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2篇關于電影題材的讀后感
這是一本日記,寫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考察人類文明遺跡的經歷。
一個柔弱的學者、書生,數萬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
這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執(zhí)著追求、謔誠朝拜。
沿著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卻發(fā)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戰(zhàn)壕密布、荒草迷離、盜匪出沒
人類正在慢慢親手毀掉自己的文明。
或許是對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對這本書的感覺頗為良好,讀書的同時既領略了沿途的奇聞軼事、還有余先生思辯的精神、對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對當地貧窮落后的現狀的痛惜;以及對當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動。
心里不禁的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險、最有人類文明倉桑感的地方寫成的日記,大大的解決了我的饑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臘。
我不了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04年的歐洲杯的冠軍。
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了解。
隨著余先生的筆跡慢慢的游,讓我知道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
遺憾的是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
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認為有兩點: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的國家。
余秋雨先生是一個具有文學理論家、文化史學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人,一本《千年一嘆》以他深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深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洋洋灑灑的揭示著人類文化的內涵。
讀著這本書,我的思緒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和古老神秘的文明古國中穿行。
最令我著迷的是余先生在書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是一個作家文學生命的所在,他的文字很是深邃,是散文中的一個另類。
這本《千年一嘆》每一篇文章都在閃耀著耀眼的光,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文化的符號,向我們詮釋了歷史的意義。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 歷史,每每重拾,都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回,反反復復,一千年走一回,卻有陣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zhèn)鱽?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恒河畔邊傳來. 當曾經的輝煌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了. 翻開余秋雨的《千年一嘆》,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文明。
于是冒險開始,抵達希臘時他所見的只有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閑散。
