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的《圍城》讀后感
《圍城》是一格獨特的現(xiàn)實主義諷篇小說,也是一幅市態(tài)圖。
作者回國、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筆風,一針見血地把人物的靈魂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小說里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前卻有拼命的想進去,在克爾愷郭爾《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話,恰如其分的反映《圍城》中方鴻漸的婚姻,乃至當今社會人類的婚姻,這話是這樣的:如果你結(jié)婚,你就會后悔;如果你不結(jié)婚,你也會后悔;無論你結(jié)婚還是不結(jié)婚,你都會后悔。
嘲笑世人愚蠢,你會后悔;為之哭泣,你也會后悔;無論嘲笑還是痛哭,你都會后悔。
信任一個女人,你會后悔;不信任她,你也會后悔。
吊死自己,你會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會后悔。
先生們,這就是一切哲學的總和和實質(zhì)。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閑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偉大的人為什么偉大?因為,你是跪著看他們的,你跪著,別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為你只想當一個汲取者而不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著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弱點、生活的真實性,并入木三分地撕開來并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啟迪。
作為學生,婚姻并不是我應當去討論的話題。
《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真實的生活。
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為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為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其實生活已經(jīng)教給我們一個規(guī)律:婚姻是隨機的!結(jié)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jīng)升華為親情了。
當然,你可以說,我說的這些少兒不宜,我說了,我也只是一個學生,我只是在說這部書,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yè)等等更像圍城。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復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guān)起來,過了不久卻發(fā)現(xiàn)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于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
就這樣不斷的重復并樂此不疲。
圍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圍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
”嗯,錢鐘書先生不愧為大師。
有誰看了錢鐘書的圍城
分享一下感想
合上書本的最后一頁,還來不及遐想許多,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
總感覺那末了的句號,并不意味著故事的終結(jié),而是另一段故事的開始。
“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著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那只祖?zhèn)鞯睦乡姶蟾攀且驗榭吹教嗟娜饲槭拦?,感嘆之余忘記了跟緊時間的腳步,所以才成了“時間落伍的計時機”吧。
初讀《圍城》,便被它細致,生動,詼諧幽默的語言描寫給吸引住了,經(jīng)典之句信手拈來——如描寫陸子瀟鼻子的一句:“鼻子短而闊,仿佛原有筆直下來的趨勢,給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進,這鼻子后退不迭,向兩旁橫溢。
”再如描寫一位女明星的歌聲:“那位女明星的嬌聲尖銳里含著渾濁,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來的,又膩又粘,又軟弱無力,跟鼻子的主產(chǎn)品鼻涕具有同樣的品性。
”等等不勝枚舉,讓人讀起來都忍俊不禁,這也正是《圍城》語言的最大特點,句句都暗含著諷刺。
《圍城》講述的是主人公方鴻漸留洋回國后與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發(fā)生的事以及去三閭大學旅途的經(jīng)過,在三閭大學當副教授的經(jīng)歷和后來與孫柔嘉結(jié)婚的故事。
有人說,《圍城》寫的就是婚姻就像圍城,“結(jié)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nèi)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jié)而離,離而結(jié),沒有了局。
”也“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assiege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但在我看來,里面的圍城不止一個,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個,大圍城套小圍城,小圍城里再套圍城,人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圍城組成。
譬如方鴻漸的大家庭里妯娌之間明爭暗斗,封建迂腐的繁文縟節(jié),正是方鴻漸一直想要逃出來的一個圍城;再譬如在三閭大學教書期間所見所聞所親身經(jīng)歷的教授們之間的勾心斗角,更是一座到處布滿機關(guān)的圍城,幸而最后方鴻漸沖了出來,但是,沖出來的同時,他又步入了另一個圍城——與孫柔嘉結(jié)婚。
就這樣無休止的出城,進程…..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
是學校吧,我是城內(nèi)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
