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我來過我愛過讀后感
我是以一個女性的視角來解讀余光中先生,他是一個好父親,一個好丈夫,他的心地非常細膩,這可以從他很多的文章裏看得出來,也能從他對四個女兒凝重醇厚的愛中深切體現,更從他對發(fā)妻的篇篇文章裏堂堂袒示。
《我的四個假想敵》,從這篇文裏可以深切的體會一個做父親的心理。
女兒們大了,要嫁人離開家了,父親不舍,所以在四個女兒的男友們一個個登門求親時,父親總是把那些男孩子們想像成來搶他四個女兒的“敵人”,他的家就是堡壘,他是這個堡壘的主人,他在守護著陣營,把輪番攻上壘的“敵人們”用各種妙趣橫生的法子一個一個的攻下城去…… 讀之即心酸又溫暖在心頭。
因為,我也為人女兒,每次遠離家門時,父親也是一遍一遍的叮囑,遠遠的送出家門,拐彎處再回頭時還能見到父親那遙遙張望的身影。
父親也是把上門來摘他心頭上的這兩朵花的男孩子們一遍一遍的打量,一次一次的“細審”,看那架勢,非要人家把家譜晾出來不可。
事后,男孩子們出了家門,總是喘口長氣,囁囁低呼:“嚇死我了,嚇死我了
你爸爸曾經是不是當過偵察兵
” 余先生與妻一生恩愛情篤,始終如一的愛,這可從他送給妻子的那一串珍珠項鏈上就能讓人深深的體味到,還多次撰文抒寫妻的賢淑美德,感謝妻的風雨相伴。
他那飽蘸深情的筆墨從字裏行間流溢了出來,化成了美麗的音符跳動出書外,灑醉在人的心頭。
一串珍珠項鏈,串出了三十多年的記憶,回味與妻所走過的時光“溫潤而圓滿”,“牽掛在心頭的念珠,串成有始有終的一這條項鏈,依依地靠在你心口,全憑這貫穿日月,十八寸長的一線因緣”。
這是多麼真實的畫面:一個偉岸雄渾的山體,靠著依依賢惠的妻子,相濡以沫細細品閱著人生。
這副真實畫面深深的刻在我的眼前,讓我為這一對幸福美滿的婚姻感動著,也祝福著。
這樣一對幸福的婚姻在當下金錢至上的社會,是多麼的可貴,看看時下的新聞報刊等,總是說一些有了點錢,有了點地位的男人不是離妻棄子,便是家外有家,以嬌花代替株黃,以虛榮踐踏昔日的恩愛,若以這樣一對老夫妻對比,我想那些離妻或棄夫的人們,大舉著旌旗,大言言言,自以為是尋找到了所謂的“真愛”而應該感到汗顏。
當然,我并不是借助此文來討檄什麼什麼人,也不是衛(wèi)道士,僅以事論之,對時弊,不對任何人。
對母親故去的深深追憶,感喟生死的無奈,“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余先生對母親的思愁不似那種扯發(fā)捶胸,撕心裂肺的絞痛,而是滴滴的滲透,滲透到心裏、骨子裏,讓你絲絲的替他疼,替他苦,就如同讀他的那篇《鬼雨》,讓你身臨其境般的感受那冷冷的雨,冷冷的灑在新掘好的小墳塋上,一具小小的棺木……這是多令麼人心痛的畫面,冷冷的雨澆滅了一個剛剛新生的生命,這鬼雨,這哀愁,即使江海輪船也載不動那深深的失子之痛啊。
對祖國大陸的深切懷念,這從很多的文章裏都能聽到這個身居海外游子的呤呤心聲,“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在詩文裏,在明月下,故宮裏的玉苦瓜等等,都成了余光中對大陸母親的牽系,魂縈夢繞,無論身居臺灣還是遠隔重洋,也不管國外的燈紅城綠,都比不上祖國大陸的一山一水的素美。
在余光中的心裏他對大陸的那份牽系,是表裏如一的。
大陸是他的生命之根,是他的文化之根,古老的黃河水裏流動著他的血液,讓他無論走到哪裏,祖國母親都深深的牽系著他,思戀著他。
此書裏有好多文章如《開你的大頭會》、《給莎士比亞的一封回信》、《控訴一枝煙囪》等等,我都在其它一本文集裏讀過。
