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的傳說讀后感受怎么寫
暑期里,一本名叫《中國神話故事》的書吸引了我,聽后大家可別笑我幼稚哦,它之所以能吸引我,是因為它里面有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和深刻的意義,讓人讀后感到舒暢萬分。
這樣吧,我先來給大家講一下其中一個《神農(nóng)嘗百草》的故事:上古時候,五谷和雜草長在一起,誰也分不清它們,當時人們只能靠打獵為生,如果有人生病了,也不懂如何醫(yī)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人死去。
經(jīng)歷了許久年之后,有一個名叫神農(nóng)的部落首領,帶著他的眾多手下去尋找治病救人的草藥,在一座山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花草,但山又高又陡,沒有人敢上去,雖然手下不斷地勸阻神農(nóng)放棄,但他卻信心百倍地想登上山頂去采摘。
經(jīng)過了百般周折,神農(nóng)終于爬到了山頂,而且親自去品嘗各種百草的味道。
傳說中他成仙了,后人又稱他為炎帝。
從故事中,我理解了萬事開頭難,而且要做好做成一件事情更難的道理。
要取得成功,不是十分簡單的事,它會有許多的困難險阻,如果退縮放棄了,那成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但相反,如果面對困難我們能迎頭趕上,并且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那成功一定會是我們的,就象神農(nóng)一樣,努力了,奮斗了,有付出就會有收獲。
對我來說,知識就象是高山上的百草,我只有好好學習,不怕辛苦,多學、多問、多練,高山上的百草也一定會屬于我。
這只是《中國神話故事》中的一個小故事,其它的故事也都非常的精彩,真是讓人百讀不厭。
炎帝和黃帝讀后感
數(shù)千年中國、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
其中黃帝是黃河流域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一個有名的部落首領叫炎帝。
黃帝和炎帝是兄弟(二說是近親)。
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一帶),開始發(fā)展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定居下來。
炎帝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姜水附近。
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
這時候,在長江流域有一個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
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面,銅頭鐵臂,吃的是沙石,兇猛無比。
他們擅長制造刀戟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
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侵略騷擾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涂地。
炎帝沒辦法,逃到黃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
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部落的禍害,于是聯(lián)合各部落首領,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zhàn),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zhàn)”。
戰(zhàn)爭之初,蚩尤憑借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
后來,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注1)助戰(zhàn)。
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蚩尤又用妖術制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
黃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遠指向北方的現(xiàn)象,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沖出迷霧。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xù)追趕。
原來蚩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來助戰(zhàn)。
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一說天女)幫忙,驅散了風雨。
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
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沖了個人仰馬翻。
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只見地面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
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剎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
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
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經(jīng)過次激烈的戰(zhàn)斗,黃帝先后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
蚩尤的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在空中飛行,在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么也捉不住他。
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xiàn),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
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
害怕他死后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兩個地方。
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后,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
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nóng)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黃帝多才多藝,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像造宮殿、造車、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注3)。
黃帝有個妻子名叫縲(音léi)祖,也是一位發(fā)明家,她還親自參加勞動。
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是嫘祖教人們養(yǎng)蠶、繅絲、織帛,從此,中國開始有了絲綢文明。
