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讀完<走進書里去>這篇課文的讀后感
《走進書里去》主要寫的是現(xiàn)代孩子一個主要問題:愛看電視和漫畫書,而不愛看小說。
到底是輕松愉快接受知識的前者好呢,還是辛苦、枯燥接受知識的后者好
作者就此展開議論,最后總結:既需要適當看一些輕松愉快的電視、漫畫,更需要多看小說。
短文中把閱讀比作“細嚼慢咽的宴席”,把熒光屏前的觀賞比喻成“快餐、可口的零食”。
在我的印象中,“細嚼慢咽的宴席”雖不及“快餐,零食”可口,但營養(yǎng)卻比“快餐,零食”多得多。
由此可見,從小說閱讀所得到的知識比從短暫的卡通片上得到的要多得多。
閱讀才是得到知識的主要方法。
而看電視,看漫畫得到的知識畢竟是片面性的,長期以此類方式去吸收知識是不可取的。
我的認為和作者的認為一樣:多閱讀,少看電視。
但枯燥的閱讀對于我們來說是辛苦的,便可將一些卡通片、漫畫書當做調和劑。
我以前也是不喜歡看小說的,很喜歡看卡通片。
而有一次,我嘗試著讀了一本濃縮版的《西游記》,發(fā)現(xiàn)閱讀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枯燥,作者描述的生動文字也不亞于卡通片畫面的生動。
而再去看卡通片《西游記》時,就發(fā)現(xiàn)其中有過多的刪節(jié),從中得到的收獲遠沒有閱讀小說的多。
看來還是應該多閱讀啊
“走進書里去”,去靜下心品讀,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排排的字蘊藏的知識比電視短片要多得多。
多閱讀,少看電視才是最好的選擇。
讀后感700字
讀《西游記》有感 今天我讀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
這部名著是由古代一位名叫吳承恩的人寫的。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他吧。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了舉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浙江長興縣丞,晚年又被任為荊王府記善。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國有創(chuàng)作系統(tǒng)和豐富的藝術經(jīng)驗的積累,也受外來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學的影響。
除了神仙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產(chǎn)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漢以來方士、道士然后是藝術家、民間藝人和文人的虛構。
《西游記》的藝術虛構正是建立在傳統(tǒng)藝術經(jīng)驗和這種社會的宗教性觀念和風習的基礎之上的,但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喜怒好惡。
在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神仙都是正義的化身,但在《西游記》中,吳承恩卻將神與魔一視同仁,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釋迦如來,都是被捉弄的對象,不少妖魔倒是可親可愛、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形象,猴精孫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個。
它是個玉帝口中的妖猴,不被天庭認可,但它率真可愛,不受天規(guī)約束,為了追求自由平等,它不惜大鬧天宮,敢和天斗,敢和神爭,它是我最喜愛的英雄。
在《西游記》中,吳承恩還塑造了許多滑稽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豬八戒,這是個取經(jīng)路上最不誠心的人,動不動就要分行李回高老莊,還貪吃貪睡,偷奸耍滑,一路上鬧了不少笑話,是孫悟空口中的呆子、夯貨,但這個人物被吳承恩寫得生動活潑,不但不惹人厭,反倒惹人喜愛。
