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錢鐘書作品讀后感

          錢鐘書作品讀后感

          時間:2018-11-04 16:44

          錢鐘書 靈感讀后感1000字

          讀錢鐘靈感》所感  很多人包括我是通過一部《圍城》知錢鐘書,作為一學大家,他更多的時候沉浸在文學的海洋里自在遨游,絕不愿受各種條條框框的拘束,因此他的文字盡管充滿智慧的思考,卻喜歡以一種戲謔的風格面對世人。

          《靈感》應該是他的一篇即興之作,通過對虛構(gòu)“作者”死后靈魂遭遇的描繪,影射對現(xiàn)實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滿。

          可能和當時所處政治環(huán)境有關(guān),為免文字描述過于現(xiàn)實因言獲罪,通篇借用隱寓手法,文字處處包含機鋒,語帶雙關(guān)。

            錢鐘書基于自己的人生與社會的觀念,以《靈感》為題,寫成了一部辛辣的短篇諷刺小說。

          文中寫到:  “有那么一個有名望的作家,這位作家是天才,所以他多產(chǎn);他又有藝術(shù)良心,所以他難產(chǎn)”。

          “他寫了無數(shù)小說、戲曲、散文和詩歌,感動、啟發(fā)、甄陶了數(shù)不清的中學生。

          ”  “他能在激烈里保持穩(wěn)健,用清晰來掩飾淺薄,使糊涂冒充深奧。

          因為他著作這樣多,他成為一個避免不了的作家,你到處都碰得見他的作品。

          燒餅攤、熟食店、花生米小販等的顧客常常碰到他戲劇或小說的零星殘頁,意外地獲得了精神食糧。

          最后,他對文學上的貢獻由公認而被官認。

          他成了國定的天才。

          ”  “由于作家的著作太多了,地載不起這分量”。

          以至于地面裂開一個大口子,作家立腳不住,在崩塌的動力下,從亂書罅縫里直陷下去,跟著自己的書一直跌倒了地府。

          在地府里,這位作家遇到了前來索命的他筆下的眾人

          最后,“在大眾嗤笑聲中,作家的靈魂給一個穿制服的小鬼押送上路。

          ”  文章雖則短小,卻也讓人有感、有獲。

          自然,若感言出個千言萬語,必有無病呻吟的嫌疑。

          略述三則: ?。?)他是一位現(xiàn)代文壇上也許是絕無僅有的對“人生、人世”誠有所悟的語言天才。

           ?。?)在(1)的基礎上,單從文字而言,錢鐘書的確是超脫的——那些著作等身的各類人等“只增加了讀者們的負擔。

          ”這一點應該最難被世人接受,卻是《靈感》的價值所在。

          因此,估計不會對這個社會、對那些生存于這個社會的人產(chǎn)生太多的影響。

          正如他在《談教訓》一文中所說:“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這許多人,自告奮勇來做人類的義務導師,天天發(fā)表文章,教訓人類。

          ……我更奇怪,有這許多人教訓人類,何以人類并未改善。

          ” ?。?)品味《靈感》的意蘊,錢鐘書又不夠超脫——《靈感》中透露著一絲小小的私人怨恨。

            盡管文字中透露出現(xiàn)實殘酷,如透過地府“司長”之口述說:現(xiàn)在地獄已經(jīng)搬到人間了。

          但還是極盡戲謔之能事,如稱地府為“中國地產(chǎn)公司”,而地府首領自稱公司“司長”。

          文中對各種丑陋心態(tài)描寫更是入骨三分,透出對世事人心的洞徹。

          如描寫“作者”想象中“美國是一切舊大陸作家的金銀島,不成功的人到那里可以成功,成功的人到那里可以收獲。

          ”;又如“作者”為了自我炒作“常常有意在記載里點綴些事實錯誤”,待記載發(fā)表后再聲明更正,以便“一樁小事能使他的大名兩次見報”。

            這是一篇讓人輕松的文章,同時又是一篇讓所有“作者”備感沉重的文章,如此一棒打盡天下人可能也正是錢鐘書的自信吧。

          具備如此自信是因為他不必祈求“靈感”,因為心中已有文章之海,不必再求靈感之泉。

          希望對你有幫助,回答不易,還望采納,謝謝

          求錢鐘書《一個偏見》讀后感

          從錢鐘書的《一個偏見》想到博客 [閱讀:3506] 讀錢鐘書的散文《一個偏見》,真是暢快淋漓

          偏見本不足褒,而作者睿智幽默的引經(jīng)據(jù)典,譏古諷今,卻把“一個偏見”描述得流光溢彩。

          有幾句話更是如雷貫耳。

          “人生在世,言動專求合理,大可不必。

          ”這句話心平氣和得目瞪口呆,放達得近乎頹唐:從字面上直接看過去,這世上言語行動,豈不是我行我素、無是無非了嗎

          那么人生的追求和歸宿在哪里呢

          如若從自我解脫民的視角中看過去,這句話就簡直勝似李白的水中攬月,陶潛明的東籬采菊,頗有些超然物外的味道。

          有了這個發(fā)現(xiàn),完全不必如僧徒面壁苦修,如道士不食人間煙火,就可悟到人間正果或羽化成仙了

          跟下來一句擲地有聲的注解,更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所謂正道公理壓根兒就是一種偏見。

          ”你就會豁然而悟:這正是一個傲骨錚錚的智者對強權(quán)時勢、庸俗世情的鄙視和輕薄。

          “只有人生邊上的隨筆,熱戀時的情書等等,那才是實實在在、痛痛快快的一種偏見。

          ”這句話,幽默得親切,然而這也是種“偏見”,但這種偏見,卻充溢著坦誠、真摯。

          可見,作者的所愛不在于“邊上的”,或偏或正,而是“真實”

          實實在在、痛痛快快的袒露自己的哪怕是種偏見,也是何等的美好

          那么,社會呢

          習俗、倫理、政治流氓,惡棍學閥,明明都是偏執(zhí)一隅,唯已唯利,卻偏偏地要宣稱自己“客觀公正”和“正襟危坐”。

          真是狗“視著肉骨頭的時候,何嘗顧著旁邊還有狗呢。

          ”這話就是何等的辛辣

          錢鐘書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1935年,離今年已剛好七十周年,這文也是“古來稀了”。