黃帝發(fā)明了亭子后,她還發(fā)明了雨天能移動的亭子——雨傘。
。
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后處死他。
因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
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
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zhàn),也用來恐嚇敢于和他作對的部落。
后來,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支持,漸漸成為所有部落的首領。
(注2) 黃帝還有一個史官倉頡(音cāng jié),創(chuàng)制過古代文字。
我們沒有見到過那個時期的文字,也沒法查考了。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后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
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后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國人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中國人還在黃河邊上的陜西省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建造了一座“黃帝陵”。
每年春天,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都聚集到這里,共同朝拜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
神農(nóng)炎帝讀后感400字
同學們,你們《神》的嗎
神農(nóng)氏就是仁慈的炎帝。
很久以前,有神農(nóng)氏的人,他和我們人類可不一樣,他長著馬的頭,牛的角,樣子十分嚇人。
但是他的心腸是十分善良的。
他有一條神農(nóng)鞭,一打到哪個花草樹木,就知道哪個花草樹木有毒或沒毒。
在那個時候,人類還不知道栽培糧食,神農(nóng)氏就把栽培糧食的技術傳授給人們,人們十分開心。
有一天,遠方飛來一只神農(nóng)鳥,樣子十分龐大,它不停地鳴叫,嘴里陸續(xù)吐出一粒粒種子,種子慢慢地落下來,灑在土壤里,就在這時候,神農(nóng)鳥仰天長嘯一聲,飛向太陽,最后在太陽懷抱里消失了。
神農(nóng)氏嘗過數(shù)百種草。
據(jù)說,他中過一百種多種毒,幸好他的身體是透明的,他把中過的一百多種毒給治好了。
不幸的是,他又中了一種無法治好的毒,神農(nóng)氏不幸死去了。
我們永遠紀念這位曾經(jīng)嘗過數(shù)百種草的人-----神農(nóng)氏。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要學習神農(nóng)氏為造福人類,不辭辛勞,勇于獻身的精神。
炎帝種谷怎樣寫讀后感
歷史傳說中,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fā)了華夏的原始農(nóng)業(yè),是農(nóng)耕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
傳說他創(chuàng)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
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y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fā)現(xiàn)者和利用者。
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制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nóng)、工、商、醫(yī)、文等各領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太陽神炎帝讀后感
上古時傳說中的炎帝是農(nóng)業(yè)、醫(yī)藥的發(fā)明人。
他是牛頭人身,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了一遍,最多的一次,一天中竟然中了七十多次毒。
看了這篇文章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的老師。
因為在老師的身上讓我看到了炎帝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們的老師每天在我們到校前就已經(jīng)來到了學校,開始準備一天的教學工作,上完課后還要及時的給我們批改作業(yè)。
平時還要關注我們的學習生活,糾正我們的壞習慣,讓我們及時改掉小毛病,當我們放學離校后有時老師還要開會總結教學情況。
當老師回家時應該很晚了吧
炎帝為了人們不受疾病之苦,用自己的身體嘗試百草;老師為了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用一顆愛心和智慧教育我們。
雖然,他們作出的貢獻不同,但他們的奉獻精神是一樣光芒四射的
神農(nóng)嘗百草讀后感
《神農(nóng)嘗》這篇讓我深思,深思當代世界人們想與神農(nóng)氏的思想不同之處。
是學習啦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神農(nóng)嘗百草》讀后感 中國有很多神話,《神農(nóng)嘗百草》也是其中之一。
很久以前,傳說有一位炎帝,他看見老百姓經(jīng)常因為誤食而得病、甚至身亡,他很是心痛。
于是他便下決心為老百姓提供幫助,自己為他們找食物、草藥。
一天,他出門了,腰上系著兩個口袋,準備在左邊放草藥,右邊放食物。
剛出門,他就看見一種嫩綠的小葉子,他摘了一片放進嘴里,剛準備下咽時葉子就滑進了肚里。
這種葉子進了他的肚子里后,把他的內臟擦洗的清清爽爽,使他舒服極了。
神農(nóng)覺得這種植物可以治病,就放在左邊口袋里,并取名為“查”。
神農(nóng)走呀走,看見路邊有一種小花,淡淡的紅色,他摘了一朵放進嘴里,覺得甜甜的,濃香四溢,就取名為“甘草”,然后放進右邊口袋。
有時,神農(nóng)嘗到了毒花毒草,就吃“查”解讀。
就這樣,他不停地為了老百姓嘗百草。
可有一次,神農(nóng)嘗到了“斷腸草”,他還沒來得及吃“查”,就死了。
為了救人,神農(nóng)連命都可以不要。
神農(nóng)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神農(nóng)嘗百草”,千古流芳名!
《山海經(jīng)》讀后感
當神話與真理相碰撞——讀《山海經(jīng)》有感當堅硬的石塊與石塊相碰撞,產(chǎn)生的是耀眼的電光;當粗糙的木船與木材相碰撞,產(chǎn)生的是熊熊的烈火;當遠古的神話與原始的真理相碰撞,產(chǎn)生的是一本曠世奇書,名曰《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先秦古籍,具體成書年代與作者均不詳,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chǎn)、神話、巫術、宗教等,最具有代表性的神話故事有: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鯀禹治水等。
若不是在“一中講壇”聽老師解讀《山海經(jīng)》,或許很多人對于這本書古籍的印象和之前的我一樣,僅僅是停留在魯迅的文章里,停留在長媽媽帶給小少爺?shù)哪莻€布包中,停留在“持干戚而舞”的刑天的畫面上。
是的,印象里的《山海經(jīng)》只不過是一本故事集,滿載著祖先們的奇思妙想、奇聞趣事。
但是,我們看到的只是它的表象,其實在它的深處,隱藏著更多的奧妙。
《山海經(jīng)》與《圣經(jīng)》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