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堯曰第二十寫一篇讀后感怎么寫
一般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主標題,下一行是讀有感,為副標題。
也可直接寫讀有感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的關(guān)鍵。
要密切聯(lián)系實際,這是的重要內(nèi)容。
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guān)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jié)合。
寫讀后感應(yīng)以所讀作品的內(nèi)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nèi)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
結(jié)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
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自己的生活相結(jié)合,否則作文會顯得空虛。
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注意不要寫成流水賬
孔子對每個年齡段的評價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中國古代,15歲是一大坎。
比它晚,20歲也是一個坎。
20歲,古人要為男孩舉行冠禮(戴帽子禮),即成丁禮,表示他已長大成人,但孔子沒講。
他看重的是30歲。
30歲,為什么說“而立”,清宋翔鳳說,是“壯而有室”(《論語發(fā)微》),即我們常說,有了老婆孩子,才有社會責(zé)任感的年齡。
但孔子早婚(以現(xiàn)在的標準講,有點早),19歲娶媳婦,20歲有孩子,照此說,該是“二十而立”,可見不對。
另一種解釋,是孔子自己的說法,即“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20.3),明顧憲成說,立不立,關(guān)鍵是知禮,只有知書達理懂人事,才叫成人(《四書講義》)。
這種說法更合理。
孔子出名早,27歲跟郯子學(xué)禮,30歲以知禮名。
齊景公和晏嬰向他問禮,就在這一年。
可見“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四十而不惑”】孔子在魯國出名后,開始出國游學(xué)找工作。
34歲,他到周都洛陽,向在王室圖書館當(dāng)差的老子問禮。
35歲,他到齊國找工作,齊景公說,不好安排。
前一事,有人懷疑,但后一事,毫無問題。
孔子短暫出國,回到魯國后,沒官可做,只好死心塌地做學(xué)問。
35歲以后,50歲以前,他一直在家讀書習(xí)禮,教書育人。
40來歲這陣兒,他全力治學(xué),越學(xué)越明白,當(dāng)然也就“不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
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到底能干點什么,命中注定該干點什么。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20.3)。
他認為,學(xué)習(xí)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讀書一定要做官,沒商量,但什么時候出山,在誰手下干事,全看天命如何。
魯昭公時,機會未到,孔子只能埋頭讀書,自娛自樂。
魯定公即位四年后,孔子47歲,陽貨請他出山,他沒答應(yīng),一直等陽貨出亡,才肯出山。
他出來做官是51歲,正好在他“知天命”后。
孔子“知天命”,據(jù)說和學(xué)《易》有關(guān)。
如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讀《易》,韋編三絕。
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
“晚”是多少歲
司馬遷沒直接說,但他引用的孔子語,是出于《論語》。
孔子說,“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7.17)。
皇疏說,這是從45或46歲,加上幾年,到50歲。
邢疏說,這是從47歲,加上幾歲,到50歲。
也就是說,他是因為學(xué)《易》,知道自己該出來做官,才出來做官。
所以第二年,他才出來做官。
這是漢代的說法。
【六十而耳順】什么叫“耳順”
古人認為,耳朵比眼睛更重要。
比如圣人,圣人都是絕頂聰明、天生聰明。
圣,古文字,與聽字和聲字同源,主要就是指耳朵好,善于傾聽民間疾苦,善于接受賢達勸諫。
第二,我們看孔子年表,60歲前后,他在干什么
原來,55歲到68歲,他正在周游列國,到外國找工作。
孔子一路顛簸,很不順心,但他很虛心,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什么挖苦話,他都聽得進去,就連鄭人說他“累累若喪家之狗”,他也點頭稱是(《史記?孔子世家》)。
60來歲的人,閱世既久,毀譽置之度外,愛怎么著怎么著。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難拿。
小孩倒是從心所欲,但大了,就不許撒潑打滾。
孫悟空大鬧天宮,也是從心所欲,但大鬧,還有什么規(guī)矩
受戒出家后,規(guī)矩倒是有了,不聽話,還有緊箍咒,但這么一來,還有什么從心所欲
兩全其美,太難。
人活著,就有規(guī)矩管著;死了,才徹底自由。
孔子活了73歲,和今天中國的平均壽命比,好像算不了什么(現(xiàn)在的平均壽命是72歲),但按過去的標準,已經(jīng)活過梭兒了。