          社會的確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今天讀起來,仿佛還是一把利箭,直指時弊

          又仿佛如一付良藥入口,去痛消炎

          相信和追求公正、公平吧,這是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必然。

          但千萬不要聽信那些正襟危坐的人所說的客觀公正,這是千萬不能較得了真的。

          我們已有了太多的教訓。

          高級貪官成克杰(原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廣西區(qū)政府主席)、程維高(原河北省委書記、人大主任)、劉方仁(原貴州省委書記)。

          。

          。

          。

          在臺上掌管一方天下時,有誰聽到過他們不是說清廉公道、體恤民意的

          不用調(diào)查,他們做這樣的報告和指示,不知印刷成了多少小山樣的書籍和公文,在多少眾生中震耳發(fā)聵

          一些貌似為公正的中間機構(gòu),更是把社會的公信力糟蹋得面目全非,那些大名鼎鼎的會計師事務所,有幾個不是在股市中欺詐中小股民的幫兇

          一些自詡為以天下為已任的學者專家,就真的是以天下為已任了

          舉例來說吧,前些年國人有了共識,振興中華,教育先行,怎么行

          有學者、有專家出主意了,實施義務教育、教育產(chǎn)業(yè)化等等,可在這實施的過程中,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支出,是越來越大,簡直成了壓在頭上的一座大山。

          可那些出主意的人呢

          早就賺得遍體冒油,把子女送到美國和西歐受接受“資本主義”的教育去了。

          如此這般所謂的正道公理,實在還不能說是偏見了,只能說是偏執(zhí)一隅,啃著自己搶來的肉骨頭,唯已唯利了。

          前些天我在寫“片言博客”,本人片言只語,既非專家,又非學者,當然只能是偏見。

          但在思索的過程中,我確實感到了這種偏見的快樂。

          今讀錢鐘書的這一篇文章,使我對博客的熱愛更深。

          縱觀社會的百態(tài)和喧囂,我不得不感慨,作者說的,“只有人生邊上的隨筆,熱戀時的情書等等,那才是實實在在、痛痛快快的一種偏見。

          ”多像是對博客的一種先知先覺啊

          熱愛博客的主體網(wǎng)民,莫不是在“人生的邊上”隨興所至地做著自己的筆記,閱讀著別人在博客上的筆記,在博客上沒有多少人是正襟危坐宣稱自己是如何公正公道的,說是“偏見”,應是實情,可這種“偏見”是那樣真實、坦誠和令人痛快,怪不得人們是那樣的喜歡博客了。

          網(wǎng)絡上的“流氓燕”名氣不大好,閑來無事,我曾找來了以上提到的幾位大貪官的文章著作,和她的博客文章放在一起閱讀,那真的覺得“流氓燕”的文字遠沒有那些貪官的做作和偽善,當然這是另類對比了,也算是一種偏見吧。

          人一旦悟出了生活的真諦,他就能駕馭生活,就達到了一自由的境域,生活本來就是愉快的,正如作者在文中開篇所說的,“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娛樂”。

          喜歡博客也大抑如此!

          《吃飯》錢鐘書 讀后感 500字

          錢鐘書《吃飯》一文有 錢鐘書先生的隨筆(也可稱散文),讀后余味無窮。

          吃飯,乃人之生活的事,又確為平常之事。

          然在先生筆下,竟然會引發(fā)出那么多的知識和故事來,吃飯是政治家的裝點,吃飯與音樂的關(guān)系、吃飯與賞花游山的關(guān)系等等、吃飯中大有學問,吃飯中有萬般氣象,吃飯中有高深哲理。

          作者如同與你拉家常,就那么慢條斯理地細細道來,諸多人生哲理在作者的娓娓敘述中向讀者自然隨意地展示出來。

          錢鐘書先生是大學問家,他的這篇《吃飯》,決無華麗的詞藻,像是不經(jīng)意中信口說出來一樣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篇短文,具有那么多的知識含,足見作者的博學多才。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題目是講《吃飯》,但你細細品位(味),這確實又不是純粹講吃飯的一篇普通作品,作者講的是人生、哲學、政治,講的是歷史、是藝術(shù),是怎么做人的道理。

          我想,沒有文章大家的睿智,沒有廣搏的哲學社會學知識,是決然寫不出如此自然流暢而信息量豐富的文學的。

          魯迅先生論及文章寫作,曾有一句名言,叫做:去粉飾,勿作做,少賣弄。

          如果用這段話來評價錢鐘書先生的《吃飯》,我以為再合適不過了。

          全文不用修飾之語,少華麗之辭,即使引用柏拉圖等先哲們的故事或典故,也絕無生拉硬扯吊書袋的造作,而是自然貼切,恰到好處。

          平淡的生活中含有豐富的哲理,而要把豐富的哲理講述得平淡率真,讓人潛移默化地接收那些內(nèi)函豐富的道理,需要講究方法。

          像我們這平淡的人生卻有著平淡的想不到的收獲,不要少看了吃飯這兩個字,俗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

          我們生活的一切必須從這開始。

          所以我介紹大家都去找到錢鐘書的《吃飯》這篇文章去看看,一定會讓你受益非淺。

          讀劉墉、畢淑敏、林清玄、錢鐘書、梁秋實的散文讀后感

          劉墉: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他是一個好父親。

          作為妻子的丈夫,他是一個好的依靠。

          作為兒子,他是孝順的感動。

          我始終忘不了他在一篇關(guān)于親情的散文中那樣說:“愛像果汁粉,生活是清水,只要調(diào)配適當,都能沖出一大瓶愛的果汁。

          可是有的人雖然倒了很多果汁粉,卻加了太多的水,蓋上瓶蓋,怎么搖愛都不能融化。

          于是在喝了一杯又一杯淡而無味的薄果汁后,賓客將散人將老,甚至愛的人先自己一步離開,才發(fā)覺瓶底有那么多未溶解的濃濃的愛。

          ”是他讓我思考,我們做得不夠。

          看到媽媽辛辛苦苦的為我付出時,我有沒有對她表達我的感謝

          爸爸淳淳教導時,我又沒有而認真的聽從

          奶奶慈愛的噓寒問暖時,我有沒有耐心的回答?原來世界上的愛都是需要表達的啊

          他教會了我感恩,教會了把對親人的愛勇敢的說出來、表達出來

            畢淑敏:一位心理學的大夫有著非同凡人的震驚與果敢,她的文章如同她的個性一般堅強韌性。

          她教給我們愛,同時教給我們理性,面對殘酷的世界陰暗面與不可理喻的社會黑暗角,我們應當怎么樣的調(diào)整自我的心里,正確的看待,走向光明與燦爛。

          累了、倦了、厭了,不要和自己過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徑,給心靈放個假。

          我們都是可以的,都是有價值的,都是未來的。

          畢淑敏教給我勇敢,賦予我理性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

          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xiāng)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

