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的中國之美讀后感
中國之美這篇文章是一片獨特視角的探討中國之美的散文,他的側重點不在于對中國具體美的描繪上,而在于對各民族天性上的差異的思考及對各民族所流露出來的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方式的把握,還通過中國過去有美而現(xiàn)在缺乏美的對比,來揭示中國之美流失的原因,并揭露了中國貧窮落后的一面,同時也批判了中國人審美情趣的貧乏及錯誤的審美認識
看中國之美的讀后感
最近學校倡導我們閱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
一開始我對這本不起眼的小書不屑一顧,心想:就這么本破書用得著這么大動干戈嗎
可是,當我無奈地拿起來隨便翻了幾頁,便被那上面的內容深深吸引了。
我如洪水猛獸般的一發(fā)不可收拾,一口氣便把它讀完了。
這本書令我振憾,從這本書中我領閱到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整個世紀:從諸子百家到四大發(fā)明;從四大名著到數(shù)學醫(yī)學,從書法繪畫到建筑水利,從曾經的沒落到如今的泱泱大國……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仁人志士層出不窮,中華美德熠熠生輝,民族精神世代傳承。
如至圣先師孔子,抗倭名將戚繼光,自強不息的范仲淹,精忠報國的岳云……他們的美德,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們的民族英雄氣節(jié),無一不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yǎng)著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為支撐民族團結奮斗發(fā)展繁茂的精神力量,引導中華民族應付各種挑戰(zhàn),包括天災人禍,外來侵蝕;適應形勢各種變化,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大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應好好學習,珍惜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好中華文化的傳人。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
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fā)展好,共同筑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勞動美,中國美讀后感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們:大家好!我是干紅萍。
我很榮幸能夠站在這個演講臺上,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夢,勞動美。
今天,大千世界上樹立起了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她走過了千年的風風雨雨,她孕育了無數(shù)的英雄兒女,她書寫了浩瀚的人類文明。
她,就是我們可愛的祖國,一個響徹世界的名字—中國。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她世世代代兒女們的辛勤勞動。
是勞動給她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讓每一個中華兒女無比驕傲與自豪。
透過歷史的明眸,站在歲月的肩膀上回望,我們看到古老的都江堰讓成都平原變成了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于人民;我們看到蜿蜒盤旋的萬里長城,懷抱著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們看到金碧輝煌的故宮,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我們看到四大發(fā)明,使古老的中國異彩紛呈。
我們看到絲綢、瓷器遠涉重洋。
誰都知道—都來自于我們祖先的辛勤勞動,勞動讓我們祖國的歷史這樣輝煌
是勞動給她創(chuàng)造了奇跡,讓異想天開都成為現(xiàn)實。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一個筋斗就能飛十萬八千里,而今天,當代的孫悟空——楊利偉,乘坐中國制造的神舟飛船遨游太空,“坐地日行八萬里”。
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 傳說中的嫦娥能飛奔上月,今天,中國的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姐妹倆先后暢游了月宮,圓了中國人的探月夢! 傳唱至今的媽祖治河妖讓河水乖乖聽話。
今天,三峽水電、南水北調,一個個宏偉的治水治山工程,圓了中國人的興利除患、駕馭江河夢!那么中華民族這許許多多美好的夢,神奇的夢,甚至是“異想天開”的夢,為什么個個都能美夢成真呢?
