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 讀后感
竊以少年老成,中國稱人之語也;年長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英美人相勖之辭也。
此亦東西民族涉想不同,現(xiàn)象趨異之一端歟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
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
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予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
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
陳腐朽敗之充塞細胞則人身死,陳腐朽敗之分子之充塞社會則社會亡。
準斯以談,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
抑將亡耶
非予之所忍言者。
彼陳腐朽敗之分子,一聽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歲月,與之說短道長,希冀其脫胎換骨也。
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
自覺者何
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而自視不可卑也。
奮斗者何
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視之若仇敵,若洪水猛獸,而不可與為鄰,而不為其菌毒所傳染也。
嗚呼
吾國之青年,其果能語於此乎
吾見夫青年其年齡,而老年其身體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其腦神經(jīng)者十之九焉。
華其發(fā),澤其容,直其腰,廣其膈,非不儼然青年也;及叩其頭腦中所涉想所懷抱,無一不與彼陳腐朽敗者為一丘之貉。
其始也,未常不新鮮活潑,然寖假而為陳腐朽敗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陳腐朽敗分子勢力之龐大,瞻顧依回,不敢明目張瞻,作頑狠之抗斗者有之。
充塞社會之空氣,無往而非陳腐朽敗焉,求些少之新鮮活潑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絕望,亦杳不可得。
循斯現(xiàn)象,於人身則必死,於社會則必亡。
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濟,是在一二敏於自覺勇於奮斗之青年,發(fā)揮人間固有之智能,決擇人間種種之思想,孰為新鮮活潑而適於今世之爭存,孰為陳腐朽敗而不容留置於腦里,利刃斷鐵,快刀理麻,決不作牽就依違之想,自度度人,社會庶幾其有清寧之日也。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若夫明其是非,以供決擇,謹陳六義,幸平心察之。
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權(quán)利,絕無奴隸他人之權(quán)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
奴隸云者,古之昏弱對於強暴之橫奪,而失其自由權(quán)利者之稱也。
自人權(quán)平等之說興,奴隸之名,非血氣所堪忍受。
世稱近世歐洲歷史為“解放歷史”。
破壞君權(quán),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認教權(quán),求宗教之解放也;均產(chǎn)說興,求經(jīng)濟之解放也;女子參政運動;求男權(quán)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
我有手足,自謀溫飽;我有口舌;自陳好惡;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絕不認他人之越俎,亦不應主我而奴他人。
蓋自認為獨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權(quán)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也。
非然者,忠孝節(jié)義,奴隸之道德也。
德哲尼采(Nietzsche)別道德為二類:獨立而勇敢者,曰貴族之道德(morality of noble);謙遜而服從者,曰奴隸之道德(morality of slave)。
輕刑薄賦,奴隸之幸福也;稱頌功德,奴隸之文章也;拜爵賜第,奴隸之光榮也;豐碑高墓,奴隸之紀念物也。
以其是非榮辱,聽命他人,不以自身為本位,則個人獨立平等之人格,消滅無存,其一切善惡行為,勢不能訴之自身意志而課以功過;謂之奴隸,誰曰不宜
立德立功,首當辨此。
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之恒言也。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羅萬象,無日不在演進之途,萬無保守現(xiàn)狀之理,此法蘭西當代大哲柏格森(H.Borgson.)之創(chuàng)造進化論所以風靡一世也。
以人事之進化言之,篤古不變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進之民,方興未已。
存亡之數(shù),可以逆睹。
矧在吾國,大夢未覺,故步自封。
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無一不相形丑拙,而可與當世爭衡。
舉凡殘民害理之妖言,率能征之故訓,而不可謂誣,謬種流傳,豈自今始