          隨后,他沒有拘泥于鄉(xiāng)土散文的創(chuàng)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chuàng)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xiàn)著凝注。

          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

          ”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

          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qū)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于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tài),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

          ”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

          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jīng)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

          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tài),使串串云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著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

          那是一種歡愉后的平靜,無奈后的超脫,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釋然。

          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zhì)世界里,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閑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

          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

          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錢鐘書的散文《吃飯》是典型的學者散文。

          所謂學者散文,大都具有較強的知識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寫景,主要的表現(xiàn)手段也不是抒情、寫景或敘事,而是議論、說理和達意。

          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啟人。

          錢鐘書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見長。

          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識海洋融會貫通,濃縮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測的一潭清水。

            前幾日,從書店買了一本《梁實秋散文集》。

          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

          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jīng)論據(jù)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

          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

          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

          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

          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買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

          哈哈,真可謂精辟。

          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shù)煤脦撞抗拇?/p>

          ”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

          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guān),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guān)系。

          ……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shù)計,應以起內(nèi)容之需要為準。

          ……文章的好壞與寫作的快慢無關(guān)。

          頃刻之間成數(shù)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

          ”使我頓時茅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

          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xiàn)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jīng)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

          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

          ”他如是說,也如是這樣做的。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

            是梁實秋

          誰有錢鐘書的《宋詞選注》的讀后感或者是它的評價啊

          謝謝

          ~

          看錢先生的《宋詩選注》是四五年之前的事情了,當時興趣很濃,還抄了很多好詩到日記本上。

          讀這本書最深刻的印象是錢鐘書先生評介人物性格和作品特色時的語言風趣幽默形象。

          無疑,很多語言是錢氏風格,他人絕對講不出這樣的絕妙好詞來。

              看完這本書,你會對宋朝詩歌的風格流派和風格流變有一個總體的印象。

          畢竟人的趣味應該是多樣的,山谷的老辣拗體固然出人一頭地,蘇軾的詩歌比喻絡繹固然勝人一籌,但永嘉四靈的詩歌卻也清新靈秀。

          錢鐘書先生對各家各派都沒有什么偏見。

          他在詩歌注解中表現(xiàn)出了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一個小詩人盡管其它詩歌都不好,只要有一首好詩也可入選,象柳開的詩。

          而一個大詩人盡管有很多好詩,但存在的詩歌上的缺點,錢鐘書先生也會提到。

          同時在評介時候也注意到堅持辯證的觀點,每一家詩歌的利弊基本都講出來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錢鐘書先生的眼界是廣闊的,他對宋詩的評價是放到中國詩歌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

          每個人的詩承和對后來人的影響基本都被他說到了,一些詩句的歷史衍變也被他指出來。

          這樣讀者就不會只被宋詩狹隘住,而能夠?qū)⒀劢绶砰_,會通古今,熔煉百世,觸類旁通,系統(tǒng)條理地領會宋詩的發(fā)展風貌,這種治學精神在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編》中也表現(xiàn)得很明顯。

              在中國詩歌發(fā)展歷史中,唐詩第一,宋詩第二,清詩第三。

          如何恰當?shù)卦u價宋詩是個很不容易的問題。

          在這方面,錢鐘書先生花了很大的工夫,整個《宋詩選注》,是錢鐘書先生單干,其中絕對找不出抄襲的痕跡,不象現(xiàn)在很多學者那樣干著“文抄公”那樣不光彩的事情。

          同時錢鐘書先生對宋詩也很不滿,但又迫于組織單位上的任務分配和政治風氣的壓力,這個《宋詩選注》寫起來也是很不痛快,寫不來也不太如意,特別是對詩歌的選擇上。

          正如全書充滿著幽默的筆調(diào),但實際上其中更反照出錢先生的無奈和壓抑。

          這是我不得不指出的。

              真正的錢氏作品要到后來出版的《宋詩紀事補正》100卷中才能看到。

          (不過我還沒看到)。

          詩以言志,可以陶冶性情。

          但他人寫出來的詩不能令人滿意,這就要進行詩歌批評,指出好詩到底好在哪,壞詩壞在哪里。

          要提高詩歌的鑒賞水平,我認為《宋詩選注》還是值得好好看看的。

          因為錢先生有很高的文藝鑒賞能力,這種能力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令人信服。

          在《宋詩選注》對詩人的評介中也可看出評介者的慧眼。

          只是令人奇怪的是對每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并沒有說明。

          雖然這樣,其中還是可以看出評介者平等的眼光,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百花釀蜜,方有如許的甘甜。

          這部書更重要的是闡述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

          真正的自由必然是以規(guī)矩為前提,能規(guī)矩方能躋得大自由。

          這不僅是對藝術(shù),對于生活都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錢鐘書的作品

          《管錐編》簡介  《管錐編》是錢鍾書(錢鐘書)先生生前的一部筆記體的巨著。

          同他的《談藝錄》、《七綴集》、《槐聚詩存》、《寫在人生邊上》等不一樣,《管錐編》不能被歸入任何的學術(shù)體例當中。

          該書范圍由先秦迄于唐前,而涉及音韻、訓詁、經(jīng)義、比較文化等多門學科。

          在本書中,錢先生對《周易》、《毛詩》、《左傳》、《史記》、《太平廣記》、《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辭》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進行了詳盡的縝密的考疏,體現(xiàn)了先生學貫中西的豐厚學養(yǎng),代表了目前學術(shù)界的最高水平。

            “管錐”二字,源出《韓詩外傳》(“三家詩”之一,即《詩經(jīng)》):“譬如以管窺天,以錐刺地——所窺者大,所見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  《管錐編》書評  《管錐編》論題四則  一、遮蔽與澄明  人的認識增長途徑之一是閱讀。