《漢字書法之美》讀后感600字左右
篇二:漢字書法之美讀后感從小開始,練字對某而言就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小學上書法課時,老師總會把大家寫的字貼墻上,然后把亮點圈出來。
那時候,某是惟一一個作業(yè)上沒有圈的孩子。
初中時某很羨慕班長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閑著沒事就天天練硬筆。
下了早讀第一節(jié)課前的十五分鐘全用來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
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鋼板字體。
后來某花了很久去改變自己,有人說某現(xiàn)在寫字沒高中時漂亮了,但某倒不這么認為。
因為那是有活力的,比當初的一團死板多出了幾分生氣。
而看蔣勛的書就有這樣的感覺。
他說書法,總是先從人說起。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觀中,寫字是件很莊重的事情。
而且,寫字的頭一件事是做人。
講究的是“心正則筆正”,中國人喜歡講品格,書法更是人品的體現(xiàn)。
若是練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濟濟的科舉考試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見書寫之重。
事實上,賞析任何書法作品,離了那個執(zhí)筆者,就會陷入云霧之中。
比如天下行書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無法真正的喜歡它,直到看了蔣勛的《蒼涼的獨白書寫》才明白,那是怎樣的一種復雜心境才造就出來的名帖啊。
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簡,總會讓人聯(lián)想到恪盡職守的城吏們。
至于顏真卿的穩(wěn)重筆鋒更是令人印象強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體都是和那個時代無法割裂的,書寫本身就是在一段歷史。
而那沉淀下來的墨跡既是本人的私有歷史也是公共的書寫歷史。
所以不能不認真的去書寫罷。
只有練好了規(guī)矩才能“隨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體的歷史中,更無法忽略的是個人的筆意——那生動的變化又重何而來
那些生動的筆觸,在蔣勛的筆下是那么美好。
在點化它們之前,僅僅是紙上死板的一團油墨。
書法是形象的藝術,蔣勛的書上會在一開始就介紹這種字體的來龍去脈,附上相應的帖,讓人明白它們之中蘊藏的歷史,同時又輔以個人性質介紹,一點點的點拔讀者如何從那些細節(jié)中體會它們的歷史、它們的情緒、它們最打動人心的部分。
大凡講述藝術史的書,不是流于瑣碎就是自我陶醉。
而蔣勛的書法史里。
沒有傳統(tǒng)的審美書慣用的四個字四個字那樣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沒有四平八穩(wěn)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觸及讀者靈魂深處的悖動。
那,正是因為蔣勛從書法的美感中把人類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來了罷。
美學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載體和審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書法,那是緣于人與社會的共鳴所產生的豐富意蘊的藝術啊。
篇三:《漢字書法之美》讀后感作為一名小學書法老師,為了讓中規(guī)中矩的書法課生動有趣、為了讓深奧的書法知識淺顯易懂,我發(fā)現(xiàn)了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法文化之書-----《漢字書法之美》。
這本書是臺灣著名美學家、文學家、畫家蔣勛的大作,分別從漢字演變、書法美學、感知教育、漢字與現(xiàn)代四個章節(jié)介紹漢字書法之美。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對漢字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器表上的一個符號,上端一個圓,下端一片曲線,最下端一座五峰尖山,這就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文字出現(xiàn)了。
結繩、倉頡、毛筆、石鼓等等像放電影一樣在眼前一幕一幕閃過。
而書法美學又讓我對書法的五種書體的歷史有了新的心得體會:波磔與飛檐的隸書線條、碑帖的厚重與飄逸、行草到狂草的平正與險絕、宋代書法的意境與個性、元明書法的形式與表現(xiàn)及清代書法的古樸與拙趣。
又讓我對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細細感知。
“高峰墜石”的點是形狀,是體積,是重量,也是速度;“千里陣云”的橫是水與墨在紙上的交互律動;“萬歲枯藤”的豎是一切看似枯老卻毫不妥協(xié)的堅強生命。
以小見大,讓人看出漢字書法之奇,不僅在指腕之間,甚至是呼吸,是養(yǎng)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終乃臻而為「是我與自己相處最真實的一種儀式」,一如瑜珈、太極、舞蹈,乃至慢跑,由靜轉動,動中見靜,成就了一種肢體韻律之美。
篇四:讀后感:《漢字書法之美》買蔣勛的《漢字書法之美》,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碰到了好久沒有看到的同學,他是語文專業(yè)的博士生,現(xiàn)在也很我一樣做初中語文教師,一有機會,我就向他咨詢又讀了什么書,他向我推薦了《漢字書法之美》。
我馬上在當當網下了訂單,并且給他回復說:“向我這樣臭字,很需要看這樣的書。
”我的同學發(fā)過一句話:“距離生活還是很遠,不過你讀后一定會愛上漢字的。
”真的是這樣,一邊讀完說實在的我還不能一一細數(shù)在動物骨骸、金屬、石頭、竹簡、紙帛上被記錄下來,在各個朝代以或沉重樸厚,或飛揚婉轉,或森嚴宏大,或肆意狂放的書寫線條。
不過僅看那些圖片,都讓人流連忘返,僅是撫摸那書的質感,都讓人回味。
在這一個月的零散閱讀里它給我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蔣勛說:書法是呼吸,是養(yǎng)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現(xiàn)實里的記憶,是還原到初寫自己名字時的認真……作者以他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說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
