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資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
滿族,北京人(正紅旗),人民藝術家。
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
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趙子曰》、《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范”。
家庭成員 妻子:胡絜清,滿族正紅旗人,1931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
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國畫院,為一級美術師。
歷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美協(xié)會員、中國書協(xié)會員、滿族書畫研究會會長、北京文聯(lián)顧問、中國畫研究會顧問、北京中國花鳥畫研究會顧問等。
大女兒:舒濟,原人民文學出版社任副編審,;兒子:舒乙,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二女兒:舒雨,教授;小女兒:舒立。
個人作品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范”。
他自己說:“我終年是在拼命地寫,發(fā)表也好,不發(fā)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筆。
”正因為如此,他勤奮筆耕,創(chuàng)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二馬》《龍須溝》等大量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 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贊譽,受到人們的喜愛。
其中,多個作品被編入小學課本,如《我們家的貓》《北京的春節(jié)》等等。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曾經(jīng)擔任齊魯大學等名校教授。
一生主要作品有:《貓城記》《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紅旗下》,話劇《龍須溝》《茶館》等,還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濟南的冬天》等被選入小學中學的課文中。
其中《茶館》極為著名。
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yè)業(yè)辦小學,恭恭順順侍奉老母,規(guī)規(guī)矩矩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yè)的新起點。
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
同年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
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
教學之余,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并正式開始創(chuàng)作生涯。
陸續(xù)發(fā)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
自1925年起,陸續(xù)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chǎn)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tài)——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茍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于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
3部作品陸續(xù)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后,引起文壇的注目。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
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shù)馗邼q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chuàng)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到中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并編輯《齊魯月刊》。
一、北京的風俗文化、市民形象、的人生步履與作者的主觀情愫水乳交融,三位一體,調配出老舍小說特有的“北京味兒”。
二、以通俗化得幽默為重要特征的諷刺色彩,是老舍小說的又一重要特色。
這一特色是狄更斯等英國諷刺小說中夸張、廓大、漫畫化的諷刺手法與北京市民文化中的“打哈哈”兩者糅合而成得。
這種幽默既是以笑代憤,又是一種自我解嘲,即老舍自己所說的把幽默看做生命的潤滑劑。
三、敘事語言和人物語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這種地方特色是以北京市民語言及俗文學語言為原料,加以煅燒錘煉的結果。
語言平易而不粗糙,俗而通雅,清淺而又韻味十足。
創(chuàng)作風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斗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
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
關于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于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
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他是現(xiàn)代中國文壇上杰出的風俗、世態(tài)(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
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xiàn)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tài)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
這是老舍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xiàn)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
但除了特定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反帝 的主題和內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xiàn)。
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
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于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
在這以后,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jīng)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
他表現(xiàn)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jié),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jié)、為虎作倀的洋奴漢□。
寫于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xiàn)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壯烈情景。
后期作品強烈地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于世界的喜悅和自豪。
對于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
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
老舍在茶館 “五四”以后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采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xiàn)代口語中創(chuàng)造便于反映現(xiàn)代生活、表達現(xiàn)代人心理活動的現(xiàn)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
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合過于歐化的學生腔的毛??;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tài),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
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