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一個抽象標準,人之將死,離自由最近,或許近之。
豁達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順,心也順了,物我兩忘,沒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這叫“從心所欲”。
“從”有兩種讀法:一種是讀如本字,指隨心所欲,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還有一種是讀為縱,什么都放得開,放膽放言,想干啥干啥,意思差不多。
“不逾矩”,是無法中有法,怎么干怎么對頭,處處合乎規(guī)矩,雖有規(guī)矩,不礙自由。
人,只有活到頭,才能活明白,但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
蘇軾小傳
繼歐陽修之后而為北宋文壇盟主的,是那位才高學(xué)富,四川眉山縣籍的蘇軾. 他在文學(xué)上的輝煌成就,我們無法找出第二人來和他相比.無論詩,無論詞,無論散文,他都有極高的造詣:他的代表詞作水調(diào)歌頭和大江東去 他的前后兩篇赤壁賦 宋代幾位皇帝都稱他奇才,他在詞這一方面是豪放派的開山大師,在詩這一方面后世推許他為李杜以后的第一大家.此外.他有很高的政治才干,所寫政論有卓越的見解,畫得一手好畫,也寫得一筆好字,晚年對於佛學(xué)也有精透的參悟.他是一位天才,從小絕頂聰慧,七歲知書,十歲就能作很好的文章.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足當(dāng)時的學(xué)者兼文學(xué)家,人稱「三蘇」,同在古文唐宋八大家之列.幼年時父親出外游學(xué),母親程氏親自教他兄弟倆讀書.當(dāng)時蘇軾讀后漢書,他羨幕漢那位不避權(quán)貴,身陷黨錮之禍的范滂,便慨然嘆道:「我若當(dāng)范滂,母親愿意嗎 」母親表示如果兒子愿做范滂,她就當(dāng)那位眼看范滂為正義斗爭,死而不恨的賢母.這可見他少時文化教養(yǎng)之深以及抱負之非凡了. 讀到二十歲時,已經(jīng)博通了經(jīng)史,每天寫幾千字的文章.他最喜歡漢賈誼,唐陸贄的著作,這對於他日后好作政論大行關(guān)系;他又好莊子的書,曾說「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這影響了他的為人及以后詩文的作風(fēng).不久,父親游學(xué)歸來,帶著兩個兒子晉京趕考,父子三人,一日而名滿京華.二十一歲他中了進士,那時正是歐陽修做主考官,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歐陽修一見蘇軾的文章大驚,想取為第一,因恐為門人曾鞏所為,而招非議,乃抑為第二.他的文中有:「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陽修不知出自何書,后來問他,他道:「曹操滅袁紹,以袁熙妻賜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何經(jīng)見,融曰:「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堯,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歐陽修退而大驚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歐陽修可謂慧眼識英雄,給他說中了.蘇軾一生以師禮事之.歐陽修死后,他在詩詞中很多抒發(fā)對於這位老前輩的懷念.他比那位同樣被歐陽修賞識提拔,而后來恩將仇報,反而排擠歐陽修,不近人情的王安石是強得多了. 他和王安石是政敵.王安石在神宗朝做了宰相,實行新法,因操之過急,又如用人不當(dāng),以致全國騷動.蘇軾極力反對新法,乃遭受貶謫,南北奔波,不遑寧處;有一次逮捕入京,打算問他死罪;有一次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島.他一生雖也曾在京做過翰林學(xué)士,兵部尚書,但究竟還是以外任為多.他所到的地方,有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揚州,定州,惠州,昌化,廉州,永州,.結(jié)果是死在常州.這樣一個憂患失意的境遇,他卻能逆來順受,用藐視的態(tài)度對無理的迫害作著默然的反抗.他是堅強的,他絕不因一時的失意,就沉溺於酒色而不能自拔;他有高遠的理想,他善於在逆境中解脫他的苦悶,拯救他的靈魂.山水田園之趣,友朋詩酒之樂,哲理禪機的妙悟,都是他精神上的補藥.所以他無論處於何種難關(guān),他都保持他的正常的人生. 他貶在各處都有很好的治績,如在徐州的防水,在杭州的浚湖,筑堤,開醫(yī)院,都是有名的故事.他在黃州時曾筑室於東坡(田園),遂自號東坡居士.他的字是子瞻,死諡文忠.他很好交游,友情都極深厚,那位幾度相從的和尚朋友參寥子還愿陪著他到南海島去.他的作品對當(dāng)代及后世的影響都極深廣,當(dāng)時有所謂「蘇門四學(xué)士」,即張文潛,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再加上李方叔和陳履常,更稱「蘇門六君子」.他的著作有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六十卷,東坡樂府一卷. (選自王序中國文學(xué)作家小傳河洛圖書出版社)
南懷瑾選集的目錄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將進酒】 唐·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cè)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fù)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君馬黃】 唐· 君馬黃,我馬白,馬色雖不同,人心本無隔。
