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進賈府讀后感
《林黛玉進賈府》向我們第一次展現(xiàn)了賈府。
賈府的環(huán)境,有著豐富文化內涵,透過院落建筑與服飾儀節(jié),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賈府的特點,像賈母在賈府至高無上一樣,賈府透示給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貴,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個樣板,是一個封建上層統(tǒng)治者的生活寫照。
對黛玉的描寫,處處表現(xiàn)她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謹小慎微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她“寄人籬下”的心境,黛玉“上無親母教養(yǎng),下無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強的自尊心,也有很強的自卑感。
鳳姐一出場,滿屋子全是她一個人在說話,別人都成了陪襯,她夸黛玉標致,嘆黛玉命苦,對黛玉關懷備至,一切都依著賈母的心思行事,一切為了討得賈母的歡心。
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機靈的性格和在賈府的實權地位都表現(xiàn)出來了。
賈寶玉生活在封建貴族家庭,處在封建正統(tǒng)勢力的重重包圍之中,這個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這對賈寶玉是沉重的壓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擺脫而不得的苦悶心情的表現(xiàn),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尋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卻又找不到出路。
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狀態(tài)。
最后,我們要感謝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劃了我們這次穿越時間隧道的“故園神游”。
林黛玉進賈府的讀后感
紅樓夢第三回《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中,一段就十分精彩,先是的開場白——“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
‘“。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人人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也只有鳳辣子才可能、才敢如此放肆,其性格可見一斑。
而后她的一番說詞更是可圈可點:”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
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
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
“黛玉初進賈府就贏得賈母如此歡心,自是要大拍馬屁,但當時迎春、探春、惜春等嫡系孫女都在座也不好后此薄彼,所以只是’竟是個嫡親的孫女‘而不是其他,的七竅玲瓏刻畫的淋漓盡致。
而對寶玉的描寫更令人叫絕:”外客未見,就脫了衣裳
’九個字,一個不滿封建禮教、滿是叛逆精神的公子形象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黛玉的第一次出場,曹公更是煞費苦心。
‘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tài)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癥。
’先聲奪人,將的性格定位,而后的一問一答中則字字璣玉。
先是‘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
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而后卻是‘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
“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
為何前后如此矛盾
細心的讀者可能發(fā)現(xiàn),原因是因為‘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
賈母道:”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
賈府的最高統(tǒng)治者賈母擺明了信奉封建禮教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初入賈府的黛玉自是不敢”只剛念了<<四書>>“。
其實要是直說也無所謂,賈母也不過是做做樣子,后幾回里元春省親時各姐妹都吟詩助興,后又有什么詩社之類的活動,賈母的興致還頗高。
黛玉的多疑及初入賈府的處處小心由此可見。
紅樓一書主要是影射封建體制的沒落,而全文沒有一句是提到此處的,或是借小廝之口,或是借之言。
‘焦大越發(fā)連賈珍都說出來,亂嚷亂叫說:“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爺去。
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這些畜牲來
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的,我什么不知道
咱們`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第七回《送宮花賈璉戲熙鳳宴寧府寶玉會秦鐘》)。
這賈府已到了如此地步,真恐怕只有門口的石獅子是干凈的。
而那回里的老姆姆更令人叫絕。
‘那寶玉聽見賈政吩咐他”不許動“,早知多兇少吉,那里承望賈環(huán)又添了許多的話。
正在廳上干轉,怎得個人來往里頭去捎信,偏生沒個人,連焙茗也不知在那里。
正盼望時,只見一個老姆姆出來。
寶玉如得了珍寶,便趕上來拉他,說道:”快進去告訴:老爺要打我呢
快去,快去
要緊,要緊
“寶玉一則急了,說話不明白,二則老婆子偏生又聾,竟不曾聽見是什么話,把”要緊“二字只聽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讓他跳去,二爺怕什么
“寶玉見是個聾子,便著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廝來罷。
“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
老早的完了。
太太又賞了衣服,又賞了銀子,怎么不了事的
“’。
一條人命竟如此的不值錢,太太又賞了衣服,又賞了銀子,就沒什么不了的事。
這種話若是從一個少不更事的丫鬟或是小廝口中說出來也就罷了,偏偏是從一個在賈府待了一輩子的老姆姆口中說了出來,這恐怕不是老糊涂了,而是司空見慣而已。
糾其原因,是因為結交戲子,使四大家族與另一集團忠順親王有了沖突,還有以前的大鬧學堂等等。
而不是逼淫母婢,賈母都說了”什么要緊的事
小孩子們年輕,饞嘴貓兒似的,那里保得住不這么著。
從小兒世人都打這么過的。
“(四十四回《變生不測鳳姐潑醋喜出望外平兒理妝》)。
賈府的腐敗,也就是封建體制的沒落從此可見一斑。
讀罷紅樓一書,悲寶玉的生不逢時,嘆黛玉的身世飄零,氣寶玉的移情別戀,恨高鄂的狗尾續(xù)貂,更佩服曹先生的大氣,他的見執(zhí)酌于細微……
林黛玉進賈府讀后感 800字 謝謝
心比天高,在無形中也注定了的最后結局,一場人生一場戲,死在了她最美的時候,或許也是最好的結局。
《林黛玉進賈府》讀書筆記 1000字左右的
《林黛玉進賈府》丫環(huán)數(shù)量的對比 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帶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幼奶娘王嬤嬤,一個是十歲的小丫頭雪雁。
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個教引嬤嬤,除貼身掌管釵釧盥沐兩個丫鬟外,另有五六個灑掃房屋來往使役的小丫鬟。
”如此算來,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個仆人,是黛玉的六倍。
王熙鳳出場時,是被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
再從全書看,當時榮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總人口約有四百人,主子與仆人之比達到了1∶25。
而從她們的家世看,賈林兩家都是世襲王公貴族。
賈赦,時襲一等將軍;賈政,時任工部員外郎。
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蘭臺寺大夫,欽點巡鹽御史,林如海父親以上曾四代襲過列侯。
家世相當,門第相當,豪侈之氣則有天壤之別,賈府安能不敗
結局安能不慘
