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對中美外交關系的看法(1000字左右)
中美兩國至1949年以來,關系發(fā)展大致經(jīng)過一下四個階段:(一、)隔絕與對峙時期)(1949——1971此文對此不做探討)(二)破冰與建交時期(1972 ——1978)(三)中美雙邊關系全面發(fā)展時期(1979——1989)(四) 中美關系在曲折中前進(1990至今)。
中美關系在建交后的三十年里,得到的發(fā)展有目共睹。
而在奧巴馬繼任后,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打背景下,雙方關系被歷史性、第一次推上歷史的前臺。
可以說中美關系的走向牽動著全球的神經(jīng),在國際政治這個詭計多變的環(huán)境中,這一問題更顯的撲朔迷離。
也正是如此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也可謂人言言殊。
我認為中美關系在歷經(jīng)三十年的風雨后,在各方面關系發(fā)展日益成熟時,互相間的不信任也在增大。
換句話說,中美兩國在一系列廣泛問題上變得不成熟時,雙方對對方長期意圖的更本性不信任卻在增大。
中美關系發(fā)展歷程回顧 1971年雙方以乒乓外交拉開了兩國建交的序幕。
1979年訪問美國,中美開始實質(zhì)意義上的雙邊關系。
1986年十一月,美國太平洋艦隊訪問中國青島,中美雙邊關系有政治、經(jīng)濟領域向軍事領域延伸。
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戰(zhàn)略對話在北京舉行,雙邊關系向戰(zhàn)略高度發(fā)展。
2009年美國信任總統(tǒng)奧巴馬上任不久,新任國務卿希拉里訪問中國,以密切同中國的聯(lián)系。
此舉本外界普遍認為是中美關系新發(fā)展階段到來的前奏。
從以上發(fā)展歷程來看,中美雙邊關系發(fā)展的總趨勢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所以在可預見的時期內(nèi),雙方的合作還會更加密切。
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會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認為侵害美國利益或?qū)⒅袊暈闈撛诘淖畲笸{。
這顯然與美國的全球霸權(quán)戰(zhàn)略有直接關系。
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以后的一個時期里美國對中國的不信任將更加凸顯。
美國對中國是“既愛又恨”,這似乎聽起來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細的研究一下美國的對華政策后,就不會再感到驚訝了。
事實上,美國對華的大政策沒變,可中國卻是在不斷的變化著,變得日益強大了,而中國的強大無論以何種方式展現(xiàn)出來,都會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國利益。
但另一個方面,美國和中國的依存度,以及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讓美國不敢采取過于激烈的措施。
由于這種“蘿卜加大棒”的情況的存在,在暫時的時期內(nèi)蘿卜被時局推到最前沿,但也應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漸強硬起來。
這一切決定了中美關系必須在前進與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
“大雪壓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 待到雪化時”這首古詩寫的什么
論中日關系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 從經(jīng)濟角度來講,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mào)易伙伴, 日本是中國的第三大貿(mào)易伙伴,雙方經(jīng)貿(mào)往來頻繁,互補性強。
并且日本需要中國廣闊的市場、原料和勞動力,而中國需要日本的先進技術、市場和資金。
雙方在節(jié)能環(huán)保、綠游、能源、金融等領域合作緊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長期疲軟的經(jīng)濟,它沒有理由失去中國。
從政治方面來講,日本與韓國的竹島問題,朝核問題,與俄的北方四島問題,聯(lián)合國的入常問題等等,都要中國支持或不想與中國另生爭端。
日本在“入?!?、綁架問題、8國峰會等問題上也需要中國的幫助。
然而自安倍晉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國內(nèi)閣總理大臣以來,中日關系出現(xiàn)很大改善。
經(jīng)過破冰-融冰-迎春-暖春,雙方關系異常轉(zhuǎn)暖。
此外,日本也會看美國眼色行事,現(xiàn)在看中美關系應該最差也是維持現(xiàn)在這樣,中美關系正常,日本也不會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國本身的強大,大地震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奧運的成功舉辦,這都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了中國,這也讓中國影響力又增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
民間的現(xiàn)狀則是:近日《讀賣新聞》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40%以上的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可以信賴的國家,60%以上的人認為日本在戰(zhàn)后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歷史對日本還存在怨恨。
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認為中國可以信賴的國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見。
可以說中國民眾對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對中國的信任度還在70%以上。