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shù)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而思想差遲,幾及千載。
尊重廿四朝之歷史性,而不作改進之圖,則驅(qū)吾民於二十世紀之世界以外,納之奴隸牛馬黑暗溝中而己,復何說哉
於此而言保守,誠不知為何項制度文物,可以適用生存於今世。
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xiàn)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削滅也。
嗚呼
巴比倫人往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
皮之不存,毛將焉傳
世界進化,骎骎未有已焉;其不能善變而與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huán)境之爭存,而退歸天然淘汰己耳。
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當此惡流奔進之時,得一二自好之土,潔身引退,豈非希世懿德
然欲以化民成俗,請於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夫生存競爭,勢所不免。
一息尚存,即無守退安隱之余地。
排萬難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職。
以善意解之,退隱為高人出世之行;以惡意解之,退隱為弱者不適競爭之象。
歐俗以橫厲無前為上德,亞洲以閑逸恬淡為美風。
東西民族強弱之原因,斯其一矣,此退隱主義之根本缺點也。
若夫吾國之俗,習為委靡。
茍取利祿者,不在論列之數(shù)。
自好之士,希聲隱淪。
食粟衣帛,無益於世。
世以雅人名士目之,實與游惰無擇也。
人心穢濁,不以此輩而有所補救,而國民抗往之風,植產(chǎn)之習,於焉以斬。
人之生也,應戰(zhàn)勝惡社會而不可為惡社會所征服,應超出惡社會進冒險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惡社會,作退避安閑之想。
嗚呼
歐羅巴鐵騎,入汝室矣。
將高臥白云何處也
吾愿青年之為孔墨,而不愿其為巢由;吾愿青年之為托爾斯泰與泰戈爾(R.Tagore,印度隱遁詩人),不若其為哥倫布與安重根
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并吾國而存立於大地者,大小凡四十余國,強半與吾有通商往來之誼。
加之海陸交通,朝夕千里,古之所謂絕國,今視之若在戶庭。
舉凡一國之經(jīng)濟政治狀態(tài)有所變更,其影響率被於世界,不啻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也。
立國於今之世,其興廢存亡,視其國之內(nèi)政者半,影響於國外者恒亦半焉。
以吾國近事證之,日本勃興,以促吾革命維新之局。
歐洲戰(zhàn)起,日本乃有對我之要求。
此非其彰彰者耶
投一國於世界潮流之中,篤舊者固速其危亡,善變者反因以競進。
吾國自通海以來,自悲觀者言之,失地償金,國力索矣;自樂觀者言之,倘無甲午庚子兩次之福音,至今猶在八股垂發(fā)時代。
居今日而言鎖國閉關(guān)之策,匪獨力所不能,亦且勢所不利。
萬邦并立,動輒相關(guān)。
無論其國若何富強,亦不能漠視外情,自為風氣。
各國之制度文物,形式雖不必盡同,但不思驅(qū)其國於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則之精神,漸趨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違。
於此而執(zhí)特別歷史國情之說,以冀抗此潮流,是猶有鎖國之精神,而無世界之智識。
國民而無世界智識,其國將何以圖存於世界之中
語云閉戶造車,出門未必合轍。
今之造車者不但閉戶,且欲以周禮考工之制,行之歐美康莊,其患將不止不合轍巳也。
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自約翰彌爾(J.S.Mill)之實利主義唱道於英,孔特(Comte)之實驗哲學唱道於法,歐洲社會之制度,人心之思想,為之一變。
最近德意志科學大興,物質(zhì)文明,造乎其極,制度人心,為之再變。
舉凡政治之所營,教育之所期,文學技術(shù)之所風尚,萬馬奔馳,無不齊集於厚生利用之一途。
一切虛文空想之無裨於現(xiàn)實生活者,吐棄殆盡。
當代大哲,若德意志之倭根(R.Eucken),若法蘭西之柏格森,雖不以現(xiàn)時物質(zhì)文明為美備,咸揭橥生活問題,為立言之的。
生活神圣,正以此次戰(zhàn)爭,血染其鮮明之旗幟。
歐人空想虛文之夢,勢將覺悟無遺。
夫利用厚生,崇實際而薄虛玄,本吾國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會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漢兩代而來。
周禮崇尚虛文,漢則罷黜百家而尊儒重道。
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無一不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背道而馳。
倘不改弦而更張之,則國力將莫由昭蘇,社會永無寧日。
祀天神而拯水旱,誦孝經(jīng)以退黃巾,人非童昏,知其妄也。
物之不切於實用者,雖金玉圭璋,不布粟糞土若;事之無利於個人或社會現(xiàn)實生活者,皆虛文也,誑人之事也。
誑人之事,雖祖宗之所遺留,圣賢之垂教,政府之所提唱,社會之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科學者何
吾人對於事物之概念,綜合客觀之現(xiàn)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
