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于中學生的名人名言
學問勤中得。
學然后知不足。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志當存高遠。
有志者,事竟成。
言必信,行必果。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滿招損,謙受益。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一趾之疾,喪七尺之軀;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天生我才必有用。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歲寒,然后知聳柏之后凋也。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寸寸山河寸寸金。
位卑未敢忘憂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利于國者愛之,胲于國者惡之。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數(shù),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jié),則常不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活水源頭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博學之,審問之,慎寺之,明辯之,篤行之。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
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自己選吧。
為什么學習論語對現(xiàn)代中學生有意義
俗話說的好:“半部論語治天下”。
中學生學習論語,有助于更加健康的成長,學會做人處事之道,學習的重要性和方法……
24.班級召開辯論會,辯題是“論語對現(xiàn)代中學生是否具有意義。
”你支持那種觀點
請把你的觀點及論據(jù)
人格是個體在先天生物遺傳素質(zhì)的基礎上,通過與后天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
”豐子愷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
這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就是圓滿健全的人格。
提升中學生的健康人格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等人生珍言,鼓勵中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人格包括個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人際關系等許多方面。
其中,奮發(fā)有為的積極態(tài)度?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人格的核心。
喪失了理智?剛健?堅韌人格的支撐,外顯的行為將會盲目?被動。
《論語》中許多名言警句重視煥發(fā)人的生命活力,提倡陽剛之氣,鼓勵人們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士不可以不弘重,任重而道遠。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提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這種剛健自強的奮發(fā)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命力之所在。
在孔子思想熏陶和哺育下,在我國封建社會,出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他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富強而奮斗不息。
時代發(fā)展到今天,這種自立自強的精神境界,依然是我們不怕困難?不畏艱險,朝著理想境界前進的巨大動力。
當代社會,呼喚著競爭?開拓?進取?創(chuàng)新,更要求我們的中學生在前進路上要勇于創(chuàng)造,積極創(chuàng)新。
只有培養(yǎng)中學生奮發(fā)有為?自強不息的人格,他們才能在前進路上順境不驕?逆境不餒,不斷的超越和發(fā)展自我,做生活的強者。
2.“君子成人之美”等名言警句,有利于提升中學生高尚的人格 高尚的道德情操?誠信友愛的人格品德,不僅是中學生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我們不僅要通過學習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注意勇于和善于吸收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之來潛移默化?陶冶中學生的高尚情操。
在《論語》中,孔子把道德?道義作為人生的基礎,他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志士仁人的崇高人格。
“君子坦蕩蕩”?“君子成人之美”等名言警句,經(jīng)過長期的流傳,已經(jīng)成為凝練雋永?富有哲理的通俗成語,這些成語,道出了志士仁人的寬廣胸懷;“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人不知,而不慍。
”闡明了志士仁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美德;“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小不忍,則亂大謀。
”道出了志士仁人剛柔并濟的人格;“言必信,行必果。
”說明志士仁人還應具備誠實信用的品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道出了志士仁人虛懷若谷的情懷;“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闡明了志士仁人的儒雅風度。
在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過程中,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鍛煉了中華兒女的民族魂。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要勇于和善于借鑒其中的精華?博大精深的文化,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在繼承中延續(xù),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而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對于凈化中學生的靈魂,具有不可代替的感召力量。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際準則,有利于形成其樂融融的社會氛圍 和諧社會,應該是社會全體成員之間關系的融洽?協(xié)調(diào),無根本利害沖突,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友愛。
《論語》中的許多警句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導我們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且不可隨意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于別人,要尊重別人,愛護別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人們之間親密友愛的關系。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環(huán)境過程中,要教育我們的中學生大力倡導珍惜友誼?團結互助的社會風尚。
發(fā)揚“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博愛精神,廣交天下朋友,努力為自身的發(fā)展營造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真可謂至理名言。
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是人們特別是中學生交友的格言。