最近日本更換了新首相,麻生從他以前的言行來看有很深的鷹派背景,但他今后還會延續(xù)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
麻生雖然曾公開表示支持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并主張日本應該擁有核武器等被人們稱為“大嘴麻生”。
但他在一次演講中說:“如果我當選將繼續(xù)改善對華關系,發(fā)展中日友好是一種手段,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我將繼續(xù)推動日中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發(fā)展。
”當他在當選總裁后再次闡述對華關系時表示:“日中友好是發(fā)展兩國戰(zhàn)略互惠關系的一種手段,有利于雙方的國家利益。
”在競選演講中他也曾說:“以前發(fā)表的言論只代表我的個人意見,今后將及時閉嘴。
”26日他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發(fā)言時表示:“日本今后將繼續(xù)加強與中國的互惠與互益發(fā)展日中友好。
”就在今天他在國會參議院接受議員質(zhì)詢時表示:“將慎重對待歷史問題,繼承村山談話和小泉首相對戰(zhàn)爭受害者道歉的談話的精神,推動與中國的戰(zhàn)略互惠關系。
”總之,今后麻生太郎身為日本國內(nèi)閣總理大臣,他的一言一行代表著日本的國家整體,他必然會慎重行事。
安倍晉在未當首相前應該說比小泉還“右”,但上任后第一件事竟然是訪問中國,任內(nèi)也沒有參拜過靖國神社,但他在上任前與卸任后都去了。
不管他個人對華感情如何,但今后他必然會從國家總體利益出發(fā),畢竟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當然他今后不會向福田首相在任時如此“親華”,但大方向不會有重大調(diào)整,只是在一些涉及到國家利益的問題上強硬一些,今后在雙方的談判桌上增加了一些難度。
國家關系是由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無論是誰上臺都會以國家利益為重,加強中日關系。
當然我們希望麻生能夠像福田首相一樣推動中日關系向前發(fā)展,在此我也對福田康夫首相任職日本國內(nèi)閣總理大臣1年間對中日關系有好向前發(fā)展做出的積極貢獻表示高度贊賞。
雙方和則兩利,敵則兩害,對立甚至戰(zhàn)爭不利于任何一方,只要是頭腦清醒的人都應該認識到這個淺而易見的道理。
日本現(xiàn)在內(nèi)政方面危機重重,誰也不想在外交上再找麻煩。
中國現(xiàn)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貿(mào)易伙伴,加強與中國的友好關系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過激舉動”那勢必會損害日本的國家利益特別是經(jīng)濟利益,一些大財閥的在華利益也會受到損害,那些老板們想必不會讓這些政治家好過吧
中日關系向友好方向發(fā)展,這是大勢所趨的歷史必然,并不是某個人所能決定的。
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必將不斷向前發(fā)展并上升更高層次
發(fā)展前景:從三個方面把握中日關系的未來,然而,要改善處在低谷時期的中日關系,使之健康發(fā)展,必須從如下三個方面予以把握: 首先,日本要認真解決歷史認識問題和擯棄冷戰(zhàn)思維。
中日雙方要認真落實胡錦濤主席的五點主張精神,認真解決歷史認識問題。
阻礙中日關系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是歷史認識問題。
近10年來,日本不斷有否認和美化戰(zhàn)爭的行為,但日本朝野、媒體卻不顧事實,不顧被害國家的感情,將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歸結(jié)為中國進行所謂“反日”教育的結(jié)果,這種誤導和煽動日本民眾的冷戰(zhàn)思維是當前中日政治關系嚴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應本著負責任的精神,盡早解決歷史問題和擯棄冷戰(zhàn)思維,遇到問題應保持理性、冷靜的態(tài)度,通過對話的方式解決,而不是任意惡化。
其次,重視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間交流,促進相互理解。
今天推動中日友好的力量發(fā)生了結(jié)構(gòu)性的變動,老一代從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勢力和民間人士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中日大學生卻彼此缺乏了解,對雙方歷史的了解程度有相當明顯的差距。
最近由筆者組織實施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中國學生對日本歷史理解的人數(shù)比例為55%,而日本學生僅為28%。
尤為遺憾的是,維系兩國關系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日本民眾中正被逐漸淡忘。
所以,加強文化外交和民間交流,以文化為使者,以第二軌道的民間外交為紐帶,通過心與心的溝通和理解,彌合互不信賴的鴻溝,增進互相理解勢在必行,而這也是構(gòu)建未來中日關系的方策之一。
最后,客觀地認識和理解對方,培養(yǎng)具有未來思考型的中日青年。
客觀地認識和理解對方,走出中日關系的歧路,媒體負有重要的責任。
它不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橋梁和陣地,也是中日民間交流的文化載體。
所以,媒體應以寬闊的胸懷,多方位、多視角,客觀公正地報導對方。
同樣重要的是,中日雙方還必須要注重培養(yǎng)大量具有未來思考型、開拓性的青年,因為青年睿智則國家關系睿智,才能以史為鑒、攜手面向未來,共同走出中日關系的陰影,開創(chuàng)明朗、健康的兩國關系新局面。
中日關系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中國正在實施的科教興國戰(zhàn)略。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在抓住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期,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需要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同處東亞且緊鄰的兩個大國保持穩(wěn)定的雙邊關系至關重要。