          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大,人是逐漸由被遮蔽而走向澄明的。

          從這方面來說,錢鍾書先生后期的主要著作《管錐編》,是一種澄明的思想呈遞。

          《管錐編》說:有所見必有所蔽;天下之道各分,而原可以合。

          每個人都有自己所獨特的生存體驗,都有自己的見解,因此形成了世界的方方面面。

          但是一種獨特的視角也可能是它的局限所在。

          能將各家之道綜合的,《管錐編》當無愧是集大成的主要代表。

          而其它的書,很可能有蔽見。

          在這方面,管錐是值得推薦的書之一。

            二、文化胚胎與根本  現(xiàn)代發(fā)展源自近代,近代源自古代,雖然科技突飛猛進,但在人文領域變化不大。

          《錢鐘書散文》中提到這一點。

          正如成熟的人是由胚胎到嬰兒、少年、成年發(fā)展過來的一樣,社會文化也是如此。

          相對來說,越是早期的,古代的,也越是根本的。

          注釋古代的典籍,正是探尋人類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根源性存在。

          《管錐編》說:察古可以知今,見今可以知古。

          因此在闡述人類古代各種現(xiàn)象的同時,這種做法的當代文化意義就凸現(xiàn)出來。

          所謂胚胎,即含有各種發(fā)展生長的始基。

          因此呈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本原,并挑出其中的糟粕,也是《管錐編》對中國的貢獻之一。

          因為現(xiàn)代現(xiàn)象的各種因果追溯,都可以追尋到歷史的深處。

            三、文字般若  許多發(fā)展都是否定之否定的,理論體系也不例外。

          因為一種理論總有它不足和待發(fā)展的地方,并且一種理論常常成為其它理論發(fā)展的桎梏。

          管錐編云:真理中蘊涵著血氣。

          這種觀點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觀點很相近。

          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從認識論和意識形態(tài)上看,人不可能把握所謂客觀的真理。

          所謂的真理不過是權(quán)力的象征和對弱勢群體的壓迫。

          ”理論同時意味著理障。

          甚至文字本身就意味著桎梏。

          但文字還得用,語言還得發(fā)展,觀念也需要放到廣大時空坐標中,和其他相關(guān)論點論據(jù)進行比較對照,而不應成為僵化偏執(zhí)的教條。

          從這方面來說,《管錐編》類似大乘的般若,觀照萬法而又無所執(zhí),只是具體地分析具體的問題,并打通其它學科的界限,力求達到一種圓融的效果。

          從錢鍾書《談藝錄》對《華嚴經(jīng)》的引述和錢鍾書對佛典的熟悉程度來看,他對這點是有所知的、有所行的。

            四、《管錐編》的體例  《管錐編》注釋了中國十部古籍。

          凡是字句有出入,含義有分歧,源流可考證,值得闡述的亮點和需要評價的地方,錢先生都一一拈出。

          可以說,這對后來人閱讀這十部古籍起了很大幫助。

          同時為后來人研究其中的問題提供了很多資料和啟發(fā)。

          《管錐編》是錢鍾書先生的讀書心得,注釋雖多,但有的地方是借注釋而有意闡發(fā)對社會的看法和其它書的看法。

          例如注釋“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的問題時,指出這是歸謬法,并提到孟子好辯,其經(jīng)常采用歸謬法。

          這就對讀者閱讀《孟子》有很大幫助。

          又如在講到“名由人立,藝由己成”的時候,提到了他對閱讀章學誠《文史通義》的“別有會心”,闡發(fā)了一段章學誠對社會某些現(xiàn)象的憤慨,這當然有些“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但也說明錢先生并不是單純閉門讀書,而也是負有社會的道義感。

            《管錐編》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因為讀書既多之后,各書中或有分歧之處,必然會心存疑慮。

          這個地方到底作者說的對不對,是不是這樣,這都是個問題,因此有時候需要確定真?zhèn)味鎰e是非。

          光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不夠的,還要知道正誤所在,這就需要熟讀精思了。

          錢先生在這方面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書中注釋的這十部古籍,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為什么只是挑那些地方

          我認為這涉及了《管錐編》的一個特點——疊構(gòu)。

          在十部古籍的排列順序上,凡是論述的問題,一般都在前面的章節(jié)沒有出現(xiàn)過;凡是前面古籍拈出的問題,后面就不再論述。

          并且重要的是,出現(xiàn)的論題必然都是在歷史上有疑義需要解決,或者是首先出現(xiàn)的值得注意的某個現(xiàn)象和一些警句需要拈出和說明,或者是從文學角度需要評判。

          而沒有出現(xiàn)的論題很可能價值就不太高。

          當然每個讀者也可能視角是不一樣的。

          但讀者對古籍所關(guān)注的地方,通常都在《管錐編》的前面地方都能找到。

          (關(guān)于這個觀點,可以再商榷論證)。

          因此讀古籍的好處只剩下加深對《管錐編》引文和論述的理解了。

            一部鞭撻專制的思想錄 ——我讀《管錐編》  錢鐘書先生的書總是很熱銷,錢鐘書研究也總是個熱門話題,可是作為其重要學術(shù)論著的《管錐篇》,我總覺得其底蘊亦即其思想價值并未得到認真、準確的解讀。

          其實這部成書于“文革”動亂之際的皇皇巨著,其學術(shù)思想的基調(diào)就是人道主義(首先當然是十八世紀以還的人道主義),而啟蒙思想家的人道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專制的鞭撻,因而在我看來,《管錐篇》其實也是一部鞭撻專制的思想錄。

            一、 專制的可怕:“口戕口”  或許有人會問,何以見得《管錐編》有其思想、價值且集中表露于對專制的鞭撻

          其實不僅錢氏本人早有明言,書中所引所述及其所論也是赫然在目。

          因此,順著《管錐編》中的文本線索,我們不僅可以窺探與索解錢鐘書先生“文革”當年的心路歷程,對探尋當代中國文化人十年動亂時期的心境狀態(tài)也不啻是找到并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口。

            人們或許記得,“文革”中曾流行一句很有點文學色彩的話:經(jīng)過嚴冬的人才懂得春天的溫暖。

          其實,經(jīng)受過“文革”磨難的人才真正懂得以言治罪的可怕和言論自由的可貴,因為極左的實質(zhì)其實就是專制,就是對輿論及言論的鉗制。

          《管錐編》中論的雖是經(jīng)史詩文,可是打開第一冊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旨趣并非僅限于學術(shù)問題,相反,對古代中國專制統(tǒng)治的揭露與鞭撻卻始終為其不變的話題,其中對“口戕口”一語的詮釋與闡述令人至今為之心悸。