在這本書中我最不喜愛的人物是唐僧,這是個迂腐無用的人,不辨善惡,不分忠奸,孫悟空為了保護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而他卻常受人挑撥,不去詳察,動不動就念“緊箍咒”,還要把孫悟空趕回花果山,恨死他了。
不過他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那就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懼艱險,勇往直前 。
參考資料: 讀《紅樓夢》有感之——寶釵 初讀《紅樓夢》,那時還小,被一群復雜的人物關系搞得暈頭轉向,始終提不起多大的興致。
后來,才被曹公精到的文筆和新奇的構思所感染。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還是衷情與黛玉——紅樓夢第一女主角。
如果說寶釵是敦厚溫婉的牡丹,無疑黛玉便是那風流靈巧的芙蓉,黛玉的魅力更是她那盡情綻放生命的美。
她不似寶釵,醉心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世界,拼命的壓抑自己,“人謂娤愚,自云守拙”。
不錯,寶釵贏了世界,但也輸了自己。
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贊寶釵,她性格溫和,待人寬厚,不會像黛玉毫無防備的說些俏皮話打趣人。
一回詩社螃蟹宴,讓湘云死心塌地的喜愛這個寶姐姐;金釧兒死后的那一番寬心話和幾身新衣裳,在王夫人跟前做足了人情;哥哥運回來的土特產(chǎn)也是人情分子,連趙姨娘都一口一個“寶姑娘好”逢人便說。
賈府上下被她籠絡了個遍,更不必提寶玉。
一有空兒便會仕途經(jīng)濟的勸導他;賈妃賜的紅麝串,寶玉瞧都沒瞧一眼,她早已“羞籠”;寶玉午睡的空兒,便坐在“侍妾”的位置上搖扇繡鴛鴦,誰曾想寶玉睡夢中一語驚人,涼了她的心。
話不投機半句多,她偏不知自己“賢妻良母”的作為,寶玉已對她有些許厭煩,男一號她終究籠絡不到。
還有一人更不為寶釵所籠絡,那就是精明沉著的賈母。
時間已經(jīng)慢慢將她的聰明沉淀成智慧。
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賈母領眾人逛園子,來到衡蕪苑,“雪洞一般”,寶釵定會暗自得意:但我多簡譜,一色器物全無。
不過這也太過了一點,賈母不高興了。
賈母素來很有品位,極具詩意。
知道“軟煙羅”,聽戲要隔著水聲,凸碧堂賞月只需吹笛的遠遠吹來,更不必提她自己的房子裝飾考究了。
見了這雪洞,心中會想:你一年輕姑娘就這樣一素到底,我老太太年紀一大把合著該住馬棚了
相比之下,瀟湘館的清幽雅致更讓她傾心。
月洞窗上籠著薄紗,上面掛著回念詩的鸚鵡,窗外千桿翠竹曳曳,屋內還有大雁居住,書香,木香,云霧繚繞,好一派詩意生活
連賈政元妃也贊,所有的居所唯瀟湘館最佳
有一個場景令我難忘。
寶玉在怡紅院養(yǎng)棒傷,圍了一屋子的人。
寶玉有心,引著賈母夸黛玉,賈母卻夸起了寶釵
這賈母著實聰明,她這樣說:我們家四個女孩,都比不上寶丫頭。
無疑這是指“元迎探惜”四姐妹。
元春可是賢德妃,你寶釵進京就是為了待選宮女,到現(xiàn)在每個影兒,誰不知是落選了
撇開不談但是社會的黑暗,到底你比不上元春,夸得人心里臉上都過不去。
嘖嘖,鳳姐也自嘆弗如啊
縱觀全書,寶釵的一生,落得個“賢德”美名。
他有人緣兒,性情好,看似比黛玉快活,其實不然。
黛玉一生雖短,卻如一枝怒放的芙蓉,盡情享受了生命,享受了愛情。
她的隕落,不應該是高鶚所寫的“焚稿斷癡情”,應如劉心武所寫的,沉湖而歸,這比葬花埋冢更富有詩意。
寶釵的一生苦極累極,無論如何卻也抓不住寶玉的愛情。
寶黛二人,有前世的灌溉恩,今生的還淚情,他們是天上的仙姝神明,相比寶釵卻是凡夫俗子,她贏了婚姻,卻也輸了愛情。
其可悲亦為群芳之首
“黛”為古代女子紋眉之物,此為眉飾,風流別致;而“釵”為古代女子別發(fā)之品,彼為頭飾,雍容華貴。
然而在判詞中“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命運著實太不眷顧寶釵
為何不寫“金釵雪里埋”,偏用一“簪”字
翻開字典便知,二者同為頭飾,而釵為兩股,簪只有一條,預示著寶釵自始至終也只孤獨一人,而那兩灣罥煙眉,卻也始終是一雙
《吶喊》讀后感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jīng)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
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