為了維護長期以來歷經(jīng)艱難形成的中日關系大局,我們應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方針,以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為構(gòu)筑健康、穩(wěn)定的中日關系而共同努力。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彼此間有著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這一趨勢將進一步發(fā)展。
友好相處,合作雙贏,是符合中日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繼續(xù)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實現(xiàn)中日關系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對中日兩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日本軍國主義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但中國政府始終把維護和發(fā)展中日睦鄰友好關系作為長期國策,置于對外關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認為,中日友好關系的發(fā)展不僅有利于兩國人民,而且有利于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
在此希望中日關系可以得到改善,希望我們中國和日本可以從此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中日的明天會是美好。
作為中國民眾我們應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中日關系。
況且也說過:“要把軍國主義分子與日本人民區(qū)分對待,日本人民對我們還是很友好的”。
以雙方關系長遠發(fā)展的大局為重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但更應該忘記怨恨。
我們應該以史為鑒,但更應該面向未來。
我們要以正確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日本,忘記怨恨,相互寬容。
福田康夫首相也說過:“我們要一同前進,一同探索,一同開辟我們共同的未來。
”不要受一些媒體片面報道的影響,盲目愛國,更不要盲目反日,不要總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日本。
上一代人所犯下的錯誤,為什么要讓他們的后代來承擔呢
歷史應該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不應該成為我們前進的阻礙。
要提醒中國民眾的是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愛國、怎樣才是愛國的最佳途徑,并不是憑著一腔熱血,萬不可感情用事。
但日本國民確實對真實的歷史了解不夠,特別是年輕一代,這與政府的教育有很大關系。
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對一些確鑿的歷史,加以詆毀,確實令每一個中國人感到憤怒。
但我們要深知日本人民是無辜的,他們同樣是受害者。
中國民眾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讓日本將道歉掛在嘴邊上,但日本民眾大多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不愿提起,他們認為很悲慘,不想接以前的傷疤。
有這樣一句話,英國前首相帕莫斯頓爵士曾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 中日友好關系是長遠的,不能因為一時的波動而否定兩國長遠的友好系。
中日也應是友好的、穩(wěn)定的鄰居關系。
發(fā)展中日友好關系是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業(yè),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應忽視它,更不能破壞它,任何忽視、破壞中日友好的行為歸根到底是違背了中日人民的長遠利益
央視對馬未都和他的作品說不上有什么
豆適祿帷販⒈沓輪競甑淖髕貳讀矯?喚擰肺?坪旮謀嘈∑罰?I嫻鉸砦炊妓黨輪競瓿??慫?摹讀苛Χ?小泛橢醒氳縭猶ㄉ酶乃?淖髕酚直懷廢攏?坪踔謁搗詛 馬未都先生維護自己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無可厚非,有我國《著作權(quán)法》所依。
然而,中央電視臺根據(jù)《故事會》發(fā)表陳志宏的作品《兩毛一腳》為黃宏改編小品,直至到后來發(fā)現(xiàn)陳志宏有抄襲馬未都作品之嫌,與馬未都先生協(xié)商采用其稿《量力而行》,在還未完簽協(xié)議之際,撤下小品不用,應該說沒有什么過錯。
如果要說有過錯或侵權(quán),也并非中央電視臺,主要責任者,或者說違法者,應該是馬未都先生所說的抄襲他作品《量力而行》的陳志宏,再者就是上海半月刊《故事會》,沒有嚴格編審。
因為,中央電視臺要采用陳志宏在上海半月刊《故事會》發(fā)表的《兩毛一腳》,并不知道陳志宏是抄襲馬未都先生的作品《量力而行》,再說,中央電視臺當時要在春晚準備所采用的作品是《兩毛一腳》,也只能通知作者陳志紅,且不可能一一向社會公告,自然,當時中央電視臺也不可能通知馬未都先生,因此不存在馬未都先生所說擅改春晚小品。
再則,我認為中央電視臺對待馬未都先生和馬未都先生的作品是認真的、嚴肅的。
自從一家報紙披露了春晚為黃宏改編小品的《兩毛一腳》與馬未都先生的《量力而行》如出一轍,馬未都先生也還沒有向中央電視臺反映此事,但中央電視臺(春晚劇組)工作人員就立即來電話詢問情況,同時傳來陳志宏的《兩毛一腳》,讓馬未都先生核實,這說明他們是主動的、積極的求得解決,盡管這接洽之間有些不愉快的情節(jié),但我認為這可能是雙方在第一次對待事情的角度或方法不同而至,不影響中央電視臺這樣做的意圖和初衷。
后來,春晚總導演金越也去電話向馬未都先生道歉,央視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jié)目交易中心的領導率隊,親赴馬未都先生單位簽約,這些無一不說明中央電視臺和春晚劇組是認真的,嚴肅地對待此事。
