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情人》讀后感
不知是否是一次邂逅,無 意間發(fā)現(xiàn)你,杜拉斯的《情人》。
讓我這般狂熱,杜拉斯的作品代表著激情和瘋狂,以至于第一次看《情人》沒有真正看懂,男女主人公愛的取向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似乎不可思議。
帶著這種遺憾,再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情人》用夢囈一般的筆觸,描寫了一段不能理解的異國戀情。
在西貢的湄公河上邂逅了她的中國情人后,她驚心動魄地開始敘述她的愛情。
在這種愛情中,甚至有一種靈與肉的沖撞與升華。
故事沒有結尾,但正是因為沒有結尾才有了《情人》的永恒。
當她看著船一點一點離岸而去時,當她看著那個如此愛她的人永遠消失在視野時,當她偷偷躲在船艙里哭泣時......其實,這時我才真正讀懂,應該為他們高興什么,他們永遠活在彼此的回憶里,可以在老去時對她(他)說:我還記得你......
能給我一份《假如愛有天意》的觀后感嗎
我想凄美一點的
信念是輪回的愛戀 大概我們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吧。
少年時什么都喜歡去爭;自以為爭到些許以后,步入自信自負自戀的三部曲階段,籠稱之為“自慰”;接著是遭受打擊;過后明白之前的那些“些許”原來太過幼稚,所謂“自慰”竟是不客氣的自我強奸;繞過一圈,終于心平靜氣,又對一切恐有戚戚,惶惶不安。
總之不得善始,不過話兜回來,又有多少人能得善終呢
心里尚有惶恐,至少說明,我還有青澀的成分。
這又讓我滿足。
說到青澀,腦海中一晃而過的是韓國電影《不可不信緣》,周末才又看過。
還有個名字《假如愛有天意》,兩個譯名,兩種味道,都還不錯。
對這類電影,我是頗有好感的,簡單干凈,不拐彎抹角,也不動哉檢驗觀者智商。
所以耳根清明時,總喜歡翻出來安靜地看,聽聽配樂,再看看美女們如何絞盡腦汁地拼命想將自己融化掉。
中途睡個小覺也無傷大雅,醒來正能趕上結局。
我對韓國人的東西好感原本不高,最近更趨直線下降之勢。
不過不得不說,韓國電影委實已經(jīng)甩了我們的第四第五第六代們幾十條大馬路。
《老男孩》的前衛(wèi),《空房間》的詭異,《實尾島》的厚重,《華麗假期》的深邃,《美人心》的細膩,再來就是《不可不信緣》的唯美。
這個和文化渾沒關系,只是理念和技術。
純粹愛情電影看的最多的是《情書》和這部韓國片,前后加起來,我大約已經(jīng)看了四遍“愛有天意”。
這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奇跡——自己也搞不懂為什么——不過膚淺就膚淺好了,這方空間,我想我要保留。
和大多數(shù)朋友的評價一樣,這部電影故事一般,但畫面很好;節(jié)奏一般,但音樂很好;表演一般,但細節(jié)很好。
以上諸點只具其一,電影便有觀看的因頭,更何況一半之多
俗套的故事并不是毒藥,俗套中加入有趣的細節(jié),也盡能成為有趣的俗套。
裝有情書的信盒開啟塵封的故事; 俊河和珠喜鬼屋前的驚聲尖叫和相視大笑; 泰秀上吊以前的迷離眼神; 門把上的項鏈; 反復開合的路燈; 圍墻上的印有時代烙印的電影海報; 大雨中一把握在手上卻不曾打開的雨傘; 在俊河的兒子尚閔,和珠喜的女兒智惠間緩緩切過的畫布; 在俊河和珠喜的餐桌旁,一座被移走的鋼琴玩具; 兩張重疊的畫面,棧橋物是人非,螢火蟲的卑微光芒卻在兩個男人、一對父子的手心中幻發(fā)出同樣的光芒; 最后是跨越時空的愛戀,盡管從一開始就能猜到這兩條平行的愛情線終將匯合,但在項鏈將他們串聯(lián)起來的一瞬間,還是很難不被感動。
這一段是關于童年。
《不可不信緣》描繪的那個屬于俊河、珠喜和泰秀的時代,在韓國人的記憶中是美好的歲月,這大抵和我們緬懷逝去的八零年代一樣。
很小的時候,回高郵鄉(xiāng)下,也玩過抓屎殼郎的游戲,自然對這種樂趣感同身受。
珠喜摸了一下俊河手中的屎殼郎,熏臭間情愫既定。
同是城市里來的俊河明明膽小,卻滿口答應陪珠喜去鬼屋耍玩,兩個人被乞丐嚇得尖叫不止,又在明白真相后頑皮地再次放聲尖叫。
這是整部電影處理得非常出彩的橋段,簡單得令人心悸。
整部電影孫藝珍的表演并不如何出色,但這一場景演繹得惟妙惟肖。
坦白說,從宋慧喬嘗試成熟路線以來,孫藝珍已經(jīng)是當之無愧的韓國第一號清純女星,可是我仍然覺得,她將最美好的美麗留在了這部五年前的電影中,遠勝更之前的《醉畫仙》,和后來的《腦中的橡皮擦》、《外出》甚至大名鼎鼎的《戀愛小說》。
電影里的泰秀很讓人喜歡,這個個子高高的單純善良的男孩,木訥又忠誠地攙扶起朋友和未婚妻的愛情。