例如有《故鄉(xiāng)》,《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醫(y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因此他棄醫(y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于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yè),在最后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后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xiāng)》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xiàn)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這一點。
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
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
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駱駝祥子》讀后感 駱駝祥子的正義,他的誠實,他的厚道,使他陰陽差錯的認識到了很多人,有從朋友到夫妻的虎妞,有騙錢的警官,還有樂于助人的······ 在老舍的筆下,出現(xiàn)了很多北京市民階層的人物形象。
如小商人,小職員,巡警······ 小說大概是通過一個洋車夫的苦難史,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好體面,自食其力的洋車夫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
駱駝祥子善良淳樸,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著。
后來,經(jīng)過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嶄新的洋車,但是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騙去了他所有的積蓄,虎妞對他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身心都帶來磨難。
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
他的這一愿望在經(jīng)過多次挫折后,終于完全破滅。
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墜落。
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深刻地揭示了生產(chǎn)這個悲劇的原因。
現(xiàn)在的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也在不斷發(fā)展。
作為青少年,有書讀,而且到處都有人維護著,鼓勵著。
所以我們不能辜負新中國對我們的期望。
至少,我們要學習駱駝祥子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讀后感的作文700字
兒時就聽說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止一次地被愚公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動。
這則寓言故事流傳了幾千年, 愚公的精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奮發(fā)向上的炎黃子孫。
首先, 我們來看移山前的謀劃: “聚室而謀” 后, 立即得到 “雜然相許”, 并且 “雜曰: 投諸渤海之尾”。
可見, 愚公先前只是考慮到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好處,提出移山的設想, 而集體智慧的結晶則解決了 “焉置土石” 的問題。
其次, 看移山中的成員: 從愚公家中能 “荷擔者三夫”, 到鄰人孀妻之遺男, 都為移山不遺余力。
正如愚公所言,是“吾與汝畢力平險”。
而愚公已年近九十, 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 就算健康, 充其量也只能是個 “指揮” 吧。