干凈的痛苦一定會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今天的希臘也就是在冷落中與世無爭,閑散自如,而埃及卻不同,它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古文字無人能識,古文獻無人能懂,本體文明幾近湮滅,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
而古巴比倫遺址的復原,更讓人語塞,他們鏟平重建古城遺址,卻連帶著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湮滅了。
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致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孩子總是讓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學兒童,他們連字也不認識,可他們的祖先卻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文字的人。
很小的孩子,本該天真無邪快樂生活,卻硬生生地被與政治聯系了起來,學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國,反對禁運”之類的口號。
戰(zhàn)爭讓許多孩子的父親離開了,生活的重擔便壓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們蠟黃的臉,深深的大眼睛,顯示著他們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邊,卻讓我領略了前所未有的震驚。
無數黑壓壓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愈,還有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
在恒河邊,所能看到的是,人的骯臟,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這樣夸張的裸露,都可以毫無節(jié)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
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日托出一輪旭日,沒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靜上升。
《千年一嘆》讓我的思緒跟隨著它橫貫了幾乎整個亞歐大陸,跨越了幾千年的時光。
聽著李白的歌,尋著屈原的夢,探尋著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著西亞顧問名的傷痛,感受著南亞歷史的喜怒哀樂。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
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
”它引導著我們踏進那個往昔的時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樂,而同時也承受著這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
思索著我們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緣由,因為中國文化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
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jié)省了很多靡費,保存了生命。
這個以世界屋脊作門檻,以千年冰雪作門楣的泱泱大國,正以磅礴的氣勢矗立著,展示著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歷史。
它深邃古老卻又充滿活力,在新的時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華雄獅的英姿,震驚著全世界。
楊絳傳記 讀后感 600字 謝謝
《哈利波特》讀后感 J。
