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錢鐘書 讀后感 500字
錢鐘書《吃飯》一文有 錢鐘書先生的隨筆(也可稱散文),讀后余味無窮。
吃飯,乃人之生活的事,又確為平常之事。
然在先生筆下,竟然會引發(fā)出那么多的知識和故事來,吃飯是政治家的裝點,吃飯與音樂的關系、吃飯與賞花游山的關系等等、吃飯中大有學問,吃飯中有萬般氣象,吃飯中有高深哲理。
作者如同與你拉家常,就那么慢條斯理地細細道來,諸多人生哲理在作者的娓娓敘述中向讀者自然隨意地展示出來。
錢鐘書先生是大學問家,他的這篇《吃飯》,決無華麗的詞藻,像是不經(jīng)意中信口說出來一樣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篇短文,具有那么多的知識含,足見作者的博學多才。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題目是講《吃飯》,但你細細品位(味),這確實又不是純粹講吃飯的一篇普通作品,作者講的是人生、哲學、政治,講的是歷史、是藝術,是怎么做人的道理。
我想,沒有文章大家的睿智,沒有廣搏的哲學社會學知識,是決然寫不出如此自然流暢而信息量豐富的文學的。
魯迅先生論及文章寫作,曾有一句名言,叫做:去粉飾,勿作做,少賣弄。
如果用這段話來評價錢鐘書先生的《吃飯》,我以為再合適不過了。
全文不用修飾之語,少華麗之辭,即使引用柏拉圖等先哲們的故事或典故,也絕無生拉硬扯吊書袋的造作,而是自然貼切,恰到好處。
平淡的生活中含有豐富的哲理,而要把豐富的哲理講述得平淡率真,讓人潛移默化地接收那些內(nèi)函豐富的道理,需要講究方法。
像我們這平淡的人生卻有著平淡的想不到的收獲,不要少看了吃飯這兩個字,俗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
我們生活的一切必須從這開始。
所以我介紹大家都去找到錢鐘書的《吃飯》這篇文章去看看,一定會讓你受益非淺。
讀錢鐘書《窗》有感
讀錢鐘書的散文需要慢慢的品,仔細得回味,有時候會不自禁的跟著他啞然,也會不自覺地跟著他飽略各種文字的魅力,印象之一是知識淵博。
之二是文字娟美。
之三是智慧的雋永。
“才氣縱橫,學貫中西”的評價恐怕惟有先生莫屬。
說博,無論他寫什么文章總能把中西古今的各種知識巧妙的融會貫通,在《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中,彌爾頓的《失樂園》、但丁的《地獄篇》、歌德的《孚士德》,卻能與在五百年前的大鬧天宮相連“我少年時大鬧天宮,想奪上帝的位子不料沒有成功,反而被貶入寒冰地獄受苦”,就算忍俊不住,卻也要佩服先生的看則是信手拈來而實則表現(xiàn)出驚人的知識廣博和語言錘煉功夫。
說美,先生寫了《論快樂》、《說笑》、《讀伊索寓言》、《窗》簡單的寥寥數(shù)語卻是經(jīng)典 。
《論快樂》“譬如快活或快樂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樂事的 飄瞥難留,極清楚地指示出來。
所以我們又概嘆說:歡娛嫌夜短
因 為人在高興的時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無聊,愈覺得日腳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別慢。
”“快樂在人生里,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
幾分鐘或者幾天的快樂賺我們活了一世,忍受著許多痛苦。
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努力的歷史。
”《說笑》“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們跟著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臉可笑,我們對著他笑。
小花臉使我們笑,并非因為他有幽默,正因為我們自己有幽默。
”《窗》“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劉熙譯名說:窗,聰也;于內(nèi)窺外,為聰明也。
雙瞳如小窗,佳景收歷歷, 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看見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我們的內(nèi)心;眼睛往往跟著心在轉(zhuǎn)。
”說雋永,先生的散文,既有學術著作中論述的旁征博引和認識的博大精深,又有語言的風趣幽默和文筆的精煉簡潔。
每一篇都能散發(fā)每一篇的魅力,而絕無嘩眾取寵的言論,既沒有個人的感嘆與牢騷,也從不談及家事,不以己喜,不以物悲,只將邏輯與聰慧與淵博蘊藏于看似簡單的縱論和優(yōu)美的文筆之中,從而使他的文章立意高遠,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
描摹人生,活靈活現(xiàn);諷刺世態(tài),淋漓盡致,文筆幽默而涵蘊深刻,令人回味不已。