但后來,為什么在中央電視臺極力促成馬未都先生簽約之后,輪到自己完簽合約之時,不惜改編、排練精力、財力的投入,而要撤下用馬未都《量力而行》為黃宏改編的小品呢
我想不足600字的作品,要價15萬元改編許可費,不說老百姓話心太黑,至少要價太高,也許這是原因之一。
《當霸道的春晚杠上執(zhí)拗的馬未都》中說:“從春晚工作人員和馬未都的交鋒看,其改編馬未都的作品在前,簽約在后。
足見春晚所謂的簽約屬于理虧在前的補簽,是亡羊補牢。
在此情勢下,春晚沒有任何霸道的理由,只有謙恭道歉的本分。
”此言差矣,或許是敬偉先生連馬未都先生的博文都根本沒有看懂,什么“其改編馬未都的作品在前,簽約在后”
中央電視臺是改編的上?!豆适聲钒l(fā)表陳志宏的作品《兩毛一腳》之后,發(fā)現(xiàn)陳志宏有抄襲之嫌,積極主動與馬未都簽約,這是理虧嗎
就必須謙恭道歉嗎
春晚不是霸道,或許不足600字的作品,要價15萬元的改編許可費,有些霸道之嫌。
馬未都先生說:“央視不會在乎這15萬元,我也不在乎,我一定會全數(shù)捐出,讓大家共同做件好事。
”這還說起來好聽,但仔細一想,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你一定全數(shù)捐出,我也相信,但這就有沽名釣譽之嫌了,你捐出去,任何接收單位和個人都會說:馬未都捐款15萬元呀
不會說中央電視臺和馬未都巨款15萬元
· 送給女兒李訥的奇特“嫁妝”(組圖)中國官位值多少錢
· 彭德懷為何三立兩改自己的遺囑(組圖中國20位大貪官的情婦組照(組照)· 周恩來引領中美、中日關系破冰內(nèi)幕(組圖) 彭德懷元帥之死(組圖)·痛失結(jié)發(fā)愛妻與女兒之謎(組圖)日本開國天皇是中國徐福之謎(組圖)·我國將帥眾多為何“軍事家”鳳毛麟角(組圖)魯迅和許廣平犯“通奸”罪嗎
·毛岸英為何不安葬國內(nèi)和未曾公開照片(圖 劉少奇九個子女今何在?中南海里的軼聞(組圖
給個外國名人學漢語的例子啊謝了
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第65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上通過連任推薦,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出現(xiàn)了這句《道德經(jīng)》中老子的經(jīng)典語句。
一直以來,各國領導人希望能夠走近中國,而“蹩腳”的發(fā)音和頻繁的引經(jīng)據(jù)典是他們爭取好感和樹立形象的首選方式,這其中不乏套近乎、博彩頭等類型。
專家稱,如今,漢語秀儼然已成了外國政要拔高水平的標志之一。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套近乎】 漢語說得好還得講對人 奧巴馬在2009年訪問中國時,引用了《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之語,意在說明中美之間30年建交所走過的路并不平坦,要吸取兩國發(fā)展間的經(jīng)驗與教訓,發(fā)展新時期的中美關系。
奧巴馬這場演講的聽眾是中國的青年,話音剛落,頓時全場掌聲雷動。
專家認為,“溫故而知新”為中國學生所熟知,很容易贏得年輕人的心。
除了增進和中國民眾的距離以外,如何與中國領導人增進距離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早在中美破冰的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就運用了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詞句。
而聽到尼克松引用自己的詩句后露出了笑容。
而前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思也曾經(jīng)引用的“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原句。
引用中國名言這一習慣也并非美國總統(tǒng)的“專利”,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談世界格局,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談中日兩國發(fā)展共同利益,印度前總理瓦杰帕伊則笑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中國通】 精通中國話名言背如流 如果說引用中國名言只是套近乎的“臨時抱佛腳”,那么作為中國通的外國政治人物引用中國名言則顯得更加自然,更加得心應手。
前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是中國通。
就在他即將離任時,他在自己的微博上留言稱,“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后會有期”。
微博還上傳了一張洪博培向美國使館同事告別的照片,他說:“和你們在一起是了不起的兩年,感謝你們?yōu)榇龠M健康的美中關系所做的一切。
” 另外,有反美急先鋒之稱的委內(nèi)瑞拉總統(tǒng)查韋斯一生都是的崇拜者,對“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戰(zhàn)略上要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要重視敵人”之類名言倒背如流。
他甚至能說出某段語錄是出自《選集》第幾卷。
而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因為他流利的漢語讓中國老百姓熟知。
當年他第一次用漢語接受中國媒體的采訪的視頻在各大網(wǎng)站上點擊率飆升,被認為是西方領導人中第一個能說漢語的“中國通”,博得了廣大中國國民的好感。
2008年,陸克文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說:“我的漢語越來越差,眾所周知中國有一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說中國話
” 【得熏陶】 近水先得月經(jīng)典最常見 東亞各國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他們引用中國的經(jīng)典在各國領導人之中是最多的。
朝鮮、日本、韓國三國的領導人不僅在和中國打交道的時候會用到中國經(jīng)典,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中也會用到一些名句經(jīng)典。
日本前首相小泉就引用過墨子的“為義非避毀就譽”來強調(diào)派遣自衛(wèi)隊支援伊拉克重建的意義。