文字編織成畫面,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xiàn)代的漢字時間光廊,東方書寫的敬意與喜悅,就在你我的指間心中
篇五:學生真幸福——讀《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練習,大概在許多華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我小時候印象中的書法就是寫毛筆字了。
看到老師拿著大大的毛筆,大手一揮,幾個像模像樣的毛筆字就出現(xiàn)在白紙上,煞是羨慕,但是到底怎樣寫,怎樣讀帖卻是云里霧里。
老師多是臨時代課的,對毛筆字的要求不嚴格,我們有毛筆的就用毛筆寫,沒有毛筆的就找一個小棒,沾著前后位同學的墨汁,在本子上信馬由韁,對于寫“上”“人”自覺得很好寫,橫平豎直就可以,對于筆鋒、運筆、收筆等書法術語全然沒有概念,那時毛筆是一角、兩角錢買來的,墨汁也是最廉價的帶著臭味久無人問津的,所以寫完毛筆字后,教室里洋溢著難聞的氣味,我們的手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黑黑的臭墨汁,看著自己寫的歪七斜八的字傻樂,只是好玩,倒沒有太大的興趣。
現(xiàn)在每當走過學校的書法室,聞到那飄散過來的淡淡的墨香,看著那些中規(guī)中距或站或坐的小學生,跟著書法老師有模有樣的臨帖習子,揮毫潑墨的寫出大幅的作品,心中的羨慕之情無法言表。
直到后來上了師范學校,才知道書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了解了一些書法家,更深刻的體會到描摹臨寫在書法中的重要。
才真正的體會到“一直有一個紅線框成的界線存在,垂直與水平紅線平均分割的九宮格,紅色細線圍成的字的輪廓。
”紅色像一種“界限”,我手中毛筆的黑墨不能隨性逾越紅線輪廓的范圍,九宮格使我學習“界限”、“紀律”、“規(guī)矩”。
那時我才開始真正的寫毛筆字,每天基本功練習都會按老師的要求認真讀帖,用心臨摹,享受著墨香,享受著漢字的美,享受著寫字帶來的寧靜致遠。
“童年的書寫,是最早對‘規(guī)矩’的學習。
‘規(guī)’是曲線,‘矩’是直線;‘規(guī)’是圓,‘矩’是方。
學習直線的耿直,也學習曲線的婉轉;學習‘方’的端正,也學習‘圓’的包容。
”學生在我們這樣一個充滿墨香的學校中學習、生活,一定的寫好人生每一筆,真切體會寫好一個真正的“大”“人”的益處。
美麗中國讀后感100字作文
讀完《美麗中國》這本書,我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知識點、保護環(huán)境的一百件小事我都有了深刻的認識。
很久以前,地球是一顆美麗的星球,是宇宙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干凈又漂亮,大自然賜于我們美麗的景色、清新的空氣,還有豐富的特產資源。
而現(xiàn)在呢?還能看得到她那美麗的面孔嗎?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讓這顆美麗的星球變得骯臟不堪,遍體鱗傷。
由于人們把樹林亂砍濫伐,所以許多土地變成了荒無人煙、寸草不生的沙漠,可人們還是不惜代價地砍樹,無止境地索求、索求、再索求,這樣的日子何時才能結束?難道我們就不能學學阿聯(lián)酋人民克服重重重困難的精神,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把迪拜建設成沙漠中的綠洲!今年2013年1月份,我國中東部地區(qū)都頻繁出現(xiàn)了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導致部分城市空氣重度污染,許多人外出時都要戴著口罩,整日都見不到可愛的太陽,所以我們要從倡導我們自己身邊的人盡量不開汽車,從而減少汽車尾氣污染。
人類是地球的朋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如果地球面臨危險,人類將如何生存?我們一定要牢記保護環(huán)境里的一百件小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節(jié)約水電、節(jié)約紙張、拒用一次性用品、保護動物、不亂丟垃圾……保護生態(tài)平衡,讓我們的家園——地球更加美麗。
請采納
漢字書法之美讀后感初一600
在我讀過國世界》后,才真正的認識到了 原來,中國的遺產是那么重要 現(xiàn)在在人們的游覽中,范的行為還時有發(fā)生,這些行為給遺產造成了或大或小的破壞,有些已經成為了不可修復的缺憾。
《世界遺產在中國》用優(yōu)美的語言,紀錄了中國世界遺產的方方面面,希望觀眾對中國的世界遺產也不僅僅是停留在欣賞心情,而要投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自覺地保護它們,還有其他的名勝古跡。
依靠大好的自然條件,人才能吃飽穿暖,讀書做事,也才能創(chuàng)造出人類獨有的文化。
說起文化,好像只是人的事,其實都和自然連著的,根,全扎在大自然的深處。
不信咱們掰著手指頭數(shù)數(shù)這衣食住行:飲食文化、茶文化、民居文化、服飾文化。
哪一樣離得開山川大地,草木森林
人類文明的進步史,卻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史和動植物的消亡史。
這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
是科學還是愚昧
是文明還是野蠻
真的不好說。
也許有那么一天,地球E沒有了森林,沒有了清流,沒有了野花,只剩下光禿禿的山、散發(fā)著惡臭的河和刺鼻的空氣,人像囚徒一樣
《發(fā)現(xiàn)數(shù)學之美》讀后感600
數(shù)學家的眼光讀后感 范文一數(shù)學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雜的問題,在數(shù)學家眼中就變得異常簡單;普通人覺得相當簡單的問題,數(shù)學家可能認為非常復雜。
作者張景中院士從我們熟悉的問題入手,通俗生動地介紹了數(shù)學家是如何從這些簡單的問題中,發(fā)現(xiàn)并得出不同凡響的結論的。
《數(shù)學家的眼光》講的不是解某一類數(shù)學題的技巧,它告訴我們的是思考數(shù)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們做題更加簡便的“捷徑”。
數(shù)學家的眼光可以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眾人皆知的數(shù)學常識中看到“任意n邊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螞蟻在卵形線上爬一圈,角度改變量之和是360°”,這樣的眼光,怎能不讓人驚嘆
用圓規(guī)畫線段﹐一般人立即反應:怎么可能呢
若按照常規(guī)思考,我們可能回答:“把圓規(guī)當鉛筆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畫線段了嗎