K羅琳打開了魔法世界的大門,一部《哈利波特》赫然出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一部描寫魔法世界的小說,什么“霍格沃茨魔法學?!?鉆心咒.奪魂咒.麻瓜等等都是以前從未出現過的字眼兒.有是真的很佩服羅琳阿姨的想象力,若是換作我......(像偶這種極度沒有想象力的人,就算你哪一塊石頭給偶,偶也不可能把它想象成金子,嘿嘿) 顧名思義,《哈利波特》主人人任公當然就是我們親愛的哈利了.哈利剛出生不久,其父母就被百年來最強大的黑巫師伏地魔(又稱黑魔頭)殺害,然后,黑魔頭的矛頭轉向了小哈利,然兒,奇跡發(fā)生了,他非但沒能傷害到哈利,反而自己失去了所有的法力,切只在哈利額頭上留下了一道閃電型的傷疤,就這樣,哈利一夜成名. 哈利在姨夫姨媽家過著非人的生活,終于,在他12歲那年,收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通知書,在格蘭芬多學院度過了他7年神奇而又驚險的學習之旅,并結識了羅恩和赫敏這兩個他最要好的朋友. 然兒,最令我折服的大概就是他們之間純真深厚的友誼了吧!書中,羅恩為了解救哈利和赫敏,差點丟掉了性命,盡管他們有時會頂頂嘴,有是會鬧點小矛盾,但他們的友誼卻一點不變,不!應給說是更深厚了! 其實,我挺羨慕他們的,現在,長大了,上了初中,大家都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無知的小孩子,因為,大家好象都有了心計,他們和你做朋友,為的不是擁有一分友誼,而大都是想要利用你或是報復你.承認我的想法有些悲觀,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原因,就是我曾經就被人欺騙過,那中感覺實在是不好受......所以我說:現在的友誼已不是純粹的友誼了,里面摻雜了一些復雜的東西,而那些東西,我讀不懂. 其次,哈利的勇氣,他的膽量,他的善良也讓我佩服. 我想,從《哈利波特》中,我學到了很多。
《小王子》讀后感 寒假中,我讀了一本名為《小王子》的書。
它講述了“我”——一位飛行員因飛機故障,被迫降落在無邊無際的撒哈拉大沙漠中,遇見了小王子之后發(fā)生的奇妙之遇。
后來,小王子離“我”而去,回到了屬于他的星球。
“我”也修好了飛機的故障,飛回了自己生活的城市。
“我”一直非常懷念和小王子共度的時光。
書中表達了作者對大人世界缺乏想象力和充滿著功利主義而表露出的憂心與無奈。
在故事中,小王子住著的小行星上,生物種類比地球少得多,表面積也小許多,但是卻沒有大人世界里那令人窒息的教條之間的沖突、矛盾,對他人也沒有任何成見與偏見,充滿著天真無邪的想法與觀點,還能夠隨意地幻想星球外面的世界。
在生活中,有時我們不能太講究實際,幻想也會讓人感到身心愉悅,有了前進的目標;有時,我們不能太遵守教條,打破成規(guī)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們要像那個飛行員以及小王子一樣,珍惜現有的友誼。
我們更要學習小王子的精神,勇于承擔責任,勇于探索未知人生,獲得啟迪。
讀《秘密花園》有感 讀完《秘密花園》這本書,我立刻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這是一本神奇的、充滿糖果香味的書。
這是一本關于大自然的魔力和人類美好心靈的故事。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場霍亂使性情古怪的瑪麗成了孤兒。
她只得被送往遠在英國的姑父克雷文先生家。
克雷文先生傷心妻子之死,變得陰郁古怪。
他的莊園有上百間鎖閉的房子有十年不準人進入的秘密花園。
她得到了花園的鑰匙并在肯迪、科林的幫助下,使長年籠罩在陰云之下的莊園以及克雷文先生獲得了新生。
瑪麗開始是一個不好的孩子,因為她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所以變得暴躁、倔強、沒有禮貌、而且人見人厭。
可是自從到了莊園以后,她變了——翻天覆地、徹頭徹底的改變了,她變得寬容、大方、禮貌、誠實、守信,以前的壞毛病不見了蹤影。
這一切不可思議的改變究竟是為什么
因為大自然,大自然的魔力足以改變任何人。
大自然加快了她遲鈍的血流,使她身體變的強壯;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令瑪麗的面頰紅潤,昏鈍的眼也明亮了起來;大自然賦予她自信、快樂,使她孤僻的心靈變得開朗起來。
除了驚訝于瑪麗神奇的改變,還令我佩服的是瑪麗和她的朋友之間的友誼。
多么純潔、多么牢不可破,再大的災難也摧毀不了它。
相比之下,再看我自己,沒有學會寬容,一丁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成為我和朋友之間的導火索。
我真該好好想想。
《秘密花園》是一本讓人心靈再次感動的故事,感動于大自然的魔力,感動于人與人之間的友誼。
這些是我搜出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詩經鄭風子衿讀后感
別人的思想永遠不能代替你的,少年,給你提供一點參考,我手寫我心哦~題解:女子在城闕盼望情人到來。
[原文]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④在城闕兮。
⑤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譯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城樓上啊。
