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時代讀后感
堯舜時代讀后感:堯舜時代指的是堯舜統(tǒng)治的時代。
《史記》之“五帝”說,即自軒轅黃帝始,然后傳其孫子輩高陽氏即顓頊帝;顓頊傳其侄子高辛氏即帝嚳;帝嚳之后,便是帝堯和帝舜,史上堪稱最著名的兩位圣賢帝王。
他們德行天下,制定歷法,確立節(jié)氣,治理水患,發(fā)展農業(yè),為華夏五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時至今日,中華兒女依然深深記得這兩位賢君。
《堯舜時代》讀后感
有一個叫堯的人年紀老了,想找人繼承他的職位,可是討論了三次也沒結果。
后來有一次,大家推薦了舜,堯也覺得這個人很好,但他還是要大家說出事例來,大家只好說了。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
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還有一次,他們又叫舜去淘井。
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了,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沒想到舜下井后,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鉆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堯舜時代讀后感
中國古代的堯帝不僅聰明,而且品行優(yōu)良。
他在位時,百姓安居樂業(yè),百官盡忠職守,各項事業(yè)欣欣向榮。
但是堯帝最了不起的舉動并非治理國家,而是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卻讓給了平民出生的舜,即后來的舜帝。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堯舜禪讓”的故事。
其實堯帝也不是不想讓兒子丹朱接替自己的位置,只不過丹朱實在是不成材,他品德敗壞、性情玩劣,喜歡與人爭吵,因此堯對他非常不信任。
雖然也有阿諛奉承的人向堯帝推薦丹朱,但堯帝說:“丹朱雖然是我的兒子,但脾氣惡劣,品行又不端正,如果他繼承了我的位置,會玷污神圣的帝位,所以我是不會給他機會的。
只要是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才能當帝王。
”舜年少時很悲慘,母親死的早,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也生了一個兒子,由于父親愚昧無知、繼母殘忍玩固、弟弟狂傲自大。
舜經常遭受到他們的欺負,但舜一點也不計較,他對父親和繼母極其孝順,對弟弟也很友善。
而且舜很有才華,他會把各項任務都處理的分寸適當、井然有序,凡是與他打過交道的人都對其為人和才干贊不絕口。
舜在通過了堯帝的重重考驗后,終于繼承了王位,成了天子。
他大膽地任用賢才治理國家,遠離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
在他的統(tǒng)治下,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整個國家呈現出興旺發(fā)達的景象。
后來,舜帝也仿效堯帝,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不成器的兒子,而是禪讓給了具有美德的禹。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看到堯、舜兩個帝王身上高尚的品質,為了國家的利益顧全大局不用自己的不成才的后代,而用品德優(yōu)良又有才能的人。
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人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俱矣,則富強不足謀也”讀了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感到我們身上的責任重大。
我們不僅要象堯、舜兩個一樣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對人友善,從小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也要學習他們的聰明才智,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堯舜禪位讀后感400字
《堯舜禪讓》出自《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上下五千年》記載了泱泱大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從蠻荒走向文明,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輝煌成就。
《堯舜禪讓》講述了五帝之一帝嚳的兒子放勛繼承皇位后,為人仁慈,才華出眾,帶領人們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人們十分愛戴他,并稱他為‘‘堯帝’’。
可是堯帝逐漸年老,該尋找繼承人了,大臣們推薦王親貴族,堯帝一一考驗,他們都沒有通過。
最后,大臣們推薦一位民間男子,叫虞舜。
他經過了重重考驗,堯帝十分高興,把帝位傳給了虞舜。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禪讓’’是指把帝位傳給有才華,有賢能的人,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我感受到了堯帝以大局為重、廣招才人,也感受到了虞舜為人和人品好,我要向堯帝和虞舜學習。
中華上下五千年堯舜時代讀后感500要快
怎樣寫讀后感: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話,結尾用別人的評價.第一段寫故事梗概,后面寫我的感受.還要有自己或客觀的對重要人物或你喜歡的人物的評析.我的看法:給自己的文章定一個主題,要求深刻又積極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寫景的能提升到熱愛大自然,寫情的能提升到.是偉大的,寫人就是.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堯舜禪讓讀后感,堯舜禪讓什么意思,堯舜禪讓文言文
堯舜禪讓,是古代關于原始社會末期推選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古代傳說,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
讀后感: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禪讓的方式是和平、明主地推選,不是個人權利的轉移。
體現了“以人為本,任人為賢”的思想。
有利于部落聯(lián)盟的團結,協(xié)調社會生產。
三皇五帝堯舜禹讀后感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
三皇代表是古華夏的三個最初階段,燧人氏代表起源,伏羲氏是繁殖,神農氏是部落文明的興盛。
五帝為三皇時代后五個華夏部落首領,由前者禪讓給后者。
直到舜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后,大禹劃分神州為九州,加強了統(tǒng)治。
待禹死后,雖然禪讓給伯益,但天下歸心的是禹的兒子(天子)啟,因此伯益又禪讓給啟,啟建立中國首個奴隸制國家——夏。
因此,禹也被視為夏的首個帝王。
大概如下圖吧: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禹帝(夏)
?火印?讀后感作文600字
讀《火印》有感今年暑假,我有幸閱讀了由著名作家曹文軒教授所寫的兒童文學小說《火印》。
該書內容詳實、層次分明、布局合理、描寫生動;同時也表達出了書中主要人物的真情實感,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精品兒童文學小說。
這本書寫了坡娃從狼群中救出了一匹馬,它叫雪兒。
它和坡娃是一家,在野狐峪過著安靜、祥和的田園生活。
后來,戰(zhàn)爭爆發(fā)了,雪兒被日軍強行征走,身上烙下了一枚日本軍營的火印。
日本軍官河野看中了雪兒,想把它變成自己的坐騎。
但雪兒始終不肯接受河野的駕馭,它心中唯一的主人是:野狐峪的坡娃。
由于雪兒的不屈和對抗,它淪為拉炮的戰(zhàn)馬,不得不忍受母子分離,遭遇種種磨難和屈辱。
經過戰(zhàn)火和苦難,主人坡娃將雪兒帶回野狐峪,但它身上的火印,成為它終身的恥辱,在村民面前抬不起頭,但雪兒最終獲得了尊嚴。
我邊讀邊聯(lián)想到自己,自己以前學習態(tài)度并不是十分端正,對學習不喜歡鉆研,不愿思考,沒有堅持的毅力。
學習成績稍好一些就沾沾自喜。
而書中的主人公坡娃非常有恒心、有毅力,一開始雖然沒能救出雪兒,但他并沒有放棄。
盡管面臨著殺身之禍的威脅,但他還是選擇去救雪兒,直到把雪兒救出來為止。
我一定要向他學習,學習他身上那種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要有信心、恒心與決心,要有一種刻苦鉆研、鍥而不舍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明白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為之不斷地付出努力與艱辛。
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習學好。
我想:“做任何事情都應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