想像者何
既超脫客觀之現(xiàn)象,復拋棄主觀之理性,憑空構(gòu)造,有假定而無實證,不可以人間已有之智靈明其理由道其法則者也。
在昔蒙昧之世,當今淺化之民,有想象而無科學。
宗教美文,皆想象時代之產(chǎn)物。
近代歐洲之所以優(yōu)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quán)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今且日新月異。
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不訴之科學法則,以定其得失從違。
其效將使人間之思想云為,一遵理性,而迷信斬焉,而無知妄作之風息焉。
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quán)并重。
士不知科學,故襲陰陽家符瑞五行之說,惑世誣民。
地氣風水之談,乞靈枯骨。
農(nóng)不知科學,故無擇種去蟲之術(shù)。
工不知科學,故貨棄於地;戰(zhàn)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給於異國。
商不知科學,故惟識罔取近利;未來之勝算,無容心焉。
醫(y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gòu)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襲古方以投藥弭,其術(shù)殆與矢人同科。
其想像之最神奇者,莫如“氣”之一說。
其說且通於力士羽流之術(shù)。
試遍索宇宙間,誠不知此“氣”之果為何物也。
凡此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維科學。
夫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較之想象武斷之所為,其步度誠緩,然其步步皆踏實地,不若幻想突飛者之終無寸進也。
宇宙間之事理無窮,科學領(lǐng)土內(nèi)之膏膄待辟者,正自廣闊。
青年勉乎哉
文忠公、眉山,少年和青年的讀后感
讀《敬告青年》有感 近代以來,為挽救國家危亡,中國的先進分子曾歷經(jīng)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卻屢屢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建立,更使人們陷入了深深的絕望、苦悶和彷徨。
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以往少數(shù)先覺者的救國斗爭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為中國國民對之“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
中國國民的性質(zhì)與行為的墮落,乃是“亡國滅種之病根”。
因此,“欲圖根本之救亡”,必須改造中國的國民性。
他們決心發(fā)動一場新的啟蒙運動,以期廓清蒙昧、啟發(fā)理智,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即蒙昧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
于是,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揭開了序幕。
《敬告青年》正是這份雜志的發(fā)刊詞,也是陳獨秀發(fā)動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表達了他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愿望。
文章語言生動優(yōu)美,時而熱情洋溢,慷慨激昂,時而語重心長,意蘊雋永。
他滿懷激情地謳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
他以進化論的觀點,論證“青年之于社會,猶如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
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
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
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
他深刻地認識到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改造中國的國民性,必須從“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yǎng)”入手。
陳獨秀“涕泣陳辭”,寄希望于活潑之青年,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號召青年“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
但怎樣判斷“孰為新鮮活潑而適于今世之爭存,孰為陳腐朽敗而不容留置于腦里”呢
且聽陳獨秀分陳六義,娓娓道來。
“自由的而非奴隸的”,亦即民主的。
陳獨秀認為民主是一切之先決,“立德立功,首當辨此”。
在他心中,“人各有自主之權(quán),絕無奴隸他人之權(quán)利,亦絕無以奴自處之義務”,民主便是“絕不認他人之越俎,亦不應主我而奴他人”,“一切操行,一切權(quán)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
”他從近代歐洲解放歷史中總結(jié)出,“解放云者,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謂也。
