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像西門豹一樣的歷史好官
唐朝狄仁杰、徐有功、包拯、海瑞、劉墉 、紀曉嵐 、劉統(tǒng)勛 、張伯行 、于成龍 、盧家元、 林則徐 、左宗棠、 朱石君、張廷玉、于謙、孫叔敖等等.
跟西門豹有一樣的名人故事
1、東漢 宗均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兇暴的老虎,屢次成為百姓的禍患,官府常常征集、設立捕獸的柵欄、陷阱卻仍然有很多人被傷害。
宗均說:“虎豹在山上,龜和鱷魚在水里,它們各自有生活的處所。
況且江淮之地有猛獸,就如同北方有雞、豬一樣。
現(xiàn)在成為百姓的禍患,罪過在于殘忍的官吏,而不辭辛勞地張網捕撈,不是顧憐(百姓)的根本做法。
一定要斥退奸邪、貪婪的人,考慮提拔忠誠、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柵欄、陷阱,免除賦稅。
”這件事過了以后有傳言說老虎都相互結伴向東邊渡過長江了。
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蟲(鬧蝗災),它們一起飛到九江的邊界,就向東西兩個方向散去,由于這件事宗均的名聲被遠近的人們稱頌。
浚遒縣有唐、后兩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為山神娶百姓的女兒為妻,每年都要更換,百姓于是就不敢進行嫁娶之事,前后幾任太守都不敢禁止。
宗均下達命令說:“從現(xiàn)在開始,給山神娶的妻子都要從從事巫術的人家中選娶,千萬不要打擾百姓。
”于是,這種事就再也沒有了。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
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
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
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xiàn)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
并且善于思考,講究辦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qū)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
但京兆尹的職責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
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 黃霸(
-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
”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于漢時并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fā)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
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
從政后,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
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
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
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xiàn)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fā)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yōu)秀者。
4. 徐有功(
-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
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于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zhí)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后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
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后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zhí)法守正彼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執(zhí)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zhí)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
從政后,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
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后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陜西西安市)。
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余年,先后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
后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
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于后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
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后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jiān)察御史等監(jiān)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jié)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后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
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后,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
包拯一生清廉簡樸,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 他一生嚴于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制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zhí)法如山。
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
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后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后,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
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
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鐘(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
況鐘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wěn)定和發(fā)展經濟。
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
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
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
現(xiàn)在,只要一提起況鐘,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里那位甘冒風險、敢于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況鐘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后積勞成疾,病逝于蘇州任上。
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鐘,在他死后,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
表面一片升平,其時危機四伏。
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xiàn)了極大的關注。
在戶部供職時,出于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
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稱為《治安疏》。
奏疏遞上后,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并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
之后,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
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占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
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于執(zhí)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fā)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后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
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
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fā)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并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從歷史上看,清官終極上干不過貪官,清官雖然誓死與皇帝一心,可到臨界點上皇帝與清官卻不一條心。
人的欲望永遠大于實際上能把它填滿的填充物,這意味著在自然狀態(tài)下(即在沒有有效監(jiān)督機制下),清官不可能比貪官多,清流的力量不可能比濁流的力量大。
中國那么多代王朝,貪官下馬雖多,但是最后都是濁流毀滅了這個王朝,而不是清流拯救了這個王朝。
所以清官與貪官的關系根本上講是獨虎對群狼的局面,勢單力薄,處于隨時可能被毀滅的情勢里。
清官的最大力量源泉是朝廷,可是十個貪官好歹能讓一個朝廷成其為朝廷,一個清官卻絕對支撐不了一個朝廷。
這就意味著皇帝不可能完全違背十個貪官的意志而為一個清官撐腰。
從理論上講,皇帝也是人,他對享受的要求更高更多,貪欲更大,因而皇帝的氣味與貪官更接近。
這意味著,清官的矛頭最 后必然刺向皇帝,也就是說,如果任由清官作為,最后必定傷及皇帝。
如果皇帝完全由著清官,皇帝則損失多多,從本質上講,清官與皇帝不是同路人,不是利益共同體;中庸點講,清官是朝廷平衡權力的一條腿,極端的講,清官是皇帝之敵。
人有人格,國有國格。
格是什么
格是取向,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格是規(guī)范,是規(guī)矩,是為人之本,是立身之道。
而我又一直以為,在諸色人等之格中,“官格”當屬首重之列。
《論語》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又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都在講做人之道,當然,儒家學說更是歷代為官之道之圭臬。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國人為人為官的信條,成為國人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
無論是屈原、包拯、文天祥,還是范仲淹、諸葛亮,無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歷史上的清官、廉官、勤官、績官、能官,都是講求官德官格的模范,他們以自身的愛國、為民、勤政、重義、忠誠等高格美德,在歷史的“凌煙閣”上鐫刻下了不朽的名字,他們?yōu)楫敃r的人民奉獻了真誠和心血,他們?yōu)闅v史的前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清官廉政的故事(故事...故事)
《將相和》一課中,將相不和的原因是(相的官職比將高)“相”認為“將相和”就會(使國家昌盛)“將相不和”就會(使國家走向滅亡)。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作者是(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看到這個課題,我的眼前就浮現(xiàn)出這樣一個小女孩的形象:(光著頭、赤著腳、披著卷發(fā)),這個童話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窮人沒有溫飽、沒有幸福可言),啟示之二是(我們必須珍惜現(xiàn)在,努力學習、努力工作)。
從語文課本中,我認識了了許許多多的人物,有(斷案如神)的狄仁杰,有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魯迅先生,有(杰出愛國)的詹天佑,還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機智勇敢的)斯巴達克,以及(為科學獻身、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和(勇敢面對困難)的魯濱孫。
只上過三天學單一生卻有一千多項發(fā)明的美國發(fā)明家(愛迪生),還有(敢于破除迷信、懲治貪官污吏)的(西門豹)。
書法里面的中狀是什么意思啊
是海瑞,不是海端。
清官還有包拯、于謙、于成龍
部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測試卷
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試卷一、看拼音寫詞語(10分)zhēng zhárán shāo pūteng yíng jiēguàn gàiguǎn lǐquēshǎo yěliàn túdìqúdào二、比一比,再組詞(8分)熊( )氣( )霄( )煉( )能( )乞( )宵( )練( )三、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在()里填上序號。
(6分)載:①記錄②裝載③年1、傍晚,漁夫滿載而歸。
()·2、這真是千載難逢的好事。
()·3、關于他的身世,許多書上都有記載。
()·鬧:①吵鬧②發(fā)生(疾病或災害)③造成④干,搞,弄1、老大爺說:“都是河伯娶媳婦給鬧的。
”()·2、他們每鬧一次都要收幾百萬錢。
()·3、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鬧旱災。
()·四、按要求寫詞語。
(9分)1、仿“四面八方”寫三個含有數字的詞語。
2、仿“人山人海”寫三個ABAC形式的詞語。
3、仿“南轅北轍”寫三個含有一對反義詞的詞語。
班級()姓名()成績()五、把下面的歇后語補充完整。
(6分)八仙過?!獙O悟空大鬧天宮————多多益善張飛穿針——包公斷案————愿者上鉤六、按課文內容填空(8+4=12分)《乞巧》,。
,。
《乞巧》中講到的神話故事是:西門豹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