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要習慣一個人》讀后感700字
《總要習慣一個人》書中共有19篇成長故事,寫了蕊希25歲這一年經(jīng)歷的歡樂和痛苦。
寫給每一個愛過哭過失去過,但卻依然在努力成長的我們。
書中第16篇故事:居有定所,卻也浪跡天涯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我們都是從小孩子慢慢長成大人,從天真無邪變得心思縝密。
長大后學習、工作開始有了壓力,報喜不報憂變成了我們通用的模式,有時候雖然回到了家中,卻依舊覺得孤單。
有了壓力開始學會自己一個人慢慢消化,吃頓美食、唱首歌曲、跑步等等,睡一覺又會滿血復活了。
生命的過程就是在無數(shù)的磨難中完成一次次洗禮,如同鳳凰涅一樣,正是那些困難激發(fā)了自己內(nèi)心的無限潛能。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別人未曾想象的痛苦,而這些也都是生活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我們要學會適應,學會承受,慢慢的學會去克服它、去征服它。
然后我們都會變成了不起的自己,一個人也不畏懼艱難險阻。
總要習慣一個人,一個人去面對一切。
一個人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難,只要你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放寬心態(tài),我相信這些不歡樂的日子,慢慢都會過去。
一個人也能活的天真與驕傲,一個人也可以無懼歲月的風霜,露出真摯的笑容。
以上來自原創(chuàng)頻道,供參考。
要一篇讀 失去的一天 有感
讀《沒有任何借口》心得體會 王紅《沒有任何借口》是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和思想理念。
猛一看書名,有一種強硬冷漠不近人情的感覺,但仔細品味之后卻深刻體會到它的內(nèi)涵;沒有任何借口實質(zhì)上是一種負責敬業(yè)的精神,是一種服從誠實的態(tài)度,是一種完美的執(zhí)行能力。
它是要求我們盡已所能去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 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借口,這種精神體現(xiàn)的是一種完美的執(zhí)行能力,一種服從誠實態(tài)度,一種負責的敬業(yè)精神,其核心是敬業(yè)、責任、服務、誠實。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抱怨外在的一些條件,其實在你抱怨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為自己找借口了,而找借口的唯一好處就是安慰自己。
但這種安慰是致命的,它對你的現(xiàn)存狀態(tài)無動于衷,并且給你一種心理暗示:我克服不了客觀條件造成的困難。
在這種心理的暗示引導下,你不去思考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方法,哪怕是只要改變一下角度就可以輕易達以目的。
尋找借口就是對所做事情的拖延和放棄,它會讓你失去別人的信任,包括上司、同事、朋友,包括你的學生。
智慧,只有它才是這棵樹的根。
而沒有任何借口是一顆愿負責的心,敢于負責的心,是吸取陽光、雨露的茂枝葉,它將幫樹木結(jié)下累累碩果。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為自己尋找各種借口:上班遲到了,會有路上塞車、鬧鐘不響;工作沒做好,會有同事不配合,甚至領導沒交待清楚的借口……只要刻意去找,借口總是有的
久而久之,我們習慣有借口來掩飾過失,推卸本應承擔的責任,借口成為一面堂而皇之的擋箭牌
它縱容了我們惰性,使我們變得不思進取,怨天尤人。
《沒有任何借口》使每個人無論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曾經(jīng)有過各種冠冤堂皇的借口,換得他人的理解和原諒,掩示自己的過失,使心理上得到暫時的平衡,通過閱讀《沒有任何借口》這本書,使我深刻的意識到再完美的借口,也無益事情的有效解決,只能使我們疏于努力,遠離成功。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應當貫徹這種沒有借口的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多花時間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以平和的心態(tài),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任務,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伴隨著暫時的失敗帶來的借口會慢慢變少,完成任務的喜悅也逐漸增加。
作為一名教師,讀完此書,我深刻地意識到借口的危害,要消除工作的種種借口,我覺得應該這樣做:一、是增強責任意識,培養(yǎng)愛崗敬業(yè)精神。
我們唯有盡職盡責,以一種主人翁的心態(tài),沒有任何借口的去完成每一項工作,更好地為學校服務。
二、是要加強業(yè)務學習,提高自身素質(zhì),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才能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不需要任何借口。
不尋找借口,就是敢于承擔責任;不尋找借口,就是永不放棄;不尋找借口,就是銳意進取……。
要成功嗎
記住本書作者的一句話;保持一顆積極,絕不輕易放棄的心,盡量發(fā)掘你周邊人或事物最美好的一面,從中尋找正面的看法,能讓自己有向前走的能力。
而不讓借口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主辦: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責任勝于能力讀后感,誰能幫我寫一篇,要求。
1000字以上,不得從網(wǎng)上下載抄襲,必須是自己寫的。
一個優(yōu)秀的員工,一定會不斷地給自己增值;一個優(yōu)秀的組織,一定會不斷地提升品牌價值。
責任是一個人的最大砝碼,也是一個組織自我升值的關鍵因素。
責任心是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關系中,產(chǎn)生的主觀心理反映。
一個人的行為往往與周圍其他人的幸??鞓放c痛苦產(chǎn)生某種因果關系,當自己很在乎這種關系時,就產(chǎn)生了責任心。
責任心有內(nèi)外之分:對別人對家庭對社會負責是外;對自己的負責是內(nèi)。
責任心與主動性是連體兒,當一個人被賦予一定的責任,他就有了重要感、自律、壓力和主動性。
責任心是一個人生命的纖繩,它能把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而產(chǎn)生價值感。
這本書,從責任與能力的破題,以大量的真實事例為證,系統(tǒng)地闡釋了推動個人及組織邁向成功的心理動力,是一本社會人的覺悟之書