            “口戕口”一語本出于先秦古器物上的銘文,《大戴禮·武王踐阼》篇始錄之。

          《管錐編》中對此語的詮釋頗為較真,首先是在論《周易正義》的部分里為釋“頤”卦中的“彖曰: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一語,錢氏先是引出唐人孔穎達對此語的《正義》:“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繼之則指出孔氏“《正義》語乃取之(唐人)傅玄《口銘》”。

          明眼人已可看出,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角度疏解“慎言語,節(jié)飲食”一語,已經(jīng)悄悄地把立足點置于社會政治層面。

          然而更值得索解的是,他認為孔氏的《正義》仍未達到一語破的,因而指出:“《大戴禮·武王踐阼》篇(中的)《機銘》‘口戕口’三字涵括此象,則未有言者。

          ”換言之,“口戕口”的含義就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戕口”的教訓就是應“慎言語,節(jié)飲食”。

          而這也正是錢鐘書先生的重要提示。

            在這里,雖然“慎言語”與“節(jié)飲食”兩大義項尚未分伯仲,但在引錄唐人劉禹錫的《口兵誡》(“我誡于口,惟心之門,毋為我兵,當為我藩,以慎為鍵,以忍為閽,可以多食,勿以多言”)的基礎上,錢氏卻道出了自己的隱憂:“諸如此類,斤斤嚴口舌之戒而馳口腹之防,亦見人之懼禍過于畏病,而處世難于攝生矣。

          ”(《管錐編》第一冊第23~24頁,以下僅在引文末簡注頁碼)如果說這里所論尚屬泛泛而談,人們尚且感受不到專制的可怕,那么我們不妨再來看看《管錐編》中引述的幾則“口戕口”的具體史實。

            在《管錐編》第三冊中論及《桓子新論》時,為釋“新論”中的“夫言語小故,陷致人于族滅,事誠可悼痛焉”數(shù)句,錢氏引錄了諸如《宋書》、《魏書》及岳珂《?史》等眾多古籍所載“口戕口”之實例。

          如《魏書·苻生傳》載:苻生“既眇其目,所諱者:‘不足’、‘不具’、‘少’、‘無’、‘缺’、‘傷’、‘殘’、‘毀’、‘偏’、‘只’之言,皆不得道;左右中忤旨而死者,不可勝紀”。

          苻生非漢族的君主,其野蠻或出于文化的后進,但漢家的天子以言治罪同樣窮兇極惡。

          據(jù)多種古籍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生性多疑,“臣工表奏頌圣,每犯忌諱:‘一人有道,萬壽無疆’則疑‘強盜’,‘體乾法坤’則隱喻‘發(fā)髡’,‘作則’嫌于‘作賊’,‘生’、‘扉’諧音‘僧’、‘匪’,‘殊’拆字‘歹’、‘朱’,皆科以大逆謗訕,(故)當時有‘撰表(即成)墓志’之謠”(第971~972頁)。

            錢氏這里所引尚有南朝及清代的諸多有關(guān)“口戕口”之史事,但僅此已使人們感受到了專制統(tǒng)治的恐怖陰森。

          然而更值得深思的是,何以《管錐編》中一再言及“口戕口”及其種種實例

          答案只能有一個:“有感而發(fā)”、“有為而發(fā)”(錢氏本人語)。

          因此,《管錐編》中的下述之論既是對歷史上專制統(tǒng)治者的鞭撻,也是對“文革”當年某些頭面人物的警告:“恃強挾貴,而苛察雄猜,憬然嚴周身之妨,?焉極十目之視,蓋眾所畏之人,其所畏亦必眾耳。

          ”(第973頁)  二、 專制的可鄙:愚民  《管錐編》中對專制統(tǒng)治及其種種表現(xiàn)的揭露與鞭撻即使人們感受到專制的可怕,也使人們看到專制的可鄙。

          因為專制統(tǒng)治一方面憑借赤裸裸的暴力,另一方面也無恥地運用種種愚民措施。

          《管錐編》中有關(guān)這方面的敘述雖是理智多于激情,但細細品味,錢先生對專制統(tǒng)治的鄙薄與厭惡之情卻依然是力通紙背,入木三分。

            在論及《周易》“觀”卦中《彖》曰“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數(shù)句時,他即引述《墨子·明鬼》篇中的兩段話(其一曰:“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并指出:“后世談士闡發(fā)政教相須,與墨子暗合。

          ”這后世談士中即包括清初文學家魏禧與近代思想家魏源(一說“刑賞窮而作《春秋》,筆削窮而說地獄”;一說“鬼神之說有益人心,陰輔王教者甚大,王法顯誅所不及者,惟陰教足以懾之”)。

          雖然《管錐編》中對“二魏”有頗多稱許,但錢氏于此對“二魏”的評論卻表露了自己對專制統(tǒng)治的厭惡:“夫設教濟政法之窮,明鬼為官吏之佐,乃愚民以治民之一道。

          二魏見其治民之效,而未省其愚民之非也。

          ”  可恨的是,不僅文化人中有這么一幫專為“治人者”謀的文臣策士,專制統(tǒng)治者本身對其中的玄機也是洞若觀火,而且不獨古代中國如此,古希臘、羅馬以還的西方世界也不例外。

          《管錐編》中就此寫到:  古希臘、羅馬文史屢言君主捏造神道為御民之具。

          圣·奧古斯丁斥君主明知宗教之妄而誘民信為真,俾易于羈絆。

          相傳奧古斯德大帝(Augustus)云:“有神則資利用,故既欲利用,即可假設其為有。

          ”此真“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之供狀。

          (第18~19頁)  此“之供狀”當然也就是供出了“愚民以治民”的可鄙伎倆。

          然而《管錐編》中對統(tǒng)治者愚民伎倆的揭露尚不止于此,同時還追溯了“愚民說”的由來及其貌似相左而實則為一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

          在論及《左傳》昭公十八年載周臣原伯魯“不說(悅)學”的有關(guān)史事時,錢氏認為找到了“愚民說”的源頭(“愚民之說,已著于此”)。

          就此他引出了《老子》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論語·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莊子·紸篋》(“絕圣棄智,大盜乃止”)、《商君書·墾令》(“民不貴學則愚”)以及《孫子·九地》(“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等古籍中諸多議論,指出原生形態(tài)的“愚民說”就是原伯魯輩的所謂“不說學”,也就是“治民如治軍,亦使由而不使知也”。

            雖然這里的議論未免略嫌累贅,但說穿了就是,實現(xiàn)愚民的目的既可求助于鬼神也可借助于蒙昧。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錢氏話鋒一轉(zhuǎn)同時提出了一個促人自省的警世之論:“文章學問復可為愚民之具。