共作游冶盤,雙行洛陽陌。
長劍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為五侯客。
猛虎落陷阱,壯夫時屈厄。
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
【·登高丘而望遠】 唐· 登高丘而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
銀臺金闕如夢中,空相待。
精衛(wèi)費木石,黿鼉無所憑。
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
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
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對酒二首】 唐·李白 勸君莫拒杯,春風(fēng)笑人來。
桃李如舊識,傾花向我開。
流鶯啼碧樹,明月窺金罍。
昨來朱顏子,今日白發(fā)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蘇臺。
自古帝王宅,城闕閉黃埃。
君若不飲酒,昔人安在哉。
【·陌上?!?唐·李白 美女渭橋東,春還事蠶作。
五馬如飛龍,青絲結(jié)金絡(luò)。
不知誰家子,調(diào)笑來相謔。
妾本秦羅敷,玉顏艷名都。
綠條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顧,況復(fù)論秋胡。
寒螀愛碧草,鳴鳳棲青梧。
托心自有處,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駕空踟躕。
【相和歌辭·王昭君二首】 唐·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guān)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相和歌辭·王昭君二首】 唐·李白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相和歌辭·豫章行】 唐·李白 胡風(fēng)吹代馬,北擁魯陽關(guān)。
吳兵照海雪,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黃云慘無顏。
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
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為休明人,斬虜素不閑。
豈惜戰(zhàn)斗死,為君掃兇頑。
精感石沒羽,豈忘憚險艱。
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
此曲不可奏,三軍鬢成斑。
【相和歌辭·相逢行二首】 唐·李白 相逢紅塵內(nèi),高揖黃金鞭。
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
【相和歌辭·蜀道難】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乃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枯木,雄飛呼雌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相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其嶮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橫吹曲辭·前出塞九首】 唐·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橫吹曲辭·】 唐·杜甫 古人重守邊,今人重高勛。
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軍。
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
拔劍擊大荒,日牧胡馬群。
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 唐·杜甫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唐·杜甫 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
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jié)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常風(fēng)寒。
子規(guī)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云旗翻。
知君此計成長往,芝草瑯玕日應(yīng)長。
鐵鎖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
【今夕行】 唐·杜甫 今夕何夕歲云徂,更長燭明不可孤。
咸陽客舍一事無,相與博塞為歡娛。
馮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梟盧。
英雄有時亦如此,邂逅豈即非良圖。
劉毅從來布衣愿,家無儋石輸百萬。
