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讀后感50字
日暮蒼山遠,
朝三暮四 讀后感
朝三暮四《列子??黃帝篇》宋國有一個人,喜歡猴子,在家里養(yǎng)著一群,人們叫他狙公。
狙公很熟悉猴子們的習性和想法,而猴子們也能聽懂狙公的話。
狙公即便是把自己家里的口糧拿出來,也要讓猴子們吃飽。
有一天,狙公發(fā)現(xiàn)家里的糧食不多了,于是想限制猴子們的食量,但又擔心猴子們一時不接受自己的做法。
想了想,他把猴子們叫到一起,哄騙猴子們說:“從今天起給你們栗子時,早晨三粒,晚上四粒,夠吃嗎
”猴子們聽了,都跳了起來,很生氣。
狙公略等片刻,又對猴子們說:“那么,早晨給四粒,晚上三粒,總該滿意了吧
” 猴子們聽了,一起伏在地上,顯出很歡喜的樣子。
(正文)成語“朝三暮四”源于寓言《朝三暮四》,原意是講狙公如何利用猴子的頭腦簡單的弱點,順著它們的性子馴服它們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現(xiàn)在,“朝三暮四”的意思已經(jīng)有了變化,常常用來諷刺某些做事反復無常,不能持之以恒的人。
一個人做事要想成功,應該有一定的目標,因為,在前進的路上,沒有絕對平坦的道路,只有那些敢于吃苦、勇于探索的人才能達到目標、擁抱成功的果實。
個人的成功,所能依靠的只能是勤奮和努力,憑借投機取巧或碰運氣往往失敗。
一個人遇上困難,要堅持下去,不能躲避困難、知難而退。
否則,一有困難就繞道走,不去堅持、不做嘗試,結(jié)果什么事情都半途而廢、功虧一簣,豈不可惜
很多有名的科學家,在他們搞科研時,遭到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但是,他們抱定一條信心,不達目的不罷休,就是往往在最后一次嘗試時獲得成功。
如果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不能這樣持之以恒的話,今天想發(fā)明這個,明天又想發(fā)明那個,那么我們今天也許沒有電燈,沒有電話,沒有電視,就連電也沒有,我們今天的生活又將是怎么一個樣子呢
朝秦暮楚、三心二意,是做不成事的,淺嘗輒止、半途而廢,最終只能“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我們從小時候就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一分汗水,一分收獲。
你付出多少,你將要得到多少。
那么;你“朝三暮四”又有什么必要呢
讀朝三暮四的感想
成語來源于里面的故事:給猴子喂橡子。
早上給3個,晚上給4個,猴子很生氣;改為早上給4個,晚上給3個,猴子就高興了。
原比喻使用詐術(shù)騙人,后比喻反復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