          ”(第233~234頁)這里雖然無意贅引《管錐編》中引錄的宋人晁說之以下眾多文家哲人之說,但以“文章學問”為“愚民之具”同樣是要達到“治民如治軍”的目的。

          因此,從制造鬼神到制造愚昧再到制造規(guī)范的“文章學問”,其實都是專制統(tǒng)治者的一個既不可告人也不愿告人的可鄙圖謀:“亦使由而不使知也。

          ”  三、 專制的可惡:養(yǎng)寇自重  從《管錐編》、《談藝錄》中可以看出,錢鐘書先生有著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和自由主義理想,因而他對古代中國社會及其專制統(tǒng)治總是取一種審視的目光。

          在前兩節(jié)中,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他如何評判專制統(tǒng)治與人民大眾,尤其是與知識階層的關(guān)系。

          但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專制體制又有何弊端呢

            在《管錐編》中論及《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臧孫氏有關(guān)“疾癦”之說時,錢氏由“疾癦”而論及“美癦”再論及所謂“外寧必有內(nèi)憂”之說。

          “疾癦”何以成為“美癦”

          他先是引出唐人柳宗元的《敵戒》作答:“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益之大”;繼之則以宋人楊萬里的下述之論作結(jié):“天之于君,厭之者則驕之以嘉祥,愛之者則譴之以變異,絕之者則誤之以強盛,愛之者則懼之以災害。

          ”換言之,這就是“疾癦”之所以又為“美癦”,或曰“外寧必有內(nèi)憂”的正面含義。

          但是,這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我們還必須看到:“事有貌同而心異者,釋敵以為外懼,固遠識謀國之忠也,養(yǎng)寇挾而自重,則老黠謀身之巧也;柳州言其一而未知其二。

          ”錢氏歸納的這個連柳宗元尚且未知的“其二”,就是存在于古代中國社會的一種腐惡機制:養(yǎng)寇自重。

            何謂“養(yǎng)寇自重”

          《管錐編》中屢舉《吳越春秋》載吳王“夫差矢書射文種”以下至汪景祺戒年羹堯等諸多史事,而其取舍原則則一概本之于所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喻。

          這里讓我們從中轉(zhuǎn)錄三則顯例以見一斑:  《南史·賊臣傳》(載)侯景為慕容紹宗所敗,軍潰,收散卒才得八百人,(遣)“使謂紹宗曰:‘景若就擒,公復何用

          ’紹宗乃縱之”;《北史·賀若弼傳》(載)隋文帝曰:“初欲平陳時,弼謂高颎曰:‘陳叔寶可平,不作高鳥盡、良弓藏邪

          ’”鄭達《野史無文》卷三記左良玉大捷而不肯窮追,曰:“留此殘賊,武官尚可為人;若賊今日平,武臣明日即奴矣

          ”同是斯理。

          (第216~218頁)  這一“斯理”俗稱就是“兔死狗烹”之喻,演化為現(xiàn)實也就是“養(yǎng)寇挾而自重”的腐惡機制。

          雖然在今天看來,“養(yǎng)寇”者自有其不得已之處甚或某種理由,但由此卻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何以政治腐敗、民生凋零、社會動蕩總是伴隨著專制統(tǒng)治相始終

          因此,“老黠謀身之巧”也是專制統(tǒng)治必然帶來的一大可惡之處。

            四、 專制的可悲:身退罹殃  古代中國的專制統(tǒng)治不僅造成了君臣之間的相互猜忌,也使臣僚之間經(jīng)常處在相互傾軋之中。

          《管錐編》中就此也給我們描述了一種現(xiàn)象:身退罹殃。

          然而這一現(xiàn)象的含義為何又從何言起呢

            錢氏在論及《詩經(jīng)·王風·采葛》中“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兩句時,即接過毛《傳》所言(“一日不見于君,憂懼于讒矣”)而把話題引向?qū)V平y(tǒng)治下君臣關(guān)系及臣僚之間的關(guān)系。

          就此,他先是舉出魏文帝曹丕評劉表父子相疏離的言論(“容刀生于身疏,積愛生于近習”),繼之則舉出兩晉、北齊及北宋的有關(guān)史事,指出所謂“一日不朝,其間容刀”云云均為“(采葛)毛《傳》之旨。

          ”乃直接地說,臣僚不離君實為得寵邀福的一個必要條件,反之,身退于樞要則禍機莫測。

          因此,錢氏得出結(jié)論:“故古來權(quán)臣得君者,鐘鳴漏盡,馬竭器盈,而戀位不去,亦以深慮去位而身與君疏,身疏而容刀、戈也。

          ”(第102頁)  錢氏還認為唐人“李德裕道此隱衷,最為切至”,故不吝篇幅引出了李德裕的大段之論。

          為申論便這里自然應予轉(zhuǎn)錄,只是此論過于冗長,這里不妨將其要點稍作節(jié)錄,同時也借以感受一下專制統(tǒng)治下身為臣僚者的悲涼心境。

          李德?!锻松碚摗吩唬骸 √煜律迫松?,惡人多,一旦去權(quán),禍機莫測。

          操政柄以御怨誹者,如荷戟以當狡獸,閉關(guān)以待暴客;若舍戟開關(guān),則寇難立至。

          遲遲不去者,以延一日之命,庶免終身之禍,亦猶奔馬者不可以委轡,乘流者不可以去楫。

          何以知之

          余之前在鼎司,謝病辭免,尋即遠就澤國,自謂在外而安。

          豈知天高不聞,身遠受害

          余豈不知身退罹殃,蓋恥同(文)種、(李)斯之不去也,則知勇退者豈容易哉

          而陸士衡稱“不知去勢以求安,辭寵以要(邀)福”,斯言過矣

          (第102~103頁)  無庸評說,李德裕此論既道出了身為臣僚者可悲心境的“隱衷”,也使人們至今還能感受到專制統(tǒng)治下那種“高處不勝寒”的政治氛圍。

          然而,倘若我們再聯(lián)系《管錐編》中隨之述及的清初徐乾學“落職尚不肯去”的故事,我們就會看到,專制統(tǒng)治不僅給其臣僚造成一種可悲境地,同時還迫使其墮落成為一種政治無賴,因為徐乾學要康熙分清君子與小人,而其標準就是:“說臣好的,便是君子,說臣不好的,便是小人。