人物描寫的對比 王熙鳳和眾人之比 王熙鳳出場時,作者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作手法,正當賈母說多配一料丸藥時,“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有曾迎接遠客
’”。
而其它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
在林黛玉看來,此人實在是放誕無禮。
但這恰恰突出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劃出她性格中潑辣的一面。
她深受賈母的寵信,除了賈寶玉,合府再無一人敢在賈母面前如此說笑。
正因為萬千寵愛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無忌。
王熙鳳和賈氏三姐妹之比 賈氏三姐妹出場時,只有輪廓描寫:“第一個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而王熙鳳呢,“這個人的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慶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一略一詳,一簡潔一鋪陳,一高貴一庸俗,寫出了賈氏三姐妹的神韻和高貴氣質,暗示了王熙鳳的貪婪及俗氣,側面反映出她內心世界的空虛。
王熙鳳和王夫人之比 黛玉去拜見賈政時,“王夫人再四攜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到了吃飯時,“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
一“攜”一“拉”,一親切一熱情,一穩(wěn)重一猛浪。
作者在這里突現(xiàn)了王熙鳳的熱情,而這種熱情無非是一種表演,是以取悅賈母為最終目的的,體現(xiàn)了王熙鳳的精明和狡詐。
林黛玉和賈寶玉之比 寶黛相見時,兩人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里就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
亦未為不可。
’”一個是寄人籬下,一個是混世魔王;一個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一個是率性而為,心直口快。
所以盡管感覺相同,但一個只是深隱內心,另一個則是赤裸裸地表達出來。
這樣的描寫,使環(huán)境和人物達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對賈寶玉認識之比 林黛玉從王夫人口中得知賈寶玉是一個孽胎禍根,是一個混世魔王,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心想倒不見那蠢物也罷了。
結果一見之下,卻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 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
何等眼熟到如此
心有靈犀,立即站到了賈寶玉一邊。
成為背叛封建家長、背叛封建社會的堅定同盟者。
欲揚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對賈寶玉的認同感。
賈寶玉和封建學士之比 文中說“黛玉亦常聽得母親說過,二舅母生的有個表兄,乃銜玉而誕,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這在眾封建學士看來實在是荒唐之舉,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
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湛肖無雙。
寶玉無意于功名利祿,厭《四書》而喜《西廂》,避功名而趨閨房,自為封建家長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統(tǒng)治者所唾棄,所以才會屢屢遭賈政責打。
西江月似貶實裹,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叛逆者的光輝形象。
通過對比,我們能一窺賈府敗落的原因;通過對比,我們能一睹人物的風采,黛玉的細心謹慎、嬌弱風流,寶玉的似傻如狂、離經叛道,鳳姐的庸俗潑辣、張狂精明;通過對比,我們可一嘆曹雪芹的筆力,人物的出場,先后適宜,詳略得當,虛實兼用,不但筆法變化多姿,而且在眾多人物中可使描寫的重點突出。
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加深對紅樓夢的了解。
急求讀后感
史記讀后感1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
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作品,為后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征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jié)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xiàn)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
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xiàn)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
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在后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
中國傳統(tǒng)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jié),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淵源于《史記》的。
至于直接取材于《史記》的歷史小說,那就更不用說了。
在戲劇方面,由于《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后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據(jù)統(tǒng)計,僅現(xiàn)存的元雜劇中,就有十六種是取材于《史記》的,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
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
到后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于《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于《史記》的紀傳體為后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雖然,后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shù)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yōu)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
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志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chuàng)的傳記文學傳統(tǒng)有淵源關系。
史記讀后感2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
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
此書也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后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
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中。
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
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
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仿佛把我?guī)У搅四莻€遙遠的時代。
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
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
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fā)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
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