一天不見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注釋]①子:男子的美稱。
衿:即襟,衣領。
②嗣音:傳音訊。
③佩:這里指系佩玉的綬帶。
④挑、達:形容走來走去的情狀。
⑤城闕:城門兩邊的觀樓。
【賞析】 由于孔子曾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經學家便將《詩經》的每首詩都套上“思無邪”的靈光圈,致使一部《詩經》競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
如本篇《子衿》,《毛詩序》認為“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
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說:“鄭國衰亂不修學校,學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陳其留者恨責去者之辭,以刺學校之廢也。
經三章皆陳留者責去者之辭也。
”可是我們在詩中實在看不出什么“學校廢”的跡象。
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詩。
”(《詩集傳》)倒是看出這是男女相悅之辭,糾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說。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
全詩三章,采用倒敘手法。
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
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
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
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近人吳闿生云:“舊評:前二章回環(huán)入妙,纏綿婉曲。
末章變調。
”(《詩義會通》)雖道出此詩章法之妙,卻還未得個中三昧。
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前。
這種藝術效果的獲得,在于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
詩中表現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劃她的心理活動上,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問、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
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tài),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內心獨自,則通過夸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
心理描寫手法,在后世文壇已發(fā)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本詩已開其先。
所以錢鐘書指出:“《子衿》云:‘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子寧不來
’薄責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開后世小說言情心理描繪矣。
”(《管錐編》) (陳如江)
幫忙找一篇愛國的書籍的讀后感或一篇電影觀后感
親愛的李安——《十年一覺電影夢》讀后感 親愛的李安: 您好。
想了半天,還是無從知曉如何稱呼您,叫先生、叫老師、叫導演,似乎都不合適。
您并不認識我,而我不過是一個熱愛電影,坐擁二十年華而不知如何是好年輕人,在諸多理想與現實的霧氣茫茫中仰起頭,期望能夠從您關于電影的夢想光芒里感受到一絲亮度與溫熱。
我之于您是一種不存在,您之于我,因為我的熱愛電影,而成為一個巨大而晃眼的存在。
看到李安這個名字,多少有點偶像崇拜的意思,而偶像是沒辦法稱呼的。
比如我崇拜莫扎特,我不能稱呼他為莫扎特先生,或者莫扎特大師,或者莫扎特神童,這都像是在給偶像戴一頂頂鳥尾巴一樣花俏滑稽的帽子,我只愿意稱他莫扎特。
看過張靚蓓女士為您整理編著的《十年一覺電影夢》,看的過程很興奮,因為您的坦誠,我學到很多東西。
書的行文挺奇特,并非您親手所寫,而是根據張女士與您的談話整理,用第一人敘述。
仿佛您親口在我耳邊絮絮叨叨了許久,而我在聽的時候又仿佛有諸多疑問和回應要向您傾訴,卻自知如果對著封面上您微笑的照片說話,多半是自討沒趣。