是那些學齡前兒童,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著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十幾年前的我一樣。
這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們十幾年后才放我們出來,不,應該說出去,然后,我們再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堡——工作。
人生,城堡,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
錢鐘書的《圍城》有哪些經(jīng)典的語句
楊絳先生寫了一部《記錢鐘書與<圍城>》的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收人“駱駝叢書”出版。
說它是書,其實只有一萬人千字,比起曾經(jīng)有過和以后還會有的許多“專著”以及洋洋大觀的“傳記文學”或“文學傳記”來,它實在是微不足道的。
但它的確是一本書,不僅因為它是設計樸素、裝幀精美的“駱駝叢書”之一種,而且因為它完全可以容納足可稱為“書”的內(nèi)容:只要放縱想象,“據(jù)實構(gòu)虛”,就可以寫出數(shù)十萬言的傳記來。
以楊先生的手筆,也完全可以寫得“優(yōu)美動人”。
但是,《記錢鐘書與<圍城>》不是傳記,尤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傳記。
楊先生只用了兩個小標題:“錢鐘書寫《圍城》”、“寫《圍城》的錢鐘書”,并以她寫《干校六記》那種平淡清麗的文風,記敘了《圍城》是如何被“捏造”出來的,以及“捏造”它的作者從小就具有怎樣的“癡氣”。
與“想人非非”的寫《圍城》的夫婿相反,楊先生不容許自己想象,不作主觀的“自我介入”。
她“既不稱贊,也不批評,只據(jù)事紀實”。
“據(jù)事紀實”本來是傳記家的準則,“據(jù)實構(gòu)虛”才是小說家的本領(lǐng)。
但人們卻往往把二者顛倒過來,看小說以為是作者的“據(jù)事紀實”,寫傳記則忘記了不可以“據(jù)實構(gòu)虛”,結(jié)果弄出無數(shù)人間喜劇來。
錢鐘書先生對這種喜劇看得多也看得厭了,所以一聽說為人作傳之類營生便不免產(chǎn)生厭惡的情緒。
早在1941年,開明書店出版過錢鐘書先生一本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在開卷第一篇《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里,他就寫下一段關(guān)于傳記的對話: “你看,人怕出名啊
出了名后,你就無秘密可言。
什么私事都給采訪人去傳 說,通訊員等去發(fā)表。
這么一來,把你的自傳或懺悔錄里的資料硬奪去了。
將來我若作自述,非另外捏造點新奇事實不
”我問。
他又笑了:“不料你的識見競平庸得可以做社論。
現(xiàn)在是新傳記文學的時代。
為別人作傳記也是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見,借別人為題目來發(fā)揮自己。
反過來說,作自傳的人往往并無自己可傳,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兒子都認不得的形象,或者東拉西拉地記載交游,傳過別人的軼事。
所以,你要知一個人的自己,你得看他為別人做的傳;你要知道別人,你倒該看他為自己做的傳。
自傳就是別傳”。
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過去了,錢先生的話似乎并沒有起到醒世的作用,相反的,這類“自傳”或“別傳”一天天多起來。
久而久之,人們產(chǎn)生一種心理:寧愿將小說當“別傳”或“自傳”來讀,也不妨將“自傳”或“別傳”當小說或故事來寫。
例子之一就是人們對于《圍城》的反應。
有人干脆認為,方鴻漸就是錢鐘書,仿佛福樓拜曾經(jīng)說過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有人甚至特地拜訪過當年和“方鴻漸”一起去“三閭大學”的教授哩。
更有好事者,幾乎要根據(jù)《圍城》寫出一部“錢鐘書評傳”來。
筆者也是“好事者”之一,也曾經(jīng)想過能有一部“錢鐘書評傳”該多好,這樣也就不至于再有人翻翻《管錐編》以后問我:“錢鐘書是哪個朝代的
”1982年上半年,當香港出版界約請鄭朝宗先生寫一部有關(guān)錢鐘書生平和著述的評傳時,我因此而極力慫恿。
但鄭先生人為所動,他太了解錢先生了。
最了解錢鐘書的,當然莫過于楊維光中了;最熟悉《圍城》的寫作經(jīng)過的,無疑也莫過于楊先生了。
正如她自己所說:“好比學士通人熟悉古詩文里同句的來歷,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節(jié)的來歷。
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資格為《圍城》做注釋的,該是我了。
”正因為熟悉,而又“只據(jù)事紀實”,才使《記錢鐘書與<圍城>》給人的印象首先是真實,錢先生“讀后也承認沒有失真”。
換句話說,楊先生沒有把它寫成“傳記”。
它不是“自傳”,也不是別傳。
錢鐘書的“癡氣” 讀楊先生此書,我最感興趣的還不是“錢鐘書寫《圍城》,而是“寫《圍城》的錢鐘書”。
作為學者的錢鐘書,其學識之淵博,視野之廣闊,是足以令人驚嘆的。
作為作家的錢鐘書,給人們的感覺是神秘的。
在不少讀者眼中,錢鐘書和他的《圍城》簡直是個謎。
是機智,是諷刺,是幽默,是深于嘲弄,還是深于歌哭的
是希望,是失望,是悲哀,是深諳今世,還是深悲來生的
總之是“神龍般的迷走”。
自從《圍城》重印以后,國際國內(nèi)曾掀起好一陣《圍城》熱,不管錢先生是“誠誠懇懇地奉勸別研究”它,還是“客客氣氣地推說‘無可奉告’”,或者“不講情理”地拒絕求見者,人們還是按照各自的想象和理解去理解和想象《圍城》與它的作者。
楊先生畢竟是女性作家和學者,比起“不講情理”的錢先生,似乎更能理解讀者的心情。
她的《記錢鐘書與<圍城>》充分地滿足了《圍城》的愛好者們渴望理解小說與作者的愿望。
她以極簡約的筆墨為讀者寫出了一個真實的錢鐘書,一個從小“癡氣”旺盛、天生一副作家脾性的錢鐘書,并且第一次向我們透露了錢先生創(chuàng)作興致極濃卻只能從事研究或評論工作的原因。
錢先生于文藝創(chuàng)作有極濃的興趣,是和他自幼便具有的“癡氣”直接相關(guān)的,楊先生對此作了非常生動的記述。
錢先生從小愛讀書,并且“一輩子鐘情于書”,仿佛是命中注定的。
據(jù)說他周歲時“抓周”抓了一本書,由此而得名。
他在伯父的庇護下讀書,像《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這些“正經(jīng)小說”,家里是有的,他很早就開始“囫圇吞棗”地閱讀,盡管把“呆子”讀成“皚子”,山不知《西游記》里的“呆子”就是豬八戒,但那又何妨
伯父肯花銅板計他向書攤租小說,那是求之不得的事。
那些家中不藏的書,父親未必讓看。
什么《說唐》、《濟公傳》,什么《七俠五義》,他都看得津津有味,回到家里,還要把剛看過的小說向弟弟搬演一番: 希望可以幫到你 論文時候就寫,因年代久遠,所以發(fā)表日期不詳,望老師海涵。
然后在拽點文鄒鄒的東西 哈哈~
老師都喜歡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