再者, 看移山后的結果: 操蛇之神 “懼其不已”。
其實是懼愚公沒有窮盡的子子孫孫, 而 “帝感其誠”, 其實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動, 才命夸娥氏二子背走這兩座山的。
可見,移山一事,并非愚公一人的功績。
認識這點,對我們做好平時的工作大有好處。
現(xiàn)在總有那么稍有點能力的人,取得了一點成績,便飄飄然起來,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的化身。
其實,這種想法不僅是錯誤的 ,而且是危險的。
無論革命的成功或某項事業(yè)的完成,這其中固然離不開某些個人的努力,但又怎能離開眾人的齊心協(xié)力
記得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中講述過這樣的故事:螞蟻,也許是動物王國中最講究集體協(xié)作的群體了。
非洲螞蟻在前進途中,倘若遇到一根剛燃過的木棒,一定會義無反顧、前赴后繼地爬上去,直到其它的螞蟻能暢通無阻為止。
這種抗爭意識,這種協(xié)作精神,與愚公他們相比,也毫不遜色。
我不禁又想起了一個個模范和英雄。
60年代的雷鋒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雷鋒的旗幟在今天仍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只有一個雷鋒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一個徐虎同樣是遠遠不夠的。
事實證明,這場特殊戰(zhàn)役的勝利,需要全體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國家的支持,才能最終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
綜上所述,我們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既要認識到愚公的可貴之處, 更要領悟到 “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否則, 便會產(chǎn)生個人崇拜主義的心理,導致盲從; 落到自己身上, 又會產(chǎn)生個人英雄主義的言行, 導致冒進.因此, 我們在褒揚愚公精神的同時, 不要忽視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應兩者并舉, 攜手同進, 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讀后感700字,需要兩篇
這本書好像很有名吧,保爾·柯察金是一代青年人的偶像呢,不過我發(fā)現(xiàn)真的讀了這本書之后,保爾哥哥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保爾哥哥出身于貧寒,總是受到地主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壓迫(可恨可恨,打死他們
),后來在地下黨員朱赫來的啟發(fā)下,加入了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
一開始上戰(zhàn)場的時候,保爾哥哥也感到害怕,但是愛國的熱情感染了他,他也一點一點地變得堅強。
我想到以后如果我走上社會,是不是也會和保爾哥哥一樣呢,但愿我能堅強的面對生活,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發(fā)生什么事情。
給人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搶修鐵路的那一段,每一個小隊,都和比賽一樣的拼命干活,為了后方的群眾人民,而不管條件有多么艱苦。
蘇聯(lián)的冬天那么寒冷,他們的手腳都被凍壞了,鮮血淋漓,是堅定的信念支持者他們: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后來保爾哥哥負傷了,身體越來越不好,保爾哥哥并不懼怕死亡,而是懼怕一事無成的死在床上,他害怕離開自己所熱愛的革命事業(yè),就好象魚兒離開了水不能活,鋼鐵戰(zhàn)士也離不開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啊。