文章大都寫于幾十年前,魅力卻遠遠超越了時間的界限,只能是讓你更加的回味。
在我來說,以前對先生的大名雖有耳聞, 也充其量一篇《圍城》而已,而今讓自己在假期里從容的欣賞,慢慢的回味,逐漸的深入到每一篇文章的內(nèi)涵。
盡管每篇文章篇幅都不算長,卻耐人回味,絕不是那種讀罷掩卷似曾相似的大路貨。
散文讀后感怎么寫--例如說不盡的狗,錢鐘書的窗,莫利的門,菱角的喜劇,豐子愷的漸
先看完整文,如看到認為好的句子先抄下來。
等寫讀后感的時候,就用上。
然后針對摘抄的句子,寫出自己的感想。
方式,可以先寫感想,再引用文中句子;也可先感想再引用文中句子
散文讀后感怎么寫--例如說不盡的狗,錢鐘書的窗,莫利的門,菱角的喜劇,豐子愷的漸
選擇你覺得特別經(jīng)典很華麗,修辭手法多,或者很打動你的段落和句子摘抄下來,讀后感就寫這些話好在那里,修辭手法怎么生動貼切,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請找出窗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并作賞析,錢鐘書寫的
讀錢鐘書<窗>之有感. (2007-08-04 10:49:30) 標簽:藝術賞析 分類:半箋幽懷 在中國上世紀的眾多學人當中,錢鐘書被譽為“最智慧的頭顱”。
他的大隱于市,他的治學嚴謹,他的涉獵廣博,無不令人驚嘆。
平素深居簡出的錢老曾說過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yǎng)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如今,幾乎所有自稱學者的那一類人的書架上,都會赫然陳列著一套錢老的《管錐編》,至于究竟有幾人潛心讀過,并有所心得,那就不得而知了。
多年來,錢老的學說似乎成為了最為“朝市”的“顯學”。
然而,由于這學問的純真與精道,始終未成“俗學”,這當然也沒什么好慶幸的,理應如此。
只不過,很值得中國當今的學人們用心反思一下。
如今的學問,似乎都嫌太“顯”,自然也就流于了“俗”。
這又讓人記起了錢老的另一句話:“讀書人如叫驢推磨,若累了,抬起頭來嘶叫兩三聲,然后又老老實實低下頭去,亦復踏陳跡也。
”只可憐當下的讀書人大多都如叫驢一般,嘶叫聲不絕于耳,肯低下頭去“亦復踏陳跡”者,真可謂少之又少。
讀過這篇《窗》,再來反思這種“叫驢”似的學問,倒也很是有趣。
錢老把窗的功用寫到了極致,妙用也寫到了極致。
這便是智慧了。
他說“關了窗好讓靈魂自由地去探勝”,這是惟有心境真正平和,一心向?qū)W的人才能做到的。
但若錢老今天依然見在的話,恐怕他將那窗子關得在緊,也不能不被四處“朝市”的叫驢似的學問所驚擾了。
所幸的是,好書也如窗扇一般,可以隨你去開啟,這扇窗里的風景你是可以預想,選擇的。
現(xiàn)世的窗子開了,微風進來了,蒼蠅蚊子也跟著溜進來,實在可厭。
而這一扇只向心靈開啟的窗戶,卻只容得下清風明白的滲透,不過你也要真的埋下頭來,才能將窗子里的風景看得真切,看得透徹。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
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從門里出去。
不過屋子外的春天太賤了
到處是陽光,不像射破屋里陰深的那樣明亮;到處是給太陽曬得懶洋洋的風,不像攪動屋里沉悶的那樣有生氣。
就是鳥語,也似乎瑣碎而單薄,需要屋里的寂靜來做襯托。
我們因此明白,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同時,我們悟到;門和窗有不同的意義。
當然,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
但是,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說里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
所以窗子和門的根本分別,決不僅是有沒有人進來出去。
若據(jù)賞春一事來看,我們不妨這樣說: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使屋子里也關著一部分春天,讓我們安坐了享受,無需再到外面去找。
古代詩人像陶淵明對于窗子的這種精神,頗有會心。
《歸去來辭》有兩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說,只要有窗可以憑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
他又說:“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
自謂羲皇上人。
”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風,小屋子可成極樂世界;他雖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廬山,也用不著上去避暑。
所以,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許我們占領,表示享受。