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瑯瑯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
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jié)的問題。
在語言的準確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chuàng)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xiàn)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
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xiàn)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xiàn)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
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征的。
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范圍。
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xiàn)代漢語教科書中經(jīng)常引用的范 例。
老舍的創(chuàng)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tǒng)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lián)系。
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
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
后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xiàn)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再加上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
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
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老舍生前沒有隨時將作品結集出版。
散佚的篇章為數(shù)較多。
30、40年代,出現(xiàn)過不少未經(jīng)作家本人同意的盜版書,內中錯誤頗多,間或夾雜別人的作品。
50年代前半期,作家對有些作品(如《駱駝祥子》、《離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
從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陸續(xù)出版了《老舍詩選》(1980)、 《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 《老舍論創(chuàng)作》 (1980)、 《老舍論劇》 (1981)、 《老舍曲藝文選》 (1982)以及《老舍文藝評論集》 (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見于報刊的篇什。
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80年開始編輯出版的《老舍文集》,收錄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學著述,按文學體裁分類和寫作年代編次,并且根據(jù)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保由虾唵蔚淖⑨?,是迄關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評論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xiàn),30年代中期起逐漸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問世,都立即引起評論界的廣泛討論。
李長之、朱自清、王淑明、趙少侯、葉圣陶、巴人、常風、許杰、以群、田仲濟、吳組緗、周揚、焦菊隱、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張庚、鳳子等人,都先后寫過評論。
從70年代末期開始,報刊發(fā)表許多回憶老舍的文章,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也日益開展,除了繼續(xù)分析評價老舍的代表作品,對于他的創(chuàng)作道路、藝術風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別作了綜合的探討。
國外關于老舍作品的翻譯出版和研究,都較活躍。
相關事件 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在大雜院里度過的童年生活使老舍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yè)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從小就喜愛流傳與市井巷里的傳統(tǒng)藝術(如曲藝、戲?。?,這些都是他將來傾向于寫作平民生活和長于話劇創(chuàng)作的生活基礎。
1918年老舍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學校。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時,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任校長。
“五四”對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選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24年夏,赴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1926年發(fā)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17卷第7號上連載時,署名為“舒慶春”。
但自第8號起連載上的署名改為“老舍”,直一小說全部載完。
這標志著老舍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的開端。
接著,又發(fā)表了《趙子曰》《二馬》,從而奠定了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國。
在新加坡寫了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這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描寫了生活在新加坡的華僑少年與各被壓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對強權奴役的故事,體現(xiàn)了團結奮斗、強國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
在濟南這座溫和樸實的古城里,老舍和普通的教員、記者、車夫、廚子、說唱藝人、民間拳師為友,汲取民間養(yǎng)分,創(chuàng)作了4部長篇小說—《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還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說在內的短篇小說集《趕集》以及幽默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以及散文《趵突泉》《濟南的冬天》《濟南的秋天》等,并翻譯發(fā)表了大量外國文學。
此間,他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失敗后日本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行徑,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為濟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國人民抒發(fā)憤慨。
在這部小說里,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chǎn)黨人的形象。
1934年秋,赴青島任山大中文系教授,講授高級作文、歐洲文藝思潮、外國文學史、文學概論等。
期間,他結識了當時聚集在青島的許多文朋詩友。
1935年,老舍與洪深、王統(tǒng)照、臧克家等朋友一起發(fā)起在《青島民報》附出《避暑錄話》周刊,題名語意雙關,一是避時令之暑,二是避“當局”之“暑”,所刊詩文俱出名家,不但文字生動活潑,常有精美之作,而且立意精到,令讀者刮目相看,于是在青島一紙風行,贏得了讀者的喜愛。
從濟南到青島,老舍除了教書便是寫作,寫下了6部長篇小說:《大明湖》(原稿在“一·二八”戰(zhàn)火中被毀)、《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祥子》,以及多篇中短篇小說。
《駱駝祥子》完成于1936年夏,發(fā)表于同年9月至翌年10月的《宇宙風》,1939年由上海人間書屋出版單行本,1943年后被譯為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瑞典文、捷克文,是老舍的代表作。
1936年老舍辭職,從事專業(yè)寫作。
在山東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旺盛期之一。