而更有趣的是,日本朝野展開了一場有關這句話的“大討論”。
當時的在野黨民主黨批評小泉說,他這完全是在“胡引亂用”。
墨子的“為義非避毀就譽”,原意為“行使道義,是作為一個人理所應當?shù)氖虑椤保皇切∪紫嗬斫獾摹氨苊庠g毀或者贏得榮譽”。
除了對中國的民眾引用經(jīng)典以外,2008年,韓國總統(tǒng)李明博在他的國情咨文中,向自己國內(nèi)的民眾引用了中國北周史籍《周書》中的一句話——“扶危定傾”。
這個象征明年新歲的成語,祈望舉國民眾能與李明博政府共渡時艱,為突破經(jīng)濟難關攜手同心邁進。
李明博引用此經(jīng)典獲得了韓國媒體的好評,被評為“充分凸顯了總統(tǒng)堅強的意志”。
或許李明博正在為“大秀”自己的漢語修養(yǎng)而竊喜的時候,自己卻被人用漢語經(jīng)典攻擊了。
就在今年5月,朝鮮國防委員會發(fā)表聲明,認為李明博在自己總統(tǒng)任期的尾聲,反朝活動日益加劇。
朝鮮將不再與李明博政府接觸。
朝鮮電視臺在新聞中用“是可忍孰不可忍”來指責韓國政府的反朝言行,并表示朝鮮人民軍將堅決進行反擊。
【博彩頭】 中文拉選票唱歌攬人心 外國領導人除了會說中國經(jīng)典以外,他們還會唱。
2008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古巴,在哈瓦那大學塔拉拉分??赐袊魧W生。
在胡錦濤發(fā)表完熱情洋溢的講話后,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勞爾·卡斯特羅走上講臺。
他并沒有說什么感謝的話來答謝胡錦濤,而是張口用中文唱出了那曲《東方紅》,頓時會場掌聲雷動。
這是他上世紀60年代來到中國時學的。
一曲《東方紅》不僅紅透了地球的這邊,也染紅了地球的那一邊。
而相對于中國歌曲傳唱在世界那端之外,《美麗的哈瓦那》作為一首古巴老歌,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第一次認識這個美麗的拉美社會主義島國的開始。
如果說唱歌是為了拉近距離,那么在競選時推出中文視頻就是為了拉選票。
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在競選總統(tǒng)的時候就是這么干的。
法國媒體稱,這在法國幾百年的政治史上也尚屬首次。
分析認為薩科齊此舉一方面希望爭取近年來參政意識越來越強的華裔選民,另一方面也借此向公眾展示他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國際視角”。
●專家解讀 “漢語秀”難壞首腦“智囊團” 記者今晨連線美國斯坦福大學語言中心,伊麗莎白·拜恩哈德教授告訴記者說,無論是處于什么場合,各國政要公開引用漢語中的名句無非有三個目的:一是讓作為受眾的中國人更加了解自己講話的內(nèi)容,二是表現(xiàn)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與關注的態(tài)度,三是拉近與受眾之間的關系。
外國政要訪問中國或者做和中國相關的事情,都希望表達出自己和中國的友好,也希望得到中國人的認可和支持,所以秀漢語成了他們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中國國際傳播戰(zhàn)略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毓強也表示,外國政要“秀漢語”,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表現(xiàn)。
張毓強認為,從表象上來看,外國政要秀漢語能夠體現(xiàn)中國實力的提高,中國在國際上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各國對中國的關注程度也不斷上升。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一個方面或者一個點上。
”張毓強指出,政要們的背后會有智囊團出謀劃策,其中不乏中國人幫忙“引經(jīng)據(jù)典”,不能通過他們秀漢語而推斷出他們對中國文化有多么了解。
所以我們要清醒、客觀地去看待此事。
北美洲de傳統(tǒng)文化
北美洲國家禮儀-墨西哥民風民俗-文明出國_中國透透氣簽證網(wǎng)【日期】:2011-6-15 信息來源:原創(chuàng) 發(fā)布:透透氣旅游網(wǎng) 簽證-出境資訊-文明出國 城市居民的衣著已基本歐化,但仍可看到傳統(tǒng)文化的痕跡,如男子的白襯衫衣襟上仍繡有花紋圖案。
農(nóng)村男子平時上著白色襯衣,下穿白色或米色長褲,頭戴草帽,脖系紅綢印花領巾(有時亦系于腰間),腳穿牛皮涼鞋。
婦女則常穿色調(diào)鮮艷的繡花長裙和襯衣,圖案和款式變化多樣。
三王節(jié)每年1月6日,這一天為傳說中東方三王向圣嬰耶穌獻禮的日子。
故而在這一天,父母要向未成 年子女贈送禮品。
晚上親友團聚,分食三王面包圈。
大的面包圈內(nèi)藏幾個象征圣嬰的塑料小人或瓷器小人,最先吃到小人者,須于圣燭節(jié)(2月2日)請客。
圣船節(jié)地區(qū)性的民間宗教節(jié)日。
主要流行于納亞里特州的斯卡爾蒂坦島。
每年6月29日這一天,當?shù)貪O民舉行象征性的圣徒劃船比賽。
晚上人們紛紛游行集會,慶祝載有圣彼得和圣保羅像的圣船比賽的勝利。
瓜達盧佩圣母節(jié)墨西哥最重要的宗教節(jié)日。
每年12月12日這一天,天主教會在特佩亞克山下的瓜達盧佩圣母大教堂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數(shù)百萬信徒扶老攜幼、長途跋涉,趕來參拜瓜達盧佩圣母原像。
境內(nèi)各地教堂也舉行宗教儀式。
節(jié)日前后,印第安族教徒還要表演傳統(tǒng)的民族舞蹈,按自己的方式祭祀圣母。
慶?;顒右掷m(xù)一個月左右。
客店節(jié)和圣誕節(jié)(12月16~25日)傳說圣靈懷胎的貞女瑪利亞隨父到祖籍登記戶口,因城中客店客滿,結(jié)果在客店的馬棚中生下耶穌。
客店節(jié)是圣誕節(jié)的一部分。
圣誕節(jié)前夜(12月24日),各家都擺設經(jīng)裝飾的圣誕樹和模擬耶穌降生場面 加拿大人理解加拿大是一個有著許多不同文化的土地。
這主要是因為加拿大是許多不同民族的人組成。
加拿大被稱為“移民的國家” “nation of immigrants”,因為除原居民外,所有人都是外來移民。
加拿大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政府鼓勵多元文化的并存和發(fā)展,在加拿大有很多專為華人服務的團體和機構(gòu),不少機構(gòu)還得到政府的資助,例如,專為新移民進行英語培訓的 ESL 機構(gòu),中僑互助會等。
新移民可以保持他們家鄉(xiāng)的文化,傳統(tǒng)和語言。