如今,再從這本文集裏讀到時,倒覺得有種好友重逢的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淡化了以往我對一樣的文章在不同的文集裏重復的引用時,給我?guī)淼哪巧钌畹姆N厭煩感。
在心裏產生的這種厭惡的情緒,是因為當下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同一篇文章就多次的出現在同一個作者的很多的不同版本的文集裏,這樣的書我見過的太多了。
這種行為大多出在暢銷書裏,和一些比較受時代人喜愛的作者的身上。
書一暢銷,作者們便一版再版,一書再書,可必竟,文思也有后接不繼時,再版的文章多已無新意可創(chuàng),文思枯燥,內容單調混亂,讀來已不知言之為何物了。
所以,再把以前的一些舊文章放在新出版的文集裏,以湊充數。
這種行為屢屢的出現,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也是食人間煙火的凡人的必然原因。
在此文集裏,我又再次的看到了過去的幾張“老面孔”。
而此次,我以海不擇細流的廣度,容納了“老面孔們”的突兀兀的來到我的身邊。
我懷著對“老友們”遠來不亦樂乎的勁,捧茶奉水,再次捉肘與“老友們”深夜促膝心談。
此次值得可喜的是,雖是“老友們”,再次相談時的快樂并沒減少初相識時的那種澎越的激動。
“老友們”的那種健淡的神采,還是再次輝映著我的書宅,使我的書宅笑聲不斷,在夜半時“老友們”那詼諧成趣的話風更是吹的我颯爽目清,足蹈手舞,,也更為那樁樁幽默譏誚的文筆而大推桌椅,拍案驚絕,神乎乎樂悠悠,大喜特喜“老友們”再次為我送上的精神盛宴,怡怡然哉,非折騰它個東方魚肚泛白不可。
這樣哦可嗎
張曉風作品1000字讀后感
在我凝望的那個,漫天大正在輕盈地起舞飛揚。
大飛揚在古老的冬天里,我看見所有的生命都在這白色的柔絮中幸福地迷醉。
北風在呼嘯,大在飄飛。
沉默的黃土高原已在飄飛的大雪中沉默了千百年。
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在呼嘯的北風中,總是緊閉著厚重的木門,使人感到北方的日子,總是那樣的漫長而又寒冷。
飛揚的大雪在天地之間,以最原始的色澤,撲翅而來。
那些紛沓而至的記憶在不知不覺中就覆蓋了歲月的曠野。
面對著歷史的天空,我們飄飛的思緒,融入了紛紛揚揚的大雪之中。
在巍峨的長城之上,飛揚的大雪好像飛揚起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刀光劍影在冷寂的雪光里若隱若現。
戰(zhàn)馬嘶鳴聲在紛飛雪片之間飄近又飄遠。
英雄射出的箭在射穿了滾滾的烽煙之后,又射落了無數個飄雪的冬天。
厚厚的積雪掩藏不住隆起在歷史深處的苦難和壯舉。
厚厚的黃土掩埋不了一個帝王的夢想和野心。
那些列隊的秦俑站在兩千多年前的風雪中,矜守著一種使命和光榮。
的是曾經的榮華和富貴;冰封千里的是曾經的辛酸和淚滴。
萬里雪飄的是所有與幸福有關的往事;雪飄萬里的是所有與愛情有關的詩句。
大雪飛揚在冬天的高處。
飛揚在時間無邊的空曠里,以千古的素潔隱入了蒼涼,隱入了歷史。
那個千年的漁翁不知是否還獨釣著一江寒雪;那個邊塞詩人的夢,不知是否還如千樹萬樹的梨花一樣盛開…… 一片片的大雪飄落在我們生命的原野上,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將雪花般的夢幻珍藏
我們以怎樣的姿態(tài)迎接著春天在一場大雪之后到來
站在江南的一座小橋上,我向著大雪飛揚的北方凝望。
飛揚的大雪就是我飛揚的渴望和夢想……
中國十大散文家有誰?