          ”康熙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當然不會以此為標準,因此,“身退罹殃”也只能是專制統(tǒng)治下身為臣僚者的一很難避免或者帶有某種必然性的可悲下場。

            五、 專制的可笑:帝皇才學  《管錐編》中對古代中國專制統(tǒng)治的反思與針砭并非盡為明白曉暢之論,但是,拒絕與否定任何形式的專制統(tǒng)治卻是其作者從不隱諱的主張。

          因此在錢氏的筆下,不僅專制統(tǒng)治者的心理常處在悲涼與陰暗的狀態(tài),專制統(tǒng)治者的形象也從未得到正面的稱道。

          正因為如此,他的有關(guān)帝皇才學的議論與嘲諷其實也就是對專制統(tǒng)治的否定。

            首先需要指出,在《管錐編》四冊百余萬字的著述中,貶議或諷議帝皇的文字幾近于比比皆是,其中論及或提及的帝皇,包括梁武帝、魏孝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德宗、宋真宗、清世宗、清高宗等多位古代中國君主。

          這里,我們先來看看他對帝皇才學的貶議。

            人們知道,在我國自秦以后的歷代帝皇中,南朝的梁武帝父子算得上是“嗜學好文”者,然而在《管錐編》中,錢氏不僅一再尖銳指責梁武帝佞佛“害于其政,著于其尋常行事”(第1544頁),對梁武帝“挾貴好勝”的淺薄無聊也頗多譏諷:  梁武挾貴好勝,史籍頻書。

          《梁書·沈約傳》記約與梁武競誦,各疏粟事,(沈)約故讓(梁武)帝多二事,出謂人曰:“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南史》)卷五十《劉顯傳》:“有沙門訟田,(梁武)帝大署曰‘貞(貞)’,有司未辨,遍問莫知,(劉)顯曰:‘貞字為與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

          ”褊淺有若是者。

          (第1383頁)  對梁武帝“挾貴好勝”如此鄙薄,對隋煬帝的自命不凡同樣嗤之以鼻。

          在論及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不韋遷蜀,世傳《呂覽》”一語時,他由議論司馬遷“舉例不當”而論及門客著書,又由之而論及梁元帝、唐德宗、宋真宗為表明自己的著述非由“臣下代作”而為“朕自起草”的幾則言論,進而論及隋煬帝“自負才學,每驕天下之士”的狂言:“設令朕與士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

          ”就此,他以不屑一顧的口吻論及帝皇的“才學”、“術(shù)業(yè)”:  夫貴人“言言”,賤士“文糞”,王充之所深慨(《論衡·自紀篇》),況益以天子之尊而稍有“才學”、“術(shù)業(yè)”乎

          《荀子·堯問》記“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逮,退朝而有憂色”。

          竊謂以群臣莫逮為己憂,群臣尚且莫或敢逮,何況喜而驕乎

          鮑照為文“多鄙言累句”,王僧虔“常用掘筆書”,即“群臣莫逮”之例矣。

          (第942頁)  在這里,錢氏雖是僅僅點明論題而未說破用意,但對其所舉例證的史實稍作了解,其真實用意即顯豁于世。

          《荀子·堯問》所記本為吳起諫魏武侯言,義為諸侯相爭須集思廣益方可致勝。

          至于鮑照為文云云則向人們尖銳揭示帝皇的“才學”實為帝皇的淫威。

          據(jù)《南史·鮑照傳》記載:“(宋)文帝以(鮑照)為中書舍人,上好為文章,自謂人莫能及,(鮑)照悟其旨,為文多鄙言累句,咸謂(鮑)照才盡,實不然也”;又據(jù)《南史·王曇首傳》記載:傳主次子王僧虔善書,但在劉宋孝武帝時,因“孝武欲擅書名,僧虔不敢顯跡,大明世(公元457~464年)常用掘筆(即禿筆)書,以此見容”。

          至此,我們也就清楚了鮑照為文“多鄙言累句”及王僧虔“常用掘筆書”的苦衷所在。

          據(jù)此我們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錢氏援此兩典雖是含而不露,但實則告訴人們帝皇的才學其實就是帝皇的淫威。

            當然,專制統(tǒng)治并非憑借統(tǒng)治者“才學”與“術(shù)業(yè)”,但是,為了宣傳與論證專制統(tǒng)治的至上性與神圣性,其幫閑文人的首要職責就是鼓吹專制統(tǒng)治者的天資與博學。

          因此,帝皇才學不僅是專制統(tǒng)治的門面與旗幟,也被裝扮成專制統(tǒng)治的道義基礎。

          正因為帝皇才學與專制統(tǒng)治有著如此密切的重要關(guān)系,因而《管錐編》中不僅一再嘲諷帝皇的淺薄無聊,對帝皇中的某些“嗜學好文”者也不予稱道。

            例如在論及北魏韓顯宗“上書”諫其高祖(即孝文帝)不可“目玩墳典”這一史事時,錢氏即以認可的口吻提及“后來唐太宗嗜學好文,朝臣(如褚遂良)亦進諍言”,而在談到“古來帝皇著述最富而又斑斑可見者”之清高宗時,他又不無譏諷且不無遺憾地寫到:“才同倚馬,載可汗牛,乾隆臣工倘有如韓顯宗、褚遂良之上言者乎

          未之考也。

          ”(第1491~1492頁)“乾隆臣工”中是否有這樣一位直言諫臣倒并不重要,但據(jù)此我們倒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在錢鐘書先生看來,所謂帝皇才學不過是專制統(tǒng)治的一個可笑的點綴罷了。

            八、 結(jié) 語  回顧本文所述,我想人們自然會明白:錢鐘書先生何以特別看重《管錐編》一書

          但是,書中對專制統(tǒng)治的揭露與鞭撻與其說是直接針對“文革”當年的“全面專政”,不如說是在為之追溯歷史與文化的淵源。

          如果說這一追溯在20年前出版的《管錐編》中尚不夠顯豁,那么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管錐編增訂》中他索性挑明用意,直截了當?shù)貙懙剑骸懊系滤锅F嘗論亞洲之專制一統(tǒng)不足為訓,政體當如音樂,能使相異者協(xié),相反者調(diào),歸于和諧。

          ”(第23頁)因此,說《管錐編》是一部鞭撻專制的思想錄當確有所據(jù)。

          楊絳的作品《洗澡》讀后感

          讀楊絳《洗澡》  書的開始并沒有什么出奇之處,感覺很平實,但是通過幽默的筆觸,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有著葛朗臺式的吝嗇鬼――余楠。