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往往找不到自己生命在社會上存在的作用和意義,因而失去了創(chuàng)造成就的動力。
這樣的孩子由于思想空虛,極易被一些物質(zhì)性的輕浮的事物所吸引,例如上網(wǎng)抽煙喝酒打架等,往往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是荒費青春。
暑假時中央二套每天下午都在播放紀錄片“變形記”,內(nèi)容就是把生活在大城市中養(yǎng)尊處優(yōu),卻又沾染不少惡習的孩子與大山深處家境貧困的孩子進行對換,為期一周,跟蹤孩子和家長的變化。
每一期的變形記都會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強烈的矛盾沖突。
一次次情感的碰撞,帶給每個孩子和家長心靈巨大的觸動。
看到交換結(jié)束后,冷漠的城里孩子剪掉了引以為傲的明星發(fā)型,重回課堂;曾揚言要殺掉爸爸的少年流下久違的淚水,和父親緊緊相擁……我深深的感到,城里孩子之所以會有如此變化,和內(nèi)心責任心的確立至關重要。
城市的生活,舒適優(yōu)越,父母往往說“孩子,你什么都不用管,只要把書讀好就行了。
”而如果那是個讀書不好的孩子,他的生活就完全失去了色彩,該做的事只有一樣--—讀書,做不好就失去尊重,失去自信。
于是只能用網(wǎng)絡游戲,離家出走,抽煙打架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不滿。
孩子對于自己的生活,家人,學習完全沒有責任心。
他們冷漠的眼神,緊握的拳頭讓大人看來心痛而無奈。
然而,當他們來到貧困的大山,除了學習,有更多的責任賦予他們:奶奶的腳病爺爺?shù)难劳礌恐麄兊男?;年幼弟妹的衣服需要他們清洗;同學淳樸的話語敲打著他們的心扉……漸漸的,孩子們體會到了肩上的責任,體會到了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身邊的人,責任心慢慢樹立起來,言行也就完全不同,變形記宣布成功。
有人把教師比作“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學生;有人把教師比作“春蠶”,“春蠶到死絲方盡,”;這些褒獎之詞都是社會對教師責任的贊美與肯定。
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費力才能完成的。
做與不做之間的差距就在于——責任。
簡單的說,按時上班準時點到等一些工作上的小事,真正能做到的并不是所有的人。
違反學校規(guī)章制度,說到本質(zhì)就是一種不負責的表現(xiàn),首先是對自己學校和工作的不負責,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的人。
責任承載著能力,一個充滿責任感的人,才有機會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
實踐證明,一個有的教師,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較容易有所作為。
從古代的、,到近代的、,到現(xiàn)代的、王西文等千千萬萬優(yōu)秀教師,人們都能感受到一種品格,一種境界,這就是一名教師的責任。
《名人傳》摘抄原文500~600字,不要超出600字,(注意:不是讀后感,是摘抄原文)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
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
我們每天都要經(jīng)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戶。
心里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后心也跟著亂起來。
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里,就會使人委靡不振。
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松快樂的節(jié)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huán)境并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huán)境,也無傷她的自尊。
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并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鉆石或股票。
滿足于田園生活的人也并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
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
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zhàn)勝憂傷。
4.承受幸福。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
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顛峰上跌落下來。
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
支撐事業(yè),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
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
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xiàn)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余;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6. 人生如夢。
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
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
因此,一個 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夢”, “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
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zhì)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7.對于心靈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
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涂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