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 1.宗璞 宗璞,原名馮鐘璞。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外文系,退體于中國社會科學業(yè)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既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厚淵源,又得外國文化長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蘊含東方傳統(tǒng)哲學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相結合的精神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高雅格調。
主要作品有小說、童話散文〈西湖漫筆〉〈奔落的雪原〉〈花朝節(jié)的紀念〉〈三松堂斷憶〉等,出版了多種小說散文童話選集。
由〈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組成的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是宗璞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王鼎鈞 臺灣作家之一 他作了一本很著名的散文叫。
3.卡毓方 4.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qū),192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xiāng)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
5.錢鐘書 6.張曉風 張曉風簡介: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于浙江金華。
八歲后赴臺,畢業(yè)于臺灣東吳大學,并曾執(zhí)教于該校及他處,現任臺灣陽明醫(yī)學院教授。
她篤信宗教,喜愛創(chuàng)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并曾一版再版,并譯成各種文字。
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
余光中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
”皆評價甚高。
張曉風散文: ·初 雪 ·步下紅毯之后 ·孤意與深情 ·愛情篇 ·只因為年輕啊 ·春之懷古 ·衣履篇 7.劉心武 8.劉湛秋 劉湛秋,男,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
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
”他結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小說等三十余種,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
他譯的《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為廣大讀者喜愛,并一度成為暢銷書。
近幾年他寫作散文頗豐。
以抒發(fā)情感、人生為主,筆觸細膩,行云流水,有其獨特的唯美的散文風格。
臺、港文壇對其散文評價頗高。
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種文字。
著名作家劉湛秋一直被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和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
他認為現代生活,使人們“活得很累”,他提倡“輕詩歌”、“輕松散文”、“輕松的生活方式”,主張“以輕對重,以輕對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徒榮華富貴與利害得失,心如明鏡如水。
淡化貌似嚴肅、正經的說教所帶來人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
他的散文《雨的四季》、《傘》、《賣鞭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錄中學語文課本。
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被海內外文壇譽為現代山林文學的代表。
本集中選的80篇散文,可謂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者超時空的田園心態(tài),篇中無論寫情感、人生,還是寫都市、文化、旅行、經濟,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風格,用純情的語言、輕松的方式,在和讀者談心,流露出由衷的快樂和淡淡的憂悉。