這個分別,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時也適用于屋外的來人。
一個外來者,打門請進,有所要求,有所詢問,他至多是個客人,一切要等主人來決定。
反過來說,一個鉆窗子進來的人,不管是偷東西還是偷情,早已決心來替你做個暫時的主人,顧不到你的歡迎和拒絕了。
繆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夢》那首詩劇里,有句妙語,略謂父親開了門,請進了物質(zhì)上的丈夫(materiel epoux),但是理想的愛人(ideal),總是從窗子出進的。
換句話說,從前門進來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雖然經(jīng)丈人看中,還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歡心;要是從后窗進來的,才是女郎們把靈魂肉體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
你進前門,先要經(jīng)門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現(xiàn),還得寒暄幾句,方能說明來意,既費心思,又費時間,哪像從后窗進來的直捷痛快
好像學問的捷徑,在乎書背后的引得,若從前面正文看起,反見得迂遠了。
這當然只是在社會常態(tài)下的分別,到了戰(zhàn)爭等變態(tài)時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還講什么門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門,而不開窗的屋子我們還看得到。
這指示出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
門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種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鳥窠獸窟,準備人回來過夜的,把門關上,算是保護。
但是墻上開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氣,使我們白天不必到戶外去,關了門也可生活。
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義,不只是避風雨、過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陳設,掛著書畫,是我們從早到晚思想、工作、娛樂、演出人生悲喜劇的場子。
門是人的進出口,窗可以說是天的進出口。
屋子本是人造了為躲避自然的脅害,而向四垛墻、一個屋頂里,窗引誘了一角天進來,馴服了它,給人利用,好比我們籠絡野馬,變?yōu)榧倚笠粯印?/p>
從此我們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觸,不必去找光明,換空氣,光明和空氣會來找到我們。
所以,人對于自然的勝利,窗也是一個。
不過,這種勝利,有如女子對于男子的勝利,表面上看來好像是讓步——人開了窗讓風和日光進來占領,誰知道來占領這個地方的就給這個地方占領去了
我們剛說門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
譬如餓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
所以,有人敲門,你總得去開,也許是易卜生所說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沖進來,也許像德昆西論謀殺后聞打門聲所說,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進黑暗罪惡的世界,也許是浪子回家,也許是有人借債(更許是討債),你愈不知道,怕去開,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開。
甚至每天郵差打門的聲音,他使你起了帶疑懼的希冀,因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帶來的是什么消息。
門的開關是由不得你的。
但是窗呢
你清早起來,只要把窗幕拉過一邊,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東西在招呼著你,是雪,是霧,是雨,還是好太陽,決定要不要開窗子。
上面說過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減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劉熙譯名說:“窗,聰也;于內(nèi)窺外,為聰明也。
”正和凱羅(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謂“雙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歷歷,”同樣地只說著—半。