韓國人習慣這樣處理故事,兩個相愛的人注定不能在一起,不過柔弱的女孩身邊,又注定有一個觀眾愿意接受的男孩。
這種俗套大體可以解釋韓國電影的煽情路數(shù)。
泰秀求俊河幫他寫情書,然后頑皮地表演起“放屁舞”,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學年代,純真的美好,純真得沒有一絲雜質。
一塌糊涂。
這一段是關于初戀。
讀一本愛情小說,抑或看一部愛情電影,倘若你指望在故事中尋找主人公的感動,那么要不就是你一無所獲,要不就是作家和導演愚笨得無藥可救。
無論本身的故事脈絡如何,一切優(yōu)秀的愛情橋段,無非只是一劑催情的旁白,每個人都只會在自己的故事中哭泣。
電影中的愛情擊打到了你的柔軟深處,你便說好;倘若擦肩而過,你便曰平平。
就是這樣簡單。
而,初戀,也是這樣一件簡單至極的事情。
俊河和珠喜面目清澈,在舞蹈課上翩然起舞,輾轉過幾個舞伴,終于將手牽在一起,復又快速分開,彼此眉目間溫存笑意,那是擋不住的情愫。
初戀確實是抵擋不住的,可是你終究要記得,初戀之所以稱之為初戀,因為它往往只是開篇,而不可能是終結。
所以曾經(jīng)不可阻擋者,總會石爛水枯,散化在凄迷的雨水中。
對俊河來說,阻礙者是偏見、友情和殘疾;對珠喜來說,阻礙者是世俗、戰(zhàn)爭和謊言。
當謊言在電影的結尾用一句話揭開時,珠喜抱著年幼的女兒嚎啕大哭,你說,這究竟該是美好呢,還是殘酷
郭在容在純粹的愛情故事中,強要介入時代的因素,哪怕破壞固有的情調也在所不惜。
所以我定要投他這一票,這是韓國導演的功力,也是中國導演所欠缺的風骨。
這一段是關于你我。
《不可不信緣》的電影音樂好評如潮,相較于主題曲,我更喜歡插曲“你對于我,我對于你”。
在電影中,這首曲子一共出現(xiàn)過四次,包括一段幾乎完整的版本。
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對這首歌近乎迷戀,曲子的演唱者是一個三人組合,名字古怪,“騎腳踏車的風景”,出過一張專輯,名字也古怪,因為也叫《騎腳踏車的風景》。
感覺這個組合和早期的Beyond有些像,貝司尤其出色,不過長得就磕磣多了,這也應了一個真理,才華往往和相貌呈反比。
由此推斷,周杰倫的才華大概一般,因為他長得并不怎么丑。
說音樂只是話題的由頭,但這首“你對于我,我對于你”確實教人浮想聯(lián)翩,俊河、珠喜、泰秀、尚閔、智惠,五個人幾乎將“你我”的關系闡釋完全,朋友、同學、初戀、愛人、父子、母女……每一對關系自成一段故事,細想,這是多么奇妙處。
這一段是關于夢想。
應該說,戰(zhàn)爭場面處理得比較粗糙,愛情片估計沒有這么高的特效預算,所以也加深了影片的“假”。
這里還有很明顯地抄襲《阿甘正傳》的影子,只不過阿甘是返回叢林尋找巴布,俊河是返回叢林尋找項鏈。
意識形態(tài)的差別在這里看得比較清晰。
美國大導演斷然不會矯情地讓男主角為了一串項鏈而來回于死亡之間,這樣不真實。
但是韓國導演卻會,他們堅信“人有多大膽,淚有多大量”的真理。
而中國導演堅信的道理更雷,他們一般會在俊河抓起項鏈的一瞬間,蒙太奇地插入珠喜在火車站哭著大喊“俊河,你要活著回來呀”的畫面,這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差別,這是誠意與否的問題。
炸彈如人意料地來了,在俊河將將逃離叢林的一刻,他被炸瞎了雙眼。
然后他回家,告訴珠喜自己已經(jīng)結婚。
一直到死去,這個外表老實內心炙烈的男孩都在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他的戀人,就像面對那個坐在牛車上的陽光般的少女。
這是致死方休的信念。
我反而覺得,和愛情無關。
愛情只是信念的某種衍生。
誰也說不清俊河的夢想究竟是什么,但無疑,他是有的。
他愛護宋珠喜的方式細膩至靈魂深處,就像杜拉斯筆下的中國情人,那樣的忐忑、憂傷、迷離、矯揉、孱弱,而又狂熱瘋癲。
輕手輕腳地按下路燈的開關,輕手輕腳地按滅。
這盞路燈是俊河的夢想和遠方,也是他的青春。
他忐忑地走進屋內,對珠喜說:“你沒有變,還是這樣美麗。
”他眼含笑意,可是他看不見。
這一段關于夢想,以及信念。
總體來說,影片畫面很美,音樂很贊,情節(jié)很假,效果很好,表演很稚嫩,看著很感動…… 其實假不假又有什么關系呢,世間一切都是假的,假的美好和真的殘酷,你又愿意選擇哪樣
反正我要選前者,我又不是阿嬌,我才不傻。
有的人明明很假,非說自己傻;有的人之所以能不傻,是因為他愿意接受一點點假…… 我復制的~~~~~~
瑪格麗特·杜拉斯經(jīng)典語錄
【1】: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