而我又沒有錢鐘書先生的想象力,可以用文字組織成魔鬼來夜訪他,我無力用文字組織成一個李安來夜訪我。
想來想去,干脆寫一封有個想象的傾訴對象而沒有現實的收信對象的信,把對于書的感想,或者說對于您這些絮絮叨叨的感想寫出來,算作讀后感,也算呼應這本書使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方法。
雖然這行為和對著您的照片自說自話一樣傻得可以。
而且,許久沒正經寫過信,寫信能力一定退化得要命,因為現在與人交流,只有編輯短信的能力了。
《十年一覺電影夢》有很多種讀法,有很多種讀法的書并不多,因為字里行間需要變化出許多層意思,有這樣功效的字句組合,必要用心,必要有真東西來發(fā)酵的。
您說的洋洋三十萬言中,我可以讀到一本電影教科書,讀到一本散文集,讀到一本生活的心靈雞湯,讀到一本對中西文化、社會糾葛的論述文集,當然,也讀到一本傳記,不過我想,傳記是這本書的最后一種讀法,雖然書的副標題赫然寫作“李安傳”。
作為教科書,您居然向我們全面講解了關于電影的所有操作步驟,包括編劇、導演、獨立制作、攝影、演員、音樂、武打場面、宣傳策略,并可以看到你在做這些步驟時的感悟和經驗總結。
導演的方法、構思、鏡頭、以及拍戲時的堅持,您說的最多。
攝影方法的部分,您對運動鏡頭進行了嘗試和教訓總結。
編劇的部分,我看到父親三部曲中對劇情直線順序發(fā)展的考量,也可以看到《冰風暴》對一種立體結構的實驗,您對劇本中劇情著力點的“力學結構”分析,說的是很深的道理,卻直觀好懂;我還可以看到《臥虎藏龍》中怎樣解決對白的現代古代,中方西方調和的問題,再有,您對電影改編小說忠實不忠實原著的問題,一針見血。
您選擇“毀掉原著拍部好電影”而不是“忠于原著拍部爛片”。
您看中的是原著小說的素材和題材,而不是故事、精神。
我很佩服您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冰風暴》的原著作者直接說破:“這是我的電影,不是你的書,It's not your story anymore”,甚至對簡·奧斯汀在改編時也需要某種程度的輕視。
而我們的編劇教材還在討論“忠于原著精神基礎上的改編”,而這已經是五十多年前夏衍同志的理論,五十年后居然一塵不變,腐朽的可以。
對演員的調教您也十分有一套,您讓還是新人的章子怡練毛筆字,以練她拿劍的腕力,并將浮躁的心氣沉下去;您故意給凱文·克萊恩和愛瑪·湯普森設置障礙,甚至打擊他們的自信,讓他們分神,以調動他們純熟演技之外久違的純真。
您對武打畫面的見解,甚至把八爺袁和平惱得搖頭嘆氣。
您關于音樂選擇的意見,喜歡在電影中用民族樂器融合西方樂器體現感性與理性的交融,讓我很受啟發(fā)。
您對父親三部曲制作過程的描述,就是獨立制作活生生的例子。
您配合索尼經典對《臥虎藏龍》進行的一年宣傳過程,完全可以拿來當作電影宣傳營銷策略的案例來解讀,讓我了解到一部電影如果需要打入不同階層的市場,需要使用多少種不同的宣傳策略和具體形式。
記得在電影雜志工作的時候,同事就說過,李安是真的什么都懂,所以片場沒人可以糊弄他。
確實,一個能夠分得清楚十六分之一檔光圈亮度變化的導演,能在交響樂團演奏的配樂里聽出幾個錯誤音符的導演,誰能糊弄的了呢
這本“教科書”,有著謙虛與驕傲并存的骨氣,您一直用一種共同學習的語氣來敘述自己對事情的總結和見解,而不是把觀念強加于人。
比如您說自己到了《喜宴》還是小孩,到了《理智與情感》就變?yōu)槌扇?,開始與獨立制作不同的大聯盟制作方式,要學會為觀眾、為片方、為投資人擔負一個導演的責任。
您不斷自省獨立制片與大聯盟的不同,并將之總結成一種可以遵照的經驗。
其實只有拍電影之前那么多年的準備,才有對這些類似教科書經驗總結的可能。
您很多話一出口,就讓人了解厚積薄發(fā)的意義。
作為散文集,書里我們看到您的童年往事,您對父親一直“恨鐵不成鋼”的愧疚,您在學校悶聲不響的性格,您挨老師的打,您不停轉學;以及您在藝專和大學里的戲劇式生活,看到您的戀愛。
等您開始拍電影,又可以看到您和演員之間的感情,和愛瑪·湯普森成為知己,并且真心的說“I love her dearly”。
和好機器公司、制片人詹姆斯一起成長的友誼,都有趣極了。
當作心靈雞湯來看,可以在書中感覺到勵志,感悟您的人生感悟。
您會描述將近中年還居家六載的日子,直言其中的寂寞和壓力,甚至羞赧得想到日本男人的“切腹”。
看您從推手開始轉運,開始不斷走向一條上升之路,看到您第一次拿獎,都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絲奮進。
您在功成名就之時,卻也沒有一絲解脫、舒展的氣息,沒有從六載寂寞中跳脫的快意,您只是告訴我,人生不論如何“命定”,只要努力,命定的結果也會很不一樣。
您給自己定位為“外人”的說法,您關于中原文化在臺灣的傳承,您關于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比較,讓人深思不同社會、文化間的差別、影響和糾結。
您在臺灣是外省人,在美國是外國人,在大陸又變成臺胞,這導致您缺乏歸宿感,只愿把電影當家。