保爾哥哥最后還是挺過來了,因為他找到了新的方向,用筆來繼續(xù)戰(zhàn)斗
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困頓逆境,我們要善于找到新的方向,找到新的希望,不能拘泥于一成不變的思想之中,善于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為國家和民族做出貢獻
霧都孤兒:作者:(英)查爾斯·狄更斯。
類型:劇情。
本文作者:愿咸與恒。
這是狄更斯早年的作品,雖然描寫的是一個孤兒的悲慘經(jīng)歷,但是大多是用一種諷刺的筆調來寫的。
所以不會讓人感到太難受。
孤兒奧利佛·崔斯特的母親在生下他后就死了,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世。
所以他一直在孤兒院中長大,每天孤兒院的或是只不過讓他們不致餓死(餓個半死),盡管生活在這種極端沒有溫暖,缺衣少食的生活,但是奧利弗有一顆善良的心。
僅僅是因為吃不飽想要一勺稀飯,奧利佛就被賣給了別人當學徒,在棺材店里面。
但是學徒的生活依然備受欺凌,一個年紀比他大的學徒一次侮辱奧利佛的母親是妓女,奧利佛爆發(fā)了……不用說結果又是一頓毒打,奧利佛決心逃離這里,去大城市倫敦謀生。
臨走之前他見到了自己的伙伴狄克,狄克在孤兒院已經(jīng)奄奄一息,他祝福奧利佛會獲得幸福的。
奧利佛說他總有一天會回來的。
在路上幸而有幾位好心人接濟,不然奧利佛早就和他的母親一樣了。
終于到了倫敦,奧利佛遇上了一個年紀比他大的孩子“逮不著”,逮不著把他帶到了一個院子當中……那是一個賊窟,然而奧利佛當時并不明白那一點。
至少那里的頭目費根先生對他還不錯(覺得奧利佛長得不錯,人也聰明,有望認為神偷……)。
在那里,奧利佛還見到了一個兇惡的男人比爾,還有他的(怎么說呢)情人南茜。
直到有一天奧利佛和另外兩個孩子去行竊,他才明白他們干的是什么,真正行竊的兩個孩子都跑了,奧利佛卻被當成賊抓了起來。
他們偷的是一位老紳士(咳咳),司法系統(tǒng)也是如此虛偽,希望可以草草結案了事,根本不管奧利佛的死活。
幸而老紳士挺身而出,知道了奧利佛并不是小偷,而且還把他帶回家好好照料。
老紳士一家人對奧利佛都特別好,那里有一幅畫像,畫著一位美麗的女子。
而奧利佛和那位女子長的是如此相似……與此同時,賊窟那邊因為奧利佛失蹤十分焦急,他們害怕奧利佛供出他們一伙人,于是他們派南茜打聽奧利佛的下落。
碰巧老紳士的朋友有些懷疑奧利佛,于是他們考驗他,讓奧利佛去還書,結果在路上,奧利佛就被比爾他們擄走了。
又回到了賊窟了。
與此同時,老紳士一家在尋找他,結果貧兒所的干事為了賞金說了奧利佛一通壞話(太可恨了
),老紳士一家也對奧利佛死心了。
當年給奧利佛接生的老婦人死了,她說孩子的母親留下了一件東西被她偷走了……為了讓奧利佛徹底走上黑道,他們決定干一單“大買賣”,把奧利佛也帶上。
就是半夜入室盜竊啦。
結果被人發(fā)現(xiàn)了,他們幾個跑得很快……但是奧利佛中彈了,最后他們把奧利佛扔在一條陰溝里了(草菅人命的家伙)。
得知奧利佛失蹤了,費根先生很惱火。
于是他們開始追蹤奧利佛的下落。
奧利佛被那戶人家救起來了,梅里太太和她的養(yǎng)女露西。
他們盡管明知奧利佛和前來盜竊他們的盜賊是一伙的,但是相信他的無辜。
對他非常好,到這里奧利佛總算是脫離苦海了。
露西與奧利佛一見如故,露西和梅里太太的兒子互相愛慕,然而因為露西身世可議,為了不拖累哈里,她還是選擇了拒絕。
不過他們有一個一年之期的約定。
與此同時,比爾找到了貧兒所的的主人。
他用一筆錢來交換奧利佛身世的秘密,將唯一能證明奧利佛身世的東西徹底埋葬……這一切南茜卻都知道,她得知比爾和費根要謀害奧利佛和梅里一家。
盡管她收到了那么多的迫害,良心還是讓她前來告密。
原來比爾從一看到奧利佛就千方百計要謀害他,而比爾更無意中透露出奧利佛竟是他的弟弟(額)……南茜盡管明知道回去等待她的只有死亡,但還是表示她無法離開比爾(這難道是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回去繼續(xù)受虐了。
這時候,奧利佛他居然見到了老紳士一家,重逢的場面自不必多言。
接下來這群人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商討應對的措施。
要把這伙賊人一網(wǎng)打盡了。
然而,費根派出了人去跟蹤南茜,比爾得知南茜的背叛后怒不可遏,然后南茜就慘死了。
全書當中最悲慘的事件到來,南茜有機會逃走的,也許是因為愛情,也許是因為積重難返,她就這樣做了不公平的社會的犧牲品。
接下來比爾由于成了殺人犯,于是開始逃亡,南茜的幽魂卻始終伴隨著他。
最后他還是落入到了老紳士的手中。