現(xiàn)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
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瑪格麗特· 【2】:愛之于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頹敗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3】:我遇見你,我記得你,這座城市天生就適合戀愛,你天生就適合我的靈魂 --【4】:我已經(jīng)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
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
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杜拉斯 【5】:我的生活像一只果子,我漫不經(jīng)心地咬了幾口,但沒有品嘗味道,也沒有注意自己在吃。
活到這個年紀,長成這個模樣,不是我的責任。
這個模樣得到認可,它就是我的模樣。
我欣然接受,也別無選擇。
我就是這個女孩,一經(jīng)確定永不改變。
--杜拉斯 《平靜的生活》【6】:每一本打開的書,都是漫漫長夜。
--杜拉斯【7】:經(jīng)歷過孤獨的日子,我終于喜歡上自己的無知,與它們相處我感到愜意,如同那是一爐旺火。
這時就該聽任火焰緩緩燃燒,不說一句話,不評論任何事。
必須在無知中自我更新。
--瑪格麗特·杜拉斯【8】:恨之所在,是沉默據(jù)以開始的門檻。
--瑪格麗特·杜拉斯 【9】:與你年輕的時候相比,我更喜歡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容顏 --杜拉斯 《情人》【10】:若我不寫小說,不是作家,那么我應該是一個妓女。
--杜拉斯 《情人》【11】:如果愛,請深愛,愛到不能再愛的那一天。
--杜拉斯 《情人》【12】:我在世界上最愛的是你。
勝過一切。
勝過我所見過的一切。
勝過我所讀過的一切。
勝過我所有的一切。
勝過一切。
--瑪格麗特·杜拉斯 《薩瓦納灣》【13】:你無時無刻不是我身邊的那個完整的你。
無論你在做什么,無論是離我遙遠還是在我近旁,你都是我的希望。
--瑪格麗特·杜拉斯 《大西洋的男人》【14】:后來,她哭了,因為她想到堤岸的那個男人,因為她一時之間無法確定她是不是曾經(jīng)愛過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見過的愛情去愛他,因為,他已經(jīng)消失于歷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樣,因為,只是在現(xiàn)在,此時此刻,從投向大海的樂聲中,她才發(fā)現(xiàn)他,找到他。
--瑪格麗特·杜拉斯 《情人》【15】:“壓抑的感情總會讓人有扭曲的快感” --瑪格麗特·杜拉斯 《中國北方的情人》拓展資料: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作家、電影編導。
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法屬印度支那。
十八歲時定居巴黎。
自1942年開始發(fā)表小說,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使杜拉斯成名。
這段時期的作品富有自傳色彩。
自1953年的《塔基尼亞的小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敘事語言,逐漸抹去小說情節(jié),更強調主觀感受和心理變化。
1955—1965年是她創(chuàng)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說《如歌的中板》、《副領事》,以及劇本《廣島之戀》等。
1984年發(fā)表《情人》,獲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杜拉斯的《情人》講的是什么
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殖民地,應該是對生活的觀照,反映時代,還有她開始是為了錢而做了中國富商的情人,最后真正愛上他,是愛情的悲劇,一種絕望。
那句我開始老了,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