【貧交行】 唐·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兵車行】 唐·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fù)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是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高都護驄馬行】 唐·杜甫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
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養(yǎng)隨所致,飄飄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zhàn)場利。
腕促蹄高如踣鐵,交河幾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
青絲絡(luò)頭為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
【白絲行】 唐·杜甫 繅絲須長不須白,越羅蜀錦金粟尺。
象床玉手亂殷紅,萬草千花動凝碧。
已悲素質(zhì)隨時染,裂下鳴機色相射。
美人細意熨帖平,裁縫滅盡針線跡。
春天衣著為君舞,蛺蝶飛來黃鸝語。
落絮游絲亦有情,隨風(fēng)照日宜輕舉。
香汗輕塵污顏色,開新合故置何許。
君不見才士汲引難,恐懼棄捐忍羈旅。
【醉歌行】 唐·杜甫 陸機二十作文賦,汝更小年能綴文。
總角草書又神速,世上兒子徒紛紛。
驊騮作駒已汗血,鷙鳥舉翮連青云。
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
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門期第一。
舊穿楊葉真自知,暫蹶霜蹄未為失。
偶然擢秀非難取,會是排風(fēng)有毛質(zhì)。
汝身已見唾成珠,汝伯何由發(fā)如漆。
春光澹沱秦東亭,渚蒲牙白水荇青。
風(fēng)吹客衣日杲杲,樹攪離思花冥冥。
酒盡沙頭雙玉瓶,眾賓皆醉我獨醒。
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
【橫吹曲辭·長安道】 唐·白居易 花枝缺處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
美人勸我急行樂,自古朱顏不再來,君不見外州客,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
【相和歌辭·王昭君二首】 唐·白居易 滿面胡沙滿鬢風(fēng),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相和歌辭·王昭君二首】 唐·白居易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
【相和歌辭·短歌行二首】 唐·白居易 曈曈太陽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為白晝?nèi)霝橐梗鬓D(zhuǎn)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為君舉酒歌短歌。
歌聲苦,詞亦苦,四座少年君聽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風(fēng)才往春風(fēng)回。
人無根蒂時不駐,朱顏白日相隳頹。
勸君且強笑一面,勸君復(fù)強飲一杯。
人生不得長歡樂,年少須臾老到來。
【相和歌辭·短歌行二首】 唐·白居易 世人求富貴,多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問君少年日,苦學(xué)將干祿。
負笈塵中游,抱書雪前宿。
布衾不周體,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溫已挾纊,馬肥初食粟。
未敢議歡游,尚為名檢束。
耳目聾暗后,堂上調(diào)絲竹。
牙齒缺落時,盤中堆酒肉。
彼來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壯與榮華,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遠,白日終天速。
從古無奈何,短歌聽一曲。
【琴曲歌辭·昭君怨】 唐·白居易 明妃風(fēng)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yīng)四星。
只得當(dāng)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
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雜曲歌辭·悲哉行】 唐·白居易 悲哉為儒者,力學(xué)不能疲。
讀書眼欲暗,秉筆手生胝。
十上方一第,成名??噙t。
縱有宦達者,兩鬢已成絲。
可憐少壯日,適在窮賤時。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貴為。
沉沉朱門宅,中有乳臭兒。
狀貌如婦人,光明膏粱肌。
手不把書卷,身不擐戎衣。
二十襲封爵,門承勛戚資。
春來日日出,服御何輕肥。
朝從博徒飲,暮有倡樓期。
評封還酒債,堆金選蛾眉。
聲色狗馬外,其馀一無知。
山苗與澗松,地勢隨高卑。
古來無奈何,非君獨傷悲。
【雜曲歌辭·長相思】 唐·白居易 九月西風(fēng)興,月冷霜華凝。
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
二月東風(fēng)來,草坼花心開。
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
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
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cè)。