他先后編了兩個短篇集《櫻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說17篇。
創(chuàng)作了《選民》(后改題為《文博士》)《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長篇杰作《駱駝祥子》。
期間老舍大女兒在濟南出生,起名舒濟。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炮聲使老舍無法再埋頭于創(chuàng)作。
8 月 1 日 第三個小女孩舒雨出生后,青島形勢危急。
在接到齊魯大學文學院的聘書后,全家搬到齊大校內現(xiàn)在的常柏路 11 號。
11 月 15 日 ,日寇炸毀黃河鐵橋,濟南危在旦夕。
決不能當漢奸,堅決去抗戰(zhàn),老舍毅然提起小衣箱,告別妻兒,離開常柏路 11 號溫馨的家,奔向武漢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去。
在1938年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中,老舍擔任負責人――總務部主任。
之后,又轉到重慶,“文革”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七年時間,直到抗日戰(zhàn)爭取得徹底勝利。
老舍以滿腔熱情和耐心細致的工作,團結各個方面的文藝家,共同致力于推動抗戰(zhàn)的文藝活動。
并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chuàng)作。
長詩《劍北篇》用大鼓體寫成,《王家鎮(zhèn)》《忠烈圖》用京劇形式寫成,《殘霧》《歸去來兮》《面子問題》用話劇形式寫成。
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偷生》和《惶惑》。
同時,還撰寫了大量雜文、散文、詩歌。
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老舍和曹禺作為我國民間第一批文化人應邀赴美國訪問和講學。
在美國,做了多次公開演講,為增強大洋彼岸的人們了解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學,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并在此寫成《四世同堂》第三部《饑荒》和另一部長篇小說《鼓書藝人》還有《斷魂槍》。
還協(xié)助美國友人翻譯他的一些作品。
《四世同堂》是老舍完成的規(guī)模最宏大的作品,約一百萬字。
以北平一叫“小羊圈”胡同里多種人物,特別是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中心,展開錯綜復雜的畫面與情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了淪陷區(qū)人民的苦難經(jīng)歷,以及他們在幻想破滅后,終于覺醒,堅決抗戰(zhàn)的過程。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和漢奸的無恥,也寫出了知識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悶,以及下層市民堅強不屈的意志和決心。
包含著老舍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全民抗戰(zhàn)留下了一座偉岸的紀念碑。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國。
創(chuàng)作話劇《方珍珠》。
1951年,又創(chuàng)作了歌頌人民政府為普通市民辦實事的《龍須溝》。
該劇上演后,老舍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之后,他還創(chuàng)作了歌劇《消滅細菌》《大家評理》,話劇《生日》《春華秋實》等。
建國后,老舍政治熱情十分高漲,他先后擔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文聯(lián)主席,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文聯(lián)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xié)三屆會議常務委員等職。
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
其中話劇《茶館》把老舍的話劇藝術推向了高峰,成為我國戲劇藝術殿堂的一顆璀璨明珠。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創(chuàng)作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
遺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筆。
文革中,同許多老一輩愛國文藝家一樣,老舍遭到了惡毒攻擊和迫害。
1966年,他被逼無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終年67歲。
書集 《老張的哲學》(長篇小說)1928,商務印書館 《趙子曰》(長篇小說)1928,商務印書館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29,人間 《二馬》(長篇小說)1931,商務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xiàn)代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當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chuàng)作經(jīng)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祥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老舍集》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lián)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饑荒》(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3部)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曲)上下冊,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說集)1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須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1956,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人文 《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1983,花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雞》 《我的母親》 《養(yǎng)花》 《我們家的貓》 《濟南的冬天》 《林?!贰恫菰贰端氖劳谩_學的日子》《斷魂槍》《茶館》一共六十多本小說
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
張自忠:第一名將。
第33集團軍總司令。
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zhàn)績決定的,他曾在中重創(chuàng)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
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zhàn)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于張)。
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jīng)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
最后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楊勇是著名高級將領。
1913年生,湖南瀏陽人。
1927年4月加入。
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
曾任紅軍連長、營長兼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和長征。
全面爆發(fā)后,任686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參加平型關、午城井溝等戰(zhàn)斗。
在平型關大戰(zhàn)中,他深入到戰(zhàn)斗最激烈的老爺嶺去直接指揮,負傷后堅持指揮部隊,立下戰(zhàn)功。
1938年9月14日,指揮部隊在汾離公路西公嶺伏擊由汾陽開向離石的一支日軍汽車運輸隊,不到一個小時,就全殲日軍200余名,炸毀滿載軍用物資的汽車20余輛。
接著,又于9月21日指揮686團等部在汾離公路王家池附近山谷伏擊向汾陽撤退的日軍第108旅團,經(jīng)過激烈戰(zhàn)斗,殲滅日軍步騎兵近千人,擊斃日軍旅團長山口少將。
1939年3月率部隨115師東進支隊進入山東,指揮686團取得首戰(zhàn)樊壩的勝利,全殲偽軍1個主力團500余人,并重創(chuàng)增援的日軍。
后任115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第343旅旅長、教導第3旅旅長、魯西軍區(qū)司令員兼魯西專署專員、冀魯豫軍區(qū)副司令員。
1941年初,指揮教導第3旅運用圍點打援戰(zhàn)法,取得潘溪渡戰(zhàn)斗的勝利,創(chuàng)平原殲滅戰(zhàn)的光輝范例。
同年赴延安,先后在軍事學院、學習。