          一開始還以為這個就會是本書的男主人公

          可是,看下去就會知道,這只是一個可憐可悲而又可恨的反面人物。

          余楠先是想傍上胡小姐,可是又舍不得投資,丟掉了向外跑的可能性,在走投無路之際,一封來自新中國的邀請信救了他的命,拉著他及全家投入了神圣的建設新中國文化事業(yè)的偉大道路,而在這道路的盡頭,卻是一張無形的網(wǎng)。

            一場神仙會讓本書的各路神仙悉數(shù)登場了,這場會一口氣展示了一二十個人名,害得我翻天覆地看了好幾次才算是弄清楚之間的關(guān)系。

          這之中,有來自蘇聯(lián)的權(quán)威,有從法國回來的海歸,有舊朝的老夫子,有新中國的年輕小將們,當然,掌握方向的是黨的文化工作者。

            小說隨之展開了錯綜復雜的人物情節(jié)描寫。

          之間穿插了兩條線,一條線是事業(yè)線,充滿了知識分子階層特有的爾虞我詐,但是給我的感覺是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高潮,僅有的一場盜稿事件也沒引起多大的波瀾便被輕輕地解消了,大概是想讓所有的沖突在最后的“洗澡”吧。

          另一條線則是情感線,大體上以許彥成、姚宓和麗琳之間似有還無的三角戀為主,摻雜著羅厚、姜敏、余照等其他人做為陪襯,同事業(yè)線一樣,情感線上也安排了一場高潮戲,也就是香山游事件,可是也沒發(fā)展到激烈沖突的地步便結(jié)束了。

          我想,這是不是楊先生刻意這樣安排的,將小說的整體氛圍控制在一種含蓄的狀態(tài)之中。

            小說做了這么多的鋪墊,最終的目的還是讓這許多神仙們的性格與特點展示在讀者面前,最后的高潮自然就是所謂的“洗澡”了。

          看著一個個大文人們在群眾的目光中,以近似于裸體的方式剖析自己的靈魂的時候,我先是想笑,可是實在是笑不出來。

          按小說的說法,這時已經(jīng)是三反期間的事了,也就是說應該是1952年的事了,經(jīng)過三年的洗腦,終于將各路神仙們的思想改造成同一種思想。

          不管他們內(nèi)心如何掙扎,可是也不能改變這種事實,這也許是所有留在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們都必須經(jīng)歷的吧。

            然而,相對于前面做了這么多鋪墊,真正的洗澡經(jīng)過我反面覺得沒有想象中激烈,而最想看的許彥成的洗澡經(jīng)過,更是簡單的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對比前面幾個人過關(guān)之艱難,很難讓我相信他會這么簡單地就能過關(guān),這未免讓我有些許失望。

            尾聲是耐人尋味的,給我留下映象最深的還是彥成那一句“你的話我都記著”,一霎那間,我竟然想起了賈寶玉對林妹妹說的“知己”那場面來,人世間的感情就是這么奇妙,不如意事常八九,小說只能以這種方式戛然而止,而這也許也是最好的結(jié)局。

            凌晨5點,終于掙扎著看完了全書。

          可是竟然一點睡意都沒有,因為我的記性向來不大好,如果不趕快寫點什么,只怕又得再看一遍。

            通觀全書,很難讓人不與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做個比較,圍城應該是描寫舊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小說了,而洗澡則是以新舊兩種思想的碰撞與融合作為出發(fā)點。

          然而這部小說,我感覺很象是圍城的姐妹篇,甚至連語言風格都有幾分似曾相識的感覺,含蓄而平實,從中卻透出些許的悲意,引人深思。

          圍城的沖突高潮階段基本是在三閭大學中展開,洗澡則是在一個大雜院中。

          甚至連人物似乎也有參照系:許彥成VS方鴻漸,姚宓VS唐曉芙,麗琳VS孫柔嘉,余楠VS李梅亭........不知別的讀者是否也有這種感覺。

          作為作者文章描寫的主人公彥成與姚宓,我并不是十分欣賞。

          雖說是人無完人,可是彥成對麗琳的淡漠,對女兒的無情,對姚宓的猶豫,很難讓我喜歡上這個形象。

          而姚宓呢,雖然作者極力想將她描寫成一個發(fā)乎情止乎禮,堅強而又不失純真的新女性形象,可是她卻又實實在在地傷害了麗琳的感情,雖然如她所說“我和許先生說好了,絕不會如何如何....”可是這算是恩賜嗎

          反正看完后,我對麗琳寄與了無限的同情。

          作為一個對愛人付出全部的愛的女性,不應該對她保護自己婚姻的行為有任何指摘之處。

          好在經(jīng)過這么多波折之后,終于他們還是壓抑了不可能出軌的感情,采取了明智的行為,雖然也許三個人都會很痛苦。

            書里我最喜歡的人物反而是兩個小角色,一個是羅厚,呵呵,敢做敢當,充滿了陽剛之氣,小說最后似乎暗示他會和姚宓走到一起去,如果真是這樣,我認為倒是姚宓的福氣。

          另一個喜歡的人物是宛英,這是一個集中了中華民族婦女美德的婦女形象,善良而具正義感,只可惜,竟然會嫁給余楠這樣的偽君子,不過最后也暗示她會離開余楠,而這也大概是所有讀者的希望吧。

            當然,我們也不能僅僅將這部書當成是情感戲來看,書中展現(xiàn)的新舊思想的沖突也是頗讓人尋味的。

          這么多有思想,有個性,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在新中國的陽光沐浴下,生活保障是沒問題了,而思想呢

          對于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來說,也許保持一個獨立人格的健全要比五斗米更重要吧(除了余楠、妮娜等丑惡的投機分子之外),然而通觀全書,讓我想不到的是,真正付諸于反抗的竟然只有朱千里一個人,而這人似乎楊先生對他的諷刺反而是多于同情,總之,他那一句士可殺不可辱還是贏得了我的尊敬。

          至于其他人,經(jīng)過汪洋大海式的洗澡后,最終全部磨平了棱角,成為或即將成為合乎標準的新中國御用文人,說一樣的腔調(diào),寫一樣的文章,而且,這洗澡還將一輪一輪地持續(xù)下去,不知到了反右,到了文革時,這些人的命運又會如何

          可惜沒有續(xù)集了。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