您在書里帶著這種尷尬奇怪的“外人”目光,審視著美國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入侵,并讓您有了令東方文化回流美國的努力,并關注著年代發(fā)展里中國、美國家庭、社會的變革。
這些都在您的論述之列,并且有很多滲入您的電影,放到大銀幕上,繼續(xù)引起我們的思考。
作為傳記,這一本的態(tài)度最可貴。
您在大陸版的序言里說:“其實這本書有個特點,它不神秘,我們從頭道來,蠻老實的”。
現在的世道,不老實太容易,老實太難得。
您是個坦率的人,把值得說的,自己所有的經驗與體驗都拿出來,對權力、榮譽,實榮或者虛榮的感想,也都不避諱。
分析了很多之后,您說了一句,電影就是要“好玩”的。
電影、拍電影的意義在哪里,這一個簡單的詞實際上說了很多。
我想起陳丹青在《退步集續(xù)編》里對魯迅的評價,就是一個“好玩”的人,陳丹青說好玩是一種極高級的境界與人格,絕不只是滑稽可笑,“……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進退,他總是放松的,游戲的,豁達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運龐大的余地,豐富的側面,寬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嚴肅,一旦憤怒激烈,一旦發(fā)起威來,不懂得好玩的對手,可就遭殃了”。
我覺得您深知這種“好玩”,雖然書里全篇的敘述態(tài)度都如您在電視里給世人的映像,溫和謙遜得仿佛沒有一點好玩的影子,但光看您為了《臥虎藏龍》的武術所作的種種努力,就知道您的“好玩”,您鉆研武書,研究拳法,劍法、刀法、槍法,研究內藏的勁道,繪聲繪色地給我講述刀槍劍戟斧鉞勾叉,貓竄狗閃兔滾鷹翻,甚至到紐約找到武術大家,拜師取經習武。
一個文人,做這些有趣的事情,目的仍舊很文人:期望能讓華語銀幕上不總是那些不能入主流的武打表演,而是把真的武術、以及武書中與人生相合的道理帶上大銀幕,以此提升武俠電影的層次,不再停留于B級制作。
雖然不斷被深知武打場面如何出效果的八爺罵“文人說大話”,也要厚著臉皮去試驗,好在,您研究許多武功道理,不至于像很多功夫武打片導演那樣反受武指控制,文戲歸文戲,武戲歸武戲,甚至不能銜接順暢,您事前修煉的力道與功夫,足可以控制武戲場面的效果,讓武打場面真的展示出儒雅的境地,即便讓八爺苦惱于無法拍得盡興也在所不惜。
好的導演,控制欲一般都強烈得無法自拔,所有事情都期望把握在自己手上,一如您每部片中的事事躬親。
豐富的側面,寬厚的背景,大約就是這樣。
而電影要“好玩”,也很難。
大多數電影,僅只技術性的“好看”而已,好玩需要的是情懷。
一個導演也經常會從好玩變得不好玩起來。
比如拍《紅高粱》和《有話好好說》的張藝謀是好玩的,而拍《黃金甲》和搞奧運會開幕式的張藝謀就顯得不那么好玩;拍《黃土地》和《荊軻刺秦王》的陳凱歌是好玩的,而拍《和你在一起》或者《無極》的陳凱歌就顯得不那么好玩;拍《小武》和《站臺》的賈樟柯是好玩的,拍《世界》和《三峽好人》的賈樟柯就不那么好玩;拍《甲方乙方》和《手機》的馮小剛是好玩的,而拍《夜宴》的馮小剛就不那么好玩。
每個導演都會有這么一種好玩的時候,保持好玩的境界,很難,因為電影拍得越多,可供進步和回旋的地界越狹窄,經常一個轉身,就會退步。
而您即便是到了極高的地步,每一部電影所做的探索和轉變,仍會把您帶向更高的境地。
至于拍電影中的好玩之處,還是您自己的言語最能說出:“它是我與幻想扭斗,企圖將他顯象過程中的一抹留痕。
它是我將思想表達在紙張,膠卷,音符等媒體上的一個烙印。
它是一種顛倒眾生,真情流露的做作。
它是我的青冥劍,使我心里的玉嬌龍,是我心底深處那個自作多情的小魔鬼。
它是我企圖自圓其說所留下的一筆口供。
他是我想要了解這個世界的一點努力。
”我越深知好玩的意義,越沮喪于自己的不好玩,或者說沮喪于修煉到好玩境界的難度。
不過好在,至少我可以感受您的好玩,盡管這邊的電影院經常把您的作品搞得很不完整,給您的好玩打個折扣。
《十年一覺電影夢》,書在五年前就完成,那時《臥虎藏龍》剛剛告一段落。
但您的夢遠未到醒來的那一天,《臥虎藏龍》之后,又有《綠巨人》、《斷背山》和《色戒》,而您又拿了兩次金獅,拿到了《臥虎藏龍》時期望但沒能拿到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終于面對十億觀眾用中文說出了對父母的感謝。
從Imdb上知道,您下一步作品的計劃可能是《小游戲》(A Little Game),一個有趣的夫妻假冒分手的故事。
盡管這邊關于《色|戒》的爭論還沒有完全停息,還有人在說些“美化漢奸、色情污染”之類的扯淡話,而您,想必已經計劃著進入一個新夢境了。
看到您拍攝和宣傳《臥虎藏龍》時身體垮掉的段落,很希望您的夢不要每次做起來都讓您那么苦悶,搞到《臥虎藏龍》里那種“死過去”、或者在拍《色戒》時痛哭不已的狀態(tài)。
不過更真心的話是,假如您不受苦了,我到哪兒去看畫面中那些最真切的情感,到哪兒去體會假戲中的真情。
