封給從弟康有銘、康有田的信,共四十八件,影印出版,并全部作了釋文和詳細的考釋(末后尚附有康氏印章、藏書等遺物、照片,以及新得而未及考釋之家書二封)。
李先生在“導言”中介紹說:“家書中所涉及的事情很多,瑣碎者不計,比較重要的事,有討袁、復辟、八公祠被封、印《偽經考》和《諸天講》、建筑上海游存廬和杭州一天園、租及買青島舊德提督署、辦茅山述農公司、辦大學、處理海外黨務、古董書畫的買賣和自己字的賣出,以及上海祝壽、青島逝世等事,要細說也不容易。
”即以李先生所選書第三十五中提到在《諸天講》“愛因斯坦”一篇中要加上“愛恩斯坦撥棄以太,發(fā)明萬有引力之光線為圓錐曲線,為奈端所不及”二句,即為今本《諸天講》中所無,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因此這是一部研究康氏晚年思想和生活情況的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
李先生若能繼續(xù)將收藏在他手中的康氏其余四十余封家書和論文墨跡,全部影印整理出版,必將引起學術界更大的研究興趣。
* * *康有為推重今文經學,尊崇孔子,凡是他認為經文、注疏或孔門弟子、后學所述說中有“微言大義”者,輒稱之曰:是為孔子“口說”。
換言之,“口說”者,必含“微言大義”也。
康氏的各種重要著作,都已陸續(xù)整理刊行,然就是這一部康氏弟子筆記的“口說”由于傳世抄本難得,至今未得與更多的研究者見面。
也許有人認為,此非康氏親筆所著之書,其價值不大。
然如上所述康氏對“口說”之推重,則鄙人此次初步將《口說》整理出版,或可借以探得一些康氏之微言大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