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雜曲歌辭·竹枝】 唐·白居易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雜曲歌辭·楊柳枝】 唐·白居易 六么水調(diào)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
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張好好詩】 唐·杜牧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
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lián)碧虛。
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人顧四座,始訝來踟躕。
吳娃起引贊,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
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guān)紐,塞管裂圓蘆。
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
主人再三嘆,謂言天下殊。
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
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zhì)隨月滿,艷態(tài)逐春舒。
絳唇漸輕巧,云步轉(zhuǎn)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
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
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聘之碧瑤佩,載以紫云車。
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
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dāng)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fēng)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唐·杜牧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長。
頭圓筋骨緊,兩眼明且光。
去年學(xué)官人,竹馬繞四廊。
指揮群兒輩,意氣何堅剛。
今年始讀書,下口三五行。
隨兄旦夕去,斂手整衣裳。
去歲冬至日,拜我立我旁。
祝爾愿爾貴,仍且壽命長。
今年我江外,今日生一陽。
憶爾不可見,祝爾傾一觴。
陽德比君子,初生甚微茫。
排陰出九地,萬物隨開張。
一似小兒學(xué),日就復(fù)月將。
勤勤不自已,二十能文章。
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堯湯。
我家公相家,劍佩嘗丁當(dāng)。
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
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
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
多是撫州寫,今來五紀強。
尚可與爾讀,助爾為賢良。
經(jīng)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
高摘屈宋艷,濃薰班馬香。
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
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
愿爾一祝后,讀書日日忙。
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
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
愿爾出門去,取官如驅(qū)羊。
吾兄苦好古,學(xué)問不可量。
晝居府中治,夜歸書滿床。
后貴有金玉,必不為汝藏。
崔昭生崔蕓,李兼生窟郎。
堆錢一百屋,破散何披猖。
今雖未即死,餓凍幾欲僵。
參軍與縣尉,塵土驚劻勷。
一語不中治,笞棰身滿瘡。
官罷得絲發(fā),好買百樹桑。
稅錢未輸足,得米不敢嘗。
愿爾聞我語,歡喜入心腸。
大明帝宮闕,杜曲我池塘。
我若自潦倒,看汝爭翱翔。
總語諸小道,此詩不可忘。
【李甘詩】 唐·杜牧 太和八九年,訓(xùn)注極虓虎。
潛身九地底,轉(zhuǎn)上青天去。
四海鏡清澄,千官云片縷。
公私各閑暇,追游日相伍。
豈知禍亂根,枝葉潛滋莽。
九年夏四月,天誡若言語。
烈風(fēng)駕地震,獰雷驅(qū)猛雨。
夜于正殿階,拔去千年樹。
吾君不省覺,二兇日威武。
操持北斗柄,開閉天門路。
森森明庭士,縮縮循墻鼠。
平生負奇節(jié),一旦如奴虜。
指名為錮黨,狀跡誰告訴。
喜無李杜誅,敢憚髡鉗苦。
時當(dāng)秋夜月,日值曰庚午。
喧喧皆傳言,明晨相登注。
予時與和鼎,官班各持斧。
和鼎顧予言,我死知處所。
當(dāng)庭裂詔書,退立須鼎俎。
君門曉日開,赭案橫霞布。
儼雅千官容,勃郁吾累怒。
適屬命鄜將,昨之傳者誤。
明日詔書下,謫斥南荒去。
夜登青泥坂,墜車傷左股。
病妻尚在床,稚子初離乳。
幽蘭思楚澤,恨水啼湘渚。
怳怳三閭魂,悠悠一千古。
其冬二兇敗,渙汗開湯罟。
賢者須喪亡,讒人尚堆堵。
予于后四年,諫官事明主。
常欲雪幽冤,于時一裨補。