他的文字自然、親切、優(yōu)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松道來,吸引著你,并跟著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集中不少散文已廣為流傳,為多家報刊選裁,為電臺廣播,其中《雨的四季》、《隨便為自己找個座位》等數篇散文已進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及課外讀外。
9.陳染 陳 染 女,1962年4月出生于北京。
她幼年學習音樂。
18歲興趣轉向文學。
23歲大學畢業(yè),獲文學學士。
曾在北京做過四年半的大學中文系教師,后調入中國作協作家出版社做編輯。
曾在澳洲墨爾本的英國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等旅居生活和講學。
現居北京。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她的小說在英、美、德、日等國家以及港臺地區(qū)均有出版和評介。
根據她的小說《與往事干杯》改編的同名電影,被選為國際婦女大會參展電影。
《陳染文集》一、二、三、四卷于96年8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陳染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發(fā)表詩、散文,至今已有十幾年,作為純文學、先鋒小說中的女性作家,她始終獨立于當今文壇的某種“熱鬧”之外,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文學研究者的關注。
她以強烈的女性意識,不懈的探索精神,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位獨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
陳染曾獲首屆中國當代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獎等。
《紙片兒》 收錄了陳染在文壇脫穎而出的《世紀病》等一系列表現青年人苦悶、孤獨和叛逆的小說,他們急欲沖破陳舊的觀念和秩序,為心靈的荒野尋求出路。
而《紙片兒》等彌漫著詭秘憂傷與人性扭曲的故事,使陳染一度被視為神秘主義者。
這是孤獨者、叛逆者的破碎童話。
《另一只耳朵的敲擊聲》 女人是可以彈奏的花朵,需要輕撫,也需要傾聽。
那喁喁獨述的,不僅有笑面桃花,還有些枯葉殘枝,而潛風暗送的,不知是幾許心香,還是幾許心痛……本書展示了女性獨有的復雜或變異的心理,把一個女人的欲望、心智、孤獨、恐懼、病態(tài)、陰暗等等一切的本來面目都呈現了出來,被視為中國女性主義的先聲和代表作。
《嘴唇里的陽光》 以獨特離奇的視角、大膽怪異的想象,敘述了一系列女人的故事。
巫女、空心人和禿頭女們都在為幻覺守寡,在雜草叢生的情欲地帶,人影都像靈魂一樣輕……本書是陳染先鋒氣質的代表作品。
《私生活》 本書是一部描寫現代大都市女性生命軌跡的嚴肅的先鋒小說,它以主人公自身的女性經驗和隱秘的內心生活為視角,講述了一個女孩兒在成長為一個女人的過程中不尋常的經歷和體驗。
女主人公在一特殊的生活背景中長大,敘述了在學生時代她是個孤寂的不能融入集體的“陌生人”…… 《聲聲斷斷》 是作家陳染繼長篇小說《私人生活》之后的又一本力作。
她用日記這一文體,細膩、委婉而又冷峻、幽默地敘述了她的生活、思想與情感,目光直抵生活及人性的內核,把貌似平淡安然的日子注入了無限詩性、哲思和感悟,把生命與藝術交融到了極致,如同一束束思想的閃電,令人猝不及防、怦然心動而又感懷深思。
《沉默的左乳》 本書為陳染的中篇小說集,在這些形式不一風格各異的小說里,陳染講述了一些女人的秘史,在肉體與靈魂之間、精神和內心之間、愛與婚姻、愛與背叛之間她們的掙扎和反抗。
《不可言說》 是陳染的一部談話錄,這部思想密集又豐富多彩的談話錄是與《聲聲斷斷》同時出版的姊妹篇。
《聲聲斷斷》是她深摯的內心獨白,《不可言說》是她與國內外友人的充滿智性的交流。
兩相對照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較為豐富全面的陳染。
10.韓春旭 以上是中國十大散文家的詳細資料。
不明白,再問我吧
等你,在雨中 余光中 的解釋及背景
開你個大頭會 余光中 世界上最無趣的莫過于開會了。
大好的日子,一大堆人被迫放下手頭的急事、要事、趣事,濟濟一堂,只為聽三五個人逞其舌鋒,爭辨一件議而不決、關而不行、行而不通的事情,真是集體浪費時間的最佳方式。
僅僅消磨時間倒也罷了,更可惜的是平白掃興,糟蹋了美好的心情。
會場雖非戰(zhàn)場,卻有肅靜之氣,進得會場來,無論是上智或下愚,君子或是小人,都會一改常態(tài),人人臉上戴著面具,肚里懷著鬼胎,對著冗贅的草案、苛細的條文,莫不咬文嚼字,反復推敲,務求措詞嚴密而周詳,滴水不漏,一勞永逸,把一切可鉆之隙、可趁之機統(tǒng)統(tǒng)堵絕。
開會的心情所以好不了,正因為會場的氣氛只能夠印證性惡的哲學。
濟濟多士埋首研討三小時,只為了防范冥冥中一個假想敵,免得他日后利用漏洞,占了大家的,包括你的,便宜。
開會,正是民主時代的必要之惡。