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看見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我們的內(nèi)心;眼睛往往跟著心在轉(zhuǎn)。
所以孟子認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戲劇里的情人接吻時不閉眼,可以看見對方有多少吻要從心里上升到嘴邊。
我們跟戴黑眼鏡的人談話,總覺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對,就是為此。
據(jù)愛戈門(Eckermann )記一八三O 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談話,歌德恨一切戴眼鏡的人,說他們看得清楚他臉上的皺紋,但是他給他們的玻璃片耀得眼花撩亂,看不出他們的心境。
窗子許里面人看出去,同時也許外面人看進來,所以在熱鬧地方住的人要用窗簾子,替他們私生活做個保障。
晚上訪人,只要看窗里有無燈光,就約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開了門再問,好比不等人開口,從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
關窗的作用等于閉眼。
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才看得見的,譬如夢。
假使窗外的人聲物態(tài)太嘈雜了,關了窗好讓靈魂自由地去探勝,安靜地默想。
有時,關窗和閉眼也有連帶關系,你覺得窗外的世界不過爾爾,并不能給與你什么滿足,你想回到故鄉(xiāng),你要看見跟你分離的親友,你只有睡覺,閉了眼向夢里尋去,于是你起來先關了窗。
因為只是春天,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關的。
有關錢鐘書寫圍城的背景
楊絳先生寫了一部《記錢鐘書與<圍城>》的書,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收人“駱駝叢書”出版。
說它是書,其實只有一萬人千字,比起曾經(jīng)有過和以后還會有的許多“專著”以及洋洋大觀的“傳記文學”或“文學傳記”來,它實在是微不足道的。
但它的確是一本書,不僅因為它是設計樸素、裝幀精美的“駱駝叢書”之一種,而且因為它完全可以容納足可稱為“書”的內(nèi)容:只要放縱想象,“據(jù)實構(gòu)虛”,就可以寫出數(shù)十萬言的傳記來。
以楊先生的手筆,也完全可以寫得“優(yōu)美動人”。
但是,《記錢鐘書與<圍城>》不是傳記,尤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傳記。
楊先生只用了兩個小標題:“錢鐘書寫《圍城》”、“寫《圍城》的錢鐘書”,并以她寫《干校六記》那種平淡清麗的文風,記敘了《圍城》是如何被“捏造”出來的,以及“捏造”它的作者從小就具有怎樣的“癡氣”。
與“想人非非”的寫《圍城》的夫婿相反,楊先生不容許自己想象,不作主觀的“自我介入”。
她“既不稱贊,也不批評,只據(jù)事紀實”。
“據(jù)事紀實”本來是傳記家的準則,“據(jù)實構(gòu)虛”才是小說家的本領。
但人們卻往往把二者顛倒過來,看小說以為是作者的“據(jù)事紀實”,寫傳記則忘記了不可以“據(jù)實構(gòu)虛”,結(jié)果弄出無數(shù)人間喜劇來。
錢鐘書先生對這種喜劇看得多也看得厭了,所以一聽說為人作傳之類營生便不免產(chǎn)生厭惡的情緒。
早在1941年,開明書店出版過錢鐘書先生一本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在開卷第一篇《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里,他就寫下一段關于傳記的對話: “你看,人怕出名啊
出了名后,你就無秘密可言。
什么私事都給采訪人去傳 說,通訊員等去發(fā)表。
這么一來,把你的自傳或懺悔錄里的資料硬奪去了。
將來我若作自述,非另外捏造點新奇事實不
”我問。
他又笑了:“不料你的識見競平庸得可以做社論。
現(xiàn)在是新傳記文學的時代。
為別人作傳記也是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見,借別人為題目來發(fā)揮自己。
反過來說,作自傳的人往往并無自己可傳,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兒子都認不得的形象,或者東拉西拉地記載交游,傳過別人的軼事。
所以,你要知一個人的自己,你得看他為別人做的傳;你要知道別人,你倒該看他為自己做的傳。
自傳就是別傳”。
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過去了,錢先生的話似乎并沒有起到醒世的作用,相反的,這類“自傳”或“別傳”一天天多起來。
久而久之,人們產(chǎn)生一種心理:寧愿將小說當“別傳”或“自傳”來讀,也不妨將“自傳”或“別傳”當小說或故事來寫。
例子之一就是人們對于《圍城》的反應。