在加拿大,特別是居住在溫格華或多倫多,華人社區(qū)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在異國他鄉(xiāng),你仍可享有本族的文化傳統(tǒng)。
加拿大人為其多元文化資產(chǎn)驕傲。
加拿大有許多不同文化和種族背景的人和諧、寬容地生活在一起。
這種多元化受加拿大個人權(quán)利與自由法和加拿大多元文化法的鼓勵和保護。
此外,多元文化資產(chǎn)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是原居民的存在。
他們幾千年前就生活在加拿大,其在文化和語言保持以及自治方面享有更多的權(quán)利。
加拿大價值觀: 加拿大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會影響每個新來者。
樂觀地講,加拿大是一個民主和充滿活力的國家,加拿大人在努力工作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和社會。
盡管一些人比其他人面臨更多的生活困難,但大部分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謙讓 Compromise 和合作 Cooperation:大多數(shù)加拿大人十分理解謙讓的價值。
在一個象加拿大這樣人種和文化復雜的社會里,寬容和不計小的矛盾對大家愉快、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十分重要。
接納Acceptance、忍耐Tolerance和尊重Respect大多數(shù)加拿大人要別人公正對待他們及他們的家庭,大多數(shù)加拿大人也能公正對待他人,不管他們的種族和文化背景為何。
種族平等:加拿大國家法律奉行所有種族平等政策。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會告訴你說加拿大沒有種族主義,有些人也許會說加拿大種族主義嚴重。
實葷情況可能是介于兩者之間。
一些加拿大人也許使你感到不受歡迎,但大多數(shù)加拿大是公正的,他們能接納和尊重所有愿意接納和尊重別人的人。
雄心 Ambition 堅韌不拔 Perseverance:加拿大人相信一份努力一份回報。
加拿大是一個經(jīng)濟穩(wěn)定的國家,但失業(yè)和貧窮仍有存在并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人身上。
每個人得為工作競爭、為成功努力工作。
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加拿大相信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負責。
加拿大人允許每個人按其希望的方式生活只要不影響他人。
生活習慣: 加拿大人多數(shù)系歐洲移民后裔,故其生活習俗多與歐洲及美國人大致相同。
家庭 加拿大人的家庭以3~4口人為多(即夫婦倆和1~2個子女)。
獨居者或多子女的家庭很少。
父母親非常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能吃苦、勤奮和自立的習慣。
一般不嬌慣孩子,子女從讀高中起便開始在學習假期中找工作掙錢,高中畢業(yè)后就獨立生活,邊學習邊工作,在學校放假期間他們便出去打工,掙錢繳學費。
子女婚后就要離開父母,自尋住處。
有了孩子則由自己撫養(yǎng),不靠父母幫助。
每年感恩節(jié)或圣誕節(jié),離開家的子女一般要回父母家看望,并帶有禮品。
禮儀 加拿大人比較隨和友善,易于接近,他們講禮貌但不拘于繁瑣禮節(jié)。
一般認識的人見面時要互致問候。
男女相見時,一般由女子先伸出手來。
女子如果不愿意握手。
也可以只是微微欠身鞠一個躬。
如果男子戴著手套,應先摘下右手手套再握手。
女子間握手時則不必脫手套。
許多加拿大人喜歡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友善和親近。
加拿大人熱情好客。
親朋好友之間請吃飯一般在家里而不去餐館,認為這樣更友好。
客人來到主人家,進餐時由女主人安排座位,或事先在每個座位前放好寫有客人姓名的卡片。
在加拿大還有一種請吃飯的方式更加隨便,即“自助餐”或“冷餐會”形式。
由主人把飯菜全部擺在桌上后,客人可各自拿一只大盤子(或由主人發(fā)給),自己動手盛取自己喜歡吃的食品,可以離開餐桌到另一房間隨便就坐進餐,這樣客人與主人,客人與客人之間便可有更多的時間交談。
在加拿大一般應邀去友人家里吃飯,不需送禮物。
但如去親朋家度周末或住幾天,則應給女主人帶點禮品,如一瓶酒、一盒糖等。
離開主人家后,回到家中應立即給女主人寫封信,告訴已平安抵家,并對受到的款待表示感謝。
節(jié)假日訪問親友,通常也需要帶一點禮物。
法定節(jié)假日: 政府規(guī)定的節(jié)假日共有61天。
其中52天為周日,9天為其它節(jié)日,加上周六的假期,實際的節(jié)假日至少有113日。
元旦:1月1日 耶酥受難日:復活節(jié)前的星期五,復活節(jié)次日復活節(jié)后的第一個星期一 維多利亞日:5月24日 加拿大日:7月1日 勞動節(jié):9月1日 感恩節(jié):10月份第二個星期一 停戰(zhàn)紀念日:11月11日 圣誕節(jié):12月25日 其他節(jié)日: 冬季狂歡節(jié) (2月上、中旬) : 魁北克省居民最盛大的節(jié)日。
節(jié)日活動規(guī)模盛大,內(nèi)容豐富多采,具有濃郁的法蘭西色彩。
節(jié)前,要用雪筑成一座五層高的“雪之城堡”;節(jié)日期間,要推選一位“狂歡節(jié)之王”,作為魁北克市的臨時“統(tǒng)治者”,他身穿白衣,頭戴白帽,猶如“雪人”一般。
在破冰后的圣勞倫斯河上要舉行傳統(tǒng)的“冰河競舟”。
還要在冰、雪上舉行其它各種活動。
郁金香花節(jié)(5月的最后兩周) : 首都渥太華的盛大節(jié)日。
節(jié)日間舉行各種彩車游行。
歡慶的人們還選出一位美麗的“皇后”。
人們尾隨“皇后”的花車,以樂隊為前導徐徐前行。
淘金節(jié):加拿大阿爾伯達省人每年從8月底起連續(xù)10天舉行淘金慶祝活動以紀念祖先們的奮斗精神。
人們身著淘金時代的服裝上街游行,在埃德蒙頓廣場舉行各種文藝演出,夜晚燃放煙火,熱鬧非凡。
安思遠:明朝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明朝之王”是怎樣煉成的 文\\\/陳桂湖 導語 一個連中文都不會說的美國人,緣何可以早于中國人出版家具專著
他的“明朝之王”美譽因何而來
核心提示 “沒有其他文化能像中國家具這樣將造型和結(jié)構(gòu)如此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并且每一個構(gòu)件都結(jié)構(gòu)合理,比例勻稱。