1944年4月返回冀魯豫邊區(qū),參與指揮東平、陽谷等戰(zhàn)斗。
為開展平原游擊戰(zhàn)爭,開辟和建設魯西、冀魯豫抗日根據(jù)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冀魯豫軍區(qū)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7、第1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zhàn)軍5兵團司令員。
成立后,曾任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qū)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趙尚志 趙尚志是著名抗日將領,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曾贊揚說:“有名的義勇軍領袖楊靖宇、趙尚志、李紅光等等,他們都是共產(chǎn)黨員,他們的堅決抗日、艱苦奮斗的戰(zhàn)績是人所共知的。
” 趙尚志,1908年10月生,遼寧省朝陽縣人,1919年隨全家流亡哈爾濱,早年投身學生愛國運動。
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東北地區(qū)最早的共產(chǎn)黨員之一。
同年冬受命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學習。
1926年5月受黨組織派遣回到哈爾濱參加建立黨組織和從事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活動。
曾兩次被捕入獄,面對敵人的軟硬兼施,他嚴守黨的機密,始終堅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經(jīng)黨組織營救出獄,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
1933年10月領導創(chuàng)建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任隊長。
游擊隊創(chuàng)立時,他與戰(zhàn)友們發(fā)出誓言:“我珠河東北反日游擊隊全體戰(zhàn)士,為收復東北失地,爭回祖國自由,哪怕槍林彈雨,萬死不辭,赴湯蹈火,千辛不避,誓心武裝東北三千萬同胞,驅逐日寇海陸空軍滾出滿洲,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奮斗到底
”。
隨著部隊的發(fā)展壯大,1934年6月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與李兆麟等創(chuàng)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jù)地。
1935年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
1936年1月任北滿抗日聯(lián)軍總司令部總司令。
同年8月任第3軍軍長。
后任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執(zhí)委會主席、第2路軍副總指揮。
面對日偽軍的瘋狂“討伐”、“清剿”,在極其艱難困苦的險惡環(huán)境中,趙尚志率領抗聯(lián)部隊對日偽軍進行了英勇無比的艱苦戰(zhàn)斗,遠征松嫩平原,爬冰臥雪,餐風宿露,作戰(zhàn)百余次,打破了日偽軍一次次的重兵“討伐”和“清剿”。
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率部對敵人作戰(zhàn)中身負重傷被俘,他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痛斥敵人。
窮兇極惡的敵人割下了趙尚志的頭顱,運到長春慶功,把他的軀體扔進了松花江的冰窟中。
趙尚志壯烈犧牲時,年僅34歲。
解放后,為了表彰趙尚志的抗日功績并永遠緬懷這位抗日英雄,人民政府把珠河縣改名為尚志縣,把他的犧牲地改為尚志村,把哈爾濱的一條主要街道為“尚志大街”。
左權“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wèi)吾華。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這是朱德總司令為悼念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壯烈殉國而寫的一首詩。
左權是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著名軍事家。
1905年生,湖南省醴陵縣人。
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
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同年12月赴蘇聯(lián),先后在莫斯科、學習。
1930年回國后到中央蘇區(qū)工作,先后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第5軍團第15軍軍長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第一局局長和紅1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作戰(zhàn)和長征。
1936年5月,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
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后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協(xié)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粉碎日軍多次殘酷“掃蕩”,威震敵后。
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嚴密細致的參謀業(yè)務,扎實的工作作風,深受朱、彭的贊揚。
1940年秋,協(xié)助彭德懷指揮著名的百團大戰(zhàn)。
1941年11月指揮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行黃崖洞保衛(wèi)戰(zhàn),經(jīng)8晝夜激戰(zhàn),以較小的代價殲敵千余人,被中央軍委稱為“‘反掃蕩’的模范戰(zhàn)斗”。
他還“是一個有理論修養(yǎng)同時有實踐經(jīng)驗的軍事家”,從1939年至1941年,他撰寫了《論堅持華北抗戰(zhàn)》《埋伏戰(zhàn)術》《襲擊戰(zhàn)術》《戰(zhàn)術問題》《論軍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余篇。
左權為創(chuàng)建并鞏固華北抗日根據(jù)地,發(fā)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為八路軍的全面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jù)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
25日,他在山西省遼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時,在十字嶺戰(zhàn)斗中壯烈殉國,年僅37歲。
左權是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
名將陣亡,太行山為之低咽,全黨為之悲痛。
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范”,朱德贊譽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為紀念左權,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鋼鐵戰(zhàn)士━━楊靖宇 這是楊靖宇像。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lián)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
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確山縣人。
學生時代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運動。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
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6月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qū)委書記、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
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chuàng)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jù)地。
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qū)秋冬季反“討伐”作戰(zhàn)中,他率部隊轉戰(zhàn)于蒙江一帶,最后只身與敵周旋5晝夜。
他以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和敵人進行頑強斗爭,直至彈盡,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
當殘忍的日軍將其割頭剖腹,發(fā)現(xiàn)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
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