”同時又強烈抨擊國內(nèi)的舊道德,認為“忠孝節(jié)義”是“奴隸道德”,從方方面面剖析了各種行為的奴性,呼吁青年們要獨立自主。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陳獨秀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f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宇宙萬象,深諳宇宙之根本大法,“森羅萬象,無日不在演進之途,萬無保守現(xiàn)狀之理”。
又“ 以人事之進化言之。
篤古不變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進之民。
方興未已。
”,并由此指出近代中國,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固步自封,死守“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shù)、禮俗”等“封建制度之遺”,而不作改進,導致了“驅(qū)吾民于二十世紀之世界以外,納之奴隸牛馬黑暗溝中”的落后局面。
他指出了保守的毀滅性,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其不能善變而與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huán)境之爭存,而退歸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
”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陳獨秀說道,“夫生存競爭,勢所不免,一息尚存,即無守退安隱之余地。
排萬難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職。
”同時,他揭露了“退隱”的實質(zhì), “以善意解之,退隱為高人出世之行;以惡意解之,退隱為弱者不適競爭之現(xiàn)象”,接著將東西方進行對比,認為“歐俗以橫厲無前為上德,亞洲以閑逸恬淡為美風,東西民族強弱之原因,斯其一矣”。
進一步揭露國內(nèi)委靡隱淪的風氣之后,他呼吁“人之生也,應戰(zhàn)勝惡社會,而不可為惡社會所征服;應超出惡社會,進冒險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惡社會,作退避安閑之想”。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近代社會乃至當今世界,萬國林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各國之制度文物,形式雖不必盡同,但不思驅(qū)其國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則之精神,漸趨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違”。
陳獨秀以近代日本勃興和歐戰(zhàn)爆發(fā)對中國的巨大影響論證了“ 投一國于世界潮流之中,篤舊者固速其危亡,善變者反因以競進”,并以辯證的觀點看待近代列強打開中國大門的利弊,“吾國自通海以來,自悲觀者言之,失地償金,國力索矣;自樂觀者言之,倘無甲午庚子兩次之福音,至今猶在八股垂發(fā)時代”。
他指出,閉關(guān)鎖國,猶如閉戶造車,出門未必合轍,抵抗世界潮流,是缺少全球觀的表現(xiàn),終將被洪流所吞滅。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陳獨秀再一次進行對比,近代歐洲歐洲社會制度、凡政治、教育、文學技術(shù),“無不齊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
一切虛文空想之無裨于現(xiàn)實生活者,吐棄殆盡”。
而我國在長期的封建文化的根植下,卻逐漸丟掉了“崇實際而薄虛玄”的“初民之俗”,“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無一不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背道而馳”。
事事物物,若無利于個人或社會現(xiàn)實生活,便應斷然舍棄,“倘不改弦而更張之,則國力將莫由昭蘇,社會永無寧日”。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科學是客觀理性的,想象是超脫客觀缺乏理性的,陳獨秀闡明兩者的含義之后,著重指出“近代歐洲之所以優(yōu)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quán)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并從士、農(nóng)、工、商、醫(yī)五個職業(yè)角度論述國人不知科學的危害性,告誡青年,“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quán)并重”, “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才可真正斬斷迷信無知妄作之風。
《敬告青年》一文采用了歐洲與中國、西方人與東方人相對比的寫法,分析了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發(fā)展的歷史,指出了我們民族的弱點,向中國青年提出了上述六點希望。
讀完此文,不得不佩服陳獨秀先生當時深邃的思想和敏銳的眼光。