”安思遠把制造中國家具的工匠比作珠寶手工鍛造人,而西方家具的制造人則類似鐵匠。
安思遠是學養(yǎng)和精明兼具的“學者藝術商”,他的收藏影響了美國亞洲藝術品收藏的每一個領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亞洲藝術品收藏家。
中國家具、文玩、書畫、瓷器、玉器、珍本書籍,日本、印度、喜馬拉雅、東南亞藝術收藏等,他均有涉獵,且各有建樹。
那么,安思遠結(jié)緣中國家具的過程是怎樣的
一個連中文都不會說的美國人,緣何可以早于中國人出版家具專著
他的“明朝之王”美譽因何而來
本文帶著這些疑問深入探究安思遠與中國家具的淵源,并嘗試尋找答案。
檀香山吹拂的“中國家具風” 安思遠17歲開始接觸古董,師從龐耐女士和王方宇教授學習中國藝術知識。
21歲那年,他告別親人,獨自一人到夏威夷州的檀香山服軍役。
檀香山之行,似是冥冥之中的天意,為他日后成為中國家具的“明朝之王”埋下伏筆。
檀香山是近代中國人移民海外的主要目的地和中轉(zhuǎn)站,也是美國匯集中國家具的一塊寶地。
從1900年開始直至1950年,先是福恩公司 (Fonginn Company),然后是博溫女士(Alice Spalding Bowen)的工廠店,再到最著名的羅伯特·安斯泰斯 (Robert Ansteth)的中國家具經(jīng)銷公司,檀香山活躍著眾多從中國收購家具的古董商,使這里成為中國藝術品的匯聚之地。
1949年,旅居中國26年的學者艾克來到檀香山,擔任東方藝術博物館第一任館長。
彼時他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已出版5年,大大提高了明式家具在美國藏家心中的地位,也成為他們“尋寶”的參考書。
次年(1950年),安思遠也來到檀香山。
部隊從軍之余,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中國藝術。
在部隊中,他是射擊競賽的“神槍手”,在檀香山中國藝術的殿堂 里,他一樣眼光精準,彈無虛發(fā),常與亨利·克拉瑪(Henry Kramer)等藏家出入安斯泰斯的家具店里,收購許多精美的黃花梨家具。
對于當時的安思 遠來說,中國家具猶如一個優(yōu)雅的難題,榫卯結(jié)構(gòu)、流暢的線條以及古樸典雅的氣質(zhì)都深深吸引著他。
癡迷之下,他甚至買了一堆家具在自己家里觀摩鼓搗,拆開后 重新組裝。
拆拆合合之間,安思遠逐漸意識到中國家具無與倫比的價值。
“沒有其它文化能像中國家具這樣將造型和結(jié)構(gòu)如此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并且每一個構(gòu)件都結(jié)構(gòu)合理,比例勻稱。
”他還把制造中國家具的工匠比作珠寶手工鍛造人,而西方家具的制造人則類似鐵匠。
當時世界上介紹中國家具的著作除了早在18世紀歐洲人寫的幾本簡單的圖錄式的《中國家具》外,就只有艾克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
中國國內(nèi)視家具為使用器,連文物都算不上,家具收藏市場尚一片空白。
安思遠舊藏 明 黃花梨官帽椅 “明朝之王” 安思遠服役結(jié)束回到紐約后在曼哈頓開起了畫廊,正式開始了職業(yè)古董商的生涯。
當時中美關系雖然尚未破冰,但家具的流通一向源源不斷,安思遠可以通過香港 的行家買到家具。
而此時國內(nèi)對家具的價值依然懵懂不知,王世襄先生的研究因文革被迫中斷,而大洋彼岸的安思遠正如飲甘露地領略古典家具的美。
1971年,安思遠糅合其多年的家具研究,厚積薄發(fā),繼艾克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之后,出版了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國家具:明清硬木家具實例 (Chinese Furniture:Hardwood Examples of the Ming and Early Ch'ing Dynasty)》 (簡稱《中國家具》)。
與艾克的著作不同,安思遠的《中國家具》斷代清晰,結(jié)構(gòu)完整。
他在書中從藝術的角度講述中國家具的歷史發(fā)展,闡 述宋代文學與繪畫對明式家具的影響,并指出中國家具與十八世紀歐洲家具設計的關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梳理了坐椅的流變,說明佛教中國化對中國椅子和床 造型演變的推動作用。
美國藏家柯惕思評價這本書:“是那個階段的一本代表作。
從收藏的角度將中國硬木家具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確鑿無疑的明代家具;二是由明向清過渡時期的家具;三是清中期至清晚期這一時間段的家具。
” 《中國家具》第一次向世界詳細展示中國家具,是安思遠的一部學術力作。
他從美學和藝術發(fā)展的角度,從全新的視角把明式家具像風景一樣勾勒,至今依然是鑒 賞和收藏家具的必讀書之一。
1977年5月17日,紐約時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安思遠先生的文章,詳述其在明代家具研究上的造詣和貢獻,譽其為“明朝之 王”。
將中國家具的美分享給世人 安思遠也樂于見到古典家具的美能為世人所共享。
1977年,他捐贈一對黃花梨頂箱柜,以及4只帶有篆刻銘文的紫檀南官帽椅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幫助建設中式庭院。
該館于1981年開幕,其中家具的選 擇、風格與陳列方式至今依然啟迪無數(shù)訪客。
除大都會博物館外,受惠于他捐贈和收藏的博物館比比皆是,如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耶魯大學美術館、哈佛大學 佛格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等。
從1950年的檀香山之旅,到2014年8月逝世,六十年的古董生涯中,安思遠以精品的收藏和勤于著 述,使中國家具在全世界熠熠生輝,引起西方世界廣泛的追慕、探索和思考,將中國家具推向藝術的高峰。
佳士得高級副總裁、中國瓷器與藝術品部國際主管羅拉 (Geraldine Lenain)女士評價安思遠說:“是他在西方讓中國家具戴上了光環(huán),沒有他,中國家具就不會那么重要,也不會有那么多人去關注、 研究、收藏。
” 而另一位美國著名藏家柯惕思的總結(jié)或許更為貼切,他說:“安思遠的眼光、熱誠、不懈努力與大方貢獻,成為中國家具鑒藏界 今后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基礎。