有人干脆認為,方鴻漸就是錢鐘書,仿佛福樓拜曾經(jīng)說過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有人甚至特地拜訪過當年和“方鴻漸”一起去“三閭大學”的教授哩。
更有好事者,幾乎要根據(jù)《圍城》寫出一部“錢鐘書評傳”來。
筆者也是“好事者”之一,也曾經(jīng)想過能有一部“錢鐘書評傳”該多好,這樣也就不至于再有人翻翻《管錐編》以后問我:“錢鐘書是哪個朝代的
”1982年上半年,當香港出版界約請鄭朝宗先生寫一部有關錢鐘書生平和著述的評傳時,我因此而極力慫恿。
但鄭先生人為所動,他太了解錢先生了。
最了解錢鐘書的,當然莫過于楊維光中了;最熟悉《圍城》的寫作經(jīng)過的,無疑也莫過于楊先生了。
正如她自己所說:“好比學士通人熟悉古詩文里同句的來歷,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節(jié)的來歷。
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資格為《圍城》做注釋的,該是我了。
”正因為熟悉,而又“只據(jù)事紀實”,才使《記錢鐘書與<圍城>》給人的印象首先是真實,錢先生“讀后也承認沒有失真”。
換句話說,楊先生沒有把它寫成“傳記”。
它不是“自傳”,也不是別傳。
錢鐘書的“癡氣” 讀楊先生此書,我最感興趣的還不是“錢鐘書寫《圍城》,而是“寫《圍城》的錢鐘書”。
作為學者的錢鐘書,其學識之淵博,視野之廣闊,是足以令人驚嘆的。
作為作家的錢鐘書,給人們的感覺是神秘的。
在不少讀者眼中,錢鐘書和他的《圍城》簡直是個謎。
是機智,是諷刺,是幽默,是深于嘲弄,還是深于歌哭的
是希望,是失望,是悲哀,是深諳今世,還是深悲來生的
總之是“神龍般的迷走”。
自從《圍城》重印以后,國際國內(nèi)曾掀起好一陣《圍城》熱,不管錢先生是“誠誠懇懇地奉勸別研究”它,還是“客客氣氣地推說‘無可奉告’”,或者“不講情理”地拒絕求見者,人們還是按照各自的想象和理解去理解和想象《圍城》與它的作者。
楊先生畢竟是女性作家和學者,比起“不講情理”的錢先生,似乎更能理解讀者的心情。
她的《記錢鐘書與<圍城>》充分地滿足了《圍城》的愛好者們渴望理解小說與作者的愿望。
她以極簡約的筆墨為讀者寫出了一個真實的錢鐘書,一個從小“癡氣”旺盛、天生一副作家脾性的錢鐘書,并且第一次向我們透露了錢先生創(chuàng)作興致極濃卻只能從事研究或評論工作的原因。
錢先生于文藝創(chuàng)作有極濃的興趣,是和他自幼便具有的“癡氣”直接相關的,楊先生對此作了非常生動的記述。
錢先生從小愛讀書,并且“一輩子鐘情于書”,仿佛是命中注定的。
據(jù)說他周歲時“抓周”抓了一本書,由此而得名。
他在伯父的庇護下讀書,像《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這些“正經(jīng)小說”,家里是有的,他很早就開始“囫圇吞棗”地閱讀,盡管把“呆子”讀成“皚子”,山不知《西游記》里的“呆子”就是豬八戒,但那又何妨
伯父肯花銅板計他向書攤租小說,那是求之不得的事。
那些家中不藏的書,父親未必讓看。
什么《說唐》、《濟公傳》,什么《七俠五義》,他都看得津津有味,回到家里,還要把剛看過的小說向弟弟搬演一番: 希望可以幫到你 論文時候就寫,因年代久遠,所以發(fā)表日期不詳,望老師海涵。
然后在拽點文鄒鄒的東西 哈哈~
老師都喜歡這樣 ~
楊絳,錢鐘書的家庭背景
錢基博——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字子泉,別號潛廬,無錫人。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 初二日生,與弟基厚孿生。
5歲由長兄子蘭授課,9歲讀完《四書》、《 五經(jīng)》和《古文翼》。
10歲時由伯父仲眉課以《史記》和唐宋八大家文 選,并教其學習寫作策論。
13歲讀《資治通鑒》和《續(xù)資治通鑒》,先 后將2部巨著圈點7遍,又精研《讀史方輿紀要》。
16歲撰《中國輿地大 勢論》,發(fā)表于《新民叢報》;撰《說文》一篇,發(fā)表在《國粹學報》 上。
楊絳她的父親楊蔭杭先后留學日本和美國,1910年,獲賓西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
1915-1919年,歷任京師高等審判廳長,京師高等檢察長,司法部參事。
在錢穆的記憶中,他曾讀過楊蔭杭的著作《名學》(邏輯學),受其影響。
楊絳有一姑母,名楊蔭榆,曾任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我們在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中知道其人。
楊蔭榆多次被魯迅諷刺和批評,仿佛被貼上了標簽,為人不齒。
其實,楊蔭榆辦教育的功績不能被抹殺。
她在辭職女子師范大學校長后,在蘇州辦學校。
日軍侵占蘇州后,她保護學生,大義凜然,1938年1月1日被日軍槍殺,拋入河中。
楊絳的妹妹楊必曾為復旦大學教授,翻譯過《名利場》。
文革中,不堪紅衛(wèi)兵毆打凌辱,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