“自由的而非奴隸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正是新文化運動中高舉的民主與科學的兩面大旗;“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提出了現(xiàn)今我們?nèi)匀淮罅ν七M的改革開放和全球化;“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實利的而非虛文”則從更深層次上闡發(fā)了人性和理性的淵源,指出近代中國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綱常禮教而無法走上科學發(fā)展的道路。
這些觀點在當時來講,都是先進性的,也對未來中國社會的進一步改造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然而,將這些觀點放到今日來看,個人覺得有三點值得推敲一二。
首先,陳獨秀先生對舊道德的抨擊似乎有全盤否定的傾向。
他將“忠孝節(jié)義”鄙視為“奴隸道德”,但我們不能否認“忠孝節(jié)義”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人們心中的道德規(guī)范,形成了現(xiàn)今在某些方面比法律還強有力的道德約束。
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應該對“忠孝節(jié)義”重新定義,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弘揚中華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
另外,一味提倡“實利”,也容易造成功利主義的盛行。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世風浮躁,倘不加些“虛文”來緩沖下,定會加深各種矛盾,而這些“虛文”,或許在當前看不出它的具體功用,但可能是因為其超前性而無法被人們所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難保這些“虛文”不會大放光彩。
此外,對“想象”一詞的定義也頗有不妥,想象也可以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聯(lián)想,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是知識的源泉”,現(xiàn)今我們所倡導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想象能力也是分不開的,沒有聯(lián)想,便很難有突破。
或許以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待過去的觀點,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妥,但個人認為我們還是要對其進行辨析,以更好地理解當時陳獨秀先生的苦口婆心,取其精華,為當前所用。
《敬告青年》充分表達了“五四”時期的啟蒙主義知識分子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主張,體現(xiàn)出他們矚望于青年但又必須改造青年國民性的深刻意識。
陳獨秀先生的科學民主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當代青年認真學習。
《駱駝祥子》中拉車的遭遇讀后感
駱駝祥子讀后感(1): 《駱駝祥子》是老舍寫的一本很經(jīng)典的中國名著。
“祥子”是姓名,而“駱駝”僅僅外號。
祥子給我的形象很深:一個通常的車夫,勤快、不堅定。
但祥子的命運,卻是悲慘的。
他帶著自個的希望來到北平,策畫干拉車這一行。
通過了三年的盡力,他總算買上了歸于自個的車。
但在混亂不安的北平,不到半年,祥子的車被士兵搶去,牽回三只駱駝。
祥子沒有灰心,愈加盡力掙錢。
但惡運還沒有中止。
祥子還沒有買上車,錢卻又被偵查搶去。
在他與虎妞的日子中,他通過了許多盡力、磕磕碰碰,總算他又拉上了車。
但好戲還沒演完,悲慘劇又來臨了。
虎妞死了,祥子的車也沒了,這使祥子失掉了日子的信仰。
他不在是早年那個祥子了,他變了,變得干清潔凈。
吃喝嫖賭,樣樣都干。
以出售人掙錢,完全變成敗家子。
祥子,一個藍本積極向上的車夫,被逼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人形廢物”。
我很心中不忍祥子,一個完完全整的好人被這個社會逼成廢物,最終自甘腐化。
對這個社會,我覺得沉痛,感到痛苦,感到侮辱。
祥子在社會的影響下經(jīng)由跌蕩崎嶇變成廢物。
這即是社會對每自個的不公,可以說,祥子是被這個社會,這個腐朽的社會害去世的。
《駱駝祥子》這本書極好的譏諷了其時舊社會的糜爛與無能。
可是這本書也稱為了我最好的教材——在任何情形下,都要堅持辛勤、堅決,這讓才不至于造成像祥子那樣的悲慘劇。
每自個的人生,都是如斯。
所以,我們應當有抱負,有意圖,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才華破足于社會。
這,才是真實從書中學會的道理。
駱駝祥子讀后感(2):《駱駝祥子》讀后感五(4)班 龔笑笑這是一本較薄的小說,只有15.7萬字,數(shù)日便看完了,看完后的榜首感到:不過癮
實在太短了!然而象征深遠,回味無限。
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夫。
他相貌單個,塊頭大,跑得快,不怕吃苦。
他有夢想的工作--買車,流了三年的汗水,總算換來了一輛自個的新車。
那是抗戰(zhàn)年代,北亂成團,祥子稀里糊涂被兵抓去打雜。
車子--他的性命的部分被奪走了。
有一天,炮聲把營里的兵嚇住了,他們抉擇靈敏搬運,祥子趁亂帶上兵營里的幾匹駱駝,溜了,他賣了駱駝,湊了三十多少塊大洋,又回到“仁跟廠子”拉車。
廠主劉四爺?shù)拈|女虎妞,都三十多了還沒找到婆家,即是因為太兇橫了,可虎妞騙了祥子“有了”,祥子是丟不掉她了,終極與她成親,虎妞死于難產(chǎn),祥子的小福子悲慘的分隔人間,祥子人財兩空。