”今天,古典家具的收藏在國內(nèi)外已蔚然成風,在熱熱鬧鬧的市場背后,我們更應該以安思遠做榜樣和自省,從中國哲學的源頭和靈性的 角度去尋找家具之美,使家具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附錄: 除了代表作《中國家 具》,1982年,安思遠又出版了《夏威夷的中國硬木家具收藏 (Chinese Hardwood Furniture in Hawaiian Collection)》,這本書是檀香山藝術學院為紀念艾克舉辦中 國家具展,安思遠應邀對其中家具逐件解說點評,以紀念和感謝這位家具研究的前輩。
之后,安思遠出版有三本家具著作,分別是1996年的《洪氏所藏木器百圖 (Mimi and Raymond Hung)》,1998年的《風格的實質(zhì):晚明與清早期中國家具 (Essence of Style: Chinese Furniture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以及2005年的《洪氏收藏中國家具》(Chinese Furniture: The Hung Collection)》。
如何看待基辛格的 《論中國》
全書的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
第一章總論中國的獨特性,從地理、文化、歷史等幾個方面來概括中國的特點,這些特點會從各個方面影響中國的外交決策,具體的影響之處和方式,都會在接下各章中體現(xiàn)。
從第二章開始,按時間順序論述中國的外交發(fā)展進程,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到千禧年結(jié)束,介紹了每個歷史大事件下,中國外交政策的博弈與變革。
(包括:鴉片戰(zhàn)爭,社會主義革命,朝鮮戰(zhàn)爭,冷戰(zhàn),中美建交,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中印戰(zhàn)爭,改革開放。
基辛格博士更是親歷了毛鄧江胡四代領導人,也總結(jié)了對他們各自的印象和評價。
)注:之所以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是因為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為止,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外交,這之前與其他國家都是主臣關系。
本書最突出的兩個優(yōu)點是:歷史場景感和事件參與感。
全局視角,解構(gòu)中國外交政策。
關于第一個優(yōu)點。
基辛格作為中美外交破冰的歷史見證者,前美國國務卿,美國總統(tǒng)國務安全顧問,擁有第一手的歷史體驗與記憶,所以他的表述很有親臨的場景感和參與感。
比如,同樣是記述中蘇沖突中美國的態(tài)度,其他作者估計只能寫美國經(jīng)過多方權(quán)衡之后宣布保持中立,而基辛格可以詳細地講述他和總統(tǒng)是如何協(xié)商的;他是如何親口告訴外交官:保持中立,但在允許范圍內(nèi)盡可能地向中國傾斜;這一有利中國的態(tài)度是如何自上而下地給美國政界帶來心理沖擊的。
再比如,同時是記述中美建交,其他作者估計只能寫基辛格秘密訪華之后尼克松訪華之后上海聯(lián)合公報之后正式建交,而基辛格可以詳細地講述他是如何在一間屋子里同時面對毛和周兩個人;毛是如何地天馬行空,話題大開大合;周是如何地溫文儒雅,理性務實;兩國如何在聯(lián)合公報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摳,一個字一個字地互相讓步和妥協(xié)。
關于第二個優(yōu)點。
基辛格站在前美國國務卿的視角,來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并試圖從意識形態(tài)、歷史、文化和地緣等多角度解構(gòu)這些外交政策,他提供的這種「局外人」視角,能看到很多我們難以自知的死角(因為我們從小受特定意識形態(tài)和歷史觀的教育長大,潛移默化過程中會不自知地放大某些因素的影響,同樣的也會忽略另一些因素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偏見)。
同時,他作為「局外人」和專業(yè)人士,對中國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解讀,不說完全正確,起碼可以跳脫開政治思想教育和各種極端主義,立場更加中立。
本文余下部分,是我整理的《論中國》一書的書摘。
為了避免太枯燥,我將其做成一問一答的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基辛格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評價是集中在外交層面的,僅是一個切面的解讀,不可概全。
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國際關系觀念和西方有何不同
中國與西方形成鮮明對比,它從未長期地與另一個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交往過。
原因很簡單,中國從未遇到過與中國文化類似或大如中國的社會。
中國皇帝君臨天下被視為自然法則。
(Lin注:中國的統(tǒng)治階層長期自認為天下,當國門被打開之后所受到的文化沖擊也是巨大的)中國對周邊其他國家長期保持的態(tài)度:王者不治夷狄,錄戎來者不拒,去者不返也。
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歷史文化觀和西方有何不同
西方人認為,歷史是走向近代化的過程,是戰(zhàn)勝邪惡與落后的過程。
而中國人的歷史觀強調(diào)的是衰弱與復興的周期,在這一過程中,人可以認識自然與世界,卻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結(jié)果是與之融為一體。
中國古圣賢認為,世界永不可征服,明君只可希冀順應世界潮流,沒有可供移民的新大陸,天涯海角也沒有人等待人類救贖。
中國是片福地,中國人在這片樂土上生息繁衍。
從理論上講,中國文化或許可以惠及周邊鄰國,然而漂洋過海迫使異族人皈依中國文化,對中國人沒有榮耀可言。
天朝禮儀因而無法向遙遠的異域傳播。
這也許是中國人遺棄航海傳統(tǒng)的深層含義。
中國被打開國門后,對統(tǒng)治階級最大的沖擊是什么
英國要求與中國在形式上享受與天朝主權(quán)平等,在鴉片戰(zhàn)爭的所有條款中爭論最激烈的是要求外交禮儀和形式上的地位平等:兩國的統(tǒng)治者都知道,爭端的重大意義遠遠超過禮儀或鴉片問題。
清廷愿意用錢和通商許可安撫貪婪的夷人。
然而蠻夷在天朝享有政治平等的原則一旦建立,將會撼動中國的整個世界秩序,朝廷有可能會喪失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