人們內(nèi)心和諧了,人際和諧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和諧社會就會到來。
4.“見利思義”等人生格言,有利于形成中學生淡泊名利的人格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中學生在價值觀上出現(xiàn)了重功利?重金錢?講實惠?講條件?對物質(zhì)利益過分追求的傾向,出現(xiàn)了拜金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價值觀。
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利義觀和富裕觀。
學習《論語》中那些緊扣人們心弦的人生珍言,有助于凈化中學生的精神生活。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孔子承認,人人都有追求財富的欲望,但是,如果是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玫剿鼈?,就不應該接受,主張“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告誡人們對富貴的追求應該是有條件的,有節(jié)制的,君子愛財,取之以道,決不能損害道義?不擇手段地去追求。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人在貧困之中,要保持尊嚴;人處富貴之中,也要無驕于他人。
肯定精神生活的價值高于物質(zhì)生活的價值,道德價值高于生命價值。
這些人生格言,有助于凈化中學生的精神境界,提升他們淡泊名利的人格。
二?從《論語》人生珍言看提升健康人格的途徑 1.通過廣泛學習,提升健康人格 “學習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由經(jīng)驗而獲取知識?改變行為以完善人格的歷程。
”學習是中學生素質(zhì)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是營造和諧關系的橋梁,也是提升中學生健康人格的最佳途徑。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先進成果,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精神食糧,特別是文史哲經(jīng)典著作,對提升中學生的人格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更強調(diào)如何修德和做人,這是提升中學生健康人格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學習借鑒中,要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立足現(xiàn)實,古為今用。
應該怎樣有效地學習,從中領悟生活的真諦,提升健康的人格?孔子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家,在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上有許多著名論斷。
第一,“學而時習之”。
強調(diào)學習,時時練習,同時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學習才能快樂。
第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勤奮好學,溫故知新,不斷開拓新的思想,天長日久,自然學業(yè)有成。
第三?要善于向別人學習。
孔子認為,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必須超出書本的范圍。
“擇其善者而從之”?“見賢思齊焉”等格言,諄諄告誡人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長處,虛心向他人學習。
第四,學與思相結合。
孔子重視思考,但他更重視學習,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闡述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孔子倡導的學習態(tài)度值得我們的中學生學習?借鑒。
首先,“學而不厭”。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啟示我們學習要有熱情,要有興趣,只有孜孜不倦,才能達到目的。
其次,不恥下問。
在學習過程中,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知之為知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格言,教導人們要拋棄虛榮心和浮夸風,要深入扎實地學習,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學習方法掌握了,自學能力提高了,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樹立了,學習成了每一個人自主自覺的生活方式?情感需要和自我發(fā)展的動力,那么,通過學習提升人格?通過學習提高修養(yǎng)?通過學習開發(fā)智能的社會風尚即將形成。
2.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健康人格的發(fā)展 人類發(fā)展史表明,人本身的自我實現(xiàn)越充分?人的潛能挖掘得越多,人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得越好,社會的物質(zhì)財富與精神財富便越豐富,社會便越繁榮?越進步。
如何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孔子也有許多著名的論斷。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這里,孔子強調(diào)了人們在追求美德時貴在要有自覺性和主動性。
心中不僅要樹立起仁德這個目標,還必須有相應的行動,要持之以恒,始終不渝地追求。
對于那些在追求仁德道路上缺乏自覺性?主動性的人,孔子毫不留情地給予嚴厲地批評:“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人格的培養(yǎng),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孔子通過生動的比喻,強調(diào)美德的獲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鍥而不舍,方能取得成效。
以上名言警句,都是我們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促進中學生健康人格發(fā)展的寶貴財富。
3.營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提升高尚的人格 安定有序?融洽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是促進中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孔子非常重視環(huán)境對人格形成的作用,提出“里仁為美”?“擇鄰處仁”?“擇善而從”等著名格言,說明了環(huán)境對人們的影響作用。
我們要不斷提高中學生的道德意識,就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敬業(yè)奉獻?誠實守信的精神,積極倡導和睦相助?友愛向善的良好風尚,努力形成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全社會營造生動活潑?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圍,美化生活環(huán)境,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弘揚社會主義的高尚人格;加強輿論引導,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tǒng)美德作為提升健康人格的內(nèi)容傳授給中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民風和民俗,從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日積月累,自覺加強道德養(yǎng)成,提升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