從此,祥子仇視任何人。
他染上了惡習吃喝嫖賭,拉車不勤快,騙人家的錢,借錢不還,乃至用錢出賣別人,祥子完全墮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這個故事,所反響了其時北平勞悅耳民的日子命運與遭受,祥子本是個對日子充滿期望的人,酷愛日子,熱愛北平,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這個國際
慨嘆太多了,但沒有一個感嘆使我笑得起來。
年代的悲慘劇呀
為啥人都走下坡路
正如一輩革命家周恩來同路說的:“國家沒前途,自個會有啥出息
”祥子悲慘的終局,使我意識到國度與自個的命運是相干的。
駱駝祥子讀后感(3):祥子給我的形象很深:一個實真實 未審在的車夫,勤勞、堅忍。
但他的效果卻是悲慘的他帶著自個的生機來到北平,認準拉車這一行,通過三年的盡力,總算買上自個的車。
但在混亂不安的期間,不到半年,祥子的車被大兵搶去,牽回三皮駱駝。
祥子沒有灰心,愈加盡力掙錢。
還沒有買上車,錢卻又被偵察搶去。
在他與虎妞的婚姻中,他付出了很多價值,但總算再次拉上自個的車。
虎妞死了,祥子人車兩空。
日子的沖擊,小福子的逝去,使祥子失掉日子的決心。
他變了,吃喝嫖賭,樣樣都干,以出賣人掙錢,完全變成城市廢物。
在社會生涯中,關(guān)于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余下全文>>
讀后感400字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 這本小說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親身經(jīng)歷。
保爾?柯察金是書中的男主角。
保爾經(jīng)歷了工作、生活、家庭、愛情、朋友種種考驗,從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變成了一名優(yōu)秀的紅軍戰(zhàn)士,最后在殘忍的戰(zhàn)爭中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卻始終保持著樂觀開朗、無私無畏,為革命事來奮不顧身拜態(tài)度,他的精神是可佳的,永不被后世所遺忘。
讀《偷書賊》有感 文字在這個時代似乎失去了力量。
故做幽默輕松的文字很多,把歷史拿來戲說,卻使人看過就忘。
炫耀技巧的文字很多,結(jié)構(gòu)復雜,故弄玄虛,卻使人昏昏欲睡。
賣弄情緒的文字更多,看起來很酷,卻一無是處。
真正能撫慰人心的,使人心覺得妥帖的文字,其實,絕不需要雕琢,只要從靈魂深處淌出,由此心,及彼心,便好。
讀《永別了武器》有感 一個告別了武器的人,不是敵人的俘虜,就是愛的俘虜.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護,實在是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數(shù)據(jù)庫,已經(jīng)不需要進入的密碼,隨時都可以打開全部程序,可以讀出全部的文件.我說的俘虜,就是這個意義上的俘虜.當我把自我放到陽光下的時侯,我明白從此不能有所偽裝,隱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當我意識到抗拒的無奈,有多少時間無可挽回,有多少記憶漸漸從內(nèi)心淡出.說到底,俘虜就是一個不能抵擋傷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希望,必須承受生存的全部壓力.本來,在屬于個人的空間,可以沉浸于獨自的幻想,可以從塵埃里開出虛擬的花朵.而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是連欺騙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斷地凈化內(nèi)心世界. 《哈姆雷特》讀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jīng)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jié)上與歷史的傳說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劇中人霍拉旭所說: 你們可以聽到奸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借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jié)局. 曲折選宕的情節(jié),緊緊圍繞著復仇 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nèi),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臺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為,并要他為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fā)出了復仇之劍. 《基督山伯爵》讀后感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就是在我讀完《基督山復仇記》后最大的感受.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yǎng)精蓄銳的,并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的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語的.