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三國志》讀后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個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jù),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但這僅僅是小說 不能帶表歷史。
《三國志》當然也是寫的這些,不過是以人為題,還有就是他是歷史。
這些過程我就不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中,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羅貫中所說的小肚雞腸和陰險狡詐呢
為此,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直到讀了一下三國志,我才明白:周瑜在歷史中不是像在《三國演義》里的一樣。
他很年輕就掛帥上陣,孫策還臨終托故給他。
可見他在吳軍中的形象有多么好。
哪為什么羅貫中要把他寫得那么壞呢
原來是羅貫中對諸葛亮有種寄托,把周瑜寫壞點可以村托出諸葛亮的好。
這下子,本來周瑜沒有這件壞事變成了有這件壞事,本來周瑜有這件好事變成了沒有這件好事。
你們說他慘不慘啊
羅貫中覺得這樣子還不夠,還要把諸葛亮再神話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羅貫中編出來的故事。
這下可好,《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大了,人們就把《三國演義》當成了歷史,漸漸忽略了《三國志》。
從人們口里傳出來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羅貫中編上去的一些壞毛病,而沒有了羅貫中的好了。
我覺得,在熟讀小說《三國演義》的同時,不妨也來讀讀原汁原味的歷史《三國志》。
林黛玉進賈府的觀后感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huán)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他們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于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fā)現(xiàn)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么“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里糊涂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著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于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 作文
《紅樓夢》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說,選入中學課本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是小說的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的節(jié)選.我們可以對比的方法來學習這篇課文,一窺紅樓夢的偉大成就.丫環(huán)數(shù)量的對比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帶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幼奶娘王嬤嬤,一個是十歲的小丫頭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個教引嬤嬤,除貼身掌管釵釧盥沐兩個丫鬟外,另有五六個灑掃房屋來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來,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個仆人,是黛玉的六倍.王熙鳳出場時,是被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再從全書看,當時榮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總人口約有四百人,主子與仆人之比達到了1∶25.而從她們的家世看,賈林兩家都是世襲王公貴族.賈赦,時襲一等將軍;賈政,時任工部員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蘭臺寺大夫,欽點巡鹽御史,林如海父親以上曾四代襲過列侯.家世相當,門第相當,豪侈之氣則有天壤之別,賈府安能不敗?結局安能不慘?人物描寫的對比王熙鳳和眾人之比王熙鳳出場時,作者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作手法,正當賈母說多配一料丸藥時,“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有曾迎接遠客!’”.而其它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在林黛玉看來,此人實在是放誕無禮.但這恰恰突出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劃出她性格中潑辣的一面.她深受賈母的寵信,除了賈寶玉,合府再無一人敢在賈母面前如此說笑.正因為萬千寵愛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無忌.王熙鳳和賈氏三姐妹之比賈氏三姐妹出場時,只有輪廓描寫:“第一個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鳳呢,“這個人的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慶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一略一詳,一簡潔一鋪陳,一高貴一庸俗,寫出了賈氏三姐妹的神韻和高貴氣質,暗示了王熙鳳的貪婪及俗氣,側面反映出她內心世界的空虛.王熙鳳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見賈政時,“王夫人再四攜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飯時,“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一“攜”一“拉”,一親切一熱情,一穩(wěn)重一猛浪.作者在這里突現(xiàn)了王熙鳳的熱情,而這種熱情無非是一種表演,是以取悅賈母為最終目的的,體現(xiàn)了王熙鳳的精明和狡詐.林黛玉和賈寶玉之比寶黛相見時,兩人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里就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一個是寄人籬下,一個是混世魔王;一個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一個是率性而為,心直口快.所以盡管感覺相同,但一個只是深隱內心,另一個則是赤裸裸地表達出來.這樣的描寫,使環(huán)境和人物達到了完美的融合.林黛玉對賈寶玉認識之比林黛玉從王夫人口中得知賈寶玉是一個孽胎禍根,是一個混世魔王,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心想倒不見那蠢物也罷了.結果一見之下,卻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靈犀,立即站到了賈寶玉一邊.成為背叛封建家長、背叛封建社會的堅定同盟者.欲揚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對賈寶玉的認同感.賈寶玉和封建學士之比文中說“黛玉亦常聽得母親說過,二舅母生的有個表兄,乃銜玉而誕,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這在眾封建學士看來實在是荒唐之舉,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湛肖無雙.寶玉無意于功名利祿,厭《四書》而喜《西廂》,避功名而趨閨房,自為封建家長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統(tǒng)治者所唾棄,所以才會屢屢遭賈政責打.西江月似貶實裹,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叛逆者的光輝形象.通過對比,我們能一窺賈府敗落的原因;通過對比,我們能一睹人物的風采,黛玉的細心謹慎、嬌弱風流,寶玉的似傻如狂、離經叛道,鳳姐的庸俗潑辣、張狂精明;通過對比,我們可一嘆曹雪芹的筆力,人物的出場,先后適宜,詳略得當,虛實兼用,不但筆法變化多姿,而且在眾多人物中可使描寫的重點突出.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加深對紅樓夢的了解.