苦悶來源于您的經驗、您的生活、您對現實生活中情感的體會,您得以打動我的原因,也就是你所發(fā)現并在每一個電影夢中所展示的生活之苦以及無可奈何。
從一開始的父親三部曲,父親對兒女種種期許的失落與無可奈何;《理智與情感》和《臥虎藏龍》中企圖超越規(guī)矩來獲得情感,但自知不可得的苦悶與壓抑;《冰風暴》里家庭情感不可維持的迷茫;《斷背山》里人人心中都珍藏而非同性戀獨有的對真愛的求不得;直到《色|戒》,也還是再說得不到的那份愛,只不過這一部最極端。
說來說去,您講述的都是我們身上最普通的,這一輩子必會經歷到的感情和失落,誰不做兒女呢,誰不想把家庭維持好呢,誰心中不藏一個遺憾一輩子的愛呢,所以您會文藝得如此大眾。
您真的是處處考慮觀眾,而不是僅僅顧及自己爽快的導演,就像在書里講述拍攝電影的每一個章節(jié)里,都會看到你對廣大觀眾反響的預測和反思。
“廣大觀眾”這個詞在您那兒,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存在,而不是嘴上的口號。
看完這本書,看完您原原本本將每一部電影里的痛苦和掙扎說出來,才完全理解張靚蓓在序言里的話,“寫李安,當初想得很單純、很簡單
我沒想到自己選上的是一座這么難爬的山。
” 這書的繁體字版五年前在臺灣出版,那時剛進大學不久,看電影還僅是找樂子的事情,尚不懂電影究竟是何物,不懂蒙太奇,不懂鏡頭還要調度,不懂電影還有敘事結構,不懂分辨表演的好壞。
現在知道一些,也學會給電影指手畫腳,做些大而無當的分析,甚至靠這點本事吃了一段時間雜志編輯的飯。
但總覺得電影還有太多玄機。
所以之于我,這書現在于大陸出版,恰好能夠讓我提升對電影的理解,仿佛一條堅實的階梯出現在陡峭而無路的半山腰。
當然會有很多理解電影深刻得多的人,會覺得這書都是老生常談,毫無新意,但我覺得總還可以通過您對片場故事的描述,體會到您那份坦誠,體會到拍電影時的興奮,至少看到您獲獎的情節(jié),可以激動一番。
您讓我吃了雞蛋,又驚喜地看到了雞下蛋的歷程,我萬分感激。
此致, 崇拜您的,灰土豆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 又及: 拉拉雜雜扯這么多閑話,無非想寫一篇讀后感,居然莫名其妙地用了第二人稱的信件格式,寫完檢查語句的時候,看得簡直自己都要笑出聲來。
通篇的“您”不但沒有像原先企圖的那般拉近我和李安的距離,反而更遙遠了,因為信通常是寄給遠方的人,這一封,大約是要寄到我大腦里另一個遙遠的思維世界去。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精神財富,比很多死板的電影教課書和無聊的影片資料堆砌書籍更值得收藏。
對出版市場來說,也是難得的一種認真態(tài)度,在這個幾天就能編輯出一本厚厚的“變態(tài)\\\/另類\\\/色情\\\/同志\\\/電影鑒賞”的出版市場里,能夠承載電影真諦的新書越出越少,好的還是翻炒“電影館系列”等等那些久遠的經典,而電影隨著技術的迅速刷新,也飛速刷新著自己的面孔。
這本書也是現在名人出書大潮中難得能沉下心來講出很多真東西的書,現在很多名人的書,賺錢第一,故作高深第二,自戀第三,居然也不覺得自己已經像被扒掉衣服光著屁股,赤裸裸并且絲毫不臉紅地表現自己的沒水平。
還有一個關鍵是看書的時候,能不能深入這個十年一覺的電影夢,并體會出其中并不難觸及的深意,而不僅僅當作浮光掠影的采訪和八卦來獵奇。
這書值得沉下心來,心悅誠服一回。
這世界上值得心悅誠服的人,越發(fā)少了,李安是值得珍惜的一個。
46本書的名字和一句話的讀后感
楊絳先生寫了一部《記錢鐘書與<圍城>》的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收人“駱駝叢書”出版。
說它是書,其實只有一萬人千字,比起曾經有過和以后還會有的許多“專著”以及洋洋大觀的“傳記文學”或“文學傳記”來,它實在是微不足道的。
但它的確是一本書,不僅因為它是設計樸素、裝幀精美的“駱駝叢書”之一種,而且因為它完全可以容納足可稱為“書”的內容:只要放縱想象,“據實構虛”,就可以寫出數十萬言的傳記來。
以楊先生的手筆,也完全可以寫得“優(yōu)美動人”。
但是,《記錢鐘書與<圍城>》不是傳記,尤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傳記。
楊先生只用了兩個小標題:“錢鐘書寫《圍城》”、“寫《圍城》的錢鐘書”,并以她寫《干校六記》那種平淡清麗的文風,記敘了《圍城》是如何被“捏造”出來的,以及“捏造”它的作者從小就具有怎樣的“癡氣”。
與“想人非非”的寫《圍城》的夫婿相反,楊先生不容許自己想象,不作主觀的“自我介入”。
她“既不稱贊,也不批評,只據事紀實”。
“據事紀實”本來是傳記家的準則,“據實構虛”才是小說家的本領。
但人們卻往往把二者顛倒過來,看小說以為是作者的“據事紀實”,寫傳記則忘記了不可以“據實構虛”,結果弄出無數人間喜劇來。
錢鐘書先生對這種喜劇看得多也看得厭了,所以一聽說為人作傳之類營生便不免產生厭惡的情緒。