在經(jīng)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jīng)的親人,曾經(jīng)的恩人和曾經(jīng)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以后,他并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里所見的那樣,于恩人抱拳云赴湯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jīng)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在我們也有幾度的叫好后不免有點心驚. 《釋夢》讀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著作橫跨半個世紀,對文學,哲學,神學,倫理學,美學,政治科學,社會學和大眾心理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如果以影響的范圍作為衡量偉大的標準,那么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fā)動了人類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類的無意識是無法被意識所控制,人類的潛意識中蘊含了巨大的心理內(nèi)容,他以最理性的聲音訴說了人類的無理性.《釋夢》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學術(shù)著作.通過對夢的研究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對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邊城》讀后感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nèi)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jīng)營木船,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杰紳士。
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
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zhí)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西游記>讀后感 讀了《西游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jié)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jīng)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jīng)的故事。
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水滸傳》讀后感 《水滸傳》這本書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后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
讀完全書,給我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一個字:義。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
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
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yōu)榱苏x,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
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
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jīng)被凍結(jié),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春節(jié)放假,我讀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
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所吸引,它讓我體會到了魯濱遜那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看完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
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使我認識到,人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和挑戰(zhàn)厄運。
只有這樣,才能像魯賓遜那樣,永遠是一個勝利者。
誰能根據(jù)《朝花夕拾》《駱駝祥子》的人物,中心,語言等方面寫一篇讀后感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里一個車夫祥子的悲慘故事。
青年農(nóng)民祥子由鄉(xiāng)下來到城市,他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憧憬,也有自己的生活理想——買上自己的洋車。
終于,在祥子誠實努力的勞動中,祥子攢錢買到了他夢寐以求的車。
那輛車對于祥子來說,是那么重要——在他眼中,車能“產(chǎn)生烙餅與一切吃食”。
可是命運捉弄人,他的車被亂兵搶走;當他再次攢足了錢后,又被孫偵探敲詐一空;后來他又被迫與虎妞結(jié)婚,因虎妞難產(chǎn)而賣掉了第三輛車。