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
每個人都是幸福的。
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里。
8.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chuàng)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
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
記憶的湖水沖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
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chuàng)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面,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 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沖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huán)。
9.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xiàn)在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10. 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副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閱讀觀畫的讀者,而經(jīng)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著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只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fā)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
我們
都有責任。
有沒有可以寫讀后感的比較容易的好文
《只有一個地球》據(jù)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天際遨游時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
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但是,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6 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它只有這大,不會再長大。
地球表面的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而人類生活的陸地大約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這樣,人類活動的范圍就很小很小了。
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
拿礦物資源來說,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jīng)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zhì)變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chǎn)資源。
但是,如果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地球上的礦產(chǎn)資源必將越來越少。
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
但是因為人類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tài)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有人會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里有數(shù)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但是,這些設想即使實現(xiàn)了,也是遙遠的事情。
再說,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
“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這是宇航員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時發(fā)出的感嘆。
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
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
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讓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們的子孫后代吧 這個可以啊.有一天,一只老鐘對一只小鐘說:“你一年里要擺525600下啦。
” 小鐘嚇壞了,說“哇,這么多,這怎么可能
我怎么能完成那么多下呢
” 這時候,另一只老鐘笑著說:“不用怕,你只需一秒鐘擺一下,每一秒堅持下來就可以了。
” 小鐘高興了,想著:一秒鐘擺一下好像并不難啊,試試看吧。
果然,很輕松地就擺了一下。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小鐘已經(jīng)擺了525600下
很簡單的故事,卻寓意著深刻的道理,當我們面對大困難的時候,往往望而怯步,孰不知只要根據(jù)實際,分期制定小目標,一一完成就行了。
......有一天,一只青蛙坐在河邊。
一只蝎子路過,對他說:“青蛙先生,我想過河,可是我不會游泳。
你能不能發(fā)發(fā)慈悲,讓我坐在你背上,把我送過河?” ......青蛙說:“可你是蝎子呀,蝎子最喜歡蜇青蛙了。
” ......蝎子說:“我蜇你干什么呀,我的目的是到河對岸去。
” ......“好吧!”青蛙說,“只要你不蜇我,上來吧,我送你過河。
” ......可是,他們才到河中間,蝎子就不由自主地使勁蜇了青蛙一下。
青蛙痛苦地掙扎著,奄奄一息地問:“你為什么要蜇我呀?這下子,我們兩個都活不成了。
” ......蝎子說:“沒辦法,因為我是蝎子,蝎子就是喜歡蜇青蛙,我實在管不住自己。
” 大道理:對于自己來說,你的罪惡的想法和行為就是你的蝎子,小心蝎子蜇了你。
對于別人來說,你要小心你周圍的“蝎子”,無論他向你如何承諾,他還是會用他的壞習慣把你拖下水。
找一些小故事大道理就行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