早在1941年,開明書店出版過錢鐘書先生一本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在開卷第一篇《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里,他就寫下一段關于傳記的對話: “你看,人怕出名啊
出了名后,你就無秘密可言。
什么私事都給采訪人去傳 說,通訊員等去發(fā)表。
這么一來,把你的自傳或懺悔錄里的資料硬奪去了。
將來我若作自述,非另外捏造點新奇事實不
”我問。
他又笑了:“不料你的識見競平庸得可以做社論。
現在是新傳記文學的時代。
為別人作傳記也是自我表現的一種,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見,借別人為題目來發(fā)揮自己。
反過來說,作自傳的人往往并無自己可傳,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兒子都認不得的形象,或者東拉西拉地記載交游,傳過別人的軼事。
所以,你要知一個人的自己,你得看他為別人做的傳;你要知道別人,你倒該看他為自己做的傳。
自傳就是別傳”。
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過去了,錢先生的話似乎并沒有起到醒世的作用,相反的,這類“自傳”或“別傳”一天天多起來。
久而久之,人們產生一種心理:寧愿將小說當“別傳”或“自傳”來讀,也不妨將“自傳”或“別傳”當小說或故事來寫。
例子之一就是人們對于《圍城》的反應。
有人干脆認為,方鴻漸就是錢鐘書,仿佛福樓拜曾經說過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有人甚至特地拜訪過當年和“方鴻漸”一起去“三閭大學”的教授哩。
更有好事者,幾乎要根據《圍城》寫出一部“錢鐘書評傳”來。
筆者也是“好事者”之一,也曾經想過能有一部“錢鐘書評傳”該多好,這樣也就不至于再有人翻翻《管錐編》以后問我:“錢鐘書是哪個朝代的
”1982年上半年,當香港出版界約請鄭朝宗先生寫一部有關錢鐘書生平和著述的評傳時,我因此而極力慫恿。
但鄭先生人為所動,他太了解錢先生了。
最了解錢鐘書的,當然莫過于楊維光中了;最熟悉《圍城》的寫作經過的,無疑也莫過于楊先生了。
正如她自己所說:“好比學士通人熟悉古詩文里同句的來歷,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節(jié)的來歷。
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資格為《圍城》做注釋的,該是我了。
”正因為熟悉,而又“只據事紀實”,才使《記錢鐘書與<圍城>》給人的印象首先是真實,錢先生“讀后也承認沒有失真”。
換句話說,楊先生沒有把它寫成“傳記”。
它不是“自傳”,也不是別傳。
錢鐘書的“癡氣” 讀楊先生此書,我最感興趣的還不是“錢鐘書寫《圍城》,而是“寫《圍城》的錢鐘書”。
作為學者的錢鐘書,其學識之淵博,視野之廣闊,是足以令人驚嘆的。
作為作家的錢鐘書,給人們的感覺是神秘的。
在不少讀者眼中,錢鐘書和他的《圍城》簡直是個謎。
是機智,是諷刺,是幽默,是深于嘲弄,還是深于歌哭的
是希望,是失望,是悲哀,是深諳今世,還是深悲來生的
總之是“神龍般的迷走”。
自從《圍城》重印以后,國際國內曾掀起好一陣《圍城》熱,不管錢先生是“誠誠懇懇地奉勸別研究”它,還是“客客氣氣地推說‘無可奉告’”,或者“不講情理”地拒絕求見者,人們還是按照各自的想象和理解去理解和想象《圍城》與它的作者。
楊先生畢竟是女性作家和學者,比起“不講情理”的錢先生,似乎更能理解讀者的心情。
她的《記錢鐘書與<圍城>》充分地滿足了《圍城》的愛好者們渴望理解小說與作者的愿望。
她以極簡約的筆墨為讀者寫出了一個真實的錢鐘書,一個從小“癡氣”旺盛、天生一副作家脾性的錢鐘書,并且第一次向我們透露了錢先生創(chuàng)作興致極濃卻只能從事研究或評論工作的原因。
錢先生于文藝創(chuàng)作有極濃的興趣,是和他自幼便具有的“癡氣”直接相關的,楊先生對此作了非常生動的記述。
錢先生從小愛讀書,并且“一輩子鐘情于書”,仿佛是命中注定的。
據說他周歲時“抓周”抓了一本書,由此而得名。
他在伯父的庇護下讀書,像《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這些“正經小說”,家里是有的,他很早就開始“囫圇吞棗”地閱讀,盡管把“呆子”讀成“皚子”,山不知《西游記》里的“呆子”就是豬八戒,但那又何妨
伯父肯花銅板計他向書攤租小說,那是求之不得的事。
那些家中不藏的書,父親未必讓看。
什么《說唐》、《濟公傳》,什么《七俠五義》,他都看得津津有味,回到家里,還要把剛看過的小說向弟弟搬演一番: 希望可以幫到你 論文時候就寫,因年代久遠,所以發(fā)表日期不詳,望老師海涵。
然后在拽點文鄒鄒的東西 哈哈~
老師都喜歡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