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使了他心中最后一絲希望也消失了。
從此,祥子便喪失了對于生活的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落為自甘墜落。
正如本書所寫,昔日“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的祥子,成了“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的產(chǎn)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這真是一個浸透了血淚的悲劇。
我不由地為祥子的命運所感嘆。
祥子一開始是那樣老實善良,正直勤勞,可是在生活一連串的打擊下,他變了 ,變得不求上進,對這個世界也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
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他變得奸詐,甚至可以說是無恥。
為了拿到錢,他什么都做得出。
讀到這些內(nèi)容,我感到悲傷、憤怒。
我對祥子的前后反差感到悲傷,也對他后來可恥的所作所為而憤怒。
然而,我更多的是心酸以及失望。
祥子生活的社會是黑暗的,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面目也是丑惡的。
黑暗社會中,人性變得扭曲,人與人之間充滿著仇恨。
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社會環(huán)境下,祥子一類的下層市民被壓迫,祥子在接受了幾番打擊后終于明白:即使肯吃苦受累,即使心地善良,也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美好理想,過上美好幸福的日子。
祥子變得墮落,除了他本身的目光短淺、狹隘自私,更多的則是因為這種強大的社會壓力。
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優(yōu)越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們要學習駱駝祥子一開始奮發(fā)向上要強的精神,而不能學習他后來的墮落。
《誰的青春不迷茫讀后感
青春的歲月,誰都有過的迷茫,不論歲月多么荒誕,我們都始終要經(jīng)歷它。
雖然當我們遇到的時候,有些迷茫有些傷感,甚至有時候有點顧裝的成熟……劉同,一個奮斗小青年的逆襲人生,\ 150萬字的北漂記錄,跨度十年自我對話,給我們這些正處在青春的孩子,有了一個人生逆襲的榜樣。
因為年輕,所以沒有選擇,只能試試,就算我們沒有未來的十分把握,但就是需要搏一搏才能明白人生的精彩\ 要把快樂放在外面,失落放在心里,其實每個人都不曾因為苦而放棄,只會因為扛而成長。
今天我們輕松了,并不是生活越來越容易,而是我們越來越堅強。
\ 每個人在那段青春的歲月里,都有美麗卻無可言語的夢,就像陽光下的泡沫,堅持自己才能綻放出獨特的色彩。
青春總是在尋夢與追夢的過程中消耗殆盡,一眨眼的時間,我們的夢卻換了一茬又一茬。
曾經(jīng)有過的熱血,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是淡忘就是冷卻……有人曾調(diào)侃說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我們就是被宰的對象,其實這也是一種無奈,我們的青春就是這樣一去不復返,就像沙子,緊握著卻在指縫間滑落。
\ 當有一天我們忽然醒悟,忽然明白的時候,青春已經(jīng)露出了尾巴。
在那樣的肆無忌憚的日子里,我們瘋過,整天的感慨,無事時裝出的憂郁可以載滿幾車。
那時的我們都是有夢的孩子,只是青春這場迷霧,讓我們丟失了方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所有的都在變,時間長了聯(lián)系卻越來越少,不變的只是青春這場記憶,即使死了,也并非一文不值,也許這就是回憶的價值。
我們都在長大,盡管早已迷失了方向,可依舊還是在行走,也許就這一次開始離人生的軌道越來越遠,所以說,人不管何時都不要丟了自己。
\ 今天永遠對明天充滿幻想,才有堅定的信念活到后天。
青春的夢總是充滿躁動不安,偶爾的三分鐘熱度,無法禁得起時間的考驗,我們總愛發(fā)呆,幻想著自己有著怎樣的未來。
我們都說要做有追求的人,最后往往發(fā)現(xiàn)只是自己落了隊伍,青春期的酸澀,每個走過的人都有體會,但所有的青澀都是美好的,所有的記憶都是永恒的。
就算再次相遇,都失去了過去的純色,但我們依舊深愛記憶力里那個人,這樣與過去戀愛,我們就不怕失戀……現(xiàn)在的我們都愛抱怨父母管得太多,管得太寬,青春總是希望多一點私人的空間,可是在父母的眼中,我們都還是孩子,我們只是孩子,我們永遠是孩子。
所以對于我們,他們總有操不完的心,可年少的我們卻認為這是一種代溝,一種不信任,麻煩你捫心自問一下,如果是你,你又愿意為他們付出多少,我想肯定無法與之匹敵的吧。
\ 過程是風景,結(jié)果是明信片。
青春的夢其實也就那短短的幾年,沒有夢的人生總是缺了那么一點精彩,夢過之后,睜開眼那一瞬間,陽光的閃爍告訴你,你的人生又有了新的開始,那時候,也許就該和青春說再見了。
沿路的風景記得欣賞,青春只有一次,不要讓以后的歲月里都活在深深的懊悔之中,做夢的年紀,我們只需要把夢編制的美好一點,若只是華麗的虛無,錯過了這樣的時代,青春變不回再來。
也許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又或者更就得時候,我們想過往,不是感慨萬千,而是慶幸當年自己的沖動。
想做就去做,誰的青春沒有一點沖動和血性,誰的夢不是在偶然的沖動下促成
\ 青春都不迷茫,迷茫的只是青春那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