名義上它標榜尊重他人,其實是在懷疑他人,并且強調服從多數,其實往往受少數左右,至少是攪局。
除非是終于付諸表決,否則爭議之聲總不絕于耳。
你要閉目養(yǎng)神,或游心物外,或思索比較有趣的問題,并不可能。
因為萬籟之中人聲最令人分心,如果那人聲竟是在辯論,甚或指責,那就更令人不安了。
意志薄弱的你,聽誰的說詞都覺得不無道理,尤其是正在侃侃的這位總似乎勝過了上面的一位。
于是像一只小甲蟲落入了雄辯的蛛網,你放棄了掙扎,一路聽了下去。
若是舌鋒相當,效果火爆而高潮迭起,效果必然提神。
可惜討論往往陷于膠著,或失之瑣碎,為了“三分之二以上”或“講師以上”要不要加一個“含”字,或是垃圾的問題要不要另組一個委員會來討論,而新的委員該如何產生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等等,節(jié)外生枝,又可以爭議半小時。
如此反復斟酌,分發(fā)(hairsplitting)細究,一個草案終于通過,簡直等于在集體修改作文。
可惜成就的只是一篇面無表情更無文采的平庸之作,覺無漏洞,也覺無看頭。
所以沒有人會欣然去看第二遍。
也所以這樣的會開完之后,你若是幽默家,必然笑不出來,若是英雄,必然氣短,若是詩人,必然興盡。
開會的前幾天,一片陰影就已壓上我的心頭,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煩。
開會的當天,我赴會的步伐總帶一點從容就義。
總之,前后那幾天我絕對激不起詩的靈感。
其實我的詩興頗旺,并不是那樣經不起詩的靈感。
我曾經在監(jiān)考的講臺上得句,也曾在越洋的七四七經濟客艙里成詩,周圍的人群擠得更緊密,靠得也更逼近。
不過在陌生的人群里“心遠地自偏”,盡多美感的距離,而排排坐在會議席上,磨肩接肘,咳唾相聞,盡是多年的同事、同仁,論關系則錯綜復雜,論語音則閉目可辨,一舉一動都令人分心,怎么容得你悠然覓句
葉慈說得好:“與他人爭辯,乃有修辭;與自我爭辯,乃有詩。
”修辭是客套的對話,而詩,是靈魂的獨白。
會場上流行的既然是修辭,當然就容不得詩。
而我,出于潛意識的抗拒,常會忘記開會的日期,惹來電話鈴一迭連聲催逼,有時去了,卻忘記帶厚重幾近電話簿的會議案資料。
但是開會的煩惱還不止這些。
其一是抽煙了。
不是我自己抽,而是鄰座的同事在抽,我只是就近受其熏陶,所以準確一點,該說聞煙,甚至嗆煙。
一個人對于鄰居,往往既感覺親切又苦于糾纏,十分矛盾。
同事也是一種鄰居,也由不得你挑選,偏偏開會時就貼在你隔壁,卻無避可隔,而有煙共吞。
你一面嗆咳,一面痛感“遠親不如近鄰”之謬,應該倒過來說“近鄰不如遠親”。
萬一幾個近鄰同時吸起煙來,你就深陷硝煙火網,嗆咳成一個傷兵了。
好在近幾年來,社會雖然日益沉淪,交通、治安每況愈下,公共場所禁煙卻大有進步,總算除了一害。
另一件事是喝茶。
當然是各喝各的,不受鄰居波及。
不過會場奉茶,照例不是上品,同時在冷氣房中迅速趨溫吞,更談不上什么品茗,只成灌茶而已。
經不起工友一遍遍來壺添,就更淪為牛飲了。
其實場內的枯坐久撐,也不是全然不可排遣的。
萬物靜觀,皆成妙趣,觀人若能入妙,更饒奇趣。
我終于發(fā)現,那位主席對自己的袖子有一種,應該是不自覺的,緊張心結,總覺得那袖口妨礙了他,所以每隔十分鐘左右,會忍不住突兀地把雙臂朝前猛一伸直,使手腕暫解長袖之束。
那動作突發(fā)空收,敢說同事們都視而不見。
我把這獨得之秘傳授給一位近鄰,倆人便興奮地等待,看究竟幾分鐘之后主席再發(fā)作一次。
那近鄰觀出了癮來,精神陡增,以后竟然迫不及待,只待下一次開會快來。
不久我又發(fā)現坐在主席左邊的第三位主管也有個怪招。
他一定是對自己的領子有什么不滿,想必是妨礙了他的自由,所以每隔一陣子,最短時似乎不到十分鐘,總情不自禁要突出抽頸筋、迅速下巴,來一個“推畸”(twitch)或“推死它”(twist),把衣領調整一下。
這獨家奇觀我就舍不得再與人分享了,也因為那近鄰對主席的“推手式”已經興奮慕名,只怕加上這“推畸”之扭他負擔不了,萬一神經質地爆笑起來,就不堪設想了。
當然,遣煩解悶的秘方,不止這兩樣。
例如耳朵跟鼻子人人都有,天天可見,習以為常竟然視而不見了。
但在眾人微坐開會之際,你若留神一張臉接一張臉巡視過去,就會見其千奇百怪,愈畢愈可觀,正如對著同一個字凝神注視,竟會有不識韻幻覺一樣。
會議開到末項的“臨時會議”了。
這時最為危險,只怕有妄人意猶未盡,會無中生有,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什么新案來。
幸好沒有。
于是會議到了最好的部分:散會。
于是又可以偏安半個月了,直到下一次開會。
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表達了什么樣的愛情
語言清麗,聲韻柔婉,具有東方古典美的空靈境界,同時,從詩句的排列上,也充分體現出詩人對現代格律詩建筑美的刻意追求。
但余光中在回歸傳統(tǒng)時并不拋棄“現代”,他尋求的是一種有深厚傳統(tǒng)背景的“現代”,或者說是一種受過“現代”洗禮的“古典”。
他的現代意識重視詩歌意象和比喻的奇特,反映出詩人對現代生活中某些具有時代氣息的思想的獨特觀察和感知方式。
詩歌運用獨白和通感等現代手法,把現代人的感情與古典美糅合到一起,把現代詩和古代詞熔為一爐,使詩達到了一種清純精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