拜章豈艱難,膽薄多憂懼。
如何干斗氣,竟作炎荒土。
題此涕滋筆,以代投湘賦。
【洛中送冀處士東游】 唐·杜牧 處士有儒術(shù),走可挾車輈。
壇宇寬帖帖,符彩高酋酋。
不愛事耕稼,不樂干王侯。
四十馀年中,超超為浪游。
元和五六歲,客于幽魏州。
幽魏多壯士,意氣相淹留。
劉濟愿跪履,田興請建籌。
處士拱兩手,笑之但掉頭。
自此南走越,尋山入羅浮。
愿學(xué)不死藥,粗知其來由。
卻于童頂上,蕭蕭玄發(fā)抽。
我作八品吏,洛中如系囚。
忽遭冀處士,豁若登高樓。
拂榻與之坐,十日語不休。
論今星璨璨,考古寒颼颼。
治亂掘根本,蔓延相牽鉤。
武事何駿壯,文理何優(yōu)柔。
顏回捧俎豆,項羽橫戈矛。
祥云繞毛發(fā),高浪開咽喉。
但可感神鬼,安能為獻酬。
好入天子夢,刻像來爾求。
胡為去吳會,欲浮滄海舟。
贈以蜀馬棰,副之胡罽裘。
餞酒載三斗,東郊黃葉稠。
我感有淚下,君唱高歌酬。
嵩山高萬尺,洛水流千秋。
往事不可問,天地空悠悠。
四百年炎漢,三十代宗周。
二三里遺堵,八九所高丘。
人生一世內(nèi),何必多悲愁。
歌闋解攜去,信非吾輩流。
【送沈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 唐·杜牧 山城樹葉紅,下有碧溪水。
溪橋向吳路,酒旗夸酒美。
下馬此送君,高歌為君醉。
念君苞材能,百工在城壘。
空山三十年,鹿裘掛窗睡。
自言隴西公,飄然我知己。
舉酒屬吳門,今朝為君起。
懸弓三百斤,囊書數(shù)萬紙。
戰(zhàn)賊即戰(zhàn)賊,為吏即為吏。
盡我所有無,惟公之指使。
予曰隴西公,滔滔大君子。
常思掄群材,一為國家治。
譬如匠見木,礙眼皆不棄。
大者粗十圍,小者細一指。
[QCXQ]橛與棟梁,施之皆有位。
忽然豎明堂,一揮立能致。
予亦何為者,亦受公恩紀。
處士有常言,殘?zhí)敒槿埂?/p>
常恨兩手空,不得一馬棰。
今依隴西公,如虎傅兩翅。
公非刺史材,當(dāng)坐巖廊地。
處士魁奇姿,必展平生志。
東吳饒風(fēng)光,翠巘多名寺。
疏煙亹亹秋,獨酌平生思。
因書問故人,能忘批紙尾。
公或憶姓名,為說都憔悴。
【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唐·杜牧 清淮控隋漕,北走長安道。
檣形櫛櫛斜,浪態(tài)迤迤好。
初旭紅可染,明河澹如掃。
澤闊鳥來遲,村饑人語早。
露蔓蟲絲多,風(fēng)蒲燕雛老。
秋思高蕭蕭,客愁長裊裊。
因懷京洛間,宦游何戚草。
什伍持津梁,澒涌爭追討。
翾便詎可尋,幾秘安能考。
小人乏馨香,上下將何禱。
唯有君子心,顯豁知幽抱。
【池州送孟遲先輩】 唐·杜牧 昔子來陵陽,時當(dāng)苦炎熱。
我雖在金臺,頭角長垂折。
奉披塵意驚,立語平生豁。
寺樓最鶱軒,坐送飛鳥沒。
一樽中夜酒,半破前峰月。
煙院松飄蕭,風(fēng)廊竹交戛。
時步郭西南,繚徑苔圓折。
好鳥響丁丁,小溪光汃汃。
籬落見娉婷,機絲弄啞軋。
煙濕樹姿嬌,雨馀山態(tài)活。
仲秋往歷陽,同上牛磯歇。
大江吞天去,一練橫坤抹。
千帆美滿風(fēng),曉日殷鮮血。
歷陽裴太守,襟韻苦超越。
鞔鼓畫麒麟,看君擊狂節(jié)。
離袖飐應(yīng)勞,恨粉啼還咽。
明年忝諫官,綠樹秦川闊。
子提健筆來,勢若夸父渴。
九衢林馬撾,千門織車轍。
秦臺破心膽,黥陣驚毛發(fā)。
子既屈一鳴,余固宜三刖。
慵憂長者來,病怯長街喝。
僧爐風(fēng)雪夜,相對眠一褐。
暖灰重擁瓶,曉粥還分缽。
青云馬生角,黃州使持節(jié)。
秦嶺望樊川,只得回頭別。
商山四皓祠,心與樗蒲說。
大澤蒹葭風(fēng),孤城狐兔窟。
且復(fù)考詩書,無因見簪笏。
古訓(xùn)屹如山,古風(fēng)冷刮骨。
周鼎列瓶罌,荊璧橫拋摋。
力盡不可取,忽忽狂歌發(fā)。
三年未為苦,兩郡非不達。
秋浦倚吳江,去楫飛青鶻。
溪山好畫圖,洞壑深閨闥。
竹岡森羽林,花塢團宮纈。
景物非不佳,獨坐如鞲紲。
丹鵲東飛來,喃喃送君札。
呼兒旋供衫,走門空踏襪。
手把一枝物,桂花香帶雪。
喜極至無言,笑馀翻不悅。
人生直作百歲翁,亦是萬古一瞬中。
我欲東召龍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蓬萊頂上斡海水,水盡到底看???。
月于何處去,日于何處來
跳丸相趁走不住,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皆為灰。
酌此一杯酒,與君狂且歌。
離別豈足更關(guān)意,衰老相隨可奈何。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唐·杜牧 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
城高跨樓滿金碧,下聽一溪寒水聲。
梅花落徑香繚繞,雪白玉珰花下行。
縈風(fēng)酒旆掛朱閣,半醉游人聞弄笙。
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
畫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時聯(lián)十觥。
老閑腰下丈二組,塵土高懸千載名。
重游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
對酒不敢起,逢君還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臉任他橫。
一醉六十日,古來聞阮生。
是非離別際,始見醉中情。
今日送君話前事,高歌引劍還一傾。
江湖酒伴如相問,終老煙波不計程。
【史將軍二首】 唐·杜牧 長鉟周都尉,閑如秋嶺云。
取蝥弧登壘,以駢鄰翼軍。
百戰(zhàn)百勝價,河南河北聞。
今遇太平日,老去誰憐君。
【長安雜題長句六首】 唐·杜牧 豐貂長組金張輩,駟馬文衣許史家。
白鹿原頭回獵騎,紫云樓下醉江花。
九重樹影連清漢,萬壽山光學(xué)翠華。
誰識大君謙讓德,一毫名利斗蛙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