接下來到了真相大白的時刻,老紳士是比爾的父親(也是奧利佛的父親)最好的朋友,當年他的朋友娶了一位非常惡毒的妻子,并且生了比爾這個惡徒。
后來他和妻子分居,遇到了奧利佛的母親,她的母親還有一個妹妹。
可是,還沒有等到兩人正式結婚。
奧利佛的父親就得急病去世了。
當時奧利佛的母親已近臨盆,盡管奧利佛的父親留下了遺囑,但是遺囑卻被他的妻子惡毒地銷毀。
奧利佛的母親去找自己的戀人,然而在半道上生下了奧利佛,奧利佛也就成了孤兒。
老紳士盡管覺得奧利佛的身世大有可疑,但是還沒有來得及調查,奧利佛就被他們拐走了(好復雜的故事)。
盡管比爾做了那么多的壞事,但是老紳士仍然不想把老朋友的兒子送上絞刑架。
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他們父親留下的財產(chǎn)由比爾和奧利佛平分。
不過疑點還沒有完全解開,奧利佛的母親還有一個妹妹。
比爾和她的母親對這一家人恨之入骨,恨不能趕盡殺絕。
于是在奧利佛的母親和外公都去世之后,那個女孩成了一個孤兒,他們編造這個女孩是私生女的謊言,意圖讓她悲慘地活在世上(這兩個人簡直不是人)。
但是明明之中上帝在上,女孩被一個富孀收養(yǎng),不久前比爾還見過她。
大家都猜出來這個女孩是誰了吧。
奧利佛對她說,你永遠是我最親愛的姐姐,而不是阿姨
當然哈里也回來了,但是露西還是有點過不去那個坎。
然而哈利為了露西不再有顧慮,放棄了自己的地位,有情人終成眷屬。
奧利佛興沖沖地回到貧兒所,希望把狄克接來和他一起幸福地生活,但是狄克早已到了天國(55)。
費根先生也終于上了絞刑架,并且交給了奧利佛比爾藏在他那里的文件。
其余余黨也都一網(wǎng)打盡。
比爾到了國外,但是惡性難改,最終客死他鄉(xiāng)。
貧兒所的干事因為把證據(jù)賣給了比爾,被革職,最后流落到貧兒所來受罪了(真是惡有惡報
)其余的人也都生活得很幸福,奧利佛正在成長為一位正直善良的青年。
這部小說情節(jié)特別曲折,然后其中有很多伏筆。
感覺讀起來還是很過癮的。
尤其是其中對于苦苦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人的詳細描述,深刻揭露了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有時候想想,奧利佛如果不是一位有身份的人的私生子,還不是要淪落到悲慘的地步么
其實現(xiàn)實當中的故事沒有那么曲折離奇,我們都不過是一個個普通人,沒有人給我們留下大筆的遺產(chǎn)。
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幸福的生活。
還有南茜,我覺得最震撼的還是南茜被殺的那一段。
感覺南茜至死都愛著比爾,但是比爾到底愛不愛她,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呼吁一個公平的社會制度,讓每一個人都能生活在燦爛的陽光之下,這才是狄更斯所要表達的主題吧。
求百年思索讀后感700到800字
不要網(wǎng)上抄的
花了三四天的時間,終于看完了龍應臺的《百年思索》。
喜歡她的作品,當初還送給朋友一本她的野火集。
初讀她的作品是《目送》,寫親情,敘友情,語言溫柔婉轉,透露出無限的濃濃思情,又恰似“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文筆細膩,展現(xiàn)出女作家的優(yōu)勢。
從今次接觸到的書中,發(fā)現(xiàn)這時她的寫作境界已轉往深沉,潺潺敘述中夾雜著細致的描寫與生動的對話,更有自己心靈深處的思考。
旅遍歐洲,她細心地觀察,體會歐洲的文化,歷史,現(xiàn)狀。
在敬佩歐洲舉國上下慶祝文化名人冥誕時,或憐惜巴勒斯坦動蕩地區(qū)生活著的貧困大眾時,或驚訝于德國法庭上被告與法官,檢察官平起平坐,擁有正當?shù)墓駲鄷r,她都會設身處地地反思我們與別人的差距,通過她的視角,讀者也開始了百年思索,她如一位引領者,帶你走進近代化的這百年歷史。
其實龍更適合去當一名駐歐的資深記者,寫文化,歷史專題,更可以做人物專訪,用敏銳的視角,親和的溝通力,豐富的文化背景,寫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
當然,也可以去當一名政客,作家寫出的作品可以影響讀者,但只會有一小部分真正深受感染。
如果成為一名政客,才可以將個人思想和立場付諸實踐,后者才可以使得小老百姓受惠。
但人畢竟不是完美的,當好一個知名的作家已經(jīng)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