”但是在只能用圓規(guī)不能用其它工具,畫出絕對的直線段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
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
用一個中空的圓罐子,將紙卷成圓柱狀置入,將圓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轉動圓規(guī),在罐子內側的紙上畫圓,當紙拿出后,線段便完成了
雞兔同籠,數(shù)學家的眼光從這個小學的數(shù)學問題又能看出什么呢
雞兔同籠用方程的解法會很簡單,但是它除了方程,還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
有人可能會笑了:有了簡便的方法,還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
但如果倒過來想,用雞兔同籠的方來做方程的話,那么很難方程不就好解了嗎
數(shù)學家的眼光,能從基本的數(shù)學常識中看出復雜的理論,能從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從簡單的問題中看出那題的解法。
在數(shù)學家的眼中,最最基礎的理論也可以衍伸變化出高深的數(shù)學問題。
數(shù)學的領域是無窮廣闊的,真正的關鍵在于自己,若我們用心觀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實,思考、探索、發(fā)掘,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是耐人尋味且無所不在的。
數(shù)學家的眼光從洗衣服中都能看見數(shù)學的影子,那么我們也一定能夠從其它事情中看到數(shù)學,久而久之,就會慢慢理解數(shù)學,喜歡上數(shù)學。
這樣,數(shù)學就不再是讓我們絞盡腦汁去思考的難題,而是生活中處處都有的小精靈。
《數(shù)學家的眼光》讀后感范文 二《數(shù)學家的眼光》是中國科學院張景中院士寫給中學生的一本科普讀物,是一本雅俗共賞的科普讀物。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真是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了,只是遲遲沒有寫讀后感,因為我覺得每讀一篇文章都能夠感覺到數(shù)學的奇妙,數(shù)學家眼光的犀利,知識的神奇聯(lián)系,那種感慨不是一時半會能用語言描述清楚的。
這幾乎是我所有書籍里最喜歡的一本書了,張景中院士講到的數(shù)學總是深入淺出,出神入化,讀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樣,奇妙無窮
讀過一遍仍然想著繼續(xù)讀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
即便現(xiàn)在要寫一寫讀后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個知識點說一說自己的感想了。
數(shù)學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東西只有數(shù)學家和數(shù)學愛好者才會感興趣。
這里不妨就說說生活中的數(shù)學吧--洗衣服中的數(shù)學。
普通人覺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數(shù)學問題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嗎
數(shù)學家可不這樣想,首先是世界范圍內水資源的緊張要求節(jié)約用水,其次,我覺得數(shù)學家的生活總是很精致,他會考慮怎樣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凈的衣服。
這就引出了數(shù)學問題,當然數(shù)學家是很不喜歡含含糊糊的,首先把問題理清楚,把現(xiàn)實問題轉化為純數(shù)學問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了,也就是利用數(shù)學思想和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
首先要把現(xiàn)實的問題量化。
假如現(xiàn)在衣物已經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經差不多了,再擰一擰,當然不可能完全擰干。
設衣服上還殘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來漂洗,怎樣才能漂洗的更干凈
書中就每一個方案給出了詳細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終衣物上的污物殘留量是原來的1\\\/21。
如果分兩次漂洗,情況就比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減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減少到1\\\/96,如果兩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會減少到原來的1\\\/121,。
當然可以分別計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凈程度。
最后得出一個干凈程度關于清洗次數(shù)和用水方案的關系式,就會分析的更徹底,更明了。
不過是不是洗的次數(shù)越多就越干凈呢
不完全正確,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正確標準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會比原來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
實際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時間耗費和衣物磨損在考慮進去的話那就是一個新的更復雜的數(shù)學模型了。
仔細分析,還會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結論,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感興趣的話自已一定要親自看看原書,體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張景中院士一定會讓你有種暢游數(shù)學海洋的歡快感覺。
看,典雅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的影子。
正所謂真理無處不在啊。
看來,精致